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虽然已经成为了很普遍的健康问题,几乎每10人就有4个深受其困扰,但很多人却对它还是很不熟悉。
失眠是一种统称,涵盖了入睡困难、时睡时醒、醒后不寐、彻夜难眠、心神不宁、头痛、多梦等一系列症状。
如果当检查排除了器质性病变的话,那这些症状的出现通常意味着患者患有失眠。
然而,失眠在不同的人身上可能表现出不同的形式,这些症状背后可能隐藏着不同的问题。
接下来,我们将从最常见的4个方面,带大家好好认识一下失眠。
01
睡不着—心肝火旺
存在睡眠困扰的人,往往属于心肝火旺的体质。
中医认为,如果体内阳气过剩,便会转化为肝火,干扰心神,导致人体对阳气的排斥,使阳气无法顺利进入阴分。
这种情况会引起心脏和肝脏的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衡,最终表现为失眠症状,属于气郁化火的范畴。
对于这类失眠患者,治疗的关键在于平衡阴阳,确保体内阳气和阴气的和谐统一,从而恢复正常的睡眠节律。
患者可以通过中医的调理方法,如中药汤剂、针灸以及推拿等,来调节阴阳平衡,有效治疗失眠问题。
02
容易醒—脾胃不和
’胃不和,卧不安’,形象地描绘了夜间睡眠不安稳的现象,这类患者常常伴随着多梦、面色无华、易惊醒、食欲不振和精神疲乏等症状。
针对这类患者,治疗的重点是健脾和胃安神。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综合运用中药汤剂、针刺疗法和灸法等多种手段来调节患者的脾胃功能。
此外,考虑到患者可能存在的心脾两虚状况,我们在治疗过程中特别注重养气补血、补益心脾。
如采用生地黄、百合、五味子、珍珠母、龙齿等中药材煎制而成的汤药进行治疗。
03
睡不沉—心肾不交
“睡不沉”也就是半梦半醒的状态,常被人们形容为“身在曹营心在汉”。
中医认为,心与肾的相互平衡是维系人体健康的关键,心为阳,如火般炽热,位于上焦;而肾为阴,如水般温润,居于下焦。
两者之间的和谐交通至关重要,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便会出现所谓的“心肾不交”。
此类患者往往身体虚弱,男性可能面临精亏、遗精等问题;女性则常见于更年期,症状包括潮热、心悸等,多因肾脏亏损、肾水不足或心脏虚弱而引发失眠。
对于这类患者,中医建议采用滋阴补肾、引火归元的疗法。
在治疗上,可以选用太子参、当归、炙黄芪、茯苓、龙眼肉、炙甘草、炒白术等中药材,经过水煎后服用,以达到调和心肾、改善失眠的目的。
04
做梦多—心气不足
频繁做梦,甚至噩梦连连,或感觉整夜都在梦境中徘徊。
这些现象严重损害了睡眠质量,导致白天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以及心慌等症状。
中医认为,这些症状多被归类为心气不足,针对这类患者,治疗重点在于养心安神。
临床上常用的药材包括莲子、百合、大枣、阿胶、珍珠母和龙齿等。
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患者可能同时表现出多种症状,病情错综复杂,这也是失眠难以治疗的原因之一。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分析和梳理,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失眠虽然很普遍了,但其背后还有一个可怕“杀手”—血管问题。
相关研究已表明,失眠或睡眠不足与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相关,如中风、深静脉血栓、冠心病等,因此,高血压、高血脂患者更应重视睡眠问题。
长期失眠会增加心律失常风险,除了预防,失眠的治疗需准确判断,再采取针对性方法。
中医治疗失眠也有几千年的历史,今天就给大家推荐两款日常食疗药膳,可帮助患者改善睡眠质量。
1、安神汤
百合具有清心、安神、镇静的功效,而蛋黄,即鸡子黄,拥有滋肾阴、养心血、补脾胃等多重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蛋黄常被用于治疗阴虚失眠等症状,经常食用也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
2、养心粥
养心粥具有养气、补血、安神的功效,对于心悸、健忘、失眠、多梦等问题有着显著的改善作用。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33095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