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感冒】
(1)风寒束表证——治则:辛温解表——可用:“荆防败毒散”。
(2)风热犯表证——治则:辛凉解表——可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3)暑湿伤表证——治则:清暑、祛湿、解表——可用:“新加香薷饮”。
(4)气虚感冒证——治则:益气解表——可用:“参苏饮”。
(5)阴虚感冒证——治则:滋阴解表——可用:“加减葳蕤汤”。
(6)阳虚感冒证——治则:助阳解表——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2、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咳嗽】
(1)风寒袭肺证——治则:疏风散寒、宣肺止咳——可用:“三拗汤”合“止嗽散”。
(2)风热犯肺证——治则:疏风清热、宣肺化痰——可用:“桑菊饮”。
(3)燥热伤肺证——治则:疏风润燥、清肺止咳——可用:“桑杏汤”。
(4)凉燥伤肺证——治则:轻宣凉燥、润肺止咳——可用:“杏苏散”。
(5)痰湿蕴肺证——治则:燥湿化痰、理气止咳——可用:“二陈平胃散”合“三子汤”。
(6)肝火犯肺证——治则:清肝泻火、宁肺止咳——可用:“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
(7)肺阴亏耗证——治则:滋阴润肺、化痰止咳——可用:“沙参麦冬汤”,加减。
3、慢性支气管炎:【喘证】
(1)实证:
(A)风寒犯肺证——治则:宣肺散寒、化痰止咳——可用:“三拗汤”。
(B)风热犯肺证——治则:清热解表、止咳平喘——可用:“麻杏石甘汤”。
(C)痰浊阻肺证——治则:燥湿化痰、降气止咳——可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D)痰热郁肺证——治则:清热化痰、宣肺止咳——可用:“桑白皮汤”。
(E)寒饮伏肺证——治则:温肺化饮、散寒止咳——可用:“小青龙汤”。
(2)虚证:
(A)肺气虚证——治则:—补肺益气、化痰止咳——可用:“补肺汤”。
(B)肺脾气虚证——治则:补肺健脾、止咳化痰——可用:“玉屏风散”合“六君子汤”。
(C)肺肾阴虚证——治则:滋阴补肾、润肺止咳——可用:“沙参麦冬汤”合“六味地黄丸”。
4、支气管哮喘:【哮病】
(1)发作期:
(A)寒哮证————治则: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可用:“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
(B)热哮证————治则: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可用:“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
(C)寒包热哮证——治则: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可用:“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加减。
(D)风痰哮证———治则:祛风宣肺、豁痰利气———可用:“三子养亲汤加味”、“千缗导痰汤”、“黄芩利膈丸”、“定喘汤”。
(2)缓解期:
(A)肺虚证————治则:补肺固卫——可用:“玉屏风散”。
(B)肺脾气虚证——治则:健脾化痰——可用:“六君子汤”。
(C)肾虚证——治则:补肾纳气————可用:“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
(D)虚哮证——治则: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可用:“平喘固本汤”加减。
(E)肺肾两虚哮证——治则:补肺益肾————可用:“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喘症】:
(A)风寒壅肺证——治则:宣肺散寒——可用:“麻黄汤”合“华盖散”。
(B)表寒肺热证——治则:解表清里、化痰平喘——可用:“麻杏石甘汤”。
(C)痰浊阻肺证——治则:祛痰降逆,宣肺平喘——可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D)肺气郁痹证——治则:开郁、降气、平喘———可用:“五磨饮子”加减。
(E)肺气虚耗证——治则:补肺益气、养阴————可用:“生脉散”合“补肺汤”。
(F)肾虚不纳证——治则:补肾纳气——可用:“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
5、肺炎:【肺炎喘嗽】
(1)邪犯肺卫证——治则:疏风清热、宣肺止咳——可用:“三拗汤”、“桑菊饮”。
(2)痰热壅肺证——治则:清热化痰、宽胸止咳——可用:“麻杏石甘汤”合“千金苇茎汤”。
(3)热闭心神证——治则:清热解毒、化痰开窍——可用:“清营汤”。
(4)阴遏阳脱证——治则:益气养阴、回阳固脱——可用:“生脉散”合“四逆汤”。
(5)正虚邪恋证——治则:益气养阴、润肺化痰——可用:“竹叶石膏汤”。
6、肺结核:【肺痨】
(1)肺阴亏虚证——治则:滋阴润肺——可用:“月华丸”。
(2)阴虚火旺证——治则:滋阴降火——可用:“百合固金汤”和“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证——治则:益气养阴——可用:“保真汤”。
(4)阴阳两虚证——治则:滋阴补阳——可用:“补天大造丸”。
肺痈:
初期———治则:疏风散热、清肺化痰——可用:“银翘散”加减。
成痈期——治则: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可用:“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
溃脓期——治则:排脓解毒——可用:“加味桔梗汤”加减。
恢复期——治则:清养补肺——可用:“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
7、心律失常:【心悸】
(1)心神不宁证——治则: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可用:“安神定志丸”。
(2)气血不足证——治则:补气养心、益气安神——可用:“归脾汤”。
(3)阴虚火旺证——治则: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可用:“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
(4)气阴两虚证——治则:益气养阴、养心安神——可用:“生脉散”。
(5)痰火扰心证——治则:清热化痰、宁心安神——可用:“黄连温胆汤”。
(6)心脉痹阻证——治则:活血化瘀、理气通络——可用:“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7)心阳不振证——治则:温补心阳、安神定悸——可用:“参附汤”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8)水饮凌心证——治则: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可用:“苓桂术甘汤”。
8、高血压病:【眩晕】【头痛】
(1)肝阳上亢证——治则:平肝潜阳——可用:“天麻钩藤饮”。
(2)痰湿内盛证——治则:祛痰降浊——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
(3)瘀血内停证——治则:活血化瘀——可用:“血府逐瘀汤”。
(4)肝肾阴虚证——治则:滋补肝肾、平潜肝阳——可用:“杞菊地黄丸”。
(5)肾阳虚衰证——治则:温补肾阳——可用:“济生肾气丸”。
9、冠心病:【胸痹】
(1)心绞痛:
(A)心血瘀阻证——治则:活血化瘀、通脉止痛——可用:“血府逐瘀汤”。
(B)痰浊内阻证——治则:通阳泄浊、豁痰开闭——可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
(C)阴寒凝滞证——治则:辛温通阳、开闭散寒——可用:“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
(D)气虚血瘀证——治则:益气活血、通脉止痛——可用:“补阳还五汤”。
(E)气阴两虚证——治则:益气养阴、活血通络——可用:“生脉散”合“炙甘草汤”,或合:“人参养荣汤”,或合:“百合固金汤”加减。
(F)心肾阴虚证——治则:滋阴益肾、养心安神——可用:“左归丸”。
(G)心肾阳虚证——治则:益气壮阳、温络止痛——可用:“参附汤”合“右归丸”。
(H)气滞心胸证——治则: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可用:“柴胡疏肝散”。
(2)心肌梗塞:
(A)气滞血瘀证——治则: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可用:“血府逐瘀汤”。
(B)寒凝心脉证——治则:散寒止痛、芳香温通——可用:“当归四逆汤”合“苏”合“香丸”。
(C)痰瘀互结证——治则:豁痰活血、理气止痛——可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桃红四物汤”。
(D)气虚血瘀证——治则:益气活血、祛痰止痛——可用:“补阳还五汤”。
(E)气阴两虚证——治则:益气滋阴、通脉止痛——可用:“生脉散”合“左归饮”。
(F)阳虚水泛证——治则:温阳利水、通脉止痛——可用:“真武汤”和“葶苈大枣泻肺汤”。
(G)心阳欲脱证——治则:回阳救逆、益气固托——可用:“参附龙牡汤”。
10、胃炎(慢性):【胃痛】【呕吐】
(1)肝胃不和证——治则:疏肝理气、和胃止痛——可用:“柴胡疏肝散”。
(2)脾胃虚弱证——治则:健脾益气、温中和胃——可用:“四君子汤”。
(3)脾胃湿热证——治则:清利湿热、醒脾化浊——可用:“三仁汤”。
(4)胃阴不足证——治则:养阴益胃、和中止痛——可用:“益胃汤”。
(5)胃络瘀血证——治则:化瘀通络、和胃止痛——可用:“失笑散”和“丹参饮”。
11、消化性溃疡:【胃痛】
(1)肝胃不和证——治则:疏肝理气、健脾和胃——可用:“柴胡疏肝散”合“五磨饮子”。
(2)脾胃虚寒证——治则:温中散寒、健脾和胃——可用:“黄芪建中汤”。
(3)胃阴不足证——治则:健脾养阴、益胃止痛——可用:“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4)肝胃郁热证——治则:清胃泻热、疏肝理气——可用:“化肝煎”合“左金丸”。
(5)胃络瘀阻证——治则:活血化瘀、通络和胃——可用:“活络效灵丹”合“丹参饮”。
12、溃疡性结肠炎:【泄泻】
(1)湿热内蕴证——治则:清热利湿——可用:“白头翁汤”。
(2)脾胃虚弱证——治则:健脾渗湿——可用:“参苓白术散”。
(3)脾肾阳虚证——治则:健脾、温肾、止泻———可用:“四神丸”。
(4)肝郁脾虚证——治则:疏肝健脾——可用:“痛泻药方”。
(5)阴血亏虚证——治则:滋阴养血、清热化湿——可用:“驻车丸”。
(6)气滞血瘀证——治则:化瘀通络——可用:“膈下逐瘀汤”。
13、急性胰腺炎:【腹痛】
(1)肝郁气滞证——治则:疏肝利胆、行气止痛——可用:“小柴胡汤”。
(2)肝胆湿热证——治则:清利肝胆湿热—————可用:“清胰汤”合“龙胆泻肝汤”。
(3)肠胃热结证——治则:通腑泄热、行气止痛——可用:“大承气汤”。
14、细菌性痢疾:【痢疾】
(1)湿热痢——清热利湿、调气行血——可用:“芍药汤”。
(2)疫毒痢——清热解毒、凉血理气——可用:“白头翁汤”。
(3)寒湿痢——散寒除湿、调气和血——可用:“平胃散”。
(4)阴虚痢——养阴清肠——可用:“驻车丸”。
(5)虚寒痢——补虚温中、涩肠固脱——可用:“真人养脏汤”。
(6)休息痢——温中清肠、调气化滞——可用:“四君子汤”和“香莲丸”。
15、病毒性肝炎:【黄疸】【胁痛】
(1)急性黄疸型肝炎:
(A)阳黄证——治则:清热解毒、利湿退黄——可用:“茵陈蒿汤”合“甘露消毒丹”。
(B)阴黄证——治则:健脾和胃、温化寒湿——可用:“茵陈术附汤”。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A)湿阻脾胃证——治则:清热利湿、健脾和胃——可用:“茵陈五苓散”。
(B)肝郁气滞证——治则:疏肝理气——可用:“柴胡疏肝散”。
(3)慢性病毒性肝炎:
(A)湿热中阻证——治则:清利湿热、凉血解毒——可用:“茵陈蒿汤”合“甘露消毒丹”。
(B)肝郁脾虚证——治则:疏肝解郁、健脾和中——可用:“逍遥丸”。
(C)肝肾阴虚证——治则:养血柔肝、滋阴补肾——可用:“一贯煎”。
(D)脾肾阳虚证——治则:健脾益气、温肾扶阳——可用:“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四君子汤”合“肾气丸”)。
(E)淤血阻络证——治则:活血化瘀、散结通络——可用:“膈下逐瘀汤”。
(4)重型肝炎:
(A)毒热炽盛证——治则:清热解毒、凉血救阴——可用:“神犀丹”。
(B)脾肾阳虚、痰湿蒙闭证——治则:健脾温肾、行气利水、化痰开窍——可用:“阴沉四逆汤”合“菖蒲郁金汤”。
(C)气阴两虚、脉络瘀阻证——治则:益气救阴、活血化瘀——可用:“生脉饮”合“桃红四物汤”。
16、急性肾小球肾炎:【水肿】
(1)急性期:
(A)风寒束肺、风水相搏证——治则:疏风散寒、宣肺行水——可用:“麻黄汤”合“五苓散”。
(B)风热犯肺、水邪内停证——治则:疏风清热、宣肺行水——可用:“越婢加术汤”。
(C)热毒内侵、湿热郁结症——清热解毒、利湿退黄——可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D)脾肾亏虚、水气泛溢证——治则:健脾渗湿、通阳利水——可用:“五皮饮”合“五苓散”。
(E)肺肾不足、水湿停滞证——治则:益气扶正、利水消肿——可用:“防已黄芪汤”。
(2)恢复期:
(A)脾气虚弱证——治则:——健脾益气——可用:“参苓白术散”。
(B)肺肾气阴两虚证——治则:补肺肾、益气阴——可用:“参芪地黄汤”。
17、慢性肾小球肾炎:【水肿】
(1)本证:
(A)脾肾气虚证——治则:补气、健脾、益肾——可用:“异功散”。
(B)肺肾气虚证——治则:补益肺肾——可用:“玉屏风散”合“金匮肾气丸”。
(C)脾肾阳虚证——治则:温补脾肾——可用:“附子理中丸”、“济生肾气丸”。
(D)肝肾阴虚证——治则:滋养肝肾——可用:“杞菊地黄丸”。
(E)气阴两虚证——治则:益气养阴——可用:“参芪地黄汤”。
(2)标证:
(A)水湿证——治则:利水消肿——可用:“五苓散”合“五皮饮”。
(B)湿热证——治则:清热利湿——可用:“三仁汤”。
(C)血瘀证——治则:活血化瘀——可用:“血府逐瘀汤”。
(D)湿浊证——治则:健脾、化湿、泻浊——可用:“胃苓汤”。
18、肾病综合症:【水肿】
(1)风水相搏证——治则:疏风解表、宣肺利水——可用:“越婢加术汤”。
(2)湿毒浸淫证——治则:宣肺解毒、利湿消肿——可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3)水湿浸渍证——治则:健脾化湿、通阳利水——可用:“五皮饮”合“胃苓汤”。
(4)湿热内蕴证——治则:清热利湿、利水消肿——可用:“疏凿饮子”。
(5)脾虚湿困证——治则:温运脾阳、利水消肿——可用:“实脾饮”。
(6)肾阳衰微证——治则:温肾助阳、化气行水——可用:“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7)肾阴亏虚证——治则:滋补肾阴、兼利水湿——可用:“左归丸”。
19、尿路感染:【淋证】
(1)膀胱湿热证——治则:清利湿热、通淋——可用:“八正散”。
(2)肝胆郁热证——治则:疏肝理气、清热通淋——可用:“丹栀逍遥散”合“石韦散”。
(3)脾肾亏虚、湿热屡犯证——治则:健脾补肾——可用:“无比山药丸”。
(4)肾阴不足、湿热留恋证——治则:滋阴益肾、清热通淋——可用:“知柏地黄丸”。
20、缺铁性贫血:【虚劳】
(1)脾胃虚弱证——治则:健脾和胃、益气养血——可用:“香砂六君子汤”合“当归补血汤”。
(2)心脾两虚证——治则:益气补血、养心安神——可用:“归脾汤”、“八珍汤”。
(3)脾肾阳虚证——治则:温补脾肾——可用:“八珍汤”合“无比山药丸”。
(4)虫积证——治则:——杀虫消积、补益气血——可用:“化虫丸”合“八珍汤”。
21、再生障碍性贫血:【虚劳】
(1)肾阴虚证——治则:——滋阴补肾、益气养血——可用:“左归丸”合“当归补血汤”。
(2)肾阳亏虚证——治则:—补肾助阳、益气养血——可用:“右归丸”合“当归补血汤”。
(3)肾阴阳两虚证——治则:滋阴助阳、益气补血——可用:“左归丸”、“右归丸”合“当归补血汤”。
(4)肾虚血瘀证——治则:—补肾活血——可用:“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合“桃红四物汤”。
(5)气血两虚证——治则:—补益气血——可用:“八珍汤”。
(6)热毒壅盛证——治则:—清热凉血、解毒养阴——可用:“清瘟败毒饮”。
22、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证】
(1)血热妄行证——治则:清热凉血——可用:“犀角地黄汤”。
(2)阴虚火旺证——治则:滋阴降火、清热止血——可用:“茜根散、玉女煎”。
(3)气不摄血证——治则:益气摄血、健脾养血——可用:“归脾汤”。
(4)瘀血内阻证——治则:活血、化瘀、止血——可用:“桃红四物汤”。
23、糖尿病:【消渴】
(1)无症状期:——滋养肾阴——可用:“麦味地黄汤”。
(2)症状期:
(A)阴虚燥热证:
①、上消:(肺热伤津证)——清热润肺、生津止渴——可用:“消渴方”。
②、中消:(胃热炽盛证)——清胃泻火、养阴增液——可用:“玉女煎”。
③、下消:(肾阴亏虚证)——滋阴固肾——可用:“六味地黄丸”。
(B)气阴两虚证——治则:益气健脾、生津止渴——可用:“七味白术散”。
(C)阴阳两虚证——治则:滋阴温阳、补肾固摄——可用:“金匮肾气丸”。
(D)痰瘀互结证——治则:活血、化瘀、祛痰——可用:“平胃散”合“桃红四物汤”。
(E)脉络瘀阻证——治则:活血通络——可用:“血府逐瘀汤”。
(3)并发症:
(A)疮痈——清热解毒———可用:“五味消毒饮”合“黄芪六一散”。
(B)白内障、雀目、耳聋——滋补肝肾、益精养血——可用:“杞菊地黄丸、羊肝汤、磁朱丸”。
24、类风湿性关节炎:【痹证】
(1)活动期:
(A)湿热痹阻证——治则:清热利湿、祛风通络——可用:“四妙丸”。
(B)阴虚内热证——治则:养阴清热、祛风通络——可用:“丁氏清络饮”。
(C)寒热错杂症——祛风散寒、清热化湿——可用:“桂枝芍药知母汤”。
(2)缓解期:
(A)痰瘀互结、经脉痹阻证——治则:活血化瘀、祛痰通络——可用:“身痛逐瘀汤”合“指迷茯苓丸”。
(B)肝肾亏虚、邪痹筋骨证——治则:益肝肾、补气血、祛风湿、通经络——可用:“独活寄生汤”。
25、脑梗死:【中风】
(1)肝阳暴脱——平肝潜阳、活血通络——可用:“天麻钩藤饮”。
(2)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治则:祛风化痰通络——可用:“真方白丸子”,加减。
(3)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治则:通腑泄热、化痰理气——可用:“星蒌承气汤”,加减。
(4)气虚血瘀证——治则:益气养血,化瘀通络——可用:“补阳还五汤”,加减。
(5)阴虚风动证——治则:滋阴潜阳,镇肝息风——可用:“镇肝息风汤”,加减。
(6)脉络空虚、风邪入中证——治则:祛风通络、养血和营——可用:“大秦艽汤”,加减。
(7)痰热内闭清窍证——治则:———清热化痰、醒神开窍——首先灌服(或鼻饲)“至宝丹”、“安宫牛黄丸”,以辛凉开窍,继以:“羚羊角汤”,加减。
(8)痰湿壅闭心神证——治则:———辛温开窍、豁痰熄风——急用“苏合香丸”灌服,继用:“涤痰汤”,加减。
(9)元气败脱、心神涣散证——治则:益气回阳、救阴固脱——立即用大剂量的“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减。
26、脑出血:(参见脑血栓形成)。
27、癫痫狂:
癫证:
痰气郁结证——治则:理气解郁、化痰醒神——可用:“逍遥散”合“顺气导痰丸(汤)”。
心脾两虚证——治则:健脾益气、养心安神——可用:“养心汤”合“越鞠丸”。
痰火扰神证——治则:镇心涤痰、清肝泻火——可用:“生铁落饮”。
狂证:
火盛阴伤证——治则:育阴潜阳、交通心肾——可用:“二阴煎”合“琥珀养心丹”。
痰热瘀结证——治则:豁痰化瘀、调畅气血——可用:“癫狂梦醒汤”。
痰火扰神证——治则:清心泻火、涤痰醒神——可用:“生铁落饮”。
痫病:
风痰闭阻证——治则:涤痰熄风、开窍定痫——可用:“定痫丸”。
痰火扰神证——治则:清热泻火、化痰开窍——可用:“龙胆泻肝汤”合“涤痰丸”。
瘀阻脑络证——治则:活血化瘀、息风通络——可用:“通窍活血汤”。
心脾两虚证——治则:补益气血、健脾宁心——可用:“六君子汤”合“归脾汤”。
心肾亏虚证——治则:补益心肾、潜阳安神——可用:“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
脾虚痰湿证——治则:健脾和胃、化痰息风——可用:“醒脾汤”,加减。
痰热内扰证——治则:清热化痰、息风定痫——可用:“黄连温胆汤”,加减。
肝肾阴虚证——治则:补益肝肾、育阴息风——可用:“左归丸”,加减。
28、有机磷杀虫药中毒:【中毒】(中医没方)。
29、不寐:
(1)肝火扰心证——治则:疏肝泻火、镇心安神——可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2)痰热扰心证——治则:清化痰热、和中安神——可用:“黄连温胆汤”,加减。
(3)心脾两虚证——治则: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可用:“归脾汤”,加减。
(4)心肾不交证——治则:滋阴降火、清心安神——可用:“六味地黄汤”合“黄连阿胶汤”,或合:“交泰丸”。
(5)心胆气虚证——治则: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可用:“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加减。
(6)心火炽盛证——治则:清心泻火、宁心安神——可用:“朱砂安神丸”,加减。
30、便秘:
(1)实秘:
(A)热秘——泄热润肠——可用:“麻子仁丸”,加减。
(B)气秘——顺气导滞——可用:“六磨汤”,加减。
(C)冷秘——温里散寒,导滞通便——可用:“大黄附子汤”,加减。
(2)虚秘:
(A)气虚证——治则:益气润肠——可用:“补中益气汤”、“黄芪汤”,加减。
(B)血虚证——治则:养血润澡——可用:“润肠丸”,加减。
(C)阴虚证——治则:滋阴通便——可用:“增液汤”,加减。
(D)阳虚证——治则:温阳润肠——可用:“济川煎”,加减。
31、黄疸:
(1)阳黄:
(A)湿热兼表证——治则:可用:“甘露消毒丹”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B)湿重于热证——治则:可用:“茵陈四苓散”。
(C)热重于湿证——治则:可用:“茵陈蒿汤”。
(D)胆经郁热证——治则:清泄胆热——可用:“清胆汤”。
(E)热毒炽盛证——治则:清热解毒——可用:“茵陈蒿汤”合“清瘟败毒饮”。
(2)阴黄:
(A)寒湿困脾证——治则:温中散寒,健脾渗湿——可用:“茵陈术附汤”。
(B)瘀滞肝脾证——治则:化瘀疏肝——可用:“膈下逐瘀汤”。
(C)脾虚营亏证——治则:健脾益气——可用:“归脾汤”。
32、头痛:
(1)风寒头痛证——治则:疏风散寒——可用:“川芎茶调散”,加减。
(2)风热头痛证——治则:祛风清热——可用:“芎芷石膏汤”,加减。
(3)风湿头痛证——治则:祛风胜湿——可用:“羌活胜湿汤”,加减。
(4)肝阳头痛证——治则:平肝潜阳——可用:“天麻钩藤饮”,加减。
(5)肾虚头痛证——治则:补肾填精——可用:“大补元煎”,加减。
(6)血虚头痛证——治则:养血滋阴——可用:“加味四物汤”,加减。
(7)痰浊头痛证——治则:化瘀降逆——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8)瘀血头痛证——治则:化瘀通窍——可用:“通窍活血汤”,加减。
33、郁证:
(1)肝气郁结证——治则:疏肝解郁、理气和中——可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2)气郁化火证——治则:疏肝解郁、清肝泻火——可用:“丹栀逍遥散”,加减。
(3)痰气郁结证——治则: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可用:“半夏厚朴汤”,加减。
(4)忧郁伤神证——治则:甘润缓急、养心安神——可用:“甘草大枣汤”,加减。
(6)心脾两虚证——治则:健脾养心、补益气血——可用:“肝脾汤”,加减。
(6)心肾阴虚证——治则:滋养心肾、养心安神——可用:“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加减。
34、血证:
(1)鼻衄:
(A)风热伤肺证——治则:清肺泄热、凉血止血——可用:“桑菊饮”,加减。
(B)肝火上炎证——治则:清肝泻火、凉血止血——可用:“栀子清肝汤”,加减。
(C)胃热炽盛证——治则:清胃泻火、凉血止血——可用:“玉女煎”,加减。
(D)气血亏虚证——治则:益气摄血——可用:“归脾汤”,加减。
(2)齿衄:
(A)胃火炽盛证——治则:清胃泻火、凉血止血——可用:“清胃散”合“泻心汤”,加减。
(B)阴虚火旺证——治则:滋阴降火、凉血止血——可用:“知柏地黄丸”合“茜根散”,加减。
(3)咯血:
(A)燥热犯肺证——治则:清热润肺、宁络止血——可用:“桑杏汤”,加减。
(B)阴虚肺热证——治则:滋阴润肺、凉血止血——可用:“百”合“固金汤”,加减。
(C)肝火犯肺证——治则:清肝泻肺、凉血止血——可用:“泻白散”合“黛蛤散”,加减。
(4)吐血:
(A)胃中积热证——治则:清胃泄热、凉血止血——可用:“泻心汤”合“十灰散”,加减。
(B)气虚血溢证——治则:益气摄血——可用:“归脾汤”,加减。
(C)肝火犯胃证——治则:泻肝清胃、凉血止血——可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5)便血:
(A)肠道湿热证——治则:清热化湿、凉血止血——可用:“地榆散”合“槐角丸”,加减。
(B)脾胃虚寒证——治则:温阳健脾、养血止血——可用:“黄土汤”,加减。
(6)尿血:
(A)下焦热盛证——治则:清热泄火、凉血止血——可用:“小蓟饮子”,加减。
(B)脾不统血证——治则:补脾益气、生血————可用:“归脾汤”,加减。
(C)肾虚火旺证——治则:滋阴降火、凉血止血——可用:“知柏地黄丸”,加减。
(D)肾气不固证——治则:补益肾气、固摄止血——可用:“无比山药丸”,加减。
(7)紫斑:
(A)血热妄行证——治则: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可用:“犀角地黄汤”,加减。
(B)气不摄血证——治则:补气摄血——可用:“归脾汤”,加减。
(C)阴虚火旺证——治则:滋阴降火、宁络止血——可用:“茜根散”,加减。
35、内伤发热:
(1)阴虚发热证——治则:滋阴清热——可用:“清骨散”,加减。
(2)血虚发热证——治则:益气养血——可用:“归脾汤”,加减。
(3)气虚发热证——治则:益气健脾、甘温除热——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4)阳虚发热证——治则:温补阳气、引火归原——可用:“金匮肾气丸”,加减。
(5)气郁发热证——治则:疏肝理气、解郁泄热——可用:“丹栀逍遥散”,加减。
(6)痰湿郁热证——治则:燥湿化痰、清热和中——可用:“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加减。
(7)血瘀发热证——治则:活血化瘀——可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36、急性阑尾炎:【肠痈】
(1)瘀滞证——治则:行气活血、通腑泄热——可用:“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加减。
(2)湿热证——治则:通腑泄热、利湿解毒——可用:“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加:“败酱草、白花蛇舌草、蒲公英”。
(3)热毒证——治则:通腑排毒、养阴清热——可用:“大黄牡丹汤”合“透脓散”,加减。
37、急性胆道感染:【黄疸】
(1)蕴热证(肝胆蕴热)——疏肝清热、通下利胆——可用:“金铃子散”合“大柴胡汤”,加减。
(2)湿热证(肝胆湿热)——清胆利湿、通气通腑——可用:“茵陈蒿汤”合“大柴胡汤”,加减。
(3)热毒证(肝胆脓毒)——泻火解毒、通腑救逆——可用:“黄连解毒汤”合“茵陈蒿汤”,加减。
38、乳腺囊性增生病:【乳癖】
(1)肝郁气滞证——治则:疏肝理气、散结止痛——可用:“逍遥散”,加减。
(2)痰瘀凝结证——治则:活血化瘀、软坚祛痰——可用:“失笑散”合“开郁散”,加减。
(3)气滞血瘀证——治则:行气活血、散瘀止痛——可用:“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加减。
(4)冲任失调证——治则:调理冲任、温阳化痰、活血散结——可用:“二仙汤”,加减。
39、前列腺增生症:【癃闭】
(1)湿热下注证——治则:清热利湿、通闭利尿——可用:“八正散”,加减。
(2)气滞血瘀证——治则:行气活血、通窍利尿——可用:“沉香散”,加减。
(3)脾肾气虚证——治则:健脾温肾、益气利尿——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4)肾阳衰微证——治则:温补肾阳、行气化水——可用:“济生肾气丸”,加减。
(5)肾阴亏虚证——治则:滋补肾阴、清利小便——可用:“知柏地黄丸”,加减。
40、盆腔炎:
(1)急性盆腔炎:
(A)热毒壅盛———清热解毒、化瘀止疼——可用:“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皮汤”。
(B)湿热蕴结证——治则:清热利湿、活血消痈——可用:“仙方活命饮”。
(2)慢性盆腔炎:
(A)湿热壅阻证——治则:清热利湿、祛瘀散结——可用:“银甲丸”。
(B)寒湿凝滞证——治则:温经散寒、活血化瘀——可用:“少腹逐瘀汤”。
(C)气滞血瘀证——治则:理气活血、销徽散结——可用:“膈下逐淤汤”。
(D)气虚血瘀证——治则:益气健脾、化瘀散结——可用:“理冲汤”。
41、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崩漏】
(1)无排卵型供血:
(A)血热:
①、虚热证——治则:滋阴清热、止血调经——可用:“保阴煎”合“生脉散”。
②、实热证——治则:清热凉血、止血调经——可用:“清热固经汤”。
(B)肾虚:
①、偏肾阳虚证——治则:温肾固冲、止血调经——可用:“右归丸”。
②、偏肾阴虚证——治则:滋肾养阴、调经止血——可用:“右归丸”合“二至丸”。
(C)脾虚——可用:“补气摄血、固冲调经——可用:“固本止崩汤”合“举元煎”。
(D)血瘀——可用:“活血化瘀、止血调经——可用:“四物汤”合“失笑散”。
(2)排卵型供血(月经失调):
(A)子宫内膜修复延长(卵泡期出血):
①、气虚证————治则:补气摄血、调经固冲——可用:“举元煎”。
②、虚热证————治则:滋阴清热、调经止血——可用:“两地汤”。
③、湿热蕴结证——治则:清热利湿、止血调经——可用:“固经丸”。
④、血瘀证————治则:活血化瘀、调经止血——可用:“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
(B)黄体功能不足:
①、脾气虚弱证——治则:健脾益气、固冲调经——可用:“补中益气汤”。
②、肾气不固证——治则:补肾调冲——可用:“归肾丸”。
③、阳盛血热证——治则:清热凉血、止血调经——可用:“清经散”。
④、肝郁血热证——治则:疏肝解郁、清热调经——可用:“丹栀逍遥散”。
⑤、阴虚血热证——治则:滋阴清热、凉血固冲——可用:“两地汤”合“二至丸”。
(C)黄体萎缩不全:
①、脾虚气弱证——治则:健脾益气、调经止血——可用:“归脾汤”。
②、湿热蕴结证——治则:清热利湿、调经止血——可用:“四妙丸”。
③、气滞血瘀证——治则:活血化瘀、调经止血——可用:“血府逐瘀汤”。
(D)排卵期出血(月经间期出血):
①、肾阴虚证———治则:滋味养阴、清热凉血、止血——可用:“两地汤”合“二至丸”。
②、肾阳虚证———治则:补肾助阳、益气止血——可用:“健固汤”。
③、湿热证————治则:清热利湿、调经止血——可用:“清肝止淋汤”。
④、肝郁气滞证——治则:疏肝清热、化瘀止血——可用:“丹栀逍遥散”。
42、围绝经期综合症:【绝经前后诸证】
(1)肾阴虚型————治则:滋肾养阴、佐以潜阳——可用:“左归饮”。
(2)肾阳虚型————治则:温肾扶阳——可用:“右归丸”。
(3)肾阴阳两虚型——治则:益阴扶阳——可用:“二仙汤”合“二至丸”。
经断复来:
脾虚肝郁型——治则:健脾调肝、安冲止血——可用:“安老汤”。
肾阴虚型———治则:滋阴清热、安冲止血——可用:“知柏地黄汤”。
湿热下注型——治则:清热利湿、止血凉血——可用:“易黄汤”。
湿毒瘀结型——治则:利湿解毒、化瘀散结——可用:“萆薢渗湿汤”合“桂枝茯苓丸”。
带下过多:
脾虚型————治则:益气健脾、疏肝解郁、化湿止带——可用:“完带汤”。
肾阳虚型———治则:温肾助阳、固经止带——可用:“内补丸”。
阴虚夹湿型——治则:滋肾益阴、清热利湿——可用:“知柏地黄汤”。
湿热下注型——治则:清热、利湿、止带———可用:“止带方”、“妇科千金胶囊康妇炎胶囊”。
热毒蕴结型——治则:清热解毒、消散瘀结——可用:“五味消毒饮”。
妊娠恶阻:
脾胃虚弱型——治则:健脾和胃,降逆止呕——可用:“香砂六君子(丸)汤”,或:“小半夏加茯苓汤”。
肝胃不和型——治则:清肝和胃,降逆止呕——可用:“橘皮竹茹汤”,或:“加味温胆汤”。
气阴两虚型——治则:益气养阴,和胃止呕——可用:“生脉散”合“增液汤”。
胎漏、胎动不安:
肾虚型————治则:补肾健脾、益气安胎——可用:“寿胎丸”。
血热型————治则:清热凉血、养血安胎——可用:“保阴煎”、“当归散”。
气血虚弱型——治则:补气养血、固肾安胎——可用:“胎元饮”。
血瘀型————治则:活血消症、补肾安胎——可用:“桂枝茯苓丸”、“寿胎丸”。
子肿:
脾虚——治则:健脾行气——可用:“白术散”。
肾虚——治则:化气行水——可用:“真武汤”。
气滞——治则:理气行滞、健脾化湿——可用:“天仙藤散”。
43、子宫内膜异位症:
【痛经】
(1)气滞血瘀证——治则:理气活血、化瘀止疼——可用:“膈下逐淤汤”。
(2)寒凝血瘀证——治则:温经散寒、活血化瘀——可用:“少腹逐瘀汤”。
(3)湿热郁结证——治则:清热利湿、活血祛瘀——可用:“清热调血汤”。
(4)痰瘀互结证——治则:化痰散结、活血逐瘀——可用:“丹溪痰湿方”合“桃红四物汤”。
(5)气虚血瘀证——治则:益气化瘀、温经散寒——可用:“膈下逐瘀汤”、“补阳还五汤”。
(6)肾虚血瘀证——治则:益经调血、活血祛瘀——可用:“归肾丸”合“桃红四物汤”。
(7)气血虚弱证——治则:益气补血、活血止疼——可用:“八珍益母汤”。
(8)肝肾亏虚证——治则:补益肝肾、活血化瘀——可用:“调肝汤”、“益肾调经汤”。
47、小儿肺炎:【肺炎喘嗽】
(1)常证:
(A)风寒闭肺证——治则:辛温散寒、化痰止疼——可用:“华盖散”。
(B)风热闭肺证——治则:心凉宣肺、清热化痰——可用:“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
(C)痰热闭肺证——治则:清热涤痰、开肺定喘——可用:“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D)毒热闭肺证——治则:清热解毒、泻肺开闭——可用:“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
(E)阴虚肺热证——治则:养阴清肺、润肺止咳——可用:“沙参麦冬汤”。
(F)肺脾气虚证——治则:补肺健脾、益气化痰——可用:“人参五味子汤”。
(2)变证:
(A)心阳虚脱证——治则:温补心阳、救逆固脱——可用:“参附龙牡救逆汤”。
(B)邪陷厥阴证——治则:平肝熄风、清心开窍——可用:“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
48、小儿腹泻:
(1)常证:
(A)湿热泻证——治则:—清肠解热、化湿止泻——可用:“葛根黄芩黄连汤”。
(B)风寒泻证——治则:—疏风散寒、化湿和中——可用:“藿香正气散”。
(C)伤食泻证——治则:—运脾和胃、消食化滞——可用:“保和丸”。
(D)脾虚泻证——治则:—健脾益气、助运止泻——可用:“参芩白术散”。
(E)脾肾阳虚证——治则:温补脾胃、固涩止泻——可用:“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
(2)变证:
(A)气阴两伤证——治则:健脾益气、酸甘敛阴——可用:“人参乌梅汤”。
(B)阴竭阳脱证——治则:挽阴回阳、救逆固脱——可用:“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
49、流行性腮腺炎:
(1)常证:
(A)温度在表证——治则:疏风清热、散结消肿——可用:“柴胡葛根汤”。
(B)热毒蕴结证——治则:清热解毒、软坚散结——可用:“普济消毒饮”。
(2)变证:
(A)邪陷心肝证——治则:清热解毒、熄风开窍——可用:“清瘟败毒散”。
(B)毒窜睾腹证——治则:清肝泻火、活血止痛——可用:“龙胆泻肝汤”。
50、颈椎病:
(1)风寒湿阻证——治则:祛风除湿、温经通络——可用:“羌活胜湿汤”。
(2)气滞血瘀证——治则:行气活血、化瘀通络——可用:“活血舒筋汤”。
(3)痰湿阻络证——治则:除湿化痰、益痹通络——可用:“天麻钩藤汤”。
(4)肝肾不足证——治则:补益肝肾、活血通络——可用:“六味地黄丸”。
(5)气血亏虚证——治则:益气养血、活血通络——可用:“黄芪桂枝五物汤”。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zydq.1006ss.com/?p=38259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