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曾宪玉用半夏泻心汤治皮肤病案二则
2024
06-07

曾宪玉用半夏泻心汤治皮肤病案二则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为厥阴证常用方。从八纲辨证分析,厥阴证与少阳证同为邪在半表半里证,少阳证属阳,厥阴证属阴,邪处半表半里,无直接出路,治宜和解。原文此方用于柴胡证误下而成心下痞,表现“但满而不痛者”“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心下痞”属于脾胃病的范畴,故常将此方用于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疗效颇佳。湖北省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主任医师曾宪玉用半夏泻心汤治疗脂溢性皮炎、慢性荨麻疹、结节性血管炎、痤疮、湿疹、酒渣鼻等辨证为上热下寒之厥阴证的皮肤病,疗效满意,现举2例,报道如下。

医案一 脂溢性皮炎

患者,男,2018年1月17日因“面部起红斑脱屑伴瘙痒2年余”就诊。曾外用甲硝唑凝胶、抗脂洁尔等,皮疹未减轻。刻诊:头部大量油腻性鳞屑,鼻部及周边片状红斑、干燥脱屑。口干不苦,咽干,欲饮冷,偶反酸、嗳气,进凉食、饮食不洁时大便泄泻,畏寒,四逆,易生冻疮,舌红苔白根腻,脉沉。

诊断:(上热下寒之厥阴证型)脂溢性皮炎。

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姜半夏12g,党参10g,干姜6g,大枣10g,炙甘草6g,黄芩10g,黄连3g,薏苡仁20g,凌霄花10g。7剂。停用甲硝唑凝胶、抗脂洁尔。

1月24日二诊:红斑减轻,鳞屑已无。口干减,大便仍泄泻,舌红、苔黄腻。

上方加生石膏30g,蒲公英10g。14剂。电话随访1年未再复发。

按 患者头面部红斑、鳞屑伴口干、咽干欲冷饮为上有热;脾阳虚寒、不耐冷饮,则进凉食后易泄泻;脾阳不足,胃气不振则水湿不化,寒饮郁而化热,上泛则嗳气、反酸;阴阳不相顺接,阳气不达四末,失其温煦之功,则畏寒、四逆、易生冻疮。以半夏泻心汤温中清上,凌霄花质轻上行,凉血退斑;薏苡仁健脾祛湿,《本草新编》云:“薏仁最善利水,不至损耗真阴之气,凡湿盛在下身者,最宜用之,视病之轻重,准用药之多寡,则阴阳不伤,而湿病易去。”二诊大便仍泻泻,舌苔由白腻转黄腻,余症皆减,湿热之邪仍在,增蒲公英补脾和胃、泄火,与生石膏合用,使湿热得清而脾胃不伤。

医案二 慢性荨麻疹

患者,女(年龄不详),全身起风团伴瘙痒1年,2017年12月11日就诊。刻诊:风团数小时自行消退,近2周服复方甘草酸苷片2片/次,3次/天,艾叶泡水外洗,诉可稍减轻。口干欲冷饮,身热遇热加重,嗳气,大便稍稀,胸闷心慌,夜尿0~1次,月经推迟量少,舌淡红苔黄腻,脉弦。

诊断:(寒热错杂之厥阴证并血虚水盛型)慢性荨麻疹。

治则:平调寒热,养血利水。

药用半夏泻心汤合赤小豆当归散加减:姜半夏15g,党参10g,干姜6g,大枣10g,炙甘草6g,黄芩10g,黄连3g,生石膏30g,赤小豆15g,当归10g,丹皮10g。7剂。

12月18日二诊:月经仍推迟4天未行,风团减轻。胸闷、大便稀较前减轻,舌红苔白腻,脉弦。

上方去丹皮,加蝉蜕10g,增干姜为10g。14剂。

2018年1月1日三诊:瘙痒较前减轻30%,遇冷风团加重。大便近来变干,口干减轻,反酸已,嗳气减轻,胸闷未作,心慌已,舌红,苔腻减。辨证为太阳厥阴合病,予以半夏泻心汤合麻黄汤加减:

上方去赤小豆、当归,减干姜为6g,姜半夏为12g,加麻黄12g,桂枝10g,杏仁10g,14剂。

1月10日四诊:已停用复方甘草酸苷片,瘙痒减轻70%~80%,大便日1行,成形,口干、嗳气减,胸闷未作,末次月经量增多,夜尿1~2次,舌淡红,根白腻减。

上方加生姜6g,9剂。

后经半年调制,痊愈。

按 首诊口干欲冷饮、身热遇热加重为热,嗳气,大便稀为中焦虚寒,水饮不得运化,辨属上热下寒厥阴证,脾阳虚衰,生化乏源,血海空虚则月事推迟、量少,《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云“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湿邪内盛则胸闷心慌,夜尿频数,大便稀。以半夏泻心汤温中清上、赤小豆当归散养血利水,治疗后大便成形、风团和瘙痒减轻,示里虚寒得减轻。三诊时患者诉风团遇冷加重,属风寒束表之太阳证,故合用麻黄汤解表散寒,使寒湿从表而解,服用了患者症状明显缓解,再加用生姜合大青龙汤方义,加强解表散寒之功,患者服用后诸证得解。(胡曼丽  湖北中医药大学)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