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针是内求的针法,用的是规律,其理法是“执两用中,感而遂通”。学习黄帝内针必须走出脏腑、走出疾病、走出穴位,把症作为内针人的眼目,牢固建立内针思维,按照内针四总则,依循63210辨证方法,随症治之,学会治疗一个症,就能学会治疗所有的症。
“经络所过,主治所及”。六经是纵坐标,三焦是横坐标,一竖一横是“十”字,就能定位症在身体上的位置,也就能在四肢肘膝以下找到对应的治疗点。 “十”是针字的右偏旁,就是要我们要找的同气点、下针处,找准了,就是针“对”了。
举例:
6:症在少阳经就在少阳经取穴,症在厥阴经就在厥阴经取穴,余经同推,也就是在同名经上求同气。
3:症在上焦就在肘膝上焦取穴,症在中焦就在肘膝中焦取穴,症在下焦则倒换到肘膝上焦取穴。
2:阴阳,以某个症为例,可以在症与治疗点之间划一条连线,打个“×”,症在左取右,症在右取左,症在上取下,症在下取上。如果左右两边都有症,则在健侧(症状较轻的一侧)取穴,左右症状一样则男取左女取右,内针严格限制左右两侧同时取穴。
1:阿是穴。
0:导引,感受患处变化。
识证:患者左侧头痛,疼痛不适区域属少阳经。
6六经:头侧涉及少阳经(少阳经循行路线)。3三焦:患处在上焦,上焦的症在上焦取穴,在少阳经的上焦取穴。
2阴阳:左症右治。
1阿是穴:取其右手少阳经上焦中渚阿是穴。 0导引:活动患处,感受患处变化。
以上是少阳经症内针治疗过程。其他症状治疗以此类推。
内针规范:
一、内针四总则
总则一:上症下治,下症上治;
总则二:左症右治,右症左治;
总则三:同气相求;
总则四:阴阳倒换求。
二、识症
症:酸、麻、胀、痛、痒、热、寒、凉等,或感不适,或形神不合(神失)。症是机体能够感受到的异常,还包括二便、饮食、呼吸、睡眠、形神的异常。
证:涵括病因、病症、病治。
症——是内针人的眼目,是内针的下手处。
三、63210规范
(一)“6”:六经,三阴三阳,六经同气,同名经同气。掌握内针经络定位的36个穴位,熟记12条经络循行路线,以及任脉、督脉、带脉循行路线。
内针强调的同气,在具体应用上指的是:经络同气和三焦同气。
“经络所过,主治所及”,“黄帝内针就是不折不扣的六经辩证”,“每一针,甚至是每一个心念都不能离开六经、离开三才”。
“经脉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是主干,是身体上纵向的线; 络,是经与经之间的区域。
(二)“3”:三焦、三才,三焦同气。三焦是内针很重要的定位原则。可理解为位置同气或同位同气。六经是纵坐标,三焦是横坐标,一竖一横是“十”字。手、足、躯干各以三焦划分且三焦一一对应。针法的灵活,针法的造诣,针法的千变万化,往往从三焦体现。
上焦:心窝鸠尾-至阳以上的区域;腕部;踝部。
中焦:鸠尾-至阳至肚脐神阙-命门的区域;肘部;膝部。
下焦:神阙-命门以下的区域;肩部;胯部。
(三)“2”:阴阳,此处指的是不同,是异,是相对的两个方面。懂得上下、左右、前后、表里这几对阴阳即可学习内针。
阴阳运用:症在左则治右,症在右则治左;症在上则治下,症在下治上;症在中间或者左右症状无明显差别,则男取左、女取右。
上下、左右、前后、内外、表里、先后、主次、形气、深浅、一二、动静、气血、本末、冷热、医患、夫妻、男女,等等皆为阴阳。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
“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四)“1”:阿是。阿是穴又名压痛点、敏感点,取穴方法是以痛为腧。求阿是,就是求最精确的下针定位。针刺效果好不好,往往看阿是求得准不准?是否针对了。
内针讲的某某穴,例如大陵穴或称为大陵阿是穴,是在大陵穴及附近上下左右找到最明显的压痛点,大陵阿是穴甚至是指在劳宫-大陵-内关这一段找到的阿是穴。
(五)“0”导引:“君火以明,相火以位”,阴阳交感才能启用。医者以言导引之,患者以意关注之,医患相得,病处的变化便当即发生。通过活动患处、深呼吸、抚按患处等方法,让患者感受患处的变化,感受一切不适症状的变化,引导患者收摄心神放松身体凝神静气重点关注患处“变”、“动”的变化,而非原有的、“不变”的状态,比如疼痛的强弱程度、范围大小、时间长短的变化。好和不好的变化都是内针起作用的表现。
医者,但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对疾病和疗效心无挂碍、勿希勿惧,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把一切交给天道,感而遂通。
四、附改编八总穴(私自整理仅供参考)
颅脑取太冲;
面口合谷收;
头项寻后溪;
心胸内关谋;
腰背委中求;
胁肋阳陵泉;
肚腹三里留;
小腹针通里。(“少腹三阴交”,内针则常取少阴经。)
五、学习建议:
黄帝内针源远流长,有传承和没传承是不一样的,学习内针法脉要追根溯源、尊师重道,本立而道生,即便是爱好者也要谨守弟子之道。学人要明法理、守住简单,如遇疑惑,以《黄帝内针·和平的使者》一书为准。
内针诊疗常识(接受分享)
问诊三“问”
1、吃饭&喝酒了没有?
2、血压和胃口怎么样?
3、大小便怎么样?
急救三“法”
1、拔针,提拉腋前大筋
2、艾灸涌泉,劳宫,神阙
3、喝高浓度红糖水
防止晕针的说明
为了降低晕针的概率,在患者特别疲劳或过饥,以及饮酒后,一般不扎针。
黄帝内针常用的晕针处理方法
1、迅速将已扎的针全部拔出。
2、弹拨极泉穴后接着提捏腋前大筋。
3、服用浓的红糖水(亦可用葡萄糖或白糖代替)。
4、艾灸劳宫穴、涌泉穴。
极泉穴的拨动方法
中指在极泉穴处将肌肉向后推然后向前拨动,患者如触电般筋麻至手,则说明拨法正确。若无此感觉则需调整角度、力度。
腋前大筋拿法
以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提捏右侧大筋,向前拉放,连续三次。同时密切观察患者面色、表情及呼吸变化。如果三次不行可以连续提捏六次或九次。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zydq.1006ss.com/?p=42936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