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主运化,可以化生气血,即进食后,脾能够消化、吸收、利用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使人体的气血生成,通过脾把气血运送到全身各处发挥功效。气具有温煦、固摄、防御、气化及推动作用,有利于维持各脏腑的正常功能,血则具有营养、滋润全身的作用。一旦因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因素导致脾脏的运化功能出现异常,可能会影响气血生化,出现气血不足的表现,如面色苍白、萎黄、神情倦怠、四肢乏力、头晕目眩、心悸、睡眠减少、食欲不佳、容易腹胀、舌质淡白,此时还可累及其他脏腑,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如累及心脏时,导致心脏功能障碍,可出现贫血、心烦、心悸、怔忡等问题。建议平时要注意脾的功能,避免暴饮暴食,同时避免进食过于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等。另外,过于劳累时,也容易造成脾损伤,因此需要注意劳逸结合,有助于减少脾虚的情况出现。
小王恭敬地向谢老师行礼,说道:’谢老师,我有一个问题想向您请教。关于中医的五脏中,我对脾的主要功能还不够清楚,能否请您给我讲解一下脾的主运化?’
谢老师抬起头,微笑着看着小王,语气温和地说道:’好,小王,你的学习态度一直很出色,对于脾的主运化也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脾具有消化、吸收和运输水谷精微的功能。当我们进食后,脾会吸收其中的营养物质,将其向上输布于肺,并通过心肺的化赤作用成为气血,营养全身。如果脾气健运,就会表现为精力充沛、肌肉丰满的状态。反之,如果脾气不健运,就会出现消化、吸收和运输水谷精微失常的症状,如食少、腹胀、腹泻、四肢无力、肌肉消瘦、口唇淡白等。’
小王认真地记录下谢老师的讲解,点头表示明白。他随即继续请教:’谢老师,脾还有吸收和运行水液的功能吗?’
谢老师点了点头,继续解释道:’是的,脾也具有吸收和运行水液的作用。脾可以使人体各部分得到滋养和濡润,同时将组织器官代谢后多余的水分送到肾和膀胱,并排出体外,从而维持人体的水液代谢平衡。然而,如果脾的运化水湿功能失常,就会导致水湿潴留的病变。例如,水湿聚而不化,会凝聚为痰饮;溢于肌肤则会导致水肿;停留在体腔,则可能产生胸水或腹水;停留在肠道,则会引发肠鸣腹泻等。如果脾的运化失常,即运化水分精微和运化水湿均失常,就会出现水谷不化和水湿不运的症状,比如食少、腹胀、腹泻、尿少、肿胀等症状可能同时出现。’
谢老师又说:’小王脾在人体中主要负责统摄血液,使其顺利循环于经脉之中,不发生溢出的情况。当脾气虚弱时,它就无法有效地统摄血液,导致血液溢出脉道,产生多种出血性疾病,比如长期便血、妇女月经过多甚至崩漏、紫斑等症状。’ 谢老师语速缓慢而有力,一字一顿。
谢老师又解释道:’其次,脾还负责主持四肢和肌肉的运行。当脾气健运时,气血充盛,肌肉丰满,四肢活动有力。但如果脾气虚弱,消化吸收功能受阻,营养供应不足,气血无法得到充分的化源,人体肌肉就会逐渐消瘦,四肢无力。另外,脾不运湿时,常常导致四肢沉重或浮肿的情况出现。’
小王听得入神,不禁赞叹道:’谢老师,您的解释真是深入浅出,让我对脾的功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请您继续给我讲解最后一个方面吧。’
谢老师微笑着点了点头:’当然,最后一个方面就是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口腔是我们摄取饮食的入口,而脾的健康与口腔的正常功能息息相关。当脾气旺盛时,我们会拥有旺盛的食欲和正常的味觉。然而,如果脾失健运,我们的食欲就会下降,口味异常,例如口淡无味、口腻或口甜等症状。此外,脾虚不健的人,特别是患有慢性消化不良的患者,往往会表现出口唇淡白无华的现象。’
小王聚精会神地将这些知识都记录下来,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努力学习,成为一名出色的中医。
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
小王又问:’我现在明白了脾主运化了,但是,我又想起中医有一句话叫,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老师能再讲讲吗?’
小王的脸上洋溢着激动和期待,他轻轻点头示意谢老师继续。
谢老师沉思了一下,开始解释:“’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这句话在中医经典《脾胃论》中有着深刻的内涵。脾胃的功能对于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一旦脾胃虚弱,身体的气血运行就会受到影响,导致各个脏腑和周身组织得不到足够的滋养,从而容易出现劳损恢复困难、病邪不除的情况,形成百病纷呈的局面。特别是中老年人和尚未发育完全的儿童,更容易因脾胃虚弱而受到影响,所以脾虚在现代人中相当普遍。”
中医认为人出生后,生命过程的维持及其所需精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的生成,均依赖于脾(胃)运化所化生的水谷精微,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同时,脾在五行属土,为阴中之至阴。脾系统包括:脾藏意,在志为思,在形体为四肢及肌肉,其华在唇,在窍为口,在液为涎,与长夏之气相通应。脾与胃通过经络构成表里关系。
谢老师接着又说:“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指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将精微物质吸收并转输全身的生理功能。另外,脾主统血,指脾气有统摄血液运行于脉中,不使其逸出于脉外的作用。”
脾虚的原因有哪些
小王继续请教:“谢老师,脾虚的原因有哪些呢?我注意到您提到了五个让人脾虚的因素。”
谢老师点头微笑:“你确实做了充分的准备。这五个原因确实是造成脾虚的主要因素,让我们一一来看。”
谢老师接着解释道:“首先,久坐不动是一个常见的原因。在中医理论中,久坐不动会导致气血循环不畅,脾胃的功能受到煎熬,从而容易导致脾虚。其次,经常加班也是一个因素,过度劳累会导致气虚血亏,进而影响脾胃的正常运转。”
小王认真地做着笔记,同时注视着谢老师,不想错过任何细节。
谢老师继续解释:“吃生冷、油腻和辛辣的食物也会伤害脾胃,因为这些食物会导致脾胃的功能紊乱,出现积食和脾胃虚弱的情况。抽烟也是一个因素,因为肺和脾有着密切的关联,长期吸烟会导致脾肺两虚。最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脾胃的功能自然会减弱,这也是中老年人容易出现脾虚的原因之一。”
传统中医认为中医认为虚证的形成,虽然可由先天禀赋不足所致,但主要是由后天失调和疾病耗损所产生。
1、饮食失调,营血生化之源不足;
2、思虑太过、悲哀猝恐、过度劳倦等,耗伤气血营阴;
3、房室不节,耗损肾精元气;
4、久病失治、误治,损伤正气;
5、大吐、大泻、大汗、出血、失精等,使阴液、气血耗损等,均可形成虚证。
小王感受到谢老师深厚的知识和严谨的态度,他不由得更加钦佩这位中医大师。他的笔记本上已经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迹,而他脑海中对于脾虚的理解也更加深入了。
“谢谢您,谢老师,您的解答让我受益匪浅。”小王真诚地表达着感谢。
脾气的运动特点是主升举。脾为太阴湿土,又主运化水液,故喜燥恶湿。脾在体合肌肉而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互属络于脾与胃,相为表里。脾在五行属土,为阴中之至阴,与长夏之气相通应,旺于四时。
小王又问:“谢老师,您刚刚进到脾胃的问题,希望您能解答一下中医对五谷的性味和功效的认识,以及在日常饮食中应该如何搭配。”
平常俗称的“五谷”所指的五种谷物。“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
谢老师听了,略微思索了一下,然后开口说道:“中医认为,五谷性味平和,补益脾胃。《黄帝内经》记载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膳食搭配原则。”
小王听得津津有味,忙不迭地记录下来。他好奇地问道:“那么,谢老师,五谷具体指的是哪些呢?”
谢老师微笑着解释道:“传统上,五谷指稻(水稻、大米)、黍(黄米)、稷(又称粟,即小米)、麦(小麦)、菽(豆子)。而现在,五谷泛指各种谷类食物。”
小王听完,恍然大悟地点了点头,继续问道:“那么,谢老师,大米、黄米、小米和小麦各有哪些特点呢?”
谢老师耐心地为小王解答道:“大米中的粳米,性味甘平,补气健脾和胃、除烦渴,适合营养不良、慢性胃炎、肠炎人群。米糠层的膳食纤维有助于胃肠蠕动,防治便秘、痔疮。黄米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E和锌、铜等元素,有益气补虚、润肠通便功效。”
《本草纲目》:梗稻六、七月收者为早粳,止可充食;八、九月收者为迟粳,十月收者为晚粳。北方气寒,粳性多凉,八、九月收者,即可入药;南方气热,粳性多温,惟十月晚稻气凉,乃可入药。按罗天益《宝鉴》云,粳粟米粥气薄味淡,阳中之阴也。所以淡渗下行,能利小便,又张耒《粥记》云,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
小王认真地做着笔记,同时对谢老师的解答感到十分满意。他接着问道:“那么,小米和小麦又有哪些功效呢?”
谢老师继续解释道:“小米味甘性凉,能健脾和胃、补肾安神,适合功能性消化不良、反胃恶心、肠鸣腹泻和失眠健忘者。小米所含的维生素B1和B12,能预防口角生疮。小米含铁量高,可预防缺铁性贫血,常用于产后调养,可和羊肉同煮,治疗产后气血虚弱。小麦有养心健脾安神、滋阴补肾除热功效,能治疗心烦失眠、汗出口渴。适合情绪抑郁者特别是更年期女性的调养。”
小王听得津津有味,一边记录着,一边对谢老师的解答表示感谢:“谢谢您,谢老师,您的解答非常详细,我收获颇丰。”
谢老师微笑着点头,“不客气,小王,记得要合理搭配五谷,保持身体健康。”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zydq.1006ss.com/?p=33304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