首页 > 健康养生 > 向《黄帝内经》的脉象进君
2024
12-30

向《黄帝内经》的脉象进君

    在《黄帝内经》全书中,都是在讲述五运六气的运转过程,同时又用五运六气运转得道理,讲述中医的理论。没有《黄帝内经》中讲的天道,既没有天上五运六气运转的道理;没有《黄帝内经》中讲的地道,既没有大地上五运六气运转的道理;没有《黄帝内经》中讲的人道,即,没有五运六气在人身中运转的道理。中医没有治病理论。只有西医才有治病的医理。书中说:“物生其应,气脉其应”五运六气运转的气,应在天上和地上,是物生其应。五运六气应在人的身上,是应在人身的气血流动中。彰显在人的寸关尺的脉象上。叫“气脉其应”。

   《气交变大论》专明五运六气之气交变化时。交在万物上,“物生其应”。交在人生的身上,使人的气血流动“六经波荡”,使气血“发生倾移”。书中说“位天者,天文也”在讲气运转中,讲的是每年“六六之节”中,司天的气主管天时时,人的气脉是上应天时。同时也是在讲寸脉彰显司天的真气。“位地者,地理也”,讲的是“六六之节”中,在泉的气主管天时时,人的气脉是下应天时。同时也应在尺脉彰显在泉的真气;“通于人气之变化者,人事也”,讲的是“六六之节”中,中气主管天时时,人的气脉是上应天时的,同时也应在寸尺脉上,彰显在司天的真气上。

比如说:岁木司天的气太过,在五运六气的运转中,是风气流行,草木不宁。风气太过了,是丁风克了甲的湿土,壬风克了己的湿土。可是,书中把这个风的阳气布天,化成的气,克湿了土的问题,套用到了人的身上。说的是,寸脉是弦脉,而且太过了,人会飱泄食减,体重烦冤。甚则忽忽善怒,眩冒巅疾。而是脾脏先有病,病在足阳明胃经。而且聚中在冲阳穴上。

     又如:岁火司天的气太过,在五运六气的运转中,炎暑流行,收气不能行,长气独明,火番笍,水泉涸,物焦槁。是癸火克了庚金,戊克了乙金。可是,书中把这个火的阳气布天,化成的气,克燥金的问题,套用到了人的身上。又说的是,寸脉是浮脉,而且太过了,人会少气咳喘,血溢血泄,溢燥耳聋。中热肩背热。病在手少阴的心经脉上。而且聚中表现在神门穴。

    所以在这里,首先要明白五运六气司天的问题,而不是先论足阳明胃经有病的问题。也不是先论手少阴心经有没有病的问题。凡是先要追究阳明胃经病的问题。凡是先追少阴心经病的问题,都是本末倒置。找不到中医知病,治病的理根据。因此各执己见,而当今的中医正是这样本末倒置的诊病。老是凭经验,先论病,先论药方。不是先论脉象,论脉象又不是先论寸脉,论尺脉,更不知道论当其位当其时是何气为司天的天道,何气为在泉的地道。根本就不知道,寸脉的脉象是上应着司天的真气。根本没有做到《黄帝内经》上说的“气脉之应”。“气脉应不应”。尺脉的脉象是上应在泉的真气。根本就没有做到《黄帝内经》上说的“气脉之应”。“气脉应不应”。“应则顺,否则逆,逆则变生,变则病”。如果只凭《频湖脉决》中说的脉象。不讲脉象上应天时,不讲司天在泉真气的化气对人的作用。《频湖脉决》就是一本废书。《脉法》说,天地间有司天、在泉之变,有“六六之节”之变;有上半年,下半年之变;有二十四个节气的气交之变;有五运六气在运行中“分至”胜复之变。何气是正气?何气是真气?何气是没有病的气?何气是邪气,是贼气,是有病的气。都是随其所在,期于司天在泉左右。也就是期于寸脉的左右。而厥阴脉至是弦脉;太阴脉至是沉脉;少阳脉至是浮脉;阳明脉至是涩脉;太阳脉至是石脉;少阴脉至是沉脉,或是浮脉。都是没办法定不出哪个脉象是有病的脉象,哪个脉象是没有病的脉象。不能单纯的认定,不同的脉象都是不同的病脉。六经的六种脉象,都是表示脏府中气的一种“气象”,五脏虽不能见,但是“气象”中的性用可在寸关尺的脉中彰显出来。脏器的“气象”在应天地五运六气的运转时,应到脉象上,形相有大小,性用有满滑涩迟沉。所以书中说,“诊病之始,五决之纪,欲知其始,先建其母。所谓五决者,五脉也”。“先建其母”,就是先建立五运六气的运转图。“五脉,五决”是五运六气的六个气位,就是六条手足经脉,先知道司天的气,是寸脉。在泉的气,是尺脉。间气,是关脉。把六种脉象符合到五运六气的运转图中。在气运转中说,气有“至而至”,是在说司天的气到了,寸脉的脉象也到了。“有至而不至”,是在说司天的气到了,而寸脉的脉象不到。“有至而太过”,是在说司天的气到了,而寸脉的脉象过了司天的寸脉。然后以司天气位的气,看脉象在司天气位的前后,诊断脉象的病情。不是只要摸到一种脉象,就认定是病。

     比如《灵兰秘典》中说:“凡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十二官,指的是十二脏腑。在五运六气运转图中,就是把心包经为厥阴司天的时间,叫君主,叫心的神气统管天周,即,主管全身的气血在六手经脉和六足经脉中流动。厥阴心包经不能失去作用。厥阴心包经主气,《天元玉册》中叫圣帝,叫朕气的移动。为“主明养生则寿,没世不殆,天下大昌。主不明十二官危,使道闭塞不通,行乃大危,养生则殃”。在这个图里,把里圈左边厥阴气位的气,为肝者,叫将军之官。把里圈右边阳明气位的气,为,肺者,叫相府之官。等等都是在五运六气运转图中的一种比喻。《灵兰秘典》十二官的排法,就是五运六气运转图的演示方法。

     又如:在《六节脏象论》中又说:“凡十一藏,取决于胆”。实际上还是在说,十二脏,取决于以少阳胆经,为在泉,为尺脉主气。厥阴司天的气随着,从厥阴心经到少阳胆经。还是取决于在泉的气为主气的气,它的作用不能失守。

知道了每天的司天在泉的运转图,就是知道了每天当其位当其时的诊脉的脉象图。不知道司天诊脉图,是无法论脉象的,更无法知道六种脉象哪是有病的脉象。

    又如,书中说:“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人迎二盛病在太阳;人迎三盛,病在阳明”。在这里,讲脉象,实际上是用脉象讲五运六气的运转,二者没有一丁点的区别。在南政年,左手的寸口,是当其位,当其时司天的气,是寸脉。右手的寸口,是人迎脉。“人迎一盛在少阳”,在五运六气的运转中,把少阳阳明太阳论标气时,三阳的一阳叫少阳,二阳叫阳明,太阳叫三阳。把一阳少阳放在人迎的气位,司天的气肯定是太阴的沉脉主气,所以左手太阴的脉象是沉脉,右手寸口的脉象就是少阳的浮脉。按照诊脉的天道诊脉,右手少阳人迎的脉象应该与左手寸脉太阴的沉脉平行,或再沉一些。为无病的脉象。如果少阳脉盛一些。为阳气过了太阴经的沉脉。为时至太阴为寸脉,而阳气先时到了人迎的气位,叫病在手少阳经。是阳邪。

    同理:少阳司天为寸脉,人迎脉是阳明盛,又因为阳明的前边是太阳,一阳二阳三阳都是阳气,阳气又先时至前,一直盛到了阖气的太阳,故阳明二盛在太阳。这样的脉象是《至真要大论》里说的六胜脉象的一种病脉。病在间气,在关脉。

    当二阳阳明司天时,右手三阳太阳浮脉的脉象,应该与寸口的脉象俱往俱来大小平齐,或微大一些,都是无病的脉象。如果浮脉大一些,都是阳明的余气,都郁聚到了太阳的经脉中,病在阳明经。故人迎三盛病在阳明。

    论脉象的盛衰,是论阴阳的大小,多少,在司天前和司天后的气位,还是以司天的气为开,去的气为枢,为阖论气。故,诊脉,不懂五运六气的运转,不行。书中讲正化的脉象,六胜的脉象,反胜的脉象,对化的脉象,实胜,虚胜,不懂五运六气的运转,都没法讲病理。所谓向《黄帝内经》进君,是先用司天的气解释寸脉。司天的气,书中叫君,间气的关脉,叫臣。我可以这样说,在革命的实践中,没有革命的理论,不可能有革命的行动。好像谁都懂这句话了,实际上谁都没有懂。我是在学习《黄帝内经》中才意识到的这句话的真缔。中医有行医的理论吗,没有。都是在实践中的感悟,践行。用偏方各行其道。而实际上,在《黄帝内经》的书中,早就有了,而后人没看懂。才出现了当今中医界的局面。如果不用五运六气的天道指导诊脉的实践,治病的方法,中医是没有出路的。没有中医的理论,不可能有中医知病治病的行动。

                           拄其间

                                                                  2024.8.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