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李冠杰讲康平本伤寒论》之第一百一十条
2024
10-08

《李冠杰讲康平本伤寒论》之第一百一十条

这个条文文字比较长,而且里边也有一些值得推敲的地方。

这个条文里边有一些小问题,咱们一一的慢慢来看一看。

这个“反熨背”在《宋本》里边是“凡熨其背”,不是个“反”,而是个“凡”,这个也没有很大的问题,就是字面上不太相同。

另外呢,《宋本》在这个旁注之前加了一个“谷”字,成了“谷气下流故也”,然后在篡入正文的时候,置于“其人足心必热”之后,就是放在这个条文的最后了,这个还不是特别明显,下边条文诸如类似的东西非常多,细玩味的话,里边还有其他的版本感觉不到的一些信息。

咱们先解读条文,“太阳病,二日反燥”,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人体里热比较盛,患了太阳病只有两天的时间,就出现了阳明病的证候,就是这么一个意思。

“反熨背而大汗出”,这肯定是错误的治疗了。这个熨法就指的是把药物炒热或者说砖瓦之类的物件儿烧热,用布包好,熨身上的某一部位。这种治疗方法是用来驱寒镇痛的,因为它能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熨背是指用上述的方法熨烫患者的背部,促使他发汗,“反熨背”本身就说明了这是一个误治。本来人体就已经有了里热了,再用热的方法来治疗,这就是错误的。“而大汗出”,这里就有两个方面的意思:其一,太阳病应该发汗,但是应该服相应的发汗剂,而且让他微微汗出,熨背本身就是一个非法的治疗,再加上大汗出,这肯定对人体危害就比较大了。第二,阳明病,本来正常的应该按清里热的办法来治疗,以温熨的方法来治疗,不但会加重里热,而且还会造成大汗出,本身有里热环境再热了,大汗出就有这样一个因素。

“大热入胃,胃中水竭”,是对上述的误治做了一个病理的解释。就是说人的里热重了,致使津液虚损,这么一种情况。

“烦躁必发谵语”,这是阳明病加重以后的症状反应,一个是“烦躁”,严重了可能会发生谵语,说胡话。咱们把嵌注文字和所有的注解文字放在后边说,咱们就按原文直接往下学。

一看人的疾病不愈,这个时候“故发其汗”,就又用发汗的办法。前边熨背已经造成大汗出了,而且阳明病也已经比较严重了,医者看见病不愈又给吃发汗药,这等于说是一误再误,病情必定会进一步得加重。因为前边大汗出和里热加重本身就造成了津液虚损,再发汗患者,没有那么多津液了,只能是上半身有汗出,而从腰以下不得汗。反复的攻法就致人身体虚弱,津液虚,这个时候人体对小便的控制能力也就有所下降了,自我感觉老是要小便,津液虚损到很严重的程度了,已经无便可排了,即感觉到“欲小便,而又不得”,甚至会出现小便近于失禁的情况“欲失溲”。

一般情况下阳明病很少会出现呕的情况,但是如果里热太盛,胃气不合,比较严重时候,也会出现呕,所以条文里边就有一个“反呕”。由于津液不足,下肢的津液尤其不足,缺少营养以后就感觉“足下恶风”,脚怕冷,而且“大便硬”,这就是有里热,津液又虚的一个必然结果。“大便已,头卒然而痛”,这应该是特殊的症状反应,我们今天临床当中碰到这一类情况很少,就是说解完大便以后突然发作头痛,头痛比较突出了。后边原文“其人足心必热”,就是说有人体津液恢复的一种变化。

但是这个地方,“其人足心必热”和前边明显有不相衔接的味道,这好像是中间缺少什么。再加上这个条文多处被后来作者加了嵌注和旁注,估计原文本身是不是完整,还值得研究。

这类条文不是一个方证条文,我们在这个条文当中要学的,是这个条文里边的病理变化,医治的道理,在这里边都蕴含着一些我们值得学习的东西。我们学习理解这里边的生理变化吧。

下边我们做一个小结:

患太阳病刚刚两天的时间,便出现烦躁,医者采用熨背的方法,致使大汗出,因外热加重了人体的里热,致使津液虚损,患者表现为躁烦,甚至可能发生谵语,医者见病不愈又予以发汗,但患者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而出现了呕和欲失溲,脚下恶风大便硬的症状,而且患者大便后头卒然而痛,足心则会有热感。这是按照字面意思的小结。

刚才和大家说这是小结,实际上只是文字上的直译。如果说要做小结的话,特别是“足心热”,本身前边有足下恶风,后边没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就出现了一个足心反倒热,这本身就相互矛盾的,恐怕这里边缺少了一些文字。

那么嵌注内容呢,嵌注第一部分,就是说加入嵌注以上的情况,如果不经发汗治疗,经过十多天的情况患者若出现振栗,自下利的,是疾病即将自愈的表现;嵌注的第二部分是说本有里热,小便应该频数,但是患者小便并不数,而且小便量也不多,为津液虚损所致;那么旁注病人所以足心必热,是由于下肢的状态有所恢复的缘故,这是旁注的意思。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