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消化性溃疡中药方及制剂方87篇
2025
05-06

消化性溃疡中药方及制剂方87篇

消化性溃疡是因渍疡的形成和发展均与胃液中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故而得名;又因主要(约98%)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故又称胃与十二指肠溃疡。本病属中医“胃痛”、“胃脘痛”范畴。本病是临床常见多发病,一年四季都可发作,但以春、秋季节发作者为多,且病程缠绵,根治颇难。

病 因:中医认为,多因情志所伤,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或忧思忿怒,肝郁化火,热灼胃阴,而致胃黏膜受损;或饮食所伤,损及脾胃,脾不运化,胃失和降;或脾虚失运,湿邪凝聚,郁久化热,腐蚀胃体,日久不解,均可导致溃疡病的发生。或由慢性胃炎转化而成。又因胃失和降,气机阻滞,不通则痛,而致胃痛。同时,火(热)邪伤阴,而致胃阴亏虚;气滞日久,又可致瘀;日久不愈,又可损伤脾阳,寒自内生,而致虚寒症作。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一般与精神刺激、饮食不节、生活不规律、吸烟、酗酒、进食有刺激性食品和饮料密切有关。此外,尚与遗传因素及服用某些药物有关。

症 状:上腹部疼痛,反复发作。或胀痛,或灼痛,或刺痛,或隐痛。其疼痛具有长期性、周期性和节律性特点。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多在两餐之间发生,持续不减或直至下餐进食或服制酸药后缓解。胃溃疡疼痛的发生较不规则,且常在餐后1小时内发生,经1~2小时后逐渐缓解,直至下餐进食后再出现上述节律。疼痛的发作可持续数天、数周或更长,继以较长时间的缓解。

据临床观察:胃溃疡疼痛,多在食后半小时发作,其压痛点大多正中或偏左侧;十二指肠溃疡,其痛大多在食后两小时,压痛点多偏右侧。或伴有嘈杂、吞酸、恶心、呕吐、消化不良等症状。病至晚期,一要防止溃疡穿孔,二要防止溃疡癌变。

一般而言:拒按多实,喜按多虚。喜冷多热,喜热多寒。可供临床诊断参考。有条件的话,可借助现代设备进行确诊。

1.溃疡散(一)

【组成】儿茶150克,海螵蛸150克,枳壳150克,血竭150克,三七150克,白及150克,生石膏150克,川黄连100克,白芍250克,延胡索120克,甘草140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过筛,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20克,每日服4次,于饭前30分钟用热水或蜂蜜调成糊状吞服。25天为1疗程,连服2个疗程观察疗效。

【功能】理气止痛、清热制酸、活血生肌。

【主治】消化性溃疡。

【附记】引自程爵棠《单方验方治百病》。屡用效佳。一般服药2~4个疗程后,总有效率为99.35%,其中治愈率为92%以上,痊愈病例经两年随访未复发。

2.溃疡散(二)

【组成】鸡蛋壳50个,鸡内金20克,荔枝核10克,白及10克,高良姜10克,佛手10克,乌贼骨10克,甘草10克。

【制法】散剂。上药除乌贼骨、鸡内金、白及生用外,其他各药均入铁锅内炒黄,然后共研极细末,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2克,一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和中健胃、消胀制酸、止痛、愈合溃疡。

【主治】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病,胃炎,胃酸过多。

【附记】引自《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张志华方。屡用效佳。本方亦可改用煎剂。即本方去鸡蛋壳,剂量不变,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30剂为1疗程。

3.溃疡散(三)

【组成】白及30克,元胡20克,煅瓦楞子25克,甘草5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5克,每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理气和胃、制酸止痛。

【主治】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

【附记】引自《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张文义方。屡用效佳。

4.乌甘散

【组成】①乌贼骨50%,甘草50%。②乌贼骨40%,甘草40%,乳香10%,没药10%。

【制法】散剂。上两方各共研极细末,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5~3克,一日服4次,于每日早、中、晚饭前30分钟及临睡前各服1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敛新血、破瘀血、补中气、疗疮痈。

【主治】溃疡病(疼痛轻者用①方,较剧者用②方)。

【加减】若见舌苔厚腻,胃有湿浊者,加平胃散煎服;舌苔薄滑,胃虚寒者,加服香砂六君子丸;肝气郁结痛引两胁者,加服逍遥丸;舌淡,面色咣白,心悸,嘈杂者,加服归脾丸;气虚脾弱,面色咣白,气短,稍劳即发者,加服八珍丸或补中益气丸;肝胃不和,反胃呕吐者,加服左金丸;气滞疼痛,胸痞脘痛者,加服金铃子散;胃寒疼痛者,加服良附丸;大便色黑有隐血者,加服参三七末。

【附记】引自《中国中医秘方大全》陶学熙方。屡用效佳。

5.溃疡散(四)

【组成】乌贼骨10克,煅瓦楞子10克,甘草5克,番泻叶0.5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3克,每日服3~4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制酸敛疮、泻火解毒。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附记】引自《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王克健方。屡用效佳。又《杂病证治》乌沉散:乌贼骨粉、沉香粉各等分,共为细末,和匀,每服1克,一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用治胃溃疡,效果亦佳。

6.利胃溃疡散

【组成】乌贼骨20克,甘松18克,木香12克,泡参20克,乳香15克,白及16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0克,每日服3次,白开水冲服。

【功能】理气散瘀、制酸止痛。

【主治】胃溃疡。

【附记】引自程爵棠《百病中医膏散疗法》王安民方,屡用效佳。

7.溃疡散(五)

【组成】乌贼骨60克,贝母30克,白及60克,生甘草30克,延胡索30克,蛋黄粉100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服时以等量白糖加入服下。开始每次服3克,一日服3次,随之症状减轻,改为每日服2次或1次,每次仍服3克,饭前空腹用温开水送下。

【功能】活血化瘀、制酸止痛。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气滞血瘀型。

【加减】若本病病程较长,在数年以上者,加入紫河车30克;若曾有反复出血或近期有大便溢血者,可加入三七粉30克;若胃酸较多者,可加黄连24克,吴茱萸15克或氢氧化铝60克。

8.溃疡散(六)

【组成】柴胡10克,白芍15克,枳实15克,羌活(微火焙干,为末冲服)15克,吴茱萸6克,黄连8克,瓦楞子(煅)20克,乌赋骨20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6~10克,每日服3次。饭前用温开水冲服。或水煎服,每日1剂,羌活末冲服。

【功能】和胃制酸、理气止痛。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加减】若脾胃有寒者,加砂仁10克,肉桂5克,减黄连为5克;胃气不降者,加木香、佛手各10克;有瘀血者,加炒蒲黄12克,元胡15克;出血明显者,加白及20克,地榆炭15克。

【附记】引自程爵棠《百病中医膏散疗法》李兆龙方。临床多年应用,疗效满意。

9.溃疡散(七)

【组成】黄芪3克,党参3克,白芍3克,元胡3克,白及2克,三七1.5克,煅瓦楞子3克,川楝子3克,象贝母3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过筛,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6克,每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养胃止痛、生肌医疡。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附记】引自程爵棠《百病中医膏散疗法》巫君玉方。本方主要用于溃疡病疼痛、吐酸基本控制或缓解后,方便患者长期服用。同时还可加大药物对溃疡面的附着作用,有利于更好发挥疗效。本方应连续服用2个月以上者,疗效始著。

10.溃疡散(八)

【组成】青黛2克,珍珠1克,黄连1克,海螵蛸15克,朱砂3克,冰片2克,硼砂6克。

【制法】散剂。先将海螵蛸用清水反复浸漂,以至无臭味,取出晒干,研细粉,再加入冰片、硼砂、黄连共研极细末,与珍珠粉、青黛、朱砂同研细,和匀,过100目筛,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于晚上19时30分钟时先服阿托品0.6毫克,半小时后,再取此散5克,拌入氢氧化铝凝胶20毫升,吞服。服后至次日早餐前禁食其他食物,服3~4周为1疗程。1疗程结束后,胃镜复查,如溃疡未愈合再进行1疗程。

【功能】消炎敛疮、防腐生肌。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附记】引自程爵棠《百病中医膏散疗法》吴春水方。多年应用,治验甚多,疗效显著,总有效率达99%以上,治愈率为82%以上。

11.溃疡散(九)

【组成】黄芪15克,白芍15克,丹参15克,当归12克,香附12克,白及9克,石榴皮9克,甘草9克,元胡9~12克,煅瓦楞子18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细末,过筛,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6克,一日服3次,饭前用温开水送服。

【功能】益气活血、制酸止痛。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附记】引自程爵棠《百病中医膏散疗法》解放军26医院内科方。屡用效佳。

12.溃疡散(十)

【组成】甘草50%,牡蛎30%,乳香10克,没药10%。

【制法】散剂。上药按比例称量配齐,共研极细末,过筛,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3~6克,每日服3~4次,温开水送服。3周为1疗程,必要时可服用4~6周。

【功能】制酸缓中、行血消瘀。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附记】引自胡熙明《中国中医秘方大全》朱越藩方。屡用效佳。本方制用简便,无副作用,溃疡病而无并发症(如出血等)者,皆可应用,止痛、愈合效果显著。

13.二白片

【组成】白芍、白及、氢氧化铝各2克,氧化镁0.5克。

【制法】片剂。先取氢氧化铝及氧化镁分别研成细粉,待用,白及提取白及膏,白芍加水煎煮2次,滤汁去渣,合并滤液,加热浓缩成膏。将白芍膏与白及膏混合均匀,加入氢氧化铝和氧化镁的细粉,混合均匀,制粒压片,每片重0.3克,每剂可制15片,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5片,每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30天为1疗程。连服2或3个疗程。

【功能】柔肝养胃、收敛生肌。

【主治】消化性溃疡。

【附记】引自程爵棠《单方验方治百病》。屡用效佳。总有效率达100%,治愈率为75.56%。

14.翁芪糖浆

【组成】白头翁210克,黄芪105克,蜂蜜280克。

【制法】糖浆。先将白头翁、黄芪用清水漂洗,并浸泡一昼夜,然后用文火浓煎2次,滤汁去渣,将2次药液混合。另将蜂蜜煮沸去浮沫后加入药液中,浓缩成糖浆状,收贮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20毫升,日服3次,于饭前用热开水冲服。

【功能】清热养胃、益气生肌。

【主治】消化性溃疡,尤适宜于胃阴不足型。

【附记】引自胡熙明《中国中医秘方大全》尤仲伟方。屡用效佳。

15.儿童溃疡散

【组成】炙黄芪500克,桂枝20克,血竭20克,炒白芍200克,炙甘草50克,九香虫50克,枯矾30克,黄连45克,白及300克,乌贼骨300克,徐长卿300克。

【制法】散剂。上药除枯矾外,将余药一起放入烘箱烤干,亦可用文火烤干,与枯矾混合,共研为极细末,过80~100目筛,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0~20克,每日服3次,将药粉用水或蜂蜜调成糊状,饭前半小时吞服。勿饮水。30天为1疗程。

【功能】益气健脾、生肌敛溃、消肿止血。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加减】如见呕吐,加姜半夏、姜竹茹等。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杨林方。屡用效佳。

16.黄芪建中膏

【组成】饴糖360克,黄芪250克,白芍240克,生姜50克,炙甘草50克,桂枝120克,党参200克,大枣200克,当归200克,白术200克,陈皮100克,半夏100克,炒曲芽100克,蜂蜜1000克。

【制法】膏滋。上药除饴糖、蜂蜜外,余药用冷水浸泡12小时后,用文火煎煮3次,滤汁去渣,合并3次滤液,加热浓缩成清膏,即加入饴糖、蜂蜜,稍加熬炼收膏,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小儿每次服20克,一日服3次,饭后服。成人酌加。

【功能】益气健脾、缓急止痛。

【主治】消化性溃疡。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杨建中方。临床屡用,疗效满意。

17.健胃散(一)

【组成】乌贼骨(或鸡子壳)80克,浙贝母20克,佛手片20克,枳实10克,甘草20克。

【制法】散剂。先将乌贼骨刷洗干净,砸成小块,用文火微炒。如用鸡子壳,将其洗净烤干。枳实放热麸上炒至微黄色。同它药共研成细粉,放入瓶中贮存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4克,每日服3次,于饭后1小时用开水调服。

【功能】制酸止痛、健胃和中。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症见胃脘呕酸,进食缓解,饥则痛重,痛有定处,或灼热嘈杂,脘闷腹胀,恶心呕吐,嗳气吞酸,甚或呕血便黑,或时泛清水,神倦肢凉。

【加减】若痛而喜暖,肢凉乏力,舌淡苔白,为虚寒痛者,可加黄芪40克,白芍20克,肉桂10克;若疼痛势急,心烦易怒,嘈杂口苦,舌红苔黄燥,为热郁者,可加石膏20克,大黄15克,芦根20克,川楝子15克;若痛处固定拒按,舌紫脉涩,为夹有血瘀者,可加丹参30克,郁金15克,三七15克,桃仁15克,兼有便黑或便血者,加大黄20克,三七15克,花蕊石20克,地榆炭20克,元胡15克。

【附记】引自杜怀棠《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郭谦亨方。此方系经验方。应用数十年,疗效称著。

18.健胃散(二)

【组成】鸡蛋壳50克,甘草20克,贝母20克,佛手20克,枳实10克。

【制法】散剂。先将鸡蛋壳洗净烘干,枳实放在热麸上炒至微黄色,再同其他药物共研成极细末,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4克,一日服3次,于饭后1小时用开水调服。

【功能】理气解郁、制酸健胃。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症见胃痛,泛酸。

【加减】临证时必须辨明虚实、寒热、气血而随证加减。如疼痛势急,心烦易怒,嘈杂口苦,舌红苔黄燥为热郁者,加石膏20克,大黄15克,芦根20克,川楝子12克;痛而喜暖怕冷,肢凉乏力,舌淡苔白为虚寒,加黄芪40克,白芍20克,肉桂10克;痛处固定,拒按,舌紫脉涩为夹瘀,加丹参30克,郁金15克,三七15克,桃仁15克;兼有便黑或便血者,加大黄20克,三七15克,花蕊石15克,地榆炭20克,元胡15克。

【附记】引自《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郭襄志方。临床屡用,疗效颇佳。

19.三白愈疡丸

【组成】白及80克,乌贼骨80克,白芍60克,元胡30克,丹参30克,全当归30克,木香30克,党参30克,川贝母30克,牡蛎30克,砂仁25克,白术25克,乳香25克,陈皮20克,炙甘草40克。

【制法】蜜丸。上药共研极细末,过筛,和匀,炼蜜(1:1.2)为丸,每丸重6克,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2丸,每日服3次,温开水化服。1个月为1疗程。可连服2~3个疗程。

【功能】益气活血、制酸止痛。

【主治】消化性溃疡。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屡用效佳。一般用药1~3个疗程即可获愈或见效。

20.九味愈疡胶囊

【组成】大黄(酒炒)50克,川贝母50克,白芍50克,乌贼骨50克,生甘草50克,乳香30克,没药30克,三七粉30克,延胡索30克。

【制法】胶囊。上药共研极细末,过筛,和匀,装入胶囊,每粒装药粉0.5克,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6粒,每日服3次,于饭前2小时温开水送服。1个月为1疗程。

【功能】活血化瘀、制酸导滞、缓急止痛。

【主治】消化性溃疡。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屡用效佳。一般服药1~3个疗程即可痊愈或见效。

21.白芍功劳丸

【组成】白芍30~50克,延胡索20克,十大功劳叶15克,五灵脂15克,白及30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生甘草10克。

【制法】水丸。上药共研细末,过筛,和匀,水泛为丸,如梧桐子大,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6~9克,每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1个月为1疗程。

【功能】活血化瘀、缓急止痛。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加减】若胃酸偏低者,加乌药15克;若胃酸偏高者,加乌贼骨15克。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临床屡用,疗效颇佳,治愈率达89%以上。

22.益肾愈疡丸

【组成】川杜仲10克,黑升麻5克,生地炭18克,川续断10克,黑芥穗5克,熟地炭18克,二仙胶15克,淡苁蓉15克,山萸肉12克,杭白芍10克,当归身10克,炙黄芪18克,炒枳壳6克,薄白术6克,炙甘草10克。

【制法】蜜丸。上药共研细末,过筛,和匀,炼蜜为丸,每丸重10克,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丸,每日早、晚各服1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补肾益肝、益气补中。

【主治】消化性溃疡,肝肾两虚型。

【附记】引自祝谌予《施今墨临床经验集》。屡用皆验。

23.温胃愈疡丸

【组成】制附片10克,米党参12克,云苓块10克,干姜炭5克,砂仁3克,代赭石(旋覆花6克同布包)12克,高良姜5克,蔻仁3克,野于术10克,广皮炭6克,川厚朴5克,炙甘草5克,丁香1.8克,檀香1.8克。

【制法】药汁丸。上药除代赭石外,共研细末,过筛,和匀。另取代赭石加水浓煎2小时,取药汁与上药粉和匀为丸,如梧桐子大,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6~9克,每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温中散寒、降逆和胃、理气止痛。

【主治】消化性溃疡,胃阳不足、寒凝中阻型。

【附记】引自祝谌予《施今墨临床经验集》。屡用效佳。

24.安胃片(一)

【组成】元胡粉(醋炙)7200克,枯矾粉28800克,海螵蛸粉21600克,蜂蜜14400克,淀粉5760克,硬脂酸镁240克。

【制法】片剂。取上药上品,炮制合格,称量配齐,各药单放。先取元胡粉、海螵蛸粉、枯矾粉三味,混合均匀,过80~100目细罗。再取蜂蜜煮沸5分钟,过滤,与上元胡等三味细粉,搅拌均匀,揉成软材,过12~16目筛网,制成颗粒,晒干或低温干燥,整粒,加入淀粉与硬脂酸镁,混合均匀,压制成片。每片重0.6克,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5~7片,日服三至四次,或饭后1小时服用,温开水送服。

【功能】安胃、止痛。

【主治】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

【附记】引自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中药制剂手册》。屡用效佳。

25.胃灵冲剂

【组成】甘草750克,海螵蛸750克,白芍630克,党参150克,白术390克,元胡(酸炙)390克。

【制法】冲剂。取上药上品,炮制合格,称量配齐。先将上药(6味)用煮提法提取2次,第一次加水10倍量,煮沸4小时,第2次加水8倍量,煮沸3小时。滤取两次药液,沉淀过滤,浓缩成稠膏(约900克)。另取白糊精510克,与上稠膏搅拌均匀,分成小块,晾干或低温干燥,轧为细粉。再喷洒适量冷开水搅拌成软材,过14~16目筛网,制成颗粒,干燥后整粒。分装,每袋9克,封口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3克(三分之一袋),每日服3次,开水冲化,摇匀服用。

【功能】健胃、镇痛、消炎、止血。

【主治】胃炎及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症。

【附记】引自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中药制剂手册》浙江名医验方。屡用效佳。

26.肝胃痛丸

【组成】台乌60克,仙鹤草60克,地榆30克,白及30克,槐花30克,吴茱萸9克,九香虫30克,麝香2.4克,鸡内金24克,厚朴24克,炒五灵脂24克,淮山药60克。

【制法】蜜丸。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一料制丸63粒,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丸,每日早、中、晚各服1次。温开水化服。

【功能】疏肝健胃、凉血止血、通络止痛。

【主治】肝胃气痛,大便黑(便血或隐血),吐血。

【附记】引自《王渭川临床经验选》。屡用效佳。

27.溃疡丸(散)

【组成】紫丹参62.5克,香附米炭62.5克,干姜15.6克,荜芨37.5克,肉桂37.5克,广砂仁37.5克,檀香12.5克,公丁香6克,紫豆蔻18.8克,姜黄18.8克,附子15.6克,汉三七9克,焦内金25克,柴胡9克。

【制法】蜜剂。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得3克。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10岁以上小儿每次服1丸,一日服3次,饭后半小时用温开水化服。散剂:成人每次服6~8克,一日服3次。

【功能】温中散寒、理气止痛。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属于寒证者,症见以胃痛为主,喜热饮食,胃酸多而不影响消化,用之为宜。

【附记】引自徐振纲《何世英儿科医案》。本方为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寒证的良方。屡用效佳。同时,对小儿体弱,脾运失常,消化不良,脘腹疼痛,大便清冷,证属脾胃虚寒、气滞不舒者同样有效。

28.溃疡灵

【组成】鸡蛋壳(洗净)、海螵蛸(去壳)各500克,甘草、白芍各120克,大黄、砂仁各10克。

【制法】散剂。诸药微炒,研为极细末,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6~9克,每日服3次,饭前吞服为佳。

【功能】制酸止痛、收敛溃疡。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脘疼痛。

【附记】引自《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万文谟方。屡用特效。

29.溃疡散(十一)

【组成】枳实、白及各等分。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5克,一日服3次,温开水冲服。

【功能】理气止痛、生肌止血。

【主治】胃、十二指肠溃疡,胃黏膜脱垂,胃出血。

【附记】引自《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赵风翔方。屡用效佳。

30.补气敛疮生肌散

【组成】炙黄芪30克,炒白术12克,半夏10克,木香10克,乌贼骨30克,炒白芍15克,元胡10克,白及15克,川贝母12克,白芷10克,砂仁6克,炙甘草6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过筛,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6克,每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或改用汤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功能】补气健脾、理气和胃、敛疮生肌。

【主治】中虚气滞,脾胃不和所致的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

【加减】胃脘胀痛者,加苏梗、陈皮;夹寒者,加桂枝、生姜;夹热煮,加蒲公英、青黛;吞酸者,加黄连、吴茱萸;大便潜血阳性者,加服止血散(大黄1克,白及2克,乌贼骨3克),每次服6克,日服3~6次。

【附记】引自《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梁伯学方。屡用效佳。

31.安胃愈疡散

【组成】乌贼骨30克,姜半夏12克,土贝母15克,白及15克,丁香、沉香、西茴、肉桂、砂仁、白蔻仁、荜芨各10克,白术12克,玄胡索15克,高良姜20克,云茯苓15克,淮山药20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过筛,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3~6克,每日服3次,饭后温开水送服。

【功能】温中散寒、理气止痛、消胀止呕、健脾和胃、促进食欲。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酸过多,胃脘部胀满疼痛,恶心呕吐,消化不良等。

【附记】引自《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陈道同方。屡用效佳。

32.复方河车散

【组成】紫河车(焙干)250克,黄芪50克,元胡30克,茯苓30克,鸡内金20克,砂仁15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过筛,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0克,每日早、晚饭前,用温开水送服。每服10天停药5天,连服2个月。

【功能】益气补血、养胃健脾、理气祛瘀、解痉止痛。

【主治】消化性溃疡(虚寒性溃疡尤宜)。

【附记】引自程爵棠《百病中医膏散疗法》曹成铿方。屡用效佳,治愈率达90%以上,且无复发。

33.复方蓍草散

【组成】蓍草300克,七叶一枝花180克,高良姜180克,枯矾210克,青木香180克,肉桂120克。

【制法】散剂。上药晒干,共研极细末,过120目筛,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3克,每日服3~4次,用温开水送服。

【功能】暖胃健脾、化腐解毒、止痛消胀、制酸止血。

【主治】溃疡病(包括胃、十二指肠溃疡等)。

【附记】引自程爵棠《百病中医膏散疗法》陈武方。屡用效佳。临床证明,本方有良好的止痛、止血、促愈合作用。

34.胃疡生肌散

【组成】血竭60克,孩儿茶150克,参三七60克,生石膏300克,白及300克,川黄连60克,白芍300克,甘草150克。

【制法】散剂。先将生石膏放在电炉内直接火煅,其余药物,分别用文火烤干或烘箱烘干。再将诸药混合,共研成极细末,过120目筛,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在饭前30分钟,每取此散20克,用热水或蜂蜜调成糊状吞服,一日服3次。服后食道部仍有干涩及药物黏附紧束之感,属正常反应,勿饮开水。

【功能】活血祛腐、生肌敛疮。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加减】如胃酸过多者,加乌贼骨、吴茱萸;嗳气频作者,加柴胡、枳壳。

【附记】引自程爵棠《百病中医膏散疗法》杨林方。屡用效佳。方为散剂,取其可黏附在胃黏膜及溃疡面上,被局部直接吸收,以发挥作用。服后饮开水则会降低药物胶质性及黏附性而易影响疗效。本方对外科体表顽固性溃疡效果亦佳,但对慢性浅表性胃炎效果不够显著,切勿滥用。

35.乌贝散

【组成】乌贼骨、大贝母、白及、生白芍、生甘草各50克,元胡、广木香各60克,参三七50克,高良姜30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成极细末,过筛,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3~6克,一日服3次,于饭前1小时用温开水送服。

【功能】理气化瘀、养胃制酸、缓急止痛。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附记】引自程爵棠《百病中医膏散疗法》笔者祖传秘方。屡用效佳,治愈显效率达93%以上。

36.乌贝及甘散

【组成】乌贼骨(去壳)500克,浙贝母90克,白及90克,甘草60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过筛,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9克,每日服3次,用温开水徐徐咽下。服药后两小时内禁进饮食。

【功能】制酸敛疮、散结止痛。

【主治】胃溃疡。

【附记】引自《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李济仁方。屡用特效。

37.愈疡散

【组成】炒党参、海螵蛸、煅牡蛎、煅瓦楞子、白及各60克,炙甘草35克,参三七、元胡各30克,台乌药、姜半夏、广木香、制川厚朴各15克,青皮、陈皮、茯苓、公丁香各12克,京三棱、莪术、杜红花各10克。

【制法】散剂。以上19味药,先将海螵蛸、煅牡蛎、煅瓦楞子研细末水飞;参三七研细末,过120目筛,余药共研细末,混合共研细,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4克,一日服4次,于空腹时用温开水送服。1个月为1疗程。

【功能】健脾和胃、理气散瘀、敛疮生肌。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复合溃疡。

【附记】引自程爵棠《百病中医膏散疗法》。黄洪舜方。屡用效佳,总有效率达100%。忌食生冷,酸辣等刺激性食物。

38.霜屑散

【组成】象牙屑6克,血余炭9克,杏仁霜12克,煅瓦楞子24克,琥珀屑6克,柿饼霜12克,伏龙肝24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2克,每日服3次,于饭后用温开水送服。

【功能】消瘀止血、解痉止痛。

【主治】呕血,胃溃疡。

【附记】引自朱良春《章次公医案》。临床应用于溃疡病,屡获佳效。

呕血在胃,其临床特征是:一是其色多紫;二是混有食物;三是量多可盈盆;四是有胃酸乏酸史。此等证情最忌滥用苦寒,使中气受截,则不能统血,致血不能归经而血出不止。此始溃疡病合并幽门痉挛,方中以伏龙肝(灶心黄土)降逆止呕;杏仁霜降气滑利,二物一涩一滑,可免便秘之患。用瓦楞子制酸缓痛,且协同血余、琥珀、象牙屑消瘀止血,缓解痉挛,保护溃疡面。柿霜一味意在甘润和中,配伍颇具巧思,疗效颇佳。

39.健脾膏

【组成】朝鲜参15克,淮山药30克,砂仁15克,鸡内金30克,肉豆蔻24克,潞党参60克,黄芪90克,芡实30克,广木香18克,半夏曲24克,白术60克,化橘红18克,熟地黄90克,五灵脂90克,台乌药30克,云茯苓60克,莲须30克,补骨脂45克,全当归60克,黄精60克,真阿胶30克,龟鹿二仙膏30克,冰糖适量。

【制法】膏滋。以上23味,除后3味外,其余诸药加水煎煮三次,过滤去渣取汁,合并三次滤液,用文火浓缩成膏状,再加阿胶、龟鹿二仙膏、冰糖溶化和匀收膏。收贮备用。

【用法】口服。每日早、晚各服一食匙。如遇感冒、食滞时暂停服药。

【功能】健脾益肾。

【主治】慢性胃痛,每于劳累,感寒,或过食之后,胃部即感胀满,兼梦遗之疾。可用于胃炎和溃疡病恢复期。

【附记】引自朱良春《章次公医案》。坚持常服,每获良效。其证为阳虚不能卫外,肾阳不足实为根本。此方脾肾双补作膏常服,既便于服用,又不影响消化,为慢性病调理善后之良法。忌烟酒。

40.气痛散

【组成】砂仁50克,云木香50克,朱砂25克,沉香25克,药用小苏打2500克。

【制法】散剂。先将前4味共研为细末,入小苏打同研极细,过筛,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3克,一日服3次或痛时即服,用温开水送服。

【功能】理气、止痛、制酸。

【主治】胃脘腹痛,十二指肠溃疡,胸腹满闷,疼痛,胃酸过多。

【附记】引自《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李金城方。多年应用,止痛迅速、效佳。本方配制后为粉红色,气微香,味涩,咸微苦。

41.凤玉溃疡散

【组成】凤凰衣30克,玉蝴蝶30克,轻马勃20克,象贝母20克,血余炭15克,琥珀粉15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2克,一日服3次,食前服用。

【功能】养阴舒肝、消瘀止血、消炎制酸。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附记】引自朱良春《章次公医案》。临床屡用,均有特效。一般连服2料即愈。本方药仅6味,配伍丝丝入扣,其功甚著,是治疗溃疡病一张有效良方。

42.胃痛散(一)

【组成】琥珀3克,瓦楞子9克,百草霜9克,杏仁泥12克,六轴子1.2克,云茯苓9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一日服3次,每次饭后1小时30分钟各服1.8克。

【功能】护胃镇痛、化瘀生新。

【主治】胃脘痛,症见痛有定时,一为午后3时许,一为午夜2时许。十二指肠溃疡亦多有之。

【附记】引自朱良春《章次公医案》。屡用效佳。又方中六轴子为杜鹃花科植物羊踯蜀之果实。性味苦,温,有毒。功能祛风止痛,散瘀消肿,用治风寒湿痹,历节疼痛,跌打损伤,痈疽疗毒,入内服丸散0.3~0.9克,效佳。

43.加味乌贝散

【组成】乌贼骨50克,大贝母50克,生白芍50克,生甘草50克,乳香30克,没药30克,参三七30克。

【制法】胶囊。上药共研极细末,过筛,和匀,装入胶囊,每粒重约0.5克,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S粒(约3克),每日服3次,于饭前2小时用温开水送服。25~30天为1疗程。

【功能】养胃制酸、化瘀通络、止血止痛。

【主治】消化性溃疡。

【附记】引自程爵棠《百病中医膏散疗法》王宗连方。屡用效佳。一般痊愈率达74%以上。凡溃疡病,无论新久,内外寒热,虚实,只要疼痛出血均可应用。

44.胃痛膏

【组成】核桃仁(炒深黄,研细)250克,小米麦(炒深黄)250克,猪板油(炼成液体)250克,蜂蜜(炼成液体)250克,白矾(研细)6克。

【制法】膏滋。将上药混合一起搅拌成糊状即可。收贮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小匙,每日服3次,饭前服下。如剧痛可加倍用量,或每4小时服1次。

【功能】消炎润胃、活血止痛。

【主治】胃脘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附记】引自程爵棠《百病中医膏散疗法》赵桂香方。屡用屡验,一般用药5~10天即可见效或痊愈。

45.胃宁散

【组成】细辛250克,生蒲黄150克,九香虫100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5克,每日服2~3次,温开水送服。同时随证配服:虚寒型加服黄芪建中汤加减;气阴两虚型加服生脉散加减;寒热夹杂型加服玉女煎加减。

【功能】疏风活血、理气止痛。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附记】引自程爵棠《百病中医膏散疗法》段晓明方。屡用效佳。

46.和胃散

【组成】乌贼骨85克,浙贝母粉15克,甘草50克,曼陀罗花1.5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3~6克,一日服3次,饭前服下。

【功能】制酸止痛。

【主治】胃酸过多,胃脘疼痛。可用于消化性溃疡。

【附记】引自《名医特色经验精华》陈树森方。屡用效著。本方宜长期服用,且无副作用。空腹服,有利于发挥药力作用。验之临床,每收药到痛止之效。

47.胃痛散(二)

【组成】海螵蛸270克,陈皮90克,青木香90,甘草90克,干酵母90克,砂糖90克,颠茄浸膏4毫升。

【制法】散剂。先将前4味药共研极细末,与干酵母、砂糖、颠茄浸膏同研细,过筛,和匀,贮瓶备用。或每袋装12克。

【用法】口服。每次服4克,每日服3次,饭前吞服。

【功能】制酸止痛、理气健脾。

【主治】胃与十二指肠溃疡、胃炎、胃神经官能症、消化不良等引起的胃痛,胃酸过多,胃部不适等病症。

【附记】引自叶显纯《常用中成药》。屡用效佳。如患者伴口干便秘慎用。

48.三白止痛散

【组成】玄胡索150克,制香附150克,高良姜90克,白芷60克,生甘草60克,白芍药100克,煅瓦楞子150克,白及90克,莪术30克,乳香(去油)30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过筛,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6~10克,每日服3次,饭前服下。

【功能】理气止痛、缓急制酸。

【主治】胃脘痛或消化性溃疡。

【附记】引自程爵棠《百病中医膏散疗法》笔者师传秘方。屡用效佳,止痛尤著。

49.愈疡丸

【组成】煅瓦楞子30克,麦门冬9克,赤石脂12克,全当归15克,云茯苓15克,龟板24克,五灵脂24克,生阿胶18克,鳖甲24克,淮山药15克,延胡索12克,杏仁30克,焦神曲12克,炒枳实9克,百草霜12克。

【制法】蜜丸。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二、三十粒,每日服2~3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理气散瘀、滋阴养胃、制酸止痛。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脘痛,胃酸过多。其痛多剧于黄昏时。

【附记】引自朱良春《章次公医案》。朱氏云:“一般胃痛忌用滋腻,而本方中用阿胶、龟板、鳖甲颇有独到之处。盖此三味,含有胶质,且黏腻之性,既能滋阴养血,又能养胃护膜,促进溃疡面之修复。赤石脂一味,据现代药理研究,有吸附作用,能吸附消化道内有毒物质,保护消化道黏膜,止胃肠道出血,先生尝用之。”验之临床,颇具效验。

50.瓦杏散

【组成】黄柏炭10克,五灵脂10克,杏仁泥33克,云茯苓10克,瓦楞子(煅)33克,当归13.5克,柿饼霜15克,元胡15克,白及12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过筛,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6~9克,每日服3次,饭前半小时温开水送服。

【功能】止通、刺酸、消炎、收敛。

【主治】消化性溃疡。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临床屡用,疗效显著。

51.胃痛颗粒散(一)

【组成】黄芪30克,白芍药12克,白及12克,煅瓦楞3克,朱砂莲3克,甘松9克。

【制法】冲剂。先将朱砂莲、瓦楞研成细粉,过110目筛,备用,再取黄芪、白芍药、白及、甘松饮片放入蒸煮锅中,约加6~8倍量水,煎煮两次,每次煮煎1小时,过滤,滤渣用清水冲洗。合并两次滤液与洗液,滤渣弃去,以直火浓液至稠膏状后,趁热加入上述细粉,搅拌均匀,置70~80℃烘房中,进行热风干燥,得浸膏状,粉碎,过100目筛。再将浸膏粉加75%乙醇湿润,过20目筛,制成颗粒,干燥,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6克,每日服2次,开水冲服。

【功能】健脾和胃、理气、制酸、止痛。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溃疡和活动期溃疡均可)。

【附记】引自曹春林《中药制剂汇编》。屡用效佳。

52.胃宁片

【组成】枯矾(9号粉)500克,海螵蛸(9号粉)375克,元胡(9号粉)125克,蜂蜜200克,辅料适量。

【制法】片剂。取上药混合均匀,过20目筛,先取1/5的混合粉另放,剩余物分次加入上述1/5药粉,混合均匀,过20目筛,制成颗粒,80℃以下烘干,加入0.5%硬脂酸镁,混合均匀,压片,每片重0.5克。分装备用。防止受潮。

【用法】口服。每次服6~8片,一日服3~4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收敛消炎、和中止痛。

【主治】胃溃疡,胃炎等。

【附记】引自曹春林《中药制剂汇编》。屡用效佳。

53.胃安片

【组成】煅瓦楞子500克,白及150克,甘草浸膏50克,颠茄浸膏3.2克,辅料适量。

【制法】片剂。先取煅瓦楞子、白及、甘草浸膏,分别烘干,粉碎,混合均匀,过120目筛,用水湿润,过14目筛制成颗粒,60℃以下烘干,加入颠茄浸膏细粉及润滑剂,混合均匀,压片,每片重0.5克。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4~6片,每日服2次,温开水冲服。

【功能】收敛止血、和中止痛。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酸过多,胃炎等。

【附记】引自曹春林《中药制剂汇编》。屡用效佳。

54.胃康片

【组成】海螵蛸318.75克,浙贝母78.125克,醋元胡78.125克,甘松5.9375克,白及5.9375克。

【制法】片剂。上药除白及外,其余浙贝母等四味分别研细,过筛,混合均匀,以白及胶浆为黏合剂,制粒,烘干,加入硬脂酸镁,和匀,压片。每片重约0.5克,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6片,每日服3次,饭前用温开水送下,或遵医嘱。

【功能】制酸、止痛、健胃。

【主治】胃酸过多,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疼痛等。

【附记】引自《浙江省药品标准》(中成药部分)。屡用效佳。

55.溃疡胶囊

【组成】甲组:瓦楞子1000克,水红花子1000克,鸡蛋壳1500克,珍珠粉150克,枯矾1000克,陈皮500克。乙组:仙鹤草3500克。

【制法】胶囊。甲组药按加工炮制规定进行,混合打粉(珍珠粉单独粉碎后加入拌匀)过70目筛。乙组药煎汁浓缩,与甲组混合制粒,烘干,分装胶囊,每粒净重0.3克。分装备用,勿受潮。

【用法】口服。每次服2~3粒,每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收敛、消炎、止血。

【主治】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

【附记】引自曹春林《中药制剂汇编》。屡用效佳。

56.溃疡散(十二)

【组成】甘草膏200千克,延胡索(醋制)90千克,白及90千克,海螵蛸90千克,黄芩(去糟枵)180千克,苡仁米(炒)90千克,泽泻60千克,天仙子1.5千克。

【制法】散剂。取上药上品炮制合格,称量配齐。先取甘草膏100千克,按常法提取甘草酸。再取甘草膏100千克、白及、海螵蛸、苡仁米、泽泻、延胡索、天仙子、黄芩,粉碎为细粉过100目筛,混合均匀。然后取上细粉,与甘草酸和匀,制成颗粒,烘干,整粒即可。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2匙,每日服3次,于饭前1小时用温开水冲服。

【功能】健胃、消炎、止痛。

【主治】由饮食不节伤胃引起的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胃炎,吐酸胃疼。

【附记】引自《北京市中成药规范》(第二册)。屡用效佳。忌食辛辣食物,孕妇忌服。有心脏病、血压高、肾炎、水肿患者勿服。

57.胃溃疡冲剂

【组成】甘草50千克,泽泻5千克,乌贼骨7.5千克,元胡15千克,薏苡米7.5千克,黄芩15千克,白及7.5千克,天仙子0.32千克。

【制法】冲剂。甘草用1%的工业氨水渗漉,渗漉液浓缩成流浸膏。其余各药混合粉碎为细粉。再将细粉与流浸膏搅匀,烘干,再粉碎,过100目筛,以60%乙醇作为黏合剂,和匀,过14目筛网,制成颗粒,烘干,再过14目筛即得。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2克,每日服3次,用开水冲服。

【功能】和中、收敛、消炎、止痛。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

【附记】引自沈阳药学院《常用药物制剂》。屡用效佳。

58.复方海贝片

【组成】海螵蛸4000克,大贝母2000克,白及2000克,甘草10000克。

【制法】片剂。将甘草切碎,加入0.5%氨水35000毫升,浸泡2小时,煮沸2.5小时,取滤液。滤渣再加入17000毫升0.5%氨水,煮2小时,取滤液。滤渣再加入15000毫升0.5%氨水煮1小时,取滤液,将滤液合并,加入10%硫酸,随加随搅拌,至不再出现沉淀为止。静置24小时,倾去上清液,将沉淀物用水洗至近中性,再将沉淀物用5%~10%氨水溶解,加热浓缩成流浸膏状,掺入海螵蛸、大贝、白及粉,混合均匀,制成颗粒,干燥,整粒,压片。每片重0.5克。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4~6片,每日服3次,饭后用温开水送服。

【功能】收敛止血、消炎止痛。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附记】引自曹春林《中药制剂汇编》。屡用效佳。

59.复方藿香片

【组成】毛藿香1000克,丹参750克,木香300克,白芍500克,薏苡仁300克,苏打1000克,白术400克,川芎500克,甘草500克,陈皮200克,赤芍300克,玄胡索1000克,颠茄酊500毫升。

【制法】片剂。上药除颠茄和苏打外,其余药物粉碎为细粉,过80目筛。再将药粉与苏打粉混匀,喷入颠茄酊,和匀制粒,干燥,加入适当的赋形剂,和匀,压片,每片重0.35克。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4~6片,每日服3次,于饭前用温开水送服。

【功能】理气解郁、制酸止痛。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下垂等病症。

【附记】引自湖北麻城《中草药制剂选编》。屡用效佳。

60.胃溃疡片

【组成】海螵蛸280克,蒲公英200克,山药100克,白及100克,姜半夏100克,洋金花10克。

【制法】片剂。(1)取山药、粉碎成细粉,过筛。(2)白及、半夏、蒲公英,照煎煮法提取两次,每次2小时,将提取液澄清,滤过,蒸发至比重1.16(90℃测)。(3)取洋金花制粗粉,照渗漉法用50%乙醇作溶液,浸渍24小时后,开始渗漉,收集漉液,蒸发至比重1.16(90℃测)。(4)取海螵蛸粉碎,去渣,过120目筛。(5)取(1)、(4)项细粉与(2)、(3)项稠膏,混合均匀,制成颗粒,压片,即得,每片重0.5克。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4~6片,一日服3次,吞服或嚼碎,用温开水送服。

【功能】止痛、制酸、消炎。

【主治】胃溃疡。

【附记】引自《山东省药品标准》(中成药部分)。屡用效佳。

61.舒胃片

【组成】枯矾粉2500克,乌贼骨粉1300克,元胡粉650克,白及粉500克,炼蜜适量。

【制法】片剂。将枯矾、元胡、乌贼骨粉充分混合,将白及粉加适量水成浆,边倒边混合均匀,加入适量炼蜜制成软材,过20目筛,干燥,压片。每片重0.4克,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2~3片,每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收敛止血、缓中止痛。

【主治】胃,十二指肠溃疡。

【附记】引自曹春林《中药制剂汇编》。屡用效佳。

62.胃痛颗粒散(二)

【组成】海螵蛸(漂)900克,橘皮300克,青木香300克,干酵母粉300克,甘草300克,砂糖300克,颠茄流浸膏12.8毫升。

【制法】冲剂。以上7味,先将海螵蛸、橘皮、青木香共研成细粉,过100目筛;再将甘草水煎两次,每次煮沸2~3小时,药汁滤过,浓缩成浸膏;将砂糖制成单糖浆,然后将上述混合粉与干酵母粉拌匀后,加入颠茄流浸膏、甘草浸膏及单糖浆,搅匀,制成颗粒,过筛,干燥即得。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4克,一日服3次,温开水冲服。

【功能】理气和胃、制酸止痛。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附记】引自保定《合作医疗药厂制剂技术》。屡用有效。

63.一号溃疡丸

【组成】草蔻5000克,白屈菜10000克,香附5000克,吴茱萸2500克,白及5000克,枯矾5000克,炼蜜10000克。

【制法】蜜丸。取白及粉碎成细粉备用。再取草蔻、白屈菜、香附及吴茱萸置锅中煎煮两次,第一次煎2小时,第二次煎1小时,两次滤液合并过滤,浓缩成稠膏。将备用细粉与稠膏搅拌均匀,烘干,再粉碎过筛(应小于100目筛),加炼蜜混匀,使柔软滋润,分坨,搓条成丸,烘干即可。每丸重6克,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丸。每日服2~3次。饭后半小时用凉开水送服。

【功能】止血收敛。

【主治】胃、十二指肠溃疡及消化道出血。

【附记】引自《黑龙江省中草药剂剂汇编》(一)。屡用有效。

64.二号溃疡丸

【组成】元胡5000克,丹参5000克,莱菔子5000克,香附5000克,木香2500克,炼蜜7500克。

【制法】蜜丸。先取香附与木香压成细粉备用。再取元胡、丹参、莱菔子加水煎煮两次,首次2小时,第二次1小时,两次药液合并过滤,浓缩成稠膏状,与细粉混合均匀,烘干粉碎,过筛(应小于100目),加炼蜜充分混合,使柔软滋润,搓条成丸,烘干即得。每丸重6克,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一丸,每日服3次,饭后半小时用温开水送服。

【功能】行气止痛。

【主治】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

【附记】引自《黑龙江省中草药制剂汇编》(一)。屡用有效。

65.七味散片

【组成】荜芨135克,广木香135克,肉桂135克,佛手135克,高良姜135克,鸡内金135克,碳酸氢钠3500克,次碳酸铋600克,淀粉糊10%适量,阿拉伯胶浆适量,硬脂酸镁1%。

【制法】片剂。取上药前6味药粉碎,过100目筛。另取碳酸氢钠和次碳酸铋过100目筛。将中西药粉充分混合,加入淀粉糊、阿拉伯胶浆混匀,制成软材,过12目筛制成颗粒,室温或35℃以下干燥,加1%硬脂酸镁混匀,用10毫米小鼓面冲模压片。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4~6片,每日服3次,饭前温开水送服。

【功能】温胃止痛、制酸消食。

【主治】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附记】引自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剂学及制剂注解》第三分册(下)。屡用效佳。

66.胃六号片

【组成】乌贼骨120克,氢氧化铝90克,大红袍470克,白花一枝蒿470克,白及10克,甘草浸膏20克,酒制大黄20克,马蹄香30克,胃友适量(制粒用)。

【制法】片剂。(1)将大红袍、白花一枝蒿加水煎煮两次,过滤,合并滤液,并加热浓缩成稠膏状,加入适量胃友粉混合均匀,烘干粉碎,过80目筛。(2)将其余各药粉碎过80目筛。(3)按比例将各药粉混合均匀,用30%乙醇制成软材,过20目筛制成颗粒,80℃烘干,过筛,制成大小适宜的干颗粒,加入硬脂酸镁适量,和匀,压片,每片重0.3克。分装备用。

本品为灰棕色药片。

【用法】口服。每次服4~6片,一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收敛、镇痛。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

【附记】引自曹春林《中药制剂汇编》。屡用效佳。

67.胃药片

【组成】延胡索125克,枯矾500克,乌贼骨375克,炼蜜200克。

【制法】片剂。以上四味药,先将延胡索研成细粉,乌贼骨、枯矾二味药共研细粉,分别过100目筛后混合均匀,加炼蜜及冷开水,混合均匀,制成颗粒,干燥,加润滑剂适量,和匀,压片。每片重0.5克。分装备用。

本品为淡黄色药片。

【用法】口服。每次服4~6片,每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涩肠止泻、行气缓痛。

【主治】胃痛,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

【附记】引自曹春林《中药制剂汇编》。屡用效佳。

68.胃溃宁片

【组成】黑豆1000克,海螵蛸750克,枯矾1000克,元胡500克,甘草125克,海盐500克。

【制法】片剂。将海盐、黑豆置锅中,共炒至豆瓣发黄,取出放凉,筛出海盐,黑豆以水煮两次,滤液浓缩成稠膏状,其余四味药共研成细粉,过120目筛,将黑豆稠膏与药粉调成软材,制成颗粒,60℃干燥,压片,每片重0.5克。分装备用。

本品为灰黄色药片。

【用法】口服。每次服2~3片,每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燥湿、理气、止痛。

【主治】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酸过多,胃炎等病症。

【附记】引自《山西药品制剂手册》。屡用效佳。

69.溃疡颗粒散

【组成】侧柏叶(生用)7.5千克,鸡血藤7.5千克,高良姜7.5千克,白及7.5千克,茜草7.5千克,氢氧化铝2500克,硫酸阿托品1克,蔗糖2.5千克。

【制法】片剂。先取高良姜、白及、茜草粉碎过80目筛。余渣与侧柏叶、鸡血藤,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加水8倍量,煎沸1.5小时;第二、三次加水5倍量,各煎沸1小时,合并煎液,浓缩成稠膏状。另取阿托品,加氢氧化铝,依次增法混合,并和上述高良姜等细粉混匀,加入上列稠膏和糖浆(由砂糖加水1000毫升制成)混匀,过12目筛,制成颗粒,干燥,整粒,即得。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9克,每日服2次,用开水冲服。

【功能】行气理血、制酸止痛。

【主治】消化性溃疡。

【附记】引自北京友谊医院《制剂手册》。屡用效佳。

70.安胃片(二)

【组成】延胡索(醋制)63克,白矾(煅)250克,海螵蛸187克(去壳)。

【制法】片剂。按片剂制剂要求制成片剂。每片重0.5克。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5~7片,每日服3~4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理气燥湿、制酸止痛。

【主治】胃脘痛,嗳气吞酸,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胃炎,神经官能症。

【附记】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85年版。本方也可制成冲剂,药用枯矾500克,海螵蛸375克,醋制延胡索125克,蜂蜜200克,糖粉300克。按标准制成冲剂。每次服5克,日服3次,开水冲服。主治同上。效果亦佳。

71.安胃止痛散

【组成】乌贼骨、小茴香各100克,珍珠母150克,肉桂、干姜、花椒各15克,山柰、陈皮、丁香各35克,甘草50克,大黄40克,薄荷脑6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过筛,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5克,每日服3次,温开水冲服。

【功能】理气、制酸、止痛。

【主治】胃痛,胃胀,胃酸过多,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屡用效佳。

72.胃痛灵丸

【组成】鸡蛋壳(炒)80克,五灵脂、元胡各50克,枯矾30克。

【制法】水丸。上药共研细末,过筛,和匀,水泛为丸,如梧桐子大,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3~6克,每日服2次,饭前温开水送服。

【功能】制酸、止痛。

【主治】胃痛,胃酸过多,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屡用效佳。

73.越鞠丸

【组成】香附(醋炙)、川芎、神曲(炒)、苍术(米泔水制)、栀子(姜炒)各60克。

【制法】水丸。上药共研细末,过筛,和匀,水泛为丸,如梧桐子大,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6克,每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行气解郁。

【主治】由气、血、痰、火、湿、食诸郁所致之轻证,可见胸膈痞闷,脘腹胀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吐酸,舌红苔薄黄,脉弦。可用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肝炎,胆囊炎,胃肠神经官能症等。

【附记】引自元代朱丹溪《丹溪心法》。屡用效佳。凡体虚、中寒者勿服。

74.越鞠保和丸

【组成】炒白术120克,山楂80克,陈皮、炒苍术、六神曲、当归、制香附,法半夏各40克,炒枳实60克,黄连、黄芩、木香、栀子、连翘、茯苓、川芎各20克,莱菔子64克。

【制法】水丸。上药共研细末,过筛,和匀,水泛为丸,如梧桐子大,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9克,每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舒气解郁、和胃化滞。

【主治】由气郁不舒,伤及脾胃引起的胸胁痞满,脘腹胀痛,嗳气呃逆,吞酸嘈杂,不思饮食,舌淡苔白脉弦。可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属肝郁气滞者。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屡用效佳。调情志,忌恼怒。

75.舒肝丸

【组成】川楝子150克,白芍120克,元胡、片姜黄、沉香、枳壳、茯苓各100克,木香、砂仁、陈皮各80克,豆蔻仁、厚朴各60克。

【制法】蜜丸。上药共研细来,过筛,和匀,炼蜜为丸,每丸重6克,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2丸,每日服1~2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舒气开胃、止痛。

【主治】由肝气不舒引起的两胁胀痛,胃脘刺痛,呕逆嘈杂,嗳气吞酸,舌淡苔白,脉弦。可用于气滞型溃疡病及胆道功能紊乱,门脉高压症及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调理。

【附记】引自曹春林《中药制剂汇编》(天津方)。屡用效佳。孕妇忌服,忌食生冷食物。

76.复方元胡散

【组成】元胡、乌贼骨各30克,瓦楞子、高良姜、制香附各15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过筛,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5~3克,每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理气、制酸、止痛。

【主治】胃溃疡,胃酸过多症。

【附记】引自程爵棠《点穴疗法治百病》程功文方。屡用效佳。

77.两用膏

【组成】干姜、砂仁、苏梗、延胡索、白及各30克。

【制法】膏药。上药共研极细末,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用时每取此散30克,用米醋适量调和成稀糊状,外敷于双手心劳宫穴和中脘穴上,包扎固定,每日换药1次,10次为1疗程。同时加用本方内服,即取此散,每次服3~6克,每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温中散寒、理气止痛。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脾胃虚寒、肝气犯胃型)。

【附记】引自程爵棠《手部疗法治百病》。屡用有效,久用效佳。

78.二白黄芪膏

【组成】黄芪30克,白术30克,木香20克,瓦楞子20克,桂枝20克,炮姜20克,白及30克。

【制法】膏药。上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用时取药末30克,以生姜汁适量调和成糊状,外敷于双足底涌泉穴和中脘穴上。上盖敷料,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15次为1疗程。

【功能】温中散寒、制酸止痛。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虚寒型)。

【附记】引自程爵棠《足底疗法治百病》笔者经验方。屡用有效,久用效佳。

79.三白溃疡片

【组成】百灵草100克,白术50克,白芍100克,水菖蒲100克,莪术100克,陈皮100克,肉桂100克,两面针150克。

【制法】片剂。取两面针、水菖蒲、莪术加常水浸泡4小时,煎煮三次,每次1.5小时,用白细布过滤,合并滤液浓缩成膏状备用。余药轧为细粉过60目筛,与浸膏拌匀、干燥,粉碎过80目筛,用5%白及浆制成软材,过20目筛,制成颗粒,于60℃干燥,加硬脂酸镁适量,混匀,压片即得。每片重0.45克,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4~6片,每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补虚健脾、散寒止痛。

【主治】低胃酸型溃疡病,慢性胃炎。

【附记】引自《云南省农村中草药制剂规范》(第一集)。屡用效佳。

80.复方溃疡片

【组成】地不容(制)100克,草血竭150克,川楝子150克,重楼100克,大红袍150克,土大黄50克,甘草50克,岩七100克,硬脂酸镁适量。

【制法】片剂。将川楝子、甘草、大红袍常水浸泡4小时,煎煮三次,各煎1.5小时,白布滤过,合并滤液,并浓缩成浸膏状,余药共轧为细粉,过60目筛,与上述浸膏混匀,干燥,粉碎,过80目筛,制成软材,过20目筛制成颗粒,于60℃干燥,加硬脂酸镁,混匀,压片即得。每片重0.45克,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4~6片,每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制酸敛疡、散瘀止痛。

【主治】高胃酸型溃疡病,肥大型胃炎。

【附记】引自《云南省农村中草药制剂规范》(第一集)。屡用效佳。

81.养胃片

【组成】砂仁0.3千克,沉香面0.3千克,朱砂0.2千克,碳酸氢钠18.75千克,淀粉1千克,淀粉浆15%约4400毫升,硬脂酸镁按颗粒重0.5%。

【制法】片剂。取砂仁加少量碳酸氢钠置研船上研细,过80目筛,加其他粉末,混匀,以淀粉浆混匀制粒(14目筛),室温干燥,整粒,加入硬脂酸镁,混匀,压片即得。每片重0.5克,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4~8片,每日服2次或痛时即服。温开水送服。

【功能】舒肝平胃、行气止痛。

【主治】胃溃疡,胃炎,胃痛。

【附记】引自北京友谊医院《制剂手册》。屡用效佳。

82.胃灵片

【组成】甘草粉3份,氢氧化铝粉3份,三角青浸膏粉2份,次碳酸铋2份,碳酸镁2份,广木香1份。

【制法】片剂。将上药共研成粉末,压制成片,每片重0.5克。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5克(3片),每日服3~~4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消炎、制酸、缓痛。

【主治】十二指肠溃疡病。

【附记】引自《人民军医》。屡用效佳,治愈率为73%以上。又处方与制法当中还有两面针1份,从1972年以来都是用七叶莲来代替。

83.胃痛片

【组成】鸡蛋壳(炒)1000克,天花粉15克,川贝母(去心)5克。

【制法】片剂。取上药混合,制成细粉,混匀,用5%淀粉浆适量,制粒,烘干,加硬脂酸镁0.7%,拌匀,压片即得。每片重0.6克。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6~8片,一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止酸、止痛。

【主治】胃疼,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酸过多。

【附记】引自《河南省药品标准》。屡用效佳。

84.加味乌贝及甘散

【组成】三七粉、乌贼骨、川贝母、白及、黄连、甘草各30克,砂仁15克,延胡索、川楝肉、佛手各30克,广木香18克,生白芍45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过筛,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日早、中、晚饭后各服3克(吞服)。连续服用3个月至半年。

【功能】柔肝和胃、调气活血、制酸止痛、止血生肌。

【主治】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病(肝胃不和),胃脘痛,泛酸,呕吐,黑便,呕血等病症。

【加减】亦可据证作适当加减。

【附记】引自程爵棠《秘方求真》袁家玑方。屡用屡验,效果甚佳。

85.生肌止痛散

【组成】参三七、血竭、煅瓦楞子各60克,儿茶、延胡索各150克,生石膏、白及、白芍各300克,川黄连60克,甘草100克,砂仁30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用时取本散适量,用米醋调和成糊状分别敷于中脘、胃俞、大肠俞穴上,上盖敷料,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10次为1疗程。同时配合口服本散,每次服3~6克,每日服2~3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活血祛腐、消炎生肌、制酸解痉、理气止痛。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

【附记】引自程爵棠《穴位贴敷治百病》笔者经验方。多年使用,效果甚佳,有效率达97%以上。

86.附子理中丸

【组成】附子(制)100克,党参200克,白术(炒)150克,干姜100克,甘草100克。

【制法】蜜丸。上药共研细末,过筛,和匀,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日服3次,姜汤或温开水送服。

【功能】温中、健脾。

【主治】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可用于虚寒性溃疡病,阳虚性溃疡性结肠炎,脾虚型肠结核,脾阳虚术后胃肠功能紊乱。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屡用效佳。孕妇慎服。

87.元胡散

【组成】元胡15克,乌赋骨5克,瓦楞子(煅)5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3克,每日服2~3次,温开水送服。

同时配合外敷。每次取5~8克,以生姜汁调和成糊状,敷于神阙、中脘穴上,外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功能】制酸、止痛。

【主治】胃酸过多症。

【附记】引自程爵棠《点穴疗法治百病》。内外并治,效果甚佳。

#artContent h1#artContent p img#artContent table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