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结的病因病机概括起来不外乎“阴结”和“阳结”两方面,表现为虚实两种症候群。当然,它们并非绝对相离。就癌症发生的本质而言,在于“本虚标实,虚实错杂”。恶性肠梗阻在临床上亦常虚实相间出现。因此,临床辨治恶性肠梗阻应从实证、虚证、虚实夹杂证三个方面考虑。一般而言,肿瘤早期、中期以实为主,晚期以虚为主,或虚实并见。辩证论治,本病病位在肠,而肠为六腑之一,六腑是“传化之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故治以“通法”。因该病非单一因素所致,临床证候复杂,故需选用多种“通法”相结合,辨证施治,灵活变通。临床常用化瘀通腑、化痰利湿通腑、泄热通腑、补益通腑等法。
(一)内治法
治疗恶性肠梗阻不能单纯为缓解肠梗阻而治疗,也不应拘于一方一药,应集消、补、破、泻于一体,掌握理气化痰、破疲散结、扶正固本三大关键。应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原则,辨证施方,因病或因症止痛。
(二)实证
1.寒凝 中医认为肿瘤为阴寒证,其本质在于“阴成形”依据中医“寒者热之”的理论,治则以温阳散寒、行气通腑。
2.气滞 瘀毒内阻经络,气机郁结导致恶性肠梗阻发生,治则宜行气导滞。
3.血瘀 瘀血瘀毒阻滞经络,血脉凝滞,导致脉络脏腑不通。因此在不同肿瘤的各个阶段都可见血瘀致梗阻的征象。治则宜活血通络。
4.痰湿 痰湿阻滞脏腑经络或结聚,治则宜化痰渗湿通腑。
5.热毒 火热之毒是恶性肿瘤发病的重要病理基础之一,亦是梗阻产生的主要病因。《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病痈肿,皆属于火。”火热之邪,最易灼伤津血,壅塞经络,耗竭脏腑津液,导致肠道失于濡润,梗阻发生。治则宜清热泻火,通里攻下。
(三)虚证
肠梗阻在疾病的某一阶段则表现为虚象,中医学认为正气不足,气血津液亏虚,无以推动濡润大肠而致肠道瘀塞不通。尤以肿瘤晚期更为突出,此时均可以“塞因塞用”以补益为主来治疗。
(四)虚实夹杂证
恶性肠梗阻有虚实夹杂者,有的表现为实多虚少,有的则表现为虚多实少,临证可酌情加减化裁,实多虚少者,可驱邪为主,佐以补虚;虚多实少者,以补虚为主,可酌加软坚散结、抗癌抑瘤之品。
(五)常用中成药
常用中成药有复方大承气汤、大黄䗪虫丸、西黄丸、枳实导滞丸。
(六)中药灌肠法
传统汤剂口服的给药方法受到限制,目前常采用直肠给药保留灌注+鼻胃管注药法。直肠给药法是经肛门插入导尿管或吸痰管20~30cm深,经导管缓慢滴入灌肠药物,注药后保留1小时,其目的是使直肠黏膜充分吸收药物,而起到治疗效果。
中药灌肠采用厚朴、枳壳各10g,大黄30g(后下)、芒硝10g(冲服),大黄味苦,性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具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等作用。《本草纲目》中记载有“下痢赤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糟结,潮热谵语,黄疸,诸火疮”之功效;《药品化义》中记载有“大黄其性重浊,直降下行,走而不守,专攻心腹胀满,胸胃蓄热,便结瘀血”。芒硝味咸、苦,性寒,归胃、大肠经,具有泻下攻积、润燥软坚、清热消肿,主治积滞便秘,咽痛,口疮,痈疮肿痛等。《神农本草经》中记载:“除寒热邪气,逐六腑积聚、结固、留瘀”,《珍珠囊》中认为芒硝“其用有三:去实热,涤肠中宿垢,破坚积热块”,二药合用,可软坚散结,泄热通便,化瘀解毒,现代医学研究已证实大黄能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胃肠衰竭,还可抑制多种病原菌,促进肠蠕动,增加肠系膜血流防止菌毒移位。芒硝的主要药理作用是泻下作用,故灌肠药物通过肠黏膜吸收后发挥作用。多项研究已证明大承气汤(厚朴、枳壳、大黄、芒硝)灌肠对于恶性肠梗阻治疗疗效、对于预后有积极意义。
(七)针灸、穴位按揉
针灸、穴位按揉可选双侧脾俞、胃俞、大肠俞、天枢、足三里及中脘、曲池、气海等。针灸治疗主要以行气通腑为主。足三里乃足阳明经下合穴,“合治内腑”,可疏调胃腑气机,和胃止痛;中脘、天枢分别为胃、大肠的募穴,可调节腹部之腑气。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共同调节腑气,同时现代研究针灸在治疗肠梗阻的机制为在神经和体液因子的参与下,调整了肠道功能,使肠道发生了有效的运动,改善肠道血运,促进肠道吸收,从而有利于肠梗阻的解除。
(八)脐疗治疗恶性肠梗阻
脐中为神阙穴,系任脉之要穴,是与督脉的命门穴相对的禁针穴。神阙穴位于任脉,而任脉属阴脉之海,与督脉相表里,统管人体诸经之百脉,脐又为冲、任脉循环之所,且任脉、督脉、冲脉为一源三歧,故三脉经气相通,故脐与诸经百脉相通,故可从脐调治全身及脏腑气血。神网穴位于脐中深部为小肠,为中下焦之枢纽。
从解剖学上看,脐周部位皮肤薄弱,同时脐部的神经及血管组织分布丰富,且互相连通,药物较易吸收,这一解剖特点形成了经脐给药治疗的基础。脐疗既有药物或温热对经穴起良久的刺激作用,又有药物本身被吸收后的直接作用。肠梗阻即为气血凝滞,通降功能失常,痞塞不通所致。故各大医家已将脐疗法用于临床治疗肠梗阻,并取得显著疗效。
国内有学者将100例腹部手术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敷脐与针刺疗法,观察两组病例术后肠鸣音的恢复时间及肛门排气时间。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肠鸣时间分别为8.5±3.1小时与18.7±8.2小时,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肛门排气平均时间分别为30.8±12.4小时与66.5±19.6小时,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因此认为中药脐疗结合针刺疗法能有效促进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
李佑民用中药脐疗治疗肿瘤(麝香、芒硝研细粉混匀)敷脐治疗晚期消化系肿瘤患者的腹胀,结果总有效率为81.60%。马纯政敷脐治疗消化系肿瘤腹胀(麝香、冰片、生羲术、生三棱、木香、生水蛙),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40%,对照组为6.70%;治疗组中医证候改善显效率为56.30%,有效率为37.50%,总有效率为93.80%;而空白对照组中医证候改善显效率为0,有效率6.70%,总有效率为6.70%,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由于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合并肠梗阻时,一般条件均较差,难以进行侵入性治疗时,而灌肠及穴贴对于MBO疗效确切,且无创、副作用较小、患者易于耐受,可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
综上所述,作者认为在肿瘤复发转移引起的肠梗阻治疗上,应把西医及中医治疗联合应用,在肿瘤并发不全性肠梗阻时,在对肿瘤的放化疗的过程中,可考虑行预防性中药保留灌肠或口服治疗。对于消化道肿瘤拟行手术治疗患者,尤其对于结直肠及胃的恶性肿瘤术后复发,可于术后行中药口服,调理胃肠功能,促进胃肠蠕动,降低术后粘连的几率;对于出现肠梗阻患者,早期一般状况较好时,全面评估患者状况,视条件可行姑息手术或其他治疗,并同期口服中药或针灸治疗刺激胃肠道蠕动;对于晚期消化道肿瘤导致肠梗阻时,主要以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联合禁食、胃肠减压、抑制腺体分泌、营养支持、中药灌肠、穴位贴敷、针灸等。总之,由于肿瘤复发转移所致肠梗阻患者的差异性、多样性,宜遵循个体化治疗的原则,根据疾病的阶段、预后、进一步接受肿瘤治疗的可能性、全身情况及患者的意愿制定治疗方案。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9151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