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案(1)
王某,男,41岁,工人。
初诊1990.12.2:胃痛多年,时发时止,近五六天来,发作频繁,卧床不起。平时形寒,怯冷,少气乏力,食少化迟,尤其不能吃粥,吃粥则泛清水。亦不能多食油腻,否则嗳腐作胀。大便溏结尤常,以溏便为多,甚时并见肛门下坠。病发脘胀作痛,引及两胁,自感有气攻冲走窜,但又不得嗳气;气坠则欲大便,但大便又不爽。若得温运按摩,摩至肠鸣矢气,则快然如衰;如得小便畅利,亦感适意。不能多站,站久则脘腹坠胀。痛甚气胀,又不能按,亦不能高声语言。恶动喜静,动则头晕日黑(曾经多种检查,拟诊慢性肥厚性胃炎、轻度胃下垂、贫血等)。这次复发,是由受寒引起,痛甚较剧,诸药欠效,怀疑恶变,顾虑甚多。
病人气色晦黄虚浮,唇淡微肿,满面愁容,应对少神。舌苔厚腻微黄,质稍胖暗淡;两手脉濡。
证为湿浊中阻,升降失常,气机痞塞,阳气不展,以致不通而痛。从其体质而论,多年之病,显为内伤中虚;而从目前症状言,则湿浊有余,痛属邪实。故本案为虚实错杂之候,而且为久病。法当遵《内经》之旨,先标后本,分步骤施治。先以升阳泄浊,斡旋气机。方从升阳除湿与五苓出人,以观效机。
柴胡7克,升麻5克,川芎7克,藁本10克,制苍术10克,白术10克,陈皮5克,桂枝15克,茯苓15克,泽冯10克,炒白芍10克,上肉桂5克,(后下)草蔻仁10克(杵,后人),5帖。
二诊:前方升阳生发引胃气,化气通阳泄湿浊,从上下内外分消,恢复中焦升降功能,药病相当,服后甚适,服至第二剂时,即感药人如有一股暖流,脘腹雷鸣,频频得嗳与矢气,小水亦畅行,一身轻松,脘痛随之几平。但又感疲乏,欲得安寐。舌苔根腻已松,前半化薄微黄,脉转有力。力药见效,无大更张,邪有去路,略参顾本。原方去藁本,减草蔻仁5克;加党参10克。(5帖)
三诊:正喜胃痛迅能见效之时,讵料冷空气突然南下,连口阴雨,病情又有变化,真是天人相应的道理,惟有内伤病人感受最深。脘痛又起,但痛尤以前之甚,气胀亦轻,而腹脘阴冷,四肢微厥,泛溢清水,食乂化迟,小便亦少。形寒畏冷,懒不肯动。舌苔转滑,脉见弦象。此属寒水为患,過抑中阳,与湿胜气滞病情又有间,再复人温中散水,兼御外寒。
柴胡7克, 升麻5克,藁本10克,制苍术10克,白术10克,陈皮5克,桂枝15克,茯苓10克,草蔻仁10克,(杵,后人)淡吴萸7克,炒党参10克,生姜5片(5帖)
四诊:脘腹温和,胃痛乂平,小溲见长,泛水亦止,这是阳和气化的佳象。舌苔转为薄白腻;脉濡,少力。邪气日退,转为扶正,补中益气,培其根本。
柴胡5克,升麻5克,白术10克,陈皮3克,桂枝10克,茯苓10克,干姜5克,炒党参10克,黄芪10克,炙甘草3克,砂仁末4克(后入),生姜2片,大枣5个(5帖)
五诊:小试甘药补中,能够适应,未见碍运,纳谷亦可。惟大便尚未结实,间且腹滞肛坠,天阴即感畏寒。从此分析,虽为中焦胃病,实多中下气虚,荣卫亏损已久,中气亦难一时恢复。腑宜通,脏欲守,再从通补中调理。前方去砂仁末;加炒防风10克,煨木香7克,焦神曲10克;党参、黄芪各加5克。(10帖)
六诊:病情大见好转,脘腹温和,全无痛感,气力亦较前为壮。饮食恢复正常,吃粥亦不泛水。大便成形,间日一解,亦无肛坠之象。年关将至,已经前去上班,尚能胜任。面色略见光泽,舌苔薄白,惟质尚稍胖略暗;脉虽细,但耐按有神。多年胃痛,月余向愈,甚感满意。时届新春,生阳之气来复,可以借此东风,乘胜康复。拟丸方调理,巩固疗效。从补中益气、桂苓理中加味。
丸方:柴胡30克,升麻30克,白术60克,陈皮35克,炒党参 120克,川芎60克,炙黄芪120克,炙甘草25克,红花30克,桂枝100克,茯苓100克,干姜80克,炒白芍60克,焦神曲80克,防风80克,炒当归60克,新开河人参30克。
上药共为细末,用生姜、大枣各50克,煎浓汤泛丸,梧子大,每早晚各10克,温开水送服。(丸方连服两料,随访至今,胃痛未复发)
按:胃痛是常见病、多发病。痛则不通,气滞血涩,湿食相阻,多为实证。此病湿盛饮逆,湿阻而气滞,为痛为胀;饮盛则中寒,阳气不化,水反上逆,亦为实邪。但见食少便溏,并见肛坠,中气已经下陷,是病不仅在于胃,兼夹脾虚,已为虚实错杂之证。尤其小水畅行,其痛即减,是与太阳膀胱的气化有关,又左右着此病的臧否。如此则不仅病在中焦,且亦涉及下焦,成为中下两焦俱病。此等病情,决非一般的行气止痛,见痛治胃所能解决问题。必须升引清阳,降其浊阴,使升降复常,才能气行而湿化,气化而痛止。所以处方,以升阳除湿与五苓相合,从上下内外分消,着重斡旋气机为法。
再论此病之湿,属于内湿,是由脾胃气弱,水谷不化精微而生湿浊,徒治其湿,尚属治标,必使脾胃健运,谷消水化,才是治湿之本,亦是治痛的根本。何况前人尝说:“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只有网开一面,使邪有出路,才是妥当方法。所以于五苓方中,重用桂、苓,化气通阳,亦即泄浊。甚时水从上溢,外寒与内寒交迫,复加于姜、吴萸、生姜,温中祛寒,并以散水,亦是更加增强桂、苓化气通阳之势。药后能见效,证明辨证立法是符合病情实际的,确能转逆病情。
由于病因重点在湿在饮,又兼脾虚,所以始终未以行气止痛为法,即苦温燥湿、辛香理气,亦未敢多用,恐其反能耗气。因为气滞而湿胜,所见脉细,舌质稍胖暗淡,有中虚宜补,血涩宜消之处,但在初中期,不敢多用甘药,亦不敢多用血药,即便补中益气方中的当归,宁可改用川芎,这是提防甘药的满中,血药的阴柔,反助其湿,多生枝节。最后在阳升胃醒,调理善后之时,加而用之,一举成功,深感“治病求本”、“审因论治”,是临床的法宝,亦是对待任何疾病更能取得成功的决窍。
胃痛案(2)
何某,男,35岁,干部。
初诊1988.5:胃痛多年,反复发作,形体消瘦,倦怠乏力。经过多次检查,诊断为内脏下垂,慢性胃炎。多方治疗,时轻时重,难以痊愈。近来天气阴湿,胃脘痛胀骤加,不喜按,坐卧不安。纳谷不香,尤乏滋味,时欲嗳气,又嗳不透;得嗳则痛胀均减,脘腹宽展。大便溏薄,日一二次,甚时欲遗尿。大腹小腹有坠胀感,坐卧不适,小便滞涩;如果得小便畅利,则腹中舒适,大便亦能成形。舌苔厚腻;脉濡微弦。
分析病情,中阳不运,湿阻气陷;湿胜则又气滞,所以为胀为痛。这种胃痛,实际是脾胃两病,虚实错杂为患。病程有年,非旦夕可以求功。治为升运中阳,化气化湿。升阳和胃汤(自拟方)加味。
柴胡5克, 川芎7克,藁本10克,苍术10克,炙甘草4克,炒麦芽15克,焦神曲10克,陈皮5克,广藿香10克,桂枝1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5帖)
二诊:药后自感甚适,身中有暖和之气,连得嗳与矢气,尤其小便畅利,痛胀随之减轻,自己又服5帖。诊时舌苔已化薄白,知饥欲纳。效议再进,尤事更张。(原方5帖)
三诊:痛胀几平,纳香,大便亦渐成形。自感身轻,脉见滑象,效议出人。原方去苍术、霍香、泽泻;加炒党参10克,白术10克。(5帖)
以后仍从原方加减调理,胃痛便泄可安,虽逢黄梅阴湿气候,病亦无大反复。
按:此种病情,临床往往可以遇到,虽然内脏下垂的不多,而中阳不运,湿胜气滞,为胃痛泄泻兼见的,实属不少。胃痛由于气滞,气滞由于湿滞,人当知之。而湿滞为中气下陷,清阳不升;下焦之气不化,湿浊没有出路,考虑到此的较少。再说治疗,理气止痛,苦燥化湿,固为常法;而长年久延的病体,多用理气,又能伤气,多用苦燥,亦能劫阴,在此实应避忌。这是处理内伤久病的必要知识。只有李东垣看透了这一关,提出升阳、通阳方法,以治内伤湿胜气滞的证候,他是从此病的根本有疑的,大能阐发《内经》精义;余亦是从临床实践中体会到这一点的。并本此认识,白制“升阳和胃汤”一方,专治这种胃痛。用药是柴胡5克,川号7克,藁本10克,苍术10克,炙甘草4克,炒麦芽15克,炒神曲10克,桂枝1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共10味,水煎服。主要功用是升阳化气,和胃助运。其中柴胡、川芎、藁本、苍术、炙甘草,是辛甘发散,升阳气,散湿滞,消痛胀。伍以麦、曲,助其运化。张洁古以藁木、苍术二味治胃痛,李时珍以川芎、麦曲二味治湿泄,并盛赞其功效,都是深知此种病情而用药的先驱。再合以桂枝、苓、泽,含有五苓用意,通阳化气,使湿邪有个出路,真如叶天士所说:“通阳不在温,在利小便”(《温证论治》)。合以为方,自有适合病情,治痛治泄的功用。
一般胃痛,气多上逆,为恶心,为呕吐,为哕逆,而这里是反见大便泄泻,明白可知,是为中气下陷的证候。痛胀得嗳与矢气即宽展,得小便快利更腹中舒,泄泻止,真是木郁土中,气化不行的明征。治法用升阳化气、和胃助运,为最合拍的了。
服药法,在汤药煎成以后,分作二三份,少量热饮。少量则易化气,不助湿邪;热饮则有利于升阳,通阳气。凡属胃湿、留饮等病,都应如此服法。即便饮食,亦应少吃多餐,多干少稀,多温忌冷。因为温热之气,对中焦阳运有好处。
加减运用,如为受寒饮冷而发病的,加用草蔻仁7~10克,陈皮5克,祛寒温中。如脘痛畏寒腹亦胀,加干姜5~7克,益智仁10克,温中醒牌。如果口泛浊腻,或甜或酸,食入胀甚的,加姜川朴5~7克,姜半夏10克,;或用吴萸4克,姜川连4克,苦辛通降。如药后胃脘痛胀均减,纳便复常的,是为最佳的疗效,以胃苓汤和香砂六君丸出入,调理巩固,以防反复。
便秘案
罗某,男,40岁中学教师,初诊1994.4.10:平时身体尚可,惟不耐烦劳,备课讲课任务较忙,即感不能胜任。曾经有过胃病,治疗己见改善。饮食睡眠均可,但总似缺乏兴趣,懒得多动。
近年有个隐疾,大便秘结,解时甚为困难,粪便并不干硬,就是后重,粪阻肛门,解不出来。努挣无力,甚时一次大便,要几次如厕,才能得解。粪便大多先结后溏,有时粪块很大,亦不坚硬。一次大便,曾经汗出淋漓,似乎得病一番,需得卧床休息。有种特殊现象,便前如得肠鸣,连连矢气,或者小便畅利,腹中即觉宽展,大便亦能较为顺利。
几经求治,未见效果。不能吃通便泻下药,否则大便即随之泄泻,不能自控,而泻后仍又秘结。视之气色晦黄,行动亦迟缓,常自畏寒,饮食喜温,两手脉细,按之少力,似有涩象,舌稍胖,边有齿印,苔薄腻。
分析病情,此例比较复杂,一方面是畏寒喜温,气色晦黄,行动迟缓,加之脉细而涩,舌胖有齿印,这是一派气虚现象。另一方面,又是便秘后重,大便先结后溏,特别欲得矢气,欲得小便畅利,又是湿阻气滞,气迫陷下之证。
综合而论,这是虚中有实的病情,与肠道燥实的便秘,是有区别的。观其不能用通便泻下药,亦与一般便秘,病情相异。在此应从气虚下陷,而又湿阻气滞的复杂病变处理。治以补中益气为主,配伍通阳化气,升降气机,亦即虚实兼顾方法,观效再商。
升麻7克,柴胡5克,黄芪15克,党参15克,炙甘草4克,白术10克,陈皮7克,当归10克,桂枝10克,茯苓10克,防风10克,枳壳10克,(花槟榔细末3克,调服),7剂。
二诊:前方用升降气机法,颇相适应,药至第三剂时,即腹中转动,上得嗳气,下又连连矢气,小便亦畅行。已经大便两次,后重感大减,便解亦较顺利,效议再进。前方去槟榔末,7剂。
三诊:身温得微汗,眠食均佳,便秘现象又有好转,大粪块已无,大便成条。效方巩固,上方7剂。
四诊:便秘之症已除,气色大见改善,自感一身轻松。脉见滑象,舌色红活,这是气机周流,营卫调和的佳象。调理巩固善后。补中益气丸125克,归芍六君丸125克。每日两次,每次各5克,开水送下,服完停药。
晨泻案
尉某某,男,56岁,职工。
1981年2月24日初诊:清晨泄泻,已经十余年。泻前先见肠鸣腹痛,不能安寐,急迫入厕,泻后腹中仍有微痛。平时亦肠鸣矢气多,据述病从一次肠炎泄泻引起,当初时发时止,并无规律,以后经常发作,尤其在半夜以后至于天明,泄泻一二次,久延至今。迭用中西药多方治疗,有时亦能短期见效,但迄未治愈。刻诊两脉弦滑,但按之无力(有高血压病史),苔薄腻。诊为肝脾泄泻,治以升阳止泻法。处方:
炒柴胡5克,羌活10克,独活10克,炒防风10克,藁本10克,苍术10克,焦神曲10克,炒党参10克,炒白术10克,炙甘草3克,炒白芍15克,川芎5克,红花5克。7剂。
3月3日二诊:夜半后腹痛大减,并能熟睡,大便亦能控制。据述右少腹痛先减,大便后腹中已觉宽舒,但矢气尚多。脉弦滑大减,舌质稍胖。再以原方加炒小茴香3克。7剂。
3月13日三诊:腹痛基本平复,晨起大便已无急迫感。并且转成溏便,但解后腹中尚似不爽。自觉肠鸣矢气而腹中反觉舒适。分析病情,这是脾阳来复的好转现象。惟近感头昏脚软,晚分盗汗。苔薄白微黄。盖元气未充,虚火上乘所致。处方:
原方去羌活川芎、小茴香,加炙黄芪10克,陈皮5克,炒黄柏10克,姜川连3克。
3月20日四诊:大便已能成形,急迫下坠感全除,腹痛亦平,仅余左少腹微有不适感。晚分盗汗未除,行动亦微有汗,并感畏寒,头昏脚软,而脉见滑象,苔根罩黄色。中阳已升,阴火未除,原意再进。原方去柴胡藁本,加蔓荆子10克,黄柏5克。7剂。
此后症状全平,调理巩固而愈。
说明:本文摘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 丁光迪》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8913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