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衍道人医话
笔者从2006年听说郑钦安、火神派,后看到刘力红教授写的《思考中医》,都提到这个神奇的门派,不禁心生向往。之后十年,几乎阅尽所有能查到的火神派医书,自己也服用制附片、四逆汤等药物,始终觉得不得其门而入。
直到2016年,结缘火神门师,耳提面命,始将历年所学融会贯通,再验之临床,竟效如桴鼓。后与师兄韦氏梓盛,开办扶阳医学讲堂,大开方便之门,只为传播扶阳中医,让更多的人受惠受益。
自身技艺提升之时,不敢竟忘历代祖师之恩惠。没有历代祖师的智慧传承,怎么会有我们现在的坐享其成呢。所谓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于是,心生欢喜,寻找祖师们的传奇故事,汇集一两册,以饷后学。
三衍道人
郑钦安(1824年-1911年),字钦安,即道光四年生、宣统三年卒,四川邛州人,清末著名伤寒学家,中医扶阳学派鼻祖。他是清代非常著名的中医,宗师级大师。他对《黄帝内经》《周易》《伤寒》等研究非常透彻,特别强调“元阳真气”对于生命和健康的重要作用,治病时强调扶阳,用药时经常大剂量使用干姜、附子、肉桂等辛温药物,常常可以收到奇效,人称“姜附先生”。
其学术上溯《周易》、《内经》,中得《伤寒》心法,下览历代医家著作,故医理医术造诣俱臻上乘。
著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三书传世。
郑钦安于1844年起在成都正式行医,作为“火神派首领”被收录于《邛崃县志》中,享誉川蜀大地,因其医风独特,在治疗阴证疾病上,方法又独树一帜,不拘一格,终成火神派领军人物。下面讲的是郑钦安的传奇故事:少夫人三伏天盖棉被,众名医一筹莫展清末同光年间,郑钦安在成都行医,住在成都东华门街弯弯栅子(现人民东路东鹅市巷口附近)一个小院内。这天,正是三伏之季。一大早,炙热的太阳就明晃晃挂在天上。正午时分,忽然狂风大作,乌云蔽天,暴雨倾盆。不过半个时辰,成都府大街小巷已经有了两三寸的积水。漫天风雨中,一个差官带着四个轿夫抬着一顶蓝呢大轿,顶风冒雨来到郑钦安小院。原来,成都府朱知府新娶了位如花似玉的少夫人。这夫人刚过门没几天,父母走亲戚,半路上被两个醉鬼当街杀害,凶手潜逃已两年多,至今尚未归案。少夫人悲痛欲绝,落下了吐血的毛病,身体越来越虚弱,大热天还要盖棉被。两年来,成都府属十六州、县的知州、县令,纷纷推荐当地名医来为夫人治病,认为是:血热的、阴虚火旺的、血虚的、气血两虚的……各不尽同。结果是愈医愈糟,病情日趋严重,少夫人气息奄奄,医生们急得如热锅蚂蚁,旦夕惊惧、坐立不安。眼见夫人病情越来越重,已连日不能起床,茶饭不思、口不能言。知府当日上午才听人举荐郑钦安,便一刻也不愿等,管它再大风雨,一定要立刻把郑先生请过来,于是派人抬着自己的蓝呢大轿来请。郑钦安素来孤傲,不与官宦来往。不过,他向怀救人之志,于是冒着风雨,一同前去。朱知府穿着家常便服,早已在内花厅相迎。知府陪同郑钦安在少夫人床旁坐下,简略地谈了下病情。边上老妈子拿了一个小枕放在床沿外,帐子里伸出一只白皙细嫩的手臂来。诊脉完毕,知府亲将帐子打起,郑钦安的双眼炯炯发光地直盯着少夫人苍白的面容。正是三伏天,只见她还盖着两床丝棉大被,显得十分怕冷,其舌质淡白、苔腻。诊视完毕,郑钦安写下处方:制附片四两 炮干姜四两 炙甘草二两朱知府自拿着方子召集住在府中众名医商议。这些名医个个瞠目结舌。原来这几味药,都大火热药,加重内血外溢,岂不是帮阎王催命。那朱知府听众人如此之说,却倒也冷静,心想,“我素与郑先生无冤无仇,断不会加害于夫人。这成都府的医生都找遍了,再也无医生可寻。罢罢罢,权且死马当做活马医吧。”傍晚,丫鬟将药煎好,于少夫人灌下。众人心情都格外紧张,焦急地望着床上。屋内静得听不见一点声息,只有檀香送出的阵阵香气。一更过了,少夫人一动不动,一声不吭。二更已过,少夫人依然一动不动,面如白纸。三更时分,少夫人喉咙里响了两声,开口说话了“有稀饭没有?”丫环忙将熬好的红糖稀饭捧上。朱知府亲手相喂。喝完稀饭,少夫人居然坐了起来。晨风送爽,天色大亮!郑钦安妙手回春,少夫人已转危为安。守候一夜的朱知府大喜之余,顾不得梳洗,走到客房,向郑钦安连连拱拱手:“郑老师,高明,高明啊。”次日上午,郑钦安门前,唢呐锣鼓齐鸣,噼噼叭叭火炮响彻四邻街坊,看热闹的人挤满了几条街。知府大管家从轿内下来,身后八个亲兵,高抬着一块黑漆大匾,金光闪闪四个大字——“医宗仲景”。一时城成都府争相传颂着知府大人送匾郑钦安,郑神医真是名不虚传!END……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zydq.1006ss.com/?p=33755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