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经常被提到,很多人可能判断得出自己有湿热,但并不明确湿热具体在哪些脏腑。
常听到的两个词:湿热下注和下焦湿热,其实这两者是不一样的,但很多人把它混为一谈。
湿热下注由于湿热流注于下焦而引起的以身重疲乏,小便色黄或赤,大便泻下急迫,粪色黄褐而臭,阴囊红肿痒痛,遗精带下等为主的证候。
下焦湿热是湿热侵及下焦大肠或膀胱等处,以小便淋漓灼痛,大便腥臭稀溏或秘结,小腹胀痛,或带下黄白腥臭,身热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证候。
看似表现症状都差不多,其实有很大区别:
下焦湿热,湿热是下焦自己产生的,跟中上焦关系不大;湿热下注,湿热是上中焦流向下焦的,下焦是受连累的。
区别这点有什么用呢?
给我们一种用药思路,如果是中焦湿热侵袭下焦,则用药时要主要考虑中焦湿热;如果是单纯的下焦湿热,则用治疗下焦湿热的药。
湿热其实是很广泛的概念,表现在不同的脏腑有不同症状,来看看比较常见的脏腑湿热表现。
肝胆湿热:
口苦,肋胁痛,恶心,呕吐,腹胀,厌食,小便颜色深,严重者出现眼睛黄、皮肤黄等,舌苔黄腻,脉弦数,可伴有阴部潮湿瘙痒,带下黄稠臭秽等。
脾胃湿热:
身体热,心烦想吐,口干或口中黏腻,但不想喝水,腹胀,吃饭不香(口粘乏味),腹痛腹泻,泻下急迫或泻后仍有便意,大便颜色黄褐臭秽,肛门灼热感,小便不利,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膀胱湿热:
小便量少色黄、次数多、急迫,排尿灼热感或疼痛,小便浑浊,甚至尿血,或小腹胀痛,发热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总体来看,湿热交织常见的表现症状有发热(身热不扬)、头身困重、口干口苦(口渴不想喝水)、食欲不振(阻滞气机)、小便短黄、便秘或腹泻(大便黏腻)等。
清热祛湿的中成药很多,选用时主要参考是哪个脏腑的湿热证,还可参考是湿大于热或热重于湿,不同的症状用药不同。
#artContent h1#artContent p img#artContent table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36189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