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中医临床常见症状及治疗
2024
08-15

中医临床常见症状及治疗

伤风感冒

伤风感冒是小病,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生。每人每年发生两次或三次伤风感冒视为正常。如果一年十余次,好了又犯,反复感冒,迟迟不愈,则说明身体虚弱,免疫低下。需要服用增强免疫功能的中草药调养身体,至少调养3个月以上,可以好转。

伤风感冒多因天气变化,加之身体虚弱,风寒侵袭体内所致。临床表现有喷嚏、流清鼻涕、恶寒,继续加重者有头痛、发烧、咽炎、气管炎,严重者发生肺炎。

临床虽分风寒和风热两类,但十有八九都是风寒感冒。初病前两天风寒在表,治疗要解表温散。病后三四天,即风寒入里化热,治疗要解表轻用,兼加以清热解毒。

若是经常感冒又难以彻底恢复者,需要多服温补调理、健脾补肾的中药。兹提供药方一二,供临床参考用。

组方:

(1)防风5克,麻黄6克,荆芥4克,陈皮6克,鱼腥草10克,板蓝根10克,柴胡8克,生姜8克,大葱15克,甘草4克。

水煎3次,每次15分钟,混合分作一天4次温热服。前两天按此方服,后两天如果有咽痛、咳嗽、黄痰者,可于本方中再加入黄芩8克,杏仁10克,沙参8克,梨50克同煎效佳。

多煎水,多服药,一天服4~5次都行。必要的时候也要买些治疗感冒发烧的西药或中成药同时配合治疗效更佳。一般4~7天就可以痊愈。

(2)生白术10克,苍术3克,川芎4克,陈皮6克,党参8克,川续断8克,桑寄生8克,骨碎补8克,杜仲8克,巴戟肉8克,菟丝子8克,补骨脂4克,山楂7克,砂仁4克,枳实4克,防风4克,五味子5克,生姜8克,大葱20克。

水煎3次,每次20分钟,混合分一天3次温热服。咳嗽重者,本方加杏仁10克,半夏8克,莱菔子10克;炎症明显者,不怕冷者,本方加沙参6克,玄参6克,板蓝根8克,鱼腥草8克。

本方适用于虚寒体质,易感冒而又不常发烧者。


咳 嗽

咳嗽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寒气入肺,影响肺脏的宣发肃降功能,即会令人咳嗽。初期咳嗽可为寒气侵袭所致,过几天后寒气转而化热,形成虚热咳嗽。若咳嗽长久不愈,损伤内脏阳气,一般为虚寒性咳嗽。咳痰清稀为风寒,咳痰多滑为寒湿,咳痰黄稠为郁火,咳痰少褐为虚热,咳痰清白为虚寒。咳嗽因寒者十之七八,因虚者十之八九,因热者不足一二。

咳嗽必损正气,治咳嗽不固本补气不是正法;咳嗽多因里寒,治咳嗽不祛湿除寒不能除根。初咳者治在上焦,久咳者治在下焦。咳而痰多者温阳化湿,咳而痰少者温补清润。单有咳嗽者虚在脾肺,咳嗽喘息者虚及肾心。青壮年患咳嗽不算大病,中老年常咳嗽不是小病。不怕咳痰一大片,就怕痰中有血线。咳白痰者症轻,咳黄痰者症重,咳脓痰夹血者一定要慎重。

一般来说,如因外感风寒而咳嗽者,治疗一段时间就可康复,若是内伤病如肺结核、肺癌、胸膜炎、胸腔积液等致咳嗽者就应该抓紧时间检查诊断,中西医结合尽快治疗。仅就咳嗽提供以下方药参考试用,咳嗽兼喘者后节另述。

组方:

(1)麻黄5克,桂枝4克,半夏8克,陈皮8克,杏仁8克,荆芥6克,生姜10克,炙甘草6克,白萝卜30克。仅适用于初期咳痰淡白、清稀、多滑的虚寒证患者。

(2)西洋参8克,五味子8克,沙参8克,玄参8克,干姜6克,陈皮10克,鱼腥草15克,川贝8克,百部6克,壳砂仁8克,桑白皮8克,枇杷叶8克,莱菔子12克,生姜10克,酥梨60克,白萝卜30克。仅适用于咳痰黄稠,咳痰困难,虚热咳嗽患者,服时加蜂蜜冲服。

(3)西洋参8克,炒白术8克,炒苍术5克,半夏8克,干姜4克,小茴香4克,壳砂仁5克,杏仁8克,五味子8克,山萸肉7克,补骨脂5克,韭菜子4克,菟丝子8克,覆盆子8克,生姜8克,大枣4枚,白萝卜50克。本方适用于咳嗽超过两周以上的各种慢性咳痰患者。

用法:上3方对照病情症状任选一方,每天一剂,水煎3次,每次煎20分钟,共煎药水2.2斤许,分作一天3~4次温热服。服药期间忌食寒凉、辛辣食物,避风寒,勿劳累,注意休息。


头 痛

头痛是最常见的临床病症,有因感受风寒而头痛,有因鼻炎或鼻窦炎引发头痛,有因血虚生风而头痛,有因虚火上扰而头痛,还有因高血压、脑血管病而头痛等。

关于头痛的治疗可参考以下两方试服。

组方:

(1)白芷8克,川芎6克,石膏20克,菊花15克,干姜8克,韭菜子6克,山萸肉8克,巴戟肉10克,枳实6克,甘草6克,大葱一棵。

用法:每天一剂,水煎两次,每次煎20分钟,共煎药水2.2斤,分一天3次温热服。

适应证:发热感冒头痛,鼻炎头痛,三叉神经痛,额窦炎头痛,前额痛,眉棱骨痛,贫血体虚引起的头痛等。

(2)钩藤12克,天麻12克,蜈蚣2条,桑寄生15克,杜仲10克,白芍8克,肉桂2克,壳砂仁6克,川续断10克,全蝎10克,川牛膝8克,川芎6克。

用法:每天一剂,水煎3次,前两次煎20分钟,后一次煎15分钟,共煎药水2.2斤,分一天3次温热服。

适应证:高血压、脑血管病引起的头痛,脑瘤、脑积水等占位性病变引起的头痛。

附:外伤性头痛

外伤性头痛是头脑受外伤后留下的综合性头痛症状,头痛呈间歇性,也与身体状况、天气变化、情绪因素等有关。表现为头部胀痛、颠顶痛或前额痛、后脑痛等。有的人头痛比较重,或痛如刀劈,见光或听到噪声头痛增剧,有的伴有眩晕和视觉障碍、恶心呕吐等症状。中医治疗应以活血化瘀、祛风通络、温阳止痛为主。

组方:泽泻6克,车前子8克,蔓荆子6克,穿山甲8克,白芷5克,全蝎8克,蜈蚣2条,川芎5克,川续断12克,桑寄生12克,骨碎补8克,川牛膝8克,仙灵脾4克,壳砂仁5克,干姜4克,三七6克,甘草3克,大葱一棵。

用法:每天一剂,水煎3次,每次煎20分钟,共煎药水2.2斤左右,分作一天3次饭前空腹温服。

附:顽固性头痛

如果头痛经过许多年都没有治好,那就可称得上是顽固性头痛了。

我临床中遇到过很多20多年的顽固性头痛患者,运用“中医全息补肾论——中药温通热疗法”全面调理治疗,慢慢都治愈了。

我临床治疗头痛的经验是,不管哪种原因引起的头痛,在治疗上不必刻意地去治头痛,免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错误。应该认识到“头为诸阳之会”(各个脏器组织的阳气精微上汇于头,由头统一指挥下输其用),头与五脏六腑整体都有牵连。运用中药补肾、健脾、活血、行气、消导,进行全面的调理养护,无为而治,无为而为,无所不为。

当周身血液通利后,脏腑气流顺畅后,整体功能增强后,全身症状改善后,多种原因引起的头痛都可能得到缓解或康复。无器质性病变的头痛可以治好,有器质性病变的头痛可以治轻。

有些人长期头痛,只是简单服用西药止痛片缓解当时症状,岂不知止痛片害胃肠、伤肝肾,后果很可怕。最好的、最明智的选择就是长期服用中药调理保健治疗。不但能把头痛彻底治好了,而且周身都得到了医治,免疫力增强,精力旺盛,健康快乐。

兹提供以下处方,专治慢性的、顽固性的各种原因引起的疑难头痛。

川芎4克,白芷3克,砂仁5克,钩藤5克,天麻8克,延胡索7克,全蝎5克,蜈蚣1条,川续断9克,骨碎补9克,杜仲9克,巴戟肉9克,菟丝子9克,仙茅4克,仙灵脾4克,大黄4克,枳实4克,五味子5克,干姜3克,生白术10克,桑螵蛸6克,覆盆子6克,肉苁蓉9克,陈皮6克,苍术4克,白萝卜50克,大葱15克。

每天一剂,每剂煎3次,每次煎20分钟,共煎药水2.4斤,分作一天3次温服。多睡觉,多锻炼,多喝稀饭,少用手机和电脑,心情愉快,坚持服药就会好。


贫 血

贫血,传统医学称气血亏虚,现代医学的贫血分多种类型,有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溶血性贫血等。纵然分出这么多类型,但在采取中医治疗时其方法大致相同。

贫血的临床表现有:面色苍白、指甲青白、全身乏力、头晕眼花、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集中、心慌气短,可伴衄血、皮下瘀斑、易发感染、女性月经量大等。

组方:

(1)红参8克,炒白术12克,黄芪10克,何首乌8克,当归8克,炒白芍8克,麦冬6克,五味子6克,壳砂仁5克,干姜3克,肉桂1克,山楂8克,五加皮6克,熟地黄8克,黄精7克,补骨脂4克,川续断8克,桑寄生8克,骨碎补8克,仙灵脾6克,山萸肉7克,枸杞子7克,菟丝子7克,炙甘草6克,生姜8克,大枣4枚。

用法:每天1剂,水煎3次,每次煎20分钟,共煎药水2.2斤左右,分作一天3次温热服。

(2)小红皮花生、豇豆、红小豆、山药、黑米、大枣、桂圆、枸杞子、面粉各适量熬稀饭。喝时加入适量红糖每天服,配合中药治疗效果更佳。

(3)生白术10克,西洋参6克,山萸肉8克,炒当归8克,旱莲草6克,艾叶炭6克,三七参10克,炒杜仲10克,炒川续断8克,鹿茸2克(碾粉冲服),阿胶8克(烊化服),壳砂仁5克,生甘草6克,鲜藕节6个,大红枣4枚。(本方适于有出血症状的贫血患者)

用法:每天1剂,水煎3次,每次煎20分钟,共煎药水2.2斤左右,分作一天3次温热服。服药期间忌食辛辣、寒凉、油腻食物,注意休息,勿劳累生气,预防感冒、腹泻,坚持按疗程服用。


盗 汗

盗汗是指睡觉时出虚汗,醒后马上停止的一种临床症状。盗汗的原因多为体能消耗大、性生活频繁透支过度、失血过多或有慢性消耗性疾病等。

反复盗汗日久会进一步伤阴损血,使身体虚而更虚,加重病情,也会因过多的盗汗影响患者的情绪,产生惊恐、忧郁、心悸、失眠等症状。发现有盗汗症状就应该抓紧时间治疗,并要注意休息,避免体能过度消耗,禁止或减少性生活。饮食勿吃辛辣,多喝豆类稀饭、羊肉汤、鸽子汤等。

历来中医治盗汗者多认为是阴虚,然阴虚久之也必损及阳气,治疗应补阳济阴同步。

组方:西洋参6克,太子参8克,生白术8克,山萸肉8克,五味子8克,菟丝子8克,覆盆子8克,枸杞子8克,白芍6克,酸枣仁8克,壳砂仁5克,川续断8克,桑寄生8克,骨碎补8克,生姜2片,大枣3枚,生甘草3克。

用法:每天1剂,水煎3次,每次煎20分钟,共煎药水2.3斤左右,分作一天3次温服。


多 汗 症

多汗者有盗汗症,有自汗症。有的人半边身子出汗半边身子不出汗,有的是头上出汗或后背、前胸出汗,也有的是手足心容易出汗,还有腋下汗多、阴囊汗多潮湿者。偏瘦的人稍一运动或稍微紧张就汗出,偏胖的人吃饭、讲话、运动都会大汗淋漓。

所有这些汗多症,其原因有两点:一是其人身体虚弱,代谢、调控、司汗孔阖闭的功能差。二是身体虚瘀,平时缺少运动,体内瘀滞大量的废浊热气,没有通过毛孔散热排出,滞留在肌肤内,再加上当时激动、运动、进热饮等原因,新旧热气累积暴发,故而汗多。胖人代谢慢,浊毒瘀积更多,所以汗多。

由此可知,身体虚弱和吃得多、吃得好、锻炼少、能量瘀积是汗多症的主要因素。

有人说,自汗是阳虚,盗汗是阴虚,其实不然。阴阳是同虚的,盗汗在夜里,阳虚之至,阴瘀汗出;自汗在白天,气虚之至,阴瘀汗出。汗为阴邪,是阳气不能化阴、不能控阴、不胜阴浊,阴邪狂盛妄自流出。汗多症皆是阳虚阴瘀,瘦人是阳虚气虚、化不了阴水而汗多,胖人是阳虚阴瘀、散热排浊功能差而汗多。

另外,阴囊汗多潮湿和手足心汗多潮湿其原因也是阳虚阴瘀。手足心汗多是脾肾阳虚,胃肠功能差,消化不良,积滞热浊之气;阴囊潮湿是肾与膀胱阳虚气虚,代谢差、排泄慢,瘀热浊毒不能通过正常的新陈代谢排出体外而随意妄流,由阴囊局部排出。

汗多症都可以参考使用以下处方治疗,一般服用1~2个月时间都会收效。

组方:生白术12克,五味子6克,山萸肉6克,川续断8克,桑寄生8克,骨碎补8克,杜仲8克,巴戟肉8克,菟丝子8克,仙茅4克,肉苁蓉7克,仙灵脾3克,生首乌7克,制首乌7克,山楂8克,枳实4克,砂仁4克,枸杞子7克,沙参6克,玄参6克。

用法:每天1剂,水煎3次,每次煎20分钟,共煎药水2.2斤,分作一天3次温服或凉服均可。

说明:不论自汗盗汗,只要是体虚、消瘦、怕冷而汗多的患者,服用上方时要加入党参10克,黄芪10克,大枣3枚,覆盆子8克,同时煎,温服效佳。不论自汗盗汗,只要手足心出汗、阴囊潮湿出汗、肥胖而怕热的汗多症患者,服用上方时要加入大黄7克,川牛膝8克,桑螵蛸7克,同时煎凉服效佳。

不管怎样服药治疗,只要是汗多症,在治疗的同时都必须要加强锻炼身体。通过运动锻炼能够提高免疫功能,增强身体素质,又能加速身体的循环代谢,排出瘀积在体内的邪浊热毒。


失 眠

失眠即睡不着觉,临床称为不寐症。是指睡眠时间不足,不能达到正常6~8小时的睡眠时间,以及睡眠质量差、睡眠浅、睡眠时噩梦缠绵、睡醒时不解乏反而感觉疲累。

失眠表现有不易入睡者,有睡而易醒者,还有中间醒来不易再睡者,甚至有严重者彻夜不眠。

睡眠是人生理的正常需要,只有休息好,才能精神好、工作好。人在睡眠的时候是把白天消耗的精微能量进行补充,再把白天活动、工作产生的废物、垃圾进行清理和代谢,好使第二天精力充沛、身体强健、头脑清晰、工作有劲。

如果有失眠症状,就会导致头脑昏沉,精神萎靡,疲倦乏力,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食欲不振等。长期失眠可导致体能的大量消耗,使心、肝、脾、肾等脏腑的功能降低,形成各种慢性疾病。所以重视和抓紧对失眠的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失眠的人群以女性多见,30~40岁发病率最高,形成原因主要有心肾两虚、气血不足和郁热痰火。而现今西医治疗失眠多用催眠、镇静、安定类药物,这些药物短期或临时治疗非常有效,但不能常服,会产生依赖性和毒副作用,长期服用也会没有效果,治标不治本。最好是在西药治疗的同时服用中药进行整体功能的调理,彻底解决失眠病症。

组方:夜交藤12克,山萸肉6克,合欢皮8克,丹参8克,麦冬6克,灵芝4克,炒枣仁8克,生枣仁8克,五味子6克,茯神12克,仙灵脾8克,壳砂仁6克,肉桂2克,干姜3克,生山楂8克,制首乌8克,生首乌10克,白芍6克,生白术8克,巴戟肉10克,菟丝子12克,川续断8克,桑寄生8克,骨碎补8克。

用法:每天1剂,水煎3次,前两次煎20分钟,后一次煎25分钟,共煎药水2.2斤左右,分作一天4次温服或凉服均可。

患者在服药治疗期间最好加强锻炼身体,虽然情绪不好,精神也差,但通过锻炼身体可以调节情绪,提高机能,帮助恢复。特别是在临睡觉之前,应该坚持加强锻炼,使身体出汗,感觉疲累,然后冲个热水澡,这样可以帮助入睡。个别重症、久病、难治的患者也可以在中药整体调理的基础上于临睡前加服安定片和安神补心丸帮助入睡。特别是心脑血管病引起的失眠、头痛、烦躁等,可用活血清热的成药或西药静脉输液治疗。

总之,失眠是非常难治的慢性病,因失眠还可涉及许多的其他疾病,患者一定要坚持多治疗一段时间。


多 梦 症

多梦症是指一睡觉就做梦,一梦接一梦,胡梦乱梦,梦中惊恐、害怕、伤心、劳累,彻夜均在模模糊糊的梦境之中。使睡眠质量明显下降,不能很好地恢复体能,导致白天头昏脑胀、体倦身乏、工作没精神等。

多梦症是因肝肾虚弱、气血不足导致,遇有多梦症应该抓紧时间治疗,以免越梦越虚,转生其他疾病。

组方:菟丝子10克,山萸肉8克,枸杞子8克,仙灵脾5克,山楂8克,枳实5克,川续断8克,桑寄生8克,骨碎补8克,巴戟肉8克,制首乌8克,壳砂仁5克,枣仁15克,柴胡5克,香附5克,甘草3克。

用法:每天1剂,水煎3次,前两次煎20分钟,后一次煎25分钟,共煎药水2.2斤左右,分作一天3次温服。


梦 魇

一部分人可能不知道梦魇是什么,但身体虚弱的人都有过梦魇的体会。

梦魇,是在睡觉的时候,在做梦的过程中,梦境进入的太深、太逼真。由于身体虚弱,疲乏劳累,气血不足,阳气不振,肝血亏虚,胆气不壮,老是梦见可怕、恐怖的情节。如被人追杀,被人痛打,掉入深渊,或被一怪物缠着,或梦见已经死去的人等。在可怕的梦境中,明明知道自己是在做梦,可就是醒不来,喊救命也喊不出,想逃避,想逃脱,怎么跑也跑不快,怎么逃也逃不脱,藏到哪里都被找见,非常紧张和恐惧。

或在做噩梦的时候,梦见被一恶鬼压着,压得喘不过气来。想动身体却动不了,大声喊救命也喊不出声,惊恐异常。努力挣扎老半天,终于从梦中恍然醒来。胸部仍然憋闷不适,长长叹气,心惊心跳,梦中情景清晰在目,很久不能平静再睡。这就是梦魇。

梦魇症状,如果仅是偶尔发作一次,可能是过累或有精神压力,不需要治疗。如果是反反复复,多次出现梦魇症状,就证明身体虚弱,或有慢性疾病,需要抓紧服用中药调理补虚。

梦魇出现的原因是五脏虚亏,肝虚的人多胆怯,肾虚的人多惊恐,脾虚的人多悲思,心虚的人多忐忑,肺虚的人多气短。所以,五脏虚亏,气血不足,阳气不振,梦魇频发。如果确实有慢性器质性疾病,应该积极治疗慢性病不能拖延。若无器质性病变,而总有梦魇出现,就要服用以下处方,调补一段时间就会好转。有病治病,无病防病,保健调补。

组方:党参12克,丹参8克,生白术12克,当归8克,鹿角片4克,枣仁8克,远志12克,茯神9克,柏子仁9克,砂仁8克,五味子6克,山萸肉6克,女贞子6克,川续断12克,桑寄生12克,骨碎补12克,杜仲9克,巴戟肉9克,菟丝子9克,补骨脂4克,肉苁蓉12克,陈皮4克,枳实3克,山楂6克,生姜8克,大枣3枚,大葱15克。朱砂极细粉少少适量,喝药后、睡觉前擦涂五心(眉心、手脚心)。

每天1剂,每剂煎3次,每次煎20分钟,共煎药水2.5斤,分作一天3次温服。


眩 晕

眩晕即俗称的头晕目眩。头晕是自觉头脑晃动或天旋地转,身边景物晃动运转,头重脚轻,如坐舟车,步履不稳,不能站立。目眩是指眼前发黑,视物昏花、晃动、模糊不清。轻者闭目稍休息即好,严重者可伴有恶心呕吐、头脑空懵、耳轰鸣嗡响,短暂性耳聋,心慌气短,惊悸汗出,懈怠郁痴,肢体瘫软微颤等症状。

中医讲眩晕“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所以眩晕的主要原因是心肝脾肾脏气虚亏,风火湿痰蒙蔽清窍而致的上火下寒、上实下虚症状。眩晕可因情绪变化、营养不足、劳累过度、体质虚弱或慢性消耗性疾病而引发,运用中医中药治疗是最佳的选择和最好的方法。

组方:天麻8克,川芎4克,川牛膝8克,怀牛膝8克,川续断8克,寄生8克,骨碎补8克,山萸肉8克,枸杞子8克,五味子6克,菟丝子10克,壳砂仁5克,干姜4克,小茴香4克,肉桂2克,山楂8克,枳实5克,半夏7克,泽泻7克,炒枣仁8克,西洋参4克,生姜8克,大枣3枚。

用法:每天1剂,水煎3次,每次煎20分钟,共煎药水2.2斤左右,分作一天4次,早、中、晚和睡觉前温热服。服药期间注意休息,勿劳累生气,可以多喝些羊肉汤或鸽子汤补虚配合治疗。


口黏口腻

口黏口腻,指口里干黏不适,舌苔厚腻,滞涩不爽,食不知味,是临床常见的症状。大多是因为脾胃肠的功能虚弱,升清降浊、分解消积能力差,导致虚热、湿邪、痰浊郁滞中焦形成本症。很多患者临床还伴有脘腹胀满、周身困重、心烦胸闷、多梦失眠等表现。

本症的治疗重点应从虚、郁、湿、积、热五个方面着手。患者在治疗的同时应该积极配合,加强锻炼身体,不要饮酒、吃辣椒和食用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物,吃饭少吃些,八成饱即可,特别是晚饭一定要少吃,最好多喝稀饭。最主要的是保持充足睡眠,早睡早起,不熬夜打牌。

组方:炒苍术3克,炒枳实4克,炒山楂8克,炒槟榔6克,壳砂仁5克,补骨脂5克,山萸肉8克,沙参7克,玄参7克,干姜3克,五味子6克,川芎6克,半夏8克,甘草3克,厚朴5克,白萝卜50克,梨150克。

用法:每天1剂,水煎3次,前两次煎20分钟,后一次煎25分钟,共煎药水2.2斤左右,分作一天3次温凉服。服药期间要注意休息,勿食辛辣油腻食物,不抽烟,不喝酒,不生气,不熬夜,不劳累。


口苦、口干

口苦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症状,是指自我感觉口及舌发苦,或伴有口干、咽干。口苦症状诸书多认为是肝胆郁热、逆溢于口,而采取清肝泄胆药治之,而我的治法却与之不同,胆经郁热实因肝肾阴精不足,阴不养阳,导致虚阳上越、灼阴伤津,形成口苦口干症状。中医治疗应查因治根,用“火之有余,实源真水之不足”之理论治疗,才是上法。

组方:生石膏30克,山萸肉8克,五味子8克,枸杞子8克,生山楂8克,干姜3克,肉桂1克,壳砂仁5克,巴戟肉10克,菟丝子15克,制首乌15克,枳实5克,甘草4克,大枣3枚。

用法:每天1剂,水煎3次,每次煎20分钟,共煎药水2.3斤左右,分作一天4次温凉服。服药期间禁食辛辣、寒凉、油腻、难消化食物,多喝稀饭,加强锻炼,注重休息。


口臭、口异味

口臭和口有异味常见于体质偏胖,爱喝酒吃肉,缺乏身体锻炼,晚饭吃得多、吃得晚,睡眠时间不足,脾胃虚弱、导浊功能差的患者。

临床常见患者讲话时散发出的口气秽浊、恶臭难闻,有的伴有酸臭味或脓臭味。口臭、口异味症状是因上焦肺胃郁热,积浊熏蒸,胃肠导浊功能差使代谢缓慢故而形成本症。有的易伴有口舌生疮、牙龈肿烂、脘腹胀满、呃腐吐酸等症状。

要想解决口臭、口异味症状,首先要做到:少喝酒,少吃饭,多睡觉,多锻炼,然后再配合药物治疗,这种给别人留下不好印象的口臭病症就可彻底治愈。

组方:干姜4克,肉桂2克,山楂12克,白芷4克,生石膏30克,壳砂仁6克,枳实6克,生白术15克,沙参6克,玄参6克,巴戟肉8克,肉苁蓉8克,川续断8克,炒苍术5克,补骨脂4克,大黄4克,五味子6克,生甘草3克。

用法:每天1剂,水煎3次,每次煎20分钟,共煎药水2.2斤左右,分作一天3次凉服。


咽干口渴

咽干口渴是一种症状,有白天咽干口渴者,更有夜里醒来咽干口渴明显严重者。正常的口渴喝水就可解决,而此类口渴,想喝水其实也喝不多,喝多了胃里难受。因为咽部干渴缺水,而胃里不缺水,由于脾肾阳虚,不能把水熏蒸供给于咽部,所以造成咽干口渴。患者为了缓解咽干口渴症状,只是少喝一小口湿润一下咽喉而已,还有的是口含些水湿润咽喉而根本就不下咽,这种咽干口渴其实就是一种病症。

口干渴而喝不多,就是因为身体不化水,化是气化,也是运化。水乃阴寒,性善下行,靠肾阳的温煦蒸化,经脾阳的雾化运输,才能将喝进去的水供给滋润全身。犹如自然界的太阳把海洋的水蒸化吸收,运送到高山平川,滋润万物,周流不止一样。当人身体虚弱时,脾肾阳虚,下焦寒冷,水喝了也存不住,被尿出去了。也有的是脾肾阳虚兼有湿困,水喝下后就存在胃里,化不了,运不开,还是出现咽干口渴症状。

运化是由脾和肾共同完成的。肾主温煦,脾主运化。温煦使水有温度,化为蒸汽,随和流动。然后由脾合理地运送分配,哪儿干渴缺水就送往哪儿。

所以,当人出现咽干口渴症状时,只知滋阴解渴,石斛、麦冬之类治疗乃是表浅治法。是只顾其眼前,没虑其深远。慢性咽干口渴的治疗,必须以补肾、温肾、健脾、壮阳为主,才是正确方法。兹提供以下处方,供参考使用。

组方:生白术10克,党参10克,砂仁4克,小茴香3克,肉苁蓉8克,山楂8克,枳实4克,五味子9克,女贞子9克,山萸肉9克,黄精7克,干姜3克,怀牛膝9克,川续断9克,桑寄生9克,骨碎补9克,杜仲9克,巴戟肉9克,菟丝子9克,补骨脂3克,仙茅3克,仙灵脾3克,红参3克,丹参12克,生姜8克,大枣3枚,苹果150克,梨150克。

每天1剂,每剂煎4次,每次煎20分钟,共煎药水3斤,分作一天4次温凉服。


咽喉异物感(梅核气)

咽喉异物感,不是咽炎,也不疼痛,只是老感觉咽喉里卡着某种东西。像黏痰,又像草梗,努力咯也咯不出来,想吞咽也咽不下去。患此症总有种说不出来的难受和不适,却不会影响喝水吃饭。

这种病症古医书称之为梅核气。多发生于35~55岁之间的人群,以女性患者较多。其形成原因主要是由于精神紧张,生活节奏快,过于劳累、熬夜导致身体虚弱。再加上长期饮水不足,讲话过多,心窄量小,生气动怒,着急上火等。因虚弱而积热浊痰不化,因气郁而积滞浊痰不行。虚中有寒,热中夹湿,寒火胶滞,痰气凝结,相当顽固。干黏的顽痰紧粘在咽喉壁侧,所以非常难治。下火也不对,伤阳、化痰也起不了作用,还伤气。所以,只有采取全息补肾温通疗法,主补下焦阳气,增强免疫功能,加速新陈代谢,兼滋上焦阴水,行气化痰。整体调理,坚持服药,多休息,少讲话,不能生气,勿食辛辣。

组方:麦冬8克,玄参8克,陈皮6克,枳实4克,砂仁6克,五味子4克,山萸肉4克,女贞子4克,川续断15克,杜仲8克,巴戟肉15克,菟丝子15克,补骨脂5克,肉苁蓉15克,鹿角片5克,山楂7克,白术8克,党参8克,丁香1克,小茴香3克,香附4克,延胡索6克,川芎4克,白芍4克,当归4克,甘草3克。

体虚怕冷、大便稍稀者,要加入生姜8克,大枣3枚,白萝卜50克,同煎温服。体胖怕热而大便干秘者,要加入苹果150克,梨150克,白萝卜50克同煎凉服。


口 水 多

没有口水是不行的,口腔干燥症非常难受,但口水过多也是一种病。有的口水多能自控,或咽下,或吐出。有的口水多却不知不觉流下来,很不雅观。有的人是白天口水多,还好打理。但有的人却是夜里口水多,睡梦中口水浸湿枕巾。

口水多症有因颜面神经麻痹引起者;有因脑血管疾病神经障碍引起者;更多的是脾胃虚弱,湿寒或湿热滞胃引起者;也有找不出原因而口水过多者。

口水多症患者以老人和小儿比较多,中年男女患此症者大多是因为某种疾病引起者。可在传统中医的辨证理论下,口水多的原因总归于脾胃。口水黏稠有浊异怪味者为胃肠积热,所流之处皮肤泛红;口水清稀无明显异味者为脾胃湿寒。

肠好胃才好,肾好脾才好。治疗口水多症,从补肾、健脾、燥湿、导浊、温胃或祛热着手最妙。有因血管障碍、神经麻痹后遗症引起者,也是主要调理脾肾胃肠,兼服治疗血管神经的药。兹提供以下处方,请患者参考服用。

组方:白术8克,苍术3克,枳实4克,砂仁4克,陈皮6克,茯苓8克,鸡内金8克,炒麦芽6克,建曲4克,川芎4克,海螵蛸7克,川续断7克,桑寄生7克,骨碎补7克,杜仲7克,巴戟肉7克,菟丝子7克,补骨脂3克,仙茅3克,仙灵脾3克。

用法:每天1剂,水煎3次,每次煎20分钟,共煎药水2.2斤,分作一天3次温服。

流口水清稀、身体虚寒者可于本方加入丁香2克,小茴香3克,生姜8克,白萝卜50克,同煎温服。流口水浊味明显者可于本方中加入黄芩6克,连翘6克,栀子6克,同煎温服。


声音嘶哑或失音

声音嘶哑是指因某种原因而造成的发音不清脆、不响亮,声音低沉、粗弱、沙哑,失去以往音质的一种症状。而失音则是嘶哑的更重表现,是指从喉部发出的声音很低微,似有似无,很近才能听到。

急慢性咽喉炎、生气暴怒或发音过久(悲哭、喊叫、歌唱等)损伤声带以及咽喉肿瘤或其他疾病导致声带麻痹、水肿变形等,均可引起声音嘶哑或失音。

人的声音皆由五脏之气鼓作而发,五脏实,声音洪亮;五脏虚,声音弱小;五脏衰,声音低微。君不见年老体弱之人声音常沙哑、弱怯、低微或失音。声音嘶哑或失音之病虚实证皆有,然而虚证者可占七八,实证者不足二三。咽喉为声音之门户,肾元为声音之根本,治疗声音嘶哑或失音病症,滋润咽喉、培补肾气才是正法。

组方:

(1)桔梗6克,荆芥6克,沙参8克,麦冬8克,花粉8克,玄参8克,党参9克,太子参9克,五味子8克,山萸肉8克,菟丝子10克,巴戟肉10克,川续断10克,桑寄生10克,骨碎补8克,山楂6克,壳砂仁5克,甘草3克,生姜8克,大枣4枚。

用法:每天1剂,水煎3次,每次煎20分钟,共煎药水2.2斤左右,分作一天6次温热服。适用于急性声音嘶哑症患者。

(2)党参12克,黄芪12克,生白术10克,山萸肉8克,枸杞子8克,五味子8克,熟地黄8克,黄精8克,菟丝子8克,巴戟肉8克,补骨脂4克,韭菜子4克,生山楂8克,干姜3克,壳砂仁5克,小茴香3克,肉桂1克,生枣仁10克,太子参8克,沙参8克,玄参8克,生姜8克,大枣4枚,白萝卜50克。

用法:每天1剂,水煎3次,每次煎20分钟,共煎药水2.2斤左右,分作一天3次温热服。适用于慢性虚弱体质的声音嘶哑或失音症患者。

(3)简易方便的临时用药:生姜10克,白萝卜50克,梨200克。捣汁饮服,一天3次。


手足出汗

手足出汗是指手掌及足底汗出非常明显,而全身的汗出却相应减少,患者常感异于常人,手足因过多的潮汗而不舒适,心情也有一定的压力。手足出汗症状随着季节的变化增重或减轻,由秋至冬或由冬至春换季之时出汗症状增重,心情紧张、急躁烦闷、激动生气或抽烟等可使汗出得更多。

临床表现有手掌浸湿渗汗,甚或点滴而下,足部潮湿浸透鞋袜,兼有体重困乏,脘腹痞闷,或四肢不温,面色黄暗等症状。手足出汗症状与脾、肾、胃、肠功能虚弱,消化不良,代谢障碍等有一定的关系。世医多从肝肾不足、阴虚火旺治之效不明显,然阴虚火旺不足一二,阳虚阴郁、积热熏蒸者十之八九。治疗当从补肾健脾、燥湿醒阳、行气解郁、消导胃肠几方面入手,才能收到满意效果。

组方:

(1)炒苍术4克,炒白术8克,壳砂仁4克,山萸肉6克,五味子6克,陈皮6克,太子参8克,枳实3克,香附6克,炒山楂8克,炒槟榔6克,大黄6克,川芎5克,沙参6克,玄参6克,巴戟肉15克,杜仲8克,川续断15克,补骨脂5克,川牛膝8克,防风3克,生甘草6克。

用法:每天1剂,水煎3次,每次煎20分钟,共煎药水2斤许,分作一天3次温凉服(天冷时或胃怕凉者温服,天热时或胃不怕凉者凉服)。

(2)外用药,冰片2克,枯矾10克,滑石粉20克,白芷20克。碾成极细的粉,每天3~4次擦抹手足或撒于鞋内。

用药期间患者要注意休息,按时吃饭,勿食辛辣及奶制品,禁烟酒,多喝稀饭,加强锻炼。


手足冰冷

手足冰冷症状多见于女性,尤其年轻女性在天气较冷时表现比较明显。手足冰冷症状一般冷不过腕、踝,仅手足不温,指头冰凉,或可伴有手面青紫,易于冻伤、溃烂,长久不愈,面色苍白,口、鼻、眼周围肤色晦暗,身体恶寒,睡易蜷卧,经行腹痛明显等症状。

形成原因多为素体虚弱,气血不足,肾中阳气不充沛,身体能量消耗透支过度等。患者应服用中药调理治疗,否则时间久了或可转生其他慢性、虚弱性疾病。

有病宜早治,早治不如早防,尽早保健调理,维持阴阳平行,保护身体健康。

组方:当归8克,枸杞子8克,山萸肉6克,五味子6克,巴戟肉10克,补骨脂6克,菟丝子10克,仙灵脾6克,制首乌8克,壳砂仁5克,川续断10克,桑寄生8克,骨碎补8克,桂枝3克,炙甘草2克,生姜8克,大枣4枚。

用法:每天1剂,水煎3次,前两次煎20分钟,后一次煎25分钟,共煎药水2.2斤许,分作一天3次温服。加入红糖水冲服中药会更好,但胃热或胃酸者不宜吃红糖。


手足麻木

麻木一症多见于四肢,以手指足趾最为常见,也可有头面部和舌唇等,或可见于大腿某一块肌肉及其他组织。

多因体质虚弱,气血不足而慢慢形成,也可因脑血管病或神经障碍等引发。麻,是指有轻微的自觉颤动感,非痛非痒,如同虫蚁爬行其中,皮肤、肌肉、经络发麻。木,是指肌肉、皮肤知觉减退或消失,木然不仁,严重者皮肤肌肉不知痛痒。

临床症状之中,痛轻、麻重、木厉害,木为麻之甚,麻久变为木,麻和木两种症状往往同时存在。所以,一旦发展成麻木症状,是临床比较难治的慢性疑难顽疾。

血不行见于疼痛,气不行见于麻木,麻木多由气虚引起,发病者多见于中老年人或体弱者,年轻体壮、气血旺盛之人罕患此症。长期的劳累生气、睡眠不足,导致肝肾虚弱、气血亏损是形成本病的主要原因。麻木症状患者临床表现有遇阴天加重,关节不利,手握无力,有时伴有震颤,头晕目眩,气短乏力等。

中医治疗重在滋补肝肾,益气活血,化痰除湿;贵在坚持服药,勿累勿躁,加强锻炼。

组方:生白术8克,生黄芪10克,党参8克,丹参8克,西洋参6克,全当归8克,川芎6克,炒白芍8克,桃仁8克,鸡血藤15克,炒地龙8克,炒僵蚕8克,炒全蝎8克,全蜈蚣2条,防风5克,桑寄生12克,川续断8克,骨碎补8克,巴戟肉8克,川牛膝8克,怀牛膝8克,山萸肉7克,制香附7克,炒山楂8克。

用法:每天1剂,水煎3次,每次煎20分钟,共煎药水2.2斤左右,分作一天3次温服。


食欲不振

辨析症状

食欲不振是现代医学新名词,传统医学称为纳差或纳食不香,俗称没胃口、不想吃饭或吃啥没啥味等。主要因为脾胃的消化功能降低,胃肠蠕动缓慢,内里积滞有湿热浊气,从而产生厌食、没有饥饿感、消化不良等症状。

另外,患了损伤元气的重病以后,或者生气动怒、郁闷压抑,以及嗜食油腻、过饱伤食或寒凉害胃等皆可导致食欲不振,并可伴有嗳气、口黏无味或胀满不适等症状。

食欲不振多是本虚标实之症,脾肾阳气多虚,胃肠功能降低,蠕动缓慢,热浊之气结聚。治疗时切莫使用苦寒泻火药再损伤虚弱的脾胃,要使用甘、酸、辛、温的中药治疗,治本兼治标,扶正而祛邪。

《黄帝内经》曰:“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景岳全书》曰:“脾胃之病有寒伤、热伤、暂病、久病、虚证、实证之分。但热证、暂病、实证人都易知,而寒者、虚者、久者人多不识……有偶有停滞而为胀、痛者,人多以为是实证,然脾胃强壮者,即滞也易化。惟其不能化者,则还因中气虚也。故有不食也知饥,食也不多而作胀。或重者以无饥无饱,全然不思饮食者。”

中医治疗食欲不振时,因生气而伤脾胃者,应先令患者放下忧思怒气,静下心来好好配合治疗。使用少量的行气解郁药疏通胃肠滞气,加入开胃、消导、益阴、升阳、健脾的药物恢复胃肠功能以增进食欲。若是大病以后脾胃功能未复者,应补肾健脾,以温补先天元阳之气和健补后天脾胃中气为主,先让脾肾的功能增强,让慢性病尽快地恢复,再加入开胃消导之药,脏腑功能增强,元气恢复,胃口渐开。

施方治疗

(1)粳米粥

组成:上好粳米50克。

用法:文火煮30分钟制粥饮。可以养胃阴,补脾气,恢复胃肠功能。

(2)白萝卜大枣汤

组成:白萝卜100克,大枣8枚。

用法:上方水煎30分钟,得水8两温热服。行气消导,补脾开胃。

(3)山楂红枣洋参汤

组成:山楂15克,红枣6枚,洋参10克。

用法:上方水煎两次,每次煎25分钟,煎得药水2斤左右,分作一天3次温热服。可以滋补脾胃之气,消积化食,行气开胃。

(4)健脾丸(或汤)

组方:炒白术8克,木香4克,黄连4克,甘草4克,茯苓8克,人参8克,神曲8克,陈皮6克,壳砂仁6克,炒麦芽10克,山楂8克,山药10克,肉豆蔻4克。

用法:每天3次,每次8粒,开水冲服。也可照上方取中草药煎服,每天1剂,水煎3次,前两次煎20分钟,后一次煎10分钟,共煎药水2.2斤,分作一天3次温热服。对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腹痛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5)补虚开胃汤

组方:西洋参8克,壳砂仁6克,炒白术8克,炒苍术6克,补骨脂4克,菟丝子8克,山楂8克,山萸肉8克,干姜4克,肉桂3克,甘草4克。

用法:每天1剂,水煎3次,每次煎20分钟,共煎药水2.2斤许,分作一天3次饭前温热服。即能恢复脾胃之气,又能开胃消导,对慢性病所表现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均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胃脘疼痛

辨析症状

胃脘痛是指肚脐以上到心窝处的疼痛,实际是胃所在部位的疼痛,现在统称胃痛。胃病的疼痛也不是单单在胃脘处,有时也可表现为胸部烧痛或放射至两胁下疼痛,患者常讲的心痛、心窝痛其实多是因胃病气血不通而导致的疼痛。

引起胃脘疼痛的原因很多,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痉挛、食管炎或胃息肉、胃增生、胃下垂、胃黏膜脱落症以及胆囊炎、胆结石、肝炎等均可引起胃脘疼痛。

胃脘疼痛的同时还常伴有恶心、呕吐、闷胀、嗳气、反酸、嘈杂、心情烦怒等症状。

《医学发明》有“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之道理。分析胃脘痛的原因,多为饮食不节、寒凉伤胃、脾胃虚弱、肝气犯胃、生气动怒等。

胃脘疼痛可分为虚、实、寒、热四种类型,由虚寒引起的疼痛十占七八,而实热引起的疼痛十中不足二三。

疼痛的虚实寒热分辨之法:疼痛时喜温喜按为寒为虚,喜凉拒按为热为实;进食后痛减者为虚,胀满而怕进食者为实;久病久痛者多虚,初病暴痛者多实;痛痛缓缓、痛无定处者多虚,痛剧而坚、固定不移者多实;消瘦虚弱年老者多虚,体宽身胖年轻者多实;痛而恶心呕吐清水者为虚,痛而反酸嗳逆腐浊者为实;脉弱气微、声低呻吟、面色黄白、汗少冷渗、心慌气短、弯腰捧腹者为虚,脉硬气粗、声洪喊叫、面色青黑、汗多热黏、心怒气急、直腰拍胸者为实。一般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则寒热自明,虚实自辨。

施方治疗

(1)生姜白酒汤

组成:生姜50克,白酒一盅。

用法:生姜开水煮15分钟得水7两,加入白酒一盅温服。

适应证:各种胃炎、胃溃疡、食管炎、肝胆病等原因引起的胃脘痛,凡属虚寒证者均可服用。注:胃积滞实热,舌苔厚腻、呕酸出血者禁用。

(2)胡椒姜枣汤

组成:胡椒或花椒5克,良姜5克,生姜10克,大枣6枚(掰开)。

用法:上4味放水中煮两次,第一次煮10分钟,滤出半斤水;第二次再煮10分钟,滤出半斤水,两次煮的水混合一块分两次温服。

适应证:各种胃炎、食管炎、胃溃疡、肝炎等引起的胃脘痛,凡属虚寒证者均可服用。注:胃积滞实热,舌苔厚腻、呕酸出血者禁用。

(3)附子理中丸(或汤)

组成:附子8克(单独先煎50分钟),党参10克,白术10克,干姜5克,甘草6克。

用法:一次8~12丸,一日3次,饭前温开水送服,药后食适量热饭稀汤效果更佳。(也可按处方量取中药煎服,效果更好)

适应证:各种慢性胃肠疾病,临床表现为脾阳虚、胃怕凉、脘腹冷痛患者。注:服本药量不可过大,实热、积滞、反酸的胃病患者禁用。

(4)保和丸(或汤)加浓茶

组成:焦山楂10克,茯苓10克,制半夏8克,神曲8克,陈皮8克,麦芽12克,连翘6克,莱菔子10克,浓茶热水。

用法:一次10丸,一日3次。用浓热茶水饭前送服,也可按处方量取中草药煎服,效果更好。

适应证:各种慢性食管炎、胃炎、胃溃疡、胃神经官能症、肝炎、胆囊炎等引起的胃脘痛,确属胃腹积滞、烧心烦闷、嗳腐反酸、脘腹胀满、恶热喜凉的实热证患者。

说明:以上4种方法仅作临时缓解胃脘痛的参考用方,如果服用此方疼痛无法缓解,应尽快找专业医师诊治。上4方也不可长期服用,只作治标止痛,长服有损气害胃之弊。

另外,在上4方治疗的基础上,若能结合以下的推拿按摩热疗法,其收效会更佳。

提背暖腹法:虚寒性的胃脘痛者在胃脘痛的同时,背后两侧肩胛骨下方几乎都有两条粗筋暴起。用力捏提数下,然后手掌拍击数分钟。让患者侧卧或俯卧,怀中抱一热水袋或者热水瓶,蒙上两层厚被子,蒙首更好,静躺20分钟,一般疼痛即可缓解。

(5)补肾行气止痛方

组成:红参6克,炒白术12克,炒苍术4克,半夏8克,补骨脂6克,香附6克,小茴香4克,干姜3克,良姜3克,延胡索8克,壳砂仁5克,肉桂1克,巴戟肉15克,山萸肉6克,白芍8克,枳实6克,甘草6克,山楂8克,陈皮8克,菟丝子15克,五味子6克,丁香1克,覆盆子6克。

用法:每天1剂,水煎3次,第1次水开后煎20分钟,滤出药水8两;第2次煎20分钟,滤出药水8两;第3次煎25分钟,滤出药水8两。把3次煎的药水混合,分作一天3次饭前温服。不能服凉药,服药期间禁食寒凉、油腻、辛辣食物。

适应证:各种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胃肠功能紊乱、胃神经官能症、胃痉挛、反流性食管炎等原因引起的胃脘痛,属于虚寒证者均可服用。本方药味虽多,但药量轻小,顾及全面,有补肾、健脾、益胃、醒阳、温通、消导、行气止痛的作用,很适合慢性虚寒体弱的胃脘痛患者。

随症加减:如果患者属于虚热性胃脘痛伴有积滞、反酸、烧心、呕逆、舌尖瘦红、舌苔厚腻、手心潮热、胃憋闷、心烦躁、尿黄赤、体困乏等症状,可从本方中去除红参6克、小茴香4克两味药,再加入通草4克,旱莲草5克,大黄4克同煎。


呕吐、呃逆、嗳气

辨析症状

呕吐是指脾胃虚弱,升降失司,胃气逆反,使胃内的容物经食管、口腔吐出的症状。古医书言:有声有物曰呕,有物无声曰吐。只有声音而无食物吐出叫哕,也称干呕。

呃逆是指胃内气滞不畅,胃气上逆、走于喉间发出的呃呃之声,短暂频数,反复不能自止的一种症状。

嗳气,俗称打嗝,是指胃内有一股气缓缓上冲,经喉间发出的声音。

以上3种病症的形成皆因脾胃虚弱或感受寒凉,导致胃失和降、逆而上反,反气过久会伤及元阳。

论呕吐的虚实寒热:食后即呕吐是胃虚或邪实,食后过一个钟头再出现呕吐为胃弱邪积,隔夜晨起呕吐者是肾寒邪郁。

《症因脉治·内伤呕吐》曰:“真阳不足,火不生土,脾胃虚寒,不能运化水谷反而上逆,此胃寒呕吐之因也。”

《景岳全书》曰:“呕吐虽分虚实,然胃寒者十之八九,胃热者十之一二,虽有外邪致呕,胃强者尤或可支,胃弱者必遭其虐,而常为呕吐者,此即无邪,必胃虚也。或遇微寒,或遇微劳,或遇饮食少有不调,或肝气微逆即为呕吐者,总胃虚也。”

东汉医圣张仲景云:“呕虽多有阳明证,慎不可下。”(释:呕吐虽然多由于脾胃受外邪而形成,但还是因为脾胃功能的虚弱,要慎记不可使用寒凉攻下的药物损伤胃气。)

唐代药王孙思邈云:“呕家多服生姜,为呕家之圣药也。”(释:呕吐的患者最好多服生姜,因呕吐的原因多为脾胃虚寒所致,故,生姜是治疗呕吐的最好药物。)

由于呕吐、呃逆、嗳气3种病症的发病原因类同,其治疗同用以下方剂。

施方治疗

(1)鲜姜汤

组成:鲜生姜50克。

用法:鲜生姜50克切片,水煮15分钟,得水6两许趁热服下。

适应证:虚寒性呕吐、呃逆、嗳气均可服用,唯实邪或积热引起者不适宜。

(2)丁香汤

组成:丁香6克,胡椒6克,生姜25克,橘皮25克。

用法:上药4味水煎10分钟后,余药水6两许温服。

适应证:急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反流性食管炎、胃下垂、胃溃疡、胃息肉、十二指肠炎、十二指肠溃疡、肝炎、胆囊炎等各种原因引起的呕吐、呃逆、嗳气均可试用。注:胃有实热、积滞、反酸者慎用。

(3)藿香正气丸(或汤)

组成:藿香8克,紫苏叶8克,白芷5克,白术8克,陈皮8克,半夏8克,厚朴6克,大腹皮8克,桔梗8克,茯苓8克,甘草3克,生姜8克,大枣3枚。

用法:一日3次,一次8粒,开水冲服。也可按上处方量取中药煎服,效果更佳。

适应证:各种病症引起的虚寒性呕吐,证见呕逆痰涎、体质虚弱、面色黄白、舌苔白润等。

(4)保和丸+槟榔四消丸(或汤)

组成:山楂10克,茯苓8克,半夏8克,神曲8克,陈皮6克,连翘6克,莱菔子10克,炒麦芽12克,槟榔7克,大黄5克,牵牛子4克,牙皂6克。

用法:一天3次,每次保和丸服8粒,槟榔四消丸服4克,用开水冲服(或茶叶水送服均可)。也可按上处方量取中药煎服。本方不可久服,只可暂时服用,收效即止。

适应证:各种慢性胃肠病因脾胃虚弱、升降失司所致者。

(5)补肾健脾降逆汤

组成:炒白术12克,炒苍术4克,壳砂仁5克,半夏8克,陈皮8克,丁香1克,干姜4克,枳实6克,益智仁4克,肉桂1克,焦山楂8克,炒鸡内金10克,神曲8克,大黄4克,补骨脂4克,韭菜子4克,菟丝子8克,覆盆子6克,甘草3克,生姜8克,白萝卜25克。

用法:每天1剂,水煎3次,前两次水开后煎20分钟,每次剩余药水8两左右滤出;第3次水开后再煎25分钟,剩余药水8两左右时滤出。把3次煎的药水混合,分作一天3次饭前温服。服药时要加热温服,不能服凉药。服药期间禁食寒凉、油腻、辛辣食物。

适应证:各种虚寒性呕吐、呃逆、嗳气均可按本方说明服用。

随症加减:呕吐兼有疼痛者,可于本方中加入延胡索8克,香附5克同煎;呕吐兼有胀满反酸者,可于本方中加入乌贼骨7克,瓦楞子8克,槟榔7克。呕吐兼有腹泻便溏者,可于本方中去除大黄4克,肉桂1克,山楂8克,加入炒山药12克,炒扁豆10克,金樱子5克同煎服。


嘈杂、痞满、反酸

辨析症状

嘈杂一症是指胃中空虚,时作时止,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莫可言明症状的不适。多与胃胀、反酸、痞满、恶心等症状并见。

痞者,闭而不通透。满者,胀闷不舒服。痞满一证是指心胸憋闷,胀满不舒,触之无形,但又像塞有一物,不是疼痛但也不通畅的一种症状。

反酸者,有的叫吞酸。是因脾胃虚弱或感受寒邪致浊气不降、食滞积腐而发作的胃内酸浊之水逆反而上的一种症状,也常与胃痛、嘈杂等症状并见。

《景岳全书》曰:“嘈杂一症多有脾气不和,或受伤脾虚而然,所以治此者不可不先顾脾气。”

综合分析,嘈杂、痞满、反酸症状为本虚标实,本虚者,脾阳虚运化失司,胃气虚降浊滞缓,而致胃府积滞、郁而生热、嘈杂满闷。治此种症状务必要健脾补肾、益胃消导,兼燥湿与清热。

“……嘈杂者必多吞酸,或兼恶心,此皆脾虚不能运化滞浊而然,勿得认为火症,妄用寒凉等药。”

痞满的形成主要因为脾胃虚弱、外感寒邪、心情烦怒、痰火壅塞、食物积滞、邪热内结等。

《黄帝内经》曰:“浊气在上,则生[插图]胀。”《景岳全书》曰:“痞满一证大有疑辨,则在虚实二字。凡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无物无滞而痞者,虚痞也。”《证治汇补》云:“大抵心下痞闷,必是脾胃受亏,浊气加痰,不能运化为患。……有痰治痰,有火清火,郁则兼化。若妄用克伐,祸不旋踵。”

《景岳全书》痞满论治:“虚寒之痞凡过于忧思,或过于劳倦,或饥满失时,或病后脾气未醒,或脾胃素虚之人而妄用寒凉克伐之剂,以致重伤脾气者皆能有之。其证……不得因其不食妄用消耗,将至胃气日损则变证百出矣。治宜温补,但使脾肾气强,则痞满开而饮食自进,元气自复矣。”

现代医学的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十二指肠溃疡,消化不良等所伴有的反酸症状,其形成原因皆为脾肾阳虚,功能降低、运化缓慢、心胃积热、上火下寒。属本虚标实的病症。

反酸之证,有人说是热证,也有人讲是寒证,我本人分析认为,反酸实为本虚标实、真寒假热证。食物入胃后若脾健胃强,很快被消化、吸收、代谢,就不会产生酸水。之所以产生酸水,是因为脾虚胃弱、食物停聚、积滞日久、生热产酸。比如把食物放在有水的容器内,加温放置几天以后自会发酵生酸。所以酸的形成主因并非是真热,实是胃肠功能虚弱,运动缓慢,积聚郁阻长久而致的虚假之热。故治酸必要治虚,治虚一定要温补脾肾之阳气,肾气充,胃气强,脾健运升发,胃通透降浊,食不积聚,何酸之有?

施方治疗

(1)萝卜橘皮汤

组成:白萝卜100克,橘皮25克。

用法:把白萝卜切片,与橘皮同时放开水中煮15分钟,得水8两许温服。

适应证:各种疾病引起的嘈杂、痞满以及反酸症状均可服用。空腹服药,最好少饮食,让胃中常空,收效会更快。

(2)蛋壳汤

组成:鸡蛋壳6个炒焦黄,大葱50克,白萝卜100克,白胡椒15个。

用法:上4味水煮20分钟,得水8两许,温服,一天3次。

适应证:各种胃炎、肝炎等疾病引起的嘈杂、痞满症状均可服用。

(3)香砂六君子丸(或汤)

组成:党参8克,炒白术8克,茯苓8克,陈皮8克,半夏8克,香附6克,壳砂仁5克,木香3克,甘草3克。

用法:成药是一天3次,一次12丸,温茶水送服。也可按上方取中药煎服。反酸过多者,本方可结合蛋壳汤同时煎服,其效更佳。

适应证:虚寒性、瘦弱患者所出现的嘈杂、痞满、反酸症状。

(4)保和丸(或汤)

组成:山楂10克,茯苓8克,半夏8克,神曲8克,陈皮8克,连翘6克,莱菔子10克,炒麦芽12克。

用法:中成药每天3次,每次10粒,用茶叶水凉服。也可按上方取中药煎服。反酸明显者,本方可加上蛋壳汤同时煎服,收效更佳。

适应证:虚热、积热性、体壮身肥患者所出现的嘈杂、痞满、反酸症状。

(5)消导汤

组成:炒白术8克,炒苍术4克,壳砂仁5克,草蔻2克,陈皮6克,半夏6克,干姜2克,焦山楂10克,炒鸡内金8克,枳实6克,槟榔6克,大黄4克,川芎5克,炒莱菔子8克,炒神曲8克,香附6克,乌贼骨8克,补骨脂6克,川续断8克,巴戟肉8克,菟丝子8克,肉苁蓉8克,骨碎补8克。

用法:每天1剂,水煎3次,第一次煎25分钟,余药水8两后滤出;第二次煎20分钟,余药水8两时滤出;第三次煎25分钟,余药水8两时滤出。3次煎的药水混合,分作一天3次温服,饭前空腹服下。

适应证:慢性反复发作的、体质稍有虚弱者的嘈杂、痞满、反酸症状。有时3种症状同时出现,有时只有其中一种症状出现,都可以服用本方治疗。

随症加减:如果胃内有发热症状而患者体质不是太差,服用本方时去除炒白术、干姜、补骨脂,加入生石膏15克,黄连4克同煎凉服即可。如果吐酸水严重,可在本方的基础上再加入煅瓦楞子10克,同时煎服。本方用药量不是太大,性不是太燥,通中有补,可长期服用。


泄 泻

辨析症状

泄泻,俗称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便质稀薄或稀溏。正常人排便一天一次,若一天超过两次即为大便次数增多,排出的粪便偏稀,带有黏沫,严重者泄出水样便。泄泻与病菌性痢疾、排脓血便不是同一种病。本病的形成与肾、脾、胃、肠关系最大,脾肾阳虚,胃肠虚寒是导致泄泻的主要原因。急性泄泻易在夏、秋季节发生,多因恣食寒凉、生冷、油腻,或不新鲜食物、受凉等而引发。慢性泄泻,多为脾肾功能虚弱引起,病情持久,缠绵不愈。

《黄帝内经》曰:“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

《卫生宝鉴》曰:“夫脾为五脏之至阴,其性恶寒湿,今寒湿之气内容与脾,故不能裨助胃气,腐熟水谷,致清浊不分,水入肠间,虚莫能制,故洞泄如水,随气而下,谓之濡泄。”

《万病回春》曰:“泄泻之症,只因脾胃虚弱,饥寒饮食过度,或为风寒暑湿所伤,皆令泄泻。”

《景岳全书》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熟,而化气化血以行营卫。若饮食不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泄痢作矣。脾强者滞去即愈,脾弱者因虚所以泻,因泻所以愈虚。盖关门不固,则气随泻去,气去则阳衰,阳衰则寒从中生。”

《证治汇补》曰:“泄泻之治,补虚不可纯用甘温,太甘则生湿;清热不可纯用苦寒,太苦则伤脾;兜涩不可太早,恐留滞余邪;淡渗不可太多,恐津枯阳陷。”

泄泻的治疗,急性者一般采用西药治疗,稍服几天即可痊愈。若临床因泄泻看中医的,多是久服西药无效者,此皆为慢性泄泻。慢性泄泻一般都是标实本虚,即胃内积滞有热,肠内空虚寒凉,一日大便2~3次,因久泻而致肾气偏虚,中药治疗时采取李东垣的升阳除湿法再加入健脾补肾之药调治,均能收到理想效果。

施方治疗

(1)生姜橘皮粳米汤

组成:生姜25克,橘皮50克,粳米30克。

用法:上方水煮30分钟后温服。温肠胃,化浊湿,益脾气,止泄泻。

(2)山药莲子薏米粥

组成:山药50克,莲子20克,薏米15克。

用法:上方水煎两次,每次煎20分钟,煎余药水2斤左右,分作一天3次饭前温服。补肾益脾,祛湿止泻。

(3)大米两子汤

组成:金樱子8克,覆盆子12克,大米30克。

用法:上方水煎两次,每次30分钟,共煎余药水2斤许,分作一天3次饭前温热服,对慢性肾虚型腹泻有良效。

(4)补脾益肠丸+右归丸

用法:补脾益肠丸按说明服用;右归丸不可按说明服,每天服3次,每次服13粒即可。慢性腹泻患者长服有效,标本兼治,健脾补肾,止泄泻。

(5)温肾健脾止泻汤

组成:人参6克,炒白术12克,壳砂仁5克,小茴香4克,干姜4克,金樱子6克,覆盆子8克,补骨脂6克,韭菜子6克,车前子10克,仙灵脾4克,枳实6克,炙甘草4克,生姜8克作引子。

用法:每天1剂,水煎3次,每次煎20分钟,共煎药水2.2斤左右,分作一天3次温热服。对慢性肠炎、腹泻、鸡鸣泻等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本方是标本兼治,应该多吃一段时间,能够开胃、健脾、补肾、强身,增强体质、提高免疫。


心悸、短气

辨析症状

心悸是指在心下胃脘部惕惕然跳动的一种症状,一般多为阵发性的,常与短气同时出现。每因劳累或情绪波动而发,兼有失眠、健忘、眩晕、耳鸣、乏力等症状。

短气是患者自感气短气虚,气上不来,上气不接下气。下元肾气提不上来,患者会不自觉地伸脖、张口、挺胸,做深而长的吸气、呼气动作,持续时间很长,多因劳累、急躁、生气和饥饿而诱发。

《黄帝内经》曰:“胃之大络,名曰虚里,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

《金匮要略》曰:“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

《证治准绳》曰:“心悸之由,不越二种,一者虚也,一者饮也。”

《景岳全书》曰:“怔忡之病,心胸筑筑振动,惶惶惕惕,无时得宁者是也。……此症唯阴虚(肾为阴脏,阴虚可理解为肾虚、精元之气亏)劳损之人乃有之。盖阴虚于下,则宗气无根,而气不归源,所以在上则浮撼于胸臆,在下则振动于脐旁,虚微者动也微,虚甚者动也甚。凡患此者,速宜节欲节劳,且戒酒色;凡治此者,速宜养气养精,滋培根本,若或误认为痰火而妄施清利,则速其危矣。……凡治怔忡惊恐者,虽有心脾肝肾之分,然阳统乎阴,心本乎肾,所以上不宁者,未有不由乎下,心气虚者,未有不因乎精者。”

本人分析,气虚心悸气短,脾气虚纳差神疲,肾气虚元阳不足,胃肠虚弱消化吸收功能降低,是形成心悸短气的主要原因,相伴出现声低、懒言、神疲、乏力等症状。

心悸短气的治疗首先是温补元阳之肾气,底气充足后才能升举阳气,纳气归肾,上下运转,阴阳循环;次是温心阳,益心气,补心血,增强心脏功能,增加心脏供血供氧量;再者就是补脾健胃,温通消导,促进胃肠的消化、吸收、代谢功能,使之有能力产生更多的气血和能量,以增强心肾功能,缓解症状,心、脾、肾三脏功能强盛,心悸短气自可消除。

心悸短气的治疗采取温、通、消、补才是正确的,千万不能使用寒凉、泻下药损伤阳气,寒凉药性降破气,更易使气短下亏,心肾不交,加重症状。

施方治疗

(1)羊肉大枣汤

组成:鲜羊肉50克,大枣4枚,生姜4大片,调料适量。

用法:上方小火炖60分钟后,吃肉喝汤。可以补气、补血,对心慌、气短有明显效果。

(2)山药桂圆大枣汤

组成:鲜山药50克,桂圆6个,大枣6个,蜂蜜适量。

用法:把山药、桂圆、大枣炖煮30分钟后,加入适量蜂蜜温热服下,一日3次。可以温肾补脾、益气生血,对心慌气短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3)人参大枣汤

组成:人参20克(或西洋参),生姜8克,大枣4枚。

用法:每天1剂,水煎3次,得水2斤,分作一天3次温热服。对心慌气短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4)补中益气丸(或汤)

组成:黄芪12克,人参8克,炒白术8克,当归8克,升麻4克,柴胡8克,陈皮8克,炙甘草6克,生姜8克,大枣4枚。

用法:每天3次,每次8粒,开水冲服。本方对气短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若用红糖水冲服效果会更好。若按上方取中药煎服其效果会更佳。

(5)补气宁心汤

组成:西洋参6克,红参6克,生白术12克,黄芪12克,酸枣仁12克,山萸肉10克,覆盆子10克,菟丝子10克,巴戟肉10克,枳实6克,干姜4克,壳砂仁5克,仙灵脾6克,炙甘草6克。

用法:上方水煎3次,每次煎20分钟,共煎药水2斤许,分作一天3次温服。对心慌、短气有非常好的治疗作用。在服药期间不能生气,不能劳累,并且要保持8个小时的充足睡眠。多吃些容易消化吸收的高营养食物,一般通过几天治疗就会好转。


胸闷胸痛

胸闷是指患者自觉心胸憋闷,闭塞不舒,难受胀满的一种症状。而胸痛则是胸闷之渐,患者由经常性的胸闷不适,气机不畅,进而感觉疼痛憋胀的临床症状。

因为心、肺都居于胸中,胸闷胸痛与心肺两脏的关系很大,然与肝、胃、食管也有一定的关系,总之因心肺者可占八成以上。

中医认为胸部是阳气结聚之处,容不得虚寒邪气。有风寒水邪则会出现咳逆气短,因阳虚寒袭、气阻血瘀才会形成胸闷胸痛。

组方:薤白6克,西洋参6克,山萸肉7克,五味子6克,干姜5克,壳砂仁8克,防风5克,枣仁8克,沙参8克,太子参8克,香附6克,枳实5克,檀香5克,川芎5克,当归7克,白芍6克,补骨脂8克,韭菜子8克,巴戟肉15克,生甘草4克,生姜10克,大葱一棵,白萝卜50克。

用法:每天1剂,水煎3次,每次煎20分钟,共煎药水2.5斤左右,分作一天4次服(虚寒证者温热服,虚热证者凉服)。服药期间注意避寒,加强锻炼,不要生气,勿食辛辣。


胁 痛

两胁即两肋下,左有脾胰,右有肝胆,中横胃肠。一般胁痛就会与脾胰、肝胆、胃肠这些消化系统脏器有一定关系。在没有通过现代医学检查明确诊断出什么疾病时,可以先服用以下方药调理治疗。如若治疗一段时间没有好转,就有必要去医院进行详细的检查诊断。

组方:延胡索8克,砂仁5克,小茴4克,白芷3克,陈皮6克,干姜4克,川续断15克,桑寄生8克,骨碎补8克,巴戟肉15克,菟丝子8克,仙茅4克,补骨脂6克,五味子4克,山萸肉4克,山楂8克,枳实4克,白芍6克,白术9克,苍术3克,党参8克,川芎4克,甘草2克,生姜8克,白萝卜50克。(若大便干燥两天未解者,应加入大黄10克后下)

用法:每天1剂,水煎3次,每次煎20分钟,煎水2.4斤,分一天3次温服。要连续服用15天,有减轻应坚持再服。

胆囊炎、肝炎、胃炎、十二指肠炎、胰腺炎引起的胁痛,都可以服用以上处方,不但治疗胁痛,而且增强体质,养生保健。


腹 痛

剑突下至脐上为上腹,脐中心部位为中腹,脐下至耻骨为小腹,小腹的左右两个角为少腹。上腹痛关联脾胃,中腹痛关联大小肠,小腹痛关联妇科附件及膀胱,少腹痛关联肝肾。

腹痛分虚实。喜温喜按,痛势较缓,时轻时重为虚痛;痛而肿硬有块,剧痛拒按,痛势紧迫持续为实痛。一般虚痛十中有七,而实痛十中不占其三。虚痛多为慢性病发作,实痛多为急性病发作。急性腹痛要去医院检查,对症治疗。

组方:砂仁6克,小茴4克,干姜4克,延胡索8克,川芎4克,陈皮6克,山楂7克,白术15克,苍术4克,川续断15克,骨碎补8克,杜仲8克,巴戟肉15克,菟丝子8克,补骨脂6克,仙茅4克,鹿角片5克,女贞子6克,五味子6克,山萸肉6克,党参15克,当归8克,生姜8克,大枣3枚,白萝卜5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3次,每次煎20分钟,共煎药水2.4斤,分作一天3次饭前温热服。

适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肝肾阳虚、妇科炎症、肠炎、阑尾炎等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虚寒性腹痛。服药期间忌食奶类饮品及寒凉食物。


腹 胀

辨析症状

腹胀是指腹部气鼓作胀,外形庞大,触之无形,按压随陷,放之速鼓,自感撑心堵肋,胀满不适的一种症状。腹胀分为上腹胃脘胀,中间大腹胀,下面小腹或少腹胀三类。

《黄帝内经》曰:“浊气在上,则生[插图]胀”,“足太阴(脾)虚则鼓胀”,“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景岳全书》张景岳论鼓胀曰:“有气寒而胀者,胃中寒则生胀,曰脏寒生满病也。有气湿而胀者,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也。有气虚而胀者,元气虚也,曰足太阴(脾)虚则鼓胀。有气实而胀者,邪气实也。”

《生生子医案·三吴治验》:“胀满非肿满也,故治不同。肿满由脾虚不能摄水,水渗皮肤,遍身光肿;今胀满者,先因中虚以致皮胀,外坚中空,腹皮胀紧像鼓,盖有气虚而成中满,若气不虚,何中满之有。气虚为本,中满为标,是以治先温补使脾气健运,则清浊始分,清浊分而胀斯愈也。”

《医贯·气虚中满论》:“中满者,其症悉与鼓胀水肿无异,何故属元气虚?曰:气虚者肾中之火气虚也。中满者,中空似鼓,虚满而非实满也。大略皆脾肾两虚所致。”

腹部胀满可与现代医学诊断的多种脏器疾病有关,如肝炎、胆囊炎、急慢性胃炎、胃下垂、胃神经官能症、肠炎、妇科炎症、肾囊肿等。

肝胃不和上腹胀,胃肠不通中腹胀,肾气虚寒下腹胀。病因总与脾、肾、胃、肠气虚、阳虚、寒湿或湿热气滞有关。治疗腹胀不能单单治标治胀,行气的消胀药初用有效,但不宜久用或大量使用,由于行气药有损气的弊端,且治标未治本,反会越行气越腹胀。胀的主因是虚,治胀必须先补虚,脾肾不虚,胃肠功能强健,寒火湿热积滞消除,胀满自愈。

施方治疗

(1)生姜山楂萝卜汤

组成:生姜10克,山楂20克,白萝卜50克。

用法:把生姜,山楂和白萝卜放水中煎煮20分钟,余药水8两时,滤出温服,一天3次。

适应证:各种原因引起的暂时性腹胀均可按此方试服。但由于本方行气消导,对虚性胀满只能起到临时缓解症状的作用,不可长期服用,治本还需要补肾健脾。

(2)萝卜子汤

组成:炒萝卜子20克,槟榔10克,炒白术20克,党参15克。

用法:上药4味水煎两次,每次煎20分钟,煎余药水2斤许,混合分作一天3次温服。

适应证:各种原因引起的腹胀、腹水、气鼓、水鼓均可服用。如若腹胀兼有肾气虚弱的患者,可于四味中药中加入补骨脂8克、巴戟肉8克。

(3)健脾丸加疏肝丸(或汤)

组成:党参10克,炒白术10克,枳实6克,陈皮6克,炒麦芽12克,炒山楂10克,川楝子8克,白芍8克,延胡索4克,沉香4克(碾碎冲服),枳壳8克,木香4克,壳砂仁6克,姜黄6克,山萸肉10克。

用法:健脾丸和疏肝丸两种中成药同时服用,每天3次,每次各8粒,开水冲服。若用生姜、白萝卜煎水冲服效果更好。如果服用中成药疗效不明显,可依上方选用中药煎熬服用。煎药时加入生姜8克、白萝卜50克作引子同煎,效果更佳。一剂中药煎3次,每次煎20分钟,共煎余药水2.2斤,混合后分作一天3次温服。连服15天为一个观察阶段。有效续服,无效换用其他方剂。

适应证:各种慢性的、虚寒性的腹胀,如胃肠炎、胃溃疡、胃下垂、胃神经官能症、肝炎、肝硬化等均可试用本方。

(4)保和丸+疏肝丸(或汤)

组成:炒山楂10克,茯苓8克,半夏8克,神曲8克,莱菔子8克,陈皮8克,炒麦芽10克,连翘8克,川楝子8克,白芍8克,延胡索8克,沉香4克(碾粉冲服),枳壳8克,木香4克,壳砂仁5克,姜黄6克,山萸肉8克。

用法:保和丸和疏肝丸,按每天3次,每次各8粒,开水送服,用茶叶水冲服较好。如果嫌中成药效力小,可按照上方选用中药煎服其效更佳。服用本方时忌食辛辣酒肉,一般中病即止,不可长服久服,初服有效则续服,无效则止。

适应证:各种急慢性的、虚热积滞型的腹胀。伴有口苦、苔腻、烦闷、大便不利等症状者均可服用。

(5)补肾行气消胀汤

组成:党参15克,炒白术18克,壳砂仁8克,陈皮6克,小茴香5克,干姜3克,枳实5克,枳壳5克,炒麦芽8克,炒山楂8克,炒建曲8克,炒鸡内金10克,炙香附6克,补骨脂8克,巴戟肉15克,覆盆子8克,山萸肉6克,杜仲12克,肉苁蓉8克,炒大黄3克。

用法:每天1剂,每副中药煎3次,第1次煎20分钟后余药水8两滤出,第2次煎20分钟余药水8两滤出,第3次煎15分钟后余药水6两滤出。3次煎的中药水混合,分作一天3次温热空腹服下,饭前服较好。

适应证:各种慢性虚寒性腹胀,症状表现有舌体淡白,气短心悸,四肢发凉,腰困痛,腿酸软,纳差,头晕等。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胃神经官能症、肝炎、肝硬化等疾病引起的腹胀均可使用本方治疗。本方长服、久服方能显效。一般30天为一个疗程,服药期间禁食寒凉、油腻、难消化、辛辣食物,加强身体锻炼,保持充足睡眠,切勿烦躁、生气、动怒。


小腹拘紧串痛(奔豚气)

脾肾阳虚的患者多消化代谢不好,肾阳虚对肠道的温煦力度不够,会导致肠道排气不畅,阴寒浊气积聚肠道就会形成奔豚气症状,出现小腹拘急、串痛不适的临床表现。奔豚气是传统中医古病名,其实就是形容小腹如有小猪在拱来拱去,说痛不太痛,说胀不太胀,按之有凸鼓,推之又散去,时隐时现,就是感觉不舒服,肠镜检查也查不出病变。

小腹疼痛,时作时止,脐下明显,有时串痛,串来串去,会有响声。有的人每天痛,有的人定时痛,也有的会随着天气的变化或心情的变化作痛。痛虽不剧烈,但总感觉不舒服,精神不佳,全身乏累,有的人按压痛处还会矢气或打嗝。

人的胃肠道内是存有气体的,健康的人胃肠气体不寒不热,不是太臭,气行顺畅,该上排打嗝,该下排矢气,没有滞气。脾肾气虚、胃肠积热的人,浊气积聚明显,有时胀痛,打嗝异味重,矢气臭味大。而脾肾阳虚、胃肠积聚湿寒的人,浊气积聚不明显,胀痛也不严重,打嗝打不出,矢气没有力。

所以,虚寒之体存湿寒之气,正气不足,阳气不振,腹腔内寒湿阴邪积聚。湿性黏滞,游来串去,运行缓慢。寒性凝滞,凝则拘紧,滞则不通。因此,长久不愈,也无紧要大害。

脾肾阳虚并非短期形成,用药治疗奔豚气一定要长期坚持服用中药汤剂,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调理脾肾阳虚,必须全面、整体、综合调补,五脏六腑都要调顺,温补肝肾,健补脾胃,除湿消导,行气止痛。一般服用3个月以上,都会收到明显的效果。我据临床经验,提供以下处方。

组方:延胡索6克,小茴3克,干姜3克,生白术12克,党参9克,红参3克,补骨脂4克,仙茅4克,川续断15克,骨碎补8克,杜仲8克,巴戟肉15克,菟丝子8克,五味子5克,山萸肉5克,制首乌8克,女贞子6克,砂仁6克,莱菔子8克,枳实4克,肉苁蓉8克,鹿角片6克,生姜8克,大枣3枚,白萝卜50克。

每天1剂,每剂煎3次,每次煎20分钟,共煎药水2.5斤,分作一天3次温服。


水 肿

水肿即体内的水液不能通过汗液或大小便等正常的新陈代谢排出体外,滞留在肌肤里,而出现的脚肿、腿肿、眼睑肿、周身肿胀等临床症状。严重的水肿出现在胸腹腔脏腑间,称为腹水或积水。这里谈的水肿是较腹水和积水稍轻些的水肿症状。有的通过化验检查可以找出水肿的原因,如肾病、冠心病等。但有些人下肢水肿或眼睑肿胀却一切检查正常,是因为身体虚弱、体内瘀积寒湿或湿热所致。

一般水肿与肺、脾、肾阳虚气虚,肝、心、肾精亏血亏,整体运行不畅、代谢障碍有关。兹提供以下处方,供慢性水肿病患者参考使用。此方不但有利水消肿的功效,还能补身体之虚,增强免疫功能,可以服用。

组方:白术13克,茯苓8克,大腹皮6克,陈皮6克,党参12克,砂仁6克,小茴4克,川续断15克,桑寄生8克,骨碎补8克,杜仲8克,巴戟肉15克,菟丝子8克,补骨脂4克,仙茅6克,肉苁蓉12克,女贞子6克,五味子6克,山萸肉6克,桑螵蛸6克,川芎4克,香附5克,枳实5克,山楂8克,益母草10克。

若是眼睑、手水肿,需要加入枇杷叶8克,桑白皮8克,川牛膝8克,天麻8克,煎水凉服。若是小腹或两小腿水肿,就要加入生姜皮10克,茯苓皮10克,冬瓜皮30克,大枣3枚,大葱白3寸许,同煎温热服。

用法:每剂中药需煎3次服3次,多煎多服收效更快。水肿患者一定要好好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坚持服药2~3个月,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蛋白尿、隐血尿

蛋白尿,指尿里含有的蛋白质超标,体内有蛋白质流失,肾的封藏功能降低。蛋白尿是肾虚的表现,是肾的功能降低的前兆。必须重视,必须治疗,可服用中药温补肾阳肾气。

尿隐血,指尿里含有的红细胞超标,肉眼看不到血尿,但有少量的血液潜流入尿里。肾病患者往往尿蛋白和尿隐血并存。尿隐血说明肾、尿道或输尿管等处有炎症,有出血。单纯的尿隐血不要紧,需要查找何处出血,治疗一段时间就会好。若尿隐血与尿蛋白同时出现,当重视。发现有尿隐血不可忽视,一定要积极治疗,最好服用中药调养,彻底治疗好转后再巩固3个月才能放松。

偶尔查出尿里有隐血和蛋白,过一段时间再查就没有了,说明病情不是很严重,要生活注意,多休息,最好服用中药调补治疗。反复多次查出尿里有隐血、蛋白,一定要重视,长期坚持治疗,不能只是观察,待发展为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肾病综合征,再治疗难度就非常大了。

本节主要谈单纯尿隐血、尿蛋白的治疗,尿里有蛋白说明是肾虚,肾气虚、肾阳虚,导致肾精流失。尿里有隐血,说明肾虚热,或某处有炎症。治疗此证不能用苦寒泻下药,以免再损伤肾脏功能,必须服用温补疏通药,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加速循环代谢,恢复肾脏功能。

兹据临床经验,提供以下处方,可以参照此方长期调理,就会收到满意效果。

组方:覆盆子15克,桑螵蛸12克,山药25克,益母草8克,五味子6克,山萸肉8克,女贞子6克,枸杞子9克,川续断15克,骨碎补8克,杜仲8克,巴戟肉15克,菟丝子15克,补骨脂4克,仙茅4克,肉苁蓉8克,砂仁6克,小茴3克,生白术12克,黄芪12克,枳实4克,山楂8克,小蓟5克,三七粉6克(早晚两次冲服),生姜8克,大枣3枚,鲜藕节1个。

用法:每天1剂,每剂煎3次,每次煎20分钟,共煎药水2.5斤,分作一天3次温服。


消 瘦

患大病之后气血两虚,肌肉瘦削,称羸瘦。有慢性营养不良性虚损病,致黄、黑、瘦,伴纳差、乏累,精神萎靡,是因病消瘦。也有的人能吃能喝,能跑能跳,精力旺盛者,却瘦,这是因为脑子想得多,转得快,精血耗损太过,精神过度紧张,活动过于频繁,身体透支而导致的瘦。

总之,不论是哪种原因引起的消瘦,肌肉瘦少,能量储备就不足,就是虚弱。消瘦,多与脾肾胃肠虚弱有关。胃主消化,肠主吸收,肾主储存,脾主肌肉。治疗宜健脾胃,温肾肠,减少精神压力,不急不躁,适当锻炼,注重休息,多些睡眠,加强营养,消瘦症状就可以改善。

现提供以下处方,请患者参考服用。若能坚持服用3个月以上,再结合患者生活精神注意调养,或许可以体健身壮。

组方:生白术15克,党参13克,山楂8克,砂仁6克,肉苁蓉15克,枳实4克,鸡内金8克,建曲4克,炒麦芽6克,当归6克,五味子6克,山萸肉6克,女贞子6克,川续断15克,桑寄生8克,骨碎补8克,杜仲15克,巴戟肉15克,菟丝子8克,枸杞子8克,怀牛膝8克,鹿角片4克。

用法:上方在服用过程中,有上火或平时易上火者,可加入沙参6克,玄参6克,太子参6克,梨150克同煎凉服。身体虚寒怕冷者可加入生姜8克,大枣3枚,黄芪10克,白萝卜50克同煎温服。每天1剂,每剂煎3次,每次煎20分钟,共煎药水2.4斤,分作一天3次饭前服。


肌肉萎缩、手腿无力(痿证)

肌肉萎缩症,有一边脸大,一边脸小者;有一只胳膊粗,一只胳膊细者;也有半边身子痿弱无力,半边身子正常者;更有严重的是双下肢萎缩无力,不能行走者。

肌肉萎缩症,主因是阴阳失衡,阴精阳气俱虚,以阳虚为主。由于下焦偏阴寒,缺少阳气,故下肢发病痿者居多,是阳虚导致。由于身体左边为阳,右边为阴,因阳虚而导致左边肢体无力者多。阳气不能充足温通的地方,阴精的供给就不够。人体的能量就是阳气和阴精的结合化生,阳气阴精亏,肌肉则瘦削,筋脉则无养,所以无力。

“治痿独取阳明”,阳明经者,脾主之胃是也。脾胃主身体之肌肉,脾胃健壮,能吃、能喝、能消、能化、能吸收,自会营养丰富,能量充足,肌肉丰满,筋脉有力。但是,罹患肌肉萎缩症者往往是脾胃虚弱之人。脾胃是因为什么而虚弱呢?脾胃为后天之本,赖先天之本肾阳肾气的温煦调节才会功能强壮。所以,治肌肉萎缩者,要治疗好脾胃,欲健壮脾胃者,首先要强壮肝肾之阴精阳气。

我根据临床经验,总结提供如下处方,劝患此类痿证者,有恒心,坚持服用,才是正法。

组方:鹿茸2克,海马2克(共焙焦黄香喷再碾粉冲服,每天两次),巴戟肉15克,肉苁蓉15克,杜仲12克,川续断15克,骨碎补8克,菟丝子15克,五味子8克,山萸肉8克,生白术13克,党参12克,黄芪10克,砂仁8克,小茴4克,太子参12克,枳实6克,山楂9克,当归6克,川芎4克,香附6克,生姜8克,大枣3枚,白萝卜50克。

用法:每天1剂,每剂煎3次,每次煎20分钟,共煎药水2.4斤,分作一天3次温服。服用期间上火者凉服,仍上火就加入梨250克同煎凉服。有腿麻、抽筋、拘挛者加入白芍6克,木瓜6克,鸡血藤6克同煎。


肌营养不良、肌无力症

肌营养不良是一种慢性病,进行性加重,表现为肌肉无力,肌肉松软萎缩,严重危害身体健康。

多于小儿时就发病,随着年龄的增长,病情逐渐加重。肌肉无力常是不对称发生,在小的时候会出现学步困难,容易跌倒,爬起费力。肌无力患者平时起床很复杂费劲,多数患者10多岁后逐渐丧失行动能力,并伴有语言障碍,智力低下,心脏功能损害。有的治疗不到位,会在20岁以后,因肌无力进行性加重,导致心脏衰竭而死亡。

肌无力症大多是先天性疾病,有一少部分患者是后天因局部损伤造成的。胎儿在母腹中营养不良,生产时受过伤害,小儿时害病多,身体虚弱,脏腑功能低下,受过外伤恢复不彻底等,都可能导致本病的发生。不过,通过中药的长期调补治疗,扶正气,强五脏,补气血,增免疫,确实能使一大部分肌无力患者收到很好的效果。

肌无力患者运用中草药调养治疗,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可以逐渐康复,有三分之一的患者能够好转或稳定,另有一小部分虽然阻止不住病情的发展,但至少可以减轻症状,减少痛苦,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命。患有肌营养不良、肌无力的患者,一定要认真积极地服用中药,坚持服药,就会收到满意的效果。兹提供以下处方,可以坚持长期服用,效果很好。

组方:紫河车1克,鹿茸1克(前两味药碾成极细粉同时冲服),砂仁7克,山楂9克,枳实6克,川续断8克,骨碎补8克,杜仲8克,巴戟肉9克,菟丝子9克,女贞子8克,山萸肉7克,生白术9克,党参8克,陈皮6克,川芎4克,白芍6克,当归5克,黄芪8克,红参2克,太子参6克,桑螵蛸6克,覆盆子6克,肉苁蓉6克,生姜两片,大枣两枚。

此方剂量为小儿用量,13岁以上加倍量。

用法:每天1剂,每剂煎3次,每次煎20分钟,共煎药水1.8斤,分作一天3次温凉服。


长期低热

身体每天在一定时间段出现低热,体温在37.5~38.5℃之间(以腋下实际测量温度再加0.5来作为计算标准)。一般是上午较轻,下午较重。一些患者通过检查也没有发现有什么实质性的病变,只是感觉身体虚弱,困乏无力。凡超过1个月未愈的低热症状,均可称为长期低热。

但有些器质性或功能性的慢性病,也可引起长期低热。如:结核病、肺炎、肝炎、甲亢、胸腔积液、腹腔积水、肿瘤等。

长期低热的患者,若经现代西医的化验检查,确实找不出具体的发病原因,就只能用中医的辨证诊断来分析判断。长期低热大多由身体虚弱,正气不足,自身的免疫功能和调控体温的功能降低导致。

长期低热的患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有的只是午后低热,时作时止,劳累后明显。自觉身体疲乏无力,声低气短,潮热盗汗,心乱心烦,面色苍白或黄褐无华,消瘦痿软,梦惊梦累,腰膝酸软,头晕目昏,肢体麻木,时而怕冷时而怕热等。

我通过临床总结将其大体分为两种类型,即气血虚亏偏寒型和气血虚亏瘀热型。在治疗上总体方法相同,都以补阴阳气血为主。偏寒者适当多些温补药,偏热着适当多些消导药。现拟方药如下,以供参考服用。

组方:党参10克,生白术10克,枳实6克,山楂9克,陈皮7克,砂仁8克,小茴4克,川芎8克,白芍8克,川续断15克,杜仲12克,巴戟肉15克,菟丝子15克,肉苁蓉15克,怀牛膝8克,板蓝根8克,夏枯球8克,灵芝5克,太子参9克,五味子8克,山萸肉9克,女贞子8克,防风4克。

用法:体质虚寒者加入生姜8克,大枣3枚,白萝卜50克,大葱3寸许,同煎温服。体质虚热者加入梨150克,苹果150克,赤小豆10克,绿豆10克,同煎凉服。每天1剂,每剂煎3次,每次煎20分钟,共煎药水2.4斤,分作一天3次或4次服。

生活注意,不要生气劳累,加强锻炼身体,保证天天睡好觉,坚持服药,慢慢就会好的。


心烦易怒

患者心情郁闷,胸满,憋气不畅,稍有不顺就像麦秸火,一点就着,大发脾气。之后还能意识到自己不应该这样发脾气,但是却不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这样不仅伤害别人,同时也伤损自己。

我在临床中遇到过很多这样的患者求诊,有的是因为更年期,身体虚弱,内分泌紊乱造成的。但更主要的还是身体虚弱,气血循环代谢不畅顺,浊气郁积,虚火烦扰造成的。曾见过很多的慢性病患者都是心情不好,烦躁易怒,所以,此症与身体虚弱有关系。

在8年前,我曾治疗过一位31岁的邻楼女性,消瘦面黑有痤疮,出门也不太讲究,乱着头发,穿着拖鞋,无意走进我的门诊,把脉咨询。我听她诉说了不适症状,她常与老公吵架,瞅他的这不对,那不对。连买个青菜,老公提的少些,认为自己吃亏,就发脾气。过去后自己想想也觉得不可理喻。从前不是这样的,自从生孩子以后,身体累,心情烦才这样。

我告诉她,当人身体健康、元阳肾气充沛时,气血是顺畅的,精力是旺盛的,心情是愉快的,胸怀就会是宽广的。犹如小孩,烦恼一会就忘,嘻嘻哈哈笑颜常开。而当人身体虚弱、脾肝肾阳气不足时,血液循环和水液代谢发生障碍,虚热浊毒瘀积体内,身体是乏累的,心情是烦闷的,就会外泄发怒。犹如老人,总想不愉快的事,耿耿于怀,愁眉苦脸。

后来,我给她治疗3个多月,她彻底好了,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面部皮肤亮泽了,痤疮和愁容消失了,穿戴也讲究,打扮也时尚,心情愉快,喜笑颜开。她多次路过我门诊进来说闲话,告诉我她和老公不生气了,还又怀孕生了一个女儿。儿女相隔六年,家庭幸福,夫妻恩爱,生活美满。

由此可想而知,为什么更年期的妇女就容易心烦发火?为啥很多患者就容易生气动怒?为什么年轻人那么开心快乐?这说明,阳气盛,气血畅,则心情愉快;阳气虚,气血堵,则心烦易怒。

由此提供以下调理保健处方,若有心情不好者,可试服一到两个月,或许能见奇效。不但心情好,而且身体好,对家庭,对事业都有益处。

组方:合欢皮12克,夜交藤8克,灵芝8克,砂仁8克,小茴4克,川续断15克,杜仲12克,巴戟肉15克,菟丝子15克,仙茅8克,五味子8克,女贞子8克,山萸肉8克,怀牛膝15克,天麻12克,党参15克,太子参8克,山楂8克,枳实4克,川芎8克,当归9克,生白术18克,延胡索6克,甘草3克。

用法:每天1剂,每剂煎3次,每次煎20分钟,共煎药水2.4斤,分作一天3次凉服。


怕 冷

有些人特别怕冷,冬天穿得很厚,也还是怕冷。甚至连夏天也怕冷,炎热的夏季都离不了线衣线裤。风扇空调不敢吹,空调车不敢坐。稍受风凉就感冒咳嗽。

怕冷也有位置不同的,大多是下半身怕冷比较明显,有的是后背怕冷,有的仅四肢冰凉怕冷,也有的是头上怕冷,老戴帽子罩住。

身体比别人怕冷,明显就是一种病,是因为身体虚弱,肾阳不足,温煦不力,气血亏少。我自己身体虚弱的时候就会怕冷,用温补药调理一段时间就会恢复。脾肾阳虚、大便稀泻的人多怕冷,有慢性病的人多怕冷,瘦削的人多怕冷,女士多怕冷,老年人多怕冷。

怕冷就必须要治疗,不治疗时间久了会产生其他疾病。怕冷症免疫低下,御寒能力差,早治疗可以预防疾病。兹提供以下处方,可参考服用。

组方:

(1)附子理中丸,桂附地黄丸,两种中成药都买浓缩丸,每天两次,每次各8粒,温水送服。

(2)砂仁8克,小茴4克,陈皮6克,山药12克,党参12克,红参4克,当归8克,黄芪8克,生白术12克,川续断15克,杜仲12克,巴戟肉15克,菟丝子12克,仙茅8克,五味子8克,山萸肉9克,枸杞子8克,肉苁蓉15克,覆盆子12克,金樱子12克,生姜8克,大枣3枚,苹果150克。

每天1剂,每剂煎3次,每次煎20分钟,共煎药水2.5斤,分作一天3次温服。


瘰 疬

瘰疬,现代病名为淋巴结核,小儿多见,大人身体长期虚弱者也会患有。在农村古俗称为老鼠疮,几十年前贫穷困苦的农村人因营养不良患此病者很多。现在由于经济和卫生条件提高,此病大大减少,但在临床中也会遇到。一般症状不是很严重,仍需要积极认真的治疗。

瘰疬的发生部位多在颈部、耳朵后下方,左右单一,重者两边都长。有的轻发一二个,有的串发数个,小如豆粒,大如杏核。不红不痛,按之滑动,推之游走。长期身体虚弱又兼有虚热者容易得此症,其全身的不适症状不是太明显。此病的发生发展都很缓慢,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通过治疗也会在不知不觉中逐渐消失。

此病的形成原因主要是身体虚弱,因虚生火,火烁痰湿,久灼凝滞而成。正气虚弱,代谢缓慢,浊热不散,阴邪不走,瘀滞凝聚,日久化生。治疗必以补气壮阳,养血滋阴,活血化瘀,软坚清热为法。兹提供处方如下。

组方:川贝母8克,玄参9克,沙参6克,党参12克,丹参8克,太子参6克,川芎7克,当归9克,山楂7克,枳实6克,砂仁8克,陈皮6克,五味子8克,山萸肉8克,川续断15克,杜仲7克,巴戟肉12克,菟丝子12克,仙茅8克,白术15克,鸡内金8克,大黄4克,甘草3克。

用法:以上方药,每天1剂,每剂煎3次,每次煎20分钟,共煎药水2.4斤,分一天3次,凉服效佳。但凉服或服药后腹泻肚痛明显者,可与本方中再加入覆盆子8克,金樱子8克,生姜8克,大枣3枚,同煎温服。


便 秘

便秘是因各种原因引起的大便规律的改变,排便时间延长,排便困难,秘结不通或排便不爽。

人的正常排便一般是一天一次,呈香蕉条状,不干不硬。如果排便次数减少,两三天一次或更长时间,就容易形成热毒郁积,发生各种慢性疾病,影响身体健康。

现今治疗便秘多采取清热泻下法,其实这种方法是治标不治本的,服药当时效果明显,常服对胃肾都有伤害,而且停药后便秘又重犯,清热泻下药服用时间长了也没效果。

便秘主要是因大肠的蠕动传导功能降低导致的。肾司二便,肠道的蠕动全靠肾气驱使,肾中阳气为功能动力。君不见年老之人,阳虚体弱、气血津液亏虚,多易大便秘结,所以温阳补肾、疏通泻下应是治疗便秘的正确方法。

组方:枳实8克,红参4克,太子参8克,玄参12克,炒槟榔5克,干姜6克,小茴香4克,五味子9克,山萸肉9克,川续断15克,骨碎补8克,莱菔子8克,山楂8克,壳砂仁8克,肉苁蓉18克,生首乌15克,制首乌15克,白芍16克,酒炒大黄5克,肉桂5克,补骨脂8克,菟丝子9克,韭菜子8克,全当归9克,桃仁9克,甘草3克。

用法:每天1剂,水煎3次,前两次煎20分钟,后一次煎25分钟,3次煎药水2.5斤许,混合后分作一天4次服(大便秘结者凉服,大便不爽者温热服),服药时加入适量的蜂蜜。


便 血

便血,指大便有血,或为鲜红,或为暗红,或便黑而油亮,甚或脓血黏杂而多。便血与胃肠及肛门疾病有关。鲜红的血是直肠或肛门处出血,痔疮、直肠炎症、溃疡或肿瘤导致。暗褐色血夹杂脓液,多为大肠慢性炎症或溃疡导致。便黑而油亮者,多为上消化道出血导致。

一般便血多为慢性病,除痔疮出血为实证外,大多出血是虚证。由于身体虚弱,胃肠功能降低,消化慢,导浊差,形成慢性炎症,进而糜烂溃疡出血。

治疗虚性的炎症,一般的消炎药不起作用反伤肝肾,下焦的虚证多由于肾阳元阳虚弱导致。所以,患者一定要少服消炎清热药,多服温补肝肾、温通调理的中药。坚持温通治疗,慢慢调理,久之肾气、元气、阳气、肠气恢复,肠道的免疫、修复能力增强,细菌减少,炎症消失,糜烂收敛,出血自会没有。余推荐慢性调理药方如下:

组方:炒山药20克,炭当归8克,炒川续断8克,炒杜仲8克,炮骨碎补8克,巴戟肉8克,菟丝子8克,覆盆子8克,金樱子6克,桑螵蛸6克,五味子4克,山萸肉4克,炒白术12克,砂仁4克,丁香1克,炒白及8克,仙鹤草6克,小蓟6克,大蓟6克,党参10克,蕨麻参4克,炮姜4克。

用法:上方15剂,一天煎一剂,一剂煎3次,煎余药水2.5斤,分作一天5次温服。服此中药时配合中成药“附子理中丸”,每天3次,每次8粒,同时服下效更佳。


尿频尿多

尿频,是指每日的排尿次数增加,也叫小便频数。而尿多是指小便清长,尿量增加,喝多少尿多少。正常人每日排尿一般4~5次,夜间排尿1~2次,老年人排尿次数稍增加可视为正常现象。如果每日排尿次数增加至7~8次以上则可视为尿频。

引起尿频的主要原因与肾气虚、肾脏的封藏功能降低和膀胱湿热、热灼尿道,使尿道刺痒不适产生尿意等有关。尿频临床表现有:小便频数、黄赤,尿道灼热感,尿急尿痛,余沥不尽,或小便频数、清长,尿后不适,遗尿,尿失禁,夜尿较多等。

多尿症状的形成原因主要是肾阳虚寒,肾脏的过滤、气化、封藏等功能均降低,使尿液频数、清冷、量多,肾脏中储藏的精微随着频繁排尿而丢失,在肾阳虚的基础上致使肾阴也虚。

尿多的临床表现:小便频数、清长、量多,形寒肢冷,腰膝酸痛,小腹胀痛不适,口渴急躁,多饮多尿,皮肤干燥或眩晕耳鸣等。

组方:

(1)菟丝子18克,桑螵蛸8克,覆盆子18克,金樱子16克,巴戟肉18克,山药15克,干姜4克,小茴香4克,壳砂仁8克,五味子8克,山萸肉8克,生白术18克,西洋参9克,益智仁15克,甘草2克,山楂9克,枳实6克,生姜8克,大枣4枚。

用法:每天1剂,水煎3次,前两次煎20分钟,后一次煎25分钟,共煎药水2.2斤左右,分作一天3次温服。本方适用于肾阳虚寒,小便频数、清长,怕冷的患者。

(2)韭菜子9克,补骨脂8克,菟丝子18克,覆盆子18克,五味子8克,车前子10克,黄柏10克,白茅根15克,川续断10克,桑寄生10克,桑螵蛸10克,炒苍术6克,壳砂仁6克,干姜4克。

用法:每天1剂,水煎3次,每次煎20分钟,共煎药水2.2斤左右,分作一天3次温服或凉服。本方适用于肾气虚、膀胱湿热的慢性尿急、尿频、尿余沥、尿黄赤的患者。

服药期间禁食辣椒和酒,多喝豆类稀饭,注意休息,加强身体锻炼。


尿失禁、遗尿

人在自知的情况下有尿意而不能控制住尿液自行流出者,临床称为尿失禁;而在正常睡眠状态时尿液不自知地流出,临床称为遗尿。

尿失禁或遗尿症状多见于病后体虚和年老体弱之人。二者均属于虚证,以肾阳虚、肾气虚和膀胱湿热为主。临床表现有小便失禁、自遗、咳嗽或直立时加重。面色淡白、腰膝酸痛、神疲乏力、怕冷肢寒、气短懒言、纳差腹胀、大便稀薄等。病后体虚之人一般治疗一段时间即可恢复,而年老体弱之人治疗难度较大,要坚持多治疗一段时间,方能收效。

组方:菟丝子18克,桑螵蛸8克,覆盆子18克,金樱子16克,生白术18克,生山药20克,枳实8克,壳砂仁8克,补骨脂8克,韭菜子4克,山萸肉16克,五味子16克,枸杞子16克,西洋参9克,仙灵脾8克,香附6克,生山楂8克,甘草3克。

用法:每天1剂,水煎3次,每次煎20分钟,共煎药水2.3斤,分作一天5次温热服。


遗 精

遗精是成年男性的常见病,正常情况下无性生活的成年男性一个月发生一两次遗精,身体并无其他不适者不属于病态。如果在睡眠时常常不自知的发生遗精(梦遗)或者稍有性欲即有精液流出(滑精)等就可称为遗精病症。

遗精的病因很多,中医认为本病多为肾气虚和下焦虚热或湿热导致。性生活过度、饮酒纵欲、手淫、尿道炎、前列腺炎等均可加重病情。

临床表现有头晕耳鸣、心悸健忘、多梦失眠、腰膝酸软、精神萎靡、乏力易累、性欲淡薄、龟头冰冷、尿道痒痛不适等。

西医对于遗精没有很好的办法,运用中药治疗是较佳的选择,由于本病是因长久肾虚而形成,采取中药治疗一定要坚持多服一段时间。

组方:菟丝子18克,金樱子16克,五味子18克,覆盆子18克,补骨脂8克,韭菜子8克,枸杞子18克,山楂8克,小茴香4克,壳砂仁8克,干姜4克,生白术18克,川续断18克,杜仲12克,桑螵蛸8克,龙骨8克,芡实8克,甘草3克。

用法:每天1剂,水煎3次,每次煎20分钟,共煎药水2.2斤左右,分作一天3次温热服。

服药期间不吃辣椒,不喝酒,远女色,加强锻炼身体,饮食规律多样化,戒除思欲、不自觉手淫的坏习惯,坚持服药治疗,一般都能康复。


男子性功能障碍(阳痿、早泄)

男子性功能障碍主要包括阳痿和早泄。男女进行性生活时阴茎不能勃起,或虽能勃起而坚硬度和坚挺时间不够,不能维持正常的性交;另外性交时间比较短,严重者刚有性欲冲动,阴茎尚未插入阴道即已射精,不能自我控制,不能继续进行性交,以上均为性功能障碍性疾病。

男子的阳痿、早泄病症与肾阳虚、肾气虚、寒滞、湿热有关。治疗阳痿、早泄千万不能单一的补肾壮阳,应从升清降浊、消导肠胃、健脾养肝、温肾秘气、利尿祛湿五方面治疗。且要注重休息,适当锻炼,不要熬夜,多喝稀饭,禁用烟酒,勿食辛辣,避免房事,放松心情,坚持服药,定能康复。

组方:西洋参8克,炒白术15克,炒枳实5克,炒山楂8克,壳砂仁8克,干姜4克,小茴香4克,补骨脂8克,韭菜子8克,覆盆子18克,酒大黄6克,山萸肉8克,五味子8克,枸杞子18克,菟丝子18克,仙茅8克,仙灵脾8克,巴戟肉18克,甘草5克,海马2克(碾粉冲服)。

用法:每天1剂,水煎3次,每次煎20分钟,共煎2.2斤药水,分作一天3次温热服。

平时多喝豆类稀饭,用豇豆、红小豆、绿豆、小红皮花生、人参果、黑米各少量加水熬30分钟左右,再加入少许面粉。稀饭要熬得稀些,晚上有时间熬制,熬好后晚上服,次日早上温热服。坚持配合治疗,药疗、食疗并进,并要加强锻炼身体,不久即可康复。


男性不育

肾虚是男性不育的首要原因。肾虚有阳虚、阴虚、气虚、精虚等。肾虚,会导致精子减少,精子畸形,精子发育不良,精液不液化,射精无力,阳痿早泄等。

吸烟、喝酒、熬夜、打牌,经常玩弄手机和电脑,都容易造成肾虚。不喝稀饭,爱吃辣椒,工作劳累,缺少锻炼,也会导致肾虚。频繁的性生活更容易导致肾虚。

肾虚日久,也会造成肝虚。肝主血,肾主精,精血同源。肝负责解毒,肾负责排毒,肝肾共同完成新陈代谢。肾虚、肝虚,解毒排泄功能降低,浊热邪毒瘀积体内,就会破坏精液,导致精子畸形,发育不良,质量降低,影响受孕。

所以,治疗男性不育,就要治疗肾虚,要从两方面治疗,一是生活工作饮食调理,二是坚持服用中药。这两个方面都非常重要,肾虚引起的男性不育治疗难度非常大,需要坚持长期治疗。

生活方面,坚持锻炼身体,多进行户外运动,爬山、游泳、跳舞,通过锻炼加速新陈代谢,增强身体素质。尽量不吸烟,不喝酒,不吃辣,不熬夜。少玩手机和电脑,多喝五谷杂粮豆类稀饭。尽量减少夫妻生活。在此基础上,坚持认真服用中药调养,一般通过半年或一年的治疗,都会好转的。

兹提供以下处方,保健身体,滋补肝肾。

组方:怀牛膝18克,熟地黄18克,肉苁蓉18克,黄精18克,枳实8克,山楂18克,砂仁8克,生白术18克,党参18克,枸杞子18克,鹿角片6克,川续断15克,杜仲15克,巴戟肉15克,菟丝子15克,仙茅8克,仙灵脾8克,五味子9克,女贞子9克,桑螵蛸9克,覆盆子9克,金樱子9克,陈皮5克,生姜8克,大枣3枚,苹果150克。

用法:每天1剂,每剂煎3次,每次煎20分钟,共煎药水2.6斤,分作一天4次温服。


多虑、忧郁、恐惧、胆怯、悲伤、抑郁

脾虚多虑,肝虚忧郁,肾虚恐惧,心虚胆怯,肺虚悲伤。

如果先天不足,素体虚弱,性格内向,处境不顺,加上营养不良,缺乏保健,劳累生气或失血孕产等因素导致阴阳失衡,代谢障碍,气血紊乱,脏腑虚亏,皆可形成抑郁。

临床表现以情绪低落、抑郁为主,并伴有多愁善感,心疑恐惧,对很多事情都不乐观,丧失兴趣,易怒易哭,自轻自责,不善交往,喜欢安静,失眠健忘,精力减退,思维缓慢,语言啰嗦,行为迟钝,疲乏易累,性欲减退,消化不良,胸胁痞闷不适,咽喉常有异物梗塞感等。

本症的形成原因从中医辨证分析是阳虚阴郁,为本虚标实证。中医治疗应益脾肾之气,补五脏之阳,温经通络,消积导浊,行气解郁,养心安神。患者家属也要积极配合,理解和尊重患者,不急躁,不训斥,设法劝导患者坚持服药治疗,多安排些外出活动,多参加集体聚会,尽量不要让患者孤寂,给患者安排工作或找些事情做。通过药物治疗和精神安慰,一般6个多月即可康复。

组方:远志18克,炒枣仁18克,柏子仁18克,干姜4克,小茴香4克,壳砂仁8克,枳实8克,川芎8克,当归8克,炒白术18克,太子参16克,丹参18克,山萸肉8克,枸杞子16克,五味子9克,巴戟肉15克,覆盆子8克,菟丝子18克,川续断15克,甘草3克,生姜8克,大枣3枚。

用法:每天1剂,水煎3次,每次煎20分钟,共煎药水2.2斤左右,分作一天3次温服或凉服。虚寒怕冷者温热服,虚热有上火症状者凉服。


肥 胖

有钱难买身体瘦,过于肥胖很难受,健康美丽身材好,女人哪个不追求。胖人活动不方便,胖人运动就气喘,胖人心肾负担重,胖人老了毛病多。胖人缺点真不少,有谁不想减胖呢?想减减不掉,想瘦瘦不了,不知为什么?过胖就是虚。

人胖肚腹赘肉多,大腹便便水桶腰,看着不好看,烦恼多少人。为啥有的人却不胖呢?

年轻人胖的少,老年人胖的多。年轻人身体好运动多,而老年人身体差运动少。体力劳动的人胖得少,脑力劳动的人胖的多。体力劳动者常运动,身体健壮,少胖;而脑力劳动者少运动,身体虚亏,多胖。

由此可知,经常运动者少胖,身体健康者少胖,不太运动者多胖,身体虚弱者多胖。

偏瘦的人多精明,喜爱考虑问题,想得多,能量就消耗得多。由于反复思考问题,睡眠很少,干的却多,所以,不知不觉就消瘦了。反过来想那些肥胖人,坐着都能睡着觉,你能不胖吗?睡得多,运动得少,能懒一步就懒一步,你能不胖吗?什么问题装你心里都是不急不躁,慢慢腾腾,你能不胖吗?见啥吃啥,胃口大开,白天也吃,晚上也吃,你肯定会胖的。

有人节食了,运动了,可还是胖。那就证明你节食不到量,运动强度不够大。只要你节食到位,运动强度达到一定的标准,真正品尝了减肥的苦,真的就会瘦下来。如果你光靠节食,而不运动锻炼,身体虚弱,缺乏营养,会病倒的。

如果你一节食就晕,一运动就喘,周身乏困,疲劳无力,又想减肥,就请你一边服用我的调补减肥药,一边节食,一边加强锻炼身体。能坚持锻炼,能坚持服药,能坚持节食,不怕吃苦受罪,健康的身体,标准的体型,就会属于你。

肥胖关系到脾、肝、肾三脏,脾强运化快,肝强分解快,肾强排泄快,脾肝肾不虚,就不会肥胖。肥胖即能量的堆积,化解不了,代谢不掉,脂肪堆积于腰腹肝肾,自会肥胖。治疗肥胖症主要调补脾肝肾三脏之阳气,肥胖的脂肪为阴浊,只有脾肝肾的阳气壮,才能化解阴浊。脏腑阳气是热量,脂肪阴浊是水湿,用热量燃烧脂肪,用阳气化解水湿,才是较佳的治疗方法。

兹提供以下处方,保健减肥于一体。少吃饭,多运动,不怕苦,坚持服用。

组方:党参16克,黄芪18克,生白术15克,山药15克,山楂12克,生薏苡仁15克,砂仁8克,五味子8克,女贞子8克,山萸肉8克,川续断15克,杜仲15克,巴戟肉17克,菟丝子17克,仙茅8克,鹿角片5克,肉苁蓉18克,枸杞子18克,陈皮6克,防己8克,茯苓9克,大黄8克,覆盆子9克,金樱子9克,大枣3枚,白萝卜50克。

用法:每天一剂,每副煎4次,每次煎20分钟,共煎药水3斤多,分作一天4次温凉服。


载自《全息补肾话中医》作者:卢允良

2024.08.10.xz.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