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以案说医】曾庆明:附子汤、苓桂术甘汤、防己黄芪汤治疗眩晕案
2024
10-20

【以案说医】曾庆明:附子汤、苓桂术甘汤、防己黄芪汤治疗眩晕案

▲曾庆明,广东省名中医,江西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深圳市罗湖区中医院原院长,主任中医师。曾庆明扎根基层40年,师从全国伤寒名家陈亦人教授,擅长运用六经辨证治疗内妇儿等各科疾病。培养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8名,学术传承人10多名,主持、参与主要科研课题多项,他作为项目主持人或主要参与者制定的三部标准(《中药编码规则及编码》、《方剂编码规则及编码》和《中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编码与表示》)成为国家标准及全球标准。

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我们推出【以案说医】栏目,以期传承精华,启迪我辈,共同进步。

【基本资料】

徐某,男,时年48岁,驰骋职场应酬多、熬夜多、睡眠少、运动少,体渐胖,感冒多;高血压病和高脂血症5年,冠心病植入支架2枚2年,糖耐量异常1.5年,规范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治疗,血压波动较大,血脂、血糖控制尚可。初诊:2017年3月19日。【发病过程】1年前开始出现头晕,多因劳累、失眠或七情过用而发作或加重,发则目胀、血压升高(最高至190/110mmHg)、神疲乏力,休息或睡好一觉后血压值可恢复到正常,头晕减轻或消失,反反复复,总体加重。查心电图:窦性心律,左室面高电压、V3-V6导联T波低平;肝肾功能和小便常规正常;颅脑核磁提示多处小缺血灶。【首诊证候】刻诊:于2017年2月14日起问诊于余,从太阴脾虚、清阳不升,夹痰夹风入手,分别予升阳益胃汤和半夏天麻白术汤加减,均无见效。头晕如戴帽状,晨甚暮轻,背部怕冷,犯困嗜睡,整夜似睡非睡,眼花耳鸣,心悸胸闷,刹那间“三力”(精力、体力、记忆力)锐降,口干饮温,纳少便溏,气短,下肢沉重,入暮足肿,夜间溲频且量少;加大降压用量,血压波动145~155/90~95mmHg;舌淡紫苔薄白根稍腻,脉沉弦紧劲尺弱。【辨证论治】西医诊断:1、高血压病3级(很高危);2、冠心病PCI术后;3、高脂血症;4、糖耐量异常。中医诊断:眩晕(少阴兼太阴阳气虚弱、寒水遏阻清阳)。治法:温阳益气、散寒利水。处方:附子汤、苓桂术甘汤、防己黄芪汤加减:制附子30g(先煎),白芍15g,茯苓30g,桂枝15g,炒白术15g,苍术15g,炙甘草10g,生黄芪45g,防己10g,党参15g,泽泻30g。7剂,每剂煎2次,和匀,日3服。【随诊过程】二诊:2017年3月27日头昏显减,戴帽状、目胀、口干、足肿、溲频皆消失,背冷和心悸胸闷明显减轻,纳增、睡深、便软,服降压药常规剂量,血压降至正常。效不更方,加大温阳化气,减轻渗利水浊用药,即一诊去泽泻、防己;倍炒白术20g,苍术20g,炙黄芪60g,7剂。降压药减量。三诊:2017年4月3日药后头晕全去,背怕冷消失,“三力”提振,纳寐二便均可,唯稍劳作后稍感气短和心悸,舌同一诊,脉沉弦细;血压130/80mmHg。从太阴脾气虚、少阴阳气弱和厥阴阴血亏兼痰浊着手善后,予十补丸、理中汤、保元汤善后,处二方。方一汤剂:制附子5g(先煎),桂枝5g,熟地黄20g,山茱萸10g,山药10g,泽泻10g,茯苓10g,鹿角胶10g(烊化服),干姜10g,炒白术10g,苍术10g,党参10g,肉桂2.5g(后下),炙黄芪30g,炙甘草10g。7剂,煎服法同一诊。方二丸剂:方一汤剂倍熟地黄30g,去鹿角胶,加鹿角片10g、杜仲10g、五味子5g、牡丹皮5g、当归10g、法半夏10g。14剂,为蜜丸,每天3次,每次8g,约服3个月。年末告:头昏未再,降压西药减量,血压平稳。

【按语】

1、本案总体辨证与用方思路

“三高”固然与先天禀赋有关,但现代人有发病率高、年轻化的特点,这与压力过大和生活方式不健康有关系。不论七情过用,还是起居失宜,抑或膳食失衡,无不损伤三阴之阳气和阴精(血),引起或加重“三高”。而从中医辨证分析,过去多见的阴虚火旺渐少,而阳虚气弱者日多。说明损伤三阴阳气者居多。正是阳气的虚馁,使清阳不升、浊阴(痰浊)不降,从而引起血压、血糖和血脂数值的升高及其常见的头晕、头痛、眼花、耳鸣、“三力”下降等临床表现。

本案一诊前囿于太阴气虚治,治不得法,故虽为名方也无效果。一诊起,紧扣头昏如戴帽状之主诉,辨纳少、便溏、气短,是太阴脾气不足;析背冷、嗜睡、“三力”锐降、口渴饮温,脉沉尺弱,为少阴肾阳不足;而目胀、眼花、耳鸣为肝肾精血亏虚。总体病机是少阴与太阴阳虚气弱为主,少阴与厥阴精血不足为次,兼水饮痰浊。而治疗时则分二步,一、二诊温阳益气和利水化痰,用附子汤、苓桂术甘汤、防己黄芪汤加减;三诊再加补益精血,同时减少利水化痰,用十补丸、理中汤、保元汤加减。

2、为何一、二诊选苓桂术甘汤和附子汤而三诊选十补丸和理中汤?

本案头昏浅层病机是清阳不升和痰饮上犯,可先从痰饮病治疗,秉着《金匮》“温药和之”之治则和“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之方例,故本案二方均用,但前方合附子汤和防己黄芪汤用在一二诊,两温两补太阴和少阴阳气,兼利水降浊;后方合理中汤和保元汤用在三诊,既温补少阴与太阴阳气,又温补少阴与厥阴精血,兼温化痰浊。一诊何以不选温阳利水的真武汤?乃因背怕冷是本案的眼目之症。《伤寒论》304条所说的少阴病,“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实乃少阴阳虚,督脉阴寒内盛。笔者体会,治少阴阳虚水泛,真武汤更佳,治少阴阳虚眩晕则附子汤更优,而水肿或眩晕症状控制之后,则肾气丸更贴。因此,本案第三诊头晕和背冷完全消失,故用肾气丸的衍生方十补丸。

3、如何降浊?阳虚眩晕升清固然重要,降浊同样重要

在眩晕、水肿、泄泻等痰饮或水气病的初期,更是无可替代。浊阴从痰饮而生,因而凡能祛除痰饮的办法都是降浊,除了温阳补气以蒸津化气治其本外,从本案分析,降浊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小便频或小便少的“小便不利”,用苓桂术甘汤、五苓散,温药和之也。第二,当足肿时用防己黄芪汤,益气利水法也。第三,“其人苦眩冒”,重用泽泻,取泽泻汤之法,健脾化饮也。三法一诊皆用,乃三证皆有。一旦眩晕(头晕)、小便不利、足肿减轻后,则不宜续用或久用,谨防渗利太过。故三诊三法和三方皆未再用,而于阴中求阳的十补丸和温补化饮的理中汤求之。

4、何以苍白术同用?

苍白术同用对于湿气过重的身困的亚健康和纳呆便溏的脾虚证,是无与伦比的拍档。但还有一点,当用苓桂术甘汤治疗头眩和心悸时,苍术效优于白术,苍白术不仅可同用而且要等量,甚至苍术用量大于白术。本案始终二术同用,且用量一致,乃一孔之见也。

郑重申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来源:深圳市罗湖区中医院,指导专家:曾庆明 主任中医师】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