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专治“水饮失眠”的一首经方
2025
11-10

专治“水饮失眠”的一首经方

摘自https://mp.weixin.qq.com/s/t7luvHTHj65sGjfx6ybNcw

茯苓甘草汤方证

【组成】茯苓二两,桂枝(去皮)二两,甘草(炙)一两,生姜(切)三两。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方解】

胡希恕先生注:此于桂枝甘草汤加茯苓、生姜,故治桂枝甘草汤证小便不利而悸烦者。

【参考处方】茯苓12克,桂枝10克,炙甘草6克,生姜15克。

【解读仲景原文】

《伤寒论》第73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苓甘草汤主之。

胡希恕先生注:伤寒,里有停水者,虽发汗汗出,而表热不解,若脉浮、微热、小便不利而烦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此承前五苓散条而言者,渴与不渴为五苓散证与茯苓甘草汤证的主要鉴别点,因并提出,以示区别,证详于前,故此略之。否则,若伤寒汗出而渴者,即以五苓散主之,不渴者,即以茯苓甘草汤主之,便不可理解了。分析文义,本条有漏字处,即“伤寒,汗出”后,似脱漏“脉浮数,小便不利”七字;“不渴”后,似脱漏“而呕”二字,不然则无法理解。

太阳伤寒证,里有停水,治疗用发汗解表而表不解,则呈外邪里饮证。对于这种证,若脉浮数,小便不利而渴者,宜五苓散主之;若不渴而呕者,宜茯苓甘草汤主之。

《伤寒论》第356条:伤寒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胡希恕先生注:《金匮要略》曰:“水停心下,甚者则悸。”故伤寒厥而心下悸者,此厥为胃中停饮所致,当先治水,宜服茯苓甘草汤,使水饮去而厥自已。虽说治水,反而能治其厥,若不知由水作,一味治厥,不但不能治,而水充斥胃中,更必作利。

冯世纶教授解读:后世医家喜把疾病分为内伤、外感两类,将失眠、心悸归为虚劳,治疗注重补五脏、气血,却往往忽略外邪和里邪,使病拖延不愈,宜注意。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太阳太阴合病证。

【临证思辨】辨证要点为桂枝甘草汤证又见呕逆者。本方证常见于神经症见失眠、心悸而呈现太阳太阴合病证者。

本方未用猪苓、泽泻、白术,故利尿作用大减,临床上停水失眠证多用此方,胃中停饮所致失眠多伴有心下悸,针对此类失眠可加用龙骨12克、牡蛎12克治疗顽固性心悸、失眠,茯苓可用至12克。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