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三丰派丹法·柔气功
2024
10-15

三丰派丹法·柔气功

武学·道法术(PFAT)

求道者勤修·悟道者证心

柔气功,通常被称为清静修法(也就是狭义上的修道),也有人称之为清净丹法。但它与真正的内丹术有着极大的区别。真正的内丹,也被称为内金丹,是南宗正传的心印之法,指的是人元龙虎大丹。古代的哲人,如魏伯阳、张紫阳、孙教鸾、孙汝忠等人,都是通过这种方法修炼成真的。武当派的祖师张三丰,不仅精通人元(包括清修)、地元、剑仙等各派的丹法,还撰写了广为人知的道书经典《玄要篇》(属于龙虎丹法)和《道言浅近说》(属于清静修法)。在三丰派的丹法中,《玄要篇》所叙述的人元龙虎丹法,足以与《参同》、《悟真》、《金丹真传》这三部经典相提并论。而《道言浅近说》则直接阐述了清静修法,摒弃了许多假名和复杂的表述,使得内容浅显易懂,真谛尽显,是道书中少有的精品。柔气功与三丰派的经典《道言浅近说》是一脉相承的,可以说是古典的再现。而且,它的具体技术被详细披露,更显得稳妥可靠。《道言浅近说》中提到:“凝神调息,调息凝神,这八个字就是修炼的入手功夫。”又说:“心意放在脐下,称为凝神;气息归于脐下,称为调息。神与息相互依存,保持清静自然的状态,叫做勿忘;顺应这种清静自然的状态,叫做勿助。勿忘勿助,以默以柔。”这正是柔气功的入手方法和功法要旨。西派的李涵虚曾说:“气,它至小至柔,通过曲折的方式培养而不会对身体有害,于是聚集在虚空之中。”这句话也一语道破了这个道理。李涵虚对于清静功夫有着深刻的认识。凝神的方法,是清修的真正口诀。古哲曾说:“昔年遇到真师传授口诀,只教我凝神入气穴。”可见,凝神入气穴是清修的核心秘密。关于凝神入气穴的技术,《道言浅近说》已经明确阐述。那么,什么是气穴呢?三丰祖师说:“气穴,就是神进入气中,就像处在深穴之中一样。神与气相互依恋,那么玄关之体就已经确立了。”这就把真正的气穴与那些俗学之士将生理解剖中的具体位置当作气穴的做法区别开来。柔气功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调息,而是通过心与息的相互依存,逐渐达到神与气的相互依恋而合一。久而久之,腹中就会有动息产生,丹田仿佛起火一般,自然而然地运转不息。内气不外泄,外气反而被吸入体内。正如《道言浅近说》所描述的:“神抱住气,意系在息,在丹田中婉转悠扬,聚而不散。这样,内脏之气与外来之气就会在丹田中交结。”从而获得真正的胎息。到了这一步,大本已立,门户常开,先天一气如同春风般常吹;河车自然运转,周遍全身。按照这种方法修炼,就可以炼液化血、炼血化精、炼精化气、炼气化神,自然而然地达到圆融无分的境界。三丰祖师的真言说:“在一刻之中,也有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功夫在内,并不仅仅是在十个月的修炼过程中才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柔气功,是与刚气相对而言的。涵虚翁曾说:“气,它至小至柔,通过曲折的方式培养而不会对身体有害,于是聚集在虚空之中。”这种功法也被称为“内凝气功”,它表明与易筋经等以修炼外气为主的功法有所不同。中国道家在柔气功方面最为擅长。柔气功也是以腰腹部的丹田为基础,再配合呼吸和神经的运用。但这里说的呼吸,已经不是指鼻孔里气息的出入,而是指腹内与鼻孔气息出入相对应的一种自然动荡的内气。柔气功与静坐法在某些方面很相似,但实质上却有所不同。静坐法主要是讲究让心安定下来,也就是专门让神经安静下来。其安静神经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在头顶、眉间、绛宫(心脏部位)、丹田,或者身体内外、有形无形等地方安定心神,难以一一列举。而柔气功的修炼方法,则是利用身体内的天然内息来作为安静神经的一种特殊功法。它的内容简易、圆融、自然,特别适合老弱病重的人修炼,既稳妥又安全。有些人认为柔气功的修炼见效很慢,但根据个人经验,只要信心坚定,决心强大,能够去除杂念,真正达到虚静的境界,见效其实还是很快的,并且功夫不易退化。因为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心静息平,就是在持续修炼柔气功,并不一定要坐在座位上才是练功,这是本法特别优胜的地方。过去流传的很多静功方法,大多都专注于意守某一窍道作为秘诀。虽然为了安静神经,意守某一窍道是可以的,但这只是暂时的权宜之计。如果把它当作究竟之法,结果可能会导致气逆充血、梦遗滑精、痞满胀膨等问题。这与柔气功的活泼自在相比,相差甚远。因为窍只是身上的一个点,无论它多么重要,如果牢守不放,就难免会有所偏颇。柔气功的实际修炼方法:按照一定的姿势(双盘、单盘或天王座等,总之以能够舒适久坐而不感到疲劳为好)坐定之后,将全身从内到外完全放松,务必使自己感到自在舒适,没有一丝一毫的滞涩和执着。气息能够自然下沉到丹田是主旨。在心神方面,也要完全放开,务必放下万缘,无所执着、无所停留,以安泰自在为要。然后,用口吐出一至三口浊气,不必过分刻意。吐气之后,口不要立即闭上,让气由口鼻自然进出三五分钟。之后合上口,两眼也随之轻轻闭合,或者垂帘观看鼻尖(功夫深了以后,睁开眼做功也是一样的)。凝视片刻后,用意微微收敛目光和心神,由两眉间向头上顶巅直视,向上透到至高无上的地方。透得越高,视野就越广,以至于达到无边无际、与整个宇宙合为一体的境界。稍微停留片刻后,再将心神徐徐内收,仿佛整个宇宙被一同包裹并收缩起来,合为一气,犹如一道虹光贯注在头顶上。过一会儿后,再将这光向前照注到天目(额头中央稍低处),稍微停留;再照到山根(鼻梁根部),又稍微停留;然后由此入内而下,直接照射到脐后腰前微微下陷的丹田所在。同时,两耳也跟着倾听那里的声音。这就是回光返照、凝神入气穴的过程。气与心是有连带关系的。当心思宁静时,鼻孔里的呼吸自然会变得微细若停。而腹内微微动荡的内息也会自然地与心合化并归根到气穴深处。这与脏水不被风摇动、自然能慢慢静淀而变得澄清的境界是完全相同的。正所谓“心静则气平,不调之调为上”。于是神与气相合,情感与外界环境都被遗忘。刚开始时还会感觉到腹中有一息在盘旋、婉转悠扬、不出不入;久而久之,腹中的动息就会自然而然地安定下来,内气不外泄而外气反而被吸入体内。这就是真正胎息成功的初步景象。此后,如果继续努力修炼,腹中自然会产生暖气。但必须深知,这种暖气的产生只是气功修炼中的一种正常现象,平平常常的,切记不要因此感到欢喜或执着。这样,暖气才能越来越旺盛,日积月累之下,自然能冲开尾闾(尾骨处的关窍),沿着背部贯穿到项部,再循着前面下降,返回到丹田。以至于最后,暖气能周遍四肢百骸,这都是自然而然的功效。面对这一切,都应该以坦然不动的态度去应对,有了暖气不惊喜,没有暖气也不着急。总之,以气静念无、心平息匀为首要,其他都不必过分关注。如果能按照上述方法修炼,就可以炼液化血、炼血化精、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生化无穷,都是自然而然的。一切内外气机变化的虚妄境界,也都可以泰然处之,无误差。我自己只需要始终保持灵明圆觉、神清气和的状态。柔气功修炼注意事项:1.柔气功的修炼,是在虚静的基础上,让神与息安定下来,自然相依而合化。不可勉强,否则以心逐息,会带来无穷的弊端。2.如果精神散乱,妄念纷起,甚至烦躁不宁,应当放松意识,让它若有若无。经过一段时间,自然会趋于平静安稳的境地。3.如果精神恍惚,昏昏欲睡,应当抓紧调整内息,明了它行住起止的状态。这样就可以振作精神,脱离沉陷的景象;或者顺其自然,充分睡一觉再坐。4.修炼这种功夫,最要紧的是除了定时修炼外,每日的行住坐卧都要念念不忘,这样收效就会迅速,自然没有弊端。5.实际修炼这种方法,只要能达到虚极静笃、神气相依的境界,那么大本就已经确立了。关于修道与炼丹的区别,近代只有陈樱宁先生和张义尚先生明确谈到过。《参同》、《悟真》、《入药镜》、《玄要篇》、《吕祖诗词》、《金丹真传》、《金火丹诀》等书,都是讲述龙虎大丹的,又称人元金丹,揭示了三家相见(精、气、神相合)的真谛。而《黄帝内经》、《胎息经》、《坐忘论》、《庄子》、《乐育堂语录》、《陈樱宁真空炼形法》、邵康节道法等,都是阐述柔气功的要旨。李涵虚曾说:“气,它至小至柔,通过曲折的方式培养而不会对身体有害,于是聚集在虚空之中。”张紫阳说:“一粒接一粒,由微小而至显著。”黄帝内经中说:“恬淡虚无,真气就会随之而来。”这寥寥数语,已经说尽了柔气功的特点。那么,修炼柔气功的入手要诀在哪里呢?石杏林说:“气是形中的命,心是性内的神。能知道神气穴的奥秘,就能得到仙人的境界。”《心印经》说:“上药有三品,即神、气、精。”《张三丰全集》说:“调息凝神,凝神调息。”更有古哲一言以蔽之:“昔年遇到真师传授口诀,只教我凝神入气穴。”由此可知,凝神入气穴就是柔气功的核心秘密。道家的柔气功,看似简单,实则高深。如果能踏实修炼,道德与功夫并重,那么就能亲自见到玄关。在修炼过程中,如果起杂念,也无妨害。杂念起是病,不继续执着就是药。要切记这个道理,以平常心应对,久而久之,杂念自然会消除。这就是所谓的“忘形以养气,外其身而身修”。如果能达到虚极静笃的境界,那么自然就能有“先天一气自虚无中来”的真实效验。当功夫修炼到上乘时,就会像明镜无尘、寒潭止水一样,万念俱寂,只有一灵独耀。神气合一,不即不离,若存若亡。外忘宇宙,内遗形骸。特别殊胜的地方在于,无论是行走还是坐卧,都不离这个境界。念念不忘,常相把握,就能达到“一日内,十二时,意所至,皆可为”的境界。在不定中能入大定,那就不是普通人了!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