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连翘成分、药理、临床及安全性综述
2024
05-13

连翘成分、药理、临床及安全性综述

文档

连翘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安全性综述

连翘为木犀科连翘属植物连翘[Forsythia suspensa(Thunb.)Vahl]其干燥果实,别名:连、异翘、兰华、轵、折根、三廉、连草、大翘、黄花杆、黄寿丹、黄花瓣、落翘、黄花条、连壳、黄链条花、黄奇丹、青翘。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下品:“连翘。味苦,平。主寒热鼠瘘,瘰疬痈肿,恶疮瘿瘤,结热蛊毒。一名异翘,一名兰华,一名轵,一名三廉。生山谷”。传统中医认为连翘味苦,性微寒。入心、肝、胆经。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之功效,用于治疗痈疽、瘰疬、乳痈、丹毒、风热感冒、温病初起、温热入营、高热烦渴、神昏发斑、热淋涩痛等证。主要成分含有挥发油类、苯乙醇苷类、木脂素类和三萜类物质等,从中分得的黄酮类物质较少,酚酸类物质则较多。药理作用为抗氧化、抗菌、抗炎、抗病毒、抗肿瘤、抗过敏以及解热镇痛等。近年来,随着中药现代化的不断深入,特别是诸如“甲流”“新冠”等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不断出现,掀起了本植物及其同属植物的化学研究高潮。

连翘习惯上使用分青翘、翘壳和连翘心。秋季果实初熟尚带绿色时采收,除去杂质,蒸熟,晒干,习称“青翘”;果实熟透时采收,晒干,除去杂质,习称“老翘”或“翘壳”;其中种子为“连翘心”。 有使用老翘必须去心的习惯。从历代方书医案的记载来看,青翘、老翘多混在一起统称连翘,清以前未见明确的“青翘”、“老翘”专名出现,但本草、临证书籍中,却在事实上对二者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区分。二者的使用情况,宋元之际,难以确考;明清之际,似以青翘略盛;而当代则以老翘为主流商品。“一体二用”药对分列为两味药,临床应用中有所区别与侧重。古代认为属瘾疹疮疡,托毒外出,宜用轻清散发的老翘;疮家用连翘发汗,必色青者方有力。盖此物嫩则青,老则黄。凡物之嫩者,多具生发之气,故凡发汗所用之连翘,必须青连翘。老翘干透开裂,会散出许多种子称“连翘心”,可以筛出另用,连翘心虽清热解毒,但性轻清利在升腾,多用于鼻炎、鼻窦炎、头痛之类,现在多三种合并使用。虽然它们拥有多种相同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但二者化学成分的差异正是其功效差异的物质基础,而这些微弱的成分差异就使功效有所区别,所以在目前的质控中只选取一个指标成分对其控制,总的来说,“一体二用”模式中药的研究,对于中药最佳采收期、功效物质基础及质量控制等方面的思考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另有贯叶连翘(Hypericum peforamm1),又名贯叶金丝桃、千层楼、圣约翰草(St.John’s wort),是藤黄科金丝桃属植物。随着对其药理活性研究的深入,贯叶连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贯叶连翘的主要活性成分黄酮贯叶金丝桃素、金丝桃素、金丝桃苷等及萘骈二蒽酮类、间苯三酚类、挥发油、鞣质、原花青素、胡萝卜素、β-谷甾醇、异缬草酸、月桂酸和肉豆蔻酸等成分。具有抗抑郁、抗病毒、抗肿瘤、抗炎、止咳、镇痛等作用。目前,用贯叶连翘提取物制成的制剂已在欧美大量上市,主要用于治疗抑郁症、甲型和乙型肝炎及艾滋病等。此外,还有文献报道其有抗肿瘤活性。目前贯叶连翘在国外研究较多,而国内研究甚少。但是贯叶连翘在中国具有很长的药用历史,根据传统中医理论,贯叶连翘味辛苦涩,其性平,具有清心明目、舒经活血、止血生肌、解毒消炎、利湿之功效。与连翘应用有别。

1. 化学成分

近5年来,从连翘中分得的化学成分主要有挥发油类、苯乙醇苷类、木脂素类和三萜类物质,从中分得的黄酮类物质较少,酚酸类物质则比之前较多。

1.1 挥发性成分

连翘中的挥发性成分含量很高,在连翘的种子连翘心中含量平均可达3.8%,而在自然界中含挥发油如此高的植物并不多见。2009 年范令刚等从连翘花中鉴定出24 种挥发油类成分,主要是侧柏烯、β-水芹烯、β-蒎烯、桉油精、3-异丙烯基-5,5-二甲基环戊烯、β-月桂烯、水杨酸甲酯等。

另有报道含:155 α-蒎烯(alpha-Pinene)、156 β-蒎烯(beta-Pinene)、157马鞭草烯酮(Verbenone)、158 桃金娘烯醛[(-)-Myrtenal]、159 b-乙酸松油酯(b-Terpinyl acetate)、160 3-异丙基甲苯(p Isopropyltoluene)、161 γ-萜品烯(gamma-Terpinene)、162 β-水芹烯(beta-Phellandrene)、163α-萜品油烯(α-Terpinolene)、164α-水芹烯(α-Phellandrene)、165松油烯-4-醇(Terpinen-4-ol)、166松油烯(Terpinene)、167罗勒烯(Ocimene)、168α-松油醇(α-Terpineol)、169棕榈酸(Palmitic
acid)、170香芹草孟烯醇(4-Carvomenthenol)、171柠檬烯(Limonene)、172芳樟醇(Linalool)、173樟脑(Camphor)、174 2,6-二叔丁基对甲酚(2,6-Di-tert-butyl-4-methyl-phenol)、175 2,6-二叔丁基-4-(1-氧代丙基)苯酚[2,6-Bis(1,1-dimethylethyl)-4-(1-oxopropyl)phenol]、176石竹烯(Caryophyllene)、177香叶醇(Geraniol)、178对伞花烃(p-Cymene)、179β-月桂烯(β-Myrcene)、180乙酸羽扇烯酸酯(Lupenylacetate)、181壬醛(Nonanal)、182 3-甲基-1,2-环戊烷二酮(3-methyl-1,2-Cyclopen-tanedione)、183十五烷(Pentadecane)、184十六烷(Hexadecane)、185肉豆蔻酸(Tetradecanoic acid)、186 6,10,14-三甲基-2-十五烷酮(6,10,14-trimethyl-2-Pentadecanone)、187二十三烷(Tricosane)、189β-伞花烃(β-Cymene)、190枞油烯(Sylvestrene)、191香桧烯(Sabinene)、192β-月桂烯(beta-Myrcene)、193已醛(Heptanal)、194环己烷(Hexamethylene)、195 2,3,5,6-tetrahydro-jacara-none-4-O-β-D-glucopy-ranoside、196莰烯(Camphene)、197香草醛(Vanillin)、198 1-甲基-2-异丙基苯(1-Methyl-2-isopropylbenzene)、199苯甲醇(Benzyl alcohol)、200苯乙醇(Phenylethyl alcohol)、201葑醇(Fenchol)、202冰片(Borneol)、203萜品醇-4(Terpineol-4)、204 2-羟基桉树脑(2-Hydroxycineole)、205 1-甲基-4-异丙基苯(1-Methyl-4-isopropylbenzene)、206对-异丙基苯甲醇(p-Isopropylbenzyl alcohol)、207 2,4-癸二烯醛(2,4-Decadienal)、208γ-杜松烯(γ-Cadinene)、209δ-杜松烯(δ-Cadinene)、210 19-hydroxy-13-oxo-15,16-dinor-ent-labda-8(17)-ene、211 18-hydroxy-13-oxo-15,16-dinor-cleroda-3,4-ene、212 3,13-oxo-15,16-dinor-ent-labda-8(17)-ene、213 serralabdane B、214(4S,9R,10R)methyl 18-carboxy-labda-8,13(E)-diene-15-oate。

1.2 苯乙醇苷类

之前有报道连翘中含有大量的苯乙醇苷类成分,该类化合物是连翘中主要的活性成分,主要有连翘酯苷A(forshytosideA)、连翘酯苷C(forshytoside C)、连翘酯苷D(forshytosideD)、泽丁香酚苷(acteoside)、β-羟基泽丁香酚苷(β-hydorxyacteoside)、连翘酯苷B(forshytoside B)和连翘酯苷E(forshytosideE)等。2008 年,曲欢欢从连翘果实中分离得到了一种新的苯乙醇苷类成分异连翘酯苷,它是连翘酯苷中α型鼠李糖构型转变为β型的连翘酯苷异构体。冯卫生研究组从连翘中分得一个新的连翘酯苷forsythenside F,2009 年该研究组又首次从连翘中分得2 个苯乙醇苷类化合物:木通苯乙醇苷B和3,4-二羟基苯乙基-8-O-β-D-葡萄糖苷。

有报道含1β-D-glucopyranside、2 3,4-二羟基苯乙基-8-O-β-D-葡萄糖、3连翘酯苷A(forsythoside A)、4连翘酯苷B(forsythoside B)、5连翘酯苷C(forsythoside C)(suspenside)、6连翘酯苷D(forsythoside
D)、7连翘酯苷E(forsythoside E)、8连翘酯苷F(forsythoside F)、9连翘酯苷G(forsythoside G)、10连翘酯苷H(forsythoside
H)、11连翘酯苷I(forsythoside I)、12连翘酯苷J(forsythoside J)、13连翘酯苷K(forsythoside K)、14左旋羟基连翘酯苷A[(-)-suspensaside A]、15左旋羟基连翘酯苷B[(-)-suspensaside B]、16 2-(3,4-二羟基苯基)-乙基-β-D-葡萄糖苷[2-(3, 4-dihydroxyphenyl)ethyl-β-D-glucopyranoside]、17苯乙醇-β-D-木糖基-(1→6)-β-D-葡萄糖苷[Phenethylalcohol-β-D-xylopyranosy-(1→6)-β-D-glucopyranoside]、18 7S-suspensaside methyl
ether、19连翘新苷B(lianqiaoxinside B)、20毛柳苷(salidroside)、21木通苯乙醇苷A(calceolarioside A)[13] 22木通苯乙醇苷B(calceolarioside B)、23车前草苷A(plantainoside A)[13] 24车前草苷B(plantainoside B)、25泽丁香酚苷(Acteoside)、26β-羟基泽丁香酚苷(β-hydroxyacteoside)、27R-Suspensaside、28 S-Suspensaside、29 S-Suspensaside menthy ether、30连翘新苷A(Lianqiaoxinside A)、31连翘新苷C(Lianqiaoxinside C)、32木通苯乙醇苷C(calceolarioside C)、33β-(3,4-dihydr-oxyphenyl)ethyl-O-α-rhamnopyrano syl-(1-4)-2-O-(E)caffeoyl-α-arabinopyranoside、34 6′-O(顺式-1,4-二羟基环己乙酰基)-类叶升麻苷[6′-O-(cis-1,4-dihydroxycyclohexanacetyl)- acteoside]、35毛花球花苷A(trichosanthoside A)、36黄花马缨丹苷B(fucatoside B)、37石蚕苷B(poliumoside B)、38紫茎女贞苷J(ligupurpuroside J)、39厚朴苷F(magnoloside F)、40松果菊苷(echinacoside)、41异厚叶车前苷(isocrassifolioside)、42(3,4)-3-[4-(beta-D-吡喃葡萄糖基氧基)-3-甲氧 基苯基]甲基、43对-香豆素-(6-O-咖啡酰基)-葡萄糖苷[p- coumaroyl-(6-O-caffeoyl)-glucoside]、44 3,4-二羟基苯乙醇苷、45 2-甲氧基-3,4,5-三羟基苯乙醇苷、46 4-[2-(β-D-吡喃葡萄糖基氧基)乙基]-4-羟基-2, 5-环己二烯、47(+)-8′-hydroxyariciresinol
4′-O-β-D-glucopyranoside、48异连翘苷(Isoforsythiaside)。

1.3 木脂素类

木脂素类是连翘中的又一类主成分,,从连翘属中分离得到的木脂素类成分多为双环氧木脂素及木脂内酯。双环氧木脂素包括连翘脂素(Phillygenin)、连翘苷(Phillyrin)、松脂素(Pinoresinol)、松脂素-β-D-葡萄糖苷(Pinoresinolβ-D-glucoside)、表松脂素(Epipinoresinol)、表松脂素-4-β-D-葡萄糖苷等。木脂内酯包括罗汉松脂素(Matairesinol)、罗汉松苷(Matairesinoside)、牛蒡子苷元(Arctigenin)和牛蒡子苷(Arctiin)等。

主要包括:连翘苷、连翘脂素、牛蒡子苷、牛蒡子苷元、罗汉松脂素、罗汉松苷、二甲基罗汉松脂素、(+)-松脂素、(+)-表松脂素、异橄榄脂素、异落叶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松脂素-β-D-葡萄糖苷、异落叶松脂素-9'-O-β-D-葡萄糖苷、松脂素单甲基醚-4-O-β-D-葡萄糖苷、7'-epi-8-羟基松脂素、8-羟基松脂素、(+)-inoresininol-4-Oglucoside、落叶松脂素、异常叶松脂素、裂环异落叶松脂素、松脂素单甲基醚-D-葡萄糖苷、(+)-表松脂素-4-β-D-葡萄糖苷、forsythialan
A、forsythialanB、calceolarioside B、dimethylmatairesinol等。

另有报道含:49松脂酚、50
(+)-连翘苷[(+)-phillyrin]、51 (+)-松脂素[(+)-pinoresinol]、52 (+)-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pinores inol-4-O-β-D-glucoside]、53 (+)-表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epipi noresinol-4-O-β-D-glucoside]、54 (+)-表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epipi noresinol-4′-O-β-D-glucoside]、55
(+)-8-hydroxyepipinoresinol-4′-O-β-D-glucopyr anoside、56 (+)-8-hydroxyepipinoresinol-4-O-β-D-glucopyr anoside、57 (+)-异落叶松脂醇-9-O-β-D-葡萄糖苷[(+)- isolariciresino-9-O-β-D-glucopyranoside]、58 淫羊藿苷E4(icariside E4)、59 dihydrodehydrodiconiferyl
alcohol-4-O-β-D-glucoside、60 4-O-鼠李糖基-7S,8R-7′,8′-赤式-蒜芥茄脂素(4- O-rhamnosyl-7S,8R-7′,8′-erythro-sisymbrifolin)、61 开环异落叶松树脂酚、62 (+)-连翘脂素[(+)-phillygenin]、63 (-)-牛蒡子苷[(-)-arctiin]、64 牛蒡子苷元、65 (-)-罗汉松脂素[(-)-matairesinol]、66 (-)-罗汉松酯苷[(-)-matairesinoside]、67 (-)-二甲基罗汉松脂素[(-)-dimethylmatairesinol]、68( +)-表松脂素[(+)-epipinoresinol]、69 异橄榄脂素(isoolivil)、70 异落叶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isolariciresinol- 4-O-β-D-glucoside)、71 异落叶松脂素-9'-O-β-D-葡萄糖苷[(+)-isolaricir esinol-9'-O-β-D-glucopyranoside]、72 (+)-松脂素单甲基醚-4-O-β-D-葡萄糖苷[(+)- pinoresinol monomethyl
ether-4-O-β-D-glucoside]、73 7′-epi-8-羟基松脂素(7′-epi-8-Hydroxypinoresinol)、74 8-羟基松脂素(8-Hydroxypinoresinol)、75
(+)-inoresininol-4-O-glucoside、76 (+)-落叶松脂素[(+)-lariciresinol]、77异落叶松脂素、78 (-)-裂环异落叶松脂素[(-)-secoisolariciresinol]、79 松脂素单甲基醚-D-葡萄糖苷、80连翘兰A(forsythialan
A)、81 连翘兰B(forsythialan B)、82 calceolarioside B、83 dimethylmatairesinol、84 forsythiayanoside A、85 forsythiayanoside B、86 (+)-异落叶松脂素-9-O-β-D-吡喃葡萄糖苷 [(+)-isolariciresinol-9-O-β-D-glucopyranoside]、87 glochidioboside、88 cedrusin、89 (+)-丁香树脂醇[(+)-syringaresinol]、90 (+)-1-羟基丁香树脂醇[(+)-1-hydroxysyringares inol]、91 erythro-buddlenol E、92(+)-1-羟基-松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 [(+)-1-hydroxypinoresinol-4′′-O-β-D-glucopyrano side]、93 (+)-异落叶松脂素-6α-O-β-D-吡喃葡萄糖苷 [(+)-isolariciresinol-6α-O-β-D-glucopyranoside]、94 (-)-橄榄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olivil-4′-O-β-D-glucoside]、95 3,4-二羟基-烯丙基苯4-O-β-D-吡喃木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96 (+)-松脂素单甲基醚[(+)-pinoresinol
monomethyl e ther]、97
5′-甲氧基落叶松脂素、98
Medioresinol、99 连翘兰C(Forsythialan C)、100 连翘兰D(Forsythialan D)、101(+)-1-羟基-松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1-hydroxypinoresinol-4′-O-β-D-glucopyrano side]、102(-)-牛蒡子素[(-)-arctigenin]、103 (+)-异落叶松脂醇[(+)-isolariciresinol]、104(-)-橄榄脂素[(-)-olivil]、105双环氧连翘内酯、106 forsythialanside E、107(+)-lariciresinol-4-O-β-D-glucopyranoside、108 rel-(7R,8'R,8S)-forsythialan C、109 rel-(7R,8'R,8R)-forsythialan C、110 4-O-demethylforsythenin、111 6''-Acetyl forsythin、112表松脂酚。

2009 年冯卫生等又首次从连翘中分得异落叶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Salicifoliol、异橄榄脂素、异落叶松脂素-9′-O-β-D-葡萄糖苷。

1.4 三萜类

连翘中的三萜类成分主要有白桦脂酸、齐墩果酸、熊果酸等。2001 年Shamsur ASR 等从中分得2 个新三萜类物质:3β-乙酰基-20,25-环氧达玛烷-24α-醇和3β-乙酰基-20,25-环氧达玛烷-24β-醇。2008 年方颖等从连翘中分得2α-羟基白桦脂酸、2α,23-羟基熊果酸。2009 年才谦等又从连翘籽中首次分得β-香树脂醇乙酸酯、20S-达玛烷-24-烯-3β,20-二醇-3-乙酸酯和20S,24S-环氧达玛烷-25-醇-3α-羟基乙酸酯。

另有报道含:114安博立酸、115达玛-24-烯-3β-乙酰氧基-20S-醇、116 3β-乙酰基-20S-达玛-23-烯-20,25-二醇、117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118熊果酸(ursolic acid)、119路路通酸、120科罗索酸、121 Myricadiol、122 2β-羟基熊果酸、123白桦脂酸(betulinic acid)、124异降香萜烯醇乙酸酯(iso-baucerenyl acetate)、125β-香树脂醇乙酸酯(β-amyrin acetate)、126 3β-乙酸基-20,25-环氧达玛烷-24α-醇(3β-acetyl-20,25-epoxydammarane-24α-ol)、127
3β-乙酸基-20,25-环氧达玛烷-24β-醇(3β-acetyl-20,25-epoxydammarane-24β-ol)、128
3β-乙酸基-20,25-环氧达玛烷-24-醇(3β-acetyl-20,25-epoxydammarane-24-ol)、129 20(S)-达玛烷-24-烯-3β、130 20-二醇-3-乙酸酯、131乙酰齐墩果酸、132商陆种酸、133积雪草酸、134苯甲醇樱草糖苷、135苯甲醇-O-(2'-O-β-D-吡喃木糖苷)-β-D-吡喃葡萄糖苷、136甲基-β-D-吡喃葡萄糖、137五福花苷酸(adoxosidic acid)、138 2α,23-羟基熊果酸、139长管大青素A、140 20S,24S-环氧达玛烷-25-醇-3α-羟基乙酸酯、141 19-hydroxylabda-8(17),13(Z)-dien-15-oic acid、142 18-hydroxylabda-8(17),13(E)-dien-15-oic acid、143 19-formyllabda-8(17),13(E)-dien-15-oic acid、144 19-formyllabda-8(17),13(Z)-dien-15-oic acid、145 labda-8(17),13(Z)-dien-15,18-dioic acid、146 18-hydroxy-7-oxolabda-8(9),13(E)-dien-15-oic acid、147 17,19-dihydroxylabda-7(8),13(E)-dien-15-oic acid、148 forsythidin A、149 adoxosidic acid
10-p-hydroxyphenlacetate、150 3β-acetoxy-25-methoxydammar-23-en-20β-ol、151 methyl-3α-hydroxyolean-18-ene-28-oate、152 3α,18-dihydroxy-ent-labda-8(17),13E-dien-15-oic acid、153 3α-hydroxy-ent-labda-8(17),12E-14-trien-18-ol、154 3α-hydroxy-ent-labda-8(17),12E-14-trien-19-oic acid。

1.5 酚酸类

2005 年赵文华等从连翘中分得咖啡酸。2009 年冯卫生等从中分得咖啡酸甲酯和对羟基苯乙酸甲酯。同年才谦等又从中分得原儿茶酸。

主要含:245硬脂酸(stearic
acid)、246棕榈酸、247香荚兰酸、248琥珀酸、249丁二酸(succinicacid)、250 4-羟基-4-异丙基-1-环己烯甲酸、251 oleuropeic acid、252(2R,3S)-3-hydroxy-2-hydroxypropylpyrrolidine、253奎宁酸、254 4-羟基肉桂酸、255阿魏酸(ferulic acid)、256β-谷甾酸、257 3,4-二羟基苯甲酸、258 3-acetoxy-20-hydroxyursan-28-oicacid、259 agatholic acid、260 3-hydroxyanticopalic acid、261丁香酸(Syringic acid)、262没食子酸(Gallic)、263原儿茶醛(Protocatechuic aldehyde)、264香草酸(Vanillic acid)、265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266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267对羟基苯甲醇(p-hydroxybenzyl alcohol)、268 1-(4-羟基苯基)-2,3-二羟基丙酮[1-(4-hydroxy-phenyl)-2,3-dihydroxyacetone]、269单宁酸(Tannic acid)、270对羟基苯乙酸(Methylp-hydroxyphenylacetate)、271对羟基苯基乙酸甲酯(p-hydroxyphenylacetic
acidmethylest-er)、272连翘醇酯(Rengyolester)、273 4-(2-羟基乙基)苯甲醛[4-(2-hydroxyethyl)benzalde-hyde]、274对甲氧基苯乙醛(Methoxyphenylacetaldehyde)、275 Forsythiayarosiade C、276 Forsythiayarosiade D、277对羟基苯乙醇(p-hydroxyphenylethanol)、278 3,4-二羟基苯乙醇(3,4-dihydroxyphenylethanol)、279
4-hydroxyphenethyl-2-(4-hydroxyphenl)acetate、280咖啡酸(caffeic acid)、281反式香豆酸(trans-coumaric
acid)、282反式阿魏酸(transferulic acid)、283反式咖啡酸甲酯[(E)-caffeic acid
methylester]、284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285丹参素甲酯、286对香豆酸、287 1,2,4-苯三酚、288对羟基苯甲醛、289异香草酸、290对羟基苯甲酸甲酯、291 4-hydroxyphenethyl
2(4-hydroxyphenyl)acetate、292对羟基苯乙酸乙酯、293 suspenolic acid。

1.6黄酮类

目前,从连翘属中分离得到的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有芦丁(rutin)、槲皮素(quercetin)、异槲皮素(isoquercetin)、紫云英苷(astragalin)。

另有报道含:215槲皮素(quercetin)、216异槲皮素(isoquercetin)、217芦丁(rutin)、218紫云英苷(astragalin)、219汉黄芩素-7-O-β-D-葡萄糖苷(wogonin-7-O-β-D-glucoside)、220黄瑞烷酮(rengyolone)、221千里光内酯、222 cleroindicin C、223黄芩苷(baicalin)、224鸢尾苷、225穗花杉双黄酮、226异槲皮苷、227橙皮苷(hesperidin)、228黄芩素、229汉黄芩素、230金丝桃苷(hyperin)、231 3',6-二羟基槲皮素、232 6-羟基二氢黄酮、233二氢杨梅素、234芸香叶苷[22] 235翻白叶苷A(potengriffioside A)、236木犀草苷(galuteolin)、237山柰酚(kaempferol)、238异鼠李素(isorhamnetin)、239木犀草素(lunteolin)、240异鼠李素-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isorhamnetin-3-O-α-L-rhamnopyr anosyl-(1→2)-β-D-glucopyranoside]、241羟基熊果酸(Hydroxyursolic acid)、242鼠李素(Isorhamnetin)、243 Luteolin-7-O-(6-Omalonyl-β-D-glucoside)、244金合欢素(Acacetin)。

刘会超等从连翘花瓣中得到连翘花色苷。王燕等报道了在不同采摘时期连翘叶的总黄酮含量,3月采摘的刚萌发幼叶中总黄酮含量最高。

1.7 其他

目前主要有:forsythol(连翘酚)、硬脂酸、棕榈酸、β-谷甾醇、琥珀酸、丁二酸(succinicacid)、2,3-二羟甲基-4-(3 ,4
-二甲氧基苯基)-γ-丁内酯、丁四醇(erythrito1);微量元素,如铜(Cu)、钴(Co)、镍(Ni)、锌(Zn)、铁(Fe)、锰(Mn)、铅(Pb)、砷(As)及神经酰胺类化合物、牛蒡苷元等。

2005 年赵文华等从连翘病毒清胶囊中分得黄酮类化合物芦丁。

2009 年才谦等从连翘籽中分得一种新天然产物八氢-1H,5H-二吡咯[1,2-a:1′,2′- d ]吡嗪。同年冯卫生等分得L-鼠李糖。

2. 药理作用

连翘的药理活性主要表现为抗氧化活性、抗菌活性、抗炎活性、抗病毒活性、抗肿瘤活性以及解热镇痛活性等。近5 年来研究最多的是连翘的抗氧化活性,另外还发现连翘有抗过敏活性。

2.1 抗氧化活性

科学研究表明,人体衰老的原因与人体内自由基太多,引起氧化太过,消耗太多能量,破坏正常细胞有关。防治衰老与如何防治自由基氧化息息相关。连翘花醇提物可以通过清除活性氧自由基和提高抗氧化酶活力保护线粒体,连翘叶中多酚类物质可以清除亚硝酸盐和阻断亚硝胺的形成。

近年来人们已将连翘提取物作为一种潜在的抗氧化剂,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寻找其理想的抗氧化部位上。连翘果实和连翘叶提取物中的乙酸乙酯、正丁醇和乙醇提取部位均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酚酸类成分是连翘发挥抗氧化作用的主要活性物质。

HUANG C K等通过研究发现连翘酯苷可抑制H2O 2 诱导的线粒体依赖性凋亡。此外,在连翘酯苷处理的细胞中检测到Nrf2的核水平升高和抗氧化酶(Mn/SOD和CAT)的上调,提示连翘苷的抗氧化作用可能与Nrf2途径的激活有关,并且连翘酯苷还能有效阻止LPS诱导的细胞死亡和ROS的产生。因此,连翘酯苷能抑制过氧化氢诱导的氧化应激,之后激活细胞凋亡从而起到抗氧化的作用。

程启斌等采用DPPH清除法来考察连翘的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连翘的不同部位对DPPH均具有一定的清除作用,表现出抗氧化活性。其中,连翘花及叶子的抗氧化能力均高于连翘果实,表明连翘中总酚类化合物有一定的自由基清除作用。

2009 年李兴泰等通过连翘花醇提物及水提取物分别对小鼠进行实验发现,连翘花醇提物和水提取物均能通过清除活性氧自由基及提高抗氧化酶活力来保护线粒体,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及抗衰老的药用价值。

2008年曲欢欢发现异连翘酯苷、连翘酯苷和连翘苷这3 种化学成分对DPPH自由基均有一定的清除作用,具有抗氧化能力,且前2 种物质的抗氧化能力大大优于连翘苷,是新的优秀的天然抗氧化剂,并结合HPLC含量测定结果粗略估算出连翘有超过50%抗氧化能力来自于连翘酯苷。

2009 年Piao XL 等研究了连翘对过氧硝基引起的细胞损害的抵抗作用,并发现发挥这种活性的成分主要是连翘苷和8-羟基松脂素。2010年该研究组对雄性大白鼠由敌草快引起的氧化压力的体外研究发现:连翘中的连翘酯苷A、forsythialan
A和连翘脂素可能是连翘中主要的抗氧化成分;不同剂量的连翘提取物(FSC,25、50 和100 mg·kg-1)预处理过的老鼠(并用维生素C(100 mg·kg-1)作为阳性对照),15 d 后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血浆中的肿瘤坏死因子-a(TNF-a)、白介素-1b(IL-1b)和白介素-6(IL-6)都有明显降低,而且FSC能显著增强过氧化物岐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提高谷胱甘肽(GSH)在血浆、肝脏和肾脏的含量,同时降低丙二醛(MDA)在血浆和肾脏的含量。并且FSC的活性要优于维生素C。

刘建洲等通过复制脂多糖LPS诱导的BEAS-2B炎症模型,然后对BEAS-2B 细胞活力采用MTT 法进行检测,筛选出连翘乙醇提取物(FSEE)、连翘酯苷A(60% FTA)、90%连翘酯苷A(90%FTA)最好的给药浓度;配合Griess Reagent 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一氧化氮的含量;同时选用倒置显微镜来观测细胞在受到连翘提取物作用后连的细胞形态变化;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的水平;结果发现连翘提取物抗炎作用的主要活性部位为90%FTA 其抗炎活性成分可能为连翘酯苷A。

程广东通过采用LPS诱导鸡和鸡脾淋巴细胞炎症模型,发现在发生鸡脾淋巴细胞、脾脏和血液中的炎症受到连翘酯苷A 很好的抑制作用,连翘酯苷A 还能影响脾脏的免疫功能,主要体现在血液和脾脏中炎症因子的mRNA 和含量下降,抗氧化酶活力在机体中增强,机体自由基含量下降,同时可以从试验结果中发现脾脏和血液炎症因子变化基本趋势一致,抗炎数据与脾脏和血液抗氧化指标呈正相关,而且连翘酯苷A 和LPS的活性受应用剂量和作用时间的影响,这表明鸡体免疫系统在连翘酯苷A和LPS作用鸡时被激活,血液和脾脏在生物学效应方面对机体的免疫机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来适应鸡体免疫调节机制,最终起到抗氧化和抗炎功能。

李寒冰等采用清除有机自由基DPPH法评价连翘4 种不同规格商品的抗氧化性,发现青翘心抗氧化作用最强,且连翘的抗氧化性与连翘酯苷A 和槲皮素的含量有关。

Jiao 等对连翘挥发油β-胡萝卜素/亚油酸检测结果为63.56%,说明其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

Gai 等利用DPPH 和β-胡萝卜素/亚油酸体系测试连翘种子挥发油抗氧化活性,其IC50值分别为22. 35、29. 51 mg /mL。

王金梅等采用SPME 技术在连翘花中检测到2,6-二叔丁基对甲酚( 1. 21%)和2,6-二-叔丁基-4-(
1-氧代丙基) 苯酚( 6. 99%),2,6-二叔丁基对甲酚是目前使用范围最广、用量最大的抗氧化剂,俗称抗氧化剂264。

魏希颖采用DPPH 和邻苯三酚自氧化法发现连翘种子挥发油对有机自由基( DPPH) 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 O2·) 均有显著清除作用,清除率大于90%。上述研究表明连翘花与种子均具有作为天然抗氧化剂的开发潜质。

涂秋云考察了自制的连翘总木脂素提取物(木脂素含量93.5%)对超阴离子自由基、羟自由基、脂过氧化物自由基、过氧化氢、亚硝酸钠等各种致衰老自由基的抑制清除作用。实验显示,连翘木脂素提取物对清除羟基自由基有极强的作用,当浓度约为0.6 mg/mL 时,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效果达到90% 以上;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有一定的清除能力,当浓度约为2.0 mg/mL 时,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效果达到90% 以上,但清除率与木脂素提取物的浓度不呈线性关系;总木脂素提取物还能够有效清除脂过氧化物自由基,抑制猪油酸败,在高温条件下放入0.05% 就能将猪油中过氧化物的含量控制在很低的程度,而且持续抑制时间很长;当总木脂素提取物浓度达到150 μg/ml,对过氧化氢的清除率达87.3%;对亚硝酸钠的清除效果不佳。

宋蔚实验发现,连翘脂素可以迅速清除DPPH 和ABTS+自由基,其ABTS+ 自由基清除活性高于抗坏血酸。

朴香兰等对从连翘果实中分离到的两个新的木脂素类单体forsythialanA 和 forsythialanB 进行了体外抗氧化研究,结果发现两者均能明显保护 SIN-1 诱导的LLC-PK1 氧化损伤(P<0.01)。

邱智军等制备得到纯度为93% 连翘苷和92%连翘酯苷A,连翘苷和连翘酯苷A 对猪油氧化作用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随着剂量的增加,抑制效果越明显。其中,连翘酯苷A 对油脂氧化的抑制作用远优于连翘苷,效果与阳性对照2,6- 二叔丁基-4- 甲基苯酚接近,此外,VC 和柠檬酸对连翘苷和连翘酯苷A 的抗氧化作用均表现出协调增效作用。

齐建红实验发现连翘苷对4 种植物油脂均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其中对花生油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其次为葵花籽油、大豆油和菜籽油,而且,添加连翘苷抗氧化效果明显要优于BHT。

曲欢欢等和张颖娟等实验发现连翘苷清除DPPH 自由基的能力较弱。

2.2 抗菌活性

连翘对大肠杆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多种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和结核杆菌都有抑制作用。

姜醒等从连翘果实中分离得到9种化合物,采用二倍稀释法测 定分离出的化合物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 的抗菌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分离出的部分化合物对金黄色葡 萄球菌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QU H等采用微量平板法测定了连翘酯苷和连翘苷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连翘酯苷和连翘苷对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较强的抗菌活性。

陈瑾等采用K-B纸片扩散法考察和比较连翘水煎液的抗菌活性,实验菌有大肠杆菌、枯草杆菌、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实验结果表明连翘水煎液对上述5种试验菌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异连翘酯苷和连翘酯苷均有较强的抑菌能力,尤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的抑制作用比四环素还强,是连翘中极有前景的植物抗菌活性成分。药理实验表明,连翘水煎液有广谱的抑菌作用,对多种革兰阳性及阴性细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2009 年盛尊来研究发现,其抑菌活性部位为30%乙醇、50%乙醇部位。另研究表明,其抑菌活性成分主要为胞内代谢产物(存在于菌丝体粗提物中)。

连翘属植物中的咖啡酰糖苷类成分连翘酯苷、连翘种苷等均有很强的抗菌活性,其乙醇提取物抗菌谱广,对多种革兰阳性菌、阴性菌均有抑制作用。其煎剂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志贺氏痢疾杆菌、史氏痢疾杆菌、鼠疫杆菌、人型结核杆菌1:640;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霍乱弧菌1:320;肺炎双球菌、副 寒杆菌、1:160;溶血性链球菌、福氏痢疾杆菌、大肠埃希氏菌、变形杆菌、白喉杆菌1:80。连翘酚为其抗菌的主要成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志贺氏痢疾杆菌的MIC分别为1:5120及1:1280。连翘子挥发油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有明显的抗菌作用MIC为1:1024,其抗菌作用稳定而彻底。

刘玉婕等研究表明,连翘和金银花配伍使用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DRMRSA)的活性最高,连翘次之,金银花最低。连翘提取物中连翅苷可以抑制甲型流感病毒核蛋白(NP)基因的转染后表达,从而达到抗“甲流”的作用,其3 种不同剂型中,以连翘苷抑制NP 基因表达量最强,连翘醇提液次之,连翘水提液最弱。

姜涛等通过建立连翘指纹图谱与抗菌活性之间的谱效关系,发现在连翘指纹图谱中,连翘酯苷A、咖啡酸、连翘苷和连翘脂素影响连翘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的抑制作用。连翘抑菌的活性成分可能为连翘酯苷、咖啡酸、连翘苷和连翘脂素。

连翘挥发油对葡萄球菌、芽孢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白色念珠菌、黑曲霉菌的MIC 值为0.78~ 6.25 mg /mL,显示连翘挥发油具有广谱抗菌作用。

魏希颖的研究表明,连翘种子挥发油对酿酒酵母等3 种常见真菌和葡萄青霉等3 种葡萄致病真菌同样有抑制作用,其抑菌机理可能是通过破坏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酿酒酵母3 种指示菌的细胞壁和细胞膜结构,导致细胞内容物的外漏,从而引起细胞的凋亡; 破坏细菌生长过程中某些蛋白质或蛋白质合成酶,导致细胞生长周期的终断而死亡。

Guo 等研究进一步表明连翘挥发油对大肠杆菌和葡萄球菌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作用强弱与浓度、作用时间呈正相关,抑制作用是改变细菌的膜通透性,其机制可能是通过破坏大肠杆菌28KDa 蛋白质、葡萄球菌52 KDa 蛋白质等细胞壁关键功能蛋白质,从而导致细胞内成分渗漏,特别是K +、Ca2 +、Na + 等电解质大量流失,使细胞死亡,微生物失活。

魏珊等研究表明不同产地连翘挥发油对多种细菌均有抑制作用,抑菌活性与药材的产地、批次、贮存时间有关。

Jiao 等采用水蒸气蒸馏法( HD) 、微博水蒸气蒸馏法( MHD) 及酶辅助微波水蒸气法( EAMHD) 提取连翘果实的挥发油,发现EAMHD 获得的挥发油活性最强,可能由于蒸馏时间较短,水解作用减少,含氧单萜类化合物与微波相互作用更易提取。

朱梅芳等抑菌实验表明单味挥发油及单提混合挥发油对多种细菌的抑菌效果均优于配伍提取挥发油组。上述研究表明,连翘挥发油抑菌活性强弱受药材产地、贮存、提取方法及配伍等情况影响。

李德成等用连翘的提取液,采用纸片法,以抑菌圈大小为参考指标,观察抑菌效果。研究结果显示水提液,30% 、50%、70% 、95%乙醇提取液的抑菌圈分别为9.5,10.0,12.2,9.3,10.1 mm。

马雪梅等用不同极性的溶剂提取连翘,用K-B纸片扩散法对提取物的抑菌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连翘的乙酸乙酯提取液具有抑制大肠杆菌的作用。

虹韬等用连翘提取液,采用纸片法,以抑菌圈大小为参考指标,研究结果显示水提液,30% 、50% 、70% 、95% 乙醇提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分别为15,16.33,17.0,17.31,19.07mm。

徐坤采用滤纸片扩散法测定抑菌效果,结果表明连翘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大于10mm,具有中、强度抗菌活性。程晓莉等 用连翘乙醇提取物腹腔注射感染鼠伤寒的小鼠,观察小鼠的生存时间,脾脏的重量指数,脏器菌落计数,检测血清中抗体IgG水平,用ELISA法测定小鼠脾脏释放的细胞因子,结果显示经连翘乙醇提取物治疗的小鼠,与对照组相比,生存时间均延长,脾脏重量指数均降低,脾脏菌落计数均降低,血清中抗体IgG水平均升高,脾脏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FN-γ水平均上升。说明连翘乙醇提取物能够通过增强抗体的产生,调节细胞因子的释放,增强宿主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保护宿主抵抗胞内菌的感染。

任玲玲等用连翘干粉的双蒸水溶液作用于多重耐药性大肠埃希菌,通过对连翘作用后的多重耐药性大肠埃希菌AcrA基因产物的序列分析,可以看出多重耐药性大肠埃希菌AcrA基因发生了24个碱基突变,说明连翘能够改变大肠埃希菌AcrA基因的外排系统结构,使大肠埃希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及抗菌药耐药水平下降,从而达到抑制大肠埃希菌的作用。

黄瑞玉等用对环丙沙星外排表型和外排泵编码基因均为阳性的多重耐药性鲍曼不动杆菌作为实验菌株,应用琼脂对倍稀释法检测连翘水煎剂作用前后环丙沙星对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选取作用前后MIC变化较大的代表菌株进行基因测序,并将作用前后的测序结果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显示连翘水煎剂可降低环丙沙星对多重耐药性鲍曼不动杆菌的MIC;测序分析表明,连翘作用后鲍曼不动杆菌adeB基因序列共有12个碱基突变;突变发生氨基酸替换的有E140V、K145I、A147V、K150N、A151V、K153I。说明连翘水煎剂可引起鲍曼不动杆菌的主动外排泵编码基因ade—ABC序列发生突变,抑制鲍曼不动杆菌的主动外排泵,从而达到抑制多重耐药性鲍曼不动杆菌的作用。

李仲兴等采用连翘提取液对140株表皮葡萄球菌进行体外抗菌活性的测定,结果显示连翘对表皮葡萄球菌能抑制50% 菌株的最低细菌浓度(MIC50)为0.122 g·L-1,抑制90%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50)为0.244 g·L-1。说明连翘对表皮葡萄球菌具有较好的体外抑菌效果。官妍等采用体外构建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XTT减低法评价连翘苷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内细菌代谢的影响,显微镜下观察用药后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态和结构改变。结果显示连翘苷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菌的SMIC50为31.25 g·mL-1,在显微镜下观察,连翘苷使部分表皮葡萄球菌被膜的形态发生改变。说明连翘苷对生物膜菌的代谢和生物膜形态均有显著影响。

刘玉婕等在确定金银花、连翘及其配伍后抗多药耐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DR-MRSA) 的基础上,探讨金银花、连翘及二者配伍后对临床常见的11种致病菌的作用。方法:将金银花、连翘及其配伍后抗多药耐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DR-MRSA)的最优活性组分,分别采用微量稀释法进行体外抗菌实验。结果:金银花、连翘配伍使用后对11种菌均具有抑菌和杀菌作用,其作用优于单味药和双黄连粉针剂。结论:金银花、连翘配伍不仅对MDR-MRSA具有抗菌作用,对临床分离的11 种致病菌依然具有抗菌作用,可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用药基础。菌株来源:(1)耐大环内酯类和四环素类无乳链球菌(来自分泌物);(2)多药耐药粪肠球菌HLAR菌+(来自尿液);(3)耐头孢菌素类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来自痰液);(4)多药耐药阴沟肠杆菌(来自痰液);(5)耐四 环素类聚团肠杆菌(来自脓液);(6)铜绿假单胞菌(来自痰液);(7)鲍曼不动杆菌(来自痰液);(8)多药耐药大肠埃希菌(来自尿液);(9)多药耐药奇异变形杆菌(来自分泌物);(10)多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来自痰液);(11)多药耐药产碱假单胞菌(来自痰液)。以上菌株均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分离并鉴定。

2.3 抗肿瘤活性

刘广遐等研究中药连翘醇提物对恶性胸腹腔积液中原代肿瘤细胞的抗肿瘤作用。方法:收集25例经病理确诊的恶性胸腹腔积液并分离原代肿瘤细胞,用CCK8 法检测原代肿瘤细胞对连翘醇提物及化疗药的药物敏感性, 提取细胞RNA, 用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PCR) 法检测连翘醇提物对凋亡相关蛋白基因SurvivinmRNA、Bcl-2 mRNA表达的作用。结果:连翘醇提物对4种细胞系(胃癌细胞株BGC-823、肝癌细胞株SMMC-7721、肺癌细胞株A549和大肠癌细胞株LOVO )的半数抑制浓度( IC50 ) 平均值为191.88 μg/ml, 对25例恶性胸腹腔积液中原代肿瘤细胞IC50平均值为406.13μg/ml, 两者无显著差异( P>0.05) 。连翘醇提物对大肠癌、胃癌、肺癌及其他消化道肿瘤来源的胸腹腔积液中原代肿瘤细胞的抗肿瘤作用无明显差异( P>0.05) 。连翘醇提物对接受化疗患者的胸腹腔积液中原代肿瘤细胞的IC50值为543.13 μg/ml, 显著高于未接受化疗患者,年龄、性别以及体腔积液类型组间IC50值均无统计学差异。7例对连翘醇提物耐药的原代肿瘤细胞对多西紫杉醇、氟尿嘧啶、顺铂存在交叉耐药, 而对化疗药物耐药的原代肿瘤细胞对连翘醇提物无交叉耐药。连翘醇提物对部分细胞系及原代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SurvivinmRNA和Bcl-2 mRNA有下调作用( P<0.05) 。结论:中药连翘醇提物对恶性胸腹腔积液中原代肿瘤细胞,尤其是对化疗药物耐药的原代肿瘤细胞仍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孙婧等观察连翘中分离所得两种三萜类化合物:达玛-24-烯-3β-乙酰氧基-20s-醇[ 20 (s)-dammar-24-ene-3β,20-dio l-3β-acetate , DM] 和五环齐墩果烷型三萜类化合物安博立酸(ambrolic acid ,AA)对5 种人消化道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以及AA 对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 的凋亡诱导作用。方法:MTT 法观察AA和DM 对5 株人消化道肿瘤细胞株人胃癌MKN-45 、人胃癌MKN-28 、人胃癌SGC-7901 、人胰腺癌PNAC-1 、人肝癌HepG-2 的生长抑制作用,A nnexin-V/PI 染色流式细胞术测定SGC-7901 细胞的凋亡率, Western blot ting 检测相关凋亡蛋白表达。结果:两种三萜类化合物对人消化道肿瘤细胞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AA作用细胞72 h 后可以明显诱导细胞凋亡, 而DM对细胞未有凋亡诱导作用;AA 可下调procaspase3、6 、8 、9 蛋白和Bcl-2 蛋白表达水平, 同时可上调Bax 蛋白水平。结论:AA 和DM 对5 株人消化道肿瘤细胞有明显抑制作用, AA 诱导SGC-7901 细胞凋亡的主要途径可能为调节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

郑昱采用四甲基偶氮唑兰(MTT)法分别测定了连翘的水提液和醇提液对人肝癌 SMMC-7721 细胞株体外增殖反应的影响,发现连翘醇提液和水提液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均有抑制作用,且连翘醇提液的作用要明显优于连翘水提液,证明了连翘醇提液具有体外抑制肝癌细胞增殖的作用。

胡文静等观察连翘乙醇提取物体内、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体外药效学实验用MTT 法, 体内采用小鼠移植性肿瘤, 观察连翘乙醇提取物的抑瘤活性。结果:连翘乙醇提取物体外对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 、人肠癌细胞株LoVo 、人胃低分化腺癌细胞株BGC-823 和小鼠H22肝癌细胞的IC50分别为分别为1.03、2.40、1.18 、0 .73 mg/ mL。高低剂量组体内对H22小鼠肝癌抑瘤率分别为53.24 %、35.25%。结论:连翘乙醇提取物体内外实验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

张明远等探讨连翘抗肿瘤作用和作用机制。方法: 检测了连翘抑瘤作用及小鼠H22肝癌血清中白介素-8( 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 TN F-α)的含量( ELISA法)。结果: 不同剂量连翘能不同程度抑制小鼠H22肝癌的生长,能增加TN F-α和降低IL-8的含量。结论: 连翘对小鼠H22肝癌具有抑制作用。

赵晨阳等实验发现连翘脂素对人肝癌细胞、人宫颈癌细胞、中国仓鼠肺成纤维细胞具有显著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相对于长春新碱连翘脂素对小鼠黑色素肉瘤细胞B16 的抑制生长作用更强。

孙士萍等采用MTT 法检测连翘根醇提物对食管癌TE-1、TE-13、Yes-2 和Eca-109 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发现,治疗组裸鼠肿瘤细胞凋亡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Bcl-2 蛋白的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Bax 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连翘根醇提物通过诱导食管癌细胞凋亡,达到对食管癌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

颜晰等颜晰等分别对连翘根、叶和果3个部位进行水和乙醇的提纯,得到相应的提取物。然后针对6 种连翘提取物对食管癌细胞TE-13、TE-1、YES-2、Eca-109的增殖抑制作用选用MTT法进行观察检测;之后对食道癌细胞采用不同浓度FSEER 处理24 h 后用倒置相差显微镜和瑞氏- 吉姆萨染色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再依次用选定的各个浓度的FSEER对TE-13 细胞进行不同时间的处理后,对TE-13 细胞凋亡率的变化以Annexin V/PI 双染法通过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配合westeron blot 法观察PARP蛋白表达变化。发现在食管中6种连翘提取物对食管癌TE-13 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增殖抑制作用。经FSEER 处理后,TE-13 细胞表现出典型的凋亡形态变化。

雷秋香等研究中药连翘叶乙醇提取物体外对食管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对TE-13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MTT法分析不同浓度连翘叶乙醇提取物(ethanolextract of Forsythiasuspense leaf,FSEE)对人食管癌细胞TE-13、TE-1、Yes-2和Eca-109增殖的影响;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经FSEE处理后细胞的形态学改变;Wright-Giemsa染色观察TE-13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经Annexin V/PI双染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FSEE对TE-13细胞凋亡率的影响;用不同浓度(0.1、0.2、0.5mg/ml)FSEE作用于TE-13细胞24 h后,分析细胞PARP、Caspase 3、Caspase 8、Caspase 9蛋白表达的变化。RT-PCR法检测FSEE对TE-13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家族中Bcl-2、Bcl-xL、Bax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FSEE对人食管癌细胞增殖具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经FSEE处理24h后,TE-13细胞出现明显的凋亡形态学改变,TE-13细胞凋亡率明显增高,与未处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0.1、0.2、0.5 mg/mlFSEE作用24 h后,TE-13细胞PARP、Caspase 3、Caspase 9蛋白出现裂解片段,并随药物浓度增加,裂解片段浓度升高,呈浓度依赖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FSEE处理后,TE-13细胞BaxmRNA表达上调,Bcl-2和Bcl-xLmRNA表达水平下调。结论 FSEE在体外可明显抑制食管癌细胞的增殖,诱导TE-13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其通过Caspase依赖性的内源途径诱导细胞凋亡有关。

连翘具有抗胃癌、肝癌、食管癌的活性。2009 年毛威在其硕士论文中报道连翘的乙醇提取物对多种肿瘤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连翘中的连翘脂素和表松脂素对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 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毛威等从连翘中分离鉴定出三个木脂素单体化合物连翘苷、连翘脂素和表松脂素,通过比色法观察比较了这三种单体成分对于人的胃癌细胞株的抑制作用强度,最后发现连翘脂素和表松脂素对人的胃癌细胞株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连翘苷不明显。

谢丽等采用 MTT 法检测连翘的醇提物 DM 对胃癌细胞株 SGC-7901、BGC-823 和 MKN-45 体外抑制作用,并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该提取物对细胞凋亡情况的影响,结果发现 DM 对于 3株胃癌细胞抑制率均在 80%以上,而且 DM 能够将胃癌细胞周期阻滞于 S 期,诱导细胞凋亡,从而抑制细胞增殖作用。

刘广遐等研究汉防己甲素、藤黄酸、重楼醇提物、连翘醇提物对多西紫杉醇耐药胃癌细胞的作用,进一步探讨中药的作用机理。方法: 体外建立多西紫杉醇耐药的胃癌BGC- 823 细胞株, MTT 法检测细胞的耐药指数及中药对亲本和耐药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结果: 经过体外诱导建立的BGC- 823/Doc 耐药细胞株, 对多西紫杉醇耐药指数为45.7,对紫杉醇耐药指数为33.5, 二者有部分交叉耐药;对汉防己甲素的耐药指数为0.93,对重楼醇提物的耐药指数为1.03, 对连翘醇提物的耐药指数为1.20, 对藤黄酸的耐药指数为0.95。BGC- 823/Doc 对紫杉醇、连翘醇提物有部分交叉耐药, 对汉防己甲素、重楼醇提物、藤黄酸无交叉耐药。汉防己甲素、重楼醇提物、藤黄酸的细胞毒作用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汉防己甲素、重楼、藤黄酸对BGC- 823/Doc 耐药细胞株有细胞毒作用,为中药在多西紫杉醇耐药患者中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殷海涛等观察连翘中分离所得三萜类化合物达玛-24-烯-3β-乙酰氧基-20S-醇(Dammar-24-ene-3β-acetate-20S-ol,DM)对人低分化胃癌细胞BGC-823的增殖抑制作用及DM 的放疗增敏作用。方法: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浓度DM 液对BGC-823细胞周期、凋亡的影响;克隆形成法测定细胞存活分数;计算各项放射学参数Do、Dq、N及放疗增敏比。结果:DM 可以诱导BGC-823细胞凋亡,引起细胞周期中G1期比例增高,而S期比例降低。25μg/mL DM 液作用BGC-823细胞48 h显示出有放疗增敏作用,放疗增敏比达1.97。结论:DM可以引起BGC-823细胞凋亡,DM 有放疗增敏作用。

许萍等探讨连翘乙醇提取物(EEFF)对人低分化胃腺癌细胞株BGC-823体外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测不同EEFF浓度(31.25、62.5、125、250、500和1 000μg/ml)处理24、48和72h对BGC-823细胞增殖的抑制率。AnnexinV/PI双染色法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浓度EEFF(0、200和400μg/ml)处理24h及400μg/mlEEFF分别处理24和48h的BGC-823细胞凋亡率。 结果:EEFF作用于BGC-823细胞24、48和72h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 )分别为(566.21 ±31.76)、(338.91 ±29.11)和(159.01 ±17.23)μg/ ml,且其作用呈明显的时效和剂量关系。不同浓度EEFF(0、200和400μg/ml)处理24 h的BGC-823 细胞凋亡率分别为8.3%、10.4%和16.4%;400μg/mlEEFF分别处理BGC-823细胞24 和48 h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8.7%和33.3%。结论:EEFF对BGC-823细胞有抑制增殖和促凋亡作用。

郭东北等观察连翘提取物LQ-4对SGC-7901 胃癌细胞体外促凋亡作用,为LQ-4 在抗肿瘤机制研究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MTT 法测定LQ-4对SGC-7901 胃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采用AO-EB 染色、透射电镜、流式细胞仪检测其促凋亡作用。结果LQ-4 对SGC-7901 胃癌细胞体外增殖抑制呈明显的剂量时间依赖性,LQ-4 处理细胞6、12、24 h 后的半数抑制浓度( IC50) 分别为( 73. 27 ± 3. 19) μg /ml、( 44. 63 ± 2. 06) μg /ml、( 35. 99 ± 2. 43) μg /ml,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15. 25( P < 0. 01) ; AO-EB 染色表明药物组细胞出现明显凋亡,阴性对照组细胞形态完好; 透射电镜表明,SGC-7901 胃癌细胞在LQ-4 处理后出现典型凋亡细胞形态改变; FCM 分析结果表明,SGC-7901胃癌细胞在LQ-4 处理前后细胞凋亡率发生改变,其中溶媒对照组为( 0. 73 ± 0. 49) %,25、50、100 μg /ml LQ-4 作用组分别为( 8. 04 ± 0. 68) %、( 18. 45 ± 0. 83) %、( 52. 37 ± 0. 74) %,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13. 17( P < 0. 05) 。结论连翘提取物LQ-4 体外能明显抑制SGC-7901 胃癌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发生凋亡,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

陈瑾本实验分别设立0%,5%,20%,35%,50%,65%,80%,95%乙醇 8 个浓度,以对人乳腺癌 MCF-7 细胞和 MDA-MB-231 细胞增值的抑制作用为指导,优选连翘归尾煎(连翘、金银花、甘草、归尾、大血藤)最佳的提取溶媒;通过 HPLC 法测定连翘归尾煎不同乙醇浓度提取物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加权计算有效成分总的转移率,确定最佳的提取溶媒。将连翘归尾煎乙醇提取物稀释成不同的药物浓度,设立空白组、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加药组,测定药物作用 24h、48h、72h 后,不同给药浓度连翘归尾煎乙醇提取物对乳腺癌细胞增值的抑制作用,求出 IC50;通过细胞划痕实验研究连翘归尾煎乙醇提取物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采用 Annexin V/PI 双染色法检测连翘归尾煎乙醇提取物对细胞凋亡的影响;PI 单染色法检测连翘归尾煎乙醇提取物对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体外细胞增值抑制实验和有效成分转移率的测定结果,8 个乙醇提取浓度中,综合效果最好的是 20%乙醇提取物。在作用 24h、48h、72h 后,20%乙醇提取物对于MDA-MB-231 细胞增值抑制率分别为 65.05%、78.03%、87.84%,对于 MCF-7 细胞增值抑制率分别为 70.61%、73.92%、75.20%,有效成分的转移率为 46.25%。连翘归尾煎乙醇提物对乳腺癌细胞体外药效实验研究:实验发现连翘归尾煎乙醇提取物对人乳腺癌 MDA-MB-231 细胞和 MCF-7细胞的抑制作用随作用时间越长,抑制作用越大,药物浓度越大,抑制作用越大,通过计算,作用时间 24h、48h、72h 后,MDA-MB-231 细胞 IC50 分别为 0.7959mg/mL、0.6989mg/mL、0.5107mg/mL,MCF-7 的 IC50 分别为 0.5642mg/mL、0.5576mg/mL、0.5335mg/mL,IC50 浓度随着作用时间的增长变小,P<0.05,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于 MDA-MB-231 细胞,细胞的迁移率为 67.26%,加药后,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细胞的迁移率分别为15.96%、14.47%、6.78%,对于 MCF-7 细胞,细胞的迁移率为 36.73%,加药后,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细胞的迁移率分别为8.56%、3.66%、-1.65%,说明连翘归尾煎会影响细胞的迁移能力,药物浓度越大,影响能力越大,P<0.05,数据有统计学意义。对于 MDA-MB-231 细胞,连翘归尾煎浓度分别为 0.5mg/mL、0.7mg/mL、0.9mg/mL,作用 12h,凋亡率分别为 10.88%、16.85%、17.92%,作用 24h,凋亡率分别为 13.08%、17.9%、28.51%,作用 48h,凋亡率分别为 31.16%、35.94%、37.04%;对于 MCF-7 细胞,连翘归尾煎浓度分别为 0.3mg/mL、0.5mg/mL、0.7mg/mL,作用12h,凋亡率分别为 16.33%、19.84%、20.52%,作用 24h,凋亡率分别为 22.78%、32.63%、37.33%,作用 48h,凋亡率分别为 29.31%、36.52%、42.73%;连翘归尾煎作用于人乳腺癌 MDA-MB-231 细胞和 MCF-7 细胞,会不同程度的促进细胞的凋亡,凋亡率随作用时间增长、药物浓度增大而增高,P<0.05,数据有统计学意义。对于 MDA-MB-231 细胞,阳性对照组在加药 24h 时,通过增大细胞 G0 / G1期比例,抑制细胞的增殖,随着作用时间增长,则通过增大 G2 / M 期来抑制细胞的增殖;在加药 24h 时,连翘归尾煎促进细胞的增殖,但随着作用时间增长,通过增大G0 / G1 期比例增大,抑制细胞的增殖;对于 MCF-7 细胞,阳性对照组、连翘归尾煎加药 24h、48h、72h 都是通过增大细胞 G0 / G1 期比例,抑制细胞的增殖,随药物浓度越大,作用时间增长,抑制作用越强,P<0.05,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翘归尾煎能明显抑制人乳腺癌 MDA-MB-231 细胞和 MCF-7 细胞的增值,具有量-效、时-效关系;影响细胞的迁移能力,促进细胞的凋亡,增大细胞 G0 /
G1期比例,从而抑制细胞 DNA 的合成。

曲欣等探讨连翘抗肿瘤活性成分LQ-4 体外对人宫颈癌HeLa 细胞的增殖抑制和诱导HeLa 细胞凋亡及机制。方法通过水提取、醇沉、大孔吸附树脂柱层析分离、薄层层析,分离提取LQ-4; 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观察LQ-4 对HeLa 细胞增殖抑制作用; 吖啶橙/溴化乙锭双荧光染色法、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
western blot 法测定HeLa细胞caspase-8 表达水平。结果LQ-4 体外对HeLa 细胞的生长、增殖均有抑制作用, 12、24 和48 h 的半数抑制浓度( IC50) 分别为93. 74、33. 30、22. 65 μg /mL; LQ-4 作用HeLa 细胞后,透射电镜观察可见典型凋亡细胞形态;LQ-4 作用于HeLa 细胞后,促进caspase-8 酶原活化,在43 及18 kD 上均有表达。结论LQ-4 对HeLa细胞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可诱导HeLa 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caspase-8 蛋白酶原裂解有关。

蔡朋朋等探索连翘提取物LQ-4体外诱导宫颈癌Hela 细胞凋亡作用。方法:应用MTT 法测定LQ-4对宫颈癌Hela 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透射电镜观察药物作用后Hela 细胞形态学变化,DNA ladder 实验观察DNA 的变化。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LQ-4 的成分。结果:MTT 实验结果显示连翘提取物LQ-4可以抑制Hela 细胞的增殖,并有时间剂量依赖性。LQ-4 作用于Hela 细胞12、24 和48 h 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97.68、39.16、25.83 μg/ml。透射电镜显示细胞发生了凋亡形态变化,DNA ladder 实验显示了LQ-4 可引起细胞DNA 的断裂。高效液质联用分析确定LQ-4 中抗肿瘤活性成分五环三萜类成分的存在。结论:连翘提取物LQ-4 体外明显抑制Hela 细胞的增殖并可诱导细胞凋亡。

周海旭采用MTS 法检测了松脂素-4-O-β-D- 吡喃葡萄糖苷、松脂素对宫颈癌HeLa 细胞和HUVEC细胞生长抑制作用,实验表明,松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对宫颈癌细胞没有作用,而松脂素可以抑制宫颈癌细胞的增殖并且存在浓度-效应关系,并且其对正常上皮细胞在浓度小于200 μg/ml时无毒效果。

王彩莲等探讨连翘三萜类化合物达玛-24-烯-3β-乙酰氧基-20s-醇( DM) 对人前列腺癌PC-3 细胞的增殖抑制及放疗增敏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DM 液对PC-3细胞周期、凋亡的影响;PC-3 细胞接受6-mVX 线照射,用克隆形成法检测细胞存活分数、计算放疗增敏比; 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检测DM 对PC-3 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抑制作用; 实时定量PCR 测定DM 对PC-3 细胞周期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DM 可诱导PC-3 细胞凋亡,其作用6 h 后肿瘤细胞端粒酶活性降低, 48 h 后渐恢复至正常。DM 可使细胞周期相关基因p21、TGF-β、Smad3 表达增加,Cyclin D1、CDC25A 表达降低( P 均< 0. 05) 。DM 有放疗增敏作用,其放疗增敏比为1. 80。结论:DM 可诱导PC-3 细胞凋亡,抑制其细胞端粒酶活性,调节细胞周期相关基因表达,对前列腺癌PC-3 细胞有放疗增敏作用。

仝立国等采用S180瘤株肿瘤模型,优选白术、莪术、连翘三种挥发油联用抗肿瘤,其最佳比例为白术挥发油500 mg /kg、莪术挥发油100 mg /kg、连翘挥发油25 mg /kg,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对肿瘤抑制率分别为29. 08%、41.
15%、58. 20%,连翘与莪术、白术三者合用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环磷酰胺相似。研究结果表明连翘挥发油在配伍中具有协同增效作用,无论是挥发油原油还是分离后的组分,药效较好的均含有较高的蒎烯成分。

钟宇飞等观察连翘水提取物及其各化学部位对S180肿瘤细胞以及脾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细胞增殖程度采用MTT比色法。结果:连翘水提取物(
Forsythiasuspensatotalex-traction, FSTE)及乙醇溶解部位( FSⅣ a)具有较强的抑制S180细胞增殖的作用, 其余部位的作用较弱或无;FSTE和FSⅣ a对小鼠脾细胞的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连翘水提取物及其乙醇溶解部位对小鼠S180肿瘤细胞和小鼠脾细胞的体外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

张明远等研究表明,连翘提取物具有抑制肿瘤作用,连翘中的某种化学成分可能刺激机体产生肿瘤坏死因子( FNE) ,并能使其维持在一定水平而发挥抑制肿瘤调节机体免疫力的功能。TNF-α可以直接或间接杀伤肿瘤细胞。经连翘作用后,由于TNF-α水平的升高诱导 T 细胞及其他杀伤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和抑制。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或 T细胞可以产生细胞因子白介素-8(IL-8),该因子是由多种细胞产生的具有趋化中性粒细胞、T 淋巴细胞参与炎性反应的活性化合物。因此,连翘可能是由于促进免疫细胞增殖和生长来达到抗肿瘤作用,增强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来间接抑制体内癌细胞增长,同时通过表达抑癌因子来诱导癌细胞凋亡。

2.4 抗炎活性

连翘的抗炎作用与其消肿散结的功效相一致。连翘作为“疮家圣药”,更加说明其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

全云云等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由二甲苯致导致耳肿胀的小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的含量,结果表明连翘脂素抗炎效果最好,连翘酯苷A 和连翘酯苷B 次之,而连翘苷基本无明显抗炎效果,并且认为连翘抗炎的机制有可能是减少TNF-α 和IL-6 这2 种炎症因子的生成。

全云云等发现,连翘脂素能有效抑制小鼠耳肿胀,进一步研究发现抗炎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TNF-α 和IL-6 两种因子的途径实现,连翘脂素的抑制率与对照药物地塞米松基本一致,而连翘苷无明显作用。

Bingyuan Du 等在研究连翘脂素对体外丝裂原活化刺激淋巴细胞的抗炎作用时发现,连翘脂素可以抑制Con A 激活的淋巴细胞增殖,通过抑制细胞周期蛋白D1 和细胞周期蛋白E 诱导G0/G1期阻滞。同时,连翘脂素通过阻断细胞内Ca2+超载和抑制来拮抗Con A 诱导的T 细胞活化。

刘文娟等发现连翘脂素可通过抑制Akt 磷酸化来减少炎症反应并影响葡萄糖代谢参数,这些发现表明连翘脂素在呼吸和代谢疾病治疗中的潜在应用。Barbara Michalak 等[64] 发现,连翘脂素能够通过诱导TGF-β 释放和IL-10 受体表面表达来刺激巨噬细胞的抗炎功能。

Do-Gyeong Lee 等研究在脂多糖刺激的巨噬细胞RAW264.7 中评价嗜酸性粒细胞对NO 产生的抑制活性,发现连翘脂素对NO 产生的抑制活性强,IC50 值为25.5。

2008 年Kang HS等研究发现,连翘的甲醇提取物有明显的抗炎活性,且发现牛蒡苷元是连翘果实的一个主要的活性中介物质,它有显著的抗炎和止痛作用,在急性炎症动物实验模型中,它可以抑制毛细管通透性的增加、补充发炎组织中的白血球。

大鼠巴豆油性肉芽囊实验证明,连翘醇提取物的水溶液腹腔注射有非常明显的抗渗出作用及降低炎性部位血管壁脆性作用,而对炎性屏障的形成无抑制作用。用32P标记红细胞实验也观察到其渗入已注射连翘提取物水溶液的大鼠巴豆油性肉芽囊内的数量明显减少,表明连翘尚能促进炎性屏障的形成。

王耀等以脂多糖(LPS)刺激RAW264.7细胞,用连翘提取物进行干预,测定NO和TNF-α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iNOS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连翘在12.5~100 g·mL 浓度范围内可明显抑制RAW264.7细胞释放TNF-α及NO,并可显著抑制iNOS蛋白表达;说明连翘通过下调iNOS蛋白表达,抑制炎症介质TNF-α及NO而发挥抗炎作用。

吴俊等研究证明,采用二甲苯致小白鼠耳廓肿胀非特异性炎症模型,银花连翘混煎抗炎作用最强,合并液作用较强,金银花提取液抗炎作用不明显。

王婷婷等选择研究对象为连翘酯苷A含量不同水平的4批连翘和1批连翘叶,建立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和棉球所致大鼠肉芽肿增生实验两个模型,分别评价连翘的抗炎作用,结果表明,连翘叶对耳肿胀抑制效果一般,但对棉球肉芽肿的抑制效果最好,说明连翘叶对慢性炎症治疗效果很好,并且抗炎活性与连翘酯苷A、连翘苷含量无关。

2.5 抗过敏活性

2010 年Hao Y等发现,连翘提取物能减轻由精制大豆β-伴大豆球蛋白引起的猪幼仔过敏反应,能显著减少过敏抗体、肥大细胞脱粒和组胺的释放,增加肠内的微生物菌丛,还能显著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和白介素IL-4 的合成。

重用连翘还可以用于治疗过敏性紫癜。

2.6 抗病毒作用

连翘用于治疗对甲型流感病毒、人巨细胞病毒、乙型脑炎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病毒有较好的效果。

陈杨等先通过水提、醇沉、大孔吸附树脂柱层析法分离到抗病毒有效部位LC-4,然后采用细胞病变(CPE)观察法和 中性红实验法测定LC-4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抑制作 用,实验结果表明,LC-4对RSV病毒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抑 制作用,并且无论是在病毒复制的早期还是中晚期,LC-4对 于进入细胞的病毒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连翘属植物提取物有抗柯萨奇B5病毒及埃柯病毒的作用 。柯萨奇B组病毒是引起心肌炎的病因之一;连翘在先加药后加病毒组、感染病毒同时加药组、感染病毒后加药组中,均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鸡胚体外试验证明连翘对亚洲甲型流感病毒、鼻病毒等也有抑制作用。

马振亚实验采用鸡胚内、鸡胚外实验证实连翘种子挥发油对亚洲甲型流感病毒和Ⅰ型副流感病毒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肖会敏等[44] 以HepG2. 2. 15 细胞为乙型肝炎病毒载体,在连翘挥发油( 258. 69 μg /mL) 、α-蒎烯( 258. 69 μg /mL) 、β-蒎烯( 192. 45 μg /mL) 为最大无毒剂量时,均无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DNA 和产生HBsAg、HBeAg 的能力;在剂量均为192. 5 μg /mL 时,连翘挥发油、α-蒎烯、β-蒎烯均无抗甲、乙型流感病毒活性。这些结果表明连翘挥发油中其他成分发挥抗病毒作用而不是所测试的化合物,或连翘挥发油激活小鼠体内其他途径抑制流感病毒而不是直接的作用。

段林建等用甲型流感病毒核蛋白(NP)基因转染Hela细胞,用甲型流感病毒胶体金法检测连翘苷对转染后细胞内和上清核蛋白表达情况,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Hela细胞内NP基因的拷贝数。重复4次转染后48 h连翘苷组NP基因表达量为(2.1±0.3)x 105拷贝数·μL-1,NP重组质粒组NP基因表达量为(61.5±15.0)×105拷贝数·μL-1,连翘苷组NP基因表达量低于NP重组质粒组。说明连翘苷可以抑制甲型流感病毒NP基因转染后表达。

张丹丹等用细胞病变法和MTT法,检测连翘、槲皮素抗人巨细胞病毒的最小有效浓度,并与更昔洛韦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更昔洛韦、连翘及槲皮素的最小有效浓度分别为10,30,0.3 mg·L-1,槲皮素抗人巨细胞病毒的效果远高于更昔洛韦和连翘。证明连翘尤其是槲皮素具有良好的体外抗人巨细胞病毒效果。

洪文艳等以白纹伊蚊C6/36 细胞为宿主细胞,阿昔洛韦为阳性对照药物,通过细胞病变效应(CPE)观察法和改良MTT法来测定药物抗乙型脑炎病毒对细胞的吸附作用以及药物对乙型脑炎病毒在细胞内复制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连翘浓煎液在16.0 mg·mL -1以上浓度用药时有抗乙型脑炎病毒吸附细胞的作用,也能抑制乙型脑炎病毒在细胞内的复制增殖,半数有效浓度为7.6 mg·mL -1。说明连翘浓煎剂在体外细胞模型中有较好的抗乙脑病毒感染作用,作用机理可能是干扰病毒对细胞的吸附及抑制病毒在细胞内的复制增殖。

田文静等采用细胞培养技术,以病毒唑为阳性对照药,比较观察连翘水提液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引起的细胞病变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连翘水提液抗呼吸道合胞病毒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为0.15 mg·mL-1;于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后0,2,4,6,8 h加入连翘水提液均有抑制呼吸道合胞病毒活性的作用。说明连翘在Hela细胞中对呼吸道合胞病毒有抑制作用。

陈杨等将连翘水提液经水提醇沉法、大孔吸附树脂柱层析法,洗脱剂洗脱分离得到连翘抗病毒有效部位LC-4,采用细胞病变效应(CPE)观察法和中性红实验法,以利巴韦林为阳性对照药,测定LC-4在最大无毒浓度下于Hela细胞中对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治疗作用。结果显示LC-4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为2.11 txg·mL-1。说明连翘抗病毒有效部位LC-4在体外对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的Hela细胞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刘颖娟等通过细胞培养和活细胞染色计数法(MTT),观察研究连翘的有效成分在Hep-2细胞上抗单纯胞疹病毒I型的作用。结果显示连翘4个部位的有效成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其ED50分别为8.63、2.65、3.50、8.90 mg·ml-1

林浩歌等探讨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药组方配伍规律,为中医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提供依据,促进中药抗疫应用及开发。方法:收集现代期刊文献(2019—2020年)所记载的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方 剂,筛选出121首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方剂,参照《中药学》《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药名进行规范,提取相关信息,将数据进行标准化整理后录入中医传承辅助软件(V2.5),运用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分析、熵聚类分析研究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方剂的配伍规律。结果:在121首方剂中,共涉及232味中药,除了甘草作为使药在方剂中得到广泛应用外,出现频次从高到低依次为杏仁、黄芩、麻黄、连翘、茯苓、陈皮、藿香、苍术。组方中的中药以温、寒两性,辛、苦两味,归肺、胃、脾三经为主。熵聚类分析得到18首潜在新方。结论:中医药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治可全程发挥作用,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药方剂展开配伍规律研究,可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杨洁等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防治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各省、各自治区、各直辖市卫健委、国医大师、名中医、省级、市级医院发布的新冠肺炎预防或治疗方共400首,建立标准化数据库,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2.3)系统集成的统计分析、关联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400首处方。结果:使用频次排名前5位的中药依次是甘草、金银花、黄芪、广藿香、连翘。中药高频组合为“白术-黄芪”“防风-黄芪”“石膏-苦杏仁”“连翘,金银花-甘草”。按功效分类,排名前5的依次为清热药、补虚药、解表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化湿药。药性多温(806次)、寒(791次)、微温(591次)、平(554次),药味多甘(1 663次)、辛(1 469次)、苦(379次),归经主要归肺经(2 483次),其次是胃经(1 757次)、脾经(1 756次)和心经(990次),高频药物聚类分析成4类,预防新冠肺炎的药物以提高人体正气、固护卫气、提高免疫力为主,而治疗新冠肺炎的药物多以宣肺散邪、清热祛湿为主,六大地理区域新冠肺炎防治处方中所使用中药的功效排名前七位的为补虚药、清热药、解表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但在温性药物和寒性药物的比例上稍有差异,西南、华北、华东、东北地区以寒性药物为主,西北和中南地区以温性药物为主。结论:“扶正祛邪”是防治疫病的重要思路。

2.7 抗内毒素作用

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革兰阳性菌感染性疾病已逐渐减少,而革兰阴性菌感染性疾病则显著增多,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上的一种脂多糖内毒有复杂的生物活性,可直接或间接的对机体产生损伤作用,且是引起休克的主要原因。目前临床应用的抗生素,在使细菌细胞被摧毁的同时也释放出大量的内毒素,加重内毒素血症的程度,有人通过实验对几种常用的中草药进行体外抗内毒素效力比较,结果表明相同浓度(100%)的双花、公英、连翘、地丁、败酱草药液中加入等量的内毒素(10
000 Pg)经相互作用后,其残余内毒素量分别为540,1080,750,800和1150 Pg,减毒倍数分别为18.5,9.3,13.3,5.6,和8.7,以连翘、双花作用为最强,且这种作用为最强,且这种作用是对内毒素的直接摧毁而不是对其活性的暂抑制 。

傅强等用致病大肠杆菌制造大鼠腹膜炎模型,分别采用庆大霉素、连翘提取液进行治疗,观察各组动物血浆中IL-1、TNF-α水平及其肝组织TNF-α、IL.i mRNA原位杂交结果。结果显示连翘组血浆中IL-1、TTNF-α水平和肝组织TNF-α、IL一1 mRNA表达水平低于庆大霉素组和腹膜炎模型组。说明连翘能抑制细菌内毒素诱发的炎性因子的过度表达,从而具有拮抗内毒素的作用。

抗PAN X等利用外周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株来研究连翘 对内毒素(LPS)诱导的炎症反应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最终发现连翘可能通过抑制RAW264.7细胞中JAK-STATs 和p38MAPKs信号通路,从而减少内毒素诱导的促炎因子的释放。

2.8 抑制弹性蛋白酶活力的作用

弹性蛋白酶是一种蛋白水解酶,能分解肺泡壁的弹力纤维,人体内的弹性蛋白酶主要来源于中性粒细胞及肺泡巨噬细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体内弹性蛋白酶抑制剂先天性缺乏或活力下降,因而检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体内弹性蛋白酶活力以寻找弹性蛋白酶抑制剂药物已引起临床及实验工作者的关注。有人以琼脂扩散测定法比较了连翘、丹参、当归、川穹嗪等抑制弹力蛋白酶活力强弱,结果表明这4种中药对弹性蛋白酶活力均有显著抑制作用,其中以连翘为最优,当连翘为7.5
nag(2.5 g,/m1)时即能完全抑制该酶的活力,而等量的丹参、当归、川穹嗪虽对其有显著抑制作用,但在琼脂板上仍出现了该酶的溶解环。所以进一步研究连翘的这种作用并分析其有效成分,可望发掘出抑制弹性蛋白酶的新药。

2.9镇痛作用

以连翘为主药的牙痛灵制剂(连翘栀子等)能提高电刺激家兔齿髓及小鼠痛阙值,减轻小鼠因巴豆油引起的耳肿胀,抑制炎性肉芽肿。动物的镇痛抗炎抑菌实验表明,牙痛灵对物理、化学及电刺激引起的疼痛模型均有明显镇痛作用,亦能抑制各种致炎因子引起的炎性肿胀”。

2.10 解热作用

连翘的现代药理研究的解热作用与其传统中医认为的疏散风热、清热解毒的功效相一致。苏红昌等认为,连翘酯苷A(forsythiaside
A,FA)能降低由酵母菌感染引发小鼠体温升高。党珏等研究表明,连翘提取物和连翘挥发油均具有下调酵母致热大鼠下丘脑中cAMP 的作用,从而达到解热效果。此外连翘提取物还具有下调下丘脑中PGE2 的作用。

连翘煎剂4 g(生药)/kg灌胃,能使静注枯草杆菌浸液所致的家兔发热作用显著下降,1 h后恢复正常,随后还可降致正常体温以下。复方连翘注射液也有明显的解热作用,能减弱伤寒菌苗所致家兔发热,也能降低正常家兔的体温。

党珏等采用大鼠发热模型,给药大鼠体温和下丘脑cAMP 和PGE2含量变化表明,连翘挥发油可显著降低酵母致热大鼠的体温( P < 0.
01 或P <0. 05) ,能显著降低下丘脑中cAMP( P < 0. 05) 含量,而对PGE2 含量无改变,可针对性用于临床治疗。

罗林等采用足皮下注射角叉菜胶、鸡蛋清大鼠足肿胀模型以及大鼠棉球肉芽肿模型研究发现连翘挥发油可抑制脂多糖和干酵母所致发热,降低角叉菜胶和鸡蛋清所诱导的大鼠足肿胀,且可显著抑制肉芽组织的增生。由于连翘挥发油解热、抗炎作用已得到广泛应用,其解热抗炎药效的机理研究为其进一步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2.11保肝利胆作用

连翘提取物具有利胆保肝的作用。

ZHAO P F等通过实验研究发现,连翘提取物(FSE)可以减轻LPS诱导的肝组织 胞浆核因子-相关因子2(Nrf2)的耗竭和Nrf2核转位的抑制, 减轻血清和肝脏ROS和丙二醛的产生,增加Nrf2介导的肝脏 血红素加氧酶-1的诱导,以及增加血清和肝脏中超氧化物歧 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结果表明,连翘提取物可 能通过调节NRF2介导的抗氧化反应,减轻氧化应激,抑制 NF-κB介导的炎症反应,从而减轻氧化应激和抑制NF- NRFB介导的炎性肝损伤,起到保护肝脏的作用。

冯芹等测定被CCl4诱导急性肝损伤大鼠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水平,发现连翘苷元可明显降低血清中ALT、AST 和TBIL 水平,由此说明连翘苷元具有保肝作用。连翘苷元保肝的作用机制与其增加肝组织中抗氧化酶的活性、降低脂质过氧化水平、降低TNF-α、IL-8等促炎因子水平有关。

连翘水煮液可明显减轻四氯化碳所致的肝脏变性和坏死,并使肝细胞内蓄积的肝糖原、核糖核酸大部分恢复和接近正常,可使转氨酶下降。齐墩果酸和熊果酸对急性肝炎有较好疗效。

杨美兰等采用胆管引流法,观察连翘酯苷对正常麻醉大鼠胆汁流量的影响,并分别测定胆汁中主要成分,结果表明,连翘酯苷可显著增加麻醉大鼠胆汁的流量,呈现比较明显的量效关系,但对胆汁成分影响不明显,说明连翘酯苷有明显的利胆作用。

2.12 镇吐作用

聂克等用阿朴吗啡、硫酸铜、顺铂3种经典催吐剂建立了大鼠异食癖模型,实验组和对照组研究结果显示连翘对不同催吐剂导致的大鼠异食癖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说明连翘提取物具有良好的镇吐止呕作用。

连翘煎剂灌胃,能对抗洋地黄和阿朴吗啡引起的动物呕吐。其止吐作用可能与抑制延髓的催吐化学感受区有关。

2.13 对心脑血管的影响

伏秋等采用主动脉弓缩窄建立小鼠压力负荷性心力衰竭(HF),探究连翘酯苷A(FTA)对小鼠压力负荷性(HF)的保护作用及其潜在的机制。结果表明FTA处理激活氧化应激Nrf2/HO-1信号通路,降低NF-κB蛋白表达,对HF小鼠心脏损伤发挥保护作用。

Wang 等研究了连翘酯苷(forsythiaside,FTS)对快速老化模型(SAMP8)小鼠的影响,结果表明,FTS 对SAMP8 小鼠认知障碍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并对其神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用于健忘症的治疗。

Kim 等研究表明,连翘的主要成分连翘酯苷(FTS)对短暂性脑缺血沙鼠的神经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FTS 诱导活化的神经胶质细胞的减少及IL-1β、TNF-α 水平的提高有关。

Iizuka 等通过大鼠主动脉环离体实验研究了连翘酯苷(FTS)的血管舒张作用,结果表明,FTS 只能抑制由NE引起的血管收缩,并推测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减少NE 引起的Ca2+内流有关。

齐墩果酸有轻度的强心作用。急性动物实验证明,连翘注射液有降压作用。一般血压下降可达到原水平的40% ~60% ,其降压特点为迅速、显著、持续时间较短,多次注射无快速耐受性。兔耳灌流实验证明,对外周血管有直接扩张作用。

2.14 利尿作用

齐墩果酸有轻微的利尿作用。100%连翘注射液0.25g/kg静注,对麻醉犬有显著的利尿作用,在给药0.5—1 h后最明显。

2.15 抗衰老作用

颜礼有等姜涛等通过建立连翘指纹图谱与抗菌活性之间的谱效关系,发现在连翘指纹图谱中,连翘酯苷A、咖啡酸、连翘苷和连翘脂素影响连翘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的抑制作用。连翘抑菌的活性成分可能为连翘酯苷、咖啡酸、连翘苷和连翘脂素。采用往小鼠颈部注射D-半乳糖来建立衰老小鼠模型的方法,来测定小鼠脑组织MDA、B型单胺氧化酶(MAO-B)、SOD、T-AOC水平,同时来测定小鼠增质量率与脾脏、心脏、肾脏、肝脏指数,测定小鼠血清、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结果发现在统计学方面各组间心脏、肾脏、肝脏指数差异没有研究意义,同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模型组小鼠质量增加率降低,脾脏指数降低;小鼠血清、肝组织SOD、GSH-Px、T-AOC活性减弱,MDA含量增加;小鼠脑组织MDA含量增加,MAO-B活性增强、SOD、T-AOC活性减弱,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由此得出15、45 mg/kg 剂量下,连翘苷对衰老模型小鼠具有较好的抗衰老作用。

2.16抗高血压、降血脂

连翘提取物有显著的降压作用。动物实验证明,连翘提取物的降压作用迅速、显著、多次注射无快速耐受性,但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可使血压下降到原水平的约50%。连翘提取物家兔耳灌流实验证明,该注射液对外周血管有直接扩张作用。其降低血压机理可能是通过扩张外周血管从而增大机体血容量来达到降血压目的。

赵咏梅等发现,连翘苷可以降低营养性高脂血症小鼠的血浆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指标,可以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有效降低高脂血症动物的动脉粥样硬化指数,显示连翘苷具有较好的降血脂作用。Kitagawa S 等[60] 发现松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具有降血压的作用。

2.17抗疲劳作用

黄亚亚等研究发现,连翘中的黄酮提取物对力竭游泳小鼠肝脏、脂质过氧化产物MDA含量及超微结构、心肌和股四头肌的SOD活性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调节肌肉组织相关酶含量及活性来达到改善小鼠的活动机能,从而证明连翘具有抗疲劳作用。侯改霞等通过动物实验证明,连翘叶提取物可以提高力竭状态下小鼠脑组织SOD和POD活性,降低力MDA的含量及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活性,提高运动后恢复状态下小鼠脑组织LDH4、5的活性,连翘叶提取物对力竭运动状态下的脑组织有保护作用,可延缓运动中枢系统的疲劳。

2.18 对阿尔茨海默病(AD)动物模型学习记忆的改善作用

李长禄等研究连翘酯苷对阿尔茨海默病(AD)动物模型学习记忆的改善作用,进行连翘酯苷作为治疗AD的成药性初步研究。方法:选用12月龄自然衰老昆明种雄性小鼠,侧脑室注射Aβ:建立AD动物模型。术后10d开始进行行为学检测,观察小鼠学习记忆的变化;检测脑组织海马和皮层乙酰胆碱酯酶、乙酰胆碱转移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以及皮层中单胺氧化酶的活力和丙二醛的含量。结果:在水迷宫实验中连翘酯苷能明显改善模型动物学习记忆能力;同时连翘酯苷能降低模型动物脑组织海马和皮层乙酰胆碱酯酶活力,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乙酰胆碱转移酶活力,并且降低了皮层中丙二醛含量和单胺氧化酶的活力。结论:连翘酯苷具有改善拟AD动物模型学习记忆障碍的作用。

2.19免疫调节作用

于晓东等研究了连翘苷对环磷酰胺处理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通过腹腔注射环磷酰胺建立小鼠的免疫抑制模型,同时设立模型组和对照组,用不同剂量连翘苷和等体积生理盐水分别灌胃,分析不同剂量的连翘苷对免疫抑制小鼠胸腺和脾的脏器系数、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外周血IL-2、IL-4和外周血淋巴细胞c AMP含量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翘苷能够抵抗环磷酰胺的免疫抑制作用,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功能。

2.20 其他作用

连翘还有改善牙周症状、保护心脏损伤等作用。苏娟娟等建立牙周炎大鼠模型,利用HE染色、蛋白免疫印迹检测等方法探讨连翘苷对牙周炎大鼠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c-Fos信号通路及破骨细胞活化的影响。研究表明连翘苷可下调p38MAPK/c-Fos信号通路,抑制牙周炎症及破骨细胞活化,减轻牙周组织损伤,改善牙周炎大鼠症状。

还能用于治疗急性肾炎、肺结核、视网膜黄斑区出血、呃逆、便秘等。

3. 临床应用

3.1 足部溃疡

兰海梅对2003~2005年确诊小腿慢性溃疡的门诊或住院患者,其中男性29例,女性25例,年龄15~78岁,平均58岁,病程3个月~12年。按病因分类,坠积性溃疡者21例,糖尿病性溃疡者6例,白血病合并外伤引起者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血管炎引起者8例,外伤感染者12例,结节性动脉炎所致者3例、硬皮病合并小腿溃疡者2例按;面积分类,面积<3cm2者33例,3~6cm2者14例,反者例按部位分类,单侧肢体者39例,双侧肢体者15例。治疗方法以荆芥连翘汤为基本方(荆芥、连翘、白芷、生地、白芍、当归、川芍、甘草、柴胡、桔梗、防风、枳壳、薄荷、黄连、黄柏、栀子、黄芪共254g),每日一剂,水煎30分钟,药量视病变部位而定,晾温后浸泡病变部位,每次120分钟,一日两次,浸泡后暴露患处,15天为1疗程。结果:21例坠积性溃疡,治愈6例,显效11例,有效4例。6例糖尿病性溃疡,显效2例,有效3例。2例血液病所致小腿溃疡,治愈1例,显效1例。8例SLE合并脉管炎,显效4例,有效3例。12例外伤感染性溃疡,治愈5例,显效4例,有效3例。3例结节性动脉炎引起小腿溃疡,显效1例,有效2例。2例硬皮病合并小腿溃疡,有效1例。荆芥连翘汤浸泡治疗54例小腿溃疡,总有效率达94.4%。经过30天治疗,其治愈率59%,显效率91%,总有效率达100%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在治疗过程中,均无肝肾功能损害;仅2例在浸泡治疗过程中,由于中药浓度过低,局部出现水肿现象,停用2天后症状消失。

3.2 过敏性紫癜

庄程斌报道:连翘20克,水煎服,连服三天,同时吃大枣,不限量。

3.3 乳岩(乳腺瘤)

患者刘x x ,女,4 6岁, 本院护师。1977年6 月中旬发现右乳腺外上方有一杏核大肿块, 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 推之不移, 质中等硬度, 西医疑为“ 乳腺纤维瘤” 。同年5 月31 日在本院摘除3 x 2 x 2 厘米肿块(病理切片号18 8 )。经上海肿瘤医院诊断为“乳腺单纯癌”, 北京肿瘤研究所日坛医院诊断为“乳腺浸润癌Ⅱ级”,建议立即进行“单纯性乳房切除术”或“乳腺扩大术”;患者不愿手术, 遂邀余诊治. 现症精神抑郁, 忧虑苦闷,乳房胀痛, 舌质黯红,苔薄白,脉弦滑而数。此属肝郁气滞, 痰热互结, 察血凝络,胶结成核。宜理气开郁, 清热解毒, 活血通络, 豁痰散结。方药①: 香附、浙贝母、当归、赤芍、陈皮、王不留行、山甲珠(各) 10 克, 全瓜篓、虎杖、银花、连翘(各) 12 克, 白花蛇舌草18 克. 水煎服.方药② :鸡蛋7个, 黄腊如蒜瓣大7 块, 每块煎鸡蛋1 个( 为1日量;1 次食之)。连用7 日为1 疗程。患者服方①90剂, 药后精神舒畅, 感觉良好, 无任何不适, 舌苔、脉象恢复正常, 两乳房未触及肿块,淋巴结不肿大,肝脾正常, 6 年来一直坚持全日工作。

3.4 癥瘕(腹膜后囊性肿瘤)

王x x ,女,43岁,工人. 患者于1981年6 月无意中发现左侧腹部膨隆, 经某医院检查疑为“卵巢囊肿”,行剖腹探查,术中诊断为“ 腹膜后囊性肿瘤”,由于条件所限, 仅抽出大量液体,未切除肿瘤。半月后左腹部又见膨隆,经服中药治疗症状缓解,10 年之后旧病复发,症状再现。病势逐渐加重, 腹部胀痛, 恶心呕吐, 纳呆倦怠, 左上腹触及约4 x 4 厘米之肿块,有压痛. 超声波检查:左上腹部可见直径为3 x 4 厘米的液平反射波。经数医院会诊,确定为“腹膜后囊性肿瘤复发”,建议立即行肿瘤切除术。患者不愿手术,于19了6年3 月16 日前来求治。现症腹部胀痛, 刺痛阵作, 难以忍受, 食欲极差, 泛恶呕吐, 口干喜凉,消瘦乏力, 腰背酸痛,排便困难. 腹部触诊, 发现左上腹近肋下有一拳头大包块,软而不坚, 固定不移,压痛明显,舌质黯, 苔薄白,脉弦数. 此属肝气郁结,气滞血寮, 脉络不通,积斑化热. 宜行气解郁, 化奈通络, 清热解毒, 软坚消痛. 方药: 香附、郁金、三棱、莪术、赤芍、皂刺、穿山甲(各) 10 克, 丹参、牡蛎( 各) 15 克, 鳖甲、银花、连翘、虎杖、全瓜萎( 各)12克, 红花6 克, 白花蛇舌草30 克. 水煎服;患者服上方16 剂后, 食欲增进, 恶心呕吐等症状消失, 腹部肿块逐渐缩小。 1 方共服6 0剂, 腹部包块消失, 诸症消除;超声波探查: 未发现异常波。6 年后追访, 旧病未再复发。

3.5 放射性食管炎

李茂钦等尝试用中药治疗50例, 收到良好效果。50 例中男30例, 女20 例, 食管癌30 例, 肺癌10 例, 贲门癌5 例, 纵膈肿瘤5 例, 年龄40~ 70 岁, 中位年龄58岁, 轻度20 例, 中度20 例, 重度10 例。方法:根据放疗疗程长短及症状轻重分轻、中、重。一、轻度, 放疗1~ 2 周, 食管受量10 ~20Gy 时, 食管粘膜出现放射性水肿。症状:口干、下咽痛, 食管癌进食梗阻症状进一步加重。方药:金银花10g 、连翘10g 、玄参10g 、生地15g 、麦冬10g 、射干10g 、山豆根10g, 食欲差者加白术10g 、焦六曲15g、水煎服, 日一付。二、中度,放疗3~ 4 周, 食管受量30 ~40Gy 时, 食管粘膜出现小溃疡。症状:下咽疼痛及胸骨后疼痛。方药:天花粉30g 、山豆根15g 、麦冬15g 、山药30g 、金银花10g 、连翘10g 、蒲公英10g 、野菊花10g 、白芨20g 、水煎服, 日一付。三、重度,随着外照剂量增加或加用腔内照射, 食管粘膜溃疡进一步加重。症状:剧烈下咽痛、胸背痛。方药:生地15g 、玄参15g、麦冬15g 、沙参15g 、石膏60 ~ 120g ( 打碎先煎) , 连翘10g 、桃仁10g、丹皮10g 、银花30g 、甘草10g 。加减:体弱无力,气短, 自汗者加党参15g 、黄芪30g、贫血者加当归, 首乌各10g,胸痛剧者加元胡,川楝子各10g, 恶心呕吐加代赭石30g, 旋复花10g, 食欲差加神曲10g, 谷麦芽各30g 。结果:50 例病人根据病情轻重分别予以上方药, 1 ~ 2 剂显效, 一般服5 ~ 10 付, 症状消失10 例, 转轻35 例, 不再加重5例, 总有效率100 %, 病人均未中断放疗。

3.6 急性病毒性肝炎

以1∶ 1连翘水煎液糖浆口服10 mL, 每日3次, 1月为1疗程,治疗急性病毒性肝炎,平均降酶时间为16. 6天,有效率94. 1%。降酶作用迅速有效,此作用与连翘的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作用有关,与其保护肝脏、促进肝细胞再生、降低血清ALT等药理作用相符。

3.7 视网膜动静脉阻塞

有维范等应用连翘35 g ,加水600
m L,煎至450 m L,分3次饭前服,27天为1疗程。治疗视网膜动静脉阻塞283例,其中黄斑区出血216例,视网膜其他部位出血67例,以视力的提高程度判断疗效,结果显效81例,占28. 6% ; 有效182例,占64. 4% ; 无效21例,占7%。提示,连翘能保持毛细血管正常抵抗力,降低毛细血管的脆性和通透性,促进血栓溶解,改善视网膜局部循环状态,从而达到提高视力的目的。

3.8过敏性紫癜

郑强重用连翘30~ 60 g,临证加减其他药味治疗过敏性紫癜30例,总有效率为96% ,疗效满意。提示,连翘既能清血热,又能散结消斑,对毛细血管破裂出血、皮下出血之过敏性紫癜有防治作用。

3.9手指拘急

金普放于辨证方中加连翘12~ 15 g,试用于多种原因引起的手指拘急,疗效较好。2例不同原因引起的手指拘急患者,在服用辨证方无效的情况下,在原方中加连翘15 g ,根据病情连服5剂或10剂,症状大减,再服20剂,症状消失。提示,连翘升浮宣散,能流通气血,治十二经血凝气聚。而手指拘急总属瘀阻脉络,气血不畅,故用连翘,可谓药中病机。

3.10血淋

李秋贵报道重用连翘20~ 45 g,可用于急性肾炎、肾盂肾炎、泌尿系感染及原因不明之血尿。一般使用连翘30 g 以上,煎汤150 m L,分3次温服,小儿酌减,连用10天,可获显效,且可消除尿蛋白和消肿。此作用与其清血分之热、通淋作用有关,与其抗菌、抑菌、利尿等现代药理作用相符。

3.11呕吐

何运强治疗不论何种原因引起的呕吐,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加用连翘,都有效果。神经性呕吐患者,单味连翘60g 水煎服,止呕作用显著。食后呕吐患者,用辨证施治效果不显时,于原方中加用连翘即可取效。此作用与其镇呕止吐的药理作用相符。

3.12呃逆

王之炳用炒连翘心治疗不同原因引起的呃逆均有满意疗效。寒证或热证的呃逆患者,用连翘心60g ,分别炒焦、炒黄煎水, 1剂即愈。1例患者时作呃逆半年,用连翘心120g ,炒焦为末,日服3次,每次10g ,药完病除。其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3.13肺结核

单用连翘治疗肺结核有抑制病变渗出及毒素的再吸收作用,并有止血效果。

3.14免疫病

单用大剂量连翘水煎服,可用于各种免疫病急性活动期有高热症状者,具有明显的抗炎、抑制免疫反应、退热等作用。

3.15 急性肾小球肾炎

蒙息枝分析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 年9 月至2018 年1 月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中医医院收治的120 例急性肾小球肾炎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 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的治疗方式上采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和治疗后的临床症状。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1.67%,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水肿消退时间为(3.67±0.22)d、血尿消退时间(2.71±0.55)d、血压恢复时间(4.22±0.67)d,对照组患者的水肿消退时间为(5.79±0.48)、血尿消退时间(4.25±0.57)d、血压恢复时间(6.77±0.74)d,各项指标消退时间比较观察组明显快于对照组(P < 0.05)。结论: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康复,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的治疗方式上采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治疗,基础药方为防己、麻黄、杏仁、生姜、大枣各10 g,赤小豆、桑白术、茯苓、白茅根各12 g,连翘、炒白术15 g,甘草5
g,针对于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可加入天麻和杜仲各10 g;而出现蛋白尿患者则加入萆薢10 g;而对于感染较为严重的患者,可加入蒲公英和金银花各10 g;血尿明显的患者可加入大小蓟10 g;而对于浮肿明显的患者则加入车前子10 g,将上述药物水煎煮,熬制剩余400 mL 药液,分为3 次服用,1 剂/d,治疗4 周。

例:患者,女,15 岁。春令发病,开始面睑浮肿,尿少微咳,身发低热,咽痒微痛,精神疲惫,四肢乏力,继而下肢浮肿,尿浊有沫,小腿有皮疹少许,舌红苔腻微黄,脉浮数。尿检:蛋白(- +),红细胞(+),白细胞少许,颗粒管型(+)。诊断:急性肾小球肾炎。辨证:疏风清热,宣肺利水。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味。组成:麻黄6g,杏仁12g,生石膏30g,连翘20g,赤小豆30g,鲜茅根40g, 滑石18g, 公英30g, 桑皮20g,益母草30g,瞿麦15g,甘草10g,生姜15g(切)。1.5 剂/ 日,水煎分早午晚3 次服。复诊:药服5 剂,尿多肿消,热退神爽,疲乏感也有恢复。复查尿常规:蛋白微量,红白细胞管型消失。原方麻黄、生石膏减量,加茯苓30g, 白术15g,继服5 剂,诸症悉除。尽管病症恢复如此之快,嘱其间断服药,不可骤停,定期检查,以防反弹,恐转慢性。

林珊珊等采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皮饮方(茯苓皮15-25 g,桑白皮8-12 g,大腹皮20-45 g,陈皮12-18 g,生姜皮15-20 g,麻黄5-9 g,连翘10-15
g,杏仁8-10 g,桑白皮8-12 g,赤小豆18-22 g,生姜4-6 g,大枣4 枚,甘草6-8g)治疗急性肾炎,且临床随症加减:浮肿重者加川牛膝9-12 g,车前子15-20 g;腹水重者加橘核9-15 g,乌药8-12 g,木香4-6g;烦热口渴者加石膏10-18 g;湿热毒邪者加金银花10 -15 g,白花蛇舌草20-25 g;尿蛋白者加石苇10-15 g,枇杷叶10-15 g;尿血者加大小蓟9-12 g,白茅根 9-12 g;血压高者加杜仲9-12 g,天麻12-15 g,每日1 剂,水煎服,14 天为1 个疗程,在减轻水肿、降血压、改善少尿和降尿蛋白上较常规的西医治疗有明显提高,值得在临床广泛应用。蒙向欣[3] 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生姜、杏仁、大枣各10 g,连翘、赤小豆、防己、获菩、桑白皮、白茅根、炒白术各20 g,甘草5
g)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每天1 剂,水煎取汁450 ml,每天分3 次温服,证明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可提高的总治愈率及有效率,在减轻水肿、降低尿红细胞和尿蛋白方面较单纯西药治疗更具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刘阳采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杏仁、大枣、生姜各10 g,赤小豆、连 翘、炒白术、桑白皮、白茅根、获菩、防己10 g,甘草5 g)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随证加减,感染严重者加金银花、蒲公英各10
g,蛋白尿明显者加草蒸10 g,血尿明显者加大小蓟10,浮肿明显者加车前子10g,高血压者加天麻、杜仲各10 g,每日1 剂,水煎分早中晚3次温服。14 天为1 个疗程,连用2 个疗程,疗效表明血压降低时间、肉眼及镜下血尿消退时间、水肿消退时间均显著优于常规西药治疗组,且治疗后血肌酐水平、24 小时尿蛋白定量及1小时尿红细胞计数均显著低于常规西药组治疗组治疗。可见,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可改善水肿、血尿、高血压等临床症状,疗效明显优于常规西医组治疗。

3.16 风疹

患者,男,29 岁。外出助工,劳作汗出,身感疲乏,晚间以宴酒招待。夜半,身起风疹块瘙痒,皮肤红润,全身发热,咽痒,喘气喉有憋闷感,口烦渴,尿赤舌红,脉浮滑稍数。辨证:风疹瘙痒,热郁肌表。治法:解表退热,疏风止痒。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味。组成:麻黄5g,连翘30g,杏仁12g,荆芥15g,防风12g,生石膏20g,滑石15g,白鲜皮20g,地肤子30g, 天虫15g, 赤小豆30g, 生姜15g。1 剂/ 日,水煎分早晚2 次服。复诊:药服4 剂,热退身凉,皮疹消退,烦渴已除,脉不浮滑而转虚缓。为根治不反弹,继服上方去石膏、滑石,加当归15g,赤白芍各15g,4 剂愈。

3.17黄疸

林某某,男,50岁。2日前患者恶寒, 发热38.2℃,继则面目发黄,肢体瘫软,口腻,厌食,尿黄,舌红苔微腻,脉浮濡,经肝功能化验谷丙转氦酶116u/L,总胆红素32umol/L。诊为急性黄疸肝炎。证属:外感寒邪,里有湿热。治宜解表,清热除湿退黄。药用麻黄6g, 连翘10g, 赤小豆15g,杏仁10g,板蓝根15g,茵陈30g,生姜3 片,甘草5g, 苍术10g, 3剂后,表证已解,面目黄退, 纳增,继以清热利湿调理而愈。按:此证完全与张仲景所设症状相同,施以方药,一击而中,可见伤寒立方药之精密, 于后世具有深远影响。

3.18痤疮

王艳宏观察荆防连翘汤加减治疗痤疮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9月1日~2018年10月31日我院收治的毛囊炎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两组,各40例。治疗组以荆防连翘汤加减治疗。对照组以西医常规去脂、溶解角质、消炎杀菌及调节激素水平治疗。结果: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荆防连翘汤加减治疗痤疮对于热性体质的青壮年取得良好的疗效。治疗方法:以荆防连翘汤(荆芥、防风、栀子、连翘、柴胡、薄荷、桔梗、枳壳、白芷、甘草、生地、当归、白芍、川芎、黄芩、黄连、黄柏)加减治疗。加减法:伴有瘀血,加桂枝茯苓丸。伴水湿,加用五苓散。伴瘀水互结,加当归芍药散。用法:水煎服,日一剂约150 mL,分2次服用。

3.19外感喘咳

刘某某,女, 26岁。患者素有咳嗽之症, 复受寒邪致恶寒,发热, 咳嗽气喘,不得平卧, 口渴,舌红, 苔滑,脉浮数。证属外感风寒, 内有停饮。治宜疏风散寒,泻肺平喘。药用麻黄5g, 连翘10g, 赤小豆15g, 杏仁10g, 桑皮10g, 桔梗5g, 生姜3片, 大枣5枚, 葶苈子15g, 服3剂, 喘平而安, 再服愈。按:此证为外感风寒,内有停饮, 致肺气宣肃失常而至喘咳。本方外宣肺气,内肃痰饮, 故服药后气喘得平。

3.20荨麻疹

王某某,女, 22岁。皮肤隐疹搔痒, 反复发作,时隐时现月余, 发时如风团成片,搔痒难忍, 皮色淡红,并有恶风, 尿少,舌红苔白, 脉浮(曾服消风散等药无效), 证属风湿相搏,郁于肌表。治宜外散风邪, 内清湿热, 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治之。药用麻黄6g, 连翘10g, 赤小豆15g, 杏仁10g, 甘草6g, 桑叶10g, 蝉衣6g, 生姜3片, 薏苡仁15g, 僵蚕10g。服药3剂, 风湿隐退, 继以上方加茯苓、丹皮服3剂, 再服6剂,未再复发。

3.21 高尿酸血症

黄丽等跟随老师刘龙民教授,其从事中医内科多年,治疗肾脏病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现将其治疗高尿酸血症的临床案例报道如下。高某,男,34岁。初诊时间:2017年6月21日。患者因“发现高尿酸血症半年,右脚轻度浮肿3月”前来就诊,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足背疼痛,来我院就诊,检查发现尿酸偏高(具体报告不详) 未予以正规治疗。3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脚背有轻度浮肿,压之凹陷即起。偶有疼痛,无胸闷、气促、无腹部不适,来我院门诊就诊,检查发现尿酸偏高(具体不详),2017年5月14日血尿酸(快速法):571.6 μmol/L。肾功能(2017年5月25日):尿素氮4.1
mmol/L,肌酐115 μmmol/L,平均血红蛋白含量26.6 pg,平均红细胞体积81.7 fL。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冠心病等慢性病史,有高血脂症4年,平时未服用降脂药物。否认烟酒史。否认乙肝、结核等慢性病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否认手术外伤史,否认输血史。刻下:患者目前右足背疼痛,下肢轻度浮肿,乏力,多汗,动之甚。舌暗淡,脉细。二便调,夜寐安。中医诊断:水肿。治则:清热解毒,利湿止痛。方药:炙麻黄6 g,连翘12
g,赤小豆20 g,苍术15 g,白术15 g,猪苓20 g,茯苓20 g,鹿衔草20 g,车前草20 g,车前子15 g,滑石12 g,黄芩10 g,山药15 g,乳香6 g,延胡索10 g,蒲公英15 g,生甘草9 g。6月28日二诊:服药后诸症减。仍有乏力,多汗,检查示: 血尿酸(快速法): 422.8 μmol/L。肾功能(2017年6月3日):尿素氮4.1
mmol/L,肌酐100 μmmol/L,尿酸:250 μmol/L。去滑石,加黄芪15 g,防风20 g,继续服用前方治疗。7月4日三诊:患者服药后,无特殊不适,乏力较前有所好转。继续原方治疗。

3.22 慢性肾炎

范志华等选取当地医院2014 年12月至2015年12 月所收治的慢性肾炎患者资料100 例开展回顾性分析与研究,研究组50 例患者通过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味治疗: 麻黄5 g、生姜5 g、连翘15 g、杏仁10 g、丹参10 g、桑白皮10 g、枣4 枚、赤小豆20 g、益母草15 g,水煎服,每天1 剂,早晚2 次服用,对照组50 例患者通过口服黄葵胶囊治疗,每天3 次,每次5 粒;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全部治疗3 个月,针对伴随高血压、电解质紊乱以及代谢性酸中毒患者采取对症治疗,结果发现研究组50例患者中临床控制17 例,显效10例,有效12 例,无效3 例,治疗有效率为94.0%;对照组50 例患者中临床控制10 例,显效10 例,有效12 例,无效18 例,治疗有效率为64.0%,并且研究组患者24 h 尿蛋白定量、免疫球蛋白IgG、血浆白蛋白以及补体C3 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说明对于慢性肾炎采取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味治疗,能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尿蛋白,提升血浆白蛋白,并且可以提升患者的免疫能力。

3.23  IgA 肾病。

夏淋霞等采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参芪地黄汤(炙麻黄、桑白皮、炙甘草、大枣各12 g,连翘、苦杏仁各9g,赤小豆18
g)治疗IgA 肾病气阴两虚、湿热兼有表证患者,每天1 剂,水煎取汁300 ml,分早晚2 次温服,疗程8 周,证明该方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尿蛋白排泄,延缓肾功能损伤的进程,同时可降低血液C3水平,对IgA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杨雪军等通过IgA 肾病大鼠模型,研究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对IgA 肾病大鼠的治疗作用与机制。取麻黄6g、连翘6 g、赤小豆15 g、杏仁9 g、大枣4 枚、桑白皮9 g、生姜6 g、甘草6 g,以水 500 ml 煎煮至50 ml,灌胃。结果表明,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能够显著降低IgA 肾病大鼠的尿蛋白、血清肌酐及尿素氮水平,具有很好的保护肾功能的作用,同时指出麻黄的主要成分伪麻黄碱,20 μg/g 的给药剂量也能明显降低 IgA 肾病大鼠尿蛋白、血清肌酐及尿素氮,提示麻黄在降低IgA 肾病大鼠的尿蛋白和保护肾功能方面也起到重要作用。

3.24其他肾炎

柴瑞霁教授认为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用五苓散和五皮饮,宣肺解表,温阳利水,补益脾肾,其利水消肿和清除尿蛋白尿的作用非常明显,无论是急性肾炎还是慢性肾炎,当水肿为主症时即可用本方;若下肢水肿为肾阳不足时可合真武汤。

高松寿教授采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疗肾小球肾炎合并哮喘,多采用抗感染、利尿、抗凝溶栓、糖皮质激素以及透析疗法等,高松寿教授运用经方辨治肾小球肾炎,取得明显治疗效果。

吴玉霞等采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味治疗疥疮致急性肾小球肾炎,发现该方对水肿、血尿、蛋白尿缓解时间及疥疮治愈时间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临床值得广泛应用。

3.25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高克环等探讨芩连翘皮方(黄芩、黄连、连翘、桑白皮及山药)佐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DPN)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临床症状和神经传导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唐山市第九医院2017 年4 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DPN患者162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81 例。两组患者均予常规DPN治疗,并静脉滴注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组患者加服芩连翘皮方。两组均连续治疗4 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7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90%(χ2 = 8.463,P = 0.004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神经传导速率[包括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传导速率( MCV)及正中神经、腓肠神经的感觉传导速率( SCV) ]明显快于治疗前( P < 0. 05),且治疗组明显快于对照组(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多伦多临床神经病变评分(TCSS)及中医证候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芩连翘皮方治疗DPN,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加快神经传导速率。

3.26 大头瘟

程某,男, 38 岁, 农民。1982 年3 月24 日诊。患者头面部红肿发亮,胀痛 两眼肿成一条缝,视物有障碍感,头痛,发热恶寒,口渴溲黄,食少肢软,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此证系春日寒温不调,阳气发泄,风热上扰阳络。治宜疏散风邪,清热解毒,用清热解毒汤(自订方),处方:银花30g,连翘15g,僵蚕10g,牛蒡子20g,大青叶20g,黄芩10g,玄参20g,黄连8g,板蓝根30g,淡竹叶10g,薄荷10g,甘草5g。上方服1 剂后病减, 续服2 剂痊愈。

3.27 肠痈

程某,男, 34 岁, 干部。1984 年7 月13 日诊。主诉:阵发性脐周疼痛已1d 。患者开始胃脘疼痛, 伴恶心欲吐,以后逐渐移至脐周疼痛,经用西药治疗未见好转, 改用中医中药治疗。现症:体型瘦长, 面色晦滞少华,脐周呈阵发性疼痛, 右下腹麦氏点有指压反跳痛感,食纳差,头晕,恶心, 大便不畅,小便短赤, 舌质淡,苔薄白, 脉弦细而数。诊断:肠痈初期,痈脓未成;辨证:此证乃湿热积滞, 阻于肠胃,气滞血凝, 肠络不通所致;治法:清热导结,理气活血。用清热散痈汤(自订方), 处方:银花30g , 连翘20g , 大黄10g,芒硝10g,桃仁10g , 木香10g , 青皮10g ,黄柏10g , 赤芍药20g , 甘草5g 。上方服1 剂后痛减, 续服1 剂, 诸症悉除。再用调和肠胃之半夏泻心汤调理善后。

3.28咳喘

袁某,女, 32 岁, 农民。1976 年11月14 日初诊。主症:头痛、发热、咳喘已3d 。患者自幼有哮喘宿疾, 每因气候变化而发作,发作后需服百喘或氨茶碱方能缓解, 此次发作后服药无效,故请中医治疗。现症:面色灰暗, 脖子粗短, 头痛发热, 四肢酸楚, 口渴喜冷饮, 喉间痰鸣, 咳嗽频作, 咳声高亢, 咳出少量泡沫白粘痰, 咳剧时满头汗出,舌淡, 苔白微腻,脉浮数而滑。证属风热犯肺, 引动宿疾, 痰热内伏, 火热郁蒸。宜宣散风邪, 清热平喘。用清热平喘汤(自订方)。处方:银花20g , 连翘15g , 麻黄10g , 杏仁10g ,知母10g, 石膏50g , 黄芩10g , 瓜蒌仁20g , 象贝母10g , 紫苏子10g , 甘草5g , 桑白皮20g 。上方服2剂热退喘平, 继用沙参麦冬汤调理而愈。

3.29 湿温

吴某,男, 38 岁, 职工。1982 年9 月15 日诊。患者暑月经常冒热行走, 见有水凼即浇水洗足,尚感凉爽舒适, 嗣后渐感肢软乏力,食纳不佳。几天后,头痛身重, 恶寒发热, 热时有微汗出, 口渴不欲饮,胸闷脘痞,舌白苔腻, 脉弦细而数。证属湿温,因湿蕴热蒸,气机被阻。宜清热化浊, 宣散湿邪,用清热化湿汤(自订方)。处方:银花20g , 连翘15g ,藿香15g, 佩兰15g ,白蔻仁10g, 薏苡仁30g , 滑石20g , 黄芩10g ,通草5g,荷叶20g 。上方服2 剂热退身轻,续服2 剂病愈。

3.30外伤瘀肿

夏某,女, 41 岁, 农民。1983 年12月8 日诊。患者10d 前, 因乘手扶式拖拉机被跌伤右腿踝部,伤口呈环形, 长约18cm ,X 线透视未发现骨折。经创伤清洗缝合, 7d 折线, 伤口Ⅱ期愈合, 但足背肿胀, 呈紫蓝色, 经西医诊断为血液循环障碍, 建议服中药治疗。症见:面青而晦滞, 饮食正常, 二便调和, 右足背胀痛麻木, 呈斑点状浅紫蓝色,按之随指而起, 有灼热感,舌淡苔薄白, 脉弦细微涩。证属血瘀热郁,宜清热散瘀。用清热散瘀汤(自订方), 处方:金银花30g ,连翘15g ,桃仁10g ,红花10g ,当归10g ,赤芍20g ,生地20g ,黄柏15g ,土鳖虫10g ,甘草10g ,牛膝20g 。服1 剂后病减,续服3 剂痊愈。后随访半年肤色正常, 无任何不适。

3.31 风水肿

张某,女,34 岁,农民。1983年8 月5 日诊。患者因感冒头身疼痛,发热咽痛,第2d 晨起即觉头面浮肿,经某卫生院诊断为急性肾小球肾炎,治疗效果不显,故来我院门诊治疗。现症:面色晦暗,遍身浮肿,以头面为甚,发热恶寒,口渴喜饮,腰部酸胀,食欲不佳,小便短赤,舌尖红,苔薄黄微腻, 脉浮弦而数。证属风邪外袭,肺失通调水道而偏热。宜清热宣肺,利湿行水。用清热利水汤(自订方),处方:银花20g,连翘15g,黄芩10g,丹皮20g,麻黄10g,杏仁10g,石膏50g,茯苓皮20g,猪苓10g,泽泻10g,桑白皮20g,白通草5g。服2 剂后浮肿渐消,再服3 剂浮肿消平,后以香砂六君子汤调理而愈,随访半年未再发。

王某某,女, 12岁。3日前, 患者恶风发热, 继则面目肢体浮肿, 喘咳,尿少, 无汗,舌淡苔白, 脉浮滑,尿检:蛋白2+。证属:风邪袭肺, 肺气失宣, 通调失司, 以至水饮泛滥。治宜开鬼门,洁净府, 祛风宣肺,通调水调。药用麻黄3g, 赤小豆10g, 杏仁6g, 桑皮6g, 连翘10g, 甘草3g, 茯苓10g, 生姜3片, 红枣2枚, 桔梗3g。服药3 剂, 汗出热退、喘平、肿减、小便利。上方去麻黄、桔梗,加薏苡仁10g, 白术8g, 继服3剂, 小便通利, 浮肿消退。再以黄芪防已汤加减调理而愈。按:外感风邪, 肺卫失困, 肺气不宣, 气机失布则水道失调, 水邪内泛流溢肌肤而成遍身水肿,运用本方治疗风水, 可宣肺利水通调水道,最终以达退肿之效。

3.32乳腺增生

徐春红等观察海藻连翘方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气滞血瘀型乳腺增生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他莫昔芬片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海藻连翘方治疗。用药时间为2个月经周期。分析2组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观察2组治疗前后性激素[黄体生成激素(LH)、雌二醇(E2)、孕酮(P)、催乳素(PRL)、卵泡刺激素(FSH)]水平和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5.35%)高于对照组(83.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FSH和P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LH、E2和PRL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SH、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LH、E2和PR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 组肿块质地、肿块大小及乳腺疼痛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观察组3项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海藻连翘方可提高气滞血瘀型乳腺增生患者的疗效,改善性激素水平与症状,缩小肿块,安全性良好。海藻连翘方:海藻、昆布、浙贝母、连翘、当归各20 g,炒青皮(醋青皮)18 g,法半夏、陈皮、川芎各12 g。随症加减:经前乳房肿块疼痛明显者加炒青皮、陈皮;体弱者加党参;便秘者加熟大黄、玄明粉。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用。用药时间为2个月经周期。

4. 安全性

毒性:连翘注射液(1:1)给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为24.85±1.12 g/kg。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