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民国恽铁樵诊法学术特色探析
2024
09-21

民国恽铁樵诊法学术特色探析

作为民国时期中西医汇通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恽铁樵力主中医改革,开办中医函授学校,包括医学函授讲义、讲演录在内的各类医学著述颇丰。其博采诸家经验,治学严谨,勤于临证,所论皆切合实际。著名中医学家丁仲英曾为其《药盦医案》作序,称其“能辨别新旧得失,体认中西异同,屏除杂说,生面别开,贯通融会,不落恒蹊”。

诊法学习乃医学入门必由之路,整理恽铁樵有关诊法论述时可发现他为传授“诊法”这一中医入门功夫所费的心力颇深。其著有《脉学发微》一书,凝聚了恽铁樵脉学研究的精华。在其众多著作中有不少诊法专论,如《见智录续篇》有“善诊者察色按脉”专篇;《伤寒论研究》中有“脉短必死之心得”“脉之研究”;《临证演讲录》中收载先生本人和其弟子记录的“辨舌”三篇,及“脉伏脉绝”一条;《病理杂谈》中有“论舌苔与病候”“以热候辨虚实”“以舌苔辨虚实”“以脉搏辨虚实”等数篇。其他医论、医案医话中亦有散在的相关论述,如《伤寒广要按·诊察续》一章中恽铁樵所作按语,论补前贤所未言,发明诊察之精要。从这些著述中可以发现,恽铁樵在诊法原理阐释、实证经验和治学理念上均有独到之处,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诊法理论学说。本文将从诊法思维、诊法原理、诊法体系构建、诊法教学理念等方面,探析恽铁樵的诊法学术思想特色,以期对中医诊法实践和研究有所助益。

本于四时、证之形能建立中医诊法思维

恽铁樵认为中医学的思维特点在于法象自然,注重观察事物发展的动态趋势,并善于从内部个体相互间的作用和关系中认识整体。《脉学发微·释十字脉象》记载:“不明真相而能悉与实际相合者,即吾所谓就势力以推测物质,自能超乎象外,得其环中也。”在对《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的研究中,恽铁樵悟出“四时”为《内经》五脏理论体系之根本,即《内经》建立的五行-五脏生克模型均源于四时之生长化收藏,五脏的五行生克次序实乃按四时变化递相授气。四时为主的思想体现在他的诊法思维中,如《脉学发微·脉之概论》强调内经脉法理论本于四时,“盖《内经》言脉,无有离四时、脏腑、病证而独言者”。

同时,在中西医汇通的背景下,恽铁樵意识到西医知识对认识躯体解剖及生理病理机制助益颇多,在诊法原理的阐释上多有借鉴。但西医学遵循的研究方法和认识理念重实质和个体,面对复杂人体的无穷病理变化难以究竟,处置手段亦不能顺应自然,故其结合中西医所长,用“形能”理解人体种种生理、病理表现,并以“体工救济”机制为基本观念,探求诊法原理。

恽铁樵认为形能观是建立诊法思维的关键,他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为依据,将“形能”一词发挥为从外在征象之“形”的常态及变动中把握和验证脏腑间作用关系和功能反应之“能”。如其在《生理新语》中解释病理之“形能”,“内部若何便致病是为病能,病能者,即脏器组织交互与功用之异常变化。外面所著之形状曰病形,病形者,即内部有异常变化时,外面所见之色脉”,并指出对病邪与人体交互作用(即病理形能)认识的发展是医学进步的关键。他以“肾气”为例,说明具有泌尿功能的肾脏器官不能等同于中医视角下蕴含生殖功能的五脏之肾,《生理新语·两种形能》中提到中医肾气理论包含了相关腺体的功能,“《内经》之肾气非指肾脏之实体,乃言肾脏之功能,名为肾脏,实为肾腺”。

恽铁樵以“体工救济”概括病理之形能总原理。“体工救济”一词在恽铁樵的书中反复出现,“体工”意指人体的功能活动,“救济”是指由人体自身调节机制引起的、人体在疾病状态下的反应和痊愈能力,治疗疾病的关键就是调动和利用人体的这种救济功能。如《生理新语·释神经救济功能》中所说,“凡病情有传变转属,皆此救济功能为之。而针砭、艾灸、药石、练功,又利用此救济功能以为治病者也。故惟死体不能治,因死体无救济功能,无可利用,抑死体并且不能病也。躯体内所有物皆能起反射作用,皆有救济功能”。这种救济功能也可以通过人体“正气”对病邪的反应来理解。中医诊法要旨即通过外在的病状“先别阴阳”,审察机体“正气”之虚实,即如《脉学发微·释浮沉迟数》所言,“吾言病邪之中于人身,不能单独为厉,必有所凭借,而后症情乃剧。病邪究何所凭借?曰:正气而已。凡病至于痛苦不可堪者,乃本身之正气与本身为难而已”。他认为中医学构建的人体脏腑经络体系与四时更替、循环的运行规律相呼应,其内部运转情况是所有部分共同作用的综合体现,且自身有调节平衡的趋势,即《病理杂谈·虚证种种》中所言,“体内各物,常通假有无,挹彼注此”。故中医诊色脉不独言“血”,更察其“气”,他由此将西医不断发现、发明的血液循环、神经、腺体、内分泌等学说统入中医气血理论之中,以此阐释中医诊法原理。

汇通中西、参以己验探求诊法原理

恽铁樵对中医诊法理论的认识颇多创见,尤其对脉诊、舌诊等原理的说明,充分体现出中西医汇通思想,他在《生理新语·我辈现在讲医学之地位》中谓其所创“新生理”是融汇中医经典、西医学说和自身临床经验而成,专为指导医学实践而作,“将《内经》所说的证之于病能不得其解,求之于西学,那是轩岐医学、西洋医学和我自己的实地经验三合而成,而又截头截脚,弃去一切玄妙微芒不可知之物”,其对诊法原理的阐释正是基于“新生理”学说的具体发挥。

脉诊原理

恽铁樵认为,脉诊原理在于通过行血的有形管道即所候动脉处诊察全身血行循环状态,“指端之触觉,其奇妙实有不可思议者。直接能候脉管之跳动,间接能候脉管中前进之血”。诊脉之道在于通过训练和临床积累,建立脉动与病症的对应关系,《脉学发微·脉之概论》中说,“脉学之真正意义,是辨别不同之脉搏,以推测不同之病证。而脉学从入之途,乃由不同之症状,以理会不同之脉搏。而其所以能辨别脉搏,则全赖指端之触觉”。《见智录续篇·善诊者察色按脉》中列举道,“脉之湛圆,关系血压;其波动,可测荣气;其歇止,可知神经;其躁疾,可知生死。若复与所显之色泽,合并考虑,则可以辨经阻之是否胎孕?内部各组织有无弹力?代偿作用能否维持?病能之机转或凶或吉”。恽铁樵对脉学原理的认识受西医血液循环学说启发颇多,又能从临床经验中总结反思脉证因果,发挥脉象机理。以下从脉动机制和脉象基础之“胃气”有无的辨别逐步阐述其对脉诊原理的认识。

脉动原理

恽铁樵首先指出动脉血管和其中流动不息的血液是脉诊的形态物质基础,诊脉即借脉管这一固定的血行通道候诊“血行”。脉动的原理则基于“原动力在心”“脉管壁有纤维神经,此神经能弛张,弛张之原动力在脑”的观点,建立起心动使脉动、脉动是为了行血的基本观念,同时认为脑支配神经、神经调节脉动从而调节血行、神经功能又依赖脉中行血的滋养。其强调认识神经与血行的关系是理解人体病理机制的关键。如《脉学发微·脉之原理》所云,“血在脉管中行,神经亦即附于血管之壁。神经借血以为养,血亦借神经为之调节,此体工之妙用。若一为推演,多数不明了之病理,均可以明白如画,诚医学紧要之关键也”。

脉之胃气原理

诊脉时有胃气则能生,无胃气则死,故脉“胃气”之诊查乃诊脉重点之一,分辨脉象有胃无胃是脉法根基。恽铁樵用心脏收缩泵血来解释脉之“胃气”。《伤寒论研究·脉之研究》有云,“心房一次弛张,血即一次激射。前者既去,后者续来。前后相续之顷,一起一伏,有源泉混混光景,故西人谓脉动为脉波……脉行如波,可以状其圆。圆,生机也,是为胃气”。其又从起落、至数、脉管形质三方面对脉之胃气有无进行了说明。脉之起落与心脏收缩直接相应,恽铁樵发明“脉气宽不宽”的说法,用以指称脉之起落幅度。寻常脉气不宽不等于无胃气,仅代表心脏较衰弱,并非无生机。就至数而言,恽铁樵指出“血行疾则脉数,血行缓则脉迟”,此与神经调节有关。如数脉见于神经起代偿救济之初,乃有胃气之脉;脉数进展至脉乱时则知已无胃气;若平常即见脉数者,是因为神经“过敏”。就脉之形质而言,有胃气之平脉标准为“圆”且“湛”,“湛”形容指下脉管饱满、有弹性之质。《伤寒论研究·脉之研究》指出,“血行脉中,其量常微溢于脉管所能容,以故脉管常微微紧张。如此则吾人诊脉之顷,必觉指下湛然”。

舌诊原理

恽铁樵阐发舌诊原理亦充分参考西医关于消化吸收的生理知识和术语名词,同时与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相验证,从而揭示出味蕾、舌苔与胃气的关系。

恽铁樵提出味蕾为胃之第一道防线,因味蕾中有感觉神经,能辨别滋味,分辨食物有益与无害。胃病者味蕾亦伤,导致舌剥之象,如《病理各论·胃咳》中说,“味蕾中神经与胃神经息息相通,胃病则味蕾亦病,于是苔剥,此为见地图舌之原理”。

在对舌苔的形成和临床意义的认识方面,恽铁樵从平人与病人两方面推考舌苔形成原理,认为舌苔能显示胃气,其本质为胃肠的消化力、吸收力状态,诊舌苔可察胃肠功能。《病理杂谈·论舌苔与病候》中说,“舌苔非即食积,乃胃肠消化工作强弱与正常、反常之标帜”“胃有消化力,肠有吸收力,则有苔,若胃肠完全不能工作,则无苔”。同时,他指出平人亦有一层薄苔,舌苔本质是“示胃肠间新陈代谢之过程也”。食积在肠者,苔黄厚腻,是由于“胃气能伸,惟肠部蠕动不利,欲去积而不能,因肠有积,胃气不下降而上行,且因胃气得伸,而又不能去积,故其自然救济作用为热化,热化而上行,故苔厚且黄也”;积食在胃者,舌面薄苔全无、味蕾粒粒耸起、舌面润,因“扩张过当,胃气不伸故也”。胃气不伸的要义即“不和”,胃肠功能失调,胃与味蕾失去正常联系,消化与排泄功能不协调。

此外,诊舌态还可直接反应脑神经病变,如舌短者中风多见,《临证演讲录·辨舌一》云,“盖舌神经直接桥髓,脑病,故舌不能伸也”。舌强之痰涎壅盛说亦可责之于神经救济作用,“舌强者,旧说以为有痰,是亦神经先病,肺、胃上逆,则气管分泌逾量液体以为救济,于是痰涎上壅矣”。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他的中西汇通之思想。

其他色诊原理

此外,恽铁樵对望色原理的认识十分切合实证,如临床望诊尤其重视诊爪甲血色。他指出血行目的在于荣养四肢百骸,而血发挥效用的组织结构在于无处不到、无所不养的“微丝血管”。爪甲部位正是微丝血管分布之所,诊爪甲“血色”正是通过辨色来直接观察微丝血管的循环状态,从而了解全身血运及心肺功能变化。

对于儿科望诊,恽铁樵重视小儿异于成人的生理特点,尤以山根青脉为候小儿禀赋的关键处。他指出小儿山根处皮肤尤浅,故平素也易于显露,皮肤过薄可测知肠胃薄、小儿体弱。《脉学发微·规矩权衡》中还提出凡见“鼻旁青色”可知预后不良或病情凶险的原因即在于虚,其人指尖必微寒。他认为所谓青色,实则为血虚之泛白,即“亦非纯青,不过比较他处,其色稍白,以健体之白色一相比较,其色似乎隐青”。他并不认可古人对小儿指纹诊法的过度发挥,认为诊察小儿食指络脉的形色变动,其基本原理即神经兴奋使血脉加速充盈,不可仅凭诊指纹妄下诊断。

紧扣临床、层层递进创新诊法体系

恽铁樵临床以望诊为首,立“色泽、呼吸、脉搏、规矩权衡”为临诊四纲,他认为诊病应“先从有凭有据的地方认定死活,然后逐层推敲”,故强调从“色泽、呼吸、规矩权衡”的关键处先观死生之辨、病情深浅、病势逆顺之大体方向,其中又以望舌为辨别虚实之要,再言察脉问症的具体诊治之事。

望诊

先别死生判断疾病预后

恽铁樵强调临诊第一步是从色泽、呼吸、规矩权衡上辨别病情深浅和判断疾病预后。

察“色泽”:主要观察面部、肌肤及爪甲的颜色、润燥。察色泽之吉凶包括颜额、眼帘、鼻准、鼻旁、环唇、唇色、齿枯、面尘、甲错、爪甲血色、唇干舌润十一项,其中诊爪甲血色颇为关键。以上条目中分必死证、尚能挽回的险证和虽非死证但必知难愈之征象,亦有见之无妨,但能提示其他症状者,当兼呼吸、触诊四末温度等他处诊法明确死生之辨。

辨“呼吸”:以诊视胸部呼吸动作为主,辨不同呼吸可直接察肺病、间接诊他脏疾病,其中也体现出恽铁樵对望诊和闻诊的认识与现代诊法略有不同。如《脉学发微·呼吸》云,“凡候呼吸,不以耳而以目。因病人若鼻无涕,气道无痰,听之不能审,须注视其胸部起落”。辨异常呼吸可分为气粗、气微弱、气短、气喘、气急鼻煽、息高、气息坌涌、肩息、气咽九种。其中:“气微弱”“气短”均为虚证,二者有动静、初末、进退不同;“气粗”为实证,病变在肺,病因在胃,病机在胃气不降;“气急”属于气喘类,有实有虚。其余五种均示人以危急,“气咽”为恽铁樵所创名词,咽为呜咽之咽,示将死之象,形容临终前气喘状,只有吸入,不见呼出。

观“规矩权衡”:指躯体一切“举止”安详与否,所查包括形态和精神的异常变化,直接关乎脑的病变,又涉及肺、胃、心、肾、肌肉、肤腠等,为知常达变诊法原理的最直观说明。从是否合于规矩权衡判断凶兆,可从囟门、颅骨、颜额、眼珠(瞳孔不圆、歧视、戴眼)、山根青脉五部观察,又有鼻旁青色、撮口、肺高、颈脉跳动、手颤、手脚抽搐、手冷、脚蜷、半身不遂、项反折十条病状可知预后不良。其中囟门、颅骨、山根青脉、撮口条专为诊小儿而设。

需要注意,此处揆度奇恒、先别死生诊法是示人以特异,并非强调独凭一种病状就能判断死生,只是旨在诊病辨证之前,先对病情轻重缓急作一预后判断。规矩权衡诊法核心在于从外部表征诊察机体在整体上协调与否,当与问症和诊察舌脉相配合,所谓“能和色脉,可以万全”。恽铁樵指出,病状之深乃医学之浅,深者易辨,即以上种种危急证候是初学者易于且首先需要掌握的部分,即“先讲脉外极显明的事情”,而病状浅者,其病机病势难辨,需要经过实践积累不断精进各诊法,才能诊察细微。

舌诊为要辨别病体虚实

恽铁樵以舌面味蕾和舌苔作为诊察胃腑实体和消化吸收功能状态,进而判断整体阴阳虚实的关键,对于一些易混舌象和特殊舌态,强调参其兼症和治验考究病因。

恽铁樵认为“辨病之虚实,莫切要于辨舌”。由于舌与胃的紧密联系,见有余假象者,常可从舌苔的质地上辨知其病体本虚,总以苔松浮、厚薄不匀、舌面光剥无味蕾为虚与败之征象,详细可见《病理杂谈·以舌苔辨虚实》中所列举种种舌象。

虚实之辨又更须落实到气血津液之阴阳,如《临证演讲录·辨舌三》中所举劫津苔和无阳苔,此两种舌象最易误导治疗,故特别说明。劫津苔指“舌干而枯,苔焦黄而厚,甚至黑而燥裂,若舌面铺以锅巴者”,易与阳明腑证之厚腻苔相混,若误认而攻下,攻下则息高;而无阳苔者苔似劫津,又最易误认为宜补阴,“又有苔似劫津,而舌形、舌色宛如荔枝者,质短缩,色紫棕,此为无阳,用附子则舌渐润而伸”,此时必须细审兼症,“舌色既似劫津,何以敢用附子?此当辨之兼证。凡属无阳者,必有汗,皮肤必津润;劫津则皮肤必干”。

问诊

恽铁樵在《伤寒广要按·诊察续》中阐述问诊内容,包括问自觉症和临诊时不易获取的他觉症。其中辨自觉症为诊治外感热病的主要依凭,指患者的主观感觉。如恶寒、恶风、恶热等为感觉在肌表,头胀或痛、骨楚、肌酸胫酸、背几几等为感觉之躯体,胸满、腹满、胀、痛、嘈杂、温温欲吐等感觉在内部脏腑。此外,口味、渴否、欲饮否、饮食喜寒喜热、饥否、思食否等与饮食相关的感受也是判断机体功能的重要证据。他觉证,则指他人可以感觉的各种症状。可概括为热、汗、舌、二便等。

脉诊

恽铁樵重新整理脉学理论结构、创新学脉次第,有其独到的考虑。首言脉之胃气原理,从而提出辨有无胃气的诊脉要领;继以《伤寒论》十种脉象为纲,明确定义各自内涵,以此阐明脉象的基本要素;重视探讨与涩脉相近的歇止脉类的本质,从解剖生理等原理认识上分辨“促、结、代”脉不同歇止特点;解释不以“浮沉迟数”为脉象四纲的原因,说明这四种基础脉象最多相兼而临床意义复杂难辨,主张从原理入手,并结合临证体会,以切实掌握四种脉象见证;最后补充论述“真脏脉”,结合个人临证经验和体会,从现象到原理对古籍中真脏脉的含义和意义进行求证与阐发。

辨胃气有无

恽铁樵以常见异常脉形举例说明胃气有无的辨别,如对芤脉、弦脉、鞕脉和散脉的鉴别。芤脉因于血少;弦脉乃忧郁为病,致“脉管中纤维神经拘急”;鞕脉或革脉,“非必神经紧张而又失血之谓,乃虚甚而筋脉不仁之故”;散脉因于神经麻痹而脉气“不聚”。其胃气有无的诊察要点在于:芤脉、弦脉,若起落之间“仍真气相续,有圆意者”则为有胃气;鞕脉者,弦芤相合,为大虚无活泛之气的征象,乃无胃气可言;散脉近乎无起落,指端“不聚”,无从辨其圆否,当从病因判断生机有无。

明确十字脉定义

《脉学发微·释十字脉象》中对《伤寒论》“大、浮、动、数、滑、沉、涩、弱、弦、微”十种基本脉象作出简明的定义和阐释,并对举疑似脉以明其脉象本质特性。如定义滑脉为“寸、关、尺三部皆圆湛”,而动脉为“寸、关、尺三部之中只一部圆湛,其他二部,圆而不湛”,与滑脉的区别在于动脉“其脉搏较为凝聚”。又如定义大脉谓“大者,脉之大起大落者也”,微脉为“小起小落者,微脉也”。他认为微脉与大脉相对,均言起落,“盖微脉者,谓起落不宽,非谓脉管细小,欲形容起落间无多余地,故不曰小而曰微”,从而明确了大脉之大非指脉管之粗大,而单纯脉管粗细不在基本脉象考虑范畴中。

辨歇止脉

除对脉体形、势的诊察之外,恽铁樵亦重视对于脉动节律的诊察。恽铁樵认为脉搏不匀整之涩脉亦属于促、结、代之类,不过涩脉仅是不匀,并无歇止,而促、结、代三者脉搏皆可匀整,却于匀整之中时有歇止,见歇止脉即可知心脏循环系病变无疑,但其中有部位、程度和不同病因层次的分别。恽铁樵强调此中机理复杂,如促脉和结脉多提示心脏、循环功能异常,全天无变化的促脉和涩脉多提示精神致病因素,又有病程长短病势缓急之分,故临床上诊得歇止脉,应注意询问发作时有无心悸等伴随症状、发作时间和特殊歇止规律。他强调从原理上考虑歇止产生的病因,诊病辨证切勿拘泥于古人对促、结的数迟定义和以迟数定寒热阴阳的理论。

辨脉之四纲

以浮、沉、迟、数四脉为纲的主张古已有之,如宋代崔家彦、陈无择,明代李士材、缪仲醇,清代罗国纲、刘清臣等医家,均主张以此四脉分统其他各脉。而恽铁樵认为此法不利于对脉学理论的掌握,而主张从“大、浮、动、数、滑、沉、涩、弱、弦、微”十种脉象来认识脉的基本要素,其中包含“浮沉”和“数”脉,却未纳入“迟”脉,原因有二。其一,浮沉言脉位,迟数言脉率,但脉位和脉率异常的界定难以规范,且临床意义较复杂,而如前述他明确定义的十种脉象概念内涵,综合了脉象诊察的多重角度,将基本脉象要素囊括其中;其二,纲领脉中无迟脉,乃由于脉法论述中已强调诊察胃气有无的关键,无须专为迟脉的标准做出规定。

对于脉位,恽铁樵提出脉之浮沉反应病位浅深,“病在躯壳则脉的搏动位置近皮层,病在脏腑则候得脉动位置似乎附骨”。然而这仅符合“体温起反射”的一般情况,若是病深入脑或机体失代偿之时则不可拘泥于此。

对于脉率,恽铁樵认为脉之迟数仅反映血行速度,血行速度变化的深层原因当从神经与血行关系等脉动原理考虑,“寒迟热数之说,非确切之事实。惟血速则速,乃确切之事实”。故“寒迟热数”也只是通常情况,他推考此说法或源于诊伤寒证候,“伤寒太阴证恶寒甚,则脉迟,至阳明化热则脉数”。但临床上往往有所谓脉症不符导致寒热真假难辨的情况,如《伤寒论研究·脉之研究》中言,“然伤寒之中风证,热高汗出者,脉恒缓,风温暑温亦然”,可见以迟数定寒热仅得其标,脉率缓急的本质在于气机调和与否,关键在辨别胃气有无、判断虚实状态和阴阳变化趋势。

释真脏脉

恽铁樵指出经言某脏脉,是以五脏见症为脉象命名,“凡脉皆根于心,今以五脏分之,仅就脉搏言之不能分,能分者是症”。在《脉学发微·释真脏脉》中从肝、肺、肾、脾、心脉的脉象特点及临床意义等方面分别详细介绍其对真脏脉的认识。如论肝脉,认为肝病、弦脉、肝真脏脉反映了病变渐进过程,肝真脏脉实则乃病深及肾。“肝病必见弦脉,而肝病弦不至于如循刀刃,如循刀刃是肝之真脏脉。见此真脏脉,其病症不是肝,而为肾腺枯竭之劳怯症”,颇能体现出其重视病势发展和整体联系的临诊思维。

诊法治学与运用思路

在中西医碰撞之际,恽铁樵认识到推广中医教育的难处,在于各种中医理论繁杂无序,不像现代医学已经建立起自己的科学逻辑。他认为吾辈需立志解决中医学中难懂的问题,即辨别古医籍中何处为阙疑、何处为可取,纠正古人所说与病理不符的谬说,明确可用者验于实践。他提出治学工具有三,“其一是古文学的眼光,其二是新世纪的常识,其三是临床治病的经验”。即使在今天,此三条也给我们治学一定的启示。

作为近代中医著名教育家,他提出以证测脉、以脉验证、执果溯因推敲原理等诊法治学思路,依此进行中医诊法学习与实践可层层递进、灵活运用。在原理既明的基础上,对死生之病形、微甚之变化、顺逆之机转,当可心与神会,再读古书,“古说皆可通”,后学者自可于临床中逐步增长阅历,从实证经验中积累、拓展。

具体落实到诊法实践上,恽铁樵认为学习中医诊法有简捷可循的程序,先通过望诊从色泽、呼吸、规矩权衡的关键处辨别死生、判断疾病趋势和预后,诊病过程中将种种病形与舌象、脉象相参,依据诊法原理推求病理机制,以使诊治相应、顺应机体自救趋势,从治疗效果中又可反思求证诊法原理和诊法理论,并进一步构建二者联系。

(余秋慧 宫鸣 迟浩然 刘寨华 于峥 杜松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本文摘编自《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3年6月第29卷第6期,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医诊法”系列研究论文)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