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门医述·太湖学术的核心在于“中西一统”,即用现代医学的“形质”理论阐释中医“气化”理论的科学内涵,实现“病”与“证”的深度融合。不寐的治疗,即是调节人体气机升降出入,使阴阳恢复顺接的过程。
一、病因病机总纲:阴阳不交,“枢机”不利
《灵枢·口问》云:“阳气尽,阴气盛,则目暝;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正常的睡眠是卫气由阳入阴的过程。任何导致“阳不入于阴”的因素,皆可致不寐。其关键环节在于“枢机”的运转。
现代医学认为,睡眠-觉醒周期由大脑中复杂的神经网络和神经递质动态平衡所调控。中医的“阴阳不交”正对应了 “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功能失衡”。
1、核心病机:心肾不交(上下不交)—— 对应“中枢神经-内分泌-昼夜节律”轴失调
(1)现代医学内涵:
心火亢盛(兴奋性神经递质优势):相当于大脑皮层、边缘系统兴奋性过高,如谷氨酸能系统亢进,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乙酰胆碱等促觉醒神经递质分泌过多或作用过强,导致大脑不受控制出现思维奔逸、难以入睡。
肾水不足(抑制性神经递质与激素不足):相当于γ-氨基丁酸(GABA) 等抑制性神经递质功能相对减弱,或与睡眠相关的激素如褪黑素分泌节律紊乱、分泌量不足。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过度激活(慢性应激)导致的皮质醇水平节律异常(夜间不降),也会严重干扰睡眠。
通路阻滞(信息传导通路障碍):连接皮层与脑干睡眠中枢的神经通路功能紊乱。
(2)中医阐释:
生理:心为君火,属阳,藏神;肾为癸水,属阴,藏精。心火下煦肾水,肾水上济心火,谓之“心肾相交”,则寤寐正常。
病机:此为不寐的根本病机。任何类型的失眠,最终都会影响心肾的交通。心肾不交是失眠的根本病机。肾阴(褪黑素、GABA功能)不足,不能上济心火(抑制皮层兴奋),致心神(大脑皮层)亢奋而失眠。
肾水不足(阴虚):不能上济心火,致心火独亢于上,心神不宁。常见于老年人、久病耗伤者,表现为心烦失眠、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心火亢盛:或肾虚,或邪气扰动,心火不能下潜,浮越于上。表现为入睡困难、头脑兴奋、口舌生疮。
通路阻滞:连接心肾的通道(如少阳三焦、厥阴肝)被痰、瘀等病理产物或气滞所阻,即使心肾本无大虚,亦不能相交。
基础方剂:黄连6g 茯苓60g 醋五味子9g 炙甘草6g 醋龟甲(先煎)20g 肉桂3g 人参(冲服)10g 生地黄50g 乌梅30g 制远志9g
2、关键路径:少阳枢机不利(通道阻滞)—— 对应“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1)现代医学内涵:
胆郁痰扰(交感神经兴奋/肠-脑轴紊乱):长期精神压力导致交感神经持续兴奋,同时可能伴有“肠-脑轴”功能失调,胃肠道功能紊乱(如胃食管反流)、炎症因子释放,通过迷走神经影响中枢,产生焦虑、烦躁、躯体不适,从而干扰睡眠。这与“痰热内扰”的脘痞、口苦高度吻合。
少阳郁火(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失调):慢性炎症状态或应激反应,导致免疫因子(如IL-1β, TNF-α)和应激激素(皮质醇)异常,共同作用于中枢,产生“郁火”症状。
(2)中医阐释:
生理:少阳胆、三焦为“枢”,主司气机之升降出入转枢。少阳枢机通畅,则阳气可顺利由表(阳)入里(阴)。
病机:少阳为枢,主管气机水道。少阳枢机不利,相当于自主神经(尤其是交感神经)调节失灵,成为阳气(兴奋性)入阴(抑制性)的主要障碍。此为不寐最常见的实证病机。
胆郁痰扰:情志不遂,胆失疏泄,郁而化火,灼津为痰,痰热内扰。表现为失眠多梦、烦躁易怒、胸闷脘痞、口苦、舌苔黄腻。温胆汤类方主治。
少阳郁火:邪犯少阳,枢机不利,阳气郁而化火,上扰心神。表现为心烦失眠、胸胁苦满、脉弦。小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治。
3、重要兼证:厥阴肝血亏虚,魂不守舍(藏血失常)—— 对应“边缘系统功能紊乱与神经递质耗竭”
(1)现代医学内涵:
长期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主要与边缘系统(尤其是杏仁核、海马体)功能紊乱相关。5-羟色胺系统功能低下与此密切相关,而5-羟色胺是合成褪黑素的前体。
“肝血亏虚”可理解为长期应激耗竭了某些神经调质或导致神经营养因子(如BDNF)减少,使神经元稳定性下降,表现为睡眠浅、多梦、易醒(REM睡眠异常)。
(2)中医阐释:
生理:肝藏血,血舍魂。入夜时,血归于肝,魂亦随之入舍,则人安眠。
病机:肝藏血,血舍魂。肝血虚则边缘系统情绪调节功能减弱,魂不守舍,睡眠维系能力差。肝血亏虚,或肝气郁滞化火伤阴,导致血不舍魂,魂不守舍。表现为眠浅易醒、多梦、早醒。
虚证:肝血虚,魂失所养。伴见眩晕、眼花、爪甲不荣、脉细。酸枣仁汤主治。
寒热错杂:厥阴肝体阴而用阳,易寒热错杂。表现为失眠、烦躁、手足不温、脉弦而无力。乌梅丸主治(乌梅丸可视为交泰丸的复杂版,调和肝之阴阳)。
4、常见诱因:胃气不和,升降逆乱(中焦阻塞) —— 对应“肠-脑轴功能障碍”
(1)现代医学内涵:
晚餐过饱、饮食不节导致胃排空延迟、胃食管反流,或肠道菌群失调。这些胃肠道信号通过迷走神经传入中枢,直接干扰睡眠。这与“胃不和则卧不安”的古老观察完全一致。
(2)中医阐释:
生理:胃气以降为顺。“胃不和则卧不安”。中焦是气机升降的枢纽。
病机:饮食不节,脾胃受损,食积痰湿停滞于中焦,壅遏气机,使阳气的降路受阻。表现为失眠伴脘腹胀满、嗳气、舌苔厚腻。
二、核心治疗思路:交通阴阳,调枢安神(基于现代药理的解释)
治疗不寐,当以“和” 法为总则,调和阴阳气血,疏通枢机道路。治疗的本质是重新校准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平衡。
1、核心大法:交通心肾(调节神经递质与昼夜节律)
此为治本之法,旨在恢复上下阴阳的交泰。
代表方剂:交泰丸(黄连、肉桂)。
黄连清泻心火,使其不亢。肉桂引火归元,温助肾阳,促阳气入阴。此方是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的基础核心药对,可融入各种复方中。
现代药理:黄连(小檗碱):具有抗炎、镇静、调节GABA受体功能的作用,可抑制皮层过度兴奋。肉桂:能改善血液循环,其成分肉桂醛可能对调节HPA轴应激反应和昼夜节律有积极作用。作用:类似于协同调节GABA能系统和抑制HPA轴过度激活,促进由“醒”到“睡”的切换。
2、核心路径:和解枢机(调节自主神经与肠-脑轴)
此为治标之要法,旨在疏通阳气入阴的通道。
代表方剂: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中柴胡、黄芩和解少阳;桂枝、茯苓通阳利水;龙骨、牡蛎重镇安神;大黄泻热;半夏化痰。全方共奏和解少阳、通阳泻热、重镇安神之功,能有效解决因少阳枢机不利导致的“胸满烦惊、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等复杂失眠症。
现代药理:柴胡、黄芩:具有明确的抗炎、抗病毒、镇静作用,能调节免疫和应激反应,抑制交感神经兴奋。龙骨、牡蛎:富含碳酸钙和微量元素,传统认为重镇安神。现代研究提示其可能通过补充钙离子,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和肌肉神经的兴奋性,产生镇静效果。亦可理解为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异常放电”。半夏、茯苓:调节胃肠功能,通过“肠-脑轴”间接安神。作用:此方是调节“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的复杂方剂,能有效降低整体应激水平,恢复自主神经平衡,为睡眠创造内部环境。
3、特色用药与思路
(1)调和昼夜节律:
二夏汤(半夏、夏枯草)。半夏得至阴之气而生,夏枯草得至阳之气而长。二药配伍,能顺应自然阴阳交替,有效调节人体睡眠-觉醒节律,对于昼夜节律紊乱的失眠特效。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半夏、夏枯草提取物对睡眠-觉醒周期有调节作用,可能作用于视交叉上核(生物钟中枢),类似调节褪黑素分泌的节律和幅度。
(2)重镇潜阳安神:
龙骨、牡蛎此为安神要药,能收敛浮越之阳气,安定心神。几乎可用于所有类型的实证失眠中。
现代药理:龙骨、牡蛎富含钙、镁等矿物质。现代药理表明,钙离子有助维持神经细胞膜稳定性,抑制异常放电;镁离子是天然的NMDA受体拮抗剂,能拮抗兴奋性神经传导,共同起到中枢镇静作用。这与中医“重镇潜阳”的内涵高度契合。
(3)养血安神:
酸枣仁、茯苓。针对肝血虚、魂不守舍的虚证失眠。酸枣仁汤是经典方剂。大剂量使用茯苓60g以健脾、利湿、安神。
现代药理:酸枣仁皂苷具有明确的GABA受体激动作用,类似非苯二氮卓类安眠药。茯苓多糖等成分有镇静、利尿(减轻组织水肿)作用,大剂量使用增效。
三、 辨证论治简表(吴门思路)
证型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60641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