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听百家言—汇集名家伤寒论条文注解】第138条 小陷胸汤
2024
10-21

【听百家言—汇集名家伤寒论条文注解】第138条 小陷胸汤

郑老叟整理 大龄岐黄学童 2024年10月19日 09:36 广东

[138]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心下硬痛,手不可近者,结胸也。正在心下,按之则痛,是热气犹浅,谓之小结胸。结胸脉沉紧,或寸浮关沉,今脉浮滑,知热未深结,与小陷胸汤,以除胸膈上结热也。

苦以泄之,辛以散之;黄连栝蒌实之苦寒以泄热,半夏之辛以散结。


王肯堂《伤寒准绳》:上文云硬满而痛,不可近者,是不待按而亦痛也,此云按之则痛,是手按之然后作痛尔。上文云至少腹,是通一腹而言之,此云正在心下,则少腹不硬痛可知矣。热微于前,故云小结胸也。


卢之颐《仲景伤寒论疏钞金錍》:黄连耐冬作苦,禀太阳寒水化令,肃肌理,涤五中;半夏生当夏半,宣偏形层,洁齐部暑;栝蒌包括重楼,疆理上下,体质濡润,对待枯涸,方之奇,剂之润之通也。


柯琴《伤寒论注》:结胸有轻重,立方分大小。从心下至小腹按之石硬而痛不可近者,为大结胸;正在心下未及胁腹,按之则痛,未曾石硬者,为小结胸。大结胸是水结在胸腹,故脉沉紧;小结胸是痰于心下,故脉浮滑。水结宜下,故用甘遂、葶、杏、硝、黄等下之;痰结可消,故用黄连、瓜蒌、半夏以消之。水气能结而为痰,其人之阳气重可知矣。


尤怡《伤寒贯珠集》:胸中结邪,视结胸较轻者,为小结胸。其证正在心下,按之则痛,不似结胸之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也。其脉浮滑,不似结胸之脉沉而紧也。是以黄连之下热,轻于大黄、半夏之破饮,缓于甘遂、栝萎之润利,和于芒硝,而其蠲除胸中结邪之意,则又无不同也,故曰小陷胸汤。


徐大椿《伤寒论类方》:大承气所下者,燥屎;大陷胸所下者,蓄水;此所下者,为黄涎。涎者,轻于蓄水而未成水者也。


陈修园《伤寒论浅注》:然结胸证又有大小之分也。小结胸病止从胸而结于胃络,正在心下,不比大结胸之高在心间,且不下在少腹也。邪在络脉,按之则痛,不比大陷胸之痛不可按也。脉浮而滑者,浮为在外,滑则为热,里虽结热,而经气仍欲外达之象,以小陷胸汤主之。


黄元御《伤寒悬解》:小结胸病,正在心下,位与大结胸同。但按之则痛,未如大结胸之不按亦痛也,脉则浮滑,亦不如大结胸之寸浮关沉。白虎汤证,脉浮滑者,此里有热,表有也。此虽不如大结胸之热实,而亦有里热,较之大结胸,证同而病轻。小陷胸汤,黄连泄热,半夏降逆而涤饮,栝蒌清金而去垢,是即大陷胸之制,变而从轻者也。


张志聪《伤寒论集注》:自此以下凡十三节,皆论经脉结邪,或涉心主络脉,或干厥阴血分,或病少阴心气,皆为小结胸证,与大结胸之在气分而从胸膈出入者稍异也。小结胸者,太阳之气合心主之神结于络脉之中。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者,按而始痛,经脉结邪也。脉浮滑者,浮乃太阳心主之气,滑乃经气交结之邪。小陷胸汤主之,用黄连以泻心下之热,半夏达阳明之气而解胸结,栝萎实清络脉之邪,从上而下。夫行气分之结,故曰大;行血分之结,故曰小也。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正在心下,言不似大结胸之高而在上也;按之则痛,言比不按亦痛则较轻也。浮则浅于沉,滑则缓于紧,此结胸之所以有大小之分也。黄连苦寒,以泄热也;半夏辛温,以散结也。栝蒌实苦而润,苦以益苦,则致热于易泄为可知;润以济辛,则散结于无难开可必,所谓有兼人之勇而居上功者,惟此物为然也。


程应旄《伤寒论后条辨》:按陷胸条曰:“心下痛按之石硬”。又曰:“心下满而硬痛”。此曰:“病正在心下”。则知结胸不拘在心下与胸上,只在痛不痛上分别,故痞证亦有心下硬者,但不痛耳。


吴谦《医宗金鉴》:小结胸无实热之邪,但微热而挟痰饮为患。故虽结胸而不能高踞胸颠,但正在心下而已;不能实力作痛,惟按之痛而已;诊之不沉而深,惟浮而轻浅而已;不能作石硬,惟虚而结阻而已。所以大陷胸汤不应用,而另设小陷胸汤。高下、坚软、轻重、沉浮之间,病机治法昭然已。又云:痞,阴邪;结胸;阳邪。然于阳邪中又有大小之分,学者审之。于凡寒热杂合之证,无大实大热。俱宜斟酌下法,勿孟浪也。

黄连涤热,半夏导饮,栝蒌润燥下行,合之以涤胸膈痰热,开胸膈气结;攻虽不峻,亦能突围而入,故名小陷胸汤。分温三服,乃缓以治上之法也。


喻嘉言《尚论篇》:小结胸病正在心下,则不似大结胸之高在心上也。按之则痛,比手不可近则较轻也。而脉之浮,又浅于沉,滑又缓于紧,可见其人外邪陷入原微,但痰饮素盛,挟势邪而内结,所以脉见浮滑也。黄连、半夏、栝萎实,药味虽平,而泄热散结亦是突围而入,所以名为小陷胸汤也。


高学山《伤寒尚论辨似》:症见心下结,按之痛,及脉见浮,俱与结胸同,所以谓小结胸者,特以脉浮滑,且按之则痛,可见不按则不痛,即按之不必结胸之石硬为异耳。盖滑者,湿之象,不过因胸中之客热,熏蒸于心肺之间,以致津液剥落而成痰,故滑。痰热相搏,脉见浮滑,与结胸之宿粪坚于胃,积饮荡于胸,偕陷入之表邪,据此按彼,而擅凭高鼓塞之势者有间矣。故只用泻肺热之瓜蒌为主,降心火之黄连为佐,更用伏阳邪之半夏以下其上结,则脉之浮退而滑亦去,症之痛止而结自开矣。


钱潢《伤寒溯源集》:此因陷入之热邪较轻,故治法亦变其制而为小陷胸汤也。然其小也,非若小承气之减其制而曰小,亦非若小青龙之变其法而曰小也。此所谓小者,名同而药实不同,药虽不同而用意则同,用意虽同而其功用又不同也。夫邪结虽小,同是热结,故以黄连之苦寒主之,寒以解其热,苦以开其结,非比大黄之苦寒荡涤也;邪结胸中则胃气不行,痰饮留聚,故以半夏之辛温滑利,化痰蠲饮而散其滞结也;栝蒌实,李时珍谓其甘寒不犯胃气,能降上焦之火,使痰气下降,盖亦取其滑润也,亦非比芒硝甘遂之咸寒逐水之峻也。然半夏栝蒌,皆取其滑者,何也?盖滑乃十剂之一,谓滑可去着也。着者,有形之邪,留着于胸膈肠胃之中,无形之邪留着于经络脏腑之间也。古人云,着而难去者,以滑去之,如油之洗物也。此方之制,病小则制方亦小,即《内经》所云:有毒无毒,所制为主,适大小为制也。


张锡驹《伤寒论直解》:夫气分无形之邪结于胸膈之间,以无形而化有形,故痛不可按而为大陷胸症;结于胸中脉络之间,入于有形之经脉,而仍归于无形,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而为小陷胸症也。小结胸病者,止从胸而结于脉络也,邪止在胸,故正在心下,非若从心下至少腹也;邪结于络脉,故按之则痛,非若痛不可按也;浮为在外,滑则为热,热虽里结而经气仍欲外通,故脉浮滑也。小陷胸汤主之。黄连所以解心下之热,半夏所以疏络脉之结,瓜蒌延蔓似络,性寒凉而实下行,所以导心下络脉之结热从下而降者也。

按:汤有大小之别,症有轻重之殊,今人多以小陷胸汤治大结胸症,皆致不救,虽诿结胸为不可治之症,不知结胸之不可治者,止一二节,余皆可治者也。苟不体认经旨,以致临时推诿,误人性命,深可叹也。气,无形者也。经,有形者也。以无形之邪结于胸膈之内,故用大黄、甘遂辈,从有形之肠胃而解;结于络脉之间,又用黄连、半夏辈,从无形之气分而散,此经气互相贯通之理。


魏荔彤《伤寒论本义》:小结胸无实热之邪,但微热而挟痰饮为患。故虽结胸而不能高踞胸颠,但正在心下而已;不能实力作痛,惟按之痛而已;诊之不沉而深,惟浮而轻浅而已;不能作石硬,惟虚而结阻而已。所以大陷胸汤不应用,而另设小陷胸汤。高下、坚软、轻重、沉浮之间,病机治法昭然已。又云:痞,阴邪;结胸;阳邪。然于阳邪中又有大小之分,学者审之。于凡寒热杂合之证,无大实大热。俱宜斟酌下法,勿孟浪也。


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栝蒌生于蔓草,故能入络,半夏成于坤月,故亦通阴,二者性皆滑利,内通结气,使黄连直趋少阴,陷脉络之热,攻虽不峻,胸中亦如陷阵,故名陷胸。仅陷中焦脉络之邪,不及下焦,故名小。


庆恕《医学摘粹》:小结胸证,亦属内热蓄饮,故用黄连泄热,半夏降逆而涤饮,瓜蒌清金而去垢也。


唐容川《伤寒论浅注补正》:大结胸证,仲景止言必下硬满,并未言其高在心间,修园误添此语。盖不知心下是指膈膜言,心火下交于血室,要从此膈中行。膀胱水中元气,上于肺为呼吸,亦从此膈中行。水火交结于隔中,即为结胸。无分大小结胸,皆是水火结于膈间。膈间正当心下,凡仲景书谓心下,皆指此膈间言。膈间结而分大小之名者,小结胸止在心下,不连腹胁。大结胸则下连胁腹,皆从膈与胁腹之膜言之。修园不知膈与中下之膜相通,又不知正在心下之文,是承上节从心下至少腹言,此不至少腹,而止在心下也,是水火之结较轻,故攻水不用甘遂,而只用半夏。攻火不用硝黄,而只用瓜萎、黄连,陈注言结于胃络,亦未尽合。


陈伯坛《读过伤寒论》:首二句似相矛盾也。既结胸矣,胡在心下耶?且在心下矣,尚结胸耶?结胸明曰病,心下明曰在,不过心下不结耳。其自胸至膈,则大有邪在也,何得谓小耶?吾谓结胸而胸不言满,非结尽其胸也;在心下而心下亦不言满,非尽在心下也。小结胸不必问其正不正,不结之处,尽多余地也;在心下当问其正不正,邪在之旁,恐无隙地也。玩"小"字,差幸邪气之留余,玩"正"字,可见阳气之旁落矣。夫以小邪而居正以自大,如入主心下者然。就令结状不为已甚,而上焉阳气不敢出其右,下焉邪气未尝虚其左,徒令阳气仅厕于其旁,得见容于方寸之侧,岂邪正可两立哉?邪气半结半不结,故阳气半陷半不陷耳。非毫无痛苦也,曰按之则痛,按不着不痛,按心下之边旁则痛,比诸按之浑是痛者,略有间也。脉浮滑者,浮为阳脉,滑为实脉,半浮半滑,无非延长邪气者半,挟制阳气者亦半也,去其滑自搏而勿浮矣。

本汤似适用于心下结也。下文五泻心汤皆有连,连夏并者三,不过瓜萎实是胸中药,非心下药耳,乃先煮之以尾连夏之后,令药力趋势在下不在上,又乌足尽瓜萎之长耶?岂知三物合煮,连夏必听命于瓜蒌,是解结胸非陷结胸,胸未陷而心下之余邪又蠢动,诸泻心汤未必中与也。不观大陷胸煮药之次第乎,后纳甘遂,先陷之而后下之也。假令三味同行,硝黄反为甘遂之阻力,安有得快利之望乎?本方陷之而不下,陷力取其小,连夏足以当之,独是大陷则药力从心胸之后直奔大肠,与心下无抵触;小陷则药力从胸际之前直达心下,又岂可聚而歼之于咫尺之地耶?三味药非四面网也,降邪气以夏,开清道以连,神机一转,升散余邪为乌有也。佐用瓜蒌一枚者,防其散而复结耳,讵借以步武硝黄乎?上文立小建中主心中悸而烦,不解表而表自解,为汗法之穷出其方;本证立小陷胸主心下按则痛,不去邪而邪自无,为下法之穷出其方。药味看似平易,实开下文无数法门,所有泻心诸法,皆本此意以立方矣。


陆渊雷《伤寒论今释》:小结胸与痞,俱是胃炎,故其证极相似,但小结胸多黏液耳。

小陷胸治胃炎,胃炎连及十二指肠者,可以致黄疸,然则此案面黄如金色者,黄疸也。黄疸之愈,因血液中胆汁色素之排除,颇需时日,无倏然而退之理,今云明日面色改白,殊可疑,所以用小陷胸之证候,亦未明载。录之,见古方取效之捷而已。此方实治胃炎之多黏液者,黄连所以消炎,半夏所以和胃止呕,瓜萎实所以涤除黏液。黏液为水饮之一,古书称痰饮、水饮,日医称水毒,时医称痰,其实一而已矣。胃多黏液,往往引起脑证状,为痫,为惊风,时医所谓痰迷心窍者也。黄连与瓜蒌为伍,为胃肠药中峻快之剂,仅亚硝、黄,不可不知。《别录》云:瓜蒌实,味苦寒无毒,主胸痹。《药征》云:瓜蒌实,主治胸痹也,旁治饮。所谓胸痹者,胸膈痞塞是也。《伤寒直格》云:瓜萎实惟判其壳,子则不,或但用其中子者,非也。左脉弦大为少阳,为柴胡证,右脉滑大为食滞痰实,即胃炎实证,而为小陷胸汤证也。此证或宜小陷胸合小柴胡,或宜小陷胸合四逆散,或宜大柴胡,详其舌苔、腹候,必有可辨者。若谓勉强作文,过思不决,郁而为疼,则因病人为文学之子,想当然耳。作文过思,何致发热胁痛哉?引《内经》,无所主当,尤牵强之极。诊脉必兼左右手,脉案将悉引此二句乎。时医脉案,喜引《内经》以自重,其割裂不通,更甚孙氏,慎勿落此窠臼。


刘世祯《伤寒杂病论义疏》:结胸所以分大小者,以部有广狭,痛有缓剧;推原病因,同为水饮内结,同一邪由上陷,又所舍悉在膈膜之间,故同名结胸而复冠分大小。此示学者平辨正名之义,盖亦古说之相沿也。小结胸病,正在心下,心下正当中脘之部,即胃外膈膜之间,非指胃中;按之则痛,较大结胸之痛不可近,证象轻缓。此由胸中有热,且兼蓄饮,饮与热,化饮成痰,饮稀痰亦曰痰饮,邪由渐结,非暴至之变也。脉象浮滑者,指滑在浮部。痰实气,热结上焦,小陷胸汤主之。黄连走上焦专清营热,半夏通液道以散积气(温凉剂中,皆可使用),栝实开解胸结、疏涤热痰,温凉并用,三物成方,用药轻重之宜适中病情缓急之度。学者反复深玩,当于制方之道,思过半矣。(同一脉浮滑,若证象不同,用药便异,如白虎证脉浮滑、小承气证脉滑而疾,比类推求,自悟平脉辨证之理)


曹颖甫《伤寒发微》:病在心下,故称结胸。小结胸与大结胸同,此部位之不可改易者也,但按之痛,则与不按亦痛之大结胸异。脉浮滑,则与大结胸之沉紧异,所结不实,故无沉紧之脉,必待按之而始痛。太阳标热并于上,故脉浮;水气湿热结于心下,故脉滑。小陷胸汤,黄连苦降,以抑在上之标热;半夏生用,以泄水而涤痰;瓜蒌实以泄露中脘之浊。按:此即泻心汤之变方。后文半夏泻心汤、生姜泄心汤、甘草泄心汤,皆黄连、半夏同用,是其明证也。意此证里实不如大结胸,而略同虚气之结而成痞。方中用黄连以降上冒之热邪,用瓜蒌实以通胃中之积垢,与后文治痞之大黄黄连泻心汤相类,但此证为标热陷于心下,吸引痰涎水气,而腑滞稍轻,故以黄连、半夏为主,而以瓜蒌实易大黄。后文所列之痞证关上脉浮者,腑滞较甚,而又为标热吸引,故以大黄为主而黄连副之,不更纳去水之半夏也。


冉雪峰《冉注伤寒论》:结胸是结在胸。大结小结,是其结有重轻。结胸是太阳病变,故隶属在太阳篇。太阳本寒标热,其病不化热则化水,就人体受病实际言,太阳主表,为最外一层。表气郁,里不得通,愈积愈多,气有余即是热。然在空处化热,在实处却又化水,水热化源,是一个东西。不必里先有热,表闭即成热;不必里先有水,表闭即成水,故太阳病不解,病变结胸,是水热并结。大结是水热并结;小结亦是水热并结。观陷胸汤丸都是水热并下,义甚昭显。此条上文连出四个大陷胸汤主之,不厌求详,并推到由上焦结胸,连属胁下膈下少腹中下二焦,凡此皆以结胸为主。为三焦病变一气的传化。各注多谓里素有热,素有水,是不明太阳气化传变又多谓大陷胸连及胁腹,小陷胸祗在胸中,是连结胸病名二字,都不了了,殊为自蔽。上文对大结胸,已推阐尽致。本条乃水热相搏,热胜于水,水化为痰,故脉浮滑。按之痛,不是石硬,不是痛不可近。病区亦未越出胸的范围,祗在心下。水已变质,等于无水,故不用甘遂葶苈。胶黏浊邪,非涤荡可了,故不用硝黄。水不重热重,故不用大黄而用黄连。黄连苦寒除热,胜过大黄,注家多调小陷胸热轻,不用大黄,亦属非是,热固有祗宜清,而不宜下者。瓜蒌滑利,本利膈要药。观金匮瓜蒌薤白苦酒汤,瓜蒌薤白桂枝汤可知,小陷胸以瓜蒌为主药。故先煎瓜蒌,俾连夏一从瓜蒌的干旋,与大陷胸方制迫异,是小结胸为大结胸的变证,小陷胸汤为大陷胸的变法,不仅轻重而已。太阳病以麻桂为正治,但麻桂各方有加减法。大小陷胸为救治,但大小陷胸无加减法。规律森严,不稍移易,学者均不可不辨。


承淡安《伤寒论新注》:小结胸之病状仅在胃中,与痞略同,第按之痛,痞则不痛耳,为胃中痰热互结黏膜发炎之病也。主用苦降泻热涤痰之小陷胸汤之法,以黄连清热,半夏降水,瓜蒌实开结滑痰,无须以剧药攻破。

本条之舌证:舌质红而苔黄。


苏世屏《伤寒论原文真义》:结胸有大小,从病状上分之,小结胸病,正在心下,非从心下至少腹,按之则痛,非痛而不可近;凡结胸必硬,不言硬者省文也;脉浮为阳,脉滑为实,而不沉而紧者,病势未至牢固,较大结胸为略轻故也,以小陷胸汤主之。

此方用黄连之苦以泻火,栝蒌实之滑以去着,半夏之辛以开结,以为反佐,三味和合,采取缓消。半夏得连蒌,不觉其燥。连蒌得半夏,不觉其寒,寒温适宜,不取峻烈。然亦从大陷胸汤脱胎而来,以黄连易大黄,同为泻火也;以蒌实易芒硝,同为去着也;以半夏易甘遂,同为开结逐饮也。缓急不同,其义如此。


陈逊斋《伤寒论改正并注》:上文是大结胸证,此节是小结胸证。是结胸证,有脏结,有痞结,有大小结胸,有热实结胸,有寒实结胸也。浮为上焦病,且表未解也。滑为热实,又为饮结,小结胸为水火交结,故有此滑脉。大结胸与小结胸之不同者,一则由心下至少腹,一则止在心下;一则硬满而痛,一则按之始痛。

栝蒌开结为君,川连退热,半夏除饮,比之甘遂除饮,大黄退热,芒硝开结,其力小矣,故名曰“小陷胸”。


朱壶山《伤寒论通注》:小结胸病,高不在心上,下不及少腹,水火结于膈上之胸,膈下之胁,所谓正在心下。《今释》者胃炎多黏液之说,是为近之。不按不痛,按之则痛,又非硬满痛不可近手之甚者。脉亦不沉紧而浮缓,浮为阳、为外,滑为水、为热邪未深入,与大陷胸汤之证脉迥别。惟被火烁必成痰饮,即西医所谓黏液,日医所谓水毒。只用黄连清心以解火结,半夏降胃以解水结,瓜萎凉润制半夏之燥,苦降引心血之行血行水下,胃气一健,其病即除。《评释》者谓黄连健胃,半夏止呕,瓜萎生津,亦有是者。惟指三味作用,各自独立,不相资助,实昧汤方组织之旨,无惑乎一见经气互为联贯之说,即排斥矣。


包识生《伤寒论讲义》:邪结在心下,其部位小,其邪轻,故曰小结胸也;邪结于胸腹之大部位者,其症重,故曰大结胸也。心下痛之症,有表里虚实之分,必因表热内陷而结于心下者,方可以小陷胸治之,故其脉必浮滑者,浮为表,滑为热也。

此言邪结阴枢之治法也。按邪结阴枢,心先受病而心下痛。然阴经不能以大下之药治之,且大黄亦不能用,因君火热结,下亦无功,必当以黄连之泻火,蒌、夏之破水、破结,而始能获效也。


刘绍武《刘绍武讲评伤寒杂病论》:

正误补缺:“脉浮滑”,说明本病的位置不在里,而居半表半里,不同于沉紧之大结胸里实证,参176条“伤寒,脉浮滑者,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从方子看,黄连为大寒药,针对半表半里之热,以清为主,其清热之功大于黄芩。少阳之核心症为“心中烦热”,本证补出黄连症“心中热烦”。另外补入栝楼实症“胸满”。参《金匮要略》的栝蒌薤白半夏汤症“胸痛”、“胸满”,这样,小陷胸汤症就全面了。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此条论述小结胸病证治。与大结胸相比,小结胸部位较小,仅位于心下一点,邪结程度亦较轻,按之才痛,病结较浅而脉浮,阻不甚而脉滑,病轻故药亦轻,以小陷胸汤主之。

方中黄连解热,半夏祛水,栝楼实大量使用,有解凝缓下之功,后人改为栝楼仁为误。实者,果实也,为现用之全栝楼,大者一枚重数两。临床咳喘病人可用此方宽胸祛痰,但必须用于热证,注意全栝楼用量须大,可用至45g左右。


陈慎吾《伤寒论讲义》:小结胸病部位较结胸证在胸胁者为小,故曰正在心下。病势较硬满痛、手不可近为轻,故曰按之则痛。脉浮滑而不沉紧,较结胸证所入为浅,故以小陷胸汤和之,而不用大陷胸汤攻下之也。

结胸与小结胸有大小轻重深浅之不同,颇易辨识。小结胸与证颇相类似,因同在心下,痛均不甚。夫结胸虽小,其因属水;痞虽大,其因属气。两证俱属胃炎,小结胸多黏液耳。由此体会,不难辨识,其内容后论之。曰六邪结胸中者,胃气必不行,故结胸证痛连于腹。小结胸证亦属胃炎也。


倪海厦《人纪-伤寒论》:心下指的是胃,小结胸和大结胸梗在这地方不一样,大结胸的痰热湿整个梗在者,不按它都痛,所以大结胸不按都痛,如果结得比较轻微,没有那么强,变成小结胸,所以小陷胸汤比大陷胸汤稍微缓一点,比较轻的要按才痛,按之则痛,脉浮滑者,所谓脉滑代表有痰在里面,脉浮就是病比较表比较轻,大结胸证的话,脉沉且紧,沉就是病很深在肺的下方,紧就是很扎实。小结胸之症状仅在胃中,与痞略同,但按之痛,痞则不痛耳,为胃中痰热互结黏膜发炎之病也。主用苦降泄热涤痰之小陷胸汤之法,以黄连清热,半夏降水,栝蒌实开结滑痰。小陷胸汤里面有三味药,黄连、半夏、栝蒌实,用黄连去热,黄连有消炎的作用,因为里面有热有痰,栝蒌实能够破结,能把痰打开,用栝蒌实来攻它,然后用生半夏把它利下来,所以一般来说结胸就是痰和热并结在一起,大陷胸汤不但痰热还有水三个并结在一起,生半夏除了利水之外还利痰,所以栝蒌实把痰打散后,半夏把它利下来。

柯韵伯曰:结胸有轻重,立方分大小。从心下至少腹,按之石硬而痛可近,为大结胸。正在心下,未及胁腹,按之则痛,未曾石硬,为小结胸。大结胸是水结在胸腹,故脉沉紧。小结胸是痰结在心下,故脉浮滑。水结宜下,故用甘遂、葶、杏、硝、黄等下之.痰结宜消,故用黄连、栝蒌、半夏以消之。水气能结为痰,其人阳气重可知矣。大陷胸汤从胃的地方到肚脐这一段,硬得很紧,给西医看,他可能是胃癌或淋巴癌或肿瘤,不管它是什么,一样攻,对证不对病。为什么张仲景分这两味药?进入大陷胸汤都是很危险的,要很快的把它攻掉,如果不敢,开成小陷胸力量不够,结果看着病人坐在那里死掉,如果是小陷胸汤,开成大陷胸汤就太过了,病人元气大伤,甘遂一吃下去马上成皮包骨,水份都没了,病人大燥渴,吃一钱甘遂,要吃十斤石膏还有人参,津液才补得回来,张锡驹曰:汤有大小之别,证有轻重之殊,今人多以小陷胸汤治大结胸证,皆致不救,遂谓结胸为不可治之证。不知结胸之不可治,祇有二节,大结胸有两种不可治,就是表邪过盛的时候,如果脉很浮大,如果病人烦燥,就是病人津液已经伤到了,看到这个症状可能里面是胃癌、胃长肿瘤、淋巴肿瘤,中医讲痰在里面。痰已经变成硬块,西医看是肿瘤,遇到这种情形,为什么病人如果烦燥而死,因为病人已经没有条件可以攻了,已经壮热了,吃药也是死,不吃药也是死,遇到这种情形,宁可吃药死,也不要不吃药等死,刚开始还没有到烦燥的阶段就要下手了,不能等到烦燥危症出现才用。黄连用一钱,半夏、栝蒌实的量相等用五钱,小陷胸汤专门去痰结在胸中有呕者,病人很恶心,恶出来的是痰,病人并不会咳嗽,痰梗在胸里面,中医叫痰积。临床上看到最多的是抽烟的人常常得到这种病,只要一得到感冒后,再误下马上就梗到了。临床上不一定结胸的病人才用到小陷胸汤,遇到胃不舒服的病人,舌苔黄而厚,确定胃是热的,吐痰很多,就可以用了。内经提过,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临床上遇到尿毒的病人,我们也会用到黄连来解毒,所以黄连可以坚肾,预防毒素入心。


刘渡舟《伤寒论诠解》:本条论述小结胸的证治。小结胸的特点是病位“正在心下”,较大结胸之“从心下至少腹”为小,病位也局限,一般不向上下延展。证见“按之则痛”,远不及大结胸证的“鞕满而痛,不可近者”之重,且言外之意是如果不按则不痛。不过在临床上也有不按亦痛的情况,只是痛势稍轻而已。其脉见浮滑,浮者为有热且浅,滑者是有痰且结,正是痰热相结而部位较浅的脉象反映,这和大结胸证因水热相结部位深广而出现的沉紧之脉自不相同。小结胸证,治用小陷胸汤清热化痰开结。

小陷胸汤亦由三味药组成,但药力比大陷胸汤为小、为缓。用黄连清泄心下之热结,则轻于大黄之泄热破结;用半夏化痰去饮,则缓于甘遂之涤痰逐水;用栝蒌实甘寒滑利,清热涤痰,开结润便,则逊于芒硝之咸寒软坚、泻实破结。此三药性缓而剂轻,远不如大陷胸汤之峻,故称为小陷胸汤。方用“栝蒌实大者一个”,约合今之60克。当剪成条而先煮,然后再纳诸药入煎。因本证属痰热凝结,方用黄连以清之,半夏以散之,栝蒌以利之,故服汤后,热除痰去,多见大便排出黄色黏液,其病往往随之而愈。栝蒌一药,不仅能清热涤痰,而且还有活血化瘀、通痹止痛的作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二书中所用栝蒌之方,都含有止痛之效应。除本方治心下按之则痛外,尚有栝蒌薤白半夏汤类诸方,主治胸痹疼痛,不用桃仁、红花活血化瘀,而仅用栝蒌等药便可止痛,可见其确有化瘀止痛之效。近年有用小陷胸汤治疗证属痰热凝结、脉络瘀滞的心血管病,每每可收到满意的疗效。然而今医之治,一见心胸疼痛疾患,开手便用红花、桃仁、丹参、赤芍之类,对栝蒌弃而不用,可算是临床一大损失,实不知仲景昔日用栝蒌治胸痹胜红花之奥义。有一经验方,主治乳痈而红肿热痛、寒热阵作者,即以栝蒌重用,疗效甚佳。方为:大栝蒌1枚,酒当归15克,萱草、甘草各10克,白芷6克,乳香、没药各3克,黄酒与水各半煎服。


陈亦人《伤寒论译释》:误下邪陷,热与水结,为大结胸证,心下硬痛,甚则从心下至少腹皆硬满而痛,不可近,脉寸浮关沉,或沉紧;此则正在心下,按之始痛,乃因热与痰结,范围小而程度轻,所以证名小结胸。浮脉为阳热,滑脉主有痰,本证为痰热相结,所以脉象浮滑。治以小陷胸汤,即取其清热消痰的作用。

大、小结胸证均属热证、实证,但前者的病变范围广,病情较严重,是因热与水结,故治宜清热逐水荡实的大陷胸汤;后者的病变范围小,病情较轻缓,是因热与痰结,故宜清热消痰开结的小陷胸汤。两方的作用迥乎不同,各有所主,有惧大陷胸汤过峻,而以小陷胸汤治大结胸证,不仅不会收效,反而延误病机,导致病情恶化,甚至死亡。张氏对此特别提出医者诿过的谬误,切中时弊,应当引以为戒。方中栝蒌实苦寒滑润,既能泄热,又能化痰,确是清化痰热的首选药物,许氏提出栝蒌为君,极有见地,方氏对瓜蒌作用及与黄连、半夏配伍意义的分析,也颇有理致,都有参考价值。王氏方解似深反晦,对方名的解释尤为牵强,很难令人信服。


李克绍《伤寒论讲义》:小结胸和大结胸的病理基本是一致的,只是病情轻微。从部位上看,大结胸上连胸,下连少腹;小结胸只局限于心下。从痛的程度上看,大结胸痛不可按,不按亦痛;小结胸是按之始痛,不按不痛。从脉象 上看,大结胸是寸浮关沉,或三部俱沉紧;小结胸是浮而兼滑。从病理上分析大结胸是热与水结;小结胸是热与痰结。故治小结胸,不用泄热逐水的峻剂,只用清热开痰的小陷胸汤,

黄连寒能清热,半夏辛能开结,瓜萎实甘寒滑利,能使痰气下降,本方与大陷胸汤相比更为缓和轻微。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本证成因:伤寒表邪入里化热,与痰邪结于心下。主症和病机:正在心下,按之则痛,提示本证病变部位局限,仅在心下,病势和缓,按之则痛,即不按无显著疼痛。脉浮滑,浮主热,滑主痰,提示小结胸的主要病机是痰热互结。由于病位局限而病势较和缓,故命名为“小结胸”。治用小陷胸汤清热化痰弁结。在《伤寒论》中,浮脉可以主表,也可以主热。主表的浮脉特征是轻取即得,按之少力,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如水漂木;主热的浮脉特征是,轻取即得,按之滑数有力,这是因为里热盛,鼓动气血,气盛血脉贲张所致。但后世不再把这种主热的脉象叫浮脉了。鉴别:小结胸与大结胸皆为热实结胸,但二者邪结部位有深浅广狭之分,症状有轻重之别,病势有缓急之异。大结胸病为水热互结,病位以心下为主,可以上涉胸肺颈顼,下至少腹,旁及两胁。其临床表现见心下硬满疼痛,按之石硬,或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脉沉紧,证重势急,所以治当泻热逐水破结,用大陷胸汤。小结胸病为痰热互结,病位局限,正在心下,病势和缓,按之则痛,脉浮滑。所以治当清热化痰开结,用小陷胸汤。黄连苦寒,泻心下热结;半夏辛温,化心下痰饮。桔楼实甘寒滑利,既能助黄连清热泻火,又能助半夏化痰开结,同时还有润便导下的作用,使痰热从大便而出,而且还有活血化瘀、通痹止痛的作用。三药合用,共成辛开苦降、清热化痰开结之良方。本方药性和缓,远不如大陷胸汤峻猛,故名为小陷胸汤。本方在现代临床上可加减应用于治疗急慢性食管炎、急慢性胃炎、胃溃疡 或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呼吸系炎症、心脏病、急慢性胆囊炎、乳腺炎、肋软骨炎等,凡属痰热互结于中上焦,舌质红,舌苔黄厚而腻者,皆可应用。


姜建国《伤寒论讲稿》:本条论述小结胸病的病机和证治。小结胸病属于热实结胸的轻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病位局限,病变正在心下胃脘的部位;二是症状轻浅,按之则痛,不按就不痛;三是脉浮滑,浮脉主热,滑脉主痰,知道是痰热互结在心下胃脘,而不像大结胸证那样是水热互结在胸、胃脘,甚至是整个腹部。既然属于痰热相结,病情比较轻,病位也局限,所以叫做“小结胸”。治法是清热涤痰开结,方用小陷胸汤。

小陷胸汤也是三味药组成的,但是与大陷胸汤对比,用药要平和的多。方中黄连苦寒,清泄心下热结;半夏辛温,祛痰涤饮开结,两味药合用,苦降辛开,善于治疗痰热互结证。栝萎清热化痰,宽胸散结,功能最为全面。三味药合用,相辅相成,使得痰热分消,结滞开散,是治疗心下痰热互结的名方。因为药力比大陷胸汤轻而缓和,所以叫做小陷胸汤。


肖相如《伤寒论讲义》:本条论述小结胸病的证治。“小结胸病”说明本证当有结胸的基本表现;“正在心下”说明部位局限,仅局限于心下;“按之则痛”说明症状较结胸为轻,心下硬满,按之则痛,不按不痛;;“脉浮滑”,浮主热而浅,滑为痰热,脉浮滑示痰热互结病势轻浅,故称小结胸;痰热内结,还可见呕恶、舌苔黄腻之症。其病机总属热互结,治以清热涤开结,以小陷胸汤主之。方用黄连清泻心下之热,半夏涤化饮散结,瓜基实清热涤痰而兼润下。

大小结胸证在病因病机、病位、症状、治法及所用方剂上都有区别。大结胸证是水热互结,范围广,症状表现为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脉沉紧,治疗当泻热逐水破结,方选大陷胸汤;小结胸证是痰热互结,范围局限,症状表现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治疗当清热涤痰开结,方选小陷胸汤。痰、水、湿三者都与人体的津液代谢紊乱有关。痰为津液停聚,又因热邪炼灼,或因寒邪凝聚而成,其性黏稠,故为病范围局限;水亦为人体津液停聚而成,但其性稀薄,故为病范围广泛;湿与水相类,但其尚未聚而成形,呈弥散状态,故其为病范围更为广泛。三者的区别可从痰与热结的小陷胸汤证、水与热结的大陷胸汤证和湿热互结的茵陈蒿汤证进行理解。


吕英《伤寒一元解》:

1.病名有大小,方有大小,证亦分轻重。

2.水热互结乃结胸特点。小陷胸汤证乃太阳表内陷胸阳明,水饮热化为痰,用开胸清热涤痰之黄连、半夏、栝楼,而且先煮栝楼,旨在打开胸阳明,此乃十个阳明方中其中一个的参悟。


——全文完——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