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干口苦作为临床上的常见症状,相信大家并不陌生,我们最熟悉的是《伤寒论》中的“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那为什么有些病人运用了柴胡类方效如桴鼓,而有的病人症状改善并不明显?您是否有过和我一样的疑问?
虽说口干口苦常见于少阳,然临床所见非独少阳。
我发现,口干口苦看似简单却暗藏玄机,除了辨六经,还须明辨脏腑气机升降之枢、阴阳盛衰之变等。笔者结合经典理论、典型案例与跟诊体悟,试从六经八纲、三焦气化、阴阳交济角度探析其辨治规律。
一、少阳病
病机关键:少阳枢机不利,胆火循经上逆。在六经辨证中少阳为半表半里阳证,少阳为三阳之枢,若枢机不利则胆火不得顺降,反挟胃气上逆。《灵枢·经脉》云“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正合此理。
辨证要点:晨起口苦明显,伴咽干目眩、胸胁胀满、脉弦而数。其苦味晨重暮轻,因少阳旺于寅卯,阳气升发之时枢机易滞。
治疗原则:和解少阳,清胆和胃
代表方剂:以小柴胡汤为底方,若兼阳明腑实则用大柴胡汤,若挟肝胆湿热者合茵陈蒿汤,若有肝阳上亢者加龙胆泻肝汤等。
二、厥阴病
病机关键:厥阴寒热错杂,龙雷之火上僭。在六经辨证中厥阴属半表半里阴证,为阴尽阳生之经,阴阳气不相顺接,易现上热下寒之候。正如吴鞠通所言“厥阴之上,风气主之,中见少阳火化”。
辨证要点:口苦而黏,口干不欲饮,下肢厥冷而上半身汗出。其苦味昼夜无休,常伴小便不利,因三焦气化失司。
治疗原则:交通阴阳,寒热并调
代表方剂: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治上热下寒,乌梅丸加减治寒热虚实错杂。
三、阳明病
病机关键:阳明胃火亢盛,釜底薪焚津伤。在六经辨证中阳明属表阳证,阳明气分热炽,或腑实不通,燥热循经上蒸,均可有口干口苦的症状。《素问·奇病论》谓“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实指中焦郁热。
辨证要点:口苦伴口臭,牙龈肿痛,口干口渴喜冷饮。其苦味多与饮食相关,食辛辣后加重。
治疗原则:清胃泻火,通腑存阴
代表方剂:玉女煎治胃火阴虚,清胃散疗实热壅盛
注意:本方中石膏用量宜大,且须配伍粳米护胃;腑实者用承气类方,大黄宜酒制,取其“泻中有升”之妙。
四、太阴少阴合病
病机关键:阴虚火炎,水火既济失常。在六经辨证中,太阴属里阴证,少阴属表阴证,肾水不能上济心火,虚火循少阴经上灼。《景岳全书》云“阴虚者,水亏也,为亡血失血,为戴阳,为骨蒸劳热”。
辨证要点:入夜口干口苦加重,牙龈出血但无肿痛,舌红少津,少苔,脉细数。其苦味如含胆汁,但无实火之燥烈。
治疗原则: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代表方:以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为基础方,适当加以引火汤,心火偏亢者合黄连阿胶汤。
案例分析:
任女士,60岁
2025-2-8初诊
主诉:反复胸闷气紧1年
现病史:患者自诉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气紧,休息后可部分缓解,曾在某市人民医院诊疗,具体不详。今为寻求进一步中医治疗,遂来就诊。
刻诊:胸闷,气紧,静息时偶有胸闷,日常轻度活动如走楼梯、做家务等即感气紧,无胸痛、心慌、心悸,无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咳嗽,咳黄粘痰,无咯血、发热、盗汗,无双下肢水肿,无晕厥、黑矇,常发口腔溃疡,焦虑,心情烦躁,怕风,易出汗,晨起口苦口咸,头晕,乏力,胃胀,胃凉,四肢冰凉,夜间加剧,晨起手指僵硬,纳差,寐一般,小便调,大便质稀,1天2次。 舌暗红,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沉细。
既往有慢性咽炎,低血压病史。
处方:北柴胡 24g,黄芩片 15g,桂枝 20g,天花粉 20g,干姜 10g,龙骨 30g,牡蛎 30g,燀苦杏仁 10g,炒瓜蒌子 30g,薤白 15g,姜半夏 15g,黄芪 45g,升麻 3g,党参片 20g,仙鹤草 75g:中药3付,每日一剂,分早中晚3次,水煎煮600ml每付3次,温服
2025-2-17二诊
刻诊:患者诉服药后胸闷较前好转,劳累后仍有气紧,但发作频率较前减少,舌头痛,咽部有少许黄粘痰,难咳出,无咳嗽,平素喜吸鼻子,怕风易出汗,晨起口苦口咸较前好转,焦虑,心情烦躁稍好转,偶有头晕,乏力,胃胀、胃凉、四肢冰凉较前稍好转,晨起双手指僵硬。纳一般,难入睡, 大便稀,1天2次,舌红,苔白腻,脉沉细。
处方:北柴胡 24g,黄芩片 15g,桂枝 20g,天花粉 20g,干姜 10g,龙骨 30g,牡蛎 30g,燀苦杏仁 10g,炒瓜蒌子 30g,薤白 15g,姜半夏 15g,黄芪 45g,升麻 3g,党参片 20g,仙鹤草 75g,陈皮15g:中药3付,每日一剂,分早中晚3次,水煎煮600ml每付3次,温服
分析:整体辨证在厥阴,一诊方选柴胡桂枝干姜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合升陷汤加减,和解散寒、敛阴生津,寒热并调、疏肝行气化痰、大补脾气、元气,使得部分主症得以缓解;二诊守上方+陈皮15g续服3剂,加强理气化痰醒脾,使得中焦得运,三焦得通。
临床经验用药:
咽干加桔梗载药上行;
牙龈肿痛用升麻引药入阳明;
便秘者加大黄、种子类药;
瘀血者加少量丹参、红花;
实热者加大量石膏、芦根等;
气滞者加郁金、木香、香附等;
脾气虚弱者加大量党参、黄芪等;
口苦甚者加竹茹、茵陈、龙胆草等;
湿阻中焦者加霍香、佩兰、砂仁等;
食积者加山药、鸡内金、山楂、炒麦芽等;
阴虚者加天花粉、乌梅、石斛、麦冬、天冬等。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8783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