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四季天气变化用药的区别
2024
04-01

四季天气变化用药的区别

四季用药

人体与四季的关系 要懂得四季用药,首先就要闹清人体与四季的关系。

我常和别人的看法不一样,人们都说夏天最热、冬天最冷,我却认为夏天最凉、冬天最热。有些医生治病时,夏天用凉药,冬天用热药,这是不对的,用这样的处方不仅治不了病,反而会造成弊病。

我说夏天应该用热药,冬天应该用凉药, 才能治好病。在练气功上我和别人唱反调, 在治病用药上也是唱反调。  为什么夏天用热药、冬天用凉药呢?这需要从实际上去看。夏天气候热,是热在皮肤, 寒在骨髓, 外热内寒; 冬天气候冷,寒在皮肤,热在骨髓,外寒内热。比方地下室, 就是冬天暖、夏天凉。冬天,人的腹腔内是热的, 皮肤外面冷,穿棉衣就可以御寒。夏天,皮肤外面是热的, 但腹腔内是凉的。所以在夏天,尤其是在长夏,吃了凉东西容易中暑。按西医的观点, 肠道传染病大都发生在夏天,面冬天冷都不易发生肠道传染病。

可是,好多人不认识夏凉冬热的规律,夏天吃凉, 冬天吃热, 与大自然的道恰恰相反。应该是夏吃热、冬吃温,这才是饮食上的养生之道。在用药上也要遵循这个自然规律。

(2) 夏季用药  

治疗夏季的疾病应该用热药,以温中为主。如治腹泻, 应用藿香正气丸。在长夏,应用附子理中丸, 这是大热药。夏天开处方,治疗中层的、内脏的疾病,用药不宜过寒,应以藿香、佩兰叶为主,配合用干姜。每个方剂都应用姜或干姜,不管是否对症,只管顺应大自然,先把道给理顺了就好办。有的气功师说能“呼风唤雨”,你能把夏天变成冬天吗? 不能!大自然的规律谁也改变不了,只能顺应自然规律面行之。夏季,人体是外热内寒。因此,治疗外热的疾病不能用热药,像麻黄、桂枝、防风、荆芥等温表的药物就不能应用。

夏季解表应用薄荷、佩兰、藿香、双花等药物。夏季用热药的原则也不能死搬硬套, 要有针对性,属于内寒的疾病, 用热药;属于表热的疾病,就应用凉药。

中药的四气五味和寒热温凉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什么事情都不要绝对化,要讲辩证法。

(3) 冬季用药  

人体在冬季是外寒内热。所以,冬天解表应用桂枝、麻黄,如发冷发烧可服用麻黄汤或桂枝汤。但由于内部发热,就不能用附子和干姜。 

古代中医理论认为,冬至是藏龙卧虎的日子。所谓藏龙卧虎,就是冬至以后人体的热能藏于丹田,冬至之前人体的内热潜藏不到丹田部。当然,热能潜藏到丹田后并不是不动了, 任何物质都是运动的,潜藏的热能使丹田部蠢蠢欲动。这就是冬至开始一阳升。冬至开始一阳升,夏至开始是一阴生。不管人体的丹田部位是阴动, 还是阳动, 在这天练功要注意意守丹田, 这与人体内能量的聚散程度有一定关系。

道家功就有四季的练功方法,根据人体内能量热度所表现的形式和部位, 该什么地方运动, 就叫什么.地方运动。这就是道法自然,符合人体运动变化的规律。

(4) 春秋二季的用药 

 治疗春秋二季的疾病,用药是不一样的。春天是气候逐渐变暖,秋天是气候逐渐变凉。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区别用药的四大季节,应该特别注意。用药的原则是: 春分以前是以寒治之, 服用热药; 春分之后以温治之,服用温凉的药物。秋分以前以热治之, 服用凉药;秋分以后以冷治之,服用热药。所以,中药处方不能死背汤头,同样的病不能不分季节地用一种方剂。无视了四季,用药的效果就不会好。 用药的比例也要根据季节的变化而变换。冬天直到春分以醒,用药的比例是三分之二的热药、三分之一的凉药。春分以后,药与凉药所用药量的比例要倒过来。秋分前后所用热药与凉药的比例, 也要依此类推。

(5) 气分用药和血分用药  

由于季节的不同, 又有气分用药和血分用药的区别。春、夏二季用药应以补气为主,

秋、冬二季用药应以活血为主。常用的有两个代表方剂,以补气为主的代表方剂是四君子汤,以活血为主的代表方剂是四物汤。智能医学认为, 这些方剂很烦琐,应该有一针见血的简单处方,肺主气,心和肝主血,把这两者辩证好,人体的气血就调和了。 我认为以丹参一味药就能有效地解决人体血液循环问题。

历史上有个治妇科病的专家叫傅青主,是明末时的著名思想家,明亡后隐居,清初请其为官,托辞归里研究医学, 为人治病,所著《傅青主女科》流传很广,对以后妇科病的医疗指导意义很大。在这部书中有一句话: 一味丹参之功能代表了整个四物汤。丹参入血、辛凉,但它发散出来的能量却是热性的。为什么它是凉药而功能是热性的呢?丹参是活血化瘀的。智能医学认为能量的积聚为瘀, 它把瘀血散开, 实际上是把积聚的能量给疏散开了, 能量往外散发当然就发热。所以,丹参这个凉药能产生热性的效应。因此, 丹参是冬夏常用的药物。  但是,在应用丹参时也要根据季节变化灵活掌握。在冬天,由于热易瘀于内,应大量应用丹参; 在夏天,由于热散于外, 丹参的用量要少;在春秋季节,春分前应重用丹参,秋天应少用丹参,重用清肺的药物——双花藤(也叫忍冬藤)。丹参和双花藤应用比例的变化是:由冬到春,丹参的用量由93克逐渐转化成31克;双花藤则相反, 由 31克逐渐转化为93克。

这两味药没有什么弊病,但出血病人不能服用,如子宫出血、鼻子出血等症。如果非用不行,就加上藕节。藕节的功能既能活血化瘀,又能止血。有的药活血不止血, 有的药止血不活血,而耦节这两种作用都有。藕节是止下出血的,如子宫出血、小便出血、大便出血等。对于上出血,如牙龈出血、鼻出血等,往往服用白节根。这两味药的效果很好, 又相当便宜。

(6) 天气的变化与用药  处方用药,也要随着气候的变化而灵活应用。在梅雨季节,处方应以健脾药物为主;在天气一直晴朗的时候,应以活血清热的药物为主。比如,冬天快到了,气候逐渐变冷,应用炒枣仁以健脾。春天到了,但气候还不热,仍可用炒枣仁; 如天气突然变热,炒枣仁就应该去掉,改为板兰根。同是一种病,气候变化不一样,药味也应有所改变,一定要注意用药的灵活性。 用药一定要弄清为什么。根据本草板兰根是消炎、杀菌、清热、解毒的,能治流感、腮腺炎和急性肝炎, 但它为什么能消炎清热解毒呢? 最关键的是板兰根能生津液。 如果它增加不了人体内的水分, 炎症它也消不了,热也清不了, 毒气也解不了。正由于它能生津液, 给心脏补充了津液, 所以板兰根还能治心慌、气短等心脏疾病。在天气晴朗的时候,由于气候干热而口干舌燥,多用板兰根就能生津液,心脏病也可得到缓解。还有麻黄, 我不管它解不解表,它的主要功能是疏通腠理之气,能使营气往外疏达,凡是因营气不疏而引起的疾病,用麻黄都有效。

有人说我的处方“不符合本草”,我说“只要能治好病就符合本草”, 可以叫做“郭氏本草”, 炒枣仁治阴雨天体内热度比较小的疾病; 柏子仁是治体内热度较大病症的。这又是在处方时值得注意之点。本草书上说、参枣仁治神经衰弱。但它为什么能治神经衰弱呢?我的临床观察是,妙枣仁的功效是增加左心房的压力,左心房的压力一增大, 排出去的血就增加了,人体的血液循环增强了,神经衰弱的症状就会消失。所以,在阴雨天气,要以增加左心房压力和脾胃中气的物为主;在燥热的天气中,以清肺和清理胃部能量的药物为主。处方时,只要注意了季节和气候的变化, 就不会违背大自然的规律,出不了大的弊病和差错。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