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听百家言—汇集名家伤寒论条文注解】第20条 桂枝加附子汤
2024
05-28

【听百家言—汇集名家伤寒论条文注解】第20条 桂枝加附子汤

原创 郑老叟整理 大龄岐黄学童 2024-01-30 11:21 广东

[20]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太阳病,因发汗,遂汗漏不止而恶风者,为阳气不足,因发汗,阳气益虚而皮腠不固也。《内经》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出。小便难者,汗出亡津液,阳气虚弱,不能施化。四肢者,诸阳之本也。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亡阳而脱液也。《针经》曰: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与桂枝加附子汤,以温经复阳。


卢之颐《仲景伤寒论疏钞金錍》: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者,有甚如水流漓,卒使阳气表亡,无所止息矣。其人恶风小便难者,风行涣汗,则卫气解散;汗流液涸,则毛脉失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谓诸阳之本,筋失养润,关机废驰,与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及液脱者属骨,屈伸不利,足太阳气絶,手足不可屈伸同一枢纽。附子功同火化,力堪再造,主润宗筋,束骨而利关机也。桂枝仍得复走太阳,逆本拯标,化合土成,子令母实,丧亡者得以归源,泄漏者方能固密。


柯琴《伤寒论翼》:此离中阳虚,不能敛液,常用桂枝汤补心之阳,阳密则漏汗自止,恶风自罢矣。坎中阳虚,不能制水,必加附子以固肾之阳,阳回则小便自利,四肢自柔矣。

柯琴《伤寒论注》:太阳固当汗,若不取微似汗,而发之太过,阳气无所止息,而汗出不止矣。汗多亡阳,玄府不闭,风乘虚入,故复恶风。汗多于表,津弱于里,故小便难。四肢者,诸阳之本;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故筋急而屈伸不利也。此离中阳虚不能摄水,当用桂枝以补心阳,阳密则漏汗自止矣;坎中阳虚不能行水,必加附子以回肾阳,阳归则小便自利矣。内外调和,则恶风自罢,而手足便利矣。


尤怡《伤寒贯珠集》:发汗伤阳,外风复袭,汗遂不止,《活人》所谓漏风是也。夫阳者,所以实腠理,行津液,运肢体者也。今阳已虚,不能护其外,复不能行于裹,则汗出小便难。而邪风之气,方外淫而旁溢,则恶风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是宜桂枝汤解散风邪,兼和营卫,加附子补助阳气,并御虚风也。


陈修园《伤寒论浅注》:太阳病固当汗之,若不取微似有汗,为发汗太过,遂漏不止。前云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故其人恶风犹然不去。汗涣于表,津竭于里,故小便难。四肢为诸阳之本,不得阳气以养之,故微急,且至难以屈伸者,因亡阳以脱液,必以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方中取附子以固少阴之阳,固阳即所以止汗,止汗即所以救液,其理微矣。


张志聪《伤寒论集注》:按此节至”证象阳旦”节,一气相承,论太阳之气从肤表而肌腠,从肌腠而外行于三阳,内行于三阴,有出有入,有升有降,故末二节论太阳之气入于太阴坤土之地中,而见三阴之证也。太阳病发汗漏不止者,阳气外驰而致津液漏泄也。恶风者,肌腠虚也。津液漏泄,故小便难。四肢为诸阳之本,阳气虚故微急。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宜桂枝汤助心主之神、资中焦之精,加熟附子固补其表阳。盖太阳之气合神气以外浮,阳气外脱宜熟附以固补,阳气欲绝于下而手足厥冷又宜生附以回阳。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此亦太阳中风误汗之变证。发汗,遂漏不止者,由反治,所以汗反出而势不容已也。恶风者,太阳中风本自汗出腠理疏而恶风,既漏不止,则腠理愈疏而恶愈甚也。小便难者,汗漏不止,则亡阳亡津液,亡阳则气不足,亡津液则水道枯竭。且小便者,膀胱所司也,膀胱本太阳经而为诸阳主气,气不足则化不行也。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脾统血而主四肢,胃司津液而为之合,津液亡而胃不足,则脾亦伤而血亦亏,血气亏涩,筋骨所以不利也。夫固表敛液,无出桂枝之右矣。而欲复阳益气,所以有附子之加焉。然三枚盖出于增补,非经之本文,用者宜参酌。

程应旄《伤寒论后条辨》:又如太阳病,当解肌。不解肌而发汗,或卫阳平素不足者,一旦彻去护卫,营无从守,遂漏不止,腠理既开,风无所御,其人恶风。小便者得阳气之施化,而津液乃渗也。今卫气外脱,阳气不复施化于膀胱,小便乃难。四肢者,诸阳之本,阳随津液外泄,则柔不能养筋,四肢乃微急难以屈伸,此皆津液从中走外,阳气内虚,乃有此象。卫气护,阳不能返,故用桂枝加附子汤,固表敛液,益气扶阳,以为救法耳。


吴谦《医宗金鉴》:太阳中风,本当解肌,若大发其汗,如水流漓,因而遂漏不止,其人必腠理大开,表阳不固,故恶风也。液伤于内,膀胱津少,故小便难也。液伤于外,复加风袭,故四肢微急,难以屈伸也。宜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服根据桂枝汤法者,是于固阳敛液中,和荣卫解风邪也。


喻嘉言《尚论篇》:大发其汗,致阳气不能卫外为固而汗漏不止,即如水流漓之互词也。恶风者,腠理大开为风所袭也。小便难者,津液外泄而不得下渗,兼以卫气外脱,而膀胱之化不行也。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筋脉无津液以养,兼以风入而增其劲也。此阳气与阴津两亡,更加外风复入······故用桂枝加附子以固表驱风,而复阳敛液也。


沈金鳌《伤寒论纲目》:此四症并见,却以汗不止,小便难为重,以二者由于心肾,故专治之,而恶风四肢急俱痊也。盖太阳虽当汗,汗不止则亡阳,风乘虚入,故又恶风,汗多必津竭,故小便难。四肢者,诸阳之本,阳亡则不能荣筋,故筋急而屈伸不利也。


钱潢《伤寒溯源集》:太阳中风,本卫不和而毛孔不闭,营阴弱而不能内守所以阳浮热自发,阴弱汗自出也。而又误发其汗,遂至卫阳愈疏而不能外固,营阴愈弱而汗漏不止也。如此,非唯病不能除,而亡阳之变生矣。恶风乃阳虚生外寒,非《尚论》所云为风所袭也。以卫阳不密,腠理空疏不能任受风寒,虽无风而亦畏恶也。小便难,亦非津液外泄而不下渗也。盖卫外之阳,即下焦真阳之所升发者也。汗漏不止而阳气散亡于外,则真阳败泄于内。命门无火,三焦不能施化,气化不行,故膀胱之水道不利也。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素问·阳明脉解》云:四肢为诸阳之本。《灵枢·终始篇》云:阳受气于四肢,阴受气于五脏。《邪客篇》云: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憬疾,而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此因误汗亡阳,而阳气不能充于四肢故也。《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无阳气则筋寒而拘挛,故微急而难以屈伸也。若此者,是犯误汗亡阳之逆也。当随证治之而桂枝汤不中与也,故以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此方于桂枝汤全方内加附子者,故多一“加”字。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条下之桂枝附子汤,芍药已去,非桂枝全汤,乃另是一方,故无加字。


张锡驹《伤寒论直解》:此言太阳汗后亡阳之证也。夫汗有阳明水谷之汗,有太阳津液之汗。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者,太阳之阳气外虚,津液漏泄而不固也;表虚则恶风;津液不藏,不能施化,故小便难;阳气者,柔则养筋,液脱者,骨肉屈伸不利,四肢为诸阳之本,今阳亡液脱,故四肢微急而不能屈伸也。宜桂枝汤加熟附以固补其外脱之阳。自此以下八节,论太阳之气可出可入,可内可外,外行于阳,内行于阴,出而皮肤,入而肌腠经络,无非太阳之所出入也。


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桂枝加附子,治外亡阳而内脱液。熟附虽能补阳,终属燥液,四肢难以屈仲,其为液燥,骨属不利矣。仲景以桂枝汤轻扬力薄,必藉附子刚烈之性直走内外,急急温经复阳,使汗不外泄,正以救液也。


魏荔彤《伤寒论本义》:此条乃申明太阳中风病,应解肌而误发汗,误汗中之又一变证也。言漏不止,则卫外之阳大伤矣。于是,恶风者,在经之表气虚也;小便难者,在腑之里气虚也,俱仍是太阳之证也。至四肢微急,难于屈伸,则因表而风邪复乘之故,用桂枝以驱复乘之风,用附子以回散去之阳,表里兼治之法也。喻说为风所袭,入而增劲,最是前条表无风邪,而但内亡阳,故用真武,忌在用表药。此条内亡阳而又外感风,故加回阳之品于表药之内,无非表里二字,谛视为治也,学者详焉。前条亡阳之甚,正因外无表证,而汗出不止,汗皆正气。此条阳不甚外越,正因有表邪而汗出,非正气外散,所以用固里治表。不同四肢微急,难于屈伸,近于半身不遂,故治于驱风中固阳也。前条纯是脱症,回阳固本焉。


郑钦安《伤寒恒论》:桂枝加附子汤,意在用附子取内以固其根蒂,得桂枝外以祛其未尽之邪,内外兼备,斯无大害。庶不失立方之妙也。


张璐《伤寒缵论》:用桂枝汤者,和在表之营卫,加附子者,壮在表之元阳,本非阳虚,是不用四逆也。


陈伯坛《读过伤寒论》:病发于阳,为外证,宜解汗不宜发汗。书发汗,追其误也。书太阳,慰未亡也。书遂漏不止,不曰汗漏不止,不漏汗则漏风,漏汗有已时,温粉扑之庸或止,漏风无已时,温粉扑之不能止也。书其人恶风,不曰太阳恶风,太阳欲不避风而不得,其人欲不当风而不能,太阳尚有分肉之间为保障,其人已等于皮毛之不存,故同是恶风之隐情,翻作其人之现状。仿佛太阳不愿依附其人也,仿佛其人宁愿依附别人,任令太阳托庇于阳明也。两阳并域,清肃之令必不行,书小便难,津液难下可知,且愈以见小便不能收引毫毛之返力人膀胱也。曰四肢微急,太阳急欲出以卫外,无如阳气微,四肢亦急欲安放太阳以卫外,无如四肢之力亦微,急以微见者,正急状之甚焉者也。夫使三阳若离合,其从容不迫之肢体为何若?行见其伸而屈也,不觉其阴之短,其屈而伸也,恰合其阳之长,直谓之未尝屈伸可也。若以最易为力之举动而曰难,其人又不顺受桂枝之一分子也。盖恐桂枝之阖力有未逮,而开力或过之也。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加倍桂枝之阖力,宁减半其开力。殆服已则诸恙一齐收拾,须臾则太阳自尔更新者欤!此变通桂枝之第三法,操之而略纵之也。


黎庇留《伤寒论崇正篇》:太阳病固当汗,若不取微似汗而发之太过,遂汗出不止,则玄府洞开,风乘虚人,故复恶风;汗多,则虚其肾阳,肾司小便,肾阳虚则小便收放无力而难《内经》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四肢为诸阳之末,不得阳气养之,故微急而屈伸不利也。方取桂枝汤调营卫,加附子以扶阳,阳密则汗止,阳壮则小便易,而手足亦便利矣。


陆渊雷《伤寒论今释》:发汗之法,当使遍身漐漐微汗,不可令如水流漓。遂漏不止,即汗出如水流漓也。凡发表药分量失当,服不如法,或药不对证者,则生二种副作用:曰伤津,日亡阳。伤津者,血浆被分泌过多,体内营养液因而不足也。亡阳者,体温被蒸散过多,细胞之生活力因而衰减也。盖汗液出自血浆,汗出多,则血浆被分泌,而营养液之来源竭矣。细胞之营生活,须赖适当之温度,故体温以三十七度为无病。汗出多,体温之蒸散亦多,则温度不足而细胞之生活力衰减矣。然营养液之来源,由于饮食水谷,须经消化吸收种种作用而后成。此种作用,则赖各脏器细胞之生活力。故津伤而阳不亡者,其津自能再生;阳亡而津不伤者,其津亦无后继。是以良工治病,不患津之伤而患阳之亡。阳明病之津液干枯,津伤而阳不亡也,撤其热则津自复。少阴病之津液干枯,阳亡而津不继也,回其阳则津自生。若不知回阳,但喜甘寒生津,岂知滋腻之药,用于阳证则不能减热;用于阴证,则不能运化。桂枝加附子汤之证,伤津而兼亡阳也,仲景则回其阳而已,不养其津,学者当深长思之。

汗漏不止,其人恶风者,桂枝证仍在也。小便难,是伤津之证,水分尽泄于皮肤,则无以下输于膀胱也。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是亡阳之证,而其理稍。盖微急难以屈伸,因四肢之运动神经失养之故,神经所以失养,因津液缺乏,不能输达于四肢之故。因体温最难达到,则病至逆冷,必先从四肢之末端始,古人心知此理,故以四肢之温凉,候体温之盈绌,而谓四肢为诸阳之本,其实四肢非体温之策源地也。今津伤而阳又亡,则体温最难达到之处,津液亦最难输达,是以病变不在他处,而在四肢,故曰: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是亡阳之证也又通常所谓亡阳者,其人汗出如雨,脉细如丝,手足逆冷,神色萎悴,急者三四小时可以致命,是为虚脱,西医必注射强心剂。若是者,宜四逆汤、附子干姜汤之类,非桂枝加附子汤所治也。余于此条亦云“亡阳”,乃因文字上便利,与虚脱之“亡阳”,实轻重不侔,严格言之,则当曰“阳虚”。


曹颖甫《伤寒发微》:“发汗,遂漏不止”与“下之,利遂不止”同,皆用药过当之失也。盖发汗则毛孔大开,皮毛为卫阳所属,卫阳以发汗而虚,毛孔乃欲闭不得,风袭毛孔之虚,因而恶风。汗与小便,同源而异趋,春夏汗多,则小便少;秋冬汗少,则小便多,可为明证。汗不能止,水液能外而不能内,故小便难也。津液从皮毛外泄,则四肢筋脉不濡,屈伸为之不利。夫汗出恶风,原属桂枝汤本证,惟表阳不固,不得不于本方中加熟附子一枚,以固表阳。但令表阳能复,卫气之属于皮毛者,自能卫外而为固,于是漏汗止,而诸恙自愈矣。


承淡安《伤寒论新注》:太阳中风病,当与微汗法;若发汗太多,遂致体温消失过甚,调节中枢失却控制力量则使调整各组织之功能反常作用,不能恢复,因此汗腺开张之后收摄困难,而致汗漏不止。汗不止,则体温消散,中医简称曰阳虚,或曰表虚。皮下神经以汗多阳虚而衰弱,不胜流动空气之刺激而恶风。且以汗漏不止,体内之水液消耗太多,小便之来源缺乏,更以体温不足,各组织之细胞失温养而不活泼功能因之减低,所以小便为之难。至于四肢微拘急,难以屈伸者体温不能充分达于四肢,且以筋肉中之水液,已分泌为汗,阳虚液少,遂为拘急不利矣。病之焦点,在于汗漏而成阳虚。以附子强心生温,活泼细胞,以救阳虚。桂枝汤养液固表,阳复液回,诸证皆可愈矣。

桂枝加附子汤,以附子强心生温,活泼神经为君;桂枝、芍药、生姜治汗漏不止与恶风;附子、芍药治小便难;芍药、甘草、大枣治四肢挛急,屈伸不利;药无妄用,箭无虚发,惟仲师方有如此结构。本条之脉证、舌证:脉当为浮细或浮弱;舌当为质淡,苔薄白。


苏世屏《伤寒论原文真义》:太阳病,发于标阳,其机为开,以麻黄汤发汗,是开上加开,遂致漏汗不止,汗伤太阳,阳气薄弱,不能卫外,其人继续恶风,肾司小便,汗伤肾阳,肾阳不振,则小便难。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四肢为诸阳之本,筋脉失养,则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以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外以振太阳之阳,内以壮肾中之阳,阳密则皮毛固,阳壮则小便易,而拘急自解矣。

本节用桂枝原方,不去芍而加附,下节用桂枝原方,须去芍而加附,两相比较,此何故?以漏汗而至四肢微急,难以屈伸,则为阳气大虚,失其柔则养筋之用,而汗为津液,津伤则筋亦失所养,当与脚挛急证同义。桂枝汤内,原涵芍药甘草汤,可以苦甘生阴,补偿其津液之损失,故不去芍者以此。下节因下后脉促胸满,则中阳已伤,寒邪留于胸中而作满,唯宜阳药以振其阳,不宜阴药以助其阴,故须去芍者以此。


陈逊斋《伤寒论改正并注》:汗多,则如水淋漓,故漏不止。漏不止,则卫阳脱而皮毛虚,故恶风。汗出阳脱,则诸寒收引,故小便难而四肢拘挛不得屈伸,盖膀胱寒结,关节凝滞也。陈注谓津液竭,喻注谓阴液伤,殊不合理,果如所云,则当用滋润之品,桂枝加附子岂不愈使津液干竭耶!


朱壶山《伤寒论通注》:桂枝加附子汤为阳旦汤,意在止汗回阳,不是救阴。太阳中风病,卫气已虚,风邪得透卫入营,直中肌肉,法当驱肌肉之邪,取微似汗从肤表而解。乃误以辛温之药,大发其汗,表气不固,风寒续来,并欲透卫越营而内人,内部寒水得外界风寒之助,风气通于肝,肝遂挟寒水而上犯,一团阴寒逼阳外出,表气已虚,遂漏不止,恶风不待言也。而并非大汗亡阳于外,阴竭于内之危象。小便难者,膀胱之水,因寒而结。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四肢为诸阳之本,阴寒过,肾阳不振,《经》日诸寒收引,皆属于肾是也。却与下节两腿拘急因阴液不足养筋者不同。方取附子以助肾阳,桂枝以振心阳桂枝又引心阳下行,助肾阳蒸水化气,真阳一升,群阴自退膀胱水中之阳,自然化气上行外达。姜、枣、甘草,培补中官,肠胃中水谷之津,亦得上益胸中大气,卫阳有助,外捍斯坚,遂漏自止,其阳亦回。尤足注意者,此节阳随汗出,几成外脱者,乃阳虚之极,与五苓散之寒水内结-例。尚未至亡阳之险,果亡阳,同四逆汤矣。总之,亡阳之汗出为大汗淋漓,阳虚之汗出为遂漏不止,此其分界。

《今释》者言汗出过多,病变有二:一亡阳,一伤津。伤津者,血浆被分泌过多,体内荣养液因之不足。亡阳者,体温放散过多,细胞之生活力因而衰减。又言荣养液之来源,由于水谷,经消化、吸收、分泌种种作用而成。营此种之作用,仍赖各脏器细胞之生活力。津伤而阳不亡,其津能再生。阳亡而津伤,其津不能后继。阳明病之津液枯,减其燥则津自复。少阴病之津液枯,回其阳则津自生。此泛论与本节桂枝加附子汤无关。或曰附子之兴奋量,刺激分泌神经,故能救小便难,非用以止漏。其刺激量刺激心脏中之自动中枢,使血液循环旺盛,正所谓温经云云,实际与中医学说合。盖附子助肾阳蒸水化气,其津液自然灌溉各脏腑。三焦膜网,自然气上水行,决渎通利。少阴本心肾两脏,而心阳根于肾阳,肾阳足,自然肾阴上滋心阳,心血通畅。岂非救小便难与血液循环旺盛乎?气血充盈,营卫互助,于止漏工作,大有关系。特无中医常识,说不到水乳交融处,终嫌一间未达。


包识生《伤寒论讲义》:以大剂发汗大伤其少阴之气,其腠理尽开,失其启闭之本能,故汗出不止,而人不自知,故曰漏汗,汗孔开张,风人肌腠,故见风则畏也。肾气为发汗所伤,其气上逆而为漏汗。按汗尿同原,汗多则尿少,故小便难也,太阳病误发其汗,伤其少阴之气其邪亦因之乘虚而入,是将由表而传于里,故现少阴之四肢拘急症也。

此言太阳误汗,而伤少阴之里气者也。夫太阳病本当解表,而解表之药亦有虚实之分,若虚病治以实方,则其病愈盛而阳愈伤,欲挽救残阳,仍非以桂枝方中加入附子不可也。


刘绍武《刘绍武讲评伤寒杂病论》:

正误:本条为桂枝汤证,汗不如法,大汗亡阳,形成附子证。仍以桂枝汤治表虚寒,加附子强心回阳,以治汗出亡阳变证。

归类:本证属表虚寒兼少阴寒证。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16条桂枝汤不能用于麻黄汤证,本条论述桂枝汤证误用麻黄汤本条条文虽未论及麻黄汤,但“遂”字,可以标明含有贬义色彩,又汗出不止,可推知误用了麻黄汤这样的大汗之剂。太阳病发汗后,就大汗不止,大汗淋漓,病必不除,又依前文“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可知,本证邪陷于阴而表证未解。由于津液丧失太过,故而小便难,津枯不能荣养筋脉,而四肢微有拘急痉挛,屈伸不利。汗越多,人体体温向外放散的也就越多,所以亡津液的同时也可亡阳,虚极而为阴证,此时再用桂枝汤已不合拍,需加附子。附子为辛热之药,有亢奋作用,临床体会,此药还可复兴陈衰之代谢机能。反映于里,则下利清谷,四肢厥逆,使用附子配伍干姜,如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等。反映于表,则如本条所述,使用附子配伍麻黄、桂枝这类药少阴篇讲述麻黄附子细辛汤时还要讲到,阴证时,该发汗时还要使用麻黄该解肌时还要使用桂枝。此证虽需解肌,但机体处于阴寒状态,还需加入附子,这样既可达到解表的作用,同时陈衰功能也可得到恢复。

表证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表阳证,就是太阳病,一种是表阴证,就是少阴证。本条桂枝汤加附子,就是桂枝汤证而陷于阴证,或者说是少阴病现桂枝汤证。此时治疗则不能单用桂枝汤,因此证一味恶风寒而不发热,汗出更多。这是少阴病证见自汗,而脉微细、但欲寐,此时虽无里证,却不能使用麻黄附子甘草汤,而应使用桂枝加附子汤,临床应在条文基础上把握桂枝汤证见于少阴病这一标准。


陈慎吾《伤寒论讲义》:太阳病之应取微汗者,误用过量之剂发汗;致表虚而汗漏不止。汗出多,热亦随去,故阳气与阴液俱亡。本证原为阳证,今已有阴证之转机。恶风是汗后腠理疏,不禁风袭。小便难是水分尽泄于皮肤,津液损伤,小便出不畅也。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是运动神经失津液濡养于前,体温不足,造津输津能力锐减,又因失接济于后,且四肢距内脏最远,体温最难达到,故逆冷必先起于四肢,病变多先测验手足也。本证为因津伤而亡阳,故用桂枝汤调和气血,止汗以救阴,加附子兴奋全身机能以回阳。

伤阴,(伤津)汗、吐下皆能使血浆损失过多,体内营养液因感不足也。亡阳,体温放散过多,生活力因而衰减也。阴生于阳,阳生于阴,故津伤而阳不亡者,其津续能再生,阳亡而津虽不伤,其津气由后继。医者治疾,不患津之伤,而患阳之亡。伤津,阳明病津液干枯,津伤而阳不亡,撤其热而津自复。亡阳,少阴病津液干枯,阳亡而津不继,回其阳而津始生。上例一为有余,一为不足,皆足致疾。欲除其疾,务使平衡,所谓阴阳自和者必自愈,见后58条。


倪海厦《人纪-伤寒论》:这些都是桂枝汤的变证,如果开药量太过,或喝太急,应该二小时后才喝第二剂,造成汗流太多止不住,汗一直往外流,这病人有恶风,因为表虚,毛孔都开着,小便难,小便少了,因为水都被汗排掉了,所以病人脱水,津液不够了,造成四肢微急,因为四肢都靠水份血液来营养它,一旦不足,就会有抽筋的现象,所以难以屈伸者,这时就用「桂枝加附子汤」。

附子就是玄武,这里的附子是炮附子,附子本身是在中药里最黑最咸的药,附子是乌头的根,平常三年采收的就叫做附子,附子是非常阳热的药,所以叫附子为玄武,附子入肾,生附,就是附子采收后,用明矾泡一下、晒干就入药;附子有毒,因为附子的表皮上黑黑的毛会黏在气管,造成一直咳,所以要刮皮,或用棉布包住。生附子是通经温里寒的,此经指的是全身的血脉神经的经,一吃下去,全身的血脉神经都会打通。炮附子专门温肾阳的,肾阳不足,小便就会很清白、腰酸、遗精、脸色白黄得很虚弱。肾阴不足,就是肾水不够,精子就不是很好,肾和膀胱相表里,膀胱经是人身体中主表的最大的一条经脉,所以炮附子除了温肾阳还能固表,所以一吃下去,皮肤毛孔马上收起来,一滴汗都不流出去,汗会马上止掉。但是单吃炮附子是不行的,必须加在桂枝汤中,靠桂枝的力量把炮附子带到皮肤表面,才能发挥固表的作用。破八片大约三钱,这是救逆的,平常两钱就够了,像十岁小孩五分就够了。炮附子就是生附子皮剥掉切片,直接在铁锅上面干炒。二四条这人就是发汗太过了,表里两虚,汗流不止恶风,就是表虚了,小便难,四肢微急,就是里也虚了,这时可用桂枝汤加附子。临床上有一种情形,从北方寒冷地区来的病人,天生毛孔腠理比较密实,结果开了麻黄汤给他,他不会发汗,一直在小便,这个时候我们不必硬要发汗。


吕英《伤寒一元解》:太阳病汗后漏汗、恶风,说明已伤及元阳,“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属阴阳俱损,因有汗出一症,此条为在表之桂枝汤证向三阴方向内陷到太阳之底(里),或桂枝汤证直接内陷于少阴坎卦阳根之所,故漏汗、恶风属元阳不足,阳不敛阴,表之卫阳不足无法固护津液。依据“邪之人路即邪之出路”,治法为加强先天起点的同时托透内陷之邪,故为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刘渡舟《伤寒论诠解》:太阳病,发汗本是正治之法,今发汗后见漏汗不止,是卫阳不固,汗孔不合之故。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注家认为多见于太阳中风误服麻黄汤,“虚其虚”,以致阳不摄阴,卫不固表;也可见于用桂枝汤汗不得法,温覆太过,以致发汗过多。桂枝汤方后注云“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可见漏汗不止,反使在表之邪并不能解除。“汗为阴液”,“阳加于阴谓之汗”,汗是阳气蒸化津液而成。漏汗不止,必伤阳损液而见诸种变证。“其人恶风”,指出恶风寒的程度较原来的中风证恶风寒更重,是过汗伤阳,卫阳不固之故;“小便难”,指排尿不利。《素问·灵兰秘典论》谓:“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今过汗伤阳损阴,膀胱津少气冷,化源不足,气化无力,故小便点滴不畅;“四支微急,难以屈伸”,是指四肢轻度拘急,活动不能自如。四肢为诸阳之本,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今阳虚液伤,四肢失却阳气之温煦,阴液之滋养,故觉拘急而活动不能自如。综上所述,可知其病原因在于发汗太过;主证是漏汗不止;主要病机是卫阳大伤而阳不摄阴。故其治疗当固阳止汗,调和荣卫,用桂枝加附子汤。为什么大汗后阴阳两伤而治疗却只用补阳药,不用滋阴药?这是因为,阴伤乃由阳虚表不固,以致阴液丢失太多所引起。主要矛盾在于阳虚表不固,扶阳即可以摄阴。且阳生则阴长,阳气恢复,气化功能正常,阴液就可自行恢复,所以不必加滋阴之品。 

 附子辛甘大热,能温肾助阳,回阳救逆。少阴肾阳得复,则卫阳充实,卫外为固,漏汗自止。气化正常,阴液渐复,则小便自然得以通利。  此证属表阳虚漏汗不止,已接近于亡阳,急当用附子扶阳固表,绝非黄芪、浮小麦、龙骨、牡蛎之类所可止。至于表气虚,肺气不固之自汗,则可使用李东垣补中益气汤、保元汤之类,重用黄芪常可取效,也非本方所宜。后世注家或云本条在表之风邪未去,或云在表之风邪已去。但无论有无表邪,均可使用本方。因桂枝汤既可解肌祛风,也可调和营卫而治表虚。  曾治一女子,汗漏不止,先用黄芪、浮小麦、龙骨、牡蛎等无效,因其无热象,遂用桂枝加附子汤,药后漏汗得止。有不少医生不敢用附子,实际上此药用之得当,常获奇效,只要认证准确,即可放胆使用,不必过于疑虑。


陈亦人《伤寒论译释》:太阳病,本当治以发汗,但必须是微汗,始得邪去表解,若服药后大汗淋漓,不但病不能除,反能产生种种变证。今发汗后漏汗不止,是卫阳伤而卫外不固。病人恶风,有两种可能,一是表邪未尽,一是卫阳虚弱。汗多不仅伤阳,同时也必伤阴,阴液不足则小便难而不畅。阳气阴液俱虚,筋脉得不到温煦濡养,则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本证漏汗恶风,仅是卫阳虚,而未达肾阳虚的地步,溲难肢急,也仅是暂时液脱不继,而未到真阴耗竭的程度,况且病机侧重在卫外不固,所以治疗不需四逆诸方,只用桂枝汤加附子一味以复阳固表为主,阳复则表固汗止,汗止则液复,而溲难肢急自愈。这正是治病求本的科学价值所在。

本证因发汗太过,或汗不如法,以致阳虚液脱而发生汗漏溲难肢急等证。成氏认为汗漏不止与恶风都属阳虚,陈氏认为恶风是表证未解,两说都有可能。尤、喻二氏认为恶风是复为外风所袭,恐未必是。成、陈二氏对于病机分析与治法的阐述都比较平允。本证汗漏不止,主要是卫阳虚,所以加熟附子,目的在于温卫阳以固表,不一定是温少阴肾阳,陈氏解释为固少阴之阳,似嫌不太贴切。至于柯氏主张漏汗因离中阳虚,小便难因坎中阳虚,并把固表作用归于桂枝,利小便作用归于附子,似乎说理深入一层,实际是强词夺理,难以令人信从。


李克绍《伤寒论讲义》:太阳病不论用桂枝汤或麻黄汤发汗,都应取微似汗,不可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本条就是发汗太骤,以致汗出不止而出现的证。

发汗太骤,药力未发挥作用,便随汗外泄,故表邪不除,依然恶风;津液亡失,因而小便难;四肢没有阳气的温煦,所以紧急拘挛,伸展不利。本证治疗重点,以扶阳固表为急,故于桂枝汤中加附子主之。本方于桂枝汤中,加附子以固阳,阳固则止,汗止则液不外脱。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本证成因:太阳病,发汗,汗出太多,导致阴阳两伤,而表证尚未解除。主症和病机:发汗,遂漏不止,是说汗不得法导致汗出淋漓不止。汗生于阴而出于阳,汗出越多,卫阳越虚,肌腠不能固密,营阴随之外泄,于是出现了伤阳损液的结果。恶风原为中风必见之证,今又特别强调,则说明恶风寒的程度较前为重。这是过汗伤阳,表阳虚弱,温煦失司,不耐风袭的缘故。小便难是由于过汗伤阳损阴,津液亏少,化源不足,阳气被伤,气化无力所致。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是四肢轻度拘急,活动不灵活,这既有阳虚四肢筋脉失温的因素,也有阴液被伤,四肢筋脉失去阴液濡养的因素。可见证属阴阳两伤而表未解。治用桂枝加附子汤解肌法风,温经助阳,固阳以摄阴。本证既然属于阴阳两伤,但治法只取助阳解表而不用补阴,这是什么道理呢?这一方面是因为本证的病变重点在于阳虚不固,阴液虽有损伤,但阴伤缘于汗泄,汗泄缘于阳虚不固,因此采用助阳解表法,助阳就可以固表,固表就可以敛汗,敛汗就是摄阴。另一方面,有形之阴液不能速生,无形之阳气所当急固,何况阳生则阴长,阳气恢复,气化功能正常,阴液就可以自行恢复,这正如陆渊雷所说:“津伤而阳不亡者,其津自能再生,阳亡而津不伤者,其津亦无后继,是以良工治病,不思津之伤,而患阳之亡。” 张仲景注重固护阳气的思想,于此可见一斑。此外,桂枝汤中原本有芍药、大枣、甘草等也有一定的酸甘化阴效果。

本方即桂枝汤加附子而成。用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祛风。用炮附子温经复阳,固表止汗。邪去阳旺,表固汗止,津液自复,诸证可愈。现代临床,对于外感病无论是服西药发汗或中药发汗,亦或不经发汗而自汗不止者,均有良效。对于妇女阳虚崩漏带下,对于痹证属阳虚寒痹者皆有疗效。


姜建国《伤寒论讲稿》:本条论述阳虚漏汗、津耗阴伤的证治。太阳病用发汗法,没有遵守当取遍身微似有汗者的要求,导致大汗出,于是伤阳耗津就在所难免了。卫阳虚衰不能固护肌表,则汗漏不止;不能温煦肌表,则恶风恶寒。阴津不足,则小便难;不能濡养筋脉,就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这属于阴阳两虚证,但是有标本先后,因阳虚而漏汗,因漏汗而伤津,阳虚为病本,阳生则阴长,所以尽管是阴阳两伤,而治疗的重点却是扶阳固表,方用桂枝加附子汤。

本方是桂枝汤加炮附子,并重用甘草而组成的。方中附子、桂枝、生姜温阳固表,芍药、大枣、甘草补气养阴。另外,芍药的通络活血,大枣、甘草的甘缓挛急,对四肢微急难以屈伸也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本方从表面看是桂枝汤的加减方,其实,和桂枝加桂汤、小建中汤一样,方义和主治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地变化,不能再从桂枝汤的角度看待问题了。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尽管是发汗引起的汗漏不止阴阳两伤,仍然可以用本身属于发汗剂的桂枝汤加减治疗。另一方面,我们虽然根据条文的脉症将本方证归类于太阳病变证的阴阳两虚证当中,在临床的具体运用中,并不排除本方治疗太阳外感病,例如阳虚感冒,就可以用本方加减治疗。


肖相如《伤寒论讲义》:本条论述太阳病发汗太过,致阳虚汗漏并表证不解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太阳病,发汗本是正治之法,现发汗后出现漏汗不止,当为发汗太过,卫阳虚弱,腠理不固所致;因见恶风一症,故知表邪未尽;汗多伤津,阳虚气化不利,故见小便难;阴阳俱损,筋脉失于温煦和濡润,故见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此证的病机是太阳中风兼阳虚津伤,治疗当扶阳解表,方用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加附子以温经复阳,固表止汗。

从本证的表现来看,既有阳虚,又有阴虚,为何治疗却只用补阳药而不用滋阴药呢?这是因为津伤源于漏汗,漏汗又源于阳虚。主要矛盾在于阳虚表不固,扶阳即可以摄阴,故以扶阳固表敛汗为治法。有人将其归纳为回阳救津法。临床遇见此证,是否加用养阴药是考核其对《伤寒论》的理解程度和学术水平的标准,虽然加用养阴药并无原则错误,但是不加才更能体现出中医学术的境界。本条可与原文第301条麻黄细辛附子汤证、第302条麻黄附子甘草汤证结合起来看,三者实际上都是少阴兼表证,只不过麻黄细辛附子汤证以及麻黄附子甘草汤证是少阴病兼伤寒表实证,故用麻黄来解太阳表邪;而桂枝加附子汤证是太阴病兼中风表虚证,故用桂枝汤来解肌祛风。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