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郭欢主任,专注心脑血管中医诊疗 30年。在临床中,经常碰到患者拿着检查单焦虑地问:“郭主任,我查出二三尖瓣反流,是不是只能等着做手术?” 每次我都会告诉他们:“二三尖瓣反流不但能治,而且还很好治!” 很多人对这种心脏瓣膜问题存在误解,觉得一旦查出反流就只能靠手术,其实从中医角度看,大部分轻度到中度的二三尖瓣反流,根源在于 “心气虚损、水湿瘀阻”,只要辨证准确、用对方法,通过中药调理就能明显改善,甚至让反流症状消失。
之前接诊过一位 49 岁的刘女士,她半年前体检时查出轻度二三尖瓣反流,刚开始没当回事,后来慢慢出现胸闷气短、稍微活动就喘的情况,晚上躺平睡觉还会觉得胸口发紧,得垫两个枕头才能舒服些。她去医院复查,医生说反流程度加重到中度,建议她定期观察,等严重了再考虑手术。刘女士怕手术风险,也不想一直被病情折磨,经人介绍找到我。
我看她面色苍白,说话有气无力,舌淡苔白腻,脉沉细弱,结合症状和检查结果,判断她是 “心脾两虚、水湿内停” 导致的二三尖瓣反流 —— 心气虚则推动血液无力,瓣膜得不到足够滋养,开合功能受损;脾阳虚则水湿运化失常,湿浊瘀阻在心脏周围,进一步加重反流。
针对刘女士的情况,我给她开了 “益气健脾、温阳利水” 的方子,核心药材包括黄芪 15 克、党参 12 克、白术 10 克、茯苓 12 克、桂枝 8 克、泽泻 10 克、丹参 10 克、炙甘草 6 克。这个方子是在《金匮要略》“苓桂术甘汤” 的基础上加减而来,黄芪和党参是 “补气主力军”,能补心脾之气,增强心脏动力,让瓣膜有足够的 “力气” 正常开合;白术、茯苓、泽泻健脾利水,把体内多余的水湿排出去,减轻心脏负担,缓解胸闷、气短症状;桂枝温通心阳,像给心脏 “加把火”,改善气血循环;丹参活血通络,防止湿浊瘀堵血管,进一步保护心脏功能;炙甘草调和诸药,还能增强心肌韧性。
我嘱咐刘女士每天一剂,加水 600 毫升浸泡 20 分钟后,大火烧开转小火煮 30 分钟,分早晚两次饭后温服,同时让她每天慢走 20 分钟,避免劳累和情绪激动,饮食上少吃生冷、油腻的食物。
喝药第 10 天,刘女士反馈胸闷气短的症状减轻了,晚上能平躺睡一会儿了;坚持服用 1 个月后,她活动时不怎么喘了,胸口发紧的情况也没再出现;继续调理 2 个月后去医院复查,结果显示二三尖瓣反流从中度变回轻度,心功能指标也恢复正常。她特别激动地说:“真没想到中药这么管用,不用手术就把我的病治好了!”
为什么这个方子对二三尖瓣反流有效?从中医理论来讲,二三尖瓣反流的关键问题在于 “心功能减弱”,就像心脏这个 “泵” 的阀门因为动力不足而关不严。黄芪、党参补心脾之气,相当于给 “泵” 增加动力;白术、茯苓、泽泻利水,是减少 “泵” 的负荷;桂枝温心阳、丹参通血脉,是让 “泵” 的运转更顺畅。三者结合,既解决了瓣膜开合无力的根源,又清除了影响心脏功能的湿浊瘀阻,自然能有效改善反流。
但要注意,这个方子并非适用于所有二三尖瓣反流患者。如果是 “阴虚火旺” 型患者,表现为口干舌燥、手心脚心发热、失眠多梦,就需要减少桂枝的用量,加麦冬、玉竹等滋阴药材;如果是 “血瘀较重” 型,出现胸痛、舌下青筋凸起,可增加丹参用量,加川芎、红花活血。另外,重度反流患者或伴有瓣膜器质性病变的,还是要先咨询西医,必要时结合手术治疗,不能单纯依赖中药。
很多人觉得心脏问题难治,其实是没找对调理方向。二三尖瓣反流不是 “不治之症”,只要早发现、早调理,用对中医方子,配合生活习惯的改善,大部分患者都能摆脱病情困扰,让心脏重新恢复健康状态。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60963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