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脾的生理机能再认识
2024
04-28

脾的生理机能再认识

——学中医知识的体会

刘  锡 麟

说到脾,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脾脏,心、肝、脾、肺、肾五脏之一。这是因为我们从小在学校学习的生理卫生知识,到成年后经常与医院和医生打交道时所获得的人体解剖知识所局限。

这里我们所讲的不是指脾脏,而是中医的“脾”,既包括了物质的脾脏,这个解剖意义上的脾,但更多的是人体的一种生理机能,是一个系统,不但包含了消化系统,还包含了循环、泌尿、内分泌等系统部分机能,它的内涵远远超出了脾脏的机能范围,完全不同于西医五脏(心、肝、脾、肺、肾)的概念,正因为它不是指脾脏,所以中医不讲治脾,只能说健脾或调脾。又比如“心”之机能不仅涵盖了心脏,还包含了大脑和神经系统机能(中医术语中并没有大脑和神经系统)。因为在远古中医理论初创之始,比如《黄帝内经》成书之时,古人对人体的认识还没有深入到解剖层面,当时人的信仰理念也不允许解剖人体。所以古人就用了心、肝、脾、肺、肾这五个术语来描述人体相应的生理机能,作为中医的基础理论一直传承至今。研究生物的人都知道,细菌等单细胞或低等生物就没有胃,那么它“吃”进来的食物靠什么消化吸收呢?所依靠的这种机能就是脾。所以肝心脾肺肾这种机能,不仅仅存在于人体,在进化成人之前的那些生物,也具有肝心脾肺肾这五项机能,因为没有这五项机能,就没有生物。可见中医理论的深奥。

一百多年前西医进入中国,尤其是解剖学理论那种系统、具体、精确、直观、形象地描述人体构造的方法,使人们一下子大开眼界,深入人心,以至于五脏的概念根深蒂固。因此人们初学中医理论时总感到,中医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描述一般比较模糊重叠,概念边界不很清晰,感觉很玄,不易理解,有时让人摸不着头脑,很容易与西医的五脏混淆不清。所以学习中医理论时一定要摈弃西医五脏术语的固有概念,才能正确理解中医理论的真谛。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升清,统血,主肌肉及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主运化的作用,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动水湿。所谓运化水谷精微是指消化饮食和吸收运输营养物质的机能。运化水湿是指脾有促进水液代谢的作用。饮食入胃,经过胃与脾的共同消化作用,其中的营养精微,还需通过脾的运输发送到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以及皮毛肌肉等组织器官。同时又把各组织器官利用后而多余的水液,运输排泄于体外,使体内各组织器官既得到津液的充分濡养,又不致于有多余水湿的潴留。故有“脾为后天之本”及“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的见解。

所谓“升清”,这里的“清”是指精微营养物质,升清指精微物质的上升与输送。脾主运化的机能主要是脾气的作用。其机能特点是以上升为主,脾能将水谷精微上输给心肺,再通过心肺的作用营养全身。“主统血”是指脾气能够指挥控制血液流动,使之正常运行不溢于血管之外。“主肌肉、四肢”是指脾气将水谷精微输送给全身的肌肉、四肢等器官,促进肌肉、四肢的生长发育。脾的运化机能健旺与否,关系到肌肉的壮实衰萎。输送的营养充足,则肌肉丰满,四肢活动有力。否则营养不足,肌肉萎软,四肢疲软无力。“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指人体的饮食、口味与脾的运化机能有关,脾气健旺则食欲口味正常,若脾失健运,则食欲减退,口淡无味。脾的机能好坏也可从口唇反映出来。如脾气健运,肌肉营养充足,则口唇红润有光泽,脾气不健,则口唇淡白、萎黄无光。

由此可知,脾主运化,是脾的机能的一项重要内涵,是把人吃进体内的食物转化为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并将对这些对人体有用的营养物质吸收后,再输送给人体各组织器官,并在相应部位的细胞内转化为能量的一种生理机能,显然这里包含了胃的消化机能。这个运化机能可分为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运化水谷是指脾对吃进的食物的消化吸收、对营养物质的转运传输作用。运化水液是指脾具有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的机能。进入人体的水分通过脾脏的输送成为体液(营养液),再通过心肺到达脏腑,发挥其滋补润泽的作用。同时代谢后的水和一些废物也通过脾脏运送到肾,转化为汗液和尿液排出体外,从而保证水液的循环和排泄,以维持肌体水液代谢的协调平衡。因此脾的运化机能是其它机能的基础。

中医讲脾胃相表里,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可分离,我们经常听到胃不好时,总说是脾胃虚弱的表现,所以讲脾的同时就必须讲胃。胃主要机能是消化食物。食物入口经食道进入胃中,在胃酸的作用下,由胃腐熟消磨,下传至小肠,其精微物质通过脾的运化,供养全身。有关调理胃和胃气的养生功法很多,都是为了改善脾胃运化机能。脾胃相表里,共同有消化饮食,摄取水谷精微营养全身的作用,所以脾胃不可分离,故经常将脾胃合称为“后天之本”。

脾统血,是中医基础理论中脾的又一主要机能。指脾既可依据身体的需要,适时调配贮存在脾脏这个“血库”中的血液,同时统摄血液在血脉之中流行,防止逸出脉外。也就是说控制血液能正常运行在血管之中,不会出现牙龈出血、流鼻血、大小便带血等异常现象。脾气健运,则气血充盈,气的固摄作用健全,就能控制血液不会逸出血管外而致出血,还能控制尿液和汗液,使其有节制的排出。如果脾气虚就会影响这种统摄机能。脾主生血、裹血,还有藏纳隐血的作用,也就是说脾不但是生血的源泉,还是贮藏血液的血库。脾虚则营气化生不足,影响统摄血液的功能,容易引起各种出血疾患。脾的运化能力,运转能量到周身,这种调控全身上下能量的能力,也是统血机能。所以脾就是全身营养与能量的大管家。

脾的其它生理机能是通过脾脏实现的。

1、脾脏是人体的“血库”,当人体休息、安静时它贮存血液,当处于运动、失血、缺氧等应激状态时,它又将血液排送到血液循环中,以增加系统中的血容量。

2、脾脏是血液循环中重要的过滤器,当血液中出现病菌、抗原、异物、原虫时,脾脏中的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就会将其吃掉。所以它具有清除血液中的异物、病菌以及衰老死亡的细胞,特别是红细胞和血小板。因此,脾机能亢进时可能会引起红细胞及血小板的减少。

3、脾脏可以产生淋巴细胞、制造免疫球蛋白、补体(补体是一种血清蛋白,存在于人的血清及组织液中,不耐热,活化后具有酶活性、可介导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等免疫物质,发挥免疫作用。

综上所述,中医脾的生理机能,从广义上看,可按西医的分类来分析,内容更广泛,除了脾脏、胃、肾脏以外,还涵盖了血液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以及神经系统等部分机能。

按照中医“天人合一”及人体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理念,脾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和五脏六腑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不可分割,也与心肝肺肾的生理机能密切相关。脾运化出的营养滋养着五脏六腑,脾运化出的能量推动所有脏腑生理机能的运行。所以中医把脾归为土,居五行中央,滋养肝心肾肺,足见脾的重要。并且强调健脾别忘肝,脾肾需同养,健脾必和胃,五脏需同调。先天的潜意识在中医五行里又叫心,心主神志,所以心、肾、脾分不开。心情不好,没有胃口食欲不振吃不下饭,为什么?因为心情是神经活动,它会影响脏器的机能。思虑也是神经活动,思虑过度不但要消耗先天生物电,还要消耗后天生物电,使脾的机能受到影响,肯定就伤脾。

人体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的能力就是脾,脾被中医定位为后天之本,这是所有生物必备的机能,否则就没有生命。所以脾是后天之本,一切虚弱之症,都可以调脾。如图所示,脾位居中央,中医五行把脾称为土,土生万物。我们吃的粮食、蔬菜、水果全从土里生长出来,土孕育万物,滋养万物。五行把肾称为水,没有水生物没法活,所以水土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生命,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二者相辅相成。相比水和土的关系,木(肝)、火(心)、金(肺)的作用还稍微逊色一点,水和土,比木、火、金更珍贵,因为没有水没有土就没有生命,这是生命的根本。为什么把脾称为后天之本,因为任何一个生物都得吸收营养,这是生物后天成长的本能,和先天之本的潜意识肾相结合,才能构成完整的人体。“食色性也”,第一个就是食,就是吸收营养,低等生物需要,植物和动物等一切生物都需要。比如山里的树木使劲往上长,就为了吸收阳光,植物根使劲往下扎,为了吸收地里的营养。在原始大森林里,那个植物要是长不过别的,阳光被挡上了,它就得死路一条。同样,人和动物也都知道食物的重要性,这是一切生物体的本能。由于先天与后天的结合才形成生命体,所以人体这个先天与后天的结合体,实际上就是由信息(以生物电或电磁场为代表的控制系统)和实体(人体的组织器官)形成的完美结合。

因此体内一切最根本的是脾,脾为根,五行当中属土,东西南北中,木金火水土,春秋夏冬长夏,脾土待在中央,协调四方,这木火金水都能得到和谐平衡。脾运化出来的营养物质要提供给心、肝、肺、肾四个脏器,四脏生理机能所需的全部能量,都来源于脾。所以脾虚时供给心的营养能量不足,容易引起心衰、心律不齐、心气不足等心脏疾病。同样,脾虚能量不足也会引发肺弱、肝亢、肾虚等。另外心肝脾肺肾的机能受人体的心绪情志影响很大。中医的研究和实践证明,喜伤心(喜极伤心神)、怒伤肝(肝气应疏泄调达为顺,怒为肝之至,怒极会肝气上逆,血随气而上溢,肝阳上亢)、思伤脾(思虑太过,心里太纠结茶饭不思,影响消化系统,可导致气结不行,集聚于中,影响脾气上升运转,造成脾的运化不利)、忧伤肺(肺主气,悲极易气急咳嗽)、恐伤肾(如肾虚惊吓尿裤子)。而且这五种情志相互影响。所以中医养生讲究恬淡虚无、精神内守,虽然怒、喜、思、悲、恐都属于人体的正常情绪反应,但不可过急,如果失去控制任其泛滥,就要引发疾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们以思伤脾为例来分析。中医讲肾为先天之本,肾主骨生髓(包括脑髓),没有先天之本就没有生命。所谓先天之本就是神经生物电,因此思虑、思考就是神经生物电的一种反应过程,是人体的神经活动。所以思虑过度会使能量的消耗急剧增大,损耗神经生物电,使先天之本的火苗减弱。就像我们生燃煤炉子时所用的一根火柴。这根火柴就是人类生命里的那点先天之本(最原始的神经生物电),也就是先天的肾气。人体胚胎形成时精卵细胞中先天之本的生物电和后天的蛋白质相结合形成了生命,这个新生命体的潜意识要求它吸收能量,要将后天的火燃旺,不断为人体补充足够的能量,这样才能维持该生命体的新陈代谢,即能量代谢的正常运行,以及满足物质代谢、生长发育的需要。显然一个生命体只有先天之本的能量肯定不行,必须不断获得通过脾的运化机所提供的能量。如果由于脾虚能量不足,又由于喜、怒、忧、恐、思等情志活动,过度消耗相应能量,必然引起心、肝、肺、肾、脾的机能减弱。所以先天之本和后天之本是分不开的,实际上是融为一体的,缺一不可的。

中医讲脾为后天之本。为了便于理解,有必要再重申一下肾为先天之本。所谓先天之本就是生命体,也就是胚胎形成时先天就有的生物电或生物电磁场,来源于精卵细胞。开始这个生物电是非常微弱的,随着生命体的成长,脾这个后天之本不断给它提供能量,使它逐渐强大起来,满足人体各项生理活动的需要。

脾作为“后天之本”,需要通过后天的营养物质不断滋补,使它强大起来,人体其它生理机能才能够正常运行。因此中医治病时首先考虑调脾,尤其是不知该病如何医治时,先调脾胃,把消化吸收机能调好,增加肌体营养,促进新陈代谢,使免疫机能增强,然后让自身的免疫系统去对付各种疑难杂症,十有八九都有效,这也是中医的一大招数,其实也是人体自愈力的体现。曾经风靡一时的理疗仪器中的“高电位”,通过给人体补充电能就是补先天之本,但过一段时间电能就会消失,也补不了髓和血。而现在用牛髓粉,补髓生血,是先天与后天一起补。

随着人的年老体弱或其他原因,会使脾的生理机能逐渐衰退,其主要症状就是脾虚。而脾虚则会引发一系列疾病。归纳起来脾虚有七大表现。第一种:肝郁脾虚,主要病症为两肋胀痛、神疲食少、胸闷不舒;第二种:脾胃虚寒,主要病症为畏寒怕冷、手脚欠温、肚子发凉;第三种:心脾两虚,主要病症为睡眠不好或者失眠、夜长梦多;第四种:脾阳虚弱,主要病症为肚子凉、喜温喜按、腹痛绵绵;第五种:湿气重,主要病症为湿重腹胀、没胃口、爱腹胀、四肢乏力;第六种:脾气虚,主要病症为肌肉松弛、乏力多汗、胸闷气短、容易肚胀;第七种:脾虚气滞,主要病症为容易腹胀、腹痛绵绵、按摩嗳气。下面我们就脾虚所引起的一些常见病症分别予以分析阐述。

1、脾虚会引起痰湿

说到痰我们首先会想到呼吸系统发炎患病(如肺结核)时,从肺、支气管里咳出的痰。污染的空气粉尘,通过呼吸进入气管、支气管,最后聚集到肺泡里。气管内的小纤毛会分泌液体,在呼吸过程中,随着纤毛的摆动,这些黏黏的液体裹着这些粉尘就会往上蠕动,最后刺激气管剧烈振动被咳出来,这就是肺部气管咳出的痰。这个痰只是人体痰的一部分。所以中医讲,脾虚引起痰多,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大家都认为痰多是肺的问题,是肺虚,实际根源在脾。肺引起来的只是其中的一少部分,另一部分则是脾虚引起的痰湿。

从上面所讲可知,人体中的体液也就是营养液,依靠脾气来推动循环的,当脾的机能虚弱时,不能正常运化水谷精微,不能正常消化吸收营养物质,推动不了体内的体液(营养液),致使水湿在体内积聚,也就是说这些营养液可能会潴留在体内某个部位,不能及时提供给相应组织器官的细胞转化成能量,时间长了就会被氧化变质,形成了痰湿。就好比我们冲了一杯牛奶或豆浆,其中又加入了糖、粥、燕麦片、阿胶粉、鸡蛋糕等营养物质,混合在一起,如同我们吃进胃里的营养一样,但是没有及时喝掉,过了一两天上面发泡了变成了豆腐渣,腐败变质了。我们体内的营养物质也会这样变成了糟粕,形成了痰湿,长期聚于体内,也会在皮肤上形成湿疹,所以痰湿必须排出去。如果导致痰湿过重,最后就会发展成痰湿体质。由于脾的机能下降,祛湿不利,会使脾脏被多余的湿气所包裹,形成脾湿。就如同脂肪肝,就是因为肝分解脂肪的机能下降,会使多余的脂肪沉积在肝的表面或内部,而形成脂肪肝,反过来又会影响肝的各项机能的正常发挥。脾湿还可以这样理解,体内的水分如果是好的,是有营养的,那就是体液。脾的机能正常时,通过升清提供给心肺的就是营养。如果脾虚了,那么提供给心肺的部分水坏了,就不是“清(营养)”,而是“浊”,就是湿气,就是痰。湿气过重就成为粘,使流动阻力增大,更易郁结。

我们吃进的各种食物,要把它变成营养被人体所吸收,就必须有一种力量把它分解了,要分解变成营养液就得有能量,要推动营养液在体内的顺利循环也得有力量,这种力量、这种能力就是脾,就是脾气。脾的这个机能弱了,能力不够推动不了营养液,就会引起消化不良。这些营养消化不了也转化不了,就变成废物和垃圾,聚集在体内就成为痰湿。这个消化不良不单是胃的消化机能不行,最主要的还是脾虚。一般情况下,如果痰湿还不太严重时,人体内有自我清洁的能力,可把这些废物化解并排出体外,如呼吸系统的痰可通过咳嗽的方式咳出,其它部位的痰湿可分别通过排汗、排尿、排便的方式排出。如果脾的运化机能不好,水谷食物不能及时转化成营养物质,加之体内湿气过重,就容易形成痰湿体质。正因为脾虚常伴随着寒湿、痰湿,所以健脾调脾时必须同时祛湿。

如果湿气过重,从舌苔上就能看出,发白发厚变大,舌头中间有道沟,造成睡醒以后舌边周围有齿痕,而且总感觉到疲惫无力面黄肌瘦,胃饱腹胀逆气打嗝甚至怕冷腹泻,女性月经不调,这说明脾胃不和。所谓脾胃不和,是说进入胃里的这些食物,需要经过脾的运化机能尽快分解掉,同时还要向下往肠里传输,不能堵在那里,更不能往上反。因为胃是六腑之一,胃既是盛装加工食糜的囊袋,也是传输食糜的通道,所以一定要保持通畅才能健康,而不能让食糜停滞不前。如果脾的运化机能衰弱,能量不足,胃里的食糜下不到肠里去,必然脾胃不和,因为脾胃相表里。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以五脏为核心,以脏腑分阴阳,一阴一阳相为表里,也就是说,脏与腑是一个整体,可以相互影响。比如脾和胃的关系就是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共同完成消化吸收和运输营养物质的任务。所以脾的机能强弱必然会影响到胃。食糜下不去,胃就会发胀会打嗝儿,所以大家都说这是胃不好,这也是西医的看法,只看到表象,没有看到胃后面还有一个强大的机能体系在支撑它,支撑它的就是脾的机能,是脾影响了胃。

2、脾虚会引发胃病

脾虚会造成胃弱、胃痛、胃胀,引起胃病,因为脾胃相表里,脾虚必然要影响到胃。中医讲脾气主升,胃气主降。只有脾气能正常运行,胃中之气才能保证水谷精微,也就是营养物质能够不断的往下输送,疏通和消化吸收,如果这些胃气不能顺利往下降,就会引起腹部胀气,疼痛,口臭以及大便干结。如果胃气上逆的话,可引起恶心、呕吐,严重者可以引起多种慢性胃病、胃溃疡、结肠炎等。因为胃就是个盛装加工食物的囊袋,同时胃又是食物传输的一个通道,必须通畅。由于脾虚机能减弱,胃的消化机能必然下降,上下阻塞不通,如果再吃生冷硬的不易消化的食物,或者吃的过饱过撑,就会雪上加霜把胃整坏,尤其会使胃粘膜损伤,引发慢性胃炎,甚至会造成胃溃疡。胃不好,一般中医都采取脾胃同时调的方法。因为脾虚的人胃肯定不好,胃就是脾的一个具体代言人,脾和胃相表里,胃在前面在表相,脾在里面在内部。西医只看到了表,没看到里。所以在健脾的产品里面,也得有养胃的成分。如埤卫健就有健胃养胃的成分,其中的猴头菇提取物,主要作用就是修复胃粘膜。健脾的成分主要是健脾之王茯苓提取物,还有调百药、和百药的山药提取物,脾胃同时健的芡实提取物等,就可以实现脾胃同调。这是我国中医完全不同与西医的治疗理念和方法。这一点西方人就不容易理解。

3、脾虚易引起肝淤气滞

肝主调达,肝主疏通,如果脾虚,水谷精微的运化机能差,运化慢,肝气不足能量不够,则气机阻滞,气血就会淤堵,形成肝郁气滞,肝火过旺,脾气很大。所以一般解肝瘀气滞的药,在疏肝理气的同时必须增加健脾的成分,除了黄芪补气,柴胡疏肝,再添加健脾的茯苓、山药、芡实,以健脾为核心,然后再配疏肝的成分,脾肝同调才能有效。

脾虚推动无力,除了造成肝瘀堵塞之外,还能造成鼻子堵塞、肿胀、鼻子总不透气,造成鼻炎。

4、脾虚易引起肺虚、肺结节

肺的营养,肺的能量,都来源于脾,因为脾是后天之本。脾运化水谷精微就是为人体提供后天的能量,脾要弱了,吃进来再好的东西转化不出来,传输给肺的营养就少,能量不足就会引起肺虚。以前之所以肺结核病人多,就是吃的太不好了,吃糠咽菜,营养不良,抵抗疾病的能力很差,容易感染结核病菌,所以患肺结核的人很多。现在不挨饿了,不存在营养问题,又打了结核疫苗,尽管很多人脾虚,但患肺结核的人很少了,相反患肺结节的人增多了,是因为脾虚运化机能衰弱,推动水谷精微在体内运行的动力就弱,供给肺的能量不足,引起肺虚肺弱,使肺气运行不畅,营养物质就变成痰湿,痰湿久聚,不通畅就容易得结节。还可能引发肺气肿,肺大泡,最后发展成心肺衰竭,这都可能是脾虚产生的结果。

5、脾虚引发气血虚弱

脾胃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水谷精微都是由脾胃转化输送到人体各脏器,所以脾胃不好,气血生化无源。如果常年脾虚,脾过滤净化血液的机能下降,容易使血液淤堵,流动不畅,因此进入体内的很多营养物质吸收不了,就引起了气血虚弱,即脾虚变成气血虚弱。主要症状是贫血、脸色发黄和手脚发凉。由于脾虚使人体部分营养缺乏,导致心气不足,长期会引发心衰。

反过来,气血虚又容易加重脾虚,形成恶性循环。所以我们强调先天之本肾和后天之本脾同时补,包括补心、补肺(肝不能补,肝得疏)。比如鹿心肽、鹿脑钛就是心脑同补;牛髓粉补髓,因为肾主骨生髓,也就同时补肾了;虫草入肾肺二经同时补肾补肺;茯苓健脾,山楂健胃开胃,这几种成分结合在一起,肝心脾肺肾几乎都得到了调整。注意,这里的心肝脾肺肾依然指的是中医体系中的人体生理机能,是无形的,不是形体器官。

6、脾虚引发肌肉萎缩四肢无力

脾主肌肉,如果脾胃运化失调,也就是脾虚,肌肉长期得不到气血的滋养就会萎缩,从而导致四肢无力身体消瘦。据说健美运动队选拔健美运动员时的一条重要标准就是不能脾虚。因为脾虚肌肉就发达不起来。脾虚生湿,湿气下沉使腿部发肿沉重无力。

7、脾虚引发虚胖或者消瘦

      脾虚,会引发两个方向的异常,第一个方向是虚胖,另一个方向是消瘦,都可能是脾虚引起的。脾虚运化出来的这些营养,未能完全代谢成糖而转化成能量或热量,也没代谢成蛋白质,合成不了肌肉,这些营养物质未被消耗,都转化成了脂肪最简单,容易引起虚胖没劲气喘吁吁,而且这种胖有时还带有一定的水肿,是因为利湿不力,多余的水湿聚集在体表之下。如果胃口好能够消化食物,这些营养能被吸收且代谢成蛋白质和糖,能转化成能量,他就有劲。代谢成脂肪聚集起来就没有劲了。如果脾虚合并胃炎的话,那么这人就瘦,因为消化吸收机能都不行,身体得不到各种营养物质,也合成不了肌肉,必然消瘦。

8、脾虚容易造成腹泻或便秘

脾除了脾脏之外,它还滋养着其它四脏六腑,其中就包括大小肠。脾虚会引起消化不良,营养物质在小肠中吸收不好,就变成糟粕全排出去了,造成腹泻。或者脾气不足,推动大肠蠕动的气力下降或无力,就容易导致便秘。

9、脾虚不统血

脾虚不能正常统血,导致气血虚,血液调控机能不力,不能保证血液正常在血管内流动,会导致牙龈出血、流鼻血、尿液或大便中带血,皮下出现红斑或紫癜,女性月经量增多,血液呈现暗紫色。

10、脾虚引发小腹寒凉内脏下垂

中医认为脾气主升,能防止身体内脏下垂,当脾虚脾气不升时,可引起中气下泄。另外内脏需要能量的温煦,才能结结实实保持在腹腔中,如果脾虚生内寒,小腹寒凉,胃等内脏器官得不到气血营养的养护,平滑肌、筋膜也就松弛了,最终导致内脏下垂,比如胃下垂、肠下垂、子宫脱垂,甚至是小肠散气、脱肛。还会引起腹泻。

11、脾虚会导致骨质疏松

我们知道,钙只是形成骨质的原料之一,骨头里边最主要的成分是骨胶原、类粘原,软骨素,然后才是钙、磷、维生素D、维生素K、铁、锌、铬、锰、铜等。这么多营养成分都是我们得吃进来的米面粮油菜果等食品里边含有的,这些东西得在体内变成所需营养,才能由成骨细胞(骨形成时的主要功能细胞,来至于骨髓中的造血祖细胞的多核细胞,负责骨基质的合成、分泌和矿化)吸收后转化成骨基质。如果脾虚运化不了,变不成所需营养,就不能被成骨细胞吸收,也就无法转变成骨基质。因此这些组成骨基质的物质,包括骨胶原、类粘原、软骨素、钙、磷、维生素D、维生素K、铜、铁、锌等的缺失就会造成骨质疏松。通过补髓生成了成骨细胞,就好比有了建筑工人,但没有砖头、水泥、钢筋等建材,大楼也无法建成。

12、脾虚导致糖尿病

     脾虚不能运化水湿,郁久积热,就会导致消渴,就是糖尿病。中医讲的这个水就是营养液,我们吃进的食物加唾液在口腔里被搅拌成糊状,才能咽到胃里,再通过胃酸把它变成流食状进到肠里,吸收到血液里就变成液体,即营养液。如果这个营养液脾运化不了,推动不了就变成水湿,水湿久聚瘀滞,瘀滞导致热,然后就消渴,那就是糖尿病。古代中医对脾虚引发消渴症就是这么解释的。如果已经患了糖尿病的人,脾虚就会让病情加重。另外如果这么多营养液不能正常归位,就会泛滥,就会流失弥散在体表内形成虚胖。

13、脾虚会引发高血脂

如果脾虚,多余的脂肪运化不了,消耗不掉,堆积在血管里,就会使血液中的脂肪增加形成高血脂。高血脂使血液粘稠流动阻力增加,更让脾推动不力,运化不开,消化不了,形成不良循环。高血脂和其它血液垃圾堆积,更易形成斑块,斑块脱落引起脑血栓。因此引发颈动脉硬化斑块、冠心病、心肌梗塞等疾病的高血脂,并不仅仅是胃肠消化吸收的事,因为到体内的脂肪等营养物质也需要转化成能量,这是脾的机能。

14、脾虚会引发肾虚、肾机能下降

脾运化出的营养和能量可使肾气得到充分的滋养,否则脾虚则会引发肾虚,利水不力,导致腿部水肿,性功能减弱。人吃进的食物如果因脾虚运化不力,吸收不了,人体就弱,心、肝、肺、肾都会弱。肾一弱利湿不力,腿就会发肿,一摁一个坑,说明得肾病了。另外脾虚会导致男女肾机能减弱,引发性功能下降,因为营养缺乏肌肉都会萎缩,性功能肯定下降。

15、脾虚引发的其他病症

脾虚容易导致失眠多梦。因为大脑需要水谷精微的滋润,如果大脑缺少营养,脑细胞获得的能量不足,细胞就会凋零减少,大脑就会萎缩。由于脑细胞不健康,脑神经系统功能下降,没有规律,没有约束,乱放电信号,该睡觉的时候睡不着,睡不踏实,也就是多梦失眠。

脾主升清,脾把营养物质输送给心肺,脾虚造成痰湿久积,会形成肺结节。乳腺增生、甲状腺结节、肺结节、子宫肌瘤都是运化不开,脾虚造成的。因为脾虚运化无力,运化不开,造成痰湿聚集,一聚就聚成了结节。

有人睡觉口水都流到枕巾上,这属于脾虚不固涎。因为脾主涎,脾虚涎不固,口角流涎,就是睡觉流口水,脾虚不固涎,说明固化作用没有了。

脾虚还会引起免疫力低下,导致各种过敏性疾病。

由此可见,脾虚会引发一系列的疾病,说明脾这个后天之本对人体的重要性。因此从健康养生的角度看,要预防疾病延年益寿,一定要从健脾调脾开始。

中医的经验是,如果遇到患者的病无从下手时,你就从调脾入手,只要脾调好了,胃口开了能多吃饭,这病就好了一大半,所以脾叫后天之本。有一个历史故事,是说咸丰皇帝已经死了,慈禧太后还年轻,有一次她病了身体很虚弱,太医都知道是小产,但谁也不敢说,太医们诊完脉,都发愁这病咋办,其中有一个太医灵机一动,就说这个病是邪风入内,给你开一副药吧,开的就是健脾的药。因为思虑伤脾,慈禧太后小产后脾虚,服完健脾的药,慈禧太后胃口开了饭量大了。这药里面有茯苓、山楂、鸡内金等健脾开胃的成分,所以胃口一开饭量大增,体能就上来了,面色红润,不憔悴了,病一下子就全好了。这一高兴就给太医赏赐了。所以中医遇到无从下手的疑难病时,首先从调脾入手一般都会迎刃而解。其实这是通过脾胃的调理,能量的补充,使人体自愈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许多疾病在自愈力的调控下就会自然而然地痊愈了。

一般体质虚弱的病人,中医也讲究先调脾,因为虚不受补,过虚还补会更虚。因为吃进来这些食物营养太高,要想把这高营养物质都分解消化掉,就需要更大的能量。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过去要生煤炉,必须有个火苗,得先用火柴点燃一些纸,再用这些纸火引燃一些劈材,这样火旺了,能量足了,温度也就高了,再把煤块放进去,煤就容易燃烧起来。否则直接用火柴或者纸火点燃煤是点不着的,因为能量不够。要是没有这个火柴的火苗,就不能把柴火的能量引发出来。所以当身体还很虚弱时,如果吃进来好多高能量的营养品,要是想把这些营养品里边的能量给激发出来,被身体吸收,你的体内得有一个原始的能量,这个能量就是脾的机能。只有先让脾的机能增强,能量增大,吃进来高营养才能被分解吸收。如果体内很虚弱,没有底火,就没有可供吸收的能量,大量高营养的食品进入体内,身体就吸收不了,所以中医叫虚不受补。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饿了好几天的人,几乎快饿死了,他身体里就剩那么一点点能量,先给他点儿稀粥、煮烂的菜汤,能量少,他就能把这点小能量的营养物质给吸收了,使他体内的能量慢慢聚集,体能一点点恢复,逐渐适应,然后再一步步增加营养。如果突然给他大肘子,吃大肉块,那非得把他噎死不可,因为消化不了吸收不了,他体内仅剩的那点小小的能量根本就无法分解消化这些食物。所以脾虚了几十年,要补先别买那些大补的保健品,那些东西几乎是白花钱,这时应先从调脾入手,把脾胃调好了,再去补其他高营养的保健品,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说到脾必然会联想起“脾气”这个词,这实际上有两重含义,一是指人的情志、性格、性情,比如说这个人脾气太大,这个“脾”应读阳平声(pí);二是指中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气血中的气。中医认为,身体里的气无所不在,无处不到。按照机能分,气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按脏腑分,又分为:肺气,脾气,肾气,心气,肝气。这里脾气的“脾”应读上声(Pǐ)。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之一,且活力强,运行不息。气在人体内不停地循环运动,推动和调制着人体内的新陈代谢,维系着人体的生命活动。如果气不再运动了,则意味着生命的终止。脾气足则脾的机能强,脾气亏则脾虚,机能弱。肝心脾肺肾这五气是合在一起的,不会分离,任何一股气都有肝心脾肺肾这五气参与其中,只是为了阐述的方便,就把参与脾的机能时的气称为脾气,同样参与心机能时的气称为心气,以此类推。实际上气是和肝、心、脾、肺、肾的机能同时发挥作用的,也可以看做一体的,或者可看做气就是这些机能的组成部分,只是为了便于陈述而人为把气划分为肝气、心气、脾气、肺气、肾气这五气。因此我们发现中医在分析和叙述病情时,经常说的脾虚与脾气虚,肾虚与肾气虚等并没有实质上的区别,实际是一回事。另外,脏腑中所产生的、贮存的气,比如胃气、肠气、肺气等物质性的气(我们主观上也可以感觉到)和上述机能气是不同的,作用也不一样,比如胃气就是所谓的胃内受凉、受寒出现的胀气;肠气就是肠道内食物腐化分解所产生的气体等。而机能气中的四气,心气、肝气、肾气、肺气,全靠脾气来养,以后天之气养先天之气。肾气虽然是先天之本,但它需要后天之本的脾气来滋养。先天之本就像个打火机,是个小火苗能量很小,要不把这后天之本脾气的大火燃起来,这先天的小火苗就会因缺少能量而熄灭,所以肾气需要后天的脾气来养它燃它。这就叫以后天之本,养先天之本,以后天之气,养先天之气。也就是说肝血和肝气、心血和心气、肺血和肺气、肾血肾气都由后天之本的脾来滋养。失去脾的滋养这些全都是虚弱的。脾养血、养气容易理解,同样脾也养精。

我们再重点讲一下脾养肾精。所谓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人体各种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精从来源上可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从机能上可分为生殖之精和脏腑之精。所谓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藏之于肾,是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因具有生殖能力,故又称为“生殖之精”。后天之精来源于饮食水谷,经过脾胃消化吸收后变成水谷精微营养物质,进入血液中,营养五脏灌溉六腑,维持人体的生长发育、生命活动,故又称为“脏腑之精”,由此可知,不仅肾精,而且五脏之精都是由脾滋养的。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彼此促进的。在出生之前,先天之精为后天之精具备了物质基础;出生之后,后天之精又不断供养先天之精,使之得到不断补充。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故有“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的说法。要是脾虚滋养不力,肾精养不足,肾就不能利湿,因为缺少能量没有劲。

关于脾胃虚弱的命题,中国古医书《脾胃论》已专门做过详细的论述,这本书是我国金元时期著名医学大师李东垣(1180-1251)所著。李东垣以前也不是学医的,他原名叫李杲,字明之。他母亲得重病吃了各种各样的药也没治好,病死了。李东垣心里内疚难受,就下决心花高价遍访名医,拜名师为徒潜心学习,结果就学成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他的老师更厉害,后来成了医学集大成者。他把自己多年从医的实践经验写成《脾胃论》。公元1100到1300年这个期间,中国医学史上出现了著名的金元四位大家,其中李东垣以《脾胃论》成为四大家之一。

关于脾虚的理念现已经得到医学界的一致认可,不仅古代医学认可,现代医学也认可,现在好多西医也认可消化不良,脾胃不和,这都成为常识了。胃口不好,但西医院没有健脾的药品,如果有营养科,可能会开一些开胃与增加营养的制剂,也会有一定的疗效。如果去中医院就会开健脾丸之类的健脾开胃的药方或中成药。慈禧太后曾经天天吃的茯苓糕,就具有很好的健脾作用。现在中医药里面把茯苓提纯,提取出茯苓多糖做成粉剂,被批成固体饮料,那就是药食同源的健脾食品。以前健脾都是用茯苓原料,而现在用茯苓的提取物,茯苓多糖,再加上健胃之王的猴头菇和其它成分的提取物所制成的埤卫健,使脾胃相得益彰,因为脾胃相表里。

还有一个问题,脾虚常常伴随着寒湿,要想健脾效果好,祛湿很关键。二者都是因为机体比较虚弱引起的。而且身体有寒湿,多数是由于脾阳虚的原因导致的。所以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调理。第一,药物可选附子理中丸、参苓白术丸、大建中汤、小建中汤、金匮肾气丸、健脾丸、归脾丸、香砂六君子丸、补中益气丸等药物调理。平时还可以用黄芪、党参、茯苓、荷叶、陈皮、桂圆、大枣、干姜等一起煮水喝。第二,饮食要清淡,不要吃太多生冷黏腻的食物,尤其冷饮和甜食。另外还可以用莲子、芡实、薏仁、桂圆、大枣等熬粥喝。第三,需要适当的户外运动,可以增加身体代谢,调节脾胃机能,有利于祛除寒湿。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对中医中脾的生理机能有了一个新的认知,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022年11月10日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