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化痰息风
化痰息风用于内风夹痰证。因为这是个内风,《黄帝内经》上讲,“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风气通于肝,所以把内风都归到肝风的范围。所以在组方用药方面,用平肝息风药为主,再和化痰药相结合。由于痰的形成跟脾失健运有关,所以要健脾祛湿,杜绝生痰之源。这是化痰息风用药的基本结构。
(《医学心悟》)
【组成】
半夏一钱五分(4.5g)
天麻 茯苓 橘红各一钱(各3g)
白术三钱(9g)
甘草五分(1.5g)
【用法】
生姜一片,大枣二枚,水煎服。(现代用法:加生姜1片,大枣2枚,水煎服。)
【功用】
化痰息风,健脾祛湿。
【主治】
风痰上扰证。眩晕,头痛,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脉弦滑。
半夏白术天麻汤是重点方。这个方是《医学心悟》上的,主治证候是风痰上扰证。
病机分析:
从风痰上扰证形成的机理来看,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本身脾湿生痰,有痰湿的体质,这类的体质因素,根据《黄帝内经》上讲的,“肥人多痰,肥人气虚”,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所以生痰。第二个原因是肝风内动,这个肝风内动的形成,从本质上讲是痰气上逆,痰气上逆引动肝风,所以我们叫它肝风夹痰,实际上以痰为主,是由痰气上逆引动的。痰气上逆,上扰清窍,造成眩晕,眩是眼睛看东西发黑,晕是天旋地转。现在我们说耳源性眩晕,像美尼尔综合征(梅尼埃病)这类神经性眩晕,这类其中不少就属于风痰上扰,当然这类病也要辨证,证型可以有多种,但风痰上扰证在其中占有不可忽视的比例。除了眩晕还可以头痛,这种痰湿上逆,上干清阳,头部气血逆乱可以导致头痛。这类眩晕头痛,往往是阵发性的,一发作非常剧烈,眼睛发黑,天旋地转,站立不稳。平静下来,状若常人,就是什么感觉都没有,这和气血不足的眩晕,或者气虚的头痛在临床上不难区别,它带有一种阵发性,突然发作,平息以后状若常人这种特点。那作为兼证来讲,既然脾虚生湿,有痰,痰最容易阻滞气机,造成胸膈痞闷。引起中焦气机升降失常可以恶心呕吐。从舌象、脉象这个佐证来看,舌苔白腻反映出是有痰湿,脉弦滑,弦反映出有一定的肝风特点,滑主痰。
治法:
从主治证候分析来看,这个风痰上扰证的核心问题是痰气上逆,所以我们化痰和治风要相结合。这个方是化痰息风、健脾祛湿,其中化痰息风是治标,健脾祛湿是治本。
方义分析:
从方的组成来看,以半夏、天麻作为君药,半夏擅长于燥湿化痰,和胃降逆,燥湿化痰治疗痰湿是治本的,本身这个肝风夹痰,我前面讲了是痰气上逆引动的肝风,所以要解决痰的问题。天麻擅长于平息肝风,《本草纲目》讲到天麻是治眩晕的要药,是治肝风的神药。当然现在有些把天麻说得太神了,天麻是没有补性的。它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讲有降血压作用,这实际上就是中医讲的针对肝阳上亢、肝阳化风风阳上扰,有平肝息风的作用。半夏、天麻两药联用,体现一个治痰一个治风,针对了这种风痰上扰,起到化痰息风作用。
臣药是白术和茯苓,白术用来健脾燥湿,茯苓健脾渗湿,白术和茯苓就构成了健脾除湿的基本配伍结构,所以这两味药是从张仲景时代以后这一千八百年人们经常用来健脾除湿的基本结构,体现了治病求本。佐药是橘红,有理气化湿作用,有助于化痰,而橘红、半夏相配呢,实际上是治痰先治气,气顺痰自消。甘草作为使药,一方面能够补脾胃之气,一方面能够调和全方,调和药性作为使药。
整个方从组成上来看,是在二陈汤这个基础方基础上加天麻、白术构成的,半夏、茯苓、橘红、甘草,这就是二陈汤,加了天麻、白术以后,就构成了半夏白术天麻汤,从治疗湿痰的基础方转化成治疗风痰引起的眩晕、头痛的常用方。
配伍特点:
特点是风痰并治,标本兼顾。风痰并治体现在半夏、天麻并用,用半夏以及二陈汤来化痰,用天麻来息风,体现了风痰并治。它既有解除风痰的天麻和半夏,又有茯苓、白术健脾祛湿治疗生痰之源,所以叫标本兼顾,既祛邪又扶正。全方以化痰息风的治标为主,也就是风痰引起眩晕、头痛,发作期当时使用的,健脾祛湿之本是作为辅助的,不是主要的。
辨证要点:
要点首选眩晕、头痛,特别是用于眩晕,风痰引起眩晕,这张方是首选方,也是个名方,舌苔白腻、脉弦滑这是佐证,这反映它属于痰湿,痰较重。
随证加减:
眩晕比较重的,这个方力量唯恐不足,可以加僵蚕、胆南星,大家知道僵蚕擅长于治风痰,胆星是清热化痰的,眩晕重,痰郁而化热,那可以加胆南星,在祛痰力量方面来说,治风痰胆南星比较强,所以加进去可以增强祛风痰力量;如果头痛比较突出,这个方治头痛的力量应该讲不如治眩晕,治头痛力量不足一点,要增加治头痛的效果比较好的药,比如蔓荆子很擅长于治头痛,白蒺藜能祛风止痛;如果反复发作病程久了,中医有个理论叫久病入络,风痰上逆,上扰清空,影响头部经络,进而导致瘀血产生,加川芎更好,川芎是治头痛之要药,能够活血行气止痛;呕吐如果严重,我们要降气和胃,加代赭石、旋覆花,这一点可以参考我们前面讲理气剂的旋覆代赭汤配伍代赭石、旋覆花的道理,总的用来降胃气之上逆;这个病平时可以表现气虚,主要是脾胃气虚,比如面色㿠白,或者面色萎黄,四肢无力,发语声低,脉来虚软,这些都是脾胃气虚的表现,加党参、黄芪,增加补气补脾的作用;如果痰湿偏重,也就是说痰量较多,平时可以有咳痰,胸闷比较严重,从脉来讲往往偏滑,苔白滑、水滑,属于痰湿重,要增加祛湿力量,用泽泻利水渗湿,桂枝有助于温阳化气,而且作为痰气上逆,桂枝可以平冲降逆,这都是临床常用的加减方法。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zydq.1006ss.com/?p=42845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