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系病毒感染所致。其特点为数个簇集水疱群,排列成带状,沿周围神经分布,常为单侧性,伴有灼痛。因常生于胸、腰、腹部。中医称此为“缠腰蛇”、“串腰龙”、“蜘蛛疮”。中医认为火毒内郁所致。本病发病迅速,疱疹如粟粒大丘疹,迅速变为小水疱,当急性期水疱消失后,其神经痛亦常持续相当一段时间。西医药无特殊疗效。以下妙方,供治疗时选用。
1号方
治疗方法
火熏法 取梳头油或食用菜油若干,市售黄草纸一张,直裁4份,取1份卷成纸卷,蘸油待用。充分暴露患处,点燃油纸卷,距病灶约5厘米,由外向内反复旋转。患者有热烫感时即停止。早晚各1次。
治疗效果
以本方治疗夏秋季多发的带状疱疹多例,效果满意。
按:本方系江苏省南通市胶鞋厂医务室邵仲华、苏广来经验。曾刊于《上海中医药杂志》1987年第10期。
2号方
治疗方法
蜈蚣外治疗法 蜈蚣3条。置瓦上焙干,研末,加鸡蛋清适量调匀后,涂在皮损处,每日5~6次。
治疗效果
治疗多例,一般在3日内可结痂告愈。
按:本方系于庆平经验。曾刊于《浙江中医杂志》1984年第4期。
3号方
治疗方法
围灸法 将艾条点燃后以手持之,在病灶周围围灸,灸至局部皮肤泛红,再灸患者心俞、肺俞,亦灸至皮肤泛红为度,时间一般30~40分钟,1日1次。
治疗效果
治疗12例,全部治愈。围灸后水泡逐渐吸收,结痂、消失,
无后遗疼痛现象。
按:本方系江苏省中医研究所高俊雄经验。曾刊T《江苏中医杂志》1986年第3期。
4号方
治疗方法
方药 雄黄、白芷各等份。共研细末,以陈醋调匀,外敷患处。
治疗效果
每治效佳。
按:本方系吴熙伯经验。曾刊于《江苏中医杂志》1986年第2期。
5号方
治疗方法
方药 雄黄9克,蜈蚣3条。分别研细混合均匀,以香汕调涂患处,每日3次。
治疗效果
治疗百余例,均收速效。
按:本方系山东省王法昌家传方。曾刊干《浙江中医杂志》1989年第1期。
6号方
治疗方法
海金沙外敷 取海金沙鲜叶连同孢子适量。洗净捣烂,外敷患处,每天换药1次。同时配服以下中药、热盛者以龙胆泻肝汤加板蓝根、连翘各31克,紫草15克;湿盛者同上方加苍术、厚朴、猪苓、滑石、车前草各9克。水煎服。
治疗效果
屡治,效果满意,
按:本方系罗善德经验。曾刊于《新中医》1976年第2期。
7号方
治疗方法
马齿苋解毒膏 将鲜马齿苋120克。洗净后,用刀切碎放入蒜臼内,捣烂成糊状为止,涂敷患处。日换2次。
治疗效果
治疗十余例,均在2天内治愈。
按:本方系田新贵经验。曾刊于《新中医》1981年第4期。
8号方
治疗方法
南通蛇药片疗法 南通蛇药片每片0.3克,每次取6~10片。以50~60度白酒适量融散搅拌调成稀糊状。搽疱疹,每天搽4~8次不竽,并服每5片,每日3次,直至痊愈。加减法:有坏死感染者加用庆大霉素肌注。
治疗效果
治疗50例。痊愈46例;好转2例;无效2例。
按:本方系胡道隆经验。曾刊于《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年第5期。
9号方
治疗方法
蜂胶酊 蜂胶15克。加入95%酒精100毫升内,浸泡7天(经常震摇),用定性滤纸过滤后即得蜂胶酊。用棉签蘸蜂胶酊涂患处,每口1次,涂药期间注意保持局部皮肤干燥。
治疗效果
治疗46例,全部治愈。
按:本方系戌安县人民医院唐金贤等经验。曾刊于《河北中医》1984年第3期。
10号方
治疗方法
偏方王不留行适量。焙黄研碎粉。用温开水调成糊状,外敷病变部位,1日2次。重症病例外敷3~4次。
治疗效果
治疗50例,疗效满意。
按:本方系高瑞英经验。瞥刊于《河北中医》1989年第3期。11号方
治疗方法
复方板蓝根针10岁以下为儿童组,每日2次1支肌注;11~20岁为青年组,每日1次2支肌注;21岁以上为成年组,每日2次2支肌肉注射。
治疗效果
治疗58例。治愈42例;有效15例;中断治疗1例。
按;本方系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李益平经验。曾刊于《新医》1986年第11期。
12号方
治疗方法
梅花针棍据皮损部位之不同,采用不同刺激部位,包括整体刺激和局部刺激。如胸肋部疱疹则刺激胸段(胸1~12椎旁患侧)及病灶周围;下肢损害则刺激腰骶段及病灶周围,绝对禁刺皮损部,以防刺破皮疹继发感染。一般用较强的刺激,但可视全身情况而定。
治疗效果
治疗110例。治愈108例;无效2例。
按:本方系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医教研室陈积祥、冯世华经验。曾刊于《新中医》1984年第7期。
13号方
治疗方法
雄黄油 柿油100毫升,雄黄5~8克。调匀后备用或现调即用,用时以鹅毛或软的小刷子,将雄黄油涂搽在疱疹局部,第一天5~10次,次日涂搽次数可减少,用此药可停止使用任何药物。一般用药4~7天。
治疗效果
治疗216例,全部治愈。
按:本方系湖北省财贸医院许春生、芦宗正经验。曾刊于《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年第10期。
14号方
治疗方法
矾冰膏 雄黄、五倍子各30克,枯矾20克,冰片3克,75%酒精100毫开。将前四味研末,再用酒精调成膏,瓶装备用。用时将膏药徐在皮损部位,每日I次。
治疗效果
治疗21例,企部治愈。
按:本方系湖南省颜华贤经验。曾刊于《四川中医》1988年第1期。
15号方
治疗方法
六神丸内服,每次10粒,短月3次。外用,据病变部位大小,每次取六种丸30~60粒。研细末,用适量食醋调成糊状,用棉签蘸药液涂于思处,每日1~2次。
治疗效果
经治25例,全部痊愈。疼痛消失平均2~7天,皮损结痂平均4~10天。
按:本方系刘国应经验。曾刊于《浙江中医杂志》1990年1月号。
16号方
治疗方法
雄黄散雄黄、明矾各8克,蜈蚣2克。共研细末。用香油或冷开水调成糊状搽敷患处,每日3~4次,3天为1疗程。
治疗效果
治疗39例,全部治愈。
按:本方系江苏省灌云县人民医院王发书等经验。曾刊子《湖南中医杂志》1989年第4期,
17号方
治疗方法
天黄五倍子膏 生大黄、黄柏各2份,五倍子、芒硝各1份。共研细末,过120目筛,加凡士林配成30%的软膏备用。常规消毒皮损部位,按皮锁而积将药膏摊于纱布或麻纸上约0.2厘米厚,贴放患处,用胶布或绷带固定。隔门换药1次。
治疗效果
治疗带状疱疹150例,全部治愈。
按:本方系西安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乔成林经验。曾刊于《中医杂志》1988年第8期。
18号方
治疗方法
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连翘、黄芩、柴胡、当归各10克,生地、车前草各15克,泽泻、甘草各6克,木通3克。水煎服,每日1剂。伴发热者,加生石膏30~60克先煎;疼痛甚者加元胡、丹参、乳香、没药:皮损潮红便秘结者,加大黄;后期痒甚者加白藓皮;发于颜面者加菊花;侵及眉棱骨加谷精草;发于下肢加牛膝,发于腰部加寄生、杜仲;发于上肢加姜黄。外治法:雄黄、寒水石各30克,生白矾120克。共研细末,凉开水调糊外敷,每日3~4次。
治疗效果
治疗带状疱疹100例。痊愈82例;好转18例。
按:本方系武汉市第一医院严幼芝等经验。曾刊于《天津中医》1988年第1期。
19、20号方
治疗方法
①二味拔毒膏雄黄、白矾各等份。以3:7加凡士林调糊状,瓶装备用。②湿疹膏硫黄30克,枯矾45克,煅石膏25克,青黛15克,冰片0.5克。香油或菜油调糊状,瓶装备用。局部光用75%酒精消毒,后用湿疹膏涂布患部,外再覆盖二味膏。隔日换药1次。
治疗效果
治疗108例,全部治愈。
按:带状疱疹是由病毒感染引起,中医称为“缠腰火丹、蛇
丹”等。肝胆热盛,脾湿内蕴是本病的实质,应用外用药时。早期湿热盛者,水疱破裂,糜烂渗液较多,可用湿疹膏,外敷二味膏可缩短病程和防止继发感染。本方系西安铁路分局医院戴惠玲经验。曾刊于《陕西中医》1989年第8期。
21号方
治疗方法
加味龙胆泻肝汤 龙胆草、黄芩、炒栀子、当归各10克,柴胡、甘草各6克,白芍、元胡、川楝子各30克。加减法:皮损在上部者加葛根30克;在下部者加牛膝10克。每日1剂,每剂…半内服,余一半外洗忠处,6次为1疗程。
治疗效果
治疗11例,全部治愈。
按:本方系西安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陈向东等经验。曾刊于《陕西中医》1987年第6期。
22号方
治疗方法
鱼二黄软膏 鱼石脂软膏200克,大黄20克,黄柏15克。将大黄、黄柏研成细末,用蒸馏水调成糊状,再将鱼石脂软膏与二黄搅拌均匀,制成软膏。常规消毒皮损部位,将药膏摊于纱布上约0.3厘米厚贴敷患处,用胶布或绷带固定,隔日换药1次。
治疗效果
治疗100例,全部治愈。最多敷药5次,最少2次。
按:本方系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人民医院陈作友经验。曾刊于《陕西中医》1989第10期。
23号方
治疗方法
军虎搽剂 大黄(或虎杖)30克。放入300~500毫升水中加温
至80℃,滤出溶液,待凉后再入煅石离粉30克,搅拌呈乳白色混悬剂。涂擦患处(超过病灶范围),每日4~6次,重者可采取湿敷或喷雾。
治疗效集
治疗45例。治愈36例;好转9例。
按:本方系安徽省池州人民医院刘光达经验。曾刊于《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8年第4期。
24号方
治疗方法
龙胆泻肝汤加味龙胆草、黄芩、柴胡、泽泻各20克,栀子、生地、当归各15克,木通、甘草各10克。水煎服。
治疗效果
治疗11例,服药后48小时内疱表面开始干涸并疼痛减轻者4例;4日内水泡干涸,结痂,兼疼痛消失者7例;10例在一周内痊愈;1例(肾炎并发者)10日疱疹结痂消退。
按:本方系高永祥经验。曾刊于《黑龙江中医药》1983年第1期。
25号方
治疗方法
疱疹散山豆根50克,黄连(焙黄为粉)、青黛、炉甘石(火煅为末)各30克,雄黄、密陀僧各20克,朱砂、轻粉、蟾酥、冰片各10克。混合和匀,过100目筛,经高压消毒后储瓶备用。局部先用3%碘酊消毒,以三棱针刺破水泡后,取蓖麻油调散呈糊状,涂患处,每天3~5次,7天为1疗程。
治疗效果
治疗4例。痊愈18例;有效4例;无效2例。
按:本方系曹冲经验。曾刊于《黑龙江中医药》1984年第4期。
26号方
治疗方法
验方炮附了、甘草、党参、白术、炮姜(炒微黄)。上药各等份,研细末,过100日筛,装瓶封闭,高压灭菌后备用。患处常规消毒,适量蜂蜜调药面成软膏状,涂于忠处,纱布覆盖,每日换药3次,
治疗效果
治疗157例。3~5口痊愈者154例;好转2例;无效1例。
按:本方系鞍山市第三医院、第四医院林才生、王桂芳经验。曾刊于《中医函授通讯》1987年第4期。
27号方
治疗方法
半夏合剂生半夏9克,生南星、半边莲、白芷各12克,雄黄6克,冰片3克。上药分别研细过筛,充分混合均匀,装瓶备用。局部出现红痛,有小泡或未溃破流水者,可用白酒将药粉调成稀糊状,用鹅毛或鸡毛蘸涂患处;若出现破溃,则用菜油调涂。每日涂3~4次。
治疗效果
治疗多例,一般1天后症状减轻,3天后症状大减,逐渐痊愈。
按:本方系许永善经验。曾刊于《新中医》1981年第2期。
28、29、30号方
治疗方法
①二味拔毒散(《医宗金鉴》)雄黄、明矾等份。为术。浓茶调和敷于患处。适用于发病1~2日内初起期。②龙胆冯肝汤龙胆草、车前草、当归、生地、大黄、栀子、泽泻、水通、柴胡、生甘草。每日1剂,水煎服。外以二味拔毒散,以浓茶调和外敷
患处。适应于发病3~4日内之中期。③五味消毒饮合龙肝泻肝汤
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龙胆泻肝汤(原方)。每日1剂,水煎服,外以二味拔毒散,以浓茶调和外敷患处。适期发病5日以上者。
治疗效果
治疗29例。初起15例,均在3日内愈;中期8例,均在5日内愈;重型6例,均在10日内愈。
按:本方系艾儒棣经验。曾刊于《新中医》1981年第9期。
31号方
治疗方法
三黄二香散生大黄、黄连、黄柏各30克,乳香、没药各15克。共研细末。用时加麻油适量调敷患处。若疱疹未破,应用三棱针刺破再敷。外盖消毒纱布。每天使用1~2次,可据病惰决定。
治疗效果
治疗数例,屡获良效。
按:本方系张长顺经验。曾刊于《浙江中医杂志》1989年7月号。
32号方
治疗方法
方药石灰30克。浸人盛有50%酒精100毫升之瓶内,密贮24小时。使用前振荡描匀。外敷患处。每日4~6次,敷后待干包扎即可。
治疗效果
治疗100例。多在3天左右疼痛缓解,疱疹干涸,结痂而愈。
按:本方系程墨森等经验。曾刊于《江苏中医杂志》1987年第2期。
33号方
治疗方法
特效蛇丹膏黄连30克,七叶一枝花50克,明雄黄60克,琥珀、明矾各90克,蜈蚣20克。将娱蚣放入烘箱内烤黄,分别取上药研为细粉,经100目筛选过,混匀装瓶备用。取药粉适量,用麻油调成糊状。使用时先在皮损处以生理盐水清洗局部,并用灭菌棉球揩干,将本膏涂在灭菌纱布上敷贴患处,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治疗效果
治疗560例。均在5天内治愈,平均治愈灭数为2.7天,
按:本方系赵金虎经验。曾刊于《江苏中医》1989年第8期。
34号方
治疗方法
六一冰朱散冰片60克,朱砂10克。共研极细末,加入麻油100毫升调成糊状备用。先以消毒棉签用3%双氧水100毫升反复擦洗带状疱疹区皮肤,将水疱挑破,使疱液流尽,再用消毒棉签将药物均匀涂于患处,1日2~3次。
治疗效果
经治30例,全部治愈。其中3天痊愈者13例,5天痊愈者10例,7天痊愈者3例。
按:本方系武汉市青山区第二门诊部吴启海经验。曾刊于《上海中医药杂志》1987年第9期。
35号方
治疗方法
围刺配合循经取穴疗法围刺在疱疹周围外开2分处,向皮下透刺,同时根据发病部位确定某经所主。一般少阳经取支沟、阳陵泉;兼及阳明经者加足三里;兼及太阳经者加委中。
治疗效果
治疗30例。痊愈21例;有效9例。
按:本方系陈作霜经验。曾刊于《浙江中医杂志》1981年第3期。
36号方
治疗方法
银翘三黄汤(自拟)加减黄连3克,黄芩、甘中黄、丹皮各10克,银花、连翘、紫草、大青叶各15克,代赭石、磁石各30粉。水煎服。加减法:颈以上者加山羊角、石决明各30克,生地、野菊花各15克;腰以上者加元胡15克,川楝子、桔叶、陈皮各10克,瓜萎30克;腰以下者加牛膝、地丁、黄柏各10克;凡夜不能眠者加朱茯苓10克,夜交藤、珍珠母各30克。
治疗效果
治疗65例。痊愈54例;好转9例;无效2例。疗程在10天以内42例,10天以上23例。
按:本方系沈楚翘等经验。曾刊于《浙江中医杂志》1984年第6期。
37、38号方
治疗方法
①内治龙胆沟肝汤加减:龙胆草、丹皮、木通各5克,柴胡、甘草各3克,黄岑、生栀子、赤芍、炒苍术、泽泻各9克,板蓝根6克,大青叶、车前了各10克,紫草15克。水煎服。加减法:皮疹消失,遗有疼痛者,加珍珠母、石决明、生牡蛎各30克,当归10克,丹参6克。②外治雄黄木50克,2%奴佛卡因30毫升,75%酒精100毫升混合后,搽败患处,每隔2小时更换敷1次。
治疗效果
治疗57例。治愈57例。
按:本方系江苏省启东县人民医院初燕生经验。曾刊于《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年第8期。
39号方
抬疗方法
南山草酒方生南星、草河车各10克,山慈姑12克,上等好酒200毫升。将酒放入粗碗内,再用上药磨酒,磨完后用药汁搽患处,每日3次。
治疗效果
治疗28例。3天治愈者11例;5天治愈10例;7天治愈者7例。愈后无疤痕。
按:本方系张定尤经验。曾刊于《江西中医药》1990年第4期。
40号方
治疗方法
偏方升麻30~50克,浓煎汁,用纱布蘸药汁湿敷患部,保持局部湿润。同时禁食生姜、大蒜、辣椒、鱼、蛋等辛辣及发物。
治疗效果
张某,女,10岁。右季肋部出现簇性水泡3天,水泡呈带状分布,疼痛难忍。用上方治疗3天,愈。
按:本方系江西省波阳县中医医院周熙东经验。曾刊于《四川中医》1988年第6期。
41号方
治疗方法
瓜萎散加味全瓜婆60克,生甘草、栀子、柴胡各10克,红花4克。水煎服。
治疗效果
何某,男,33岁。患者于4日前,左胁及腰部忽然发现五簇绿豆大小的水疱,疱基底发红,疱液混浊,时有烧燎痒痛,各簇
成带状排列,疱簇之间皮肤正常,患病第2日曾去某医院皮肤科就诊,诊为带状范疹。经用西药治疗3日未效,后转诊于余。诊见症如前述。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此属肝郁化火而起,服上方1剂显效,4剂则痊愈。
按:本方系包钢张家管子医院宋其瑞经验。曾刊于《湖南中医杂志》1989年第1期。
42号方
治疗方法
偏方纯汽油适量。用消毒棉花蘸搽患处,每日3~4次,擦后稍等片刻,待于后再穿衣服。
治疗效果
胡某,女,27岁。5天前腰肋部有手掌大一片灼热刺痛,继而出现红斑及成簇水疱,粟粒或黄豆大小不等。诊为带状疱疹。用上方治疗5天,愈。
按:本方系河南省舞阳卫生学校何国宁经验。曾刊于《新中医》1983年第9期。
43、44号方
治疗方法
①明矾解毒汤生明矾4.5克,杭菊花、板蓝根、神曲各10克,钩藤、地丁各15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日1剂。②外用
黄黑膏:明雄黄6克,烟膏10克。杉泥调麻油外涂患处。
治疗效果
陈某,女,68岁。患楷状疱疹,服上方3剂,外浍黄黑膏,
愈。
按:本方系上海市浦南医院中医科郑少康经验。曾刊于《新中医》1986年第6期。
45号方
治疗方法
艾灸“蜘蛛穴”患者取正坐位,医者站在背面,取细线一根测量出患者的头围大小,将剩余的线除去,然后用测量的线由前向后经颈部绕一圈,再将两线端对齐,沿胸椎正中线向背后下稍拉紧,合拢的线端所达之处,即是艾灸的穴位——“蜘蛛穴”。在此穴灸1壮即可,灸后数小时内疼痛大减。
治疗效果
何某,男,21岁。右侧背部发生数片状水疱疹,红肿、灼热,刺痛难忍,经上方治疗5日,愈。
按:本方系江西省清江县洋湖卫生院何学乎经验。曾刊于《新中医》1985年第11期。
46号方
治疗方法
雄黄冰片散外用雄黄、冰片。按30:1的比例,将其研细和匀,装瓶备用。用板蓝根30克煎水,将雄黄冰片散调成糊状外敷患处。药干后再用板蓝根水将药涂湿,连敷12小时,每日1次。
治疗效果
崔某,男,57岁。原发性肝癌伴黄疸、腹水。后沿左第十二肋间出现散在红疹,如带束腰。隔口,红疹融合成小片,伴发热,干痛如火燎。心烦,坐卧不适。此为正气虚衰,风火焉邪乘之而成缠腰火丹,在内服龙胆泻肝汤时,外用板蓝根30克煎水调雄黄冰片散外敷,疼痛大减,一周后结痂而愈。
按,本方系段凤舞经验。曾刊于《黑龙江中医药》1984年第5期。
47号方
治疗方法
二味拔毒散雄黄、白矾各等份。研为细末,茶水调敷患处,厚约2毫米(调药时不宜太稀)每日4次。
治疗效果
治疗47例,全治愈。
按:本方系老河口市中医医院宋喜英经验。曾刊于《湖北中医杂志》1990年第3期。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2首方)
神经痛为带状疱疹的特征之一,常沿受累神经支配区域放射。某些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常于疱疹消退后,遗留较长时间的神经痛。中医认为此系气滞血瘀,余毒未尽所致。以下妙方,供治疗时选用。
1号方
治疗方法
血府逐瘀汤当归15克,赤芍、生地、积壳、元胡各12克,桃仁、红花、川芎、柴胡各10克,丹参30克,甘草3克。水煎服。加减法:有气滞者加川楝子、郁金、香附;血热者加丹皮、山栀,黄芩;气虚者加党参、白术、黄芪;痛甚者加乌头、全蝎。水煎服。
治疗效果
治疗18例,全部治愈。
按:本方系张学安经验。曾刊于《浙江中医杂志》1989年第3期。
2号方
治疗方法
方药丁香、郁金、柴胡、积壳、川芎、赤芍、甘草各9克,板蓝根30克。加减法:气虚者加炙黄芪30克;口苦便干者加胆草
9克;胸闷者加瓜蒌30克。水煎服,每门1剂,分早、晚或疼痛时内服。
治疗效果
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0例。治愈23例;显效7例。平均服药7~20剂。
按:木方系解放军空军总医院皮肤科杨恒裕经验。曾刊于《中医杂志》1988年第8期。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8530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