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关于寄生虫,从入门到精通,这一篇就够了!
2024
05-18

关于寄生虫,从入门到精通,这一篇就够了!

一、吸虫1. 华支睾吸虫(肝吸虫)01成虫 寄生于人体的肝胆管内

外形:狭长,背腹扁平,前端稍窄,后端圆顿,半透明,状似葵花子。

吸盘:口吸盘略大于腹吸盘,口吸盘位于顶端,腹吸盘位于虫体前1/5处。

消化系统:口、咽、食管、肠支,肠支分两支。肠支沿虫体两侧直达后端,不汇合,末端为盲端。

雌雄同体:睾丸1对,卵巢1个。

02虫卵 甚小

外形:似芝麻

颜色:淡黄褐色

卵壳特征:壳厚,卵盖与肩峰,后端由一小疣

内含物:毛蚴

大小:(27~35)μm×(12~20)μm

2. 布氏姜片吸虫(姜片虫)

姜片虫病是人、猪共患的寄生虫病。

01成虫

外形:硕大、肉红色,背腹扁平,前窄后宽

吸盘:腹吸盘比口吸盘大4~5倍;口吸盘亚顶位(前端),腹吸盘在近口吸盘下方,呈漏斗状

消化系统:肠支在腹吸盘前分叉,呈波浪状弯曲,延至末端

雌雄同体:睾丸1对,高度分支如珊瑚状,卵巢1个

02虫卵

椭圆形,(130~140)μm×(80~85)μm

是人体寄生虫中最大的蠕虫卵

低倍镜约花生大,淡黄色

卵壳薄而均匀,一端有一不明显的小盖

卵内有1个卵细胞和20~40个卵黄细胞

3. 日本血吸虫(血吸虫)01成虫 寄生于人或哺乳动物的静脉内

雌雄异体,呈合抱状态,虫体圆柱形

雌:因肠管内含红细胞消化后的残留物质,呈灰褐色,常居抱雌沟内,与雄虫合抱;卵巢1个,位于虫体中部、呈长椭圆形

雄:乳白色,背腹扁平

自吸盘以下虫体两侧向腹面卷曲,形成沟槽——抱雌沟

睾丸7个,排列成串珠状

02虫卵

淡黄色,椭圆形

卵壳厚薄均匀,无小盖,一侧有一逗点状小棘;内含成熟毛蚴,毛蚴和卵壳间可见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的油滴状毛蚴分泌物(可溶性虫卵抗原),可通过卵壳微孔释放出。

03毛蚴

游动时呈长椭圆形,静止或固定后呈梨形

周身被有纤毛(运动器官),前端有一锥形的顶突(钻孔腺)

4. 卫氏并殖吸虫(肺吸虫)

并殖吸虫病:以在肺部形成囊肿为主要病变,以烂桃样血痰和咯血为主要症状。

01成虫

外形:肥厚、暗红色、椭圆

吸盘:口、腹吸盘大小相似,口吸盘位于顶端,腹吸盘位于体中部稍前

消化系统:肠管分两支沿虫体两侧形成3~4个弯曲

生殖系统:

雌性:子宫与卵巢左右并列于虫体中部(腹吸盘之后)

雄性:两睾丸分支如指状,左右并列于虫体后1/3

02虫卵

金黄色,椭圆形,左右多不对称

(80~118)μm×(48~60)μm

前端较宽,有扁平卵盖,卵壳厚薄不均

卵内含1个卵黄细胞和10多个卵黄细胞

二、绦虫1. 链状带绦虫(猪肉绦虫/猪带绦虫/有钩绦虫)

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引起猪带绦虫病;幼虫寄生于人体皮下、肌肉或内脏,引起囊尾蚴病。

01成虫

02幼虫(猪囊尾蚴/囊虫)

白色半透明、卵圆形的囊状体,约黄豆大小,囊内充满透明的囊液。

囊壁2层,外为皮层,内为间质层。间质层向内形成翻卷收缩的头节,头节具有顶突和小钩,可寄生人体。

03虫卵

卵壳薄而脆弱,在虫卵自孕节散出后多数已脱落。

棕黄色,球形,胚膜厚且具有放射状条纹。

胚膜内含球形的六钩蚴,有6个小钩。

2. 肥胖带绦虫(牛带绦虫/牛肉绦虫/无钩绦虫)

猪带绦虫和牛带绦虫的区别:

01成虫

1) 体长与节片数:

2) 头节:

3) 成节:

4) 孕节:

02囊尾蚴

03虫卵

与猪带绦虫基本相似。

3. 曼氏迭宫绦虫

成虫主要寄生在猫科动物,偶然寄生于人体。

中绦期裂头蚴可在人体寄生,导致曼氏裂头蚴病,其危害远较成虫为大。

01成虫

头节细小,呈指状,背、腹面各有一纵行吸槽。

颈部细长,链体有节片约1000个

02虫卵

椭圆形、浅灰褐色,卵壳较薄,一端有卵盖,内有1个卵细胞和若干个卵黄细胞。

03裂头蚴

长带形,白色,头端膨大,中央有一明显凹陷。

体不分节但具不规则横皱褶,后端多钝圆,活动时伸缩能力很强。

4. 细粒棘球绦虫(包生绦虫)

成虫寄生于犬科食肉动物,幼虫(棘球蚴)寄生于人和多种食草类家畜及其他动物,引起一种严重的人畜共患病,称棘球蚴病(包虫病)。

01成虫

绦虫中最小的虫种之一,体长2~7mm,仅4节。

头颈节,链体:仅幼节、成节、孕节各一节。

头节:略呈梨形,具有顶突和4个吸盘

成节:结构与带绦虫略相似

孕节:子宫具不规则的分支和侧囊

02虫卵

形态上和带绦虫卵基本相同,光镜下难区别。

呈球形,壳内为胚膜,较厚,棕黄色,光镜下呈放射状条纹,内含六钩蚴。

03幼虫(棘球蚴)

圆形囊状体,随寄生时间、部位和宿主不同,直径从1cm至数10cm不等。

棘球蚴为单房性囊,由囊壁和囊内含物(生发囊、原头蚴、囊液等)组成。

三、线虫1. 蛔虫(似蚓蛔线虫)

寄生于人体小肠引起蛔虫病。成虫可引起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亦可引起胆道蛔虫症、肠梗阻、肠穿孔等并发症;幼虫可引起咳嗽、支气管哮喘等肺部病变。

01成虫

大型线虫,长圆柱形,似蚯蚓,活时微黄色或淡红色,死后灰白色。体表具细横纹和明显白色侧线,前端有3片唇瓣,呈“品”字形排列,向头尾两端逐渐变细,尾部顿圆锥形。

雌虫:长20~35cm,直径3~6mm,生殖系统为单管型,有交合刺1对。

雄虫:长15~31cm,直径2~4mm,生殖系统为双管型。

02虫卵

受精蛔虫卵:

宽椭圆形,棕黄色,(45~75)μm×(35~50)μm

卵壳较厚且厚薄均匀,表面有凹凸不平的蛋白质膜

虫卵内含物为卵细胞,有时为幼虫

未受精蛔虫卵:

长椭圆形,棕黄色,(88~94)μ×(39~44)μm

蛋白质膜和卵壳均较薄,有变形性

卵内充满大小不等的屈光颗粒

2. 鞭虫(毛首鞭形线虫)

寄生于人体引起鞭虫病。轻度感染可无临床症状,严重感染可出现腹痛、腹泻、慢性贫血或直肠脱垂。

01成虫

寄生在肠内,以其细长的前端钻入肠黏膜,外形似马鞭,虫体前3/5细线状,后2/5粗如鞭柄。

雄虫:长35~45mm,尾端向腹面呈环状卷曲

雌虫:稍大,35~50mm,尾端钝圆

02虫卵

纺锤型或橄榄型,黄褐色,低倍镜约米粒大小,(50~54)μm×(22~23)μm;卵壳较厚,两端各有一透明盖塞,内含一未分裂的卵细胞。

3. 蛲虫(蠕形住肠线虫)

寄生于人体小肠末端、盲肠和结肠——蛲虫病。蛲虫病以肛周瘙痒为主要症状,偶可引起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如异位寄生可致阑尾炎、泌尿生殖系统炎症。

01成虫

乳白色,虫体细小。

头翼:虫体角皮具横纹,头部周围的角皮向外隆起形成。

咽管球:口与咽管相连,咽管末端膨大呈球形。

雄虫:尾部向腹面卷曲,单管型,有交合刺1根。

雌虫:较大,尾部尖直而透明,生殖系统为双管型。

02虫卵

低倍镜米粒大,(50~60)μm×(20~30)μm

一侧扁平,一侧稍凸,形似柿核,卵壳较厚,无色透明

卵自虫体排出时,已含有1个发育至蝌蚪期的胚胎,

在外界数小时后发育为感染期卵。

4. 钩虫

钩口科线虫的统称。寄生于人体的钩虫主要有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板口线虫(美洲钩虫)。成虫寄生于小肠可引起慢性失血,导致贫血,上消化道出血,也可出现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幼虫可引起钩蚴性皮炎和肺部病变。

01成虫

细长线状,长约1cm,活时肉红色,死后乳白色,雌虫略>雄虫。

02虫卵

两种钩虫卵光镜下无法区别,低倍镜约绿豆大小,(56~76)μm×(36~40)μm。无色透明,卵壳薄,椭圆两端钝,内含2~8个细胞,卵细胞与卵壳之间有明显间隙。

03丝状蚴

感染能力,又称感染期蚴,食管细长,约占体长的1/5,口腔封闭不能进食,口腔和食管连接处,有1对矛状的角质构造,为口矛,口矛助于虫体穿刺,形状助于虫种鉴别。

四、原虫

1. 溶组织内阿米巴(痢疾阿米巴)

阿米巴痢疾的病原体。

主要寄生在结肠内,亦可侵犯肝、肺、脑等器官引起肠外阿米巴病。

01滋养体

滋养体期为虫体活动期(增殖、致病),形态多变不规则,虫体运动时常伸出一伪足,作定向运动。滋养体细胞质内常可见吞噬的浅绿色红细胞或细菌。

吞噬红细胞是溶组织内阿米巴的特征,球形泡状核1个,核膜清晰,核仁深染,小,常居中,核膜内侧有密集的染色质颗粒,称核周染粒。核仁与核周染粒之间可见浅染的核丝网状纤维,呈放射状排列,内外质分明,外质薄而透明,内质呈颗粒状。

02包囊

无色透明圆球形,囊壁厚且光滑,囊内可有1~4个核,其中4核包囊为成熟包囊。未成熟包囊内含有短棒状的拟染体(营养储存结构)和糖原泡。

未染色标本囊壁折光性强,核呈圆形反光体,拟染体为棒状透明区,通常看不到糖原泡。碘染色包囊呈黄绿色或黄棕色;糖原泡呈红棕色,边缘模糊。铁苏木素染色包囊呈黑蓝色,核结构清晰,透明糖原泡及黑色棒状拟染色体。

2. (孢子虫):疟原虫

属孢子虫纲,在细胞内阶段无运动器官。疟疾的病原体。寄生于人体肝细胞和红细胞引起疟疾(间日疟、恶性疟),通过按蚊传播。

疟原虫生活史复杂,包括人体肝细胞和红细胞及按蚊体内发育。诊断上有重要价值的是寄生于人体红细胞内的各期形态。

病原形态:

➤环状体(早期滋养体/小滋养体):胞核少,胞质少,中间有空泡,虫体多呈环状。

➤大滋养体(晚期滋养体):胞核增大,胞质增多,胞质中开始出现空泡和疟色素。

➤裂殖体:早期裂殖题(未成熟裂殖体)→成熟裂殖体

➤配子体

间日疟原虫(P.v)01早期滋养体(环状体)

核小1个,偶有2个,点状,紫红色;

胞质少环形,淡蓝色,大小约RBC直径的1/3;

胞质与核之间有空泡,戒指状,无疟色素;

被寄生RBC无明显改变。

02晚期滋养体(大滋养体)

核1个,增大。胞质增多,形状不规则,有伪足伸出,空泡明显;

胞质内出现棕黄色疟色素,细小杆状,分散存在;

被寄生RBC体积稍增大,色淡,出现鲜红薛氏小点。

03未成熟裂殖体

核分裂,数目<12个。胞质随着核的分裂,渐变圆,空泡消失。疟色素分散在胞质中。

被寄生RBC体积增大,色淡,鲜红薛氏小点。

04成熟裂殖体

核反复分裂,数目>12个。胞质分裂,围绕核,形成裂殖子,数目12~24个,排列不规则。

疟色素集中成1~2团,位于虫体中央或一侧。

被寄生RBC体积增大,色淡,鲜红薛氏小点。

05配子体

部分疟原虫在发育中,核增大但不分裂,胞质增多,发育成配子体。疟色素分散。

被寄生RBC体积增大,色淡,鲜红薛氏小点明显。

雌配子体:虫体圆形或卵圆形,占满胀大的RBC,胞质蓝色。核小致密,深红色,偏向一侧。

雄配子体:虫体圆形,胞质蓝而略带红色。核大疏松,淡红色,位于中央。

恶性疟原虫(P.f)

大滋养体、裂殖体寄生的RBC滞留内脏微血管中,外周血中不易查见。

01早期滋养体(环状体)

环纤细,大小约为RBC直径的1/5。

胞质环形,胞质与胞核之间有空泡,呈戒指状。

1个红细胞常含有2个以上虫体,常见2个核。

虫体常位于RBC的边缘。

02配子体

被寄生的RBC因破裂而不见或仅见一部分。

雌:新月形,胞质蓝色。核致密,深红色,位于中央。疟色素黑褐色,分布于核周围。

雄:腊肠形,胞质蓝而略带红色。核疏松,淡红色,位于中央。疟色素分布核周。

3. (鞭毛虫):阴道毛滴虫

寄生于女性的阴道、尿道等,以及男性的尿道、前列腺等泌尿生殖器官,可引起以滴虫性阴道炎、尿道炎及前列腺炎为主要病变的寄生虫病。

01形态

典型滋养体呈梨形或卵圆形,无色透明,有折光性,体态多变,活动力强。借助4根前鞭毛摆动前进,以波动膜的波动作螺旋式运动。

4. (鞭毛虫):蓝氏贾第鞭毛虫(贾第虫)

寄生于人体小肠(特别是十二指肠),引起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贾第虫病。

01滋养体

呈纵切的半个倒置梨形,两侧对称,前端钝圆,后端尖细,腹面扁平,背面隆起,腹面前半部向内凹陷形成左右两个吸盘。一堆卵圆形的泡状细胞核位于吸盘底部,不含核仁。有4对鞭毛,靠鞭毛的摆动而做活泼运动。

02包囊

椭圆形,囊壁较厚,与虫体间有明显空隙;核多偏于一侧,未成熟包囊2核,成熟包囊4核;囊内可见鞭毛、丝状蚴、轴柱等。

五、节肢动物1. 蠕形螨

寄生于人体的蠕形螨有毛囊蠕形螨(寄生于毛囊内)和皮脂蠕形螨(寄生于皮脂腺或毛囊中),可引起毛囊炎、酒渣鼻、痤疮、脂溢性皮炎。

01病原形态

乳白色,略透明,雌虫略>雄虫,颚体宽短呈梯形,躯体分足体和末体,足体腹面具4对粗短的足,呈芽突状;末体细长如指状,体表有环形皮纹。

毛囊蠕形螨:较细长,末体占虫体全长的2/3~3/4,末端较钝圆。

皮脂蠕形螨:略短,末体约占躯体全长1/2,末端尖细呈锥形

2. 疥螨

寄生于人体的为人疥螨,引起疥疮。

01病原形态

成虫近圆形或椭圆形,背面隆起,乳白或浅黄色。雌螨略>雄螨。

参考文献:

[1] 许文荣,林东红,等.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M].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02月.

[2] 王前,郑磊,孙德华,等. 临床体液及排泄物形态学检查图谱[M]. 科学出版社,2021年3月.

[3] 王前,郑磊,孙德华,等. 血细胞形态学诊断图谱[M]. 科学出版社,2021年3月.

END

说明:本文为原创投稿,不代表检验医学新媒体观点。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原创作者姓名和单位。

近期视频推荐

编辑:徐少卿   审校:陈雪礼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