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何庆勇医案(一二四):白术附子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治愈右下肢外侧疼痛1个月,双手麻木半个月案
2024
06-18

何庆勇医案(一二四):白术附子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治愈右下肢外侧疼痛1个月,双手麻木半个月案

张某,女,53岁,初诊日期:2016年11月7日。  

主诉:右下肢外侧疼痛1个月,双手手指麻木半个月。

现病史:患者1个月前出现右下肢外侧疼痛,未予重视。半个月前又出现双手手指麻木,为求中医诊疗,就诊于我处。

刻下症:双手手指麻木,右下肢外侧疼痛,以肌肉痛为主,小便调,大便干,日1次,无明显畏寒,无明显怕热,无口干口苦,纳眠可。

查体:体形中等,舌淡,苔薄黄,脉弦。

方证辨证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说:“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痛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笔者临床体会到桂枝附子汤的方证为:身体疼痛(肌肉疼痛),局部怕风(恶风)、怕冷,阴雨天加重,严重者不能转侧,不呕,不渴,便溏,脉浮虚而涩。主要方证为肌肉疼痛。如若兼见大便干则用白术附子汤(即去桂加白术汤)。本案中患者右下肢外侧疼痛,以肌肉痛为主,小便调,大便干,舌淡,苔薄黄,脉弦,符合白术附子汤的方证,故辨为白术附子汤证。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云:“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笔者体会到黄芪桂枝五物汤临床使用的最重要的指征(方证)为:局部肌肤麻木不仁。本案中患者双手手指麻木,符合黄芪桂枝五物汤的方证,故辨为黄芪桂枝五物汤证。

诊断与治疗

诊断:痹证 白术附子汤证 黄芪桂枝五物汤证。

治疗:方用白术附子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

黑顺片15g,炙甘草48g,生白术16g,生黄芪45g,桂 枝16g,白 芍20g,大 枣20g,生 姜90g,肉 桂4g。

7剂,水煎服,黑顺片先煎半小时,日1剂,分3次早、中、晚饭后半小时服用。  

二诊(2016年11月14日):患者诉服药后,诸症好转,有一天麻木未发作,现仅剩手指末端麻木,右下肢外侧疼痛亦好转。

治疗:效不更方,原方改生白术为20g。

        继服7剂。

三诊(2016年11月21日):患者诉只剩左手小指末端轻度麻木,右下肢外侧疼痛已愈。

治疗:守方,进服14剂。

  随诊1周,诸症痊愈。

按语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说:“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痛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白术附子汤方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一两半,切 大枣六枚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水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

关于桂枝附子汤,诸多医家的观点较为一致之处在于其病机:表阳虚而风湿之邪来犯。即清· 尤在泾所言:“风湿外持,而卫阳不正”(《金匮要略心典·卷上·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清·朱光被之解犹晰:“伤寒八九日,邪当解矣,而不解者,以表阳自虚,而为风湿相搏故也。身疼烦不能转侧,正是风为湿搏之征。但湿邪犯胃必呕,湿阻大肠必渴,今不呕不渴,则邪不在肠胃,而在腠理肌肉之间。”(《金匮要略正义·卷上·痉湿喝病脉证第二》),朱氏认为,仲景去桂加白术之意乃为:“是病又不系风邪,而只是皮中之水湿为患,故即去桂加白术,专温通三焦,水湿即在皮中而散。”对此,清·柯琴认为是脾虚:“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表症未除,病仍在表,不是因于胃家实,而因于脾气虚矣。”(《伤寒来苏集·卷二·痉湿暑证十六条》);亦有学者认为是桂枝附子汤后的余邪处理,如清·钱天来在《伤寒溯源集·卷之五·湿病证治第九》中言:“大便硬,则湿不在里;小便利,则湿气已去……寒湿之余邪未尽,身体尚疼,转侧未便,故仍用去桂枝之白术附子汤也。”而清·章楠则以桂枝附子汤者乃“表阳虚,而邪闭经络也”,而白术附子汤者则为“寒湿伤肌肉而不在经络也”,他在《伤寒论本旨·卷六·风寒湿热病脉证治法》如此解释:“肌肉属脾,由脾阳虚,不能温肌肉而输津液……则肠胃枯燥而大便鞭……大补脾阳以温肌肉,肌肉温而湿化矣;去桂枝,则津液不随辛散而外走,即内归肠胃而大便自润也。”仲景将本条文置于“痉湿暍病”篇,在《伤寒论》中亦有本条文记载,且其后所接甘草附子汤与本条类似,不同点在于甘草附子汤为“骨节疼痛”,本条为“身体疼烦”,相较可见,甘草附子汤或用于关节疼痛,而此二者则为肌肉疼痛。明·倪朱谟《本草汇言》中言桂枝“去肢节间风痛药也。”(《卷八》)白术主“劳力内伤,四肢困倦”(《卷一》)之脾虚证。由此推知,白术附子汤用于风湿兼见脾虚便秘之肌肉疼痛。笔者临床体会到桂枝附子汤的方证为:身体疼痛(肌肉疼痛),局部怕风(恶风)、怕冷,阴雨天加重,严重者不能转侧,不呕,不渴,便溏,脉浮虚而涩。主要方证为肌肉疼痛。如若兼见大便干则用白术附子汤。本案中患者右下肢外侧疼痛,肌肉痛,大便干,为风湿脾虚之证,故以白术附子汤温补脾气,祛风除湿。

关于药后“其人如冒状”,何为冒状?清代曹颖甫前辈在《金匮发微·卷之一·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中载其亲试之验:“夫所谓冒者,如中酒之人,欲呕状,其人头晕眼花,愦愦无可奈何,良久朦朦睡去,固已渍然汗出而解矣。”究其原因,清·程林在《金匮要略直解·卷上·痓湿喝病脉证第二》中解释为:“凡方后有如虫如醉如冒等状者,皆药势将行使然。”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云:“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黄芪桂枝五物汤方 黄芪三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元·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之一·血痹候》言:“血痹者,由体虚,邪入于阴经故也。”即体虚而感外邪为血痹成因。关于血痹的论述共有两条,众医家皆以本条乃血痹重者,因“夫小紧既见于尺,则邪之入也愈深而愈不得出”(周扬俊《金匮玉函经二注·卷之六·血痹虚劳并脉证并治第六》)。清·曹颖甫在《金匮发微·卷之二·血痹虚劳并脉证并治第六》中亦云:“病至气血两虚,与上节本原柔脆,正虚病轻者,固自不同……气血不通,故身体不仁,如风痹状。”清·吴谦在《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卷十九》中言:“血痹外证,亦身体顽麻,不知痛痒,故曰如风状,但不似风痹历关节游走疼痛也。”指出血痹与风痹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无游走,亦无疼痛。关于治法,清·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卷上·血痹虚劳并脉证并治第六》中指出应“引阳使出,阳出而邪去,邪去而脉紧乃和,血痹乃通。”对于本方,尤氏认为:“和营之滞,助卫之行,亦针引阳气之意;以脉阴阳俱微,故不可针而可药。”虽言轻者亦针,重者宜药,笔者认为如能针药并用,或可收效更速。笔者体会到黄芪桂枝五物汤临床使用的最重要的指征(方证)为:局部肌肤麻木不仁。本案中患者双手手指麻木,无走窜之风相,故为血痹,投以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补气,桂枝通阳,芍药滋阴而养血,与余药相配以除血痹。

值得一提的是,笔者临床体会到,应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时,生姜量必须大,生姜为药食同源的药物,可放心大胆使用。如初学者不敢用此大量,可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直至获效。

方证总结

桂枝附子汤的方证为:身体疼痛(肌肉疼痛),局部怕风(恶风)、怕冷,阴雨天加重,严重者不能转侧,不呕,不渴,便溏,脉浮虚而涩。主要方证为肌肉疼痛。如若兼见大便干则用白术附子汤。

黄芪桂枝五物汤临床使用的最重要的指征(方证)为:局部肌肤麻木不仁。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