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李冠杰讲康平本伤寒论》之第一百六十五条
2024
09-04

《李冠杰讲康平本伤寒论》之第一百六十五条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这儿有四个缺字符号,后边是一个“之”。应该是 XXX 方,XXX 主之。这个条文在《康平本》上是顶格的条文。

条文最后的四个缺字符和一个“之”字,在《宋本》里边给改成了“大柴胡汤主之”。《宋本》里边,它是说这个条文的治疗方剂应该是大柴胡汤,“大柴胡汤主之”。后边咱们再看看对还是不对。

下边咱们解读一下。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这儿应该就是指的表证发汗以后,表证仍然不解的意思。

“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我们参照一下其它条文分析的话,这儿应该是指的发汗太过了,所以说出现了变证。不单单表证没有解,反而又出现了里证。

“心中痞硬”,就不太好理解,因为这个条文当中最后边的治疗方剂缺失了,我们失去了一个很重要的参照。大家看啊,在经方书籍论述的条文里面,有许多的条文论述得非常地简,比如第62条:“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这些症状就相当的简了,但是它后边有新加汤这个方剂。你看看那个新加汤,马上就明白它还可能会有什么样的证?“以方测证”嘛。所以说它可以简。这个地方本身它症状列举得也比较简,但是它方剂丢失了。这个与作者无关,就是说这个书在流传的过程当中,这个方剂残缺了。不管什么原因吧,你要如果再想“以方测证”,没有了,所以说失去了一个很重要的参照。我觉得啊,既然没有了就不应该去强作解释。当然有的比较明显的,还是尽可能地做出恰当的解释。要说不好解释,咱们慢慢分析。

这个条文可以用来分析方证的症状反应,就仅仅有一个“呕吐而下利”。因为这个“心中痞硬”这个不太好理解。“心中”一般就指的胸部,胸部“痞”还可以理解,但是这个“硬”就不好理解了。所以说这个症状本身就有疑问。那么剩下的没有疑问的,就是一个“呕吐而下利”。但是“呕吐而下利”这样的症状涉及到的方证,就非常得多了。你简单地一想:理中汤证就有;五苓散证也可能有;三个泻心汤都可能有这一类的症状。所以仅凭着这个现有的资料看,很难为它缺失的这个方剂,确认具体是哪个方。

《宋本》当中最后把它改成了“大柴胡汤主之”,这个也是经过了非常慎重的考虑的。先说改这个的一般的说,恐怕只有王叔和了。他第二次整理总觉得这么重要的地方如果缺失了,不太像话,后来他肯定是经过再三考虑的。因为他挑选的这个方剂,跟原书的那个空,就是缺字的字数不相吻合。别说王叔和那种有学识的人,就说一般的人,稍微懂点中医的人,也会非常非常地慎重,因为它不一样。应该是个三个字名字的方剂,因为它有后边这个“之”字就很明确了,它不会是其它的宜什么汤或者什么的,它不会是那样。

胡老作的解释也非常可观,因为胡老他没有见到过《康平本》,那么就顺着《宋本》在解释,也等于说,为这种改动,作了合情合理的解释。就是说大柴胡汤,如果把“心中痞硬”理解成“心下痞硬”的话,又有呕吐又有下利,有用大柴胡汤的机会。当然如果再有“往来寒热”之类的,当然就会更确切一些。

我个人看这个的地方,我总这么觉得这个地方应该深入地研究,不应该轻率地作最后的结论,应该是让它各个地方都得相吻合。可这儿有一个大概,可能凡是学这个的都会有这么一个疑问?说这个原文当中有四个缺字符号,那么它准是四个吗?大家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既然这个书已经是个残缺了的,那怎么就这么准确它就是四个字呢?这个是跟那个竹简是有关系的。这一个竹简上写的字数都是有限的,不是说乱写,不像我们现在一样在书上打草稿划线写这么乱,一个竹简上多少个字,都是有数的。所以说再加上它后边最后一个字还在,像竹简上写字也不会特别得小,像说这个数字不准的可能性不大。所以说这个地方我们还是存疑吧,大家可以慢慢地研究,慢慢讨论。

而且这个呢,是我们看到《康平本》以后,重新提出来的。就是说快两千年了,从宋代一直到我们现在,这是又重新提出来这个问题。确实需要慎重地研究。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