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伤寒论》问题解答(五)
2025
10-24

《伤寒论》问题解答(五)

    7.试述太阳病误治后脾胃阳虚的变证及其辨证施治

     答:大阳病误治有胃阳受伤及脾胃两伤的变证,现举数例以说明之。原文120条是太阳病误用吐法致胃气虚的辨证。胃气受伤不甚的轻症,可出现关上脉细数,腹中饥,口不能食等症状。关上脉细数因胃中虚燥所致。腹中饥为脾运尚好,不能食为胃虚不纳。甚则胃中虚冷,故见朝食暮吐。122条是胃中虚冷,症见呕吐,不能食而脉反见数的辨证。胃中虚冷,脉应见迟弱,今反见脉数者,为胃虚膈气亦虚,因膈虚邪气乘虚内扰胃府,胃气通于脉,胃气受扰,故见数脉。

    胃虚不化,可以引起停水。原文73条的不渴而心下悸,就是胃虚停水的见症,因此用茯苓甘草汤。方中以生姜温胃散水,桂枝、茯苓通阳益气利水,炙甘草和中。此外,也有阴阳两虚因误用桂枝汤攻表致胃阳受伤者,如29条见肢厥吐逆,咽干烦躁者是。胃阳受伤,不能温达四肢故见肢厥;胃气上逆则见呕吐。阳虚阴不继,故又见咽干烦躁。治宜甘草干姜汤以恢复胃阳。

     脾胃两伤的,有66条发汗后,腹胀满的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此症是汗伤胃中津气,影响脾的运化,成为脾失运化,胃虚食滞,脾胃同病。脾胃两虚,亦可成为67条的中焦停水,症见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心下逆满,为水停中焦的主症;脾胃升降失常,水气上逆,故见气上冲胸;水饮中阻,清阳不升则见头眩。脉沉主里,紧为寒水之征。方用白术、茯苓健脾利水,桂枝通阳降冲,炙甘草和中。

     163条是太阳病误下伤脾,表里不解的症治。脾阳受伤,故见利下不止,其时表症未解,仍有恶寒发热;里寒下利兼有表热,所以称为协热利。心下痞硬是因表邪内陷入胃与水饮交痞所致。桂枝人参汤虽是表里兼顾之剂,但药效偏重于里,仍不失表里同病,里虚者宜先里后表之义。此外,还有第28条也是太阳病误下伤脾成为表里兼病的,但病机和出现的症状不同。28条的原症是表邪郁于太阳经输,误下伤脾,脾阳失运,水饮停于心下,表邪又乘虚内陷与停水互结,故见心下满微痛;输津行水功能失职,故又见无汗和小便不利。其时郁于经输之表邪未解,所以仍头项强痛,翁翕发热。163条误下伤脾的病机重点在脾虚下利,故以温中止利为主,兼解外邪;28条误下伤脾的病机重点在脾阳失运,水停心下,故治法以利水为主,停水消除,津气流通,便能得汗而解,其他如芍药甘草附子汤证,真武汤证、四逆汤和茯苓四逆汤证、干姜附子汤证等,都是由太阳误治伤脾胃之阳而成的。

     8.胃虚水停心下与蓄水证应如何区别?寒厥兼水饮,为何要先治水,后治厥?

    答:胃虚停水的部位是在中焦,当有心下胀满的自觉症。水气凌心可见心悸,肺气受扰则见咳喘,胃气上逆则见呕吐。胃虚则脾阳随之不振,致使运化水湿的功能失职,所以往往有小便不利的兼证。胃阳不足,胃津未伤,兼之胃有停水,所以一般无口渴的症状。蓄水是膀胱气化减弱所致。膀胱气化来源于肾阳。蓄水的部位在下焦,当有下腹胀满的自觉症。膀胱和三焦属肾之府,肾阳不足,不但可以影响膀胱气化利水的功能,同时也可以使三焦气化决渎的功能失职,所以小便不利是蓄水证必见的主症。肾上连肺,肾阳不足,更兼膀胱气化升津的功能受到停水阻遏,肺中津气虚燥,故有口渴的症状。仲景以口渴和不渴来区别水停心下或下焦,是对二者病机的高度概括。

     寒厥的发病原因是脾肾两虚,若阴寒凝滞于内,可以没有下利的症状。心下悸是胃中停水所引起。水饮停于中焦,不但会加深肢厥的程度,同时又恐水饮下渗肠道而引起下利。下利则阳气不断下泄,厥利相因,肢厥将无已时,故宜先温散胃中水饮。胃阳恢复,脾肾的阳气才有可能复振;这时采用适当的方药治疗寒厥,自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于 乙巳年 甲申月 丙辰日 卯时)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