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温化寒湿
既然说温化,就说明这种湿的产生是阳气不足为主要原因。阳虚不化,阳虚为寒,产生寒湿证候为主。所以适应病证是从寒化,阳虚不能化水,所引起的痰瘀水肿,主要用于这一类,当然这种寒湿引起的范围很广。
临床配伍,针对这种寒湿,要温化,用温阳药和利湿药相结合,这是主要的。同时配伍健脾药、补肾药以及理气药。为什么呢?湿起归脾,水湿的产生往往和脾的运化功能障碍或者减弱有关。同时,肾主水,特别是阳药化气,阳气要温化水液。肾阳是非常重要的,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所以叫元阳。所以阳虚到一定程度,往往影响到脾肾阳虚,特别是肾阳虚。这种寒湿证候,根据阳气虚弱的程度,选用的药物,往往是温阳药结合健脾补肾。而有的时候,水湿阻滞气机严重,所以往往要结合理气药,当然总体上这类方剂多用温阳药和利湿药相配,这是主要的,这是温化寒湿药物配伍上的一些共性。
苓桂术甘汤
(《金匮要略》)
【组成】
茯苓四两(12g)
桂枝去皮三两(9g)
白术二两(6g)
甘草炙,二两(6g)
【用法】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温阳化饮,健脾利湿。
【主治】
中阳不足之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
苓桂术甘汤是《伤寒论》的方。主治证候是中阳不足的痰饮病。
病机分析:
中阳不足,实际上是中焦虚寒的基础。阳气不足,不能温化水液,水液停留为痰饮,停留在局部。在这里痰饮是饮停中焦,病位在中焦。中阳不足,导致水湿不化,痰饮内停,水饮停蓄中焦。
从表现来看,水饮停蓄,饮邪为阴邪,停蓄阻滞气机。气机不利,饮邪随气上逆,水饮泛肺,短气、咳嗽、胸胁支满,气机阻滞,饮邪上逆,这是常见的。饮邪上逆,上干头目,上干清阳,头晕目眩,心悸,也是水饮内停,水气凌心经常出现的现象。舌苔是白滑的,苔白偏寒,白滑说明痰饮较重,脉弦滑或沉紧,也是寒饮内停,偏于阳虚有寒的脉象。从主治证候分析来看,苓桂术甘汤是针对痰饮内停中焦,中焦虚寒,阳不能化气,水湿内停。
治法:
温阳健脾,利湿化饮。
方义分析:
茯苓在方中用量最大,作为君药。因为水饮内停中焦,而且还突出表现在饮邪上逆。茯苓既能够渗湿利水,又能够平冲降逆。特别是茯苓擅长于治疗水饮上逆的冲逆引起的心悸头眩,所以作为君药。对茯苓的这类用法,在仲景使用的方中有规律性的反映。五苓散,也是用茯苓。所以也可以有这种平冲降逆、水气上逆,针对水气上逆的用法,在这里作为君药是全方立足于化饮,通过利水渗湿,当然茯苓还能健脾,健脾有助于化饮。
方中的桂枝擅长于温阳化气,能够温化水液,作为臣药,桂枝和茯苓同用,是一种既能温阳化气,更是平冲降逆的一种基本组合。《伤寒论》上用桂枝和茯苓相配的方不少,基本都有平冲降逆,平水气上逆的作用。桂枝的平冲和茯苓的平冲有一定区别。桂枝,往往对寒气上逆,偏寒的情况,与茯苓同用,往往治疗水气上逆。
白术为佐药,白术苦温能健脾燥湿,燥湿和茯苓的渗湿相配,有助于除湿祛饮,而且茯苓、白术都能健脾,白术、桂枝相配又是温阳健脾的一个基本的常用组合。
甘草作为使药,调和诸药,同时有补气作用。中焦阳气不足,这是虚寒的基础。内生之寒,温必兼补。所以桂枝之温和、甘草之补相结合,也是治疗内生之寒,温补结合的一种结构。所以本方虽然才四味药,但是能够温阳健脾治其本,利湿化饮治其标。
配伍特点:
温而不燥,利而不峻,标本兼顾。本方很平和,偏温。桂枝、白术、甘草都偏温,但是温而不燥,也就是说比较温和。茯苓有利水作用,但利而不峻,利水力量又不会很强。而且体现了利水化饮,和温阳健脾相结合,标本兼顾。对这类慢性病,痰饮病,张仲景有段话:“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所以这两种结构符合要求。和之,“和法”的“和”字,恢复协调平衡。用双向调节方法恢复协调平衡。所以既考虑到水饮、痰饮内停的标,又考虑到中阳不足的本,用药温而不燥,利而不峻,体现了治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恢复机能的协调平衡,这是配伍特点。
类方比较:
苓桂术甘汤和五苓散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从病机和用药的特点上有什么区别呢?五苓散治疗水饮,水饮停蓄在下焦,叫蓄水证。苓桂术甘汤,叫痰饮病,痰饮停蓄在中焦,所以病位上有差别。都是水饮停留,都是水饮证,这是共性。苓桂术甘汤四味药,五苓散是五味药,两个方有三味药是一样的。茯苓、白术、桂枝是一样的。在茯苓、白术、桂枝基础上,苓桂术甘汤加了甘草。五苓散有猪苓、泽泻。但主治上差别很大。病位,一个在中,一个在下。从临床表现来看,都有水气上逆。但是五苓散证有水逆证,可以饮水,水入即吐;而苓桂术甘汤证的水气上逆,主要表现为心悸、头晕目眩,不像五苓散汤证的水入即吐、脐下动悸,偶尔咳嗽,吐涎沫、头眩都可以发生。在用药上,由于苓桂术甘汤证偏于中阳不足,有中焦虚寒的基础,甘草容易使得药性缓留中焦,所以用甘草,甘草和桂枝相配,温补结合,“内生之寒,温必兼补”,是治疗虚寒常用的一种治法和配伍特点;五苓散在下焦,所以不用甘草,因为小便不利,用泽泻、猪苓,渗湿利水;苓桂术甘汤里饮停中焦,没有影响到下焦气化,没有强调小便不利,所以就不用泽泻和猪苓。所以两方比较来说,都是水饮内停,都有水气上逆。所不同者,苓桂术甘汤证是中焦虚寒的基础,寒饮内停,停在中焦;而五苓散证,外邪入里,循经传腑,导致下焦蓄水证,水蓄膀胱,影响膀胱气化,有小便不利的特点,然后才有水逆证。所以用药上,有三味共同的药,而稍作变化,就有两个差别,从病位到病机有明显差别,这是需要比较的。
辨证要点:
是痰饮停于中焦,阻滞气机,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眼睛发花,心跳,强调水饮之气上逆。舌质一般淡,苔白滑,反映了饮邪停蓄。
随证加减:
如果咳嗽痰多,反映了痰饮量多,本方里加半夏、陈皮。加半夏、陈皮和本身的茯苓、甘草结合,内涵二陈汤,燥湿化痰、和胃降逆力量增强。如果心下痞满,腹中有水声,包括水响。或者肠鸣声响,可以加枳实、生姜。心下痞,用枳实可以消痞。消痞、导滞也有助于水饮下气。生姜擅长于散水,所以腹中肠鸣,仲景一般多用生姜,譬如生姜泻心汤,腹中雷鸣下利用生姜,所以也是仲景常用的方法。
使用注意:
在使用当中,如果水饮停蓄化热,表现出这种咳嗽,痰是黏稠的,当然就不宜使用。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zydq.1006ss.com/?p=42857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