腱鞘囊肿是一种软组织损伤性疾病,其本质是人体关节、韧带或肌腱附近的良性肿物,通常表现为突起皮肤的一种光滑、柔软、良性的肿块,内部充满黏性液体或胶冻状物质。
一、发病情况
-
可见于任何年龄,中青年多发,发病率有明显性别差异,女性发病率可为男性3倍。
-
儿童中很少发生,13岁以下患者占33%。可在成长中的2~3年自发消失。
-
发病部位最多见于腕背,其次见于腕掌,手掌、趾掌、足背,膝关节两侧及胸窝亦可发生。
二、病因理论
发病原因不明。
目前主要认为与关节囊、韧带、腱鞘上的结缔组织因局部营养不良,发生退行性粘液性变性或局部慢性劳损有关。
部分与外伤有关。
三、症状
典型症状
-
腱鞘囊肿常呈半球形,隆起于皮下
-
它生长缓慢,大小不一,一般不超过2cm,偶尔也有的达8cm。
-
它无痛感和痒感,可无明显感觉,或者轻度酸痛。
-
用手触摸时,表面光滑,摸起来比较柔软,边界清,与皮肤无黏连,通常不会诱发疼痛,或者局部可有压用。
-
部分可自行消退。
-
抽吸囊肿内部,可见黏稠的、凝胶状的、透明的黏液。
-
常见于腕背侧、足背侧,也可以发生在腹股沟、椎管。
囊肿类型及症状
①手腕腱鞘囊肿
-
伴有腕关节不稳定,即腕关节屈伸、及侧偏活动时,可闻及弹响
-
或拇指外展受限
-
如果影响到挠神经,可产生虎口区麻木等症状
②足踝腱鞘囊肿
如果压迫跗管内胫神经,会造成麻木、疼痛、向足底放射的症状,也就是附管综合征。以足背腱鞘囊肿较多见,多起源于足背动脉外侧的趾长伸肌腱腱鞘。
③坐骨结节囊肿
这是一种潜在的囊,属肌下囊,位于臀大肌与坐骨结节之间,由疏松结缔组织分化而成,为一密闭的结缔组织扁囊,囊腔呈裂隙状,其中含少许滑液。
女多于男,老年人及瘦弱体型常见。患侧坐时如坐在一球状物上感觉,可有胀痛、不适感。触诊可触及肿物,质韧。
④腹股沟腱鞘囊肿
可以在患者大腿内侧,腹股沟部位出现肿胀或者包块,严重者还会伴有下肢肿胀的表现,此类较为少见。
⑤腘窝囊肿
-
患者感觉膝关节后侧或后内侧酸胀疼痛不适,一般程度不重,常常在膝关节伸直或行走过久时明显。
-
关节僵硬,不灵活。
-
腘窝部可摸到一个弹性包块,表面光滑,较软,压痛不明显,按压时感觉手下有液体波动的感觉。
-
Foucher 征:当膝关节伸直时,摸起来能明显感觉到囊肿被绷得紧紧的,弯曲时又会变得柔软,这种表现在医学上称为“Foucher征”。
⑥椎管内腱鞘囊肿
此类疾病常可以侵犯椎旁的韧带或者软组织,严重者会压迫患者神经产生麻木等感觉。
四、检查
1.查体
通过触诊肿块,看是否触发疼痛或远端的发凉、麻木,判断囊肿的体积,是否压迫周围的血管或者神经。
透光试验
用光源从一侧照射肿物,根据透亮程度评估其内容物的性质。
疼痛解剖学|腕关节腱鞘囊肿:掌屈/背伸试验
2.影像学检查
超声
对于可见有体表肿物的建鞘囊肿,首选超声检查,超声可以清晰显示囊肿的大小、数目、形态、血流信号、边界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容易将囊肿及周围组织区分。
MRI
便于区分腱鞘囊肿与周围皮下脂肪和水肿。
腱鞘囊肿患者MRI检查图像,A:横断位;B:矢状位。
X线
有助于发现腕部腱鞘囊肿合并腕关节不稳定。
3.病理学检查
病理结果显示囊壁由致密的结缔纤维组织构成,内容物为透明的、胶状的、黏稠的黏蛋白,可确诊腱鞘囊肿。
五、治疗
由于腱鞘囊肿大部分为无症状,所以一般只需要保守治疗,治疗方式有:
1.观察
由于腱鞘囊肿是良性的,囊肿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最初可以通过观察的方式来处理腱鞘囊肿。
2.固定
沿着受影响的肌腱或关节活动范围的增加可能导致囊肿增大,也会导致对神经的压力增加,从而导致压迫症状(疼痛、压痛、麻木、刺痛等)。
用腕带或夹板固定受累手可能有助于缓解症状和减小囊肿大小。
需要注意的是,长期使用支具或夹板会导致肌肉无力,还需要辅助一定程度的康复锻炼。
3.吸入/注射
抽吸是在注射器的帮助下从囊肿中排出液体。抽吸手术是最常见。
在囊肿周围麻醉后,将一根针插入囊肿,将液体抽出。
一种有效的方法是同时向囊肿内注射类固醇化合物(产生抗炎作用),然后用夹板固定手腕。每隔一定时间进行多次抽吸/注射治疗可导致腱鞘囊肿消退。
4.手术治疗
手术切除是腱鞘囊肿最合适的治疗方式,因为术后复发的机会很小。如果非手术方法不能缓解症状,或者抽吸后腱鞘囊肿复发,建议手术治疗。
同样地,如果有疼痛的肿块、主要手受累或由于囊肿压迫神经而导致手或手指麻木或刺痛时,需要手术切除腱鞘囊肿。
大多数腱鞘囊肿患者没有症状。考虑到腱鞘囊肿的自发消退率可高达58%,如果患者无症状或不想进行任何干预,可以选择安慰和观察。
即使需要治疗我们也有各种各样的治疗方式来缓解疼痛。而通过暴力拍击或挤压囊肿,虽然有效,但是危险,是十分不可取的,反而有可能会导致周围神经血管损伤,加重疼痛。
点击名片,关注我们,锁定精彩!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36616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