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中医也有三字经?跟着《医学三字经》来了解中医学两千年发展!
2024
04-11

中医也有三字经?跟着《医学三字经》来了解中医学两千年发展!

想要学好中医,肯定是要有一些技巧方法的,好消息是清朝的陈念祖在几百年前就为后世学中医的人打好基础了,他在熟读各类经典中医名著之后,编写了《医学三字经》,能让我们在学中医的路上变得轻松一点。

一、《医学三字经》之医学源流篇

医之始 本岐黄 灵枢作 素问详 难经出 更洋洋 越汉季 有南阳 六经辨 圣道彰

伤寒着 金匮藏 垂方法 立津梁 李唐后 有千金 外台继 重医林 后作者 渐浸淫

红紫色 郑卫音 迨东垣 重脾胃 温燥行 升清气 虽未醇 亦足贵 若河间 专主火

遵之经 断自我 一二方 奇而妥 丹溪出 罕与俦 阴宜补 阳勿浮 杂病法 四字求

若子和 主攻破 中病良 勿太过 四大家 声名噪 必读书 错名号 明以后 须酌量

详而备 王肯堂 薛氏按 说骑墙 士材说 守其常 景岳出 着新方 石顽续 温补乡

献可论 合二张 诊脉法 濒湖昂 数子着 各一长 揆诸古 亦荒唐 长沙室 尚徬徨

惟韵伯 能宪章 徐尤着 本喻昌 大作者 推钱唐 取法上 得慈航

二、《医学三字经》展示的中医发展重要节点

1、岐黄之术

岐黄之术,黄指的是轩辕黄帝,岐是他的臣子岐伯。相传黄帝常与岐伯、雷公等臣子坐而论道,探讨医学问题,对疾病的病因、诊断以及治疗等原理设问作答,予以阐明,其中的很多内容都记载于《黄帝内经》这部医学著作中。

后世出于对黄帝、岐伯的尊崇,遂将岐黄之术指代中医医术,并认为《黄帝内经》是中医药学理论的渊源、最权威的中医经典著作。直至今天,凡从事中医工作的仍是言必称引《黄帝内经》之论。

2、灵枢素问

《灵枢》、《素问》是我国两部中医理论医著,始见于《黄帝内经》。原书18卷,其中9卷无书名,汉晋时候被称为《九卷》或《针经》,唐朝以后别称为《灵枢》。这两本著作非一人一时之作,主要部分形成于战国至东汉时期。

《素问》内容丰富,包裹阴阳五行,脏象气血,俞穴针道,病因病机,诊法病症,治则治法,医德养生,运气学说等,较为详尽的论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的有关内容。

《灵枢》核心内容是脏腑经络学说,“灵” 指人体内的所谓’真灵之气”,古代医家认为,是它促成整个机体的运转,使各个器官组织相互联系,发挥功能。“枢” 是气在体内运行的枢机规律,必须掌握了气之枢机,针刺方可见效,故曰《灵枢》。

3、难经与扁鹊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古代中医学著作之一,传说为扁鹊所作。本书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共讨论了81个问题,故又称《八十一难》。

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还分析了一些病证。其中一至二十二难为脉学,二十三至二十九难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法。

4、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是一部论述外感病与内科杂病为主要内容的医学典籍,作者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

《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5、千金要方

《千金方》是人称“药王”的唐代孙思邈所作的综合性临床医著,书中所载医论、医方较系统地总结了唐代以前的医学成就,是一部科学价值较高的著作。

《千金方》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共30卷,是综合性临床医著,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该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

6、金元四大家

金元四大家指金元时期(公元1115-1368年)的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也叫朱丹溪)四位著名医学家。金元四大家,代表了四个不同的学派。

刘完素认为疾病多因火热而起,在治疗上多运用寒凉药物,因此称之为寒凉派。张从正认为治病应着重驱邪,“邪去而正安。”在治疗方面丰富和发展了汗、吐、下三法,世称“攻邪派。

李杲认为“人以胃气为本”,在治疗上长于温补脾胃,因而称之为“补土派”。朱震亨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善用“滋阴降火”的治则,世称“养阴派”。

宋金元时期是中医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称为“新学肇兴”。这一时期由于长期的战乱,人民生活贫苦,疾病流行,奠定了产生金元四大家的社会基础。由于实践的丰富,不少医家深入研究古代的医学经典,结合各自的临床经验,自成一说,来解释前人的理论,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7、景岳全书

金元之后,明代许多时医继承河间、丹溪之学,各执一说,保守成方,多用寒凉攻伐,虽然薛己等温补理论已经兴起,但流弊未绝,景岳学说的产生正基于这一现实。

景岳全书明代张景岳所作,首选《内经》、《难经》、《伤寒》、《金匮》之论,博采历代医家精义,并结合作者经验,著成《景岳全书》。

张景岳的学术思想受李东垣、薛立斋的影响较大,崇尚温补脾肾,反对刘完素寒凉攻伐及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论,提出“阳非有余,阴常不足”之说。

8、钱塘医派

钱塘医派是明末至清代,以钱塘(杭州)医家组成,集讲学、研经与诊疗为一体的医学流派。开山之祖为钱塘医家卢复、卢之顾、张卿子,中坚人物是张志聪、张锡驹,还有高世拭、仲学轲这样的传承代表。钱塘医派有明确同门及师生关系的医家有40余人,人才济济颇为壮观。

张卿子、张志聪和张锡驹,被合称为“钱塘三张”。其中张志聪 (1616-1674) 最为著名,也是钱塘医派承上启下的一位大家。他少年丧父、弃儒习医,曾拜明末杭城名医张卿子(1589-1668)、卢之顾(约1598-1664,名医卢复之子) 为师。张志聪年轻时为粮道书更,因用一剂补中益气汤治好粮道官的瘤闭顽疾而声名鹊起。

三、《医学三字经》的解读

1、简便好记忆

全书以三言歌诀写成,附以注释。卷1~2介绍了医学源流及中风、虚劳、咳嗽等内科杂病,并妇人、小儿共35种病证。每证之下又有小字注文,阐其未尽之意。

各病证论治以时法列于前、仲景之法列于后,由浅入深。卷3~4载临床常用方近100首,分析其疗效、方剂配伍。并附脏腑说及四诊运用。

此书能以简明歌诀形式介绍中医学术,且重视选择经典医籍的精华,以浅显的形式表达深奥的医理,便于记忆。

2、推崇仲景之道,贬低温病学说

陈氏学宗《内经》,尤推崇张仲景,说:“理不本于《内经》,法未熟乎仲景,纵有偶中,亦非不易矩获”(《医学三字经》)。故著《伤寒论浅注》、《伤寒真方歌括》、《伤寒医诀串解》等阐发张机要旨。又宗张志聪、张锡驹之旨研究《伤寒论》;以分经审证为法运用《伤寒论》;并提出“寒热俱有直中”之说,实深得伤寒六经六气之旨。他反对“《伤寒论》错简”说,认为三阴三阳六经辨证纲领自成系统。

陈氏尊经崇古,于金元医学与温病学说多有异议,尝批评李杲用药驳杂,医法未达纯正;李时珍《本草纲目》病于謭陋;并特撰《新方八阵砭》四卷,以论张景岳之非;指责薛立斋、张景岳为阳虚、阴虚观之朱紫最混者,贻误至今,乃使斯文扫地殆尽。陈氏对前人之评论虽有其正确意见,但也不无偏颇不妥之处,因此常遭后世非议。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