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第五章 瞳神疾患
2024
04-12

第五章 瞳神疾患

〔自学时数〕10学时

〔目的要求〕4学时

〔面授时数〕

1.掌握瞳神紧小、瞳神干缺、视瞻昏渺、青盲、暴盲、视惑证

、云雾移睛、肝虚雀目、高风雀目的病因病机,证候及治疗。

2.掌握瞳神散大证的辨证论治、用药禁忌及与绿风内障的鉴别

3.掌握五风内障的辨治。

4.熟悉绿风内障、黑风内障、瞳神紧小证的鉴别。

5.了解如银内障的发病过程、针拨术指征,熟悉针拨术手法。

6.了解云雾移睛与如银内障的眼前黑影的鉴别。

7.掌握血灌瞳神、视物易色的辨治。

8.了解能近怯远、能远怯近证的病因病机。

瞳神疾患是指发生于瞳神及瞳神之后的眼病。统归内障范畴,

属于常见眼病。其病变多种多样,发病后影响视力一般较外障

眼疾严重。根据瞳神疾患的发病特点,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外观可有瞳神散大、缩小或变形变色;另一种是外观无

变化,但视物模糊,视物变形、变色,或眼前有烟雾感,或云

雾飘浮,或有蚊蝇飞舞,严重者可仅辨三光,甚致完全失明。

按五轮学说,瞳神为水轮,内应于肾。因肝肾同源,故发病常

责之于肝肾。但瞳神疾患的病因十分复杂,除肝肾之外,和其

他脏腑的关系也很密切。常常是脏腑功能失调所致,也有因感

受邪气而起者。其证有虚有实。虚证主要由脏腑内损,气血不

足,真元耗伤,精气不能上荣于目所致;实证多因风热攻目,

痰湿内聚,气滞血瘀,目窍不利而起。也有发于阴虚火旺,肝

阳化风,脾虚湿停,气虚血滞等属于虚实夹杂证者。此外,白

睛、黑睛疾患之邪气深入,及头部外伤以致气血失和等,也常

引起瞳神疾患。

瞳神疾患的治疗,虚证一般多以补肝肾,养阴血,益精气等法

;实证常用清热泻火,利湿祛痰,疏肝理气,凉血止血,活血

化瘀等法;虚实夹杂证宜用滋阴降火,柔肝熄风,健脾利湿,

益气活血等法。此外,也有一些瞳神疾患尚需根据病情,配合

局部用药、针灸、手术等法综合治疗。

瞳神紧小 瞳神干缺

瞳神失却其正常之展缩功能,持续缩小,甚至小如针孔,称为

瞳神紧小。本病名首见于《证治准绳》,《审视瑶函》则称为“

瞳神缩小”。本病多属阳邪致病,临床表现以实证多见,故《原

机启微》称本病为“强阳(阳邪过亢)搏实阴(阴精未亏)之病

”。

瞳神失却正圆状态,边缘有缺损,甚或参差不齐,形如梅花、

锯齿,或虫蚀的病证,称为瞳神干缺。病名首见于《秘传眼科

龙木论》,《一草亭目科全书》称为“瞳神缺陷”。

瞳神紧小与瞳神干缺见症虽有差别,实则同为黄仁病变引起。

瞳神干缺多为瞳神紧小失治而成。二者病因复杂,且易反复发

作,缠绵不愈。若治疗失当,往往并发它症而导致失明。

瞳神紧小因具有白睛红赤或抱轮红赤,故须与绿风内障、暴风

客热、天行赤眼相鉴别。本病与绿风内障的鉴别;暴风客热和

天行赤眼二病虽有白晴红赤,但无抱轮红赤,近黑睛处红赤较

淡,其余部位红赤较甚,瞳神大小及展缩正常,风轮明洁,有

眵泪可见,能尔我相传等,皆与瞳神紧小有别。

〔病因病机〕

1.由肝经风热或肝胆火毒上攻。

2.劳损肝肾,虚火上炎。

3.外受风湿,郁久化热,风湿与热合而上攻。

4.目患火疳、花翳白陷、凝脂翳、混睛障、疳疾上目、蟹睛证

、真睛破损以及狐惑病邪毒攻目者,均能导致发病。

以上诸种因素皆可导致邪热深入眼内,蒸灼神水,伤及黄仁、

以致黄仁展而不缩,瞳神紧小;火盛水衰,阴精耗伤,瞳神失

于濡养,则干缺不圆。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瞳神紧小初起,证见头痛时发眼痛拒按,入夜尤甚,赤涩流泪

,羞明难睁,视力锐减,眼睑红肿,抱轮红赤。甚者白睛混赤

,神水混浊,或见絮状物。黄仁肿胀晦暗,纹理不清,瞳神紧

小,甚者缩小如针孔,展缩失灵。重证尚可并发黄液上冲之证

瞳神紧小因系毒邪攻于黄仁,失治则黄仁易与其后之晶珠粘着

,以致瞳神偏侧不圆,即为瞳神干缺证(图37-1)。粘着范围

较广泛者,瞳神边缘参差,甚则瞳神紧缩如针孔、粟米、阴看

不大,阳看不小。此证的瞳神可为黑色,亦可因内结膜障,瞳

变白色或微黄,或因邪攻睛珠而令混浊,使并发内障而瞳现青

白(图37-2),如此则神光被隔而目盲。

瞳神紧小的发病有急有缓,发病急骤者病势较重,初期多实证

,常为外感风、热、湿邪或内有肝胆郁热而起;发病较缓者病

势较轻、病情进展缓慢,常缠绵不愈,且易反复发作。其发病

多属虚实夹杂之证,常因肝肾阴亏,火炎于上而发,抑或他病

久患,阴血耗伤而邪热未除,转化而来。临证时,应结合全身

证情进行辨证。至于病至后期,邪气已退,而目暗不明者,多

为肝肾阴亏,目窍失养之故。

瞳神干缺证的辨证论治方法与瞳神紧小证同。干缺的形成,多

由肝胆蕴热或阴虚火旺而致。日久则局部粘着凝聚,邪毒虽去

,瞳神干缺终难复原。

(二)论治要点

瞳神紧小证属瞳神疾患之重证,常致目中精气俱伤,神光散没

。所以《证治准绳》指出,本病务宜“乘初早救,以免噬脐之悔

也”。一旦形成瞳神干缺,即难免如《龙木论》所云,“名医拱

手无方救,堪叹长年暗室居。”

本病辨证论治的关键,在于发病的缓急、眼部证候的轻重和全

身兼证的不同。病势急重者多为实证,实证多采用祛风、除湿

、清热、解毒、凉血、散瘀等法;病势轻缓者多属不足或虚实

夹杂之证,治则常用滋补肝肾或滋阴降火之法。本病因其它疾

患如火疳、花翳白陷、凝脂翳、混睛障、疳疾上目、蟹睛证及

狐惑病等引起者,必须积极治疗原发病,并参考本病的辨证论

治方法,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对本病施以内治的同时,必须重视局部用药,及时扩瞳,以防

瞳神干缺。

(三)常见证治

1.内治:

(1)肝经风热:

证候:起病较急,瞳神紧小,眼珠坠痛,视物模糊,羞明流泪

,抱轮红赤,神水混浊,黄仁晦暗,纹理不清。全身可见头痛

发热,口干舌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

方例:新制柴连汤〔244〕。

(2)肝胆火炽:

证候:发病急骤,瞳神甚小,黄仁肿胀晦暗,展缩失灵,珠痛

拒按,痛连眶额,热泪频流,抱轮红甚,黑睛水膜内壁有细小

颗粒附着,神水混浊,或兼黄液上冲,伴烦躁易怒,头痛眩晕

,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等。

治法:清泻肝胆。

方例:龙胆泻肝汤〔58〕加石决明、夏枯草、茺蔚子等。

(3)风湿夹热:

证候:发病或急或缓,多见病情缠绵。瞳神紧小或干缺,目赤

痛,眉棱、颞颥闷痛,视物昏矇,眼前或见黑花,神水混浊,

黄仁纹理不清,伴全身肢节痠痛,头重胸闷,舌红苔黄腻,脉

弦数或濡数。

治法:祛风清热除湿。

方药:抑阳酒连散〔113〕。

(4)肝肾阴亏,虚火上炎:

证候:病势轻缓,或病至后期,或缠绵不愈,时轻时重,反复

发作,瞳神多干缺不圆,伴见时而赤痛,干涩不适,视物昏花

,或兼头晕失眠,五心烦热,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而数

等。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滋阴地黄丸〔229〕。

2.外治:

(1)局部点用扩瞳剂 发病之初即用药物迅速充分扩瞳,既可

防止瞳神干缺,又有助于缓解眼部疼痛。常用药为1%阿托品液

或软膏,每日点患眼1〜3次,或视病情而定。

(2)滴用清热解毒眼液 如10〜50%千里光眼液〔24〕或10%

黄连素眼水

〔214〕。

(3)局部热敷 常用热水或内服药药渣煎水作湿热敷,有助疏

散瘀滞、退赤止痛的作用。

3.针刺疗法:

(1)体针:常用穴:睛明、攒竹、瞳子髎、丝竹空、肝俞、足

三里、合谷。每次局部取二穴,远端配一至二穴。

(2)耳针:可取耳尖、神门、眼等穴。

(四)临证权变

本病的临床表现极为复杂,患者之间的差别颇大,并可出现多

种并发症与后遗症。如若病势急重,赤痛较甚者,可在前述相

应的方药中选加生地、丹皮、丹参、茺蔚子凉血活血,增强退

赤止痛的作用。如属肝胆火毒炽盛,伴见黄液上冲证,需参考

有关章节辨证论治;若热入营血,伤及黄仁血络,导致血灌瞳

神者,则可见心烦口渴,舌绛脉数等证,治宜清热解毒,凉血

止血。方用清营汤〔199〕加赤芍、紫草。若属风湿偏盛,热

邪不重者,又当慎用寒凉之品,酌加白蔻、苡仁、茯苓、厚朴

等宽中利湿。

另外,病势轻缓,但经久不愈,反复发作,或久服凉药脾胃被

伤者,亦有少数属脾胃虚寒者,多伴畏寒喜热,肢冷便溏,舌

淡苔薄,脉象沉细等,宜用调中益气汤〔178〕益气升阳,使

目窍得养而向愈。

〔调护〕

1.本病饮食宜忌辛辣酒浆,肥甘厚味,以免助湿生热,加重病

情。

2.忌房劳、免精伤而虚火上攻。

3.嘱患者勿坐卧湿地,注意劳逸适度,防止竭视伤目,以免加

重病情或愈后复发。

〔应用例案〕

吴XX,女37岁,初诊于1961年3月20日。原由风湿,骨关节疼

烦时作,近则上害空窍,右目红肿,瘀滞疼痛剧烈,瞳神缺曲

不圆,视糊,头亦牵痛,舌白微腻,脉浮缓。邪在肌表治以汗

解,麻黄杏仁苡薏甘草汤,二剂。

二诊:红减,诸痛缓解,惟目视不复,邪气留恋,当再驱风湿

以治。羌活、独活、防风、防己、米仁、泽泻、苍术、滑石、

黄芩,三剂(以后又服五剂)。

四诊:红退肿消,目视恢复,关节疼痛亦除。防疾之复燃,当

再予原方增损。原方去米仁,五剂。(《眼科证治经验》)

〔文献摘录〕

《审视瑶函·瞳神缩小》:“此症谓瞳神渐渐细小如簪脚,甚则

缩小如针也。视尚有光,早治少挽,复故则难……皆宜乘初早

治,不然悔之不及也。”

《眼科七十二症全书·瞳仁干缺外障》:“瞳神干缺者,亦系内

障,与外无预。此因头痛而起,故列外障条中。按此症多因肾

虚肝热,致冷瞳仁干缺,亦因夜卧不安,肝藏魂,肺藏魄,魂

魄不安,神情不定而少睡,劳伤于肝,致令金井而不圆,上下

东西,锯齿匾缺参差矣。则渐细小,视物矇矇,难辨人物,相

牵俱损。……此症或失于医治,久久多锁紧如小针眼大,内结

有云翳,或黄或白或青,阴看不大,阳看不小,遂成瞽矣。”

瞳神散大

瞳神开大,不能敛聚,故称为瞳神散大。病名见于《证治准绳

》,《银海精微》称为“辘轳展开”,认为是“肝受风而不展辘轳

(黄仁)”引起,儿童则多系“急慢惊风受之”。《原机启微》称

本病为“气为怒伤散而不聚之病”,《眼科捷径》又称为“瞳神开

大”。

瞳神极度开大,黄仁仅为窄窄一周,甚则一周如线,似无黄仁

;瞳神几与黑睛等大,乍视之似无瞳神。如此黄仁与瞳神通混

不分者,《银海精微》称为“通瞳”。

瞳神散大证以瞳神开大、视物模糊为主证,当与绿风内障、黑

风内障相区别。绿风内障、黑风内障亦有瞳神散大,然二者多

伴眼胀难忍,头痛恶心,眼硬如石,且有抱轮红赤或白睛红赤

等,瞳神散大证则多无上述症状。即使因久患头风导致的瞳神

散大,发病前虽可先见头痛恶心之症,眼珠也并无明显的胀痛

红赤,与绿风内障、黑风内障是不同的。

〔病因病机〕

多因七情内伤,如暴怒忿郁,损及肝脾,气为怒伤,或突受惊

恐,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气机逆乱,而不能收摄,精气不能

敛聚,故瞳神散大;或因多食辛热炙煿嗜烟恣酒,聚湿生痰,

积热生火,引动肝风,风火痰热上攻脑髓,阴精耗散而致;或

因劳心竭思,房事不节,耗伤真阴,水不制火,虚火上炎,蒸

灼瞳神而成;或为头额外伤、目为物伤,血瘀络滞,目中真气

失和,致瞳神不能敛聚,故而散大。亦有因伤寒、疟疾等痰火

热证及经产败血等,邪热郁久,蒸灼阴津,不能滋养目中真精

,而致瞳神耗散者。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本病之初,患者多因瞳神散大而视物模糊,怕日羞明。黄仁可

缩至黑睛周边,不能展伸,甚则环周如细线,阳看不能变小,

视物昏矇不清。久则气定膏散,难以复敛。末则瞳神可因睛珠

混浊而色变灰白或黄白,神光全无。

本病缘久患头风,风痰火热攻目而致瞳神散坏,或由伤寒、疟

疾、产后败血等邪热蒸灼而致者,多属难治之证,常常导致失

明。此类患者多有病史可询,且常伴头痛之证,不难辨别;本

病之轻证,瞳神散大不甚,亦无异常气色,视物尚清或稍有昏

矇,多为精血不足,虚火上炎,或过食辛辣,积热上攻所致,

及早治疗,预后一般良好。瞳神开大较甚,目视昏矇,但犹能

模糊辨别人物者,宜详查病机,早行救治,瞳神或可复聚。迟

则瞳神难收,神光全损。

(二)论治要点

瞳神散大证以肝风痰火为害最多,其它类型亦每有所见。本病

宜急治,收敛瞳神,以复神光,否则病延日久,气定膏损,瞳

神则难收敛。特别是肝风痰火攻害,兼有头部胀痛者,为害最

甚。如《证治准绳》云:“若初起即收可复,缓则气定膏散,不

复收敛。未起内障颜色而止是散大者,直收瞳神,瞳神收而光

自生矣。……病既急者,以收瞳神为先,瞳神但得收复,目即

有生意。……凡头风攻散者又难收。如他证譬诸伤寒、疟疾、

痰火等热证炎燥之火,热邪蒸坏神膏,内障来迟,而收亦易敛

;若风攻则内障即来,且难收敛,而光亦损耳。”

收敛瞳神,则宜酸宜敛,故而五味子、酸枣仁、白芍、山萸肉

、金樱子每为常用之药。但必须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酌情选加

,方可见效。千金磁朱丸能重镇安神,是治疗瞳子散大的常用

成药,可与各型的基本方剂合用。而茺蔚子、青葙子能散瞳神

,本病当予禁忌。

(三)常见证治

(1)肝脾两伤,气郁化火:

证候:多缘内伤七情而发,证见瞳神散大,胸闷胁痛,烦躁易

怒,嗳气少食,舌红苔薄,脉弦数。

治法:清肝解郁,理气调中。

方例:调气汤〔179〕冲服磁朱丸

〔246〕。

(2)脾胃蕴热,阳明火炽:

证候:多系过食辛辣肥甘而致。证见瞳神散大,伴胃脘满闷,

不思饮食,口干咽燥,舌红苔黄,脉滑实或沉数。

治法:清脾泻胃。

方例:泻黄散〔198〕。

(3)肝风痰火上攻:

证候:多缘久患头风或伤寒、疟疾等,痰火热毒挟肝风上攻而

致。证见瞳神散大,视力急降,伴有头部胀痛,舌质红,苔黄

腻,脉弦滑等。

治法:清热化痰,平肝熄风。

方例:清痰饮〔200〕

(4)肝肾阴亏,虚火上炎:

证候:瞳神散大,视物模糊,干涩不爽,腰膝酸软,耳鸣耳聋

,遗精滑泄,舌红少苔,脉虚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

方例:泻肾汤〔135〕。

(5)瘀血阻络:

证候:多缘外伤而致。证见瞳神散大,或兼欹侧不圆,展缩失

灵,甚则视物模糊昏矇,或有胞睑瘀血肿胀,血灌瞳神等证。

治法:初伤治宜和营疏风;继宜益气养血,收敛瞳神。

方例:初用除风益损汤〔170〕,继用益气养荣汤〔182〕。

(四)临证权变

本病之发多有火邪,火易伤阴,故而各证型均须注意其有无阴

亏之象,若有则可选加生地、熟地、天冬、麦冬、白芍、知母

、五味子诸味。

本病亦有因饮酒成癖,伤于酒毒而发者,酒性热而辛散,故致

瞳神散大不收。可用葛花解醒汤〔233〕治之。

猝受惊恐所致的瞳神散大偶可见到,遇之可予远志丸〔112〕

安神定志,气聚神安则瞳神自收。气血不足或久病阴血亏损,

亦可致瞳神散大不收,此则可用前述益气养荣汤久服有效。

〔调护〕

1.饮食忌辛辣热物,肥甘炙煿。当戒烟忌酒。

2.调情志、免气怒,免致肝经郁火上攻。

3.治疗期间避房事,以免精伤而虚火上炎。

〔应用例案〕

撄宁生治一人,过食醋蒜猪肉煎饼,后饮酒大醉,卧于暖炕,

次日瞳神散大,视无定,以小为大,以大为小,行步踏空,百

治不效。予曰,瞳子散大,由食辛热太过然也。盖辛主散,热

助火,辛热乘于脑中,故睛散,睛散则视物无的也。遂用芩连

诸寒之药为君,归芎诸甘辛为臣,五味子酸为佐,人参、甘草

、天冬、地骨皮为使,柴胡为肝窍之引,百剂而安。(《审视

瑶函》)

〔文献摘录〕

《原机启微·气为怒伤散而不聚之病》:“七情内伤,脾胃先病

。怒,七情之一也,胃病脾病,气亦病焉。……怒甚伤肝。伤

脾胃则气不聚,伤肝则神水散。何则?神水亦气聚也。其病无

眵泪痛痒、羞明紧涩之证,初但昏如雾露之中行,渐空中有黑

花,又渐睹物成二体,久则光不收,遂为废矣。盖其神水渐散

而又散,终而尽散故也。初渐之次,宜以千金磁朱丸主之,镇

坠药也;石斛夜光丸主之,羡补药也;益阴肾气丸主之,壮水

药也;有热者滋阴地黄丸主之。此病最难治,饵服上药,必要

积以岁月,必要无饥饱劳役,必要驱七情五贼,必要德性纯粹

,庶几易效,不然必废,废则终不复治。”

《眼科临证笔记》:“瞳神散大症,初起与青风内障症外观相同

,但不反胃呕吐。余谓此症有三:一有因怒气伤肝,肝气不束

而放大者;二有因饮酒大醉,三阳上冲而放大者;三有因气血

虚脱,真阴亏损而放大者。总之,肾水不足,肝火旺盛,而风

湿痰火因之而起,上攻于脑,以致瞳孔渐渐放大者多;因气血

衰败,真阴耗散而致大者少。临症要审问发病之原因和治疗之

过程,尚不致误。”

五风内障

五风内障,包括青风内障、绿风内障、黑风内障、乌风内障、

黄风内障等五种病证。因此五种病证的后果严重,善变似风,

故皆名之曰风。早在《外台秘要》已有黑盲、乌风、绿翳、青

盲等病名的记载,但到《秘传眼科龙木论》才系统地归纳为前

述五种病名。

《秘传眼科龙木论》尚有“五风变内障”一证,《证治准绳》详

称为“五风变成内障证”,乃先患五风内障而“后有脑脂如结白,

真如内障色如霜”,实指部分五风内障后期瞳神内结成的白色翳

障。不可与五风内障混同为一。

参考古代文献及临床所见,现将五风内障的临床表现和辨证论

治介绍如下:

〔青风内障 乌风内障〕

头痛眼胀不甚剧烈,视物日渐昏矇,瞳神气色呈淡青色的病证

称“青风内障”。

瞳神气色昏暗,视力日渐模糊,头目不痛不痒,终至不见三光

之病证,称为“乌风内障”。乌风内障头目不痛不痒,唯视力逐

渐模糊,终至失明,与青盲的发病过程极相仿佛。但青盲眼的

外观一如常人;乌风内障的后期,瞳神常见气色昏矇,《证治

准绳》谓其“如暮雨中之浓烟重雾”,且眼珠逐渐变硬,与青盲

是不同的。

青风内障与乌风内障均是视力逐渐下降的病证。青风内障虽有

头目胀痛,或伴抱轮红赤,但不甚剧烈。乌风内障虽无痒痛但

与青风内障一样,均能缓慢地导致失明。两证的病因病机也无

截然区别,故将二者合并讨论。

〔病因病机〕

1.忧愁忿怒,肝郁气滞,气郁化火。

2.脾湿生痰,痰郁生热,热痰升扰。

3.竭思劳神,用意太过,心血亏耗,虚热引动肝经风火上扰。

4.劳倦过度,淫欲不节,肾精耗伤,阴不潜阳,虚火上扰。

以上因素皆可导致气血郁闭,脉络不利,神水瘀滞,而酿成本

病。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青风内障初起,可无明显的自觉症状,或有轻度的头额疼痛,

眼珠轻度胀痛,视物时明时矇,或有目晕(观灯火有彩色晕环

),视力渐渐下降,瞳神大致正常。遇有过度疲劳,或情志不

舒,则上述症状加重,抱轮微赤,黑睛失去光泽,瞳神内呈淡

青气色,如青山被淡烟笼罩之状。稍事休息,或情绪平静之后

,则诸证悉减。如此头目胀痛反复发作,视力日降,终可失明

。也可因失治或暴怒忿郁而证情加剧,视力锐减,瞳神散大,

而变为绿风内障。本证以妇女多患,且常一眼先患,后乃相牵

俱损。

乌风内障的发病前期,眼无胀痛,外观俨如常人,唯觉目光逐

渐昏矇。随着病情的进展,眼珠渐生胀硬,自觉胀困不舒,却

无明显疼痛及白睛红赤,但金井内可见浑浊如烟。病至后期,

因精气渐耗,瞳神散大,光华日损,终至不辨三光。本病证以

男性略多,亦常一眼先患,后乃相牵俱损。本证的病程较长,

日久瞳内之睛珠可凝结成青白色内障,此时不可误诊为单纯的

如银内障。乌风内障最宜早期诊治。然因早期一般症状不明显

,故而常被忽视,待到晚期就诊,患目神光已微,视力已难挽

回,失明在所难免。

此两证的辨证,当注重肝、脾、心、肾四脏。肝经以肝郁气滞

,肝火上扰多见;脾经则多为脾胃不和,聚湿生痰而化热,痰

热上攻之证;心经以血亏而虚火上炎为多;肾经多为肾精不足

而阴不潜阳而致。当结合全身症状而详辨。

(二)论治要点

青风内障和乌风内障的证情比较缓和,但治疗并非易事,需认

真进行辨证论治,如可获效。临床上,表现为肝郁气滞,脉络

瘀阻者最为多见。所以,疏肝解郁及化痰清热通络为治疗本病

的重要治法。

青风内障和乌风内障贵在及早救治,晚则难疗而不免失明。青

风内障之重证及乌风内障的后期,均可致瞳神散大,神光微弱

。此则务必配合点用缩瞳剂,瞳神得收,则神光得聚,治可收

效。否则瞳神愈散愈大,神光散耗,难免失明。

(三)常见证治

1.内治:

(1)气郁化火:

证候:多缘情志不舒而发。证见心烦易怒或抑郁不乐,头目胀

痛,胸胁满闷,食少神疲,心烦口苦,舌红苔黄,脉弦细。

治法:清热疏肝。

方例:丹栀逍遥散〔78〕。

(2)痰火升扰:

证候:头眩目痛,心烦失眠,痰多食少,胸闷恶心,口苦舌红

,苔黄而腻,脉弦滑或滑数。

治法:清热祛痰,和胃降逆。

方药:黄连温胆汤〔213〕。

(3)心血亏虚,风火上扰:

证候:劳倦或久视后眼证加重,头眩眼胀,瞳神略有散大,视

物昏矇,失眠健忘,五心烦热,口燥咽干,舌绛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养血,柔肝熄风。

方药:阿胶鸡子黄汤〔128〕。

(4)肝肾不足:

证候:病久瞳神微散,眼珠胀硬,神光渐微,伴见头晕耳鸣,

失眠健忘,腰膝痠软,舌淡脉细,或兼面白肢冷,精神倦怠,

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补益肝肾。

方例:肝肾阴精亏损者,用杞菊地黄丸〔126〕,肾阳不足者

,可酌选金匮肾气丸〔149〕,右归丸〔55〕。

2.外治:瞳神散大者,当局部点用缩瞳剂。如用1〜2%毛果芸香

碱液,每日滴眼3〜4次,亦可视病情而定。

3.针刺疗法:

(1)体针:常用穴:睛明,攒竹、瞳子髎、阳白、四白、太阳

、风池、翳明、合谷、外关等。恶心呕吐时可配内关、足三里

。头目部每次取2穴,远端取2穴。亦可选攒竹、太阳、丝竹空

等处开导出血,以疏郁滞。

(2)耳针:目1、目2、眼等,亦可刺耳尖穴放血。

(四)临证权变

青风内障发病后,不但可以恶化变为绿风内障,而且可在前述

证型之间相互转化。乌风内障一般不转化为绿风内障,但临床

表现亦比较复杂。所以对青风内障和乌风内障的治疗,需进行

灵活的辨证论治,且不可墨守一法一方。

遇肝气郁滞导致者,若郁而化火生风,证见抱轮红赤明显,头

晕目痛稍剧者,可在丹栀逍遥散的基础上选加夏枯草、菊花、

钩藤,羚羊角以增其清热平肝熄风之力;若因郁火而阴血亏损

较甚者,又可加熟地、女贞子、桑椹子滋阴养血;若肝经郁热

与痰火升扰并见者,则可将丹栀逍遥散与黄连温胆汤合用,以

收疏肝清热,祛痰之功。

患病日久,每可见肝肾不足之证型。肝肾不足又当分肝肾阴亏

及肾阳不足两种情况处理。若遇肝肾阴亏之患者,又兼五心烦

热,舌边尖红,苔薄少津,脉弦而细者,证属肾精不足,肝火

上亢,可选用乌风补肝散〔42〕滋阴清肝;肝肾两亏又兼气

血不足者,可在杞菊地黄丸或金匮肾气丸的基础上酌加党参、

黄芪、当归、川芎等。

青风内障变为绿风内障者,又当参照绿风内障辨证论治。

〔绿风内障 黑风内障〕

头眼剧烈胀痛,恶心呕吐,视力急趋下降,瞳神散大,气色呈

隐隐绿色的病证,称为绿风内障(图38)。绿风内障之名首见

于《秘传眼科龙木论》,但在《外台秘要》已有关于本病的记

述,谓:“瞳子翳绿色者,名为绿翳青盲,皆是虚风所作,当作

急须即疗。……若眼自暗多时,不可复疗。此痰之源,皆从内

肝管缺,眼孔不通所致也。”

头眼胀痛,瞳神散大,视力下降,但瞳神仍为黑色者,称为黑

风内障。

黑风内障与绿风内障同为急重之证,头眼胀痛,瞳神散大,视

力下降,失治则神光绝灭。但绿风内障瞳神内色呈淡绿,黑风

内障则色呈昏黑,是为不同。

绿风内障、黑风内障与前述瞳神紧小均有眼痛及抱轮红赤或白

睛混赤,故当与瞳神紧小证相鉴别(表5)。

表5 绿风、黑风内障与瞳神紧小证的鉴别

疾病\鉴别要点\项目 绿风、黑风内障 瞳神紧小证

视觉 视力骤降,伴目晕 视力减退,无目晕

疼痛 患侧头痛剧烈,眼珠胀痛欲脱 患眼坠痛,痛连眉骨、

颞部

眵泪 一般较少 流泪

白睛 抱轮深红或白睛混赤 抱轮红赤

黑睛 水膜混浊如雾,黄仁展缩失灵 水膜一般透明,但内壁

下分有白色点状附着物,甚者神水混浊,或伴黄液上冲

瞳神 散大,收缩失灵,瞳神内呈淡绿色或仍为黑色 紧小,

开大失灵,常伴干缺,瞳内或黑或白

眼珠硬度 增高 正常或减低

呕恶 伴恶心呕吐 无

绿风内障与黑风内障的病因病机、治疗方法均无截然区别,故

将二者合并讨论。

〔病因病机〕

1.素体肝旺,肝火亢极而生风,风火攻目。

2.情志过伤,肝失疏泄,气郁化火,上凌清窍。

3.脾湿生痰,痰郁化热生风,肝风痰火流窜经络,上扰清窍。

4.劳神过度,真阴暗耗,水不制火,虚火上炎,或肾脏虚劳,

水不涵木,肝阳失制,亢而生风,风痰上扰。

5.肝胃虚寒,饮邪上逆。

以上阴阳偏盛,气机失常诸种原因,均可导致气血失和,经脉

不利,目中玄府闭塞,神水瘀积,酿成本病。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绿风内障可由青风内障发展而来,也可未患青风内障而突然发

病。发病前,常在情志刺激,或劳神过度后,自觉眼珠微胀,

同偏头额作痛,鼻根发痠,视灯火有目晕,视物昏矇,如隔云

雾等,休息之后,诸症尚可缓解。

上述证候失治,即可急性发作,病势急暴,头痛如劈,眼珠胀

痛欲脱,痛连目眶和鼻根,视力急骤下降,甚至仅辨明暗或完

全失明。检查患眼,可见胞睑轻微红肿,白睛混赤,黑睛混浊

如雾,瞳神散大,瞳内气色略呈淡绿或黄绿,触之眼珠坚硬,

甚者如石,兼见恶心呕吐,或伴发热恶寒。此时及时救治,诸

证可以缓解,视力尚能恢复。如果延误失治,眼珠胀硬不减,

则瞳神可愈变愈黄,转为黄风内障而失明。

绿风内障常由一眼先患,后乃相牵俱损,也有两眼齐发者。经

过治疗,亦可转入慢性阶段,诸证减轻,但遇情志不舒,或过

度劳累等,又可急性发作。如此反复发作,瞳神愈散愈大,神

光日渐衰微,终至完全丧失。

黑风内障的临床表现与绿风内障相类似,惟其发病之初,眼前

时见黑花,瞳神散大,但色呈昏黑,久则失明,不辨三光。

绿风内障与黑风内障多属实证,主要由风、火、痰、郁上干目

窍而致。气血郁滞则经脉不利,风、火、痰邪阻滞则玄府闭塞

,珠内气血津液因之不行,神水瘀滞故而眼珠胀硬,脉络闭塞

故头目剧痛。

绿风与黑风之发,肝脏功能失调最为要害。因前述上干之风、

火,实为肝风、肝火;痰湿之邪,经肝经风火之煽,才能上攻

目窍而致病;至于肾阴虚、肝阳亢而上扰,阳气虚、肝寒犯胃

而饮邪上泛,也均与肝之阴阳失调有关,所以诊疗绿风内障、

黑风内障,应抓住肝经这个关键。

(一)论治要点

绿风内障与黑风内障均属急重眼病。其急性发作者以“肝胆火炽

,风火攻目”,“痰火动风,气火上逆”、“肝胃虚寒,阴浊上泛”

引起者最为多见。此三种类型,均可见剧烈的头目疼痛和红赤

,以及瞳神散大,恶心呕吐、头晕而昏等证。分辨三者的关键

,在于全身兼证及舌脉的不同:肝胆火炽,挟风攻目者,常见

口苦咽干,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等证;痰火动风,气火上

逆常为久患头风所致,常兼身热面赤,动则眩晕,胸脘满闷,

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等;肝胃虚寒,阴浊上泛者常兼痛及巅

顶,干呕或呕吐涎沫,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沉弦等证。

属于肝郁气滞,气火上逆导致的亦为常见,其发病多与情志不

舒有关。但这里所指者多为发病较缓或急暴发作后转为慢性者

。由于忿怒暴悖导致肝经郁火挟风上攻,引起急性发作者,因

其证候剧烈,当属“肝胆火炽,风火攻目”型,治法当与肝郁气

滞,气火上逆者不同。

“阳虚阳亢,风阳上扰”亦多为急性发作后的慢性期,常兼心烦

失眠,眩晕耳鸣,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脉细数等虚热证象,

不难分辨。

脾胃虚寒,阴浊上泛者,可为急性发作,也可见于慢性发作。

凡兼痛连巅顶,神疲肢冷,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沉弦者,

不论证候缓急,均当辨为本证。

各型患者的证候并非一成不变。急性发作之后,仍因情志因素

而反复发作,缠绵不愈者,即可辨为肝郁气滞型;久病阴伤,

眼部症状较缓而兼阴津耗伤证候者,又属阴虚阳亢型;证情轻

缓而又急性发作者,又可依临床表现的不同,辨为肝胆风火炽

盛、痰火动风、肝胃虚寒而阴浊上犯诸型。

绿风内障、黑风内障均有瞳神散大之主证,瞳神不收则神光终

将绝灭。故而及早点用缩瞳药亦为本病治疗的关键。

(三)常见证治

1.内治

(1)肝经风热上攻:

证候:发病急暴,头目剧痛,瞳神散大,抱轮红赤,兼见恶寒

发热,或周身不适,呕吐恶心,舌苔薄黄,脉浮数或弦数。

治法:疏风清热,和血散瘀。

方例:清震汤〔203〕。

(2)肝胆火炽,挟风上扰:

证候:发病急剧,头痛如劈,眼珠胀痛欲脱,连及目眶,视力

急降,抱轮红赤或白睛混赤,可伴白珠外膜浮壅胀起,甚或高

于风轮,黑睛混浊如雾,瞳神散大,色呈淡绿,眼珠胀硬,甚

者如石。全身或伴恶寒发热,恶心呕吐,口苦咽干,溲赤便结

,舌红苔黄,脉弦数等。

治法:平肝、泻火,熄风。

方例:绿风羚羊饮〔224〕加减。

(3)痰火动风,上阻清窍:

证候:起病急骤、头眼剧痛诸症与肝胆火炽者同。常伴身热面

赤,动辄眩晕,胸脘满闷,恶心呕吐,溲赤便结,舌红苔黄腻

,脉弦滑数等。

治法:清热豁痰,平肝熄风。

方例:将军定痛丸〔159〕。

(4)肝郁气滞,气火上逆:

证候:眼部主证俱备,兼有情志不舒,胸闷胁胀,食少纳呆,

呕吐泛恶,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等。

治法:清热疏肝,降逆和胃。

方例:丹栀逍遥散〔78〕合左金丸〔54〕。

(5)阴虚阳亢,风阳上扰:

证候:头目胀痛,瞳神散大,视物昏矇,视灯火有目晕,眼珠

变硬,心烦失眠,眩晕耳鸣,口燥咽干,舌红少苔,或舌绛少

津,脉弦细而数或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平肝熄风。

方例:阿胶鸡子黄汤〔128〕。

(6)肝胃虚寒,阴浊上泛:

证候:除眼珠胀痛,瞳散视昏等眼部症状外,兼见头痛上及巅

顶,干呕或呕吐涎沫,食少神疲,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沉

弦。

治法:温肝暖胃,降逆止痛。

方例:吴茱萸汤〔121〕

(7)肝肾两亏,气虚邪恋:

证候:多见于绿风内障缓解之后,但仍反复发作者。因病久正

伤,而见腰膝痠软,面热足冷,神情疲惫,舌淡苔白,脉象细

弱等。

治法:培补肝肾,益气散邪。

方例:绿风还睛丸〔223〕。

2.外治

局部宜及早频用缩瞳剂。如用1〜2%毛果芸香碱液,重证每15

〜30分钟滴眼一次。证情缓解后,可视病情改为1〜2小时一次

,或每日2〜3次。

3.针刺疗法:参考青风内障、乌风内障。

(四)临证权变

绿风内障、黑风内障的临床表现十分复杂,前述证候类型只是

举其大略,临证应当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灵活加减,才能收

到较好的疗效。例如,属肝胆火炽与痰浊上泛相兼者,可用羚

羊钩藤汤〔208〕平肝熄风,除湿化痰;证属阴虚阳亢、风阳

上扰者,阿胶鸡子黄汤最适用于血虚生风、肝阳上亢者,如果

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遗精腰痛等证明显,属于肾经阴精不足

而阴不潜阳,虚阳上扰者,则可用知柏地黄丸酌加石决明、钩

藤以滋阴降火,平肝熄风。急性证候缓解,而呈慢性发作,久

不痊愈者,亦可参照青风内障、乌风内障辨证论治。

〔黄风内障〕

神光绝灭,瞳神散大,气色混浊呈浑黄色的病证,称黄风内障

。黄风内障在《秘传眼科龙木论》的“五风变内障”中已经提到

,但未加阐述。《证治准绳》始对黄风内障的临床表现予以详

述。本病是由绿风内障失治而成,为五风内障的后期阶段,多

为肝风痰火上乘或肝经郁热上冲,瞳神被烁,神膏耗损所致,

证见瞳神散大,甚则黄仁缩窄一周如线,金井内气色混浊不清

,呈浑黄色,人物不辨,重则不辨三光,或仍兼有头目胀痛等

症。

“高风雀目”后期瞳变金黄之色,《医宗金鉴》亦称之为“黄风内

障”,但不属本节讨论的范围。彼则系睛珠色呈金黄,有夜盲史

,病多发于幼年,无头目疼痛,亦无目赤、珠硬及瞳神散大等

改变。此则风轮失去光泽,睛珠呈浑黄色,为神光将绝或已绝

之候,药物难以奏效。

本病虽失明且治难奏效,但尚有目珠胀痛者,可参考绿风内障

的处理方法,以图止痛之效。

〔调护〕

五风内障的病因比较复杂,目前尚难从根本上防止发病。一般

应从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方面努力,避免导致失明的严重后果

。对本病患者应采取以下措施:

(1)向病人做好解释安慰工作,解除思想顾虑,积极配合治疗

。病人应心情舒畅,注意劳逸结合,生活宜有规律。

(2)久视则伤血。故宜少看电影、电视,以免耗伤阴血,神

光被损。

(3)饮食宜清淡,忌辛辣肥甘,禁止烟酒。

(4)保持大便通,以免浊气上攻。

〔应用例案〕

例一:张XX,女,66岁,初诊于1962年2月14日。原由头风攻

害,左目“黄风内障”,瞳神阔大,失明近年,惟右目近亦昏糊

,眼前发花,疼痛痠楚,开张乏力,有时目晕如虹,虽瞳神未

见变化,实为“青风”之象。口干舌燥,头痛昏胀,舌质红绛,

脉细弦,此皆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化风上窜巅顶

,治当滋阴潜阳,镇肝熄风。鲜生地、麦冬、赤白芍、玉竹、

炙鳖甲、炙龟板、生牡蛎、怀牛膝、钩藤、黄菊花、五味子。

七剂(以后以原方增损连服一月)。

六诊:头目疼痛已除,左目视糊,目晕亦相应消失,口干尚见

,舌红,脉虚。风邪先平,虚火还炽,当再予滋阴降火以防痰

之复燃。沙参、麦冬、五味子、玉竹、石斛、白芍、炙鳖甲、

炙龟板,七剂。服二月,体征消失。(《眼科证治经验》)

例二:刘XX,男,42岁,农民。1972年4月25日初诊:二目胀

痛,头部剧痛10余天,曾在某医院诊断为“急性充血性青光眼

”,经点服西药,效果不够明显,因惧怕手术治疗,愿服中药治

之。检查视力,右眼0.2,左眼0.5。双眼白睛赤胀,青睛混浊,

瞳神散大,色呈淡绿,按之目珠石硬(右目较重),此为绿风

內障,治以羚羊角汤(羚羊角0.6克,防风6克,知母、元参、

茯苓、酒黄芩、车前子、夏枯草各9克,五味子3克),服药六

剂。5月3日复诊:白睛淡赤,青睛微昏,瞳神已恢复如常,按

之目珠稍硬,以上方去羚羊角、五味子,加酒白芍9克,酒生

地12克服至5月14日,诸证皆除,视力,右眼1.0,左眼1.2,嘱

其禁忌饮酒,服明目地黄丸3个月。(《张皆春眼科证治》)

〔文献摘录〕

《秘传眼科龙木论》:“青风内障:此眼初患之时,微有痛涩,

头旋脑痛,或眼先见有花无花,瞳人不开不大,渐渐昏暗。或

因劳倦,渐加昏重”。“乌风内障:此眼初患之时,不疼不痒,

渐渐昏沉,如不患眼人相似。……经三五年,内昏气结,成翳

如青白色,不辨人物,已后相牵俱损。”“绿风内障:此眼初患

之时,头旋额角偏痛,连眼睑骨及鼻颊骨痛。眼内痛涩见花,

或因呕吐恶心,或因呕逆后,便令一眼先患,然后相牵俱损。

”“黑风内障:此眼初患之时,头旋额角偏痛,连眼睑骨及鼻颊

骨时时亦痛,兼眼内痛涩,有黑花来往,先从一眼先患,以后

相牵俱损。亦因肾脏虚劳,房事不节,因为黑风内障。”

《证治准绳》:“青风内障证,视瞳神内有气色昏朦,如青山笼

淡烟也。然自视尚见,但比平时光华则昏朦日进。急宜治之,

免变绿色,变绿色则病甚而光没矣。”“绿风内障证,瞳神气色

浊而不清,其色如黄云之笼翠岫,似蓝靛之合藤黄,乃青风变

重之证,久则变为黄风。”“黑风内障之证,与绿风候相似,但

时时黑花起,乃肾受风邪,热攻于眼。”“黄风内障证,瞳神已

大而色昏浊为黄也。病至此,十无一人可救者”。“乌风内障证

,色昏浊晕滞气,如暮雨中之浓烟重雾”。

视瞻昏渺 青盲

视瞻昏渺和青盲均属慢性眼病。前者拖延失治,可以发展为青

盲。二者的共同特点是:外眼端好,不红不痛,唯视力有不同

程度的减退。

视瞻昏渺在《诸病源候论》称“目茫茫候”,“目暗不明候”,《

银海精微》称为“视物不真”,《证治准绳》始见“视瞻昏渺”之

名,谓其特征是“目内外别无证候,但自视昏渺,矇眛不清也。

早在《神农本草经》已有“青盲”之名,但对其证候未作详细描

述。《诸病源候论》载有“目青盲候”,云其特征为“眼本无异,

瞳子黑白分明,直不见物耳。”《龙树菩萨眼论》对青盲的记载

更详:“若眼曾无发动痛痒及花生,或一眼前恶,亦无障翳,瞳

人平正如不患者,端然渐暗,名曰青盲。”可知青盲是外眼端然

,不痛不痒,视力渐降,终至失明的一种眼病。乌风内障也是

不痛不痒视觉日渐模糊,早期瞳子端然的一种眼病,需注意鉴

别(见五风内障节)。头目部外伤亦可因脉道瘀塞而神光日渐

衰绝,终至完全失明,其有外伤史可询,属“触伤真气证”(见

撞击伤目),不属本节讨论之范围。

视瞻昏渺的主证为视物矇眛不清,但无明显的眼前阴影及视大

为小、视小为大、视直为曲等证。若有,则属视惑之范畴,不

属本节讨论的范围。

视瞻昏渺和青盲的临床表现唯轻重有别,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

却难截然区分,故而合并讨论。

〔病因病机〕

1.肝肾不足,精血耗损,精气不能上荣,神光失养;或肾阳虚

损,命门火衰,神光乏源;

2.心营亏虚 神气虚耗,以致神光耗散;

3.脾气不足,精微不化,清阳不升,目失温养;或因运化不利

,湿热痰浊内蕴,上犯清窍。

4.七情郁结,玄府闭阻,精气不升运于目;

5.气滞血瘀,脉道淤塞,神光被阻。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视瞻昏渺与青盲均表现为外眼端好,且无痛痒,唯现神光衰微

,视物不明。其视物昏矇,或自觉如隔纱视物者称视瞻昏渺。

视力渐降,终至神光竭绝,不辨人物,甚或不分明暗者称为青

盲。青盲的早期可先见视瞻昏渺;视瞻昏渺证情日重,则每可

发展为青盲,但视瞻昏渺并非必然变为青盲。

古人认为,视瞻昏渺和青盲主要是由神劳、血少、元虚、精亏

等原因所致。现代,据临床所见,此两种病证的病机多种多样

,结合全身病证,虚证固多,而实证亦不鲜见,因而不可一味

从虚论治。虚证常属肝肾不足,心营亏损,脾肾阳虚;实证多

为肝气郁结,气血郁滞。此外,证属脾虚湿滞,气虚血瘀之类

虚实错杂证亦不少见。所以,临床辨证务必分清虚实,治疗才

不致犯虚虚实实之戒。因眼部证候唯有视力下降,所以分辨虚

实之法,主要应从病史和全身脉证分析归纳。

(二)论治要点

本病虚证以肝肾不足者多,实证以肝气郁滞者常见。故而杞菊

地黄丸,加减驻景丸、丹栀逍遥散为本病最常用之方药。

青盲证实为视瞻昏渺发展的结果,故对视瞻昏渺应积极予以治

疗,免致青盲。青盲一旦形成,特别是光感全无者,治疗颇难

,每为终身痼疾。故对本病治疗宜早。另外,本病既为慢性疾

患,治疗则非短期内可收功,必须耐心服药,久久治之,方可

收到较好的效果。

此两证的视力下降或失明,一为肝肾两亏、气血不足、脾气虚

损,导致目中真精、真血不足,神光失养而衰微;一为气滞血

瘀,痰浊阻滞目中玄府,神光被隔而不明。前者为虚,补之即

可。后者为实,和之消之可愈。虚实相兼者。又当攻补兼施。

(三)常见证治

1.内治:

(1)肝肾不足:

证候:眼无外证,视物昏矇或失明,伴眼内干涩,头晕耳鸣,

夜眠多梦,腰膝痠软,脉象细微。或兼形寒肢冷,夜间多尿,

五更溏泻,脉象沉细无力等肾阳不足之证。

治法:补益肝肾。

方例:杞菊地黄丸〔126〕或加减驻景丸〔146〕。

(2)气血两亏:

证候:眼部主证之外,兼见面白无华,神疲乏力,头晕心悸,

失眠健忘,舌淡脉细。

治法:益气养血。

方例:人参养荣汤〔11〕。

(3)脾气虚弱,清阳不升:

证候:眼部主证之外,兼见气弱懒言,肢软嗜卧,纳少便溏,

脉象濡弱。

治法:补中益气,升举清阳。

方例:补中益气汤〔103〕或益气聪明汤〔183〕。

(4)湿浊上犯:

证候:自觉视物昏矇,或兼见黑花飞舞,或兼视定反动,视物

颠倒,全身证见头重眩晕,胸膈满闷,胃纳欠佳,小便短少,

舌苔黄腻,脉濡数;或兼腹满痰多,口苦而腻,舌苔黄腻,脉

滑数等。

治法:利湿清热,祛痰化浊。

方例:三仁汤〔16〕或温胆汤〔232〕。前者适用于湿热偏

重者;后者适用于痰热偏重者。

(5)七情郁结,玄府闭阻:

证候:缘郁怒忧思而发病,或除眼部主证外,兼见情志不舒,

珠胀隐痛,口苦咽干,头晕胁痛,脉弦细数。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和营。

方例:丹栀逍遥散〔78〕。

(6)气滞血瘀,脉道瘀塞:

证候:除眼部主证外,兼见头痛目胀,舌色瘀暗,脉弦或涩。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例:血府逐瘀汤〔99〕。

2.针刺疗法

(1)体针:常用穴:睛明、球后、头临泣、太阳、风池、养老

、翳明、合谷、肝俞、脾俞、肾俞、足三里、足光明、三阴交

等。每次局部取1〜2穴,远端配用2穴,用补法,每日或隔日一

次,10次为一疗程。久病阳虚者,远端穴位可用灸法,或针灸

并用。

(2)头针:取视区(见总论第七章第二节),每日或兼日一

次,10〜15次为一疗程,疗程之间休息3〜5日。

(四)临证权变

视瞻昏渺,青盲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均较复杂,临证务需灵

活变通。如肝肾不足者,除常用以上方药外,明目地黄丸〔

145〕、知柏地黄丸〔148〕均可选用。前者适用于肝肾阴虚

或兼气郁血滞者,后者适用于兼有虚火上炎者。若为肾阳不足

,又当选用右归丸〔55〕、三仁五子丸〔15〕

等温肾益精。

属气血两亏者,八珍汤〔13〕

、十全大补汤

〔5〕

均可选用

。若心悸失眠明显,或兼梦多纷纭者,又以心营亏损为主,可

选用归脾汤

〔68〕或天王补心丹〔35〕加减。

证属肝气郁结者,在丹栀逍遥散的基础上,选加香附、郁金、

川芎等开郁导滞药,疗效更佳。根据《韦文贵眼科临床经验选

》介绍,丹栀逍遥散加白菊花、枸杞子以养肝肾,石菖蒲开窍

以明目,治疗青盲证属于肝郁气滞型,或为温热病后,玄府郁

闭者,效果良好。

另外,现代临床上经检眼镜检查,视衣若有水肿或渗出物较多

者,则可在上述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选加车前子、白茯苓、泽

泻、苡米以利湿,胆星、半夏、大贝、白僵蚕以化痰散结,常

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调护〕

本病调护的重点,应在避免再伤精血,或加重脉络之瘀塞。故

应做到:

(1)调情志,免气怒。

(2)忌酒浆及辛辣肥甘。

(3)勿久视和操劳熬夜,免伤气血。

(4)节房事,以免耗精。

附:小儿青盲

小儿双目不痛不痒,亦无翳障,但视物不见之病证,称为“小儿

青盲”。本病多因先天不足,肝肾阴虚,或胎受风邪,生后即目

无神光;或因湿热病后,风热余邪稽留经络,肝气不疏,郁闭

玄府,精血不能上荣;或湿热病后,肝肾阴血不足;或喂养失

宜,脾胃虚损,清阳下陷,精气不能上承导致。多见外观端好

,瞳神散大,视物不见,甚或不辨明暗,亦有伴见夜卧多惊,

呕吐痰涎,肢体强直或瘫软,不会站立与行走,及四肢抽搐者

治疗之法,属肝肾阴虚者,用杞菊地黄丸;脾胃虚弱者,选用

补中益气汤、益气聪明汤等;此两种证型伴见目珠震颤或偏视

者,可加白僵蚕、钩藤、白芍、鸡血藤等,兼下肢痿软、或坐

立困难。或手不能握物者,选加丝瓜络、木瓜等。小儿青盲兼

见双目上吊或偏视,伴身热神烦、夜卧多惊、呕吐痰涎。项强

口噤者,证属肝经风热,治宜牛胆丸〔39〕阳或犀角饮子〔

239〕;余热稽留,玄府郁滞者,则伴身有低热,烦躁不安,

啼哭易怒,治宜清解疏利,可用丹栀逍遥散加白僵蚕、钩藤、

全蝎等。

〔应用例案〕

(1)青盲案:

陈XX,男,14岁,初诊于1960年8月5日。痉后右眼失明,左眼

亦昏,西医诊断为“两眼继发性视神经萎缩”。视力:右眼眼前

指数,左眼0.1。病系“青盲”,症情危笃。按痉之发,多感于六

淫,邪郁化热,热极生风,病犯心肝,故而昏迷抽搐,并以二

脏经脉连于目系,是以双目同病。前治,热退,身体恢复健康

,惟目视仍失,是系热极伤阴,阴精不足,无以化气,无以生

神,故而目暗不明。治当益气生脉。生脉散,七剂(以后连服

二月)。

九诊:进方,目病大见好转,两眼视力增进,惟平日头晕较重

,是肾虚之象。夫肾藏精,精化气,气化神,神全则目明,故

治当兼补肾水。生脉六味汤(即生脉散合六味地黄汤),连服

二月。

十八诊:时值严寒,手足见汗,是肾虚,阳胜其阴,当滋阴补

肾。六味地黄汤,连服一月。

二十二诊:左目目光恢复,右目仍昏。视力:右眼0.1,左眼1.5

。再守原法。生脉六味汤加杞子,三十剂。(《眼科证治经验

》)。

(2)视瞻昏渺案

王XX,男,28岁,门诊号41616

左眼初期视神经萎缩,曾在XX医院治疗月余后,因效果不佳,

而于1956年12月12日转中医门诊。

检查:视力右1.2,左0.2。此证系劳役伤脾土。脾为诸阴之首,

后天之本,脾土受损,则五脏皆失所司,故不能运精归明于目

。观其面色㿠白,脉象沉细而数、且微,此气血不足,故先给

加味逍遥散,以调整荣卫。继则给服补中益气汤,以补中气之

不足,最后给服十全大补汤加减,以补气血。服药三月余,左

眼视力已恢复正常1.0,半年后复查,双眼视力均为1.5(韦文贵

:中医杂志11:757,1958)。

按:脏腑之精华皆禀受于脾而上贯于目。劳困过度、饥饱失节

皆伤脾土,脾伤则气血不足而目视不明。本例面色㿠白,脉沉

细而数,证属气血不足,目窍失养,故韦老用补中益气汤健脾

益气,升发清阳以治之。在补益气血之前,先以逍遥散舒经开

郁,调整荣卫,使玄府之郁滞通畅,气、血、精、液运行无阻

,然后再益气健脾升阳,故而疗效满意。这是韦老应用健脾益

气法的巧妙之处。

〔文献摘录〕

《证治准绳》:“视瞻昏渺,谓目内外别无证候,但自视昏渺,

矇眛不清也。有神劳、有血少、有元气弱、有元精亏而昏渺者

,致害不一。……凡人年在富强,而多丧真损元,竭视苦思,

劳形纵味,久患头风,素多哭泣,妇女经产损血者,目内外别

无证候,只是昏眊,月复月而年复年,非青盲则内障来矣。”

《眼科临症笔记》:“青盲难医,一般不知;人看无病,自觉昏

迷;肝胆有亏,肾水不足;最怕年老气血衰,又嫌自幼精液失

;欲保睛光不变,耐心治疗勿急。”

暴盲

暴盲是指眼外观端好,一眼或两眼骤然失明的严重病证。多因

阴阳失调,气血乖乱,甚则脉络闭塞,气血阻滞而致。暴盲之

名首见于《证治准绳》,该书谓:“平日素无他病,外不伤轮廓

,内不损瞳神,倏然盲而不见也。”《抄本眼科》又名落气眼,

并指出:“落气眼不害疾,忽然眼目黑暗,不能视见,白日如夜

,此症乃是元气下陷,阴气上升”所致。

本病与青盲的区别在于,青盲是逐渐失明,本病则是突然表明

。绿风内障亦能骤然失明,但其有头目剧痛、白睛混赤、黑睛

混浊、瞳神散大而微呈淡绿等特征,与本病是不同的。外伤导

致的目窍失明,当属触伤真气(见撞击伤目),不属本节讨论

的范围。

〔病因病机〕

1.忿怒暴悖,肝气上逆,气血郁闭,脉络阻塞。

2.恣酒嗜辛,或过食肥甘,胃火蕴蒸,或湿热痰浊上攻,遮隔

神光。

3.用心惘极,气机郁结而化火,使心火妄动,上攻目窍。或思

虑太过,以致营血暗耗,心阴不足,虚火上炎。

4.色欲过度,肝肾阴亏,虚火上炎;或阴亏而阳亢动风,风火

上旋。

5.脾肺气虚或脾肾阳虚,致水邪潴留,浊阴上犯,遮蔽神光。

以上原因,均可致目中真血运行失序,故而神光失用,遂发暴

盲。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本病发病前眼无不适,发病后亦多无痛痒,部分患者伴有额部

隐痛及眼珠压痛,或有眼珠转动时牵痛,但均不甚剧。而视力

却骤降,甚至失切。本病的诊断,当以视力突然下降至盲为标

准。所谓盲,即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视力高度减退或丧失,难

以单独料理日常生活,并失去需依赖视力的工作能力者。检查

视力,则在0.05以下甚至无光感。所以,虽然视力骤然下降而

视力高于0.05,特别是在0.1以上者,不可用暴盲相称,而应诊

为“视瞻昏渺”、“视瞻有色”等。

因本病发病急暴,故而多为实证。即使兼有虚证,亦属虚中挟

实。《证治准绳》曾谓其“病致有三,曰阳寡、曰阴孤、曰神离

,乃痞塞关格之病。”阳寡者,阳独盛也,热痰风火上攻,神光

被阻,故明丧;阴孤者,阴独盛也,浊阴上逆,神光被格故失

明;神离者,神光离阴精而外散也,伤于神而阴精耗伤,神光

失养而外越,或虚火上扰,玄府被阻,神光失养而离散。现代

临床,亦可用此三者为纲,辨明患者是阳盛(如肝火、胃热、

痰火、心火)、阴盛(如水湿阴浊上犯)或是阴虚火旺(如心

阴不足和肝肾阴亏导致的虚火上炎),则病因病机清楚,立法

处方有据,故而可望收到较好的疗效。暴肓证除突然失明外,

眼之外观端好,审求病因病机主要应根据患者体质、发病诱因

和全身证候之不同。具体辨证方法可依下述。

(二)论治要点

暴盲的发病,以“肝郁火逆,气血阻滞”、“胃热蕴蒸,痰火上攻

”、“心火亢盛,气血逆乱”及“水湿内停,浊阴上犯”等属于实证

者居多。所以,祛邪乃为治疗本病的关键。“水湿内停,浊阴上

犯”虽常为脾气虚或肾阳虚导致水液不化,积而上犯,但据“急

则治其标”的原则,治疗仍当祛邪为主,扶正为辅。

气血瘀阻型,可见于突然失明者,也可见于失明日久,脉络闭

塞而形成瘀滞者。辨别的要领,眼部可有胀痛不舒,舌质可见

暗红或紫斑,脉象则现弦或细涩。治之之法,当于活血药中配

加理气及益气之品,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另据前人经验,缘

死血留滞,污浊之气蔽塞玄府关窍以致暴盲者,可用人参苏木

汤(西洋参12克 苏木45克)急治之。方中西洋参亦可酌情改用

人参,体实者又可改为泡沙参。还可将此方加入加味四物汤,

以增行血之效。

虚火亦可导致暴盲,但较少见。临床上属于阴虚火旺者,多为

暴盲后日久,病情由实转虚者。治之应分清虚火发自心经或肾

经,分别釆用相应的治法。

本病必须及早医治,拖延日久,常有难以复明之虞。如《证治

准绳》谓:“其证最速而异,急治可复,缓则气定而无用矣。”

(三)常见证治

1.内治:

(1)肝郁火逆,气血阻滞:

证候:多因情志不舒或暴怒伤肝所致。可兼见头痛目涩,情缩

紧张,胸闷胁痛,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象弦数等。

治法:疏肝解郁,清热明目。

方例:加味逍遥散〔78〕。

(2)胃热蕴蒸,痰火上攻:

证候:多因纵味、纵饮所致。证见骤然失阴,且兼头痛目胀,

烦躁口渴,溲赤便结,舌红苔黄或黄腻、脉象数实。

治法:清胃泻火,化痰降逆。

方例:柴胡白虎汤〔190〕。

(3)心火亢盛,气血逆乱:

证候:骤然失明,兼见心烦失眠,口舌生疮,小便赤痛,舌红

脉数等证。

治法:清心泻火。

方例:泻心汤〔131〕合犀角地黄汤

〔240〕。

(4)心营亏损,神光失养:

证候:多因思虑太过,或竭视劳瞻,真血耗伤而致。证见骤然

失明,且兼心悸失眠,梦多纷纭,面白神疲,舌淡脉虚等证。

治法:养血补心。

方例:归脾汤〔68〕或柴胡参术汤〔191〕

(5)肝肾阴亏,虚火上炎:

证候:骤然失明,兼见唇红颧赤,咽干唇燥,腰痠腿软,五心

烦热,男子或兼梦遗,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

方例:知柏地黄丸〔148〕。

(6)水湿内停,浊阴上犯:

证候:神光被遮而骤然失明,兼头重体倦,胸闷痰多,舌苔滑

腻,脉滑数或细弱等。临证遇此又当分别脏腑以论治:

证属脾虚失运,水湿内停而上泛者,多兼气短懒言,四肢乏力

,饮食不消,大便稀澹,舌质淡嫩,苔白滑腻,脉象濡弱等。

治法:健脾运湿。

方例:参苓白术散〔150〕。

证属湿热蕴脾,浊气上泛者,多兼胸闷泛恶,小便短赤,舌质

红,苔黄腻,脉滑数等证。

治法:清热利湿。

方例:猪苓散〔226〕。

证属肾阳虚衰,水湿不化,蓄而上逆者,可兼见体倦乏力,头

沉眩晕,形寒肢冷,腰膝痠软,溺清便溏,或夜尿频数,舌淡

苔薄白而腻,脉弱。

治法:温阳利水。

方例:真武汤〔186〕。

(7)气血瘀阻:

证候:骤然失明、或暴盲日久,证属死血作滞,神光被阻者,

兼见头晕头痛,眼或作胀,或目珠压痛,或眼珠转动则痛,舌

质暗红或有瘀斑,脉弦或涩。

治法:活血通窍。

方药:加味四物汤〔76〕。必要时亦可加麝香冲服,以助开

窍之力。

2.针刺疗法:常用穴:睛明、攒竹、球后、承泣、瞳子髎、太

阴、风池、太阳、丝竹空、翳风、翳明、合谷、外关、养老、

光明、足三里、三阴交、太冲、肝俞、肾俞。每次眼周取2穴

,远端取2穴,每日一次,或视病情而定。

(四)临证权变

本病的病因病机甚为复杂,宜详细辨证而灵活变通。如属七情

郁结、忿怒伤肝所致者,若患者情志不乐,胸闷胁痛,悲观失

望者,应加郁金、青皮、香附于加味逍遥饮中,以增疏肝解郁

之功。若伴有头痛目涩,情绪紧张,烦躁不安,多言善怒,脉

弦数有力,则可将加味逍遥饮〔78〕和生铁落饮

〔71〕

配合

应用,以平肝镇心,清热安神。

胃热蕴蒸,痰火上攻所致的暴盲,若胃肠积热过甚,大便干结

明显者,可换用通脾泻胃汤〔196〕泻热通腑。待火邪减轻之

后,再辨证而改别的治法。

若系发于高热病后,属余热滞留经络者,可在加味逍遥饮的基

础上加女贞子、枸杞子、石菖蒲、白薇等;兼见阴液耗伤者,

再酌加沙参、麦冬、天花粉。

证属心营亏损,若兼情志不遂,肝气怫郁之证者,可将归脾汤

换用柴胡参术汤,在补气养血的基础上佐以疏肝理气,则更为

合拍;知柏地黄丸适用于阴虚火旺者,但患者若兼烦躁易怒,

头晕失眠,脉弦或弦细等,则为肾精不足,阴不潜阳,肝阳上

亢之证,当加石决明、龙骨、牡蛎、龟板、鳖甲等育阴潜阳。

不论是何证型,若又兼头沉胸闷、食减痰多证候者,均可加胆

南星、白附子、贝母祛痰通络。

上述各证迁延失治,或日久不愈转为虚证者,可参考青盲辨证

论治。

现代临床,亦可在前述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根据眼底检查(检

查法见附篇七)所见,进行如下加减:

1.暴盲属于新鲜的眼底出血者,加黑蒲黄、白茅根、藕节炭、

仙鹤草、茜草根、田三七等以助止血;出血已止者,可加活血

化瘀,或与血府逐瘀汤相参应用。

2.暴盲属于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者,可将前述辨证治疗之方药

与通窍活血汤合用,或在前述方药的基础上选加苏木、桃仁、

丹参、泽兰等活血通络。

3.暴盲属于视网膜脱离者最为难治,因脱离部位的视网膜下有

津液结聚,故可视为水邪隔阻清窍,在前述辨证论治的基础上

,选加利水化湿之药试治之。

〔应用例案〕

例一:丹溪治一老人,病目暴不见物,他无所苦,起坐、饮食

如故。此大虚证也,急煎人参膏二斤,服二日,目方见。一医

与青礞石药,朱曰:今夜死矣。不悟此病得之气大虚,不救其

虚而反用礞石,不出此夜必死。果至夜半死。

例二:男子四十余岁,形实,平生好饮热酒,忽目盲脉涩。此

因热酒所伤胃气,污浊之死血在其中而然也。遂以苏木作汤,

调人参膏饮之,服二日,鼻內、两手掌皆紫黑,丹溪曰:此病

退矣,滞血行矣。以四物汤加苏木、红花、桃仁、陈皮煎,调

人参末服数日而愈。(录自《证治准绳》)

例三:濮县李XX,男。秉性刚强,因一事不平,夜间失眠,天

明方起,睁眼如墨,自知目病。一九五九年偕其弟来我院诊治

诊断:视其目,皂白分明,而神光灼灼,与他目相同。按其脉

,寸关滑数,两尺沉细。此乃痰火结胸,不能升清降浊,阴阳

混乱,关格不通,以致视力突然消失。

处方:先刺光明、上星、人中;嘱服加味铁落饮(石膏、生地

、龙齿、银花、葛花、牡蛎、川连、防风、白云苓、玄参、秦

艽、铁落、甘草、竹沥),连服数剂,始分皂白,只觉眼前有

黑花一块。再服磁朱丸,每服二钱半,一日二次,月余而黑花

尽退。(路际平《眼科临症笔记》)

〔文献摘录〕

《眼科临症笔记》:“暴盲是一急症、奇症,也是险症。病因甚

繁,多属血瘀气滞而致,非他症所能比。《遥函》曰:’其故有

三,曰阴孤,曰阳寡,曰神离。’名虽异,其症则一。阴孤者血

盛将绝,阳寡者气盛将脱,神离者阴阳不和将要分离。总之,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之义。大概因素,嗜辛辣、膏梁厚味,内

蕴燥热,痰火相结,以致阴阳乖乱,血气壅塞,而神光忽暗者

最多。若不急治,待致气滞血凝,恐有丧明之患。”

《张皆春眼科证治·暴盲按语》:“人赖精气神而生,目赖精气

神而明。然三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精为神之宅,有精则有神

,积精可全神,精伤神无所舍,必然失守。精为气之母,精虚

则无气。人无精气神则死,目无精气神则盲。精者阴也,气者

阳也。故言目之暴盲为阴孤、阳寡、神离之故。”

如银内障

五风变内障 冰翳内障

本病是指黑睛混浊,渐成翳障,遮蔽神光,其初视力渐降,终

至不辨人物的一种慢性眼病。因其瞳神内色白如银,故称如银

内障。

早在《龙树菩萨眼论》就有关于本病的记载,彼则简称“内障

”,如云“眼不痛不痒,端然渐渐不明,遂即失明,眼形不移,

唯瞳仁里有隐隐青白色,虽不辨人物,犹见三光者,名曰内障

。”《外台秘要》则移本病为“脑流青盲眼”,《秘传眼科龙木论

》又将本病分为十余种,对其形态的观察十分细致。《证治准

绳》始有如银内障之名,其曰:“如银内障证,瞳神中白色如银

也。轻则一点白亮,如星似片,重则瞳神皆雪白而圆亮。圆亮

者,一名圆翳内障。有仰月、偃月变重为圆者;有一点从中起

,视渐昏,而渐渐变大不见者。……年未过六十及过六十而血

气未衰者,拨治之皆有复明之理。”可见,如银内障颇类现代所

谓老年性白内障,其发病过程颇不一致,可分別先从睛珠的中

部、上部、下部、前部、后部、周边部出现白色混浊,然后渐

致整个瞳神白而圆亮。白而圆亮者称为圆翳内障,其余则可依

其神色形态之不同,分别称作偃月翳、仰月翳、枣花翳、滑翳

、涩翳、横翳、散翳、浮翳、沉翳、白翳黄心等(见表6)。

名称虽多,其实均为如银内障发病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或形态,

今故合并讨论。

如银内障初患之时,眼前多见蝇飞花发,或见薄烟轻雾,此则

当与云雾移睛证相鉴别(见“云雾移睛”)。

表6 如银內障分类鉴别表(供参考)

圆翳内障 瞳神内有翳白而白亮,宛如油滴浮于水面,阳看

则小,阴看则大

偃月翳内障 瞳神内上部有白气一片,隐似新月覆垂向下,

上厚下薄

仰月翳内障 瞳神内下部有白气一片,隐似新月,渐渐向上

,下厚上薄

枣花翳内障 瞳神内有一周白翳,如枣花锯齿

白翳黄心内障 瞳神内有翳,外周白色,中心微黄

横翳内障(剑脊翳) 有翳横于瞳内,形如剑脊,中高边薄

,色白如银

散翳内障 瞳神内有翳,散如鳞点,乍青乍白

浮翳内障 瞳神内有翳,白如银针色,十分表浅,暗看大,

明看小

沉翳内障 白点隐隐,深藏瞳神之内,向日细看,方见其白

滑翳内障(包浆翳) 瞳神内有翳如水银珠子状,微含黄色

涩翳内障 翳如凝脂,色微赤,或聚或散而无定形

黑水凝翳 瞳神微散,翳色微现青白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年高体弱,气血渐衰,精气日损,目失涵养;或因脾

虚,则五脏之精气皆失所司,不能归明于目;或因房事不节,

伐伤过度,肝肾两亏所致,或因阴精衰弱,七情内伤,阴虚不

能配阳,虚火上乘所致;或因肝郁气滞,郁久化火,及劳心竭

思,心火内盛,心肝火炎,蒸灼睛珠而生。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本病初起,眼无红肿疼痛,仅自觉眼前有点状、片状或条状之

固定黑影,随眼珠之转动而移动,似蚊蝇飞舞,或如蜘蛛倒挂

,目力缓慢下降,如在烟雾中看物。发病过程中,常因睛珠混

浊部位之不同,出现白天(或明处)视昏。夜晚(或暗处)视

清;或白天(或明处)视清,夜间(或暗处)视昏,经历年久

,渐至失明。双目可同时起病,亦可先后发生。此证除视物昏

矇外,无任何头疼眼痛及痒涩,眼外轮廓亦与常人相似,唯见

瞳神内隐隐淡白,或浮浅而如油滴浮于水面;或深沉而位于金

井深处,不仔细观察则难以发现;或边缘形如枣花锯齿〔图

39(1)〕;或如新月弯弯,位于瞳神之一侧;或中厚边薄横于

瞳神中央。形形色色,不一而足。当金井内翳障发展成一片青

白色,目力已降至不辨人物时,对日、月、火’三光”都仍能感

觉,瞳神依然圆整,阴阳开合,展缩如常。有时在发病过程中

,由于睛珠混浊相间不匀,偶可出现视一为二。故《原机启微

》谓:“其病初起时,视觉微昏,常见空中有黑花,……次则视

歧,睹一成二,神水淡白色……。”

如银内障的气色形态虽然多样,但相互之间在发病机制上并无

明显不同。所以辨析本病的病机时,主要应依据全身脉证予以

辨证。在发病之早期,用内服药物治疗常可提高视力,亦可制

止睛珠混浊的进一步发展。若睛珠色呈灰白,已明显障遮瞳神

,则药物难以奏效,宜待翳定障老之后,施以手术。

(二)论治要点

如银内障积久年深,瞳神内一片混白时,服药针刺均难奏效。

所以用药物内服治疗本病,务须早期进行。因本病多见于老年

人,故以肝肾不足和脾虚气虚者最为多见。临床上,滋补肝肾

,建脾益气之法则是常用的治疗大法。至于肝肾阴亏又致肝阳

上亢者,又当选用育阴潜阳之法。属于肝热上扰者较少见,临

证遇之可用前述相应方药论治。

手术疗法是本病十分重要的治疗方法,对圆翳内障已成者,用

之有满意的效果。

(三)常见征治

1.内治:

(1)肝肾两亏:

证候:眼前有点、片、条状隐影飘浮,视物昏花,或伴头晕,

耳鸣耳聋,腰痠足软,舌质红,少苔,脉细。

治法:滋补肝肾。

方例:杞菊地黄丸〔126〕或明目地黄丸〔145〕。若兼面白

肢冷,神疲体乏,溺清便溏,舌质淡脉沉弱等肾阳不足证候者

,又当用金匮肾气丸〔149〕、右归丸〔55〕、三仁五子丸

〔15〕

温补肾阳。

(2)脾虚气弱:

证候:视物昏花,精神倦怠,肢体乏力,面色萎黄,食少便溏

,舌淡苔白,脉缓或细弱。

治法:补脾益气。

方例:补中益气丸〔103〕或益气聪明汤〔183〕。

(3)肝热上扰:

证候:头痛目涩,眵泪眊臊,口苦咽干,脉弦。

治法:清热平肝。

方例:石决明散〔48〕。

(4)阴虚阳亢:

证候: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无力。眼干涩昏花,烦躁不眠,唇

红颧赤,津少口干,口苦舌红,脉弦。

治法:滋阴降火,育阴潜阳。

方例:七宝丸〔8〕。

2.针刺疗法:适用于早期患看,当与内服药配合使用。常用穴

:风池、睛明、球后、攒竹、承泣、鱼腰、瞳子髎、丝竹空、

临泣、肝俞、脾俞、合谷、足三里、三阴交等。每日或隔日一

次,每次2〜3穴,8〜10次为一疗程。

3.手术疗法:睛珠全混,翳定障老,瞳神展缩如常,光定位及

色觉良好者,可用金针拨障术治疗。判断如银内障是否成熟,

可用电筒侧照法检查。在其膨胀期,可见黄仁之阴影呈新月形

投射于晶珠表面〔图39(2)〕,成熟期则黄仁之阴影消失〔

图33(3)〕,即为翳定障老,正宜手术拨治。过期日久则晶

珠缩小,翳如冰棱下沉〔图39(4)〕,拨之不易(如银内障

针拨术见后)。

(四)临证权变

前述如银内障的四个证候类型,不过举其大略,实际上本病的

临床表现十分复杂,需注意灵活变通。

如银内障证属阴血不足,且伴咳嗽痰喘等肺经证候者,可用加

味二陈四物汤〔76〕养血化痰;证属肝肾精血两亏,且兼心

肝火旺者,可用石斛夜光丸〔45〕滋补肝肾,清心平肝;若

素体阴虚,兼挟湿热上扰,证见眼部干涩,烦热口臭,大便不

畅,舌苔黄腻等,可用甘露饮〔46〕清热祛湿,兼以养阴。

另外,磁朱丸〔246〕功能补肾水,镇心火,是治疗如银内障

的常用成药。本病若属肝肾阴亏,水火未济者,均可参用磁朱

丸以治之。

本病属慢性眼疾,服药需积年累月,才能收效。故而前述各方

,均可改汤为丸,以缓图之。

〔调护〕

1.虚证者,当勿过劳,节房事,以保精气。

2.属肝火或兼湿者,当忌辛辣,戒烟酒,节肥甘,以免加重病

情。

3.术后调护参阅“如银内障针拨术”有关内容。

〔应用例案〕

例一:湖北常XX,男。夜间看书手捂左眼,昏如隔罗,甚以为

扰。先到当地医院治疗,经医生检查,确诊为白内障,无法治

疗,待成熟时,才能手术。常不欲坐以待瞽,到处治疗,终无

效果。一九六三年来我院治疗。

诊断:视其目,右目略带白色,视力表上0.1之大字模糊可见;

按其脉,寸尺虚大,惟关部略带沉涩。此乃心肾两亏,中焦郁

结,不能升清气于脑,脑脂徐徐下垂,而内障即成。

处方:先将光明、临泣略刺;再服疏肝明目汤(当归、生地、

川芎、白芍、茺蔚子、菟丝子、蒺藜、决明子、香附、夜明砂

、川黄连、夏枯草、甘草),二十剂,视力稍有增加;此是一

种慢性病,常服固睛丸(大黄芪、大熟地、大丽参、白术、远

志、蒺藜、柏子仁、知母肉、覆盆子、菟丝子、枣仁、磁石、

车前子、甘草)即可。后同乡者来诊,说起患者之目,视力仍

然是0.3,至今无变。(路际平《眼科临症笔记》)。

例二:汤XX,男,40岁,初诊于1955年5月4日。脘腹胀痛,吐

衄便血,下利,迄今三年,因而气血大伤,不能上荣于目,目

之黄精混浊,内障形成。左目障已成熟,目视消失,但尚辨三

光,还可用金针拨除而复明。右目视力0.5,内障亦起。二脉沉

细而迟,舌质娇嫩,色淡白而润。症由脾胃受伤,阳气衰微。

盖上下失血,阴阳二络皆伤,腑络取之于胃,脏络责之于脾,

脾胃不振,升降运化失职,所以脘痛胀闷,久泄不愈,并以水

谷入脾,化为气血,在身为津液,升于目即为神膏神水,神水

滋养黄精,黄精得其所滋而睛明,失其所滋则昏而混浊,此内

障所由生也。当温中健胃,升阳益气以归明于目。附子理中汤

加茯苓、山药,七剂(以后又连服半月)。

四诊:目病未见好转,但脘痛减轻,心胸舒畅,大便仍溏泄,

得食即泄,小便亦少,还予温中,佐以利水。苓理汤(党参、

炒白术、茯苓、泽泻、猪苓、桂枝、炙甘草、干姜)七剂(以

后又服半月)。

七诊:脘痛已愈,大便亦成条,目视略好转。惟原有气喘,近

日复发,发则牵引少腹,恶寒肢冷,此非独脾虚,肾气亦亏。

盖肾为封藏之本,精气不能固藏于下,故而冲逆向上,治引火

归元,纳气归肾。真武汤,另吞金匮肾气丸,七剂(以后又连

服半月)。

十诊:诸恙悉除,精神充沛,视目之瞳神皎洁,黄精混浊减退

,目视恢复正常,检查视力已达1.5。济生肾气汤加葫芦巴,二

十剂。(姚和清《眼科证治经验》)。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