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般情况
倪某,女,43岁,女,长安人,超市营业员,个子中等,体型中等,谨慎,焦虑性格。
主诉:失眠,心烦,困倦,纳差,胃胀,便溏,怕冷,头晕,抑郁状态三年余。
二,现病史
三年来,因家庭,工作琐碎原因,日久渐增烦愁,失眠,心烦,困倦,头晕,容易紧张,心慌胸闷,气短,严重的时候偶有全身颤抖感,不稳感。在医院检查仅见心肌缺血,血脂轻度异常。口服中西药成药改善改善不明显,门诊医生建议精神卫生科就诊,处方抗抑郁药物治疗,患者拒绝。后,转就诊中医治疗,诸医处方,归脾汤,人参养荣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黄栀子连温胆汤等,大多效弱,反增新症,纳差,便溏,胃胀,心更烦满。胸中心下如物堵塞,寒热阵作,头汗频蒸,手脚冰凉,大便黏滞不利,双眼干涩,顷刻欲怒。时无法控制情绪,难以适应工作环境和胜任工作状态。期间住院两次,检查提示“胆汁反流性胃炎伴糜烂,冠心病,焦虑症”迁延三载,药未称心。其夫劝其辞职,在家专心养病,专职育儿。遂一边阅读“四大名著”动辄担忧书里边各种人物关系映射到自己身上。一边自学中医,拆析既往处方,总觉每个方子都符合自己病情,但就是不明白为何无效。研究药膳,拒绝肉食,多豆类,谷类,莲子,芡实,薏苡仁之属。谓五行应五脏,五脏配五色,五色应五谷……
春节期间走亲戚因为聚餐很多食材不能入口,其表哥(因胃溃疡在我处治疗痊愈)问及大概后,推荐来诊。
2025-2-18
刻下症候:面白净,无光泽,眉头紧锁,焦虑面容。口干口苦,饮水极少,嗳气,叹息,胸闷气短,时心悸,发则左侧背部隐疼。困倦无力,心烦,易怒,纳差,胃胀,胃隐疼,便溏不畅,后重感严重,便后少腹下坠隐疼。头昏晕,如醉酒状,时恶心耳鸣,寒热阵作,头汗频蒸,手脚冰凉。平素饮食结构很讲究,以清淡为主。舌质淡嫩,色红,苔前部薄黄,后部腻薄黄,脉弦细,右脉强左脉,偶结。
三,中医诊断:胃疼,不寐
四,中医证型:肝胃不和,心胆气虚,气滞血瘀,寒热错杂证。
五,中医治则:疏泄肝胆,和胃降逆,理气化瘀,寒热平调。
六,中医组方:《伤寒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焦树德大师“四合汤”加减
七,中医处方:
北柴胡15g、嫩桂枝15g、红参6g,干姜12g、黄芩15g、生龙牡24g、磁石30g,茯苓30g,姜半夏12g,炙大黄9g,炙甘草9g,高良姜9g,炙香附12g,生百合30g,台乌药9g,丹参15g,降香9g,全砂仁6克(后下时打碎),炒三仙各15g,炒莱菔子9g,炒枳实15g,
五剂,水煎服,日一剂,日分三次温服,观效。
嘱,同服木香顺气丸。调饮食,适当增加肉食,停止豆类等粗粮,水果,牛奶。畅情志,多看喜剧笑话,哲思小品文,停止看人物关系复杂的“四大名著”等小说,以免影响心境。老话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
尽量不要过度关注自己疾病,规划一下自己在家的生活规律,爱好习惯。更不要自学中医研究自己的疾病。专业的事交给专业人做。(日常最怕碰见自以为是,似是而非,口中各种医学术语的患者)。
2025-2-24
二诊复诉:大便通畅舒服,无坠胀感,后重感,一日两三次。仍稀溏,未恶心口苦,口干减轻,黄苔渐退。心烦不显,胃胀减轻,入睡仍难。但是睡觉踏实了很多。上方易柴胡12克,黄芩12克,炙大黄5克,减莱菔子。继给七剂,观效医嘱同前。
2025-3-3
三诊复诉:胃脘连腹部大轻松,吃饭胃口好了很多。人精神多了,但是大便还稀,一日一两次,通畅。睡眠进一步好转,近日气温较低,全身未觉太冷,寒热阵作感几乎未发,手脚回暖。上方加炒白术15克,炒薏苡仁30克,易红参9克,桂枝12克,炙大黄3克,继给10剂。停服木香顺气丸。余嘱同前。
2025-3-18
四诊复诉:大便较前好转,有型。饮食基本正常。情绪稳定,精神状态很好。睡眠状态较前差一些,胸闷气短,微烦,胃胀口苦,但无心悸,头晕(因近日因家事生气)
上方加薄荷6后下,茵陈9后下,减炒三仙,加生麦芽9克,应春令,以发肝木之气,条达情志,藏魂摄魄。
后病情逐渐稳定,以三诊方为主,随证稍事加减。遣炙远志,炒扁豆,九节菖蒲,醋郁金,合欢花,珍珠母,月季花,川芎,当归,白芍等,服用至四月底,停药。
五一节假,外出旅游,饮食,作息紊乱,回家仍胃口,睡眠挺好。昨日周末,携17岁大女儿治痤疮来诊,告知继续调饮食,正三观,养爱好,不要做胃镜。
其女痤疮乃属生理现象,不可过度干预,避免伤及孩子正常生理发育。只需调饮食即可,待20岁后如未消,来用中药治疗即可。病告愈。
八、中医辩证分析(一)患者因家庭、工作琐事长期烦愁,情志不畅。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长期情志不遂致使肝气郁结 。
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或因既往苦寒药物伤中,故而出现纳差、胃胀、便溏等肝胃不和之症。
气机阻滞,血行不畅,气滞血瘀,心脉失养,则见心悸、胸闷、心肌缺血等症;肝失疏泄,胆气不宁,“胆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胆气虚弱则决断失常,心神不安。出现心烦、焦虑、抑郁等心胆气虚之象;肝气郁结,气郁化火,加之脾胃虚弱,寒湿内生,形成寒热错杂之证。《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有论:“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
木火之气相争,寒热错杂,寒热阵作、头汗频蒸、手脚冰凉、口干口苦、舌质淡嫩而红、苔前部薄黄后部腻薄黄,为气郁化火,又兼脾胃虚寒,寒热错杂之象。
(二)舌脉分析:舌质淡嫩为脾胃虚寒、气血不足之象;色红、苔前部薄黄,后部腻薄黄,提示内有郁热兼湿浊;脉弦细主肝郁、气血不足,右脉强左脉、偶结,反映气机不畅、气血阻滞。 九、中医治疗用药思路 1,初诊法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源自《伤寒论》,方中柴胡、黄芩和解少阳,疏泄肝胆之气,针对患者肝郁化火、枢机不利;龙骨、牡蛎重镇安神,配合磁石加强镇惊安神之功,以缓其心烦、失眠、焦虑;桂枝通阳化气,茯苓利水渗湿,二者通利三焦,助气机运行;姜半夏和胃降逆,人参、炙甘草、益气扶正和中,调和脾胃;炙大黄泻热和胃,推陈致新。该方和解少阳、重镇安神、调和气血,切中患者肝胆失和、心神不宁之病机。该方原治“胸满烦惊”,本案取其调和肝胆、镇惊安神、通利三焦之功,契合患者肝热扰神、气机阻滞之病机 。
2,焦树德大师四合汤:由高良姜、香附(良附丸),百合、乌药(百合乌药汤),丹参、降香(丹参饮),砂仁、甘草(失笑散)组成。高良姜、香附温中散寒,理气止痛;百合、乌药调气解郁,和胃止痛;丹参、降香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砂仁、甘草和胃醒脾。全方共奏和胃降逆,理气化瘀之功,针对患者肝胃不和、气滞血瘀之症。
焦树德大师以“四合汤”治疗胃脘痛,疗效显著,其组方思路注重理气、和胃、化瘀的综合运用。《景岳全书》言“脾胃为水谷之海,得后天之气也,其脏属土,其主运化”,四合汤重在调理脾胃气机,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相伍,共奏疏泄肝胆、和胃降逆、理气化瘀、寒热平调之功。
3, 二诊用药调整:患者大便通畅,说明大黄通下之力已显效,故减炙大黄用量以防伤正;柴胡、黄芩用量减少,是因患者热象减轻;减去莱菔子,因其消食导滞之力较强,患者胃气渐复,无需峻猛之品。体现了《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中病即止”的治疗原则,避免药物过用伤正。
4,三诊用药调整:加炒白术、炒薏苡仁,二者为健脾祛湿之常用组合,《本草纲目》载白术“除湿益燥,和中益气,利腰脐间血”,薏苡仁“健脾益胃,补肺清热,去风胜湿” ,针对患者大便仍稀溏,加强健脾祛湿之功;调整红参、桂枝、炙大黄用量,根据患者病情好转,进一步扶正而不过温,祛邪而不伤正。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5, 四诊用药调整:因患者因家事生气致病情反复,加薄荷、茵陈疏肝清热,顺应春令养肝之法;减炒三仙,加生麦芽,生麦芽疏肝解郁、条达肝气,《医学衷中参西录》言“生麦芽,能入脾胃,消化一切饮食积聚,为补助脾胃之辅佐品……兼能入肝气以宣通之”,”茵陈,疏肝气之佳品,最应春令”以助肝木条达,调节情志;后续随证加减的炙远志、合欢花等安神解郁,醋郁金、川芎、当归、白芍等理气活血,均是在整体病机基础上,随证灵活用药。 十、治疗总结 1. 本案患者病情复杂,涉及肝、心、脾多脏,兼气滞、血瘀、寒、热、虚、实等多种病机。医者通过详细问诊、四诊合参,准确把握肝胃不和、心胆气虚、气滞血瘀、寒热错杂的核心病机,为治疗奠定基础。2. 将经典经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与焦树德大师的经验方“四合汤”合用,既遵循古人治疗经验,又结合后世医家创新,取长补短,全面针对患者病情,体现了中医“师古而不泥古”的治疗理念。
3. 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种类,遵循“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伤寒论》原则,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灵活性和个体化治疗特色。
4,除药物治疗外,必须对患者的生活方式和情志调节也提出指导。调整饮食结构,避免过度食用豆类等易产气食物,适当增加肉食以补充营养;畅情志,通过观看喜剧、阅读哲思小品文等方式调节情绪;避免过度关注疾病和自学中医自行分析病情,防止因一知半解而产生焦虑。体现了中医“形神合一”“治未病”的思想,对疾病的康复和防止复发起到重要作用 。
近代著名学者章太炎:“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本号大愿力,医案中记载了各种不同的真实病症、病情变化和治疗方法,学习者可以从中了解到不同疾病的特点、治疗难点及应对方法,积累大量的临床经验。即使是一些疑难病症或罕见病的医案,也能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拓宽视野。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文中方药仅供学习交流使用,如需调配,请咨询专业医师!
祝安,诸位!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5146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