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医林群贤见智录(专病专方专药篇)
2024
09-10

医林群贤见智录(专病专方专药篇)

辩证在于精准,痊愈在于药量。群贤见智录荟集了数十位名家临床用药经验,尤其在专病专药方面具有独到见解。因为某一药物的用量不同,而对疾病的痊愈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他们的经验,让我们再一次认识了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的真谛。

于鹄忱教授 自拟治痛缓急汤用以和血舒筋,缓急止痛,疗效颇佳药用白芍、甘草、川芎、牛膝、柴胡、僵蚕,随证加减,方中重用白芍30~50g。(《名中医治病绝招》)

龚去非教授 习以细辛治疗三又种经痛,同时配伍重剂白芍30~50g,止痛功效尤强。(《中华名医特技集成》)

周本善主任医师 常用白芍治疗风阳头痛、虚风眩晕、肝气胸胁癌和胃脘痛等,用量为10~60g。周医师认为白芍养血柔肝,功撞缓急止痛,其疗效与用量相关。(《方药心悟》)

吴荣祖医生用白芍30~60g,配炙甘草,每日1剂,水服。治疗肌肉痉挛综合征32例,疗效显著。病在上肢,配桂枝、伸筋草:在下肢,加续断、牛膝:在肩背颈,加葛根、川芎:在胸胁,加柴胡、桔梗:在腹部加佛手、白术。[云南中医杂志,1991,12(1):20]

万友生教授 常用四逆散加味治疗肝经郁滞胸胁疼痛,方中重用白芍60g,取其滋养肝体、柔缓筋脉、解痉止痛之功也。(《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

司徒树长教授 认为慢性咳喘常有与肝气上逆和心脉瘀阻相关者。若肝失所养,木气亢逆,升动太过,势必冲击肺金,致使肺全失其宣降功能发为咳喘。故自拟柔肝降逆汤以降肝之逆气,则咳喘自平。药用白芍、杏仁川厚朴、旋覆花、代赭石、枳壳、地龙、甘草。方中重用白芍60g,临证每获良效。[《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集)》]

朱志超医生 常用当归、川芎、白芍、赤芍、白芷、独活、细辛、僵蚕、薄荷、甘草为基本方,随证加减,治疗偏头痛,常获佳效,方中白芍用量为30~120g。[四川中医,1992(11):27]

严燕翎主任医师 善用止疫汤加减治疗面肌痉挛,方药为丹参、杭白芍、葛根、地龙,其中杭白芍用量为10~150g,疗效显著。[中医杂志、1985,26(3):77]

桑景武教授,长春名医,在治疗消渴时,凡无明显热证,舌不红者,皆以真武汤加减治之,方中白芍用量为50~100g。(《古今名医临证全鉴

消渴卷》)郭维一主任医师 陕西名医,曾治一盛夏畏寒大汗证属少阴虚寒、营卫失和惠者,药用桂枝、白芍、附子、白水、茯苓、干姜、细辛,负麻费,薹氙仁、防己、甘草、大枣,方中白等用量为120g-(《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奇症卷》)

刘廷俊医生,善用重剂白芍治疗胆石症,药用白芍、郁金、牡开皮、柴胡、积实、半夏、黄苓、大黄、干姜,水煎服,方中白芍用量为100g(《常用中药特殊配伍精要》)

曹春宝医生 临床观察研究发现,对泌尿系统结石,白芍用量达到20~50g时,确有促进结石排出之功效,同时配伍利湿通淋药则其排石效果更住。(《常用中药特殊配伍精要》)

程运文医生,善用芍药甘草汤治疗妇女阴道痉挛症,方中白芍用量为100g。疗程最长者2个月,治疗过程中来发现有不良反应。(《常用中药特殊配伍精要》)

湖南中医学院谭日强教授 用蒲公英、白芍各15g,当归、柴胡、瓜萎、薤白、法半夏、煅瓦楞子各 10g,枳实6g,陈皮5g,甘草 3g,治消化性溃疡。

青海省中医院陆长清主任医师 用蒲公英、太子参各15g、黄连、乌梅各 9g,法半夏 12g,干姜3,紫苏梗10g、甘草6g,治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与十二指肠清疡、胆囊炎属肝胃不和等病证。

杭州市中医院主任医师杨少山 用蒲公英20g,配太子参、白芍、石斛各 15g,川棟子、鸡内金、延胡索、绿梅、佩兰各10g,吴茱萸1g,生甘草5g,炒川黄连3g,治胃阴不足夹有都热之慢性萎缩性胃炎。

江苏南通第一人民医院袁正刚主任医师用蒲公英30g,生白芍10g,生甘草6g,红花8g,徐长卿12g,陈皮8g,浙贝母12g,治胃脘痛、滞胀纳呆属气滞络阻者(慢性胃炎、胃窦炎)。

江西省鹰潭市中医院李友余主任医师用蒲公英治疗慢性胃炎、座疮急性结膜炎、急慢性肝炎。蒲公英30g,配合香砂六君子汤治疗慢性胃炎、胃窦炎、胃溃病等查到幽门螺杆菌者疗效肯定;蒲公英30g,配金银花、白芷、野菊花、赤芍等,治疗痤疮;鲜蒲公英100g,煎水熏洗患眼,治疗急性结膜炎:配金银花,治急慢性肝炎。

蒲公英清胃定痛:清·王洪绪《外科证治全生集》载:本品“炙脆存性,火酒送服,疗胃脘痛”,其效甚佳。从蒲公英之性味分析,其所主之胃痛当属火痛之类,王氏之应用,炙脆存性,火酒送服,则其寒性已去,只存定痛之用矣。近代章次公先生治疗胃溃疡病具小建中汤证者,加入蒲公英30g,疗效甚高。蒲公英的镇痛作用不仅在于它能清胃,而且还能清瘀,凡胃脘因瘀热作痛,用其最为相宜。而胃溃疡之疼痛,配合养胃之品,又可奏养胃清瘀、镇痛医疡之功。如选用其根,晒干研末吞服,效果更佳。[四川中医,2004,22(9)]

娄多峰教授 治疗痹证有热者,习在辨证方中重用忍冬藤30~ 90g。(《古今名医临证金鉴·痹证卷》)

姜树荆教授 陕西名医,常用忍冬藤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骨髓炎、痈疽、疔疖。对于坏疽或疮疡红肿热痛,舌红苔黄脉濡或数,伴有体温升高时,必用该药,用量10~90g。(《方药传真》)

来春荣教授 从风毒瘀热论治红斑狼疮,以清热解毒、祛风散结为主要治则,药用思冬藤、藤梨根、野荞麦、马鞭草、佛耳草、丹参、大力王、地丁草、海金沙、绞股蓝、一枝香,方中重用忍冬藤100g为主药,疗效较佳。[浙江中医杂志,1992(10):446]

黎镜医生 分型分级辨治115例血检闭塞性脉管炎,对证属热毒者,常配伍重剂忍冬藤60~160g,疗效显著,总有效率100%。[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11):677]

黄和医师 在以清热解毒、通络散结法治疗急慢性乳腺炎时,常加用重剂忍冬藤、皂刺、蒲公英、连翘、败酱草,可使痈肿脓毒迅速消散,取效甚捷。又在治疗风湿热痹、痛风性关节炎、结节性红斑、系统性红斑狼疮、血管炎等证属湿热毒瘀时,习用重剂忍冬藤,并伍金银花、白花蛇舌草等以解其热毒,通络消肿止痛,忍冬藤用量为60~150g。

郑长松教授 在辨证方剂中擅伍重剂皂刺60g治疗乳痛,其临床实践证明疗效显著。(《名中医治病绝招》)

胡慧明教授 天津名医,精于疮疡、乳腺病、周围血管病等之治疗常用自制消痈汤(皂刺、赤芍、白芍、柴胡、生甘草)治疗急性乳腺炎重用皂刺 90g,取其消散之力也。胡教授认为皂刺味辛性温,辛者能散能行温者善宣善通,以其辛温散结之功而较单纯用苦寒药疗效显著。(《中华名医特技集成》)

李幼安教授湖北名医,见解独到,医技精湛,尤擅治急性热病、内伤杂证、疮疡肿毒等。每遇急性乳腺炎患者,无论是红肿结块期,还是成脓将溃期,均投以自制天丁汤(天丁、炒打桔、荔枝核、鹿角片、赤芍、乳香、没药、蒲公英、野菊花),其中天丁(即皂刺)重用至100~200g。(《中华名医特技集成》)

按:皂刺辛散温通,药力锐利,为消疮排脓所常用,脓成可排,未成能消。在疮疡疖痈之脓已成将清之际用之最宜,大剂量效佳。《本草汇言》谓其“千疮毒药中为第一要剂。凡痂痘未成者,能引之以消散,将破者能引之以出头,已溃者能引之以行脓。”

马同长教授 擅用皂刺治疗血检闭塞性脉管炎,认为名刺具有攻坚散结、活血消肿、透脓化痘功能,疗效可靠。但此药穿透作用较强,服后可出现走窜性疼痛,为药物反应,不必停药。一般用量为50g,可据病情加大剂量。病人服用后坏死组织脱落较快,新鲜组织生长较为迅速。[上海中医药杂志,1990(6):11]

孙明寿医生 用六味通络饮治疗脑血栓58例,药用黄芪、当归、附子、干姜、水蛭、皂刺,疗效较佳。方中皂刺用量为60g。(《神经精神疾病效方430首》)

肠粘连 水蛭、紫河车、大黄、木香各 100g,三植,礼水,土鉴出名200g,研细末日服,总有效率为100%。[浙江中医杂志,1905,30(3)1081

男科疾病 用水蛭100g,淫羊藿500g,研末冲服,治疗阳癌及精子成活率低于40%的男性不有,均获佳效。[中医杂志,1993,34(2):70]

以水蛭、虻虫、大黄、桃仁为主,随证配伍利湿、补肾药治疗15例慢性前列腺炎,痉愈12例,好转2例,无效1例。[毒性中药古今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171]

黄褐斑 生水蛭焙干研细粉(切忌油炙减效),装胶囊,每日服5g。益母草、桃仁、炮山甲、当归、何首乌、丹参、凌霄花、白芷,水煎服,每日1剂。药渣加水200ml煮沸后取药汁,敷面斑处30分钟,每日数次。治疗20例,痊愈14例,好转5例,无效1例。[中医研究,2000,13(3)43]

卵巢囊肿 水蛭150g,炮山甲50g,桃仁50g,生牡场200g,土鳖30g,夏枯草100g,大黄100g,莪术50g。研成细末装胶囊,每服10g,每日2次,20天为1个疗程,经期停服。治疗44例中,愈36例,有效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山东中医杂志,1996,15(1):21]

徐文华教授苏州名医,擅以重剂牛膝治疗嗜铬细胞、后腹膜炎性包块阑尾周围脓肿,并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疗效和丰富可贵的经验,用量多为12~250g。徐氏体会是牛膝的剂量在上述疾病的治疗中非常重要,小剂量治疗时效果不佳,大剂量应用才能取得显著疗效。(《方药心悟》)

符为民教授 常以重剂川牛膝治疗眩晕、头痛、中风后遗症、风寒湿痹等,兼有血瘀者必用该品,用量为10~60g(《方药心悟》)

侯钦丰医生 用牛膝90~120g,芹菜种子45~6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治疗乳糜尿21例,一般用药3~4剂显效,总有效率86%。[山东中医杂志,1989,6:40]

刘傲霜教授 习用自拟越痹汤治疗坐骨神经痛,药用川牛膝、细辛、川续断、桑寄生、伸筋草、木瓜、海风藤、秦艽、丹参、赤芍、桃仁、红花全蝎、乳香、没药,随证加减。方中川牛膝用量为60~100g,一则取其重降引药下行,二则用其温肾活血除湿之功。[河南中医,1997,17(1):41]

张琪教授习用自拟除痹四方治疗肢体酸楚重痛,包括神经根炎、坐骨神经痛等病,凡属湿热伤筋者,用之皆有卓效。药用穿山龙、地龙、丁公藤、薏苡仁、苍术、黄柏、知母、白芍、牛膝、萆薢、茯苓、甘草,随证加减,方中牛膝用量为 50g。(《古今名医临证金鉴·痹证卷》)

陈士铎先生 治胎死母腹,以牛膝益母汤堕其死胎,药用牛膝3两益母草1两,水煎服。(《辨证奇闻》)

黄和医师 治疗痹证之下肢肿痛者,常在方中加用川牛膝30~150g以达除痹止痛之功。在治疗头痛、三叉神经痛时,常用川芎、川牛膝这一药对,阴虚阳旺者重用川牛膝,寒湿或痰瘀者重用川芎。治疗下肢痛常伍独活:腰痛则配川续断;下肢肌肉疼痛拘挛不舒则配木瓜、伸筋草:痰凝湿阻痹痛配天南星、半夏。黄医师认为,川牛膝通痹镇痛作用强于怀牛膝(《中药重剂证治录》)

《外台秘要》载治疗腰痛之寄生汤,其药物组成为杜仲、狗脊、桑寄生、独活、桂心、附子、芍药、白术、牛膝、石斛、人参、炙甘草、川芎。水煎分3次服用,方中牛膝用量为3两。

郑长松救授 在治疗乳痈时,习惯用升麻(30g以上)、皂刺。郑教授认为升麻祛风清热,举陷托毒,乳痈患者及早大量使用升麻、皂刺等,多能免除手术之苦。(《名中医治病绝招》)

按:升麻清热解毒,升举阳气,托毒外出,《本草用法研究》赞其为“疮家圣药”。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升麻有抗菌、抗炎、解热、痛之作用。方药中教授,善用升麻解诸毒,对病毒性肝炎及其他药物中毒患者,在辩证论治的同时,重用升麻进行治疗。其剂量一般均在30g,多则用至45g,疗效颇著,未见有不良反应者。(《名中医治病绝招》)

黄保中教授 习用升麻于辨证方中治疗风热外感病毒性肝炎、慢性胃炎、内脏下垂、麻疹、风疹、斑疹等,用量为15~45g。(《方药传真》)

唐生祺先生,四川名医,擅用经方治疗肺痿。对于家湿肺痿,常用麻黄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四逆汤、甘草干姜汤化裁治疗。方中生姜剂量可用至 60g。(《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咳喘肺胀卷》)

李裕怀医生 用定眩汤加减治疗梅尼埃综合征50例,药用白术、茯苓、半夏、陈皮、枳实、炙甘草、天麻、竹茹、生姜、龙骨、牡蛎等,方中生姜用量为30~100g,总有效率96%。(《神经精神疾病效方430首》)

代云波教授 以自拟乌附麻辛桂姜草汤(川乌、附子、麻黄、细辛、桂枝、干姜、甘草)为治疗风寒湿之基础方,随证加减,疗效显著。方中生姜(或干姜)用量为30~90g。(《古今名医临证金鉴·证卷》)

贺方礼医生,治疗急性乳腺类常以重荆甘草、赤芍为主药,疗效显著,其中甘草用量为50g。[湖南中医杂志,1990,6(5):17]

孟秀英医生,重川玄参、天冬、麦冬、金银花、桔梗、甘草。每日1剂,水煎分服。治疗肺痈效良,方中甘草用量为60g。(《河北省中医中药展览会医药集锦》)

按:甘草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解毒之作用,凡急、慢性炎症,均可配伍应用,且剂量宜大。

吴瑭先生,以甘草汤或枯梗汤治疗温病少阴咽痛,方中重用甘草60g。(《温病条辨》)

张景岳先生 用人参建中汤(炙甘草、桂枝、生姜、大枣、芍药、人参、饸糖)治疗虚劳自汗,方中重用炙甘草3两。(《景岳全书·古方八阵》)

孙建华医生 用活络效灵丹合四妙勇安汤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药用丹参、当归、金银花、乳香、没药、川牛膝、甘草,方中甘草用量为30~60g。[山东中医杂志,10(5):24]

万友生教授 江西名医,擅用四逆散加味煎服治疗胸胁痛,方中甘草常重用至60g。(《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

高仲山教授 黑龙江名医,擅用复脉饮(炙甘草、红参、柏子仁、桂枝、麦冬、生地黄、阿胶、大枣)加减治疗心血不足、心阳不振之心悸证方中重用炙甘草60g。(《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

周霭祥教授 治疗过敏性紫癜时,在辨证方中常加用大剂量甘草,从20g开始,最多可用至100g。[中医杂志,1985,26(9):9]

按:过敏性紫癜多因于风热瘀毒虚,本案大剂量甘草之作用是:①清热解毒:②抗炎、抗变态反应、调节免疫,甘草具有类肾上腺皮质激素祥作用,大剂量应用时作用明显;③患此病者多有牌虚气弱,甘草为补中益气之效药。

代云波教授 四川名医,由张仲景《金匮要略》之乌头汤、乌头桂枝汤、麻黄附子细辛汤三方化裁,选取川乌、附子、麻黄、细辛、桂枝、干姜、甘草7味药组合,命名为乌附麻辛桂姜草汤,以此为治疗风寒湿痹之基础方随证加减,疗效显著。方中重用甘草30~60g。(《方药传真》)

按:方中重用甘草,盖取其功者五:①解乌、附、辛之毒;②通血脉利血气,以助开痹之功;③缓和诸烈药之性;4、解拘缓急止痛:5现代药理研究显示,甘草具有类糖皮质激素样作用,大剂量应用具抗炎止痛之效。

沈源先生 清代医家,在其《奇症汇》中载一病案:一人发生水珠,如汗滴不止,用甘草1斤煎汤三四碗,作三四服,其水即止。

唐步祺先生 擅用经方治疗肺痿。对于寒湿肺痿,常用麻黄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四逆汤、甘草干姜汤化裁治疗。方中甘草可用至60g。(《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咳喘肺胀卷》)

王文彦教授,辽宁名医,擅用甘草治疗外感热病、脾胃虚弱证、肝胆疾病、胃肠肌或横纹肌痉挛、中毒等病证,用量为5~80g。尤其是甘草,乃解毒圣药,用于解毒时须大剂量使用。(《方药传真》)

晏友君医生治疗胆道感染方:醋炒白芍、炙甘草、藕节、白矾,随证加减,水煎服。方中炙甘草用量为60~120g。(《常用中药特殊配伍精要》)

黄和医师 治疗咽炎、扁桃体炎证属郁热、痰火者:以及急、慢性乳腺炎等,每于辨证方中重用甘草、桔梗各30~100g,取效迅捷。(《中药重剂证治录》)

刘惠民教授 著名中医学家,在治疗失眠时,常伍用酸枣仁30~75g以上。(《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

韩金华,大剂量酸枣仁治疗眩晕。梁某,男,54岁,1997年3月26日初诊。患者自述患本病已3年余,不定时发作,发作前无明显诱因。经某医院神经科检查无异常发现,耳鼻喉科检查鼓膜正常,确认为梅尼埃综合征。今早起床时突然眩晕、感觉天旋地转,人欲跌倒,头晕脑涨,眼不能转视,耳鸣,恶心呕吐。检查见患者面色苍白,两眼有水平样震颤,听力正常,心率80次/分,血压160/95mmHg,舌质淡,苔白稍腻,脉滑兼弦。证属肝阳上亢化风,痰湿壅遏清窍。治宜平肝利湿,安神定志。

处方:酸枣仁90g,泽泻30g,焦白术15g,茯苓9g,女贞子9g,川芎 9g,五味子 9g,怀牛膝9g,代赭石 20g。每日1剂,水煎服。

服药3剂,眩晕、呕吐止,耳鸣、眼球震颤消失,诸症好转,再子原方3剂,诸症消失告愈。[大剂酸枣仁加味治疗梅尼埃病55例。光明中医,2001,16(2):49]

黄和医师 惯用重剂酸枣仁治疗心悸、不寐、胃脘痛、多汗等证,一般用量为30~60g,多则100~250g。治疗失眠时,常据证以酸枣仁配伍合欢皮(花)、夜交藤,名之为“安神三药”。酸枣仁滋养阴血而安神,合欢皮(花)解郁清热而安神,夜交藤交合阴阳而安神。三药相伍,对失眠疗效颇佳。黄医师认为,酸枣仁甘酸性平,养肝心之血,安宁心神,镇静催眠效佳,为治疗睡眠障碍之佳品。用量小则效微,非重剂使用难得立竿见影之效,无论虚证实证,均可配伍运用。临证应用以新炒制者效佳,久存之品效弱。(《中药重剂证治录》)

朱良春教授 常重用夜交藤30~60g治疗不寐,每多应手。朱教授认为夜交藤入心肝二经血分,功擅引阳入阴,且善于养血,对血虚所致之失眠最为适宜。其他各种原因所致的失眼亦可用之为佐使之药。在诸多安神药中,以夜交藤催眠作用最佳,唯其用量宜大,少则不效。(《朱良春用药经验集》)

浙江省精神病院 重用夜交藤90g治疗精神分裂症95例,效佳。药用何首乌、夜交藤、大枣。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医学研究通讯,1976(4):30]

黄和医师 夜交藤功擅通补心肝之血而交合阴阳,舒活经络,故常用以治疗头痛、头晕、失眠、烦悸、身痛肢痛、痹证、疲劳综合征、纤维肌痛综合征、皮肤瘙痒等病证,为“安神三药”之一,用量为30~150g

朱良春教授 当代名医,善配伍细辛治疗咳逆、水肿、痹痛及口疮等用量为 10~20g。朱良春救授认为细辛具纯阳之性,为药中猛之品,以温散燥烈为能事,用之得当,则立现奇效。朱氏言有人曾报道,细辛每剂用量达60~120g者,未见毒副作用,可能与地域、气候、体质有关,仍宜慎重为是。(《朱良春用药经验集》)

李述文教授,多年来用自拟驱痹汤治疗坐骨种经痛逾百例,均获良效。

药用细辛、制川乌、制草鸟、麻黄、牛膝、木瓜、乳香、没药,随证加减方中细辛用量为 12~ 15g。注意煎煮时间不能少于1小时,服药期间不能饮酒,以免发生不良应。经验证明,治疗本病,细辛用量不能少于 12g,否则疗效不佳。经多年观察,未发现一例有不良反应或毒副作用者,特别是对用量较大、用药时间较长的病人,亦未发现肝肾功能损害。[中医杂志1993,34(7):391]

严冰主任医师 江苏名医,认为细辛温里,芳香走窜,破寒凝,涤痰浊、开肺气。常用于治疗因寒或素体阳虚所致之病证,如咳嗽、痰饮、哮喘、头痛牙痛、少腹疼痛、痛经等。咳嗽、哮喘、痰色白者必用,效佳。用量为6~ 20g对于体无寒象,或吐痰色黄,或痰中带血,或有其他出血征象者不宜用误用则病情加重,甚则咯血、鼻衄、头昏、血压升高。(《方药心悟》)

顾维超主任医师 江苏名医,惯以细辛治疗风湿顽痹、心绞痛、心动过缓、癫痫、雷诺氏病、复发性口腔炎、鼻炎、头痛、牙痛等,认为咳逆上气、头痛、关节痹痛、四肢麻木等为本品必用之指征。用量为3~20g散剂用量 3g 以内为宜。对气虚多汗、阴虚阳亢头痛或无风寒湿邪的痛证阴虚咳喘等慎用,有高血压及肾功能不全病史者亦当慎用。误用有助阳生火、伤阴、升高血压之虞。(《方药心悟》)

周午平主任医师 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对痰多胸闷者,常重用细辛30~ 40g,配伍炙麻黄、桂枝、半夏、五味子、百部、紫菀、款冬花等,疗效较佳。[吉林中医药,1985(2):29]

刘亚娴教授 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证属寒凝血闭者,恒于辨证方中重用细辛20~40g,未见不良反应。[中医杂志,1993,34(6):326]

冯恒善主任医师 习惯以细辛、附子、豨莶草为基本方,随证加减,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显著。方中重用细辛30~60g。[河北中医,1984(1):16]

渠敬文主任医师 用当归四逆汤加减治疗雷诺征,方中重用细辛20~90g,未见不良反应发生。[陕西中医函授,1991(1):6]

代云波教授 以自拟乌附麻辛桂姜草汤为治疗风寒湿痹之基础方,随证加减,疗效显著。药用川乌、附子、麻黄、细辛、桂枝、干姜、甘草,方中细辛用量为 12~90g。(《古今名医临证金鉴·痹证卷》)

雷在彪医生用水牛角60–120g配伍他药,治过敏性紫癜,效佳。[广西中医,1987(6):9]

陈楚望医生:用犀角地黄汤加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20例,水牛角、生地黄、赤芍、牡丹皮、大黄,方中重用水牛角100克以代犀角。(《神经精神疾病效方430首》)

金润泉数授吉林名医,常在辩证处方中配用水牛角15–100g,治疗血管性头痛证属肝阳上亢者。(《方药传真》)

接:犀角稀珍难得,临证多用水牛角代之。水牛角苦寒清热,主人血分且善通脑络,醒脑窍,其泻火解毒、凉血止血之功。唯其气味俱薄,药力较弱,故用量宜大。

黄和医师,水牛角长于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有抗炎、解热。降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小板,兴奋垂体一肾上腺皮质功能的作用,故对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肝炎、过敏性紫癜,类风湿关节类系统性红斑狼疮,白塞氏病等属热毒证者有较好疗效,如能配合其他中药使用,可望提高疗效。用量一般为60-250g。

●文中提到的所有药方,请大家切勿随意自行服用,务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artContent h1#artContent p img#artContent table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