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日期:2018-12-28
赵丽娜1通讯作者 祝东升1 翟臻1 杜佳睿2(1.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乳腺科 2.北京中医药大学)
乳腺增生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占乳腺疾病之首,是正常乳腺小叶生理性增生与复旧不全,乳腺正常结构出现紊乱,属于病理性增生,是既非炎症又非肿瘤的良性疾病。发病年龄集中于20~50岁,其发病率占育龄妇女的40%左右,占全部乳房疾病的75%,其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较健康妇女高2~3倍。由于本病病程较长,且易复发,以乳房疼痛和乳房肿块为主要临床表现,疼痛这一主观症状显著,部分患者对于增生转化癌变忧虑重重,严重危害了女性身心健康。近年来,乳腺增生病的治疗越来越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关注,乳腺增生病的一线治疗方法为中药内治法,运用中药或中成药口服较为广泛,临床疗效肯定,中医药治疗该病取得了一定疗效,但是中药煎煮不便且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肝脏首过效应以及胃肠道消化液对药物的灭活作用是口服给药存在的问题,对此可以通过直接作用患处的外治法来弥补其不足,尤其是中医外治法,其中对于可以外用的中药也做了相当多临床研究,包括中药外洗,中药外敷,中药离子导入,中药穴位贴敷及中药内外合用等,现对近10年中药外治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概况做一综合概述。
1.
中药外用乳房局部
1.1
单纯中药外用
高文勇等利用超微粉技术和超临界CO2流体提取技术,将中药乳香、没药、三棱、莪术、木芙蓉叶、紫草、大黄等制备成巴布剂,贴于患处40~60min/次,1~2次/d,14d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后休息3d。治疗组112例中治愈60例,显效22例,有效2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3.7%。竺江玲发现将温阳类、软坚散结类、疏肝理气类中药研磨成末放入蜡中,蜡经高温加热而液化,液化后的蜡与中药细粉充分融合,药物与蜡加热后增强了理气通络的作用,外敷于患者乳房,载药量大,药力直透皮下,可有效改善乳房胀痛、软化肿块,避免了内服药物的不良反应。张琼观察了外用乳增消痛贴膜治疗乳腺增生病疗效性及安全性,橡皮膏作为赋形物加大了局部过敏的可能性。裴晓华等应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法进行中药外治法的临床规范化研究,选取5家中心260例乳腺增生病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130例治疗组采用散结乳癖膏,主要成分为莪术、姜黄、天葵子、白芷、木鳖子、急性子,贴敷双侧乳房疼痛最明显处,每侧1贴,每日贴敷7h,共治疗2个月经周期,经期不用药,对照组采用散结乳癖膏模拟剂,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3.2%,对照组为31.8%。两组共发生5例不良事件,均为皮肤的胶布黏着处瘙痒、红斑等不良反应,分析过敏原因,药膏背面的胶布过敏可能性大。
1.2
中药外用合治疗仪 吴剑等运用自制乳痛散
(由延胡索、厚朴、川楝子、乳香、丹参、冰片等 10 余味中药组成,粉碎为末),治疗时取药5~10g,用温水调成糊状,涂于纱布上,贴敷于患侧或双侧乳房上有结节部位或疼痛处,配合电脑脉冲治疗仪离子导入外治法,治疗30min/次1次/d,治疗完毕后继续敷药3~4h,每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治疗组145例,总有效率达87.6%,对照组单纯使用美迪克乳腺治疗仪85例,总有效率76.5%。其中治疗组145例中有8例出现药物接触局部皮肤过敏性红疹(发生率为5.5%),停止治疗后皮肤红疹均消失。
1.3
中药外用合穴位治疗
陈有义等运用中药膜外敷(黄药子、赤商路、山慈菇、威灵仙、蛇莓等)磨成细粉,取适量药粉加入5ml透皮吸收剂(氮酮、丙二醇配制及热水调成糊状,敷于整个乳房表面成膜,包裹保鲜膜后照射远红外灯,留置 40min后擦净)加穴位注射(以复方丹参注射液与柴胡注射液等量混合,每穴1ml,水道、丰隆、三阴交穴组与天枢、足三里、太冲穴组轮替)疗法,治疗1次/3d,月经期不予治疗,10次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随访3个月。治疗组中40例临床治愈16例,显效13例,有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7.5%。通过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综合调控性激素的比例失衡,实现局部与整体、治标与治本兼顾的治疗目的,具有独特的临床应用价值。
王群应用淫羊藿、巴戟天、制香附、莪术、水蛭、郁金、丁香7味生药打粉过100目筛,与醋混合制成敷贴剂,75%医用酒精局部消毒完全挥发后,将药饼敷贴于神阙穴,隔日1贴,30d为1个疗程,经期停药,连续应用3个疗程停药,随访3个月。口服医院协定小叶增生方(仙茅9g,淫羊藿30g,鹿角片10g,郁金12g,海藻30g,桃仁15g,丹参30g,肉苁蓉12g,巴戟天12g,制香附12g,延胡索15g,三棱15g,莪术15g),1剂/d,30d为1个疗程,经期停药,连续应用3个疗程停药,随访3个月。内服药合外用药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纯口服中药内治组和单纯外治组,显示经神阙穴外敷治疗乳腺增生病可能通过降低雌激素水平发挥作用,提示综合治疗不失为一种提高临床疗效的治疗方法。
2.
中药内外合用
2.1
口服中药合中药原方药渣外敷 杨婉芳应用口服消癖方
(柴胡9g,郁金12g,赤芍15g,白芥子15g,瓜蒌皮15g,海藻15g,浙贝母15g,山慈菇15g,益母草15g,莪术15g,生牡蛎30g,仙茅15g)1剂/d,7d为1疗程,同时用药物的药渣热敷于乳房,1次/d,15min/次左右,可促进药物吸收,改善乳房血运,消肿散结,治疗100例乳腺增生病例,治疗3个疗程以内,共治愈58例,好转3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4%,无不良反应。
2.2
口服中药合中药外治
黄胜萍运用内服血府逐瘀汤加减(赤芍、当归、夏枯草各20g,王不留行、郁金、浙贝母、鹿角霜、牛膝各15g,柴胡、丹参、川芎、桃仁各10g),1剂/d,水煎 2次服,经期停用,连用4~6周。同时采用本院制剂室自制的血府逐瘀胶囊加蒸馏水调成糊状外用于乳房,治疗30min/次,1次/d,共治疗120例,总有效率为95.8%。
曹亮和刘瑛运用内服柴胡舒肝散为基础方(柴胡、香附、青皮、陈皮、茯苓、川芎、枳壳、炮山甲、半夏各10g,浙贝母、赤芍12g,夏枯草、瓜蒌各15g,甘草3g)随症加减,外用补骨脂150g,蜈蚣10条入食醋1000ml浸泡1周后局部皮肤外搽,治疗2次/d,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治疗组30例,治愈17例,显效10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
吕守华运用口服中药活血通络及中药川乌10g,草乌6g,蟾酥3g研为细末,蜂蜜调膏贴于患者脐上及乳核上,1次/d,20d 为1个疗程,治疗48例乳腺增生患者效果良好。
陈蜀晋运用口服自拟消癖汤、外用自拟消癖散(法夏、南星、白芷、乳香、没药、生大黄、肉桂,共研细末,加冰片开水调成糊状,外敷在乳房包块明显处或疼痛剧烈处),用红外线治疗仪照射,治疗1次/d,20min/次,10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停用外用药,继续口服中药。2组均以9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纯口服中药的对照组。
苗晓燕运用口服桂枝茯苓汤合消瘰丸加减口服,同时配合补骨脂150g,蜈蚣10条入食醋1000ml 浸泡半月后乳房局部外搽,3~4 次/d,治疗近2月,诸症痊愈,1年后随访无复发。
吴秀青运用口服自拟疏肝化痰祛瘀汤,同时配合局部外敷自拟乳消散(木鳖子、藏红花、穿山甲、莪术、赤芍、土贝母、海藻、血竭、皂角刺、麝香、冰片、全蝎、蜈蚣等,研细末加麻油少许,约15g/次,敷于乳房肿块或疼痛部位,更换1次/d,20d为1个疗程),治疗93例,痊愈36例,显效37例,有效1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5.7% 。内外合治共奏疏肝行气解郁、化痰活血散结之功。
3.
磁贴治疗
王翠兰和姚远运用中药消乳汤为基本方(柴胡10g,川楝子10g,香附10g,牡蛎15g,海藻10g,昆布10g,当归10g,丹参10g,仙茅10g,仙灵10g)口服,穴位磁贴贴于阿是穴、乳根、膻中、期门、气户和足三里穴位,两天换贴,1个月为1个疗程,二者相结合的方法治疗乳腺增生247例,其中2例因皮肤过敏改用他法,余病例治疗3个疗程,治愈115例,好转12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96.33% 。
杨慧芬等单用药物磁贴贴敷穴位治疗30例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病患者,均有较好临床效果。
4.
讨论
乳腺增生病属于中医“乳癖”范畴。“乳癖”之名最早见于华佗所著《中藏经》,至明清时期论述渐详,《外科正宗》中指出“乳癖”乃“乳中结核……随喜怒消长,多由思虑伤脾,恼怒伤肝,气血瘀结而生”。《疡科心得集》曰: “乳中结核,何不责阳明而责肝,以阳明胃土,最畏肝木,肝气有所不舒,胃见木之郁,惟恐来克。伏而不扬,肝气不舒,肿硬形成……。”均强调了乳癖的发生与肝气郁滞、脾胃功能失常有关,肝藏血,肝气郁结则气血凝滞,脾主运化,脾伤则痰浊内生,痰瘀互结,经络阻塞,结滞乳中而成乳癖结块,不通则痛则出现乳房疼痛不适。临床上以疏肝解郁、活血化瘀、通络散结为主要治疗原则。中药内治大都遵循此基本治则,而中药外治是中医治疗的特色之处,《理瀹骈文》中曰“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及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是对中医外治的精辟概括。
临床上乳腺增生病的中药外治方法多种多样,单纯中药外用、中药外用合治疗仪、中药外用合穴位治疗、中药内外合用等疗效良好,对于乳房这一体表器官,局部外用药物治疗作用于患处,直达病所,规避了口服药物经胃肠道吸收、肝脏首过效应等原因影响药物更好、更充分吸收利用的可能。总结参考文献中的中药外治方法,因为用药方式不同,局部刺激性反应不同,橡皮膏、胶布这两种赋形物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局部皮肤过敏反应的可能,因此尽量避免胶布类黏着类赋形物的使用可进一步避免局部过敏。而中药外敷及敷贴制剂需要考虑到结合现代透皮理论及技术,经皮吸收的局限性在于吸收面积小,必须保证一定的透皮吸收速率,才能保证药物的治疗浓度,因此,克服皮肤及黏膜的屏障作用,促进药物在一定时间内透皮渗透,是药物经皮给药系统研究的关键之一。
综上所述,近年来中药外治乳腺增生病临床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经临床验证,对于常见的乳腺增生病的疼痛和肿块两大症状体征发挥了止痛和消块的显著疗效,展现了良好的治疗前景,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目前临床上的研究报道多为个人治疗经验总结,采用随机、对照方式研究的大样本病例有限,各治疗方法间很难进行横向比较;(2)所研究的病例治疗时间长短不等,且很少有长期随访,对于远期疗效难以判断;(3)对于药物吸收利用的机制研究有限,很难评判临床疗效的客观性。因此,临床上需要进一步完善中药外治乳腺增生病的研究,深入中药外治机制的探索,开展随机、对照并有远期随访的大样本研究,为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病提供可参考的规范的治疗文本,将中医特色外治疗法发扬光大。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zydq.1006ss.com/?p=28617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