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中“太阴病脉证并治”全文的系统性梳理,结合前面两篇文章关于太阴运化,加以补充,在《伤寒杂病论》中具体体现。
太阴生“阴”,少阴生“阳”:《伤寒杂病论》里两大关键系统
一气周流层层化生——《伤寒杂病论》中的“气血精津液”
太阴病的核心病机是 “脏有寒” 或 “脾气不转”,本质是“运化”功能失常,并非单纯的“寒”或“热”。其病变中心在脾(足太阴)和肺(手太阴),【本质上脾与胃、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也有所关联】,太阴主要涉及人体的运化系统(血津液、水谷的生成与输布),运化能力决定了生命能量的生成与输布。一旦此功能紊乱,百病由生。
一、太阴病总纲(太阴本湿标阴)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这二十二个字,把太阴病的核心表现说得明明白白。 “太阴本湿标阴”是六气标本指出太阴“功能主湿,病则多寒” 的生理病理特性。
腹满是中气壅滞了;呕吐、吃不下是胃气不降,反而上逆;下利越来越严重,这是虚寒的标志,说明病在进展;肚子一阵阵的痛,是虚寒痛的特点,按一按、暖一暖会舒服些。
这里有个关键禁忌:千万不能用下法。本来就已经虚寒了,再一泻,脾阳彻底受伤,就会变成更难治的“胸下结硬”变成结胸。
二、太阴运化失常的两大类型
临床上看,太阴病主要分两种情况:
1、一种是典型的里虚寒湿。这是太阴的本证,脾阳不足,寒湿内生。治法就是“当温之”,轻的用理中汤温中健脾,重的用四逆汤回阳救逆。这个比较好理解。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理中、四逆辈。
太阴病,不吐、不满,但遗矢无度者,虚故也,理中加黄芪汤主之。
2、另一种是津液损伤的变证。这个特别容易误诊。病人又拉肚子又口渴,很多医生会想到少阴病。但仔细看,这种口渴是因为拉得太厉害,津液亏伤了,不是肾不气化。所以治疗重点要放在太阴脾,用人参白术芍药甘草汤(复津汤)来益气生津。这一点,桂林古本讲得非常清楚,纠正了后世的一个常见误区。长沙古本也丰富了“脾津竭”的方剂:人参白术生姜大枣甘草饴胶汤。
太阴病,下利,口渴,脉虚而微数者,此津液伤也,宜人参白术芍药甘草汤。(复津汤)
太阴病,下利口渴,发热汗出,此为脾津竭,脉当虚数而涩,人参白术生姜大枣甘草饴胶汤(长沙古本)
如果下利还在持续,并且已经产生口渴,微数脉,可以考虑“太阴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故而(长沙古本可参),使用效果上,如果还在下利,不用芍药的体感更好。
三、太阴病复杂的兼证与变证
第一次看到桂林古本,对比宋本长期流传的太阴病篇,最大的感受就是:太阴病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它不只是宋本简单的虚寒,还会出现各种变证,这才是太阴病脉证并治真正该有的面貌。
1、便秘。太阴病也会便秘,但机理和阳明病完全相反,这就让我们面对便秘症状的时候不再单纯地用阳明通泻之法了。这是脾气不转,推不动了,大便先干后溏。桂林古本给出了两个方子:腹胀的用白术枳实干姜白蜜汤温运润下;不胀但气短的用黄芪五物汤加干姜半夏,这是补肺脾之气来助传导。这种辨证之精细,实在精彩。
“太阴病,大便反鞕,腹中胀满者,此脾气不转也,宜白术枳实干姜白蜜汤。 若不胀满,反短气者,黄芪五物汤加干姜半夏主之。”
2、水湿问题。太阴主湿,所以水液代谢紊乱是太阴病的重头戏,因“太阴本湿”,太阴系统主司水液运化,其功能紊乱则水湿为患,见证多端。水停膈上的用半夏茯苓汤;各种湿邪为患,在表的用麻黄加术汤,日晡热的用麻杏薏甘汤,气冲头眩的用苓桂术甘汤,湿在中的用白术茯苓厚朴汤,湿在下的用桂枝茯苓白术细辛汤,寒湿伤腰的用肾着汤(甘姜苓术汤)。
尤为关键的是,对于水停中焦、气化不利,导致口渴欲饮但水入则吐(水逆),或小便不利而表证未解者,当用五苓散。 名为“五苓”,有深意。“五”在数术中为脾土之数,“苓”即令也,“散”者散也。故名“五苓散”,实为 “令中焦(土)水湿散开” 之意。其功不在单纯利水,而在通阳化气,恢复脾土转输与水府气化之职,使水津四布,则口渴、水逆、小便不利诸症自除,是太阴系统要方。
这一套理法方药的整理,希望能把“湿”的来龙去脉理得清清楚楚,所在病位应对之法讲得明明白白。
太阴病,渴欲饮水,饮水即吐者,此为水在膈上,宜半夏茯苓汤。湿气在中,中于寒湿,头重,胸满,懊憹,发热,鼻塞,声重,脉濡弱者,白术茯苓厚朴汤主之。 湿气在下,中于水冷,从腰以下重,两足肿,脉沉而涩者,桂枝茯苓白术细辛汤主之。 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病人脐下悸,吐涎沫而头眩者,此有水也,五苓散主之。伤寒,汗出而渴,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消渴,脉浮有微热,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3、腹痛,也要分虚实。虚寒的腹痛绵绵,用附子粳米汤;寒实结聚的,痛得厉害,甚至摸到块状物,用大建中汤建中散寒;如果是太阳病误下转属太阴的腹痛,用桂枝加芍药汤和里缓急,痛再重些的用桂枝加大黄汤通络。这种层次分明的辨治,临床指导性极强。
阳明病,腹中切痛、雷鸣、逆满,呕吐者,此虚寒也,附子粳米汤主之。
阳明病,腹中寒痛,呕不能食,有物突起,如见头足,痛不可近者,大建中汤主之
虽为“阳明”,此处病位更多是在“阳明胃”,脾胃相表里。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4、腹满胀满,这里面的辨证就很有意思。有一种是’脾气实’的腹大胀满,病人不吐不泻,就是肚子胀得难受。这是脾气壅滞,转输失灵,得用厚朴四物汤来行气导滞。还有一种是发汗太过,伤了脾阳导致的腹胀满,这是虚实夹杂,要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来消补兼施。当然,还有误下之后的胀满,你猜猜,这如何考量?同是胀满,病机不同,治法迥异,可见仲景辨证之精微。太阴病,不下利、吐逆,但苦腹大而胀者,此脾气实也,厚朴四物汤主之。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甘草泻心汤主之。”
四、现代病名临证应用
初次读完桂林古本太阴篇,最大的收获是思维打开了,后来细细品味,结合“气血精津液”的运化与输布,发现现代人的病,很多根源都在太阴运化失调。
1、现在很多年轻化的问题:长期便秘、长痘、口臭。有了太阴篇的加持,一看这些症状,容易想到清热泻火。但仔细辨证,很多其实是太阴不转,脾不升清,胃不降浊。盲目用大黄、石膏之类寒凉药,只会雪上加霜。正确的思路是“转脾气”,恢复中焦的升降功能,大气一转,其气乃散。
2、很多人的慢性疲劳、低烧、口干、失眠,不全是阴虚火旺,更多的是太阴运化不力,津液生化不足,身体处于“干烧”状态。这时滥用滋阴凉药反而碍脾,关键要健脾胃以生津液。
3、这个时代常见的代谢性问题,像肥胖、血糖血脂异常,核心就是太阴“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乱了。该吸收的没吸收,该排泄的排不出去。治疗必须从恢复中焦运化入手,而不是一味地降糖、利尿。
小结
桂林古本的太阴病篇,构建了一个以“运化不利”为核心的完整诊疗体系。它让我们看到,太阴病不只是简单的虚寒,而是涵盖了虚、寒、湿、吐、利、满、痛、秘、渴、等多种复杂病证的完整诊疗体系。这篇内容大大弥补了宋本的不足,真正把太阴系统在人体中的作用完整呈现了出来。
对我而言,最大的启发是:治病要求本,而很多慢性病的“本”,就在太阴这个“后勤部长”身上。恢复它的运化功能,才是治本之道。这一篇的“道理法方药”值得仔细琢磨,理解得当对于解决现代人的很多复杂疾病,尤其有指导价值。这也正是仲景学说历经千年依然充满生命力的体现,也是桂林古本重现中医大众视野的重大价值之一。
重要说明:本号仅用于自学《伤寒杂病论》古籍学习记录,均是学习的点滴,许多观点不一定成熟正确,阅者自辨,也不具备教人的能力,文中方药不作治病推荐,也不接受治病要求,仅用于交流本书心得体会,内容因学习深入可能产生前后矛盾之处,无需抬杠,自明即可;如有治病需求请自行求医。
在本号发消息对话框内输入相关问题,有病脉证三参的探讨与回答 #artContent h1#artContent p img#artContent table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60511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