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本身因为温差较大,风大少雨,所以容易出现秋燥,其中就有皮肤,口唇干燥的情况,通常多吃酸甘的水果、以及蔬菜、牛奶或者喝菊花、桑叶泡水等方式补充津液即可缓解,但有一些口唇干燥时间较久,尤其是唇周一圈干燥起皮,越舔越干燥的小朋友,用各种滋阴清火之法而无效者,多是脾经伏火所致。
很多时候这种干燥确实很像“阴虚”,比如下图这个8岁男孩。
唇周干燥起皮1月,越舔越干,大便略干,舌头看起来看起来貌似少苔一样同时少许点刺,似乎确实符合“阴虚”的种种特征,但前面在其他中医处予以清热滋阴药物治疗2周无效,而且孩子嫌药苦又无效抗拒服药,胃口较差。孩子母亲也给孩子吃了炖梨汤、煮银耳汤,擦了多种抗菌消炎软膏也无效。
其实仔细看舌可以发现其舌体较胖,苔中后薄白腻,点刺不红,问诊知其不喜饮水。这些症状可以得知其体内有较重湿邪内阻,而舌体不瘦不红,虽然苔少但并非阴虚。这样就不难判断出其是因为脾胃湿浊郁阻导致阳气郁而化热所致。
治疗脾湿伏火,首推宋代儿科名医钱乙曾创制的名方泻黄散(参考剂量:藿香15 石膏10 防风10 甘草6 栀子3)其可泻脾胃伏火治疗口燥唇干,口疮口臭,烦渴易饥,脾热口甜,小儿弄舌。
而伏火是怎么产生的呢?湿浊郁出来的。
脾胃就像轮子一样,一刻不停的在转动,脾主升,胃主降,脾把清气升上去,胃把浊气降下来,脾胃湿浊内阻导致气机升降失常,阳气郁滞久了从而化热化火。
对于这种情况,中医的治法叫“火郁发之”。
用芳香的藿香来理气化湿,来治疗致病的湿浊之本,以及防风解除筋膜挛急,疏散郁滞的阳气,同时用少许石膏直清脾经伏热,再更少的栀子清散心脾以及三焦之郁热。再用甘草调和诸药,同时顾护脾胃。诸药同用则可祛脾胃之湿浊使得脾胃气机恢复正常,同时彻底发散伏火。
这也是为何之前这个患儿用滋阴清热的方法反而无效的原因,因为滋阴则令湿浊更胜,苦寒清热则伤脾胃虽然热可暂清但脾虚更易生湿从而继续郁而化热。
这个方剂有一个对应中成药,藿香清胃胶囊。成分就是泻黄散加了焦山楂、建曲。
所以我就让这个孩子直接吃藿香清胃胶囊,每次4粒,1日2次。不用擦药。
服用1周后,患儿唇周就基本恢复正常了。
当然这种脾经伏热的患者如果湿浊较重,还容易并发丘疹型荨麻疹、脂溢性皮炎、口腔溃疡等问题,如下案。
【口周皮炎、丘荨案】
患儿,男,11岁
2023-10-20 就诊
唇周干燥脱皮2周,同时手臂起丘疹型荨麻疹,疹色红,瘙痒剧烈,晚上瘙痒较重,睡眠较差,烦躁,大便成条不干燥。
舌淡红苔白腻夹红点,脉弦滑数。
辩证:脾湿热伏,肝郁血虚风燥
处方:泻黄散合消风散、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四逆散。
栀子3 石膏15 藿香10 防风10 +荆芥10 蝉蜕10 苦参6 牛蒡子10 当归10 甘草10 茯苓20 苍术10 赤芍20 薏苡仁30 麻黄6 赤小豆15 连翘10 郁金15 白鲜皮10 地肤子15 生地10 丹皮10 黄芩6 焦山楂10+柴胡10 白芍20 枳壳10 甜叶菊2。3付熬14袋,每日2次。
11月4日 回访 患儿唇周干燥及手臂丘疹痊愈,也未复发。
【临证思考】
患儿脉弦滑数,苔白腻,大便干结,可知湿郁化热,而且热郁较重,湿浊被伏热蒸腾而上郁于口唇以及手臂,晚上瘙痒加重,舌淡可知血虚风燥。前文荨麻疹30年,已经讲过消风散之用途广大,合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效果更佳,此处就是直接用这个组合再结合唇周干燥脱皮合用泻黄散,因为患儿脉弦较明显,又是仅有上肢丘荨,所以合用了四逆散来疏散少阳气郁。平时唇周干燥脱皮,泻黄散运用最为常见好用,见此症状笔者反而不会先考虑阴虚而是更先从脾湿伏热角度考虑病机。
袁韬医生
中医各家学说博士,中医主治医师,营养师
记录行医路上的发现与感悟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zydq.1006ss.com/?p=40307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