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伤寒论第201条
2024
07-12

伤寒论第201条

伤寒论条文各家讲解

第201条:

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浮为在经,紧者里实。脉浮而紧者,表热里实也,必潮热,发作有时。若脉但浮而不紧者,止是表热也,必盗汗出。盗汗者,睡而汗出也。阳明病里热者自汗,表热者盗汗。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

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浮而紧与前同,故申言必潮热。但浮则阳盛,阳盛则阴虚,阴虚,所以盗汗出也

喻嘉言《尚论篇》

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阳明脉之浮紧,即太阳寒伤营之脉也;单浮,即太阳风伤卫之脉也。但传至阳明,仲景不欲以营卫辨症,而姑变其文耳。至于太阳症,有未罢各条,虽悉尚恐未明,再举潮热及盗汗,阳明之必至者辨之,确然无疑矣。从前注解,皆是断章取义,而不会其大意,不知脉紧与潮热,脉浮与盗汗,非的对之症也,不过藉以辨阳明八九,太阳一二之候耳。至谓浮为阳盛,阳盛则阴虚,阴虚则盗汗出,节外生枝,几于说梦矣。

张志聪《伤寒论集注》

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此言阳明津液不和于内外,而为潮热、盗汗也。阳明病,脉浮而紧者,阳明之邪内干太阴湿土为病,必潮热而发作有时。脉但浮者,阳气外浮,不干太阴,故必盗汗出。盗汗者,睡中汗觉,阳气不固,而阴液外注也。夫潮热、盗汗,则津液漏泄而不和于内外矣。金氏曰∶’无病之人,虽日有潮而不觉,病则随潮外现矣。’

张锡驹《伤寒论直解》

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注】此三节,论阳明主里复外和于表气,内通于经脉,复还于胃中也。浮为表虚;紧为里实;潮热者,有时而作,如潮之有信也。阳明病脉浮而紧者,表邪入里,阳明里实,故必潮热,发作有时也;若但浮而不紧者,此阳明表虚也,人卧则血归于肝,表阳虚于外,阴血归于内,两不相顾,故睡中汗出,如盗贼乘人之不觉而窃去也。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太阳脉紧,为寒在表;阳明脉紧,为实在里。里实则潮热,发作有时也。若脉但浮而不紧者,为里未实而经有热,经热则盗汗出,盖杂病盗汗,为热在脏;外感盗汗,为邪在经。

《易简方》用防风治盗汗不止,此之谓也。

柯琴《伤寒来苏集》

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上条脉证与太阳相同,此条脉证与太阳相殊。此阳明半表半里之脉证,麻、桂下咽,阳盛则毙耳。故善诊者,必据证辨脉,勿据脉谈证。全注解见本篇之前。

吴谦《医宗金鉴》

   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按】

  自汗是阳明证,盗汗是少阳证,盗汗当是自汗,文义始属。

  【注】

  阳明病在经,脉当浮长,入府,脉当实大。今脉浮而紧,潮热有时者,是阳明病而见太阳伤寒脉也,则知是从伤寒传来。太阳伤寒之邪未罢,必无汗,故虽见阳明潮热发作有时之证,仍当从太阳阳明伤寒治之,宜麻黄加葛根汤汗之。若见潮热发作有时之证,而脉但浮不紧,是阳明病而见太阳中风脉也,则知是从中风传来。太阳中风之邪未罢,必自汗出,当从太阳阳明中风治之,宜桂枝加葛根汤解之。

  【集注】

  沈明宗曰:此阳明证而见太阳脉也。脉浮而紧,太阳表寒未罢之脉,潮热发作有时,则阳明里证已具,但浮者,太阳风伤卫脉,故必汗出也。

陈修园《伤寒论浅注》

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注】阳明原主里病,今诊其脉浮而紧者,仍见太阳表实无汗之脉。阳明被太阳之寒邪外束,则阳气不能宣发而为热,故必乘其所旺申酉时而潮热,如潮水之发作有定时。若脉但浮而不紧者,是见太阳表虚自汗之脉。阳明被太阳之风邪外涣,则阳气尽浮于表,及卧而阴血归肝之顷两不相顾,必为浮阳盗去而汗出。

[述]此三节,言阳明主里,复外合于表气,内通于经脉、复还于胃中也。

陈伯坛《读过伤寒论》

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上文一路立证不立方,医者其跃跃欲试乎?彼不过亟于驱邪耳。亦知其邪有不攻而自破乎?再立阳明三证,历指无形之去路,如明入暗出者然,恐入贼过而后兴兵也。书阳明病,指全个太阳病印入阳明,全个阳明病影出太阳,即上言本太阳病属阳明,病情无甚变迁也。稍为异样者,太阳之阳浮,浮于阳明,阳明之阳浮,略沉于太阳。故太阳脉紧,浮紧在言外,阳明脉大,浮大在言外。若分言之曰浮而紧,在太阳得之为入里之渐,在阳明得之为出表之渐,一脉可作两面观,虽谓阳明病即太阳病可也。究以何方为病所耶?吾谓余邪夹在两阳合明之缝中,为阳明所阖,固不能入阳明署之里,亦不能出太阳署之

表,非两阳合病,乃病合两阳也。曰必潮热,合明变为合热,潮热是阳明为政,非太阳为政。特阳明以热争时则作,未以热争时则休,发作之时多,阳明病才还诸太阳耳。阳明潮热不胜书,往往热愈潮而邪愈实,独合明之热,未始无威,余邪毕竟畏阳明而不敢与并,而并于太阳。果紧脉去而脉但浮者,浮为在外,乃太阳脉象,余邪显为潮热所不容,所急需者汗而已,汗之可乎。本证无’汗出’二字,其汗未至,无汗解之余地,

桂枝不中与;两阳交迫,无发汗之余地,麻黄更不中与也。纵邪寻去路,敢公然冲出重阳乎?必俟夜寐行阴之候,偷关而出。盗其汗以偕行,其解病差为诡秘耳。上文脉紧则得汗,水汗共并其汗易;本条脉浮则盗汗,两阳共并其汗难。勿认盗汗为表未解,里未和也。上文汗下,犹得以驱邪为藉口,若邪已去而不知,则毫厘千里矣。

曹颖甫《伤寒发微》

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此节以近似之脉,示人以虚实之辨也。阳明之脉,滑大为正,而浮紧者少;滑大而实者为正,但浮者则尤少。此太阳阳明合病之脉证也。夫寒邪初犯太阳,则其脉浮紧,此时营气方盛,足以拒外邪而不纳,故浮而见紧,即可为营血未衰之证。故同一太阳阳明合病,正有水不胜谷气,一见紧脉,即奄然发热,濈然汗出而解者,以浮紧为营气出表之脉故也。夫营气强而脉紧,虽不能汗出而解,必有潮热,而发作必在日晡所足太阴脾当旺之时。所以然者,以脾主肌肉,当旺时而腠理始开也。至如但浮而不紧,则营气弱矣。营气弱者,不能作潮热,故当卧寐之时,营气适行于阳,即为盗汗。潮热者,桂枝汤主之,此卫不与营和,先其时发汗之例也。盗汗者,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此《金匮·虚劳篇》治亡血、失精之例也。

恽铁樵《伤寒论辑义按》

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玉函》《千金翼》作“其热必潮”。

钱璜云:邪在太阳,以浮紧为寒,浮缓为风;在阳明,则紧为在里,浮为在表。脉浮而紧者,言浮而且紧也,谓邪虽在经,大半已入于里也。邪入于里,必发潮热,其发作有时者,阳明气旺于申酉,故日晡时潮热也。潮热则已成可下之证矣。若但脉浮者,风邪全未入里,其在经之邪未解,必盗汗出,犹未可下也。阳明本多汗多眠,故有盗汗,然不必阳明始有盗汗,如《太阳上篇》,脉浮而动数,因自汗出之中风,即有盗汗。盖由目瞑则卫气内入,皮肤不阖,则盗汗出矣。此示人当以脉证辨认表里,未可因潮热而轻用下法也。

张锡驹:睡中汗出,如盗贼乘人之不觉而窃去也。

丹波元简云:按,《补亡论》:与柴胡桂枝汤。汪氏及《金鉴》云:桂枝加葛根汤。《补亡论》为是。又云:按,程氏云:脉浮而紧者,缘里伏阴寒,系阳于外故也。阴盛阳不敢争,仅乘旺时而一争,故潮热发作有时也。但浮者,胃阳虚,而中气失守也。睡则阴气盛,阳益不能入,而盗汗出也。夫潮热汗出,皆阳明里实证,而今属之虚寒,则于其脉辨之,更可互参及能食不能食之内法也。此亦一说,故表而出。又《集注》:金氏曰:无病之人,则日有潮而不觉,病则随潮外现矣。此说太奇,故附于此。《金鉴》曰:自汗是阳明证,盗汗是少阳证。“盗汗”当是“自汗”,文义始属。按,此说太误。

铁樵按:经文仅仅凡有脉而云必见某证者,疑皆是叔和手笔。叔和著《脉经》,其意欲以脉解决医学,所以往往详脉而略证,卒之自误误人。仲景则不尔,其注重者在证,统观全文自知。此云必潮热,必盗汗出,两“必”字,皆在可不必之数也。

冉雪峰《冉注伤寒论》

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玉函千金翼,作其热必潮,白云阁本,紧作大,伤寒吸古,紧作短,盗汗作自汗,康平本,此条低二格写。)

成无己曰∶浮为在经,紧者里实,脉浮而紧者,表热里实也,必潮热发作有时。若脉但浮而不紧者,止是表热也。必盗汗出。盗汗者,睡而汗出也。阴阳病里热者自汗,表热者盗汗。

程郊倩曰∶云阳明病,自无太阳表证可知。其脉浮面紧者,缘里伏阴寒,系阳于外也。阴盛阳不敢争,仅乘旺时而一争。故潮热,发作有时也。但浮者,胃阳虚。而中气失守也。睡则阴气盛,阳益不能入,故盗汗出也。

柯韵伯曰:阳明脉证,与太阳脉证不同。太阳脉浮紧者,必身疼痛,无汗、恶寒发热不休。此则潮热有时,是恶寒将自罢,将发潮热时之脉也,此紧反入里之谓,不可拘紧则为寒之说矣,太阳脉但浮者必无汗,今盗汗出,是因于内热,且与本经初病但浮而汗而喘者不同。又不可拘浮在表之法矣,脉浮紧但浮,而不合麻黄证,身热汗出。而不是桂枝证,此脉从经异,非脉从病反。要知仲景分经辨脉,勿专据脉谈证。尤在泾曰∶太阳脉紧,为寒在表,阳明脉紧,为实在里,里实,则潮热发作有时也。若脉但浮而不紧者,是里未实,而经有热,经热则盗汗出,盖杂病盗汗,为热在脏。外感盗汗,为热在经。易简方用麻黄治盗汗不止,此之谓也。

唐容川曰∶此脉紧是应大肠中有燥屎结束之形也,故必潮热。凡仲景所言潮热,皆是大肠内结实,解为太阳实邪非也。仲景脉法,如脉紧者必咽痛。脉迟身冷为热入血室,皆与后世脉诀不同,修园未明脉之至理,而拘于紧主外寒,是以误注。

舒驰远曰∶此条据脉,不足凭也。况脉浮紧与潮热,脉但浮与盗汗出,皆非的对必有之证也。若阳明病潮热,发作有时者,当审其表之解与未解,胃之实与不实,而治法即出其间。若盗汗出者。又当视元气之虚否,里热之盛否,更辨及其兼证。庶几法有可凭,否则非法也。

冉雪峰曰:按此条为阳明篇辨脉的枢纽,亦即伤寒论全篇辨脉的枢纽。仲景伤寒言脉。与后世脉诀言脉不同,脉诀所言系脉法。伤寒所言系脉理,学者得此启发,举一反三,可以推类尽致。本条分两截看,上截言脉浮紧,下截言脉浮,吾人须认清界畔,太阳有太阳的浮,阳明有阳明的浮,太阳有太阳的紧,阳明有阳明的紧,又须认清文法。浮紧,是浮紧两字连系,有浮紧的意义,浮而紧,是浮紧两字划开,有浮而紧的意义。上句浮而紧,浮紧并言,要着重到而字意义。下句但浮,除紧单言,要着重到但字意义。盖太阳的浮,浮在阳明之外。阳明之浮,浮在太阳之内。太阳的紧,是外的闭塞太深。阳明的紧,是内的鼓荡得势。紧为有力,惟紧乃浮,浮而无力,但浮不紧。观上一九二条脉紧则愈,紧仅训寒,安能奄然发狂,濈然汗解?这个紧字,与本条紧字,遥遥相应。同是阳明正旺,体工兴奋象征。就其脉浮的兼紧不兼紧,即可看出阳明正阳的旺不旺。以脉定证,以证诊脉。曰必潮热,曰必盗汗。上必字,必于阳明气旺;下必字,必于阳明气弱。潮热为阳明主证,盗汗非阳明主证。论文气,是以上截形出下截。论书理,又是以下截陪衬上截。文既古奥,义又渊微,解人难索。舒驰远辈见其小。而未见其大,见其浅,而未见其深,呓语喃喃,其何足怪。本阳明篇脉浮而紧凡三见,一八八条脉浮而紧,兼有口苦咽干,腹满微喘等热象;二二〇条脉浮而紧。亦有咽燥口苦,腹满而喘等热象,合不此条鼎足而三均浮不主外,紧不主寒。逻辑比例,信而有征。脉法外乎脉理,脉理可包乎脉法。脉法以脉论脉在识别上讲规律,脉理合病合证论脉,在矛盾上求真理。学者必由脉法求到脉理,由脉理活用脉法。庶可以解此等辨脉条义,庶可以解伤寒全书辨脉条义。

胡希恕《胡希恕伤寒论讲座》

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阳明病,脉浮而紧者”,这是太阳伤寒转属阳明了。脉还浮而紧,说明伤寒为证很明显,即便转属阳明,也只能“潮热发作有时”而已,发潮热就是阳明病的一个症状。由于太阳病乍传阳明,所以脉还浮而紧,虽然发潮热,但不是老那样,也是一阵一阵的,“发作有时”,有时候发潮热,不会始终发潮热。始终发潮热那就是里实了,脉绝不会脉浮而紧。

(本条)这个太阳病只是表不解微恶寒而已,(否则)他不会还脉浮而紧,这跟咱们前面讲的是一样的,“脉紧则愈”那一节(192条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是一样的(192条:阳明病的症状不多,但是太阳病的症状还是很清楚。这就说明192条这个不是真正的阳明病,而是太阳伤寒,也没真正发生太阳阳明并病)。脉紧再发热恶寒,这是表证完完全全存在了,即便里头有热,也不会到“胃家实”那个程度,即便发潮热,也是发作有时。

“但浮者”,就是脉不紧了,不紧了津液有所丧失了,如果也是太阳病还存在……(音频缺失。按:本条若脉浮紧,表实兼里热,就要用大青龙汤;若脉浮而不紧,表虚兼里热,就要用桂枝汤加生石膏)

我们治盗汗,常常就用上黄芪了。盗汗多源于里热,所以咱们用小柴胡加石膏也治盗汗。但是,不是由于里热(治盗汗而用石膏)是不行的。有里热的(情况)很多的。怎么治盗汗呢?多汗,要多汗(的话),太阳病不会明显的。这也跟着上边的(所说),虽然脉浮,要是真正到阳明了,脉沉实、沉大等,脉不会再浮的;(若)脉再浮,整个还在表呢,病大部分还在表。那么大部分在表,脉要是紧,那只能是“时发潮热”而已;要是脉浮缓,那是太阳中风那种脉了,那么一定不浮紧,(开始时)又没有汗,当然是津液有所丧失了,(后来则)一定有盗汗。

任应秋《伤寒论语译》

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校勘】《玉函经》:“必潮热”句作“其热必潮”,《千金翼方》同。

【句释】“盗汗”,张锡驹云:“睡中汗出,如盗贼乘人之不觉而窃去也。”“潮热”,参看第104条句释。

【串解】钱潢云:“邪在太阳,以浮紧为寒,浮缓为风;在阳明,则紧为在里,浮为在表。脉浮而紧者,言浮而且紧也,谓邪虽在经,太半已入于里也。邪入于里,必发潮热,其发作有时者,阳明气旺于申酉,故日晡时潮热也,潮热则已成可下之证矣。若但脉浮者,风邪全未入里,其在经之邪未解,必盗汗出,犹未可下也。阳明本多汗多眠,故有盗汗,然不必阳明始有盗汗,如太阳上篇,脉浮而动数,因自汗出之中风,即有盗汗(按:第134条),盖由目瞑则卫气内入,皮肤不合,则盗汗出矣。此示人当以脉证辨认表里,未可因潮热而轻用下法也。”

“潮热”是里热,所以“柴胡加芒消汤证”(第104条)有潮热,“大承气汤证”(第208条)也有潮热,这是钱氏所谓“潮热则已成可下之证”的凭据,而“盗汗”便有虚证和实证的不同,如《金匮要略》云:“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喜盗汗也”,这就是虚证,本条和第134条都是实证,不过本条为在里,134条为在表,总应脉证互参,不要轻率。

【语译】患阳明病,脉搏虽浮紧而潮热,这证明是里热证,如脉搏浮而出盗汗,这便要审慎虚实表里的辨别了。

刘渡舟《伤寒论诠解》

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解析】本条论述阳明经病及经腑同病的脉证。

阳明病,见脉浮为在经之邪不解,邪未完全入里,紧主里实。故阳明病之脉浮而紧为经腑同病,与太阳之脉浮紧所主的病证不同。潮热者,如潮之信,到时即发,故曰“发作有时”,是阳明里热实证的典型症状之一。脉证合参,说明证属阳明经腑同病,并且以里实腑证为重。若脉但浮而不紧,表明邪只在经,还尚未传于肠胃阳明之腑。寐则阳入于阴,卫表不固,在经之邪热逼迫津液外泄,故睡中汗出即“盗汗出”。正如成无己所说:“阳明病里热者自汗,表热者盗汗”。说明阳明病多汗,是里热蒸腾之故,若热不在里而在于经表,其部位较浅,故不为自汗而为盗汗。

本条应与第201条互参。皆论经腑同病不可下之太早。

以上诸条,从汗的有无以及汗出的形式等方面,分析论证了阳明病的寒、热、虚、实,在经、在腑的辨证要点。文字虽简,但内容全面而详尽,具有深刻的辨证意义,学者应细心加以体会。

倪海厦《伤寒论》

阳明病,脉浮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自汗出。

脉浮紧者,代表表实无汗,表太实了,毛孔都闭住了发不出来,因为汗没有办法宣泄,如果阳明证能够流汗,热就不会发起来,遇到这种情形的话,病人的主证是阳明证,病人一定会潮热,发作有时,这热是下午才会热,所谓的潮就是一阵一阵的来,下午三点的时候开始涨潮,到五点的时候最热,这热一直持续着,病人感觉热一阵一阵的来,像潮水一样的上来,如果是小柴胡汤的热是往来寒热,一下冷一下热,太阳证也会有忽冷忽热的现象,但浮者,必自汗出,这时候热有出来的话,阳明热就有地方宣泄。

平常看到病人阳明证自汗,代表胃实,如果是阳明证,病人盗汗,就是胃虚。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