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为什么是湿的?这是小葱上幼儿园的时候提的一个问题。这个显而易见的问题不好回答,我当时还没有意识到水跟湿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以至于以后学习艾灸遇到出大汗不能排湿,出小汗才能排湿,心中充满了疑惑。
汗不是湿的吗?出大汗不是排湿效果更显著吗?果然湿这个概念不好理解,因为湿看不见。
怎么能看到湿呢?自然界湿要通过别的东西来显现,比如出汗打湿了衣服,看见的是汗水晕染衣服的状态,而这个状态是湿。在人体可能通过面黄显示有表湿,通过腹泻推测有里湿。
后来慢慢理解了湿为阴邪的概念,湿性重着,本性趋下,所以理解了为什么汗出剂颈而还、剂腰而还、小腿不出汗是身体有表湿。也因为湿性重着,所以出汗想带出湿来,需要慢慢地推动,所以出小汗才能排湿。
湿为阴邪所以常与阳邪相合,算是异性相吸吧。所以湿容易跟风邪、热邪相合形成风湿、湿热,可以由上到下,从表道理,无处不到。
湿在人体除了让人头重如裹,浑身酸痛乏力外,如果湿邪留滞经络,表现为“遍身疼痛”,如果湿邪下注于小腿,可以引起肿痛不可忍。
那么湿该如何治疗呢?金元医学总结了以下五大方法:风药胜湿、淡渗利湿、苦温燥湿、清热燥湿、甘温养正。
湿邪在上,在表用风药胜湿的方法,艾灸用捏脊艾灸身柱。
湿邪在里,用苦温燥湿的方法,艾灸可以用中脘、水分。
湿邪在下,用淡渗利湿的方法,艾灸可以用水泉穴。
如果人的正气虚,用扶正的方法,艾灸可以用足三里穴。
如果合了风邪、兼以祛风,艾灸可以加带脉穴。
如果合了热邪,就兼用清热的方法,阳明热最明显,所以举例艾灸曲池去阳明热。
今天学习张元素“课徒”的治疗湿热肿痛的圣方“当归拈痛汤”。
当归拈痛汤
【主治】治湿热为病,肢节烦痛,肩背沉重,胸膈不利,遍身疼,下注于胫,肿痛不可忍。
【治则】湿淫于内,治以苦温。
【组成】羌活、防风、升麻、葛根、白术、苍术、当归身、人参、甘草、苦参、黄芩、知母、茵陈、猪苓、泽泻。
【煎法】药锉如麻豆大,每服一两,水二盏半,先以水拌湿,候少时,煎至一盏,去滓,温服,待少时,美膳压之。
这个药吃得人很享受的,要有美膳相伴,感觉不错。
【方解】
羌活苦辛,透关利节而胜湿;防风甘辛,温散经络中留湿。
升麻、葛根苦辛平,引水上行,以苦发之。
白术苦甘温,和中除湿;苍术体轻力雄,去皮肤腠理之湿。
当归身辛温,散血壅而不流则痛,使气血各有所归。
人参、甘草甘温,补脾养正气,防苦药伤胃。
苦参、黄芩、知母、茵陈以苦泄热去湿,治疗湿热相合,肢节烦痛。
猪苓甘温平,泽泻咸平,“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此二药利小便淡渗利湿。
当归拈痛汤中也含有四味羌活汤,四味羌活汤果然是治湿的专业组。
(羌活、防风、苍术、甘草)+一组风药(防风、升麻、葛根)+一组健脾药(白术、苍术)+一组养正药(人参、甘草)+一组清热药(苦参、黄芩、知母、茵陈)+一组利小便药(猪苓、泽泻)。
整个方子从苦温燥湿、风药胜湿、甘温养正、清热燥湿、淡渗利湿五个方面发力,上下分消,让湿邪无法存留。
既然是示例方,当然可以做加减。如果多汗,用黄芪代替升麻。如果自汗用桂枝代替苍术;如果小腿肿用防己代替防风;如果下肢疼热用黄柏代替知母。
有意思的是这个方子的君药是羌活和防风,为什么方名用佐药当归命名?大概是因为症状中的痛很突出,当归去壅去滞、流通气血,体现了本方的主要作用,所以方名为当归拈痛汤。
知识点:当归头破血、当归身养血、当归尾行血。来源《汤液本草》张元素观点。
今天就到这里,春安!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30573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