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月经淋漓不尽、量大,拖拖拉拉十几天?张仲景一碗经汤,养气补血,不 复 发
2024
04-02

月经淋漓不尽、量大,拖拖拉拉十几天?张仲景一碗经汤,养气补血,不 复 发

人有多少血?

科学分析表明,血约占体重的8%,所以一个60~70公斤体重的人,血液量约在5000毫升上下。

失血会有什么症状?失血量达到1000~1500毫升,活动后可出现乏力、气短、心悸、眩晕等心血管症状;达到2000~2500毫升,可出现严重的失血性休克,甚至可以导致死亡。

所以这也是很多女性,月经持续量大、止不住的危险,很多都已经导致贫血了。

中医上如何解释呢?

《难经》说:“血主濡之”,濡,滋养之意,指出人体脏腑、经络等一切组织器官,无不依赖血液供给,以维持正常功能。

血是如此珍贵,所以《黄帝内经》说:“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这样说来,血,就是生命的营养液!对于女性,更是重要。女性月经疾病中,经量明显多于既往者,称为月经过多;经血非时而下,或阴道突然大量出血,或淋漓下血不断者,称为崩漏。若出现,宜速治之,不可拖延。

血虚会导致出血过多。因为血虚的人,身体的摄血功能会减弱,也就是说血液会不受控制溢出脉外。

再加上本身女性经历了怀孕生产,就损耗了很多气血,而且现在很多女性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情绪差睡不好,气血更是会耗损严重,从而导致冲任二脉虚损。血虚加上冲任虚损,就会出现月经量大、出血不规律、滴滴答答淋漓不尽等问题。女人以血为本,很多妇科疾病的根源就是气血不足,要想止血还得补足气血,只有气血充盈,固摄才有力,月经才会规律。

那要怎么解决月经量过多、淋漓不尽等问题呢?

案例

陈某,女,43岁,来找我,望之面色苍白,容颜憔悴。她说月经流血过多已经3个多月了,每次月经一来,就难干净,每次基本都来个十几天。量多时顺腿而流,都不敢动。而且小腹部也疼痛,平时也有眩晕、心悸、气短、乏力、自汗。质淡白,有齿痕。诊断:崩漏。辨证:气血不足、血虚、冲任不固。治法:补益气血、健强脾肾、固摄冲任。方组: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阿胶、艾叶、甘草、

一周后复诊,患者诉此次月经7天即净,量已较前减少,且精力有增,眩晕、心悸、自汗诸症均减。随证调方,并嘱日服小量三七,每次随药水送服,以化瘀生新。调治2月,诸症消失。其后随访3月,未见复发。为什么用这几味药呢?过去有句老话讲“男人靠气养,女人靠血养。”首先就是当归,月经量多,流失较多,本身就血亏,经期的时候失血量又比平时大,血液无法达到,导致不能濡养,所以这时候,就用当归,这是补血的第一要药,能够补血活血、调经止痛。你会发现,其实女性疾病中,基本上都有当归,不可或缺,本质上就是因为气血对于女性至关重要。把血补足,月经量多、淋漓不尽的问题就搞定了一大半。经络里面血液充足了,气血充足,外邪进不来。干地黄可以解释成生地黄,也可以解释成熟地黄,因为这个方子是张仲景时代的,所以用的比较粗略,就是一味干地黄。因为张仲景是河南人,河南产怀,怀地黄是河南的特产,所以张仲景对地黄一定是非常了解的。到了宋代的时候,有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把此方收录了进去,炮制之后从这里就变成了熟地,后世各个医书里的方子基本上都是用的熟地。血补上了,气也得随着跟上。为什么呢?气血互生,血亏之后气也会随之不足。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遇到寒冷的环境,血液不能温养四肢百骸,经络运行更加受阻,寒邪就更容易进来,身体也会愈加虚弱。尤其月经来时,正是女性身体虚弱时候,这时候用上活血行气,疏通经络的川芎,如此行气补血,气血都搞定了。

相信有人看到这,也就知道了,前几味,就是大名鼎鼎的四物汤,它的作用不用多说,是张仲景的妇科名方,很多方都用此作为基础方。接着是阿胶,这个女性朋友更加熟悉了,《本草纲目》里,这样描述它的作用:’治女人血痛、血枯、经水不调,无子,崩中,带下,胎前产后诸疾。和血滋阴,除风润燥,化痰清肺,利小便,调大肠’。以便养血养阴,同时能够止血,一边养血,一边止血。但是你会发现,说来月经时候还肚子疼,那就加艾叶,是散寒止痛的好药,俗话说“十女九寒”,有了辛温的艾叶,就不用担心一来月经就小腹疼痛了。因为艾是阳,能够行气。所以艾叶我们直接放到汤药里面去煮的时候,能够活络我们的血脉神经,是非常好。还有就是平时做艾灸的那个艾草,不用用鲜的,一定要用炒过的艾叶,因为入汤的药用炒过的才好。有时候也会用艾叶的碳,有止血的作用。甘草,除了调和诸药以外还能补脾益气,给整个方子锦上添花,让气血固摄和生化更上一层楼。这个方子其实在临床上的运用范围,也非常广泛,月经量多、月经淋漓不尽、功能性子宫出血、消化性溃疡、由于外伤导致的出血、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及、产后恶露不尽、保胎安胎等等都可以用它。但是都需辩证,有些药尤其去掉,有些药要加上。

著名中医学家蒲辅周认为:“洪水成灾,多为河床阻塞不利,中医认为止血尚易,消瘀却难,治病求本,必须抓住出血的主要原因,不能单纯止血。”应当遵循古人“气以通为补,血以和为补”之旨,“于补血之中,兼行瘀和营之用”。

觉得内容还不错的话,感谢点个“在看”支持!

#artContent h1#artContent p img#artContent table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