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师法将军斩关汤治疗崩漏
2025
10-31

师法将军斩关汤治疗崩漏

上海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胡国华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上海市名中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朱氏妇科疗法第四代传人,从事中医妇科临床工作五十余载,临床经验丰富,医术精湛。将军斩关汤系朱氏妇科家传验方,由朱氏妇科流派创始人朱南山所创,朱氏妇科第三代传人、国医大师朱南孙宗原方再加减化裁用于妇科血证出血期屡用屡效。本方可根据辨证加减用于治疗寒、热、虚夹瘀的各种妇科异常出血性疾病,如子宫内膜增厚、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内膜炎等造成的出血,以及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等。胡国华承朱氏妇科之旨,认为崩漏病机以虚、热、瘀为主,强调止血不忘澄源,主张通涩并用、气血同调,临证以将军斩关汤为基础,辨证加减,屡获良效。笔者有幸师从门下,现将将军斩关汤和胡国华运用该方加减治疗崩漏一则整理分享如下,以飨同道。

将军斩关汤

将军斩关汤(朱南山方)

组成:熟军炭3g,阿胶(蒲黄炒)9g,巴戟天18g,仙鹤草18g,茯神9g,黄芪4.5g,炒当归9g,炒白术4.5g,生地黄6g,熟地黄6g,焦谷芽9g,藏红花0.9g,三七粉0.9g。红茶汁送服。

方解:方中以熟军炭和蒲黄炒阿胶为君药,其中蒲黄炒阿胶祛瘀补血止血;熟军炭清热活血,朱南孙认为其不仅无泻下作用,反而能厚肠胃、振食欲,并有清热祛瘀之力。两药相伍,通因通用,祛瘀即为止血。臣以巴戟天补肾助阳以温督脉,仙鹤草养血止血,藏红花活血祛瘀,三七化瘀止血,此四味助君药益气摄血;黄芪补气固表,生地黄、熟地黄滋阴补血,当归补血活血,白术健脾益气,取四君、四物之法益气养血以补虚;茯神健脾安神,焦谷芽消食和胃。红茶性凉味苦甘,清热化痰消食,用红茶汁送服,既可佐熟军炭以清郁热,又可健脾消食固护后天。全方补气血而祛余邪,祛瘀而不伤正,适用于虚中夹实之严重血崩症。

将军斩关汤(朱南孙方)

组成:蒲黄炭20g,熟军炭6g,炮姜炭6g,茜草15g,益母草20g,仙鹤草15g,桑螵蛸12g,海螵蛸12g,三七粉(吞服)2g。

方解:朱南孙宗原方再加减化裁,以熟军炭、炮姜炭为君,熟军炭清热凉血祛瘀,炮姜炭温经止血,守而不走。二药一寒一热,一走一守,涩而不滞,动而不烈,寒热相济,通涩并举,是治疗血崩或夹瘀之漏下的常用药对。蒲黄可化瘀通经、止血涩带、散结消癥、通淋利尿。益母草活血祛瘀,配仙鹤草养血止血,茜草功专活血化瘀止血,三七粉为化瘀止血之圣药,四药合用,通涩兼顾,攻补兼施。桑螵蛸肝肾命门药也,功专收涩;海螵蛸为厥阴血分之药,咸而走血以收涩,两药相伍以益肾摄冲。全方通涩并用,以通为主,寓攻于补,相得益彰。

验案举隅

患者,女,42岁,2025年6月4日初诊。主诉:阴道不规则出血2月余未止。患者已婚已育,足月生产1次,流产2次,平素月经周期22~24天,经期7~8天,量中等,无痛经。末次月经3月22日开始,经行2月半至今未止,量时多时少,量多时伴有腹痛及血块。就诊时阴道出血量少,淋漓未净,伴疲乏困倦、面色欠华,无头晕、心慌等不适,纳可便调。舌质红,苔薄白,脉细弦。5月11日检查报告性激素正常,经阴道妇科B超提示子宫内膜厚10mm,回声均匀。西医医生建议诊断性刮宫术,患者拒绝手术,求治于中医。

中医诊断:崩漏病(肾虚夹瘀,冲任不固)。

治法:益气补肾,化瘀固冲。

处方:生黄芪18g,太子参12g,炒白芍9g,茜草18g,花蕊石18g,炮姜6g,升麻9g,仙鹤草30g,阿胶珠9g,川断12g,杜仲12g,大蓟18g,小蓟18g。7剂,日1剂,水煎服,每日分2次服。

6月11日二诊:服药后6月7日血止,现感小腹坠痛,带下量多、色白,伴有阴痒,困倦乏力改善,纳可,寐安,便调。脉细弦,舌淡苔薄白。血止后,拟以益肾健脾、调摄冲任为法。

处方:生黄芪18g,太子参12g,炒淮山药18g,女贞子9g,菟丝子18g,墨旱莲12g,仙鹤草30g,炮姜6g,川断12g,杜仲12g,阿胶珠9g,茯苓18g,茯神18g。14剂,日1剂,水煎服,每日分2次服。

6月25日三诊:药后未反复,现血止已18天,精力渐充,带下正常,劳累后感胸闷心慌,无腰酸腹痛,夜寐欠佳,便调。脉细弦,舌红苔薄黄。

处方:生黄芪18g,太子参12g,炒白术9g,炒白芍9g,女贞子9g,墨旱莲12g,仙鹤草30g,红景天12g,麦冬9g,山茱萸9g,茯苓18g,茯神18g,酸枣仁15g。14剂,日1剂,水煎服,每日分2次服。

按 患者阴道不规则出血二月余,属中医学“崩漏”范畴。观其初诊时经血淋漓难止,兼见疲乏困倦、面色欠华,舌红脉细弦,此为肾气亏虚,冲任失固,兼有瘀血内阻,血不归经。朱氏妇科认为,崩漏之治,首当“塞流”“澄源”“复旧”三法循序,然临证常需攻补兼施,通涩并用。将军斩关汤本为朱南孙治疗重症血崩之验方,功在益气化瘀、固冲止血。本案师其法而不泥其方,初诊以生黄芪、太子参益气摄血为君;川断、杜仲补肾固冲;阿胶珠、仙鹤草养血止血;更以茜草、花蕊石、大蓟、小蓟化瘀凉血,使血止而不留瘀;炮姜温经兼防寒凉太过;升麻升举清阳,契合“下血必升举”之旨。全方扶正化瘀,标本兼顾,故7剂而血止。

二诊血止后转入“澄源”“复旧”之阶。见小腹坠痛、带下阴痒,此血去正伤,脾肾两亏,湿邪微萌。转方益肾健脾,佐以化湿。黄芪、太子参、淮山药、茯苓健脾益气;女贞子、墨旱莲、菟丝子、川断、杜仲补肾填精;茯苓、茯神健脾安神;少佐炮姜温中。立法平正,带下遂调。

三诊血止已固,然劳累后心慌、夜寐欠佳,舌红苔薄黄,显系阴血耗伤,心失所养。故以黄芪、太子参补气生血;女贞子、墨旱莲、山茱萸滋肾阴;麦冬、酸枣仁养心安神;红景天益气活血,改善心脉;茯苓、茯神健脾宁心。全方心脾肾同调,气血兼治,以复其旧。

纵观全程,谨守病机,次第分明:初诊化瘀固冲以“斩关”止血,效法将军之锐;后则健脾益肾,养血宁心,以收全功。体现了朱氏妇科治疗崩漏“危急时化瘀止血以安正,平稳时补肾调周以固本”的学术思想。(徐海霞  上海市第二人民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