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机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第八章
“病机学说”内容思维导图如下:
病机
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规律和机理。病机理论源于《内经》。
一、基本病机
基本病机主要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和精气血津液失常的病理变化
(一)邪正盛衰
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虚实病机:《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虚和实是相比较而言的。
①虚:指正气不足,是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变化。
-
虚证——多见于素体虚弱,精气不充;或外感病的后期,以及各种慢性病证日久,耗伤人体的精血津液,正气化生无源;或因暴病吐泻、大汗、亡血等使正气随精血而脱失,以致正气虚弱,或阴阳偏衰
②实:指邪气盛,是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变化。
-
实证——见于外感六淫和疠气致病的初期和中期,或由于水湿痰饮、食积、气滞、瘀血等引起的内伤病证。实证多见于体质比较壮实的患者。
(2)虚实变化:在某些病程较长、病情复杂的疾病中,还会出现虚实错杂、虚实转化和虚实真假多种变化。
①虚实错杂:指在疾病过程中,邪盛和正虚同时存在的病理状态。虚实错杂又有虚中夹实和实中夹虚两种情况。
-
虚中夹实:指病理变化以正虚为主,又兼有实邪为患的病理变化。
-
实中夹虚:指病理变化以邪实为主,又兼有正气虚损的病理变化。
②虚实转化:指在疾病过程中,由于邪气伤正,或正虚而邪气积聚,发生病机性质由实转虚或因虚致实的变化。
③虚实真假:指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疾病的临床表现可出现与其病机的虚实本质不符的假象,主要有真实假虚和真虚假实两种情况。
-
真实假虚:是指病机的本质为“实”,但表现出“虚”的临床假象。一般是由于邪气亢盛,结聚体内,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所致,故真实假虚证又称“大实有赢壮”。
-
真虚假实:是指病机的本质为“虚”,但表现出“实”的临床假象。一般由于正气虚弱,脏腑经络之气不足,推动、激发功能减退所致,故真虚假实证又称“至虚有盛候”。
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①正胜邪退:病势趋于好转或痊愈。
②邪去正虚:邪气退却而正气大虚,多见于重病的恢复期。
③邪胜正衰:病势趋于恶化或危险。
④邪正相持:病势迁延缠绵难愈。
⑤正虚邪恋:正气已虚疾病缠绵。
(二)阴阳失调
1、阴阳偏胜:阴胜则寒,阳胜则热。
(1)阳偏胜:实热证——阳盛则热,壮热、面赤、烦躁、口渴、脉数等——阳盛则阴病——实热证——热者寒之
(2)阴偏胜:实寒证——阴盛则寒,形寒、肢冷、蜷卧脉迟等——阴盛则阳病——实寒证——寒者热之
2、阴阳偏衰:精气夺则虚。
(1)阳偏衰(阳虚)——虚寒证——阳衰则寒,畏寒肢冷、脘腹冷痛、喜静蜷卧、脉微细等——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
阳偏衰的病机特点多表现为机体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气相对偏亢的虚寒证。
(2)阴偏胜(阴虚)——虚热证——阴衰则热,低热、五心烦热、骨蒸潮热、盗汗、脉细微等——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
阴偏衰的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气不足,阴不制阳,阳气相对偏盛的虚热证。
3、阴阳互损: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张展影响到相对的另一方,形成阴阳两虚。包括阴损及阳、阳损及阴。是在阴阳偏衰的基础上,由于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失调所呈现出的病理变化。
4、阴阳格拒:在阴阳偏盛基础上由阴阳双方相互排斥而出现寒热真假病变的一类病机,包括阴盛格阳和阳盛格阴两方面。
(1)阴盛格阳——指阴气偏盛至极,壅闭于里,寒盛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的一种病理变化。寒盛于内是疾病的本质(实寒证),由于排斥阳气于外,可在原有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精神萎靡等寒盛于内的表现的基础上,又出现面红、烦热、口渴、脉大无根等假热之象,称为“真寒假热证”。
(2)阳盛格阴——指阳气偏盛至极,深伏于里,热盛于内,排斥阴气于外的一种病理变化。热盛于内是疾病的本质(实热证),由于排斥阴气于外,可在原有壮热、面红、气粗、烦燥、舌红、脉数大有力等热盛于内表现的基础上,又出现四肢厥冷、脉沉伏等假象之象,故称为“真热假寒证”。
5、阴阳亡失:指机体的阴气或阳气突然大量地亡失,导致生命垂危第一种病理变化。
(1)亡阳:指机体阳气发生突然大量脱失,而致全身机能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变化。阳气暴脱,多见冷汗淋漓、心悸气喘、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畏寒蜷卧、精神萎靡、脉微欲绝等生命垂危的临床征象。
(2)亡阴:指机体阴气发生突然大量消耗或丢失,而致全身机能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变化。阴气脱失,多见手足虽温而大汗不止、烦躁不安、心悸气喘、体倦无力、脉数急燥动等危重征象。
6、阴阳转化:指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当阴阳两方面的消长运动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其消长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就可能导致阴阳属性的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三)精气血的失常
1、精的失常:主要包括精虚和精的施泄失常两方面的病变。
(1)精虚:肾精(先天之精)不足、水谷之精不足。
(2)精的施泄失常:失精、精瘀(指男子精滞精道,排精障碍的病理变化)。
2、气的失常:主要包括气的生化不足或耗散太过,形成气虚的病理变化和气的某些功能障碍及气的运动失常,出现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或气脱等气机失调的病理变化(气不足及气功能低下)。
(1)气虚:指一身之气不足而表现出相应功能低下的病理变化。气虚常见精神委顿、倦怠乏力、眩晕、自汗、易于感冒、面白、舌淡、脉虚等症状。
(2)气机失调:指气的升降出入失常的病理变化。
①气滞:指机体局部气的运行不畅,郁滞不通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闷、胀、痛。
②气逆:指气升之太过,或降之不及,以及脏腑之气逆上为特征的一种病理变化。肺气上逆则咳逆上气;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嗳气、呃逆;肝气上逆则头痛头胀,面红目赤,易怒等。
③气陷:气的上升不足或下降太过,以气虚升举无力而下陷为特征。上气不足则头晕、目眩、耳鸣等;中气下陷则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
④气闭:即气闭阻于内,不能外出,以致清窍闭塞,出现昏厥的一种病理变化。
⑤气脱:气虚致极,不能内守而大量脱失,以致生命机能突然衰竭。可见面色苍白、汗出不止、目闭口开、全身瘫软、手撒、二便失禁、脉微欲绝或虚大无根等症状。
3、血的失常:一是因血液的生成不足或耗损过多,致血的濡养功能减弱而引起的血虚;二是血液运行失常而出现的血瘀或出血等病理变化。
(1)血虚:指血液不足,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的病理变化。血虚常见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爪甲色淡无华、神疲乏力、头目眩晕、心悸不宁、脉细弱等临床表现。
(2)血运失常:主要有瘀血和出血。
①血瘀:指血液的循行迟缓,流行不畅,甚则血液停滞的病理状态。血寒指血脉受寒,血流滞缓,乃至停止不行的病理状态。
②出血:指血液逸出血脉的病理变化。血热指热入血脉之中,使血行加速,脉络扩张,或迫血妄行而致出血的病理变化。
4、精气血关系失调
①精与气血关系的失调:精气两虚、精血不足、气滞精瘀和血瘀精阻。
②气与血的关系失调: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以及气血两虚。
(四)津液代谢失常
津液代谢失常:是指津液生成、输布或排泄过程障碍。
1、津液不足的原因:①热邪伤津,如外感燥热之邪,灼伤津液;或邪热内生,如阳亢生热、五志化火等耗伤津液。②丢失过多,如吐泻、大汗、多尿及大面积烧伤等,均可损失大量津液。③生成不足,如体虚久病,脏腑机能减退,可见津液生成不足。另外,慢性疾病耗伤津液,亦致津液亏耗。
2、津液输布排泄障碍:①湿浊困阻②痰饮凝聚③水液贮留
(1)津液的输布障碍:肺失宣发和肃降,津液不得正常布散;脾失健运,可致水饮不化;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气滞津停;三焦的水道不利,不仅直接影响津液的环流,而且影响津液的排泄。
(2)津液的排泄障碍:津液化为汗液,有赖肺气的宣发功能;津液化为尿液,有赖肾气的蒸化功能。肺肾功能减退,虽然均可引起水液贮留,发为水肿,但肾气的蒸化作用失常则起着主导作用。(水液主要是通过尿液而排泄的)
3、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①水停气阻②气随津脱③津枯血燥④津亏血瘀⑤血瘀水停
(五)内生“五邪”
内生“五邪”: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自身由于脏腑功能异常而导致化风、化火、化寒、化燥、化湿的病理变化。分别称为“内风”、“内寒”、“內湿”“内燥”和“内火”,统称为内生“五邪”。
内生“五邪”并不是致病因素,而是由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综合性病机变化。其与外感六淫有一定区别:内生“五邪”属内伤病的病机,外感六淫属外感病的病因。
1、风气内动:即“内风”,是与外风相对,指脏腑气血失调,体内阳气亢逆而致风动之征的病理变化。
(1)热极生风:邪热炽盛,煎灼津液,热极生风,可见高热痉厥、抽搐、鼻翼煽动、目睛上吊、神昏谵语。
(2)肝阳化风:阴虚阳亢,肝阳亢而化风,形成风气内动,可见筋惕肉胸、肢麻震颤、眩晕欲仆,或见口眼喎斜、半身不遂。
(3)阴虚风动:热病后期,阴液枯竭,无以濡养筋脉,可见手足蠕动、午后潮热、低热起伏、舌光少苔、脉细如丝。
(4)血虚生风: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或血不荣络,可见麻木不仁、筋肉跳动、甚则手足拘挛不伸。
(5)血燥生风:津枯血少,肌肤失养,血燥动而生风,可见肌肤甲错、皮肤瘙痒或落屑。
2、寒从中生:又称“内寒”,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内生,或阴寒之邪弥漫的病理状态。
3、湿浊内生:又称“内湿”,由于脾的运化功能和输布津液的功能障碍,引起水湿痰浊蓄积停滞的病理状态。
4、津伤化燥:又称”内燥“,津液不足,人体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出现干燥枯竭的病理状态。
5、火热内生:又称“内火”或“内热”,指由于阳盛有余,或阴虚阳亢,或气血郁滞,或病邪郁结而产生的火热内功能亢奋的病理状态。
二、疾病传变
1、疾病传变的形式
(1)病位的转移:①病位传变;②外感病传变;③内伤病传变
(2)病性的变化;①寒热转化;②虚实转化
2、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体质因素、病邪因素、地域因素和气候因素、生活因素。
.END. #artContent h1#artContent p img#artContent table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8541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