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大伦
罗大伦博士
2024-06-13 07:31
北京
桂枝汤证
桂枝汤是《伤寒论》里的第一个方子,在讲桂枝汤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汤证?
《伤寒论》是中医临床的基础,它建立起了一个辨证体系,这个体系里边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用一系列证候来定位一个人的身体患病状态,以此确定用什么方子。后世辨证论治的证,其实都是从这儿来的。当具备证候时,您就可以用这个方子,而且效果特别好。这些证候我们联系起来就叫汤证。
了解汤证后,我们借许叔微的《伤寒九十论》中的第一个医案来讲桂枝汤。
第一个医案说,有一个叫马亨道的人,在庚戌年的春天,得了外感病,开始发热、头痛、鼻鸣、恶心、自汗、恶风。发热和头痛不必过多解释,那什么是“鼻鸣”“恶心”“自汗”“恶风”呢?
我理解的“鼻鸣”,就是当您的鼻子堵住时,您就会使劲,想让它通,有时候稍微通一点,就有声音,这就叫鼻鸣。
“恶心”是指外感时患者自觉胃不舒服,有种要往上呕的感觉;“自汗”是指稍微一动就往外冒汗;“恶风”是指患者害怕吹风。
许叔微就说,把这些病症连在一起,就是桂枝汤证。
古代叫桂枝证,现在我们叫桂枝汤证,它有什么证候?就是许叔微讲的这些,“发热、头痛、鼻鸣、恶心、自汗、恶风”。也正如张仲景在原文中所说,“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主要证候就是刚刚感受外寒时,身体发热、出汗、怕冷、怕风等。每个人反应不同,有的人没有汗,而有的人一动就出汗,这种人非常吻合桂枝汤证。
桂枝汤特别简单
桂枝汤特别简单,它是张仲景的《伤寒论》里的第一个方子,说明他很重视。
桂枝汤原方是“桂枝三两”,就是现在的 9 克。张仲景时代的一两,我们现在都折算成一钱 3 克。但后来我们考察,发现汉代的一两相当于现在的 15 克。所以,严格地说,桂枝汤原文的三两,应该是将近 50 克,但是我们后代用的量都很少,就用 9 克。
第二味药是芍药,三两,现在也是用的 9 克。
炙甘草二两,现在用 6 克。生姜三两,切成片。大枣 12 枚,掰开。
这就是桂枝汤原来的方剂组成,很简单,桂枝、芍药、炙甘草 3味药,加上生姜和大枣。
我现在开桂枝汤,很少开这么少的量,可以多开点,在喝药时才有讲究,不是让患者一下都喝下去。张仲景说,先喝一碗看出没出汗,加碗粥,再喝一碗药,再喝一碗粥,看出没出汗,出汗了就别喝了,没出汗就接着喝,喝到出汗为止。
所以,虽然它的量很大,但是它的尺度是您的身体微微出汗。
这是桂枝汤里边的道理。所以,大家不用纠结剂量,以出汗为度。每个人的身体状态不一样,体质不同,所以喝的量也不一样。
人划线
#artContent img #artContent h1#artContent p img#artContent table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37042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