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最重要的养生经络一督脉
【督脉者,起于小腹内胞宫,体表出曲骨穴,向下过会阴部,向后行于尾骶部的长强穴,沿人体后背上行,经项后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沿头部正中线,上行至巅顶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髎穴,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
———《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篇第六十》
督脉具有统率一身之阳经,调节全身阳经气血,反映脑、髓和肾的功能,主生殖的作用。
督脉是十二经脉之外的奇经八脉之一;“督”,有总督,统率的含义。
督脉有“阳脉之海”的称谓,统率手足三阳经,调节全身阳经气血;过脊络脑,故能反映脑和髓的病变;脉络入肾,肾主生殖,故能反映精冷不育等生殖系统疾患。
督脉–阳脉之海
督脉是人体所有阳脉之海,掌管全身的阳气,关乎心、肝、脾、肺、肾、小肠等,在督脉上都有反射区,只要是阳气衰弱都可以在督脉上找到合适的穴位进行治疗。
督脉可以沟通全身经络,通过艾灸督脉的综合作用激发协调诸经,发挥经络内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运行气血,平衡阴阳,抗御病邪,调整虚实的功效,所以,
“调督脉可以调节五脏六腑的平衡。”
并且可以有效改善脊柱弯曲,颈椎,腰椎的问题。
督脉主导着手足六阳经,具有调节阳经气血的作用,大养生家庄子曾说过,沿顺督脉这条命脉可贻养身体,保全生命,涵养精神,享尽天年。
督脉主治病症及重要穴位
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疾病。如颈项强痛、角弓反张等症,只要是阳气衰弱都可以通过督脉上找到穴位进行调理。
-
命门穴-神阙正后方,肾气不足,灸命门和肾俞,补充阳气,谁用谁受益;
-
身柱穴-小孩长高灸身柱,身体容易长高,身体健壮,少感冒;
-
大椎穴-感冒发烧必灸穴,退烧穴;
-
风府穴-适于头痛项强,中风偏瘫,呆滞失语,小儿惊风,癫痫等;
-
百会穴一督脉和足太阳经的交会穴,头痛项强,中风偏瘫,呆滞失语:中风发作时,及时放血能减轻中风症状;道理很简单,中风当时,放血降低血液压力,血管爆裂的可能性就会降低。
艾灸督脉是人体补阳,开经之最!可以固肾同治,五脏六腑通调。
艾灸有温阳通络,祛除寒邪,扶正固本的作用,是中国古老的医术之一,属中医外治法。它源于远古时代,形成于商周年间,历时几千年,是简单而有效的治病方法。
督脉位于人体背部正中,是人体气输送的主要通道。
督脉灸法把二者特点相结合:时间最久、效力最高,故督脉灸被称作“灸中之皇”,是近年来非常流行的特种艾灸疗法。
艾灸督脉在临床上有非常大的作用,它可以提振人体一身的阳气,对寒邪入体可以很好的进行治疗。通过艾灸督脉也可以对特定的疾病进行有效的治疗,像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乳腺结节、乳腺纤维瘤等妇科疾病,都可以通过艾灸督脉的方式来进行调治。对于阳气不足、阴气太盛所出现的其它疾病也可以进行辅助治疗,像患者出现的肾阳不足,表现为夜尿频多、周身冷痛、周身乏力、腰膝酸软也可以通过艾灸督脉来进行对症调治。
临床上艾灸督脉有现代的功能意义,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特别是使人体对温度的感受恢复正常,以及改善人体内脏的气血运行,对纠正人体长时间的虚弱、各器官功能的下降,都有很大的益处。
传统督脉艾灸与现代督脉艾灸
相同点都是在督脉上施以中药和隔姜灸的疗法。不管是长蛇灸、火龙灸等统属于传统督脉灸。现代督脉灸多成为“新式督灸”。
二者最大的区别有两点:
-
传统—人体趴着,背朝上;
-
现代—仰卧体位,面朝上。
-
传统—灸以督脉直线上诸穴;
-
现代—督脉+膀胱经+八髎区
艾灸督脉好处:
阴虚火旺者:督脉灸可缓解心烦气躁、失眠多梦、盗汗、口干舌燥、口腔溃疡、便秘等症状。
阴虚阳亢者:督脉灸,可用于咯血、面色潮红、发热、视物模糊、遗精、失眠、烦躁等症状。
湿热过盛者:督脉灸则可以用于舌苔厚黄、大便干结、小便深黄、皮肤油腻、痘痘肌、痤疮、口臭等症状。
督脉灸针对阳气衰弱引起的疾病,如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通过艾灸督脉可激发协调诸经,发挥经络内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运行气血,平衡阴阳,抗御病邪,调整虚实的功效,从而达到预防保健的目的。
督脉灸可以保健养生:人们长期工作劳累,熬夜,吃太多凉性的食物,常吹空调等,消耗了人体生存所需要最基本的阳气。人们越感疲惫,精神越变消沉。都在暗示人体消耗的阳气越来越多,而不注重补充则会导致“亚健康”。通过艾灸督脉这种物理性的措施,不仅可以起到改善症状的作用,还可以起到预防与保健的作用。
督脉对女性疾病尤其适合
中医的思想,女性属阴性体质,因而相比男性阳气往往不足,导致很多女性易患寒性疾病,如手脚冰凉,痛经等。女性艾灸督脉可以大补阳气,使之达到御邪防病的效果。女性面部的黄褐斑、雀斑、痤疮等症状,通过艾灸督脉也能起到很好的改善作用。
#artContent h1#artContent p img#artContent table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zydq.1006ss.com/?p=27978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