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学术探讨 | 基于六经开阖枢理论浅析失眠
2024
04-13

学术探讨 | 基于六经开阖枢理论浅析失眠

开阖枢理论首见于《黄帝内经》,是对三阴三阳气化功能及联系的形象概括和总结。三阳之开阖枢反映的是阳气的释放,三阴之开阖枢反映的是阴气的潜藏。“阳不入阴”是不寐的基本病机,三阴三阳之开阖枢的正常调节对阴阳协调运动起着重要作用。该文对六经开阖枢与营卫及失眠的关系进行探讨,以期为临床治疗失眠提供新的思路及参考。失眠的中医病因病机失眠又称为“不寐”“不得眠”“不得卧”等,《难经》中“老人卧而不寐,少壮寐而不寤”首先出现不寐一词,但通常作为其他疾病的伴随症状。《灵枢·大惑论》有“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得瞑矣”的记载。张仲景从六经辨治失眠,认为其病机不外乎气血失调、阴阳失和,认为少阴、厥阴病引起失眠情况较多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六经病的辨证治疗,如《伤寒论》载:“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脏腑失和也被认为是导致失眠的常见病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载:“忧伤肺者,心系急,上焦闭,荣卫不通,夜卧不安。”“补心肾虚……神志不宁,睡卧不安。”可见,失眠与心、肺、肾等脏腑关系密切。《医宗金鉴》载:“不寐之故,大约有五:一曰气虚,一曰阴虚,一曰痰滞,一曰水停,一曰胃不和。”由此可知,古代对于失眠病因病机的阐述不外是营卫阴阳不和、气血失调、脏腑受损等,但均是“阳不入阴”理论的继承与延续。从六经开阖枢理论论营卫

1.开与营卫运行 。 “夫开者,所以司动静之基”,太阳、太阴为开,是指经气向上、向外的运动状态。太阳为营卫之总司,营卫由太阳而入,太阳作为“门闩”,正常情况下应该处于“开”的状态,才能使体内营卫之气正常出入运行[1]。《灵枢·营卫生会》云:“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度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营气运行于经脉中,卫气运行于经脉外,并在阴分阳分相互贯穿,如此像圆环般周而复始。卫气的循行以“外”为主,因此依赖太阳之“开”以确保卫气的正常运行,否则卫气郁闭不出,或致营卫不和,影响卫气由阳入阴,均可导致“目不瞑”[2]。太阴之气的正常运行可保证水谷精微的生成与输布。《灵枢·邪客》载:“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灵枢·营卫生会》记载:“中焦亦并胃中……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营气的生成与运行均依赖太阴之气的正常推动。因此,太阳之“外门”与太阴之“内门”的正常开启、内外呼应是保证营卫生成及正常运行周身的前提条件。《灵枢·营卫生会》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太阴脾经气化运动正常能保证水谷精微正常输布,保证营气生成。

2.阖系营卫生成。“阖者,所以执禁锢之权”,阖为在里、在内的形式,为病情持久、病邪入深的阶段。明·吴崑言:“阳明在里,受纳阳气谓之阖。”手足阳明之大肠经与胃经,其气皆降;两脏配合以受纳腐熟水谷,传导糟粕。《灵枢·营卫生会》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胃通过消磨收纳食物化为水谷精微,为营卫之气的生成提供物质基础。《素问·逆调论》曰:“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故不得卧也。”阳明经当以降为顺,如若其气不降反升,上扰清窍,就会影响睡眠。

厥阴主阴血潜藏,“人卧则血归于肝”,厥阴闭藏的气化特征是肝藏血生理功能发挥的基础。《血证论·卧寐》曰:“肝藏魂,人寤则魂游于目,寐则魂返于肝,若阳浮于外,魂不入肝,则不寐。”肝血充足,魂可内守,故“魂归于肝而寐”。厥阴藏三阴之气,为阴气之极、两阴交尽,故厥阴的气化运动可推动阴气向阳气的转化。肝主疏泄,体现在肝对情绪的调控上,《黄帝内经》云:“若数谋不决,或情志不畅,则肝气郁结,气枢不转,欲伸则内扰神魂而致不寐。”因此,肝失疏泄,气机升降功能异常,魂不内藏而扰神,也会导致失眠。

3.枢为营卫联系。“枢者,所以主转动之微”,枢能对人体进行整体调节,这种调节功能被总结为表里内外的调节、气血阴阳的变化等[3]。少阴少阳是阴阳相交的重要门户,少阳位于表里之间,维系着太阳、阳明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故被喻为阳气之“枢”。若少阳经功能失常,两阳经之气失去维系,运行受阻,久之郁于本经,故有“凡郁结皆从少阳论治”之说[4]。少阴之经,其气机出入于太阴、厥阴经之间,维系两阴经的升降出入运动,故被喻为阴气之“枢”。少阴之气运动失常,太阴、厥阴经气机的转输运行失去维系与交流的通道,致营阴郁阻于脉内而不通。阳不入阴被认为是失眠的主要病机,枢机的正常运行在引阳入阴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灵枢·大惑论》载:“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卫气夜藏于阴,从少阴开始行于阴,少阴枢机不利,卫气失于潜藏,壅滞脉中,营卫之气循行失序而出现失眠。

病案举例

患者,男,46岁,2021年10月4日初诊。主诉:于1个多月前受凉后出现入睡困难,辗转数十分钟不可入眠,眠浅,多梦易醒。现症见:入睡时间明显延长,夜间无诱因惊醒3~4次,伴盗汗,晨起后感周身酸痛、头晕、乏力明显,午后上述症状可自行好转,未见视物旋转、恶心呕吐、心慌心悸等症状,小便正常,大便不成形,舌淡,苔厚腻,脉沉。西医诊断:失眠。中医诊断:不寐(气虚湿阻)。予中药助眠汤加减:五味子20g,炒酸枣仁20g,首乌藤15g,当归20g,盐知母10g,醋延胡索12g,僵蚕15g,黄芪40g。5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各服1次。10月12日患者复诊,诉服药后睡眠质量明显改善,夜醒次数减少,晨起无酸痛感,乏力明显好转,但入睡时间仍较长。在前方基础上,黄芪用量减半,去僵蚕、知母,5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各服1次。后未再复诊。

按语:患者为中年男性,肾气渐衰,少阴枢机不利,阴阳失于维系,卫失潜藏,导致夜间易醒。助眠汤以炒酸枣仁为君药,内养营血可安神,外敛营阴止虚汗,为宁心安神、固虚敛汗之要药;五味子敛肺滋肾,敛汗止汗,故为臣药。炒酸枣仁、五味子味酸,均入厥阴为阖,内收外敛,用于治疗阴血不足引起的心神不宁等症。首乌藤、当归配伍,兼顾太少厥阴,调控阴气运行之通道,以助营阴之潜藏;盐知母味咸入少阴,调节少阴枢机,使卫气潜藏有时,三药共为佐药。醋延胡索、僵蚕为使药,延胡索理气止痛、活血散瘀,僵蚕祛风通络止痛。在养心安神的基础上,使用理气活血通络之品,可通营卫之道,使营卫进出自如,兼顾患者周身疼痛不适、乏力症状,并与当归、黄芪配伍,活血而不伤正,养血安神。全方开阖相伍,辅佐以枢,使营卫各司其职,引阳入阴,调整人体正常睡眠节律。

参考文献:

[1]刘斌江探析《伤寒杂病论》中不寐的辨证论治[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13

[2]刘星,牛阳.再论三阴三阳开阖枢[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5):1908-1910

[3]杨力.“开阖枢”理论及其应用[J].云南中医杂志,1986,7(3):1-4

[4]毕伟博,刘圣康,姜旻,等.开、阖、枢志要[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5):1969-1974

以上内容节选自《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第32卷第5期杂志《基于六经开阖枢理论浅析失眠》一文。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