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导读:学习这两条条文时,会发现五苓散和猪苓汤有非常相似的方证,怎么区别他们呢?一是以药测证,二是与其他条文结合,综合理解。本文把两个方子的所有条文都列举出来了,大家可以借此作一个鉴别。(导读/依伊)
五苓散与猪苓汤证治异同辨
作者/朱承汉
壹五苓散证治条文《伤寒论》
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3、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5、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6、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金匮》
1、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2、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巅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3、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4、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贰五苓散药方组成
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 按 :
以上原文所述五苓散之证治,既有脉浮,微热,汗出等太阳之表证,又有“消渴,小便不利”、“渴欲饮水,水入则吐”等水气停蓄的里证,故原条文指为“有表里证”,明其病因为“水逆”,“此水也”。
由于汗虽出而太阳表邪未解,循经入里,导致膀胱气化失宣,而小便不利;气不化津,津液输布失常,不能蒸布于上,因而消渴。此消渴与小便不利并见,显然与饮水多、小便亦多的消渴病不同,与外无表证,里热烦渴的阳明经证各异。故采用五苓散“利小便,发汗”,外解表邪,内通水道。
叁猪苓汤证治条文《伤寒论》
1、阳明病,……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2、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3、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金匮要略》
1、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2、夫诸病在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效此。肆猪苓汤方药组成
猪苓(去皮),茯苓,泽泻,阿胶,滑石(碎)各一两(下略)
- 按:
以上五条原文所述猪苓汤之证治,均有“渴”的见症,并指明猪苓汤的功用是“利其小便”。以此可见,口渴是与小便不利并见,但无饮水多,内消之象,故不名为消渴。《伤寒论》列猪苓汤证治于阳明病篇中,是为与栀子豉汤、白虎加人参汤二种汤证的鉴别诊断而设。原文举脉浮发热而无汗出,渴欲饮水,而小便不利,明其病位在下焦,阴虚,水热之气蒸发于上,故见脉浮发热,有别于太阳表证。其治少阴病下利,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乃猪苓汤的正治法。成无己云:
“下利不渴者,里寒也。《经》曰: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此下利呕渴,知非里寒,心烦不得眠,知协热也,与猪苓汤渗泄小便,分别水谷,《经》曰:’复不止,当利其小便”,此之谓欤!”
《伤寒论译释》云:
“本证总的机转,是阴虚而水热搏结,所以用具有滋阴清热利水的猪苓汤来治疗”。
均可作为探讨猪苓汤证治的参考。伍结语五苓散与猪苓汤虽同治脉浮发热而渴,小便不利之证,然五苓散则加桂枝、白术温通阳气以行水,治太阳表里同病;猪苓汤则加滑石、阿胶滋润阴气以利水,治少阴虚热与水搏结。又五苓散兼治饮水则吐,心下痞;猪苓汤兼治咳而呕,心烦不得眠,兼证不同,亦可作鉴别。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zydq.1006ss.com/?p=45096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