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跟许家栋老师线上学习《经方本草临床案解》之阳明病(二)
2024
08-07

跟许家栋老师线上学习《经方本草临床案解》之阳明病(二)

大黄

大黄的功效

阳明病《神农本草经》: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道,调中化食,安和五藏,生河西山谷。 

《名医别录》:(将军)大寒,无毒,平胃下气,除痰实,肠间结热,心腹胀满,女子寒血闭胀,小腹痛,诸老血留结,一名黄良,生河西及陇西,二月八月采根,火干。

《本经》中大黄列为下品药,以去邪为主;

大黄味苦,性寒,药势为降,通,泻、,寒,以寒、降为主。

大黄是阳明苦寒法之正药。苦寒法能以寒胜热、苦能降泄,所以最能对治实火实热在里位的病机。

大黄除热是以“推陈致新”为主,“推陈”即是将体内一切有形邪气向体外代谢排出,以使得气机得以通畅,津液得以化生,即为“致新”。

有形邪气包括滞留体内的瘀血、废水、食积等。

瘀血:

在《本经》中可以看到大黄可以“主下瘀血”“血闭”“破癥瘕积聚”,《别录》记载治疗“女子寒血闭胀,小腹痛,诸老血留结”,所以大黄可以去瘀血。临床可见患者在里有腹按刺痛,女性月经血块多,在表可见皮肤突起的硬结,或者伴随红肿热痛。  

废水:

在《本经》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黄又主“通利水谷”、“除痰实”,即大黄本来就有利水的作用。临床可见患者在里有胸腹满实,如腹水,在表也可以表现为肢体的硬肿、溢饮。(需配和解表的法则去使用)

食积:

此外,在《本经》中,大黄可以治疗“留饮宿食” “荡涤肠胃”“调中化食”。《别录》记载,大黄可以治疗“肠间结热,心腹胀满”可见大黄可除“积”。临床可见患者腹满膨隆、压疼、食后容易腹痛或者呕逆。

所以大黄可以去一切有余邪气,即“血”、“饮”、“积”,这样正常有益的津液才会重新敷布、升华,即为《本经》中的“推陈致新”。

大黄的适应症

当病机以里热为主,达到“满”“实”的时候,可以使用大黄。如,病机在里,症候群以腹满膨隆或按之石硬、拒按、大便难为伴随症状,常配伍芒硝、枳壳、厚朴;

若病机里位兼表,而伴有突起的结节,皮肤赤红灼热或按之疼痛,常配伍“辛”味的药达到从里位而攻表的作用,即麻黄、升麻、葛根等去清里热,而除表的结热燥等邪气。 

在里热过剩的基础上,火热燔灼,津血耗伤,导致火热攻冲而上为逆呕逆,下为泄利等症候群出现,在经方中只要以里热病机为主,就可以用大黄去治疗。

如《金匮要略》中的大黄甘草汤,是治疗“食已即吐”,在《外台》中有描述为“又治吐水”,从“吐水”可见,里热蒸腾既可以导致燥、烦、满,又可导致津液从上焦外泄的水证。

我们也可以看到《伤寒论》中的承气方阵是可以治疗下利,如伤寒论第256条“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在《辨可下病脉并治》中,有8条是下利的时候用到大承气汤。

阳明下利与太阴下利鉴别在于:

里热蒸腾导致津液亡失、脱泻而出现下利,以里热为第一层病机,患者会伴有腹满拒按,口干咽燥,和阳明里热所引起的病机层次是递进关系;而太阴的下利会出现脘腹冷、四肢清冷等里虚寒的症候群。

以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并不是所有含有大黄的方子都是“大便难”的症状。

太阴病下利: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353)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354)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370)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372)

阳明病下利

少阴病,下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6)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鞕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7) 

下利,脉迟而滑者,内实也,利未欲止,当下之。宜大承气汤。(8)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9) 

下利不欲食者,以有宿食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11) 

下利,脉反滑,当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气汤。(14) 

汗(一作卧)出讝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者,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愈,宜大柴胡大承气汤。(27) 

下利讝语者,有燥屎也,属小承气汤。(30)

所以在临床上除了患者主观的主诉,根据客观的指征去辨证。比如患者主诉虽然为下利和脱水,但是通过按压患者的腹部,发现患者是腹满膨隆拒按,或者压痛敏感,又伴有手足心热、身灼热、易汗出、汗后不恶寒等,就需要以寒降为主,去治疗里热而迫使津液外泄的下利或脱水。

当病机无“满”、“实”,而以结气“痞”证为主时,亦可使用大黄,如大黄黄连泻心汤,例如:伤寒论第154条“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第164条“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此时大黄需要轻用,并且以麻沸汤渍之,取其气而轻其味。

现在药房中的大黄大部分是实心的,患者服用后容易腹部绞痛等不良反应,经方道地的大黄是马蹄黄,外形近似圆形或者椭圆形,中间是是枯心、色灰黑的,像枯萝卜一样,这种大黄服用后可以泻火泻水,推陈致新,而患者不会出现腹痛等不良反应。

大黄与黄芩的鉴别

大黄、黄芩两者都是苦寒药,对治的是单纯的火热冲逆或兼有血痹的层面;而枳壳是酸寒药,枳壳能理气导滞、清热散结、行水除饮,宣散透表,补益生肌,那么在配伍大黄之后,既加强了泄越水火的力度,同时能除水火结气。

以上学习摘要来自《中医在线》许家栋老师《经方本草临床案解》,所阐述的观点能解疑答惑,比较实用,与同仁分享!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